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合集下载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外力)②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即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构。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根据景观...判断地貌类型..图.或者示意图②能根据图文材料..。

..该地表形态的原因....判断形成....,以及地貌特征(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景观图、示意图,让学生根据其特征分析地貌类型。

②依据图文材料、地貌特征,以及描述该地貌形态成因的模式,比较准确的描述某种地表形态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新知,复习旧知,学会循序渐进。

②.通过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地表形态及其原因分析三、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我校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总结: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不断变化和演化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 种因素和作用机制。
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探索新的研究方 法和手段,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探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更深入影响 跨学科合作:联合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 实地考察:加强野外实地考察,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数值模拟技术:利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模拟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
内力作用总结
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 山、峡谷、海沟等
定义: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 部能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台湾火山的喷发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
风化作用
定义: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发生崩解、破碎、蚀变和化学分 解的过程。
力作用。
演化过程:分析 喜马拉雅山脉在 地质历史上的演 化过程,包括山 脉的形成、抬升、
侵蚀等过程。
实践应用:探讨 喜马拉雅山脉的 形成与演化在地 质学、地貌学等 领域的应用,如 地质找矿、地震
预测等。
案例二:黄土高原的形成与侵蚀过程
黄土高原的侵蚀过程:水土 流失、风力侵蚀等作用
案例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 特征、形成原因及演变过程
类型: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影响: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破碎、崩解,形成松散堆积物,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实例:常见的风化作用包括岩石崩解、土壤层形成、岩石裂隙扩大等。
侵蚀作用
类型:风蚀、水蚀、冰蚀等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植 被等
定义:指风、流水、冰川等外 力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 破坏作用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内外力共同作用在地貌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给出几个地貌形成的例子,涵盖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

1.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

例如,地震活动会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形成山脉、断层和盆地等地貌特征。

这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典型例子,地震引起的断层活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 风蚀地貌,风力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沉积。

例如,沙漠中的沙丘就是风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将沙粒吹起并堆积成丘状。

而当风力减弱或改变方向时,沙丘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3. 水蚀地貌,水力是地表最常见的外力之一,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例如,河流侵蚀地表形成的峡谷、河谷和河床平原等地貌特征,是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决定了侵蚀的程度和速度。

4. 冰蚀地貌,冰川是一种重要的地表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冰的切削和磨蚀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貌特征,如冰川谷、冰碛丘和冰川湖等。

冰川的作用主要是由于重力和冰的物理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5.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人类活动也是一种外力,对地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例如,城市建设、采矿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都会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是内力和外力的复杂相互作用结果。

总结起来,地貌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震、风力、水力、冰力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内外力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这些例子展示了地球表面地貌形成中内外力的重要作用。

内力和外力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和外力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和外力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和外力都能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尤其是在地质和地貌学中。

内力的影响:
1.构造活动: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地
壳拓展,通过产生内部的应力和变形,可以改变地表的形
态。

例如,板块运动和地震会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形
成山脉、沟谷和断裂等地形。

2.抬升和侵蚀:岩石的变形和地下构造活动可以导致地壳的
抬升或沉降,进而影响河流的流程和侵蚀作用。

抬升地区
通常具有较高的山地和陡峭的地貌。

而侵蚀作用可以削减
地表的表层岩石,形成峡谷、丘陵和阶地等地形特征。

外力的影响:
1.侵蚀和沉积:外力如风、水和冰可以进行侵蚀和沉积作用,
改变地表的形态。

河流的流动和湍急,风的侵蚀和沙漠的
漂移,冰川的移动和融化,都可以塑造地表的形态,形成
河谷、河漫滩、冲积扇、冰川谷等地貌。

2.天候和气候:天候和气候也是外力的重要因素,如风化、
化学侵蚀和冻融作用。

这些过程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变化,改变岩石的结构和组成,并导致岩石的剥蚀和破坏,最终
影响地表形态。

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内力和外力通常是相互作用的,通过构
造活动和侵蚀作用来塑造地表。

例如,构造活动导致的地壳变形可能形成山脉,然后外力的侵蚀作用进一步改变山脉的形态。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地表形态的复杂变化。

综上所述,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可以通过构造活动、侵蚀和沉积来改变地表的形态。

它们共同作用,塑造着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内容详析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内容详析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内容详析作者:官山明来源:《地理教育》2012年第10期一、知识构建本文解读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二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三是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学生可以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其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其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骨架做再塑造。

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另外,“标准”要求“结合实例”,体现了课标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因此,教学时应重在以典型的地貌为实例加以分析,让学生从中学会对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成因分析的方法。

对比分析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和鲁教版,可以发现不同版本教材编者对该课标涉及的知识纲要(见图1)和能力要求的理解比较一致,但编写思路和章节安排有较大差异。

鲁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内容编排简约明了,知识建构过程流畅,比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而人教版以案例教学的思路编写(见图2),以山地的形成为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典型案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将这两个案例单独一节编写,使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但知识显得零散,系统性不强。

二、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

了解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 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垂直运动
使岩层发生水平 位移和弯曲变形
对地表形 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 态的影响 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相互关系
运动类型 概念 运动状态 对岩层 的影响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 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 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
内力作用 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的来源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岩浆活动:岩浆喷出时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 由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引起。
运动类型 概念 运动状态 对岩层 的影响
具有反复性、长期性特征
内力作用的结果: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 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使岩层发生水平 位移和弯曲变形
使岩层发生大规 模的隆起和凹陷 引起地势的起伏 变化和海陆变迁
对地表形 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 态的影响 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相互关系 1、同时存在,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主次之分。 3、全球规模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下图是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 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 斯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 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 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 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3、那不勒斯湾海岸地壳运动的 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 下降运动,依据是石柱底部 上升运动,依据是石柱上留 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 些特征? 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看不见了 下了被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

7外力因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外力因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2
3
4
*1、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
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 产物进行破坏,成为侵蚀作用。
*2、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
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
*3、在岩石海岸地已形成海蚀柱、海蚀
崖,在高纬高山地区,冰川易形成冰 斗和角峰。
*
5
*
6
7
*1、堆积地貌: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
*
1、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 生物等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些作用 统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风化、侵 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1
※风化作用: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 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 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 石碎块或砂砾,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资 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2、在风向比较固定的沙漠地区,常由
于风力的堆积作用,新成新月形沙丘; 在沙质海岸,由于沙子堆积,常在海 岸地带形成沙滩。
*
8
9
*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堆积作用
10
*
11
பைடு நூலகம்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地表基本格局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其次是重力势能2、外力作用动力因素: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①风力②流水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地区③冰川主要分布在高纬、高山等寒冷有冰川的地区④海浪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2、外力作用动力因素:⑤生物在主要分布在生物活动频繁的地区风化作用因素温度、水、生物。

作用使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侵蚀作用水、冰川、风等。

对地表岩石及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因素作用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3、主要类型搬运作用因素水、冰川、风等作用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因素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3、主要类型4、外力作用主要形式:①风化概念:在温度、水或生物作用下,岩石由大变小的过程。

4、外力作用主要形式:①风化花岗岩球状风化(物理风化)风化坑(化学风化)植被根劈作用(生物风化)一组题讲透(1)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下题。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D( )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小积累影响风化作用强弱的因素影响风化作用强弱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和生物因素,在题目中未出现有关说明时,通常只考虑气温的变化对风化作用强弱的影响。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越大的地区风化作用越强,如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风化作用强。

概念: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影响:使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从而形成侵蚀地貌。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 ”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漠化”“石漠化”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风力侵蚀流水侵蚀侵蚀溶蚀风蚀城堡峡谷石林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形成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等冰川侵蚀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柱和海蚀崖海浪侵蚀一、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一、风力侵蚀地貌②风蚀柱一、风力侵蚀地貌③风蚀城堡风蚀城堡是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外力、内力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设计】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提问)什么是放射性元素?
——是指能发出射线而衰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化学元素,如镭、铀、钚、钫。

(提问)地球内部能量的来源?
——放射热是地球首要的热量来源。

放射热是由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核反应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地球内部含有许多放射性元素,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同,衰变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也不同。

在整个地球历史中,放射性元素已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此外,化学反应、摩擦作用所释放出的热量,在整个地热释放总量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提问)什么是变质作用?
——地壳已经形成的岩石,无论岩浆岩、沉积岩或早已形成的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高温、高压条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其成分、结构、构成就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即重熔再结晶),这种促使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提问)什么是岩浆活动?
——在地下深处天然生成的,富含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称为岩浆。

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又在高压的作用下,因而它可以顺着地壳脆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称为岩浆活动。

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或火山喷发,侵入地壳内部的运动称为侵入运动。

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2.内力作用的分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按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将其缓慢的内力作用和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

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虽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3.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按照地壳运动的新性质和方向,可将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概念及其能量来源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他们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如下表所示: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讲述)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内、外力的关系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成因和分类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

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岩浆,上升过程中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

(2)裸露地表的各种岩石经过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为沉积岩。

(3)已生成的各种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岩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