2020 台湾产业发展愿景与定位
2020_台湾产业发展愿景与定位

多以「往上游走」方式轉進到部分高階或上游的價值鏈(技 術研發與投資集中在較上游製造原材料與零組件,少涉及市 場差異化、和設計與品牌等價值鏈
例如:紡織業面臨開發中國家的低價競爭,新加坡與香港轉而發 展一些紡織品牌,台灣集中發展上游的化纖紡織材料
中國大陸出口尚未見大幅起色,且歐美等先進國中短期可能 面臨「無就業復甦」或「無就業成長」,影響內需與商品進 口需求
短期內台灣經濟成長的關鍵議題可能是在民間投資,而提振 民間投資難再以過去常軌(大型資本密集投資案)推動
2
台灣經濟現況檢視 (2/4)
受產業升級型態和對外投資的影響,中間財為我國主要 出口產品,比重超過七成
資訊快速傳播,產業替換快速,後進國家急起直追 亞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並形成區域經濟整合,
服務業長期生產力與成長率不如製造業,比較偏向
於經濟活動的支援者,較少作為經濟擴張的新來源
服務業作為經濟擴張的新來源,受到下列因素影響
社會變遷與生活型態的轉變,包括:非市場活動的市場化、新中介者的產生(外包、 外食),和商品服務化(民宿);科技導入與運用(遠距健康照護);管制規範與營 運模式的調整(電信自由化);外需的挹注(BOP外包、陸客來台)
台灣長期以來也較缺乏具國際觀瞻與甚至轉而帶動
出口(如迪士尼)的服務業進口
服務業進口也可能促進台灣GDP的成長
6
國際趨勢的更新
國際趨勢更新重點說明
「2015年台灣產業與科技願景」所歸納的六大 趨勢
人口結構轉變、全球化風潮、網路化世界、跨領域 整合、環保精敏製造、資源效能提升
台湾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

台湾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台湾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台湾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趋势迅猛。
本文通过对台湾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概述,分析了其趋势、挑战以及机遇。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最后,提出了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一、绪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化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数字化经济以信息技术为载体,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高效整合资源,实现生产、交易、服务等经济活动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
在数字化经济的背景下,数字产业的发展成为国际间竞争的焦点。
台湾作为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制造中心,其数字产业的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二、台湾产业数字化的概述1. 台湾产业数字化的现状与特点台湾作为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制造中心,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
在制造业领域,台湾以电子、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和生态圈。
在服务业领域,台湾以金融、电子商务等为主导,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此外,台湾的农业和能源产业也具备一定的数字化基础。
2. 台湾产业数字化的挑战与机遇尽管台湾产业数字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台湾在数字产业上的投入仍然较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依赖外部技术和市场。
其次,台湾产业数字化的人才供给不足,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再次,台湾产业数字化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也存在不足。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台湾产业数字化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通过充分利用台湾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大数字化产业的投资和创新,台湾有望成为全球产业数字化的引领者。
三、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制造业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对于台湾的产业升级和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台湾产业发展调研三部曲之一:以人为本,逆境突危

台湾产业发展未来的十年愿景

人口結構變化方面 :
高齡社會來臨 都市化與國際移民 結構性變動引爆無限商機
經濟全球化:
除了土地外,資本、人力與知識全球流動 的速度愈來愈快,跨國組織與多國公司的 影響力也隨之升高。傳統的國家角色與定 義面臨新的挑戰。 對台灣而言,面對現實且殘酷的市場競爭 與全球資源競奪,需積極且全面地思考未 來整體產業、人口、資本市場等策略,才 能強化國際競爭力。
1. 2. 3. 4. 5. 6.
此六大趨勢包括: 人口結構的變化 經濟全球化 網路應用普及化 多元領域技術整合 環保與精敏彈性製造 資源效能應用提升。
六項趨勢彼此之間交互作用影響,但依區域或文 化的差異,不同趨勢在不同地區的影響力量各有 差別。據此,六項趨勢的組合對台灣可能衍生迥 異的議題、機會與結果。為前瞻未來十年台灣產 業發展,六項趨勢與內涵是必須深入探討的重點。
THE END
圖: 台灣經濟發展歷程
台灣產業之種類
重工業含九大類: 化學化學製品 石油及煉製品 非金屬礦業製品 基本金屬
金屬製品 機械 電機電氣器具 運輸工具 鋼鐵(重工業之母)
台灣產業之種類
輕工業有九大類: 食品製造業 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 印刷及有關事業 皮革毛皮及其製品製造業 木竹製品製造業 傢具及裝飾品製造業 紡織業 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 雜項製品製造業
台灣產業具備之優勢與劣勢
優勢: 1) 經濟發展具備製造業長期累積之經驗與能力 2) 環境位居亞洲樞紐
台灣產業具備之優勢與劣勢
劣勢: 1) 法規與現實的差距,不利台灣國際化與長 期發展。 2) 企業規模相對不足,難以取得品牌優勢、 建立國際形象。 3) 自然環境缺乏天然資源,能源成本高。
两岸产业发展趋势

两岸产业发展趋势两岸产业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大陆与台湾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对于两岸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当前两岸产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数字经济的崛起随着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两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产业的模式与结构。
数字经济不仅为两岸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也为两岸之间的经济交流提供了更多便利。
在大陆方面,数字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中国大陆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和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
在人工智能领域,大陆企业已经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领先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
大陆还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政策,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台湾在数字经济方面也具备优势。
台湾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基地,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科技企业。
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领域,台湾企业也有许多创新的应用和技术。
台湾政府也在积极推动“5+2产业创新计划”,加强数字经济的发展。
由于两岸在数字经济方面的互补性,目前已经有不少合作项目正在进行中。
例如,两岸企业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通过技术合作和资本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两岸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也具备很大的合作潜力。
中国大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
而台湾作为华语电影和流行音乐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艺术创意。
中国大陆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大陆已经成为华语电影的最大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
与此同时,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在逐步发展壮大,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导演、音乐人和艺术家。
两岸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合作项目,例如两岸的电影合拍、音乐交流等。
我国台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及其启示

结构转型 、 产业升级。新 的产 业政策是 以“ 科技 导向” 为宗旨,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加快传统 产业改造, 提高产 品价值 , 引导投 资流向第三产 业, 软化 产业结 构 。
( ) 一 大力扶植 高新技 术产业 , 调整 产业 结构 大力 扶植 高新 技 术 产 业 , 2 是 O世 纪 8 O年 代 以来 , 台湾产业 升级 的主要 策 略 。17 99年至 18 92
广 闻博录
当代社 科视 野 2 1 第 7— 0 2年 8期
我 国 台湾 地 区产 业 转 型升 级 的政 策 及 其启 示
浙 江行 政 学 院赴 台湾地 区考 察 团
摘 要 :0世 纪 8 2 0至 9 代 台湾地 区针对 在 资源环境 、 O年 科技 进步 、 国际 贸易、 产经 营等 方面的 矛盾 生 和 问题 , 实施 了“ 技 导 向” 产 业 升 级 策略 , 科 型 采取 了一 系列 的 应 对政 策和 改革 措 施 , 动 产业 转 型升 推 级 。 台湾推 动 经济现代 化 的成功 经验 可 为大 陆地 区提供 有益 的借鉴 。 关键词 : 业升级 产 业政 策 台湾地 区 产 台湾 地 区经 济转 型 升级 的经 验 , 浙江 学 术 是 界 和经济 界高度 关 注和重 视 的研 究课 题 。应 我 国 台湾地 区文官 学 院 和 暨南 国 际大 学 的邀请 ,0 2 2 1 年 5月 2 日至 3 4 1日, 以浙 江 行 政 学 院李 一 教 授 为团长的代表 团一行七人 , 访问 了台北、 南投等 定 了 11 产 品作 为 第 一 阶段 的 优先 发 展 对 象 。 5项 18 和 18 96年 97年 又增 加 了生 物 、 料 工 业 为策 材
在 经济发 展 的不 同 阶段 , 台湾 技 术 引进 的方 式和重点各有侧重。如 2 0世纪 6 0年代 , 注重技 术合作 、 购买专利 , 重点是 引进 电子、 电器类 加工 技术和化工、 纺织 、 塑胶等产业 的新产 品生产 技 术, 使工业生产向中游提升 ; 7 0年代 , 主要以技术 合作 、 购买机 器 设 备等 方 式 引 进 上游 工 业 的新 产 品和高技术 , 电子零 配件 、 如 化工 原材 料 等方 面较 高层 次 的生 产技术 ;0年 代 则 在强 调 自主研 究 开 8 发的同时, 采取技术合作 、 直接投资等方式 , 重点 引进高技术中的战略性技术 , 特别是电子信息技 术。 台湾注重 引进 技 术 来 源 的多 元 化 , 美 、 对 日、 欧的技术 引进 采取齐 头并 进 的方针 。其 中 , 、 美 日 等 国的大公 司对 台湾 的技术 引进 和开发 起着 重要 作 用 。在 台湾 吸 收 的外 资 中 , 国居 首 位 。 日本 美
台湾科技产业与科技园区发展分析

台湾科技产业与科技园区发展分析摘要:本文将讨论台湾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园区,分析他们在台湾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
这篇文章会介绍背景信息,并对台湾科技产业和科技园区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最后,文章将概述台湾科技产业和科技园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台湾科技产业,科技园区,台湾经济,发展趋势正文:台湾是一个拥有浓厚科技氛围的国家,其高科技产业在台湾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就开始建立了大量的科技园区,为台湾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中最重要的是,台湾政府在科技产业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促进了台湾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台湾的科技园区分布在台湾的主要城市,比如台北、台南、新北等。
科技园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如电信、物流、商业服务等。
这些基础设施支持台湾的科技企业在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具备显著的竞争力。
此外,台湾政府还推出了大量的科技政策,支持SMEs进行研发。
这些政策包括对研发支出的税收减免,对成熟技术服务的补贴等。
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台湾科技产业和科技园区未来也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台湾政府将致力于完善科技话语权,推动实施重大科技计划,改善数字化服务流程和法规,并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
未来,台湾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园区将为台湾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从而驱动台湾经济的增长。
为支持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台湾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政策。
其中包括出台政策、提供财务支持以及帮助科技园区建设,这将进一步推动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
首先,台湾政府出台了多项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如“中小企业科技改造行动计划”和“智慧式岛屿”计划,以推动台湾科技产品的发展。
此外,台湾政府还设立了特色的科技园区贷款,旨在提高台湾科技企业的贷款金额,为科技企业投资机会创造更多的支持。
同时,台湾政府也不断改善台湾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科技产业的需求。
比如,台湾政府将对台湾科技园区进行建设和更新,并在相关设施上投入大量资金,以确保台湾科技产业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条件。
年台湾产业发展愿景与策略

文化创意与旅 游产业
发挥*文化创意和旅游资 源优势,推动文化和旅 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 现产业转型升级。
05
台湾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
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政府应制定具体的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明确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和关键技 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产业发展。
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国际贸易环 境的变化,如贸易保护主义的兴 起,对*的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
产业链不完善:*的产业链不够完 善,部分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需 要进口,影响产业发展。
国际竞争压力
技术壁垒:由于技术水平较高,* 的产业发展容易受到其他地区的 技术壁垒限制。
04
台湾产业发展战略愿景和目 标
02
应更加关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问题,探讨如何提
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应针对*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制定更加精细和务实的策略,
03
帮助*更好地应对产业发展中的挑战。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生技医药健康
加强生物医药技术研发 和产业化,拓展健康医 疗、医美保健等产业市 场,实现产业升级和转 型。
绿色能源与节 能环保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 、水能、地热等可再生 能源产业,推动节能环 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智能制造与高 端装备
加强智能制造技术研发 和应用,推动高端装备 制造和精密机械产业的 升级和发展。
02
台湾产业发展现状
总体发展情况
产业结构以服务业 为主导
*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超过 70%,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
制造业发展面临转 型压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 剧,*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提 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兩岸產業科技合作重要前提:台灣需要有獨特的利基,甚至於 showcase
12
中國大陸重要經濟圈簡述
(2008年) 渤海灣 年
長三角
核心城市:上海、杭州、 蘇州、南京、寧波 經濟實力:人均GDP為 0.65萬美元、對外貿易 7,729億美元、外商投資 453億美元、人口1.47億 人。 核心城市:北京、天津、青島、濟南、大連、瀋陽 經濟實力:人均GDP達0.48萬美元、對外貿易6,213億美 元、外商投資374億美元、人口2.36億人。
成渝經濟圈
核心城市:重慶、 成都 經濟實力:人均 GDP達0.23萬美元、 北部灣 珠三角(不含港澳) 對外貿易316億美 核心城市: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 核心城市:廣州、香港、深圳、佛山 元、外商投資61 經濟實力:人均GDP為0.25萬美元、對 經濟實力: 人均GDP為0.67萬美元、對 億美元、人口1.1 外貿易7.11億美元、外商投資110.8億元 、 外貿易1.09兆美元、外商投資374億美元、 億人。 人口157.72萬人 。 人口1.03億人。
3
台灣經濟現況檢視 (3/4)
台灣研發投資以製造業為主,而製造業研發投資高度集中於高 科技產業(70.97%),且相當集中於ICT相關產業(69.85%) 可能的原因: IC、LCD業接近技術前沿;ODM代工型態驅使 代工廠為不同的品牌廠商建構不同的研發團隊,彼此間少互 動,形成部分重複投資
台灣LCD與DRAM業者較多,研發資源分散,且技術難深耕
上海規劃在2020年建設達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
金融從業人員從目前的20萬人,大幅提昇為100萬人
智庫與政府部門需積極參與兩岸間的「區域論壇」;兩岸合作通往中國大 陸中央政府的巧徑可能是地方政府
2006~2020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展目標,三 個階段進程
第二階段(2011-20年):加速科技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入創新型 國家行列 第三階段(2021-50年):科技持續發展,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成為世界 一流科技強國 金融海嘯與節能減碳趨勢可能驅動中國大陸加速自主創新的步伐
由於政策與結構因素,也使他們長期比較缺乏競爭,進而影響他們創新與發展 的動能 服務業的成長來源:1.消費者數量的增加;2.每人支出(即服務品質)的增加;
兩者與需求面關係密切
過去的政策偏向供給能力的加強,對管制的鬆綁及需求面的策略引導較為缺乏
台灣長期以來也較缺乏具國際觀瞻與甚至轉而帶動 出口(如迪士尼)的服務業進口
系統
台灣較少具國際影響力 的品牌,有更深刻理由 產品主架構受制於人, 故升級方向以模組型中 間財為主 重技術提升,未能貼近 市場,建立差異化/設計 加值/品牌/服務價創的競 爭優勢
台灣製造活動 的核心
零組件 封閉 開放 硬體 軟體/服務 軟體 服務
5
台灣經濟現況檢視 (4/4)
服務業長期生產力與成長率不如製造業,比較偏向 於經濟活動的支援者,較少作為經濟擴張的新來源
2020 台灣產業發展願景與定009年12月19日
報告大綱
台灣經濟現況檢視 國際趨勢的更新 SWOT分析 對2020年發展願景的初步思考 附件
1
台灣經濟現況檢視 (1/4)
在金融海嘯中,台灣在亞太諸國中受創最深
2009年台灣經濟預估-4.04%,就GDP成長因子來看,(X-M) 為-0.66%,民間投資為-4.40% 科技業因「長鞭效應」,受創較深,但也已因「兩岸和平紅 利」而止跌回穩 進出口雙雙大幅下跌,以致(X-M)對GDP影響僅為-0.66% 民間投資為-4.40%,與科技業受創較深有關;但科技業與部 分資本密集(如石化、鋼鐵)產業能否在未來持續加溫投資 ,不無疑慮
台灣以中間財為主的出口形式,不利於開拓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 目前能進軍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台商,大多以「當地化」形式為主 中國大陸的GDP成長因子結構 成長因子結構 中國大陸的
最終消費支出 貢獻度 貢獻率 3.5 35.3 3.9 38.7 4.0 38.2 4.5 38.7 4.7 39.4 民間消費 貢獻度 貢獻率 2.6 25.9 2.9 28.4 2.9 27.8 3.3 28.2 3.4 28.6 政府消費 資本形成總額 貨物和服務淨出口 貢獻度 貢獻率 貢獻度 貢獻率 貢獻度 貢獻率 0.9 9.4 6.4 63.7 0.1 1.0 1.0 10.3 5.6 55.3 0.6 6.0 1.1 10.4 3.9 37.7 2.5 24.1 1.2 10.5 4.9 42.0 2.2 19.3 1.3 10.8 4.9 40.9 2.3 19.7
服務業進口也可能促進台灣GDP的成長
6
國際趨勢的更新
國際趨勢更新重點說明
「2015年台灣產業與科技願景」所歸納的六大 趨勢
人口結構轉變、全球化風潮、網路化世界、跨領域 整合、環保精敏製造、資源效能提升
強化2020研究整個計畫相關元素之間的連結
環境掃瞄、技術前瞻(technology outlook)、創新 應用前瞻(innovation outlook) 在既有的基礎,延伸時間軸,Mega trends的更新, 以強化願景的描述與申論
兩岸經貿互動的新進展
2008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依存度:28.9%
韓:22%;日:16% 1994年台灣在中國大陸市場佔有率12.8%,2008年降至7.6%;為韓國與美國 所超越
台灣在兩岸政策的鬆綁趨勢
兩岸大三通、兩岸產業合作交流、經貿營運特區、ECFA、開放陸資來台
中國大陸從全球製造基地轉向為「消費大國」?
台灣ICT業以出口為主,占總出口比重39.14%,形成我國絕大 部分的企業研發支出是配合海外的需求 台韓對照:台灣中高科技(13.94%)研發投資比重僅為韓國 (27.94%)的一半,主要差距在台灣汽車、機械、化工、消 費性電子等研發投資比重偏低
也反映在兩國出口結構與產業國際相對優勢上的差異
代工vs.品牌、技術追隨者vs.技術領導者
2
台灣經濟現況檢視 (2/4)
受產業升級型態和對外投資的影響,中間財為我國主要 出口產品,比重超過七成
製造業產品與技術升級模式,大多循著深化上游製造原材料 與零組件的方向發展,隨著雁行理論國際生產網絡層級的遞 延,棄守部分或外移低價的產品或價值鏈 多以「往上游走」方式轉進到部分高階或上游的價值鏈(技 術研發與投資集中在較上游製造原材料與零組件,少涉及市 場差異化、和設計與品牌等價值鏈
作 交 流 的 三 個 層 次
中 國 大 陸 與 歐 盟 在 產 業 標 準 合
兩岸 在產業標 準的合作 向於生產與 者
中國與韓國1992年簽訂《中韓 政府科技合作協定》,共同成 立中韓科技合作聯委會 重點合作:第三代無線通訊、 資訊通信、生物工程、新材料 等高科技領域 中日韓資訊通信合作的共識 3G及下一代行動通訊 (4G)、 、電 標 技 及 、 與資訊 、 碼 體、電信服務政 等6 大領域
11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中國大陸的部分發展目標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板塊的形成;台灣需預應兩岸競合的中國大陸內區 域面向
2009年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預計到2020年,珠三角地區GDP總值將達到72,500億元,力爭趕上韓國,人均 GDP達135,000元(依目前匯率約2萬美元),超過現在台灣水平
13
台、韓與中國大陸合作的對照
兩岸產業標準合作的三大類型
已制定完成者 •TD-SCDMA •AVS音視頻編解碼 檢測認證標準 •LED半導體照明 •綠色能源(分為太陽
能電池及電動車電池)
可共同制定者 •移動存儲 •平板顯示 •IPTV
•平板顯示
•IPTV主要合作方向在於 、 Set- top- box及內容加値服務的產業化商機 主要合作方向在於IC、 主要合作方向在於 及內容加値服務的產業化商機 •平板顯示旣屬檢測標準, 亦可歸類為兩岸可共同制定標準者 平板顯示旣屬檢測標準, 平板顯示旣屬檢測標準
兩國在金融海嘯中GDP成長率表現差距,固然有韓元貶值有利於其 提升出口競爭力的因素,但韓國的製造業結構(高科技與中高科技 產業較平均)與出口市場較多元性,可分散金融海嘯的衝擊
4
台灣製造活動的特徵
對(整合軟硬體、服 務)系統與基礎技術 能耐不足,以致於在 「複雜產品系統」領 域,面臨難以突破的 障礙
服務業作為經濟擴張的新來源,受到下列因素影響
社會變遷與生活型態的轉變,包括:非市場活動的市場化、新中介者的產生(外包、 外食),和商品服務化(民宿);科技導入與運用(遠距健康照護);管制規範與營 運模式的調整(電信自由化);外需的挹注(BOP外包、陸客來台)
服務業以內需導向為主,大多是以行政規範節制的 「準產業部門」(如醫療、教育)、或結構零散的 部門(如部分本土服務業)
CEBR所定義的西方世界包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
聯合國開發計畫(UNDP):依賴出口導向的東亞, 2009年經濟成長可能首次不如南亞
預測2009年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為7%,印度6%,印度 的南亞鄰國達5%,但泰、新、馬等國將呈負成長3~4%左 右
中、韓(及日 )的 產 、中 , 兩岸合作 與 同, 同,
合作 的技 國
及
ICT
資料來源:China E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 research partnership。
14
金融海嘯後的國際大氣候 (1/3)
區域經濟板塊的消長
英國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預測2009 年西方世界的全球GDP比重為49.4%;2012年進一步降為 45%
競爭力式 創新
軟體與 服務加值
區域協定
資料來源:拓墣產業研究所之合作團隊。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