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设计教学内容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s课程编码:6321F020 学分: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简介】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功能因子的主要生理功能、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各种食品原料的营养特点、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以及功能性食品的评价与管理等相关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掌握功能性食品开发原理、技术及生产管理与申请审批要点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其开发新型功能食品选择原料的范围,提高其实际运用能力,为其日后从事功能性食品开发与研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以及它的发展与前沿内容;掌握功能性因子的相关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掌握现代人类疾病与食品功能性因子的关系;掌握功能性食品开发原理、技术及生产管理与申请审批要点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先修课程要求】食品化学及实验、食品分析化学基础及实验、食品生物化学及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食品营养学及实验等相关专业课程。
【能力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具备功能性食品的认知能力;具有根据需要选择功能性食品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求新创新能力。
【学习总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课件、教具、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同时辅以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组织学生讨论、辅导答疑等。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讲授。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功能性食品学》,张小莺等,科学出版社,2017年7月,第二版参考书:【1】《功能性食品学》,郑建仙,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二版【2】《功能性食品》,刘景圣,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3】《功能性食品》,钟耀广,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4】《功能性食品学》,郭著等编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5】《功能性保健食品检测指南》,戴华,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功能性食品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教学教材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英文):Functional Food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分:3考核方式:考试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专业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食品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
功能性食品被誉为“ 21世纪的食品”,它是当今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涉及到化学、生化、医学、药学、食品工程等众多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发展,将前面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利用我国食品资源、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和开发出保障人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管理、生产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1、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与功能性食品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2、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因子或成分的生理功能;3、了解各类功能性食品资源的特点;4、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制;5、理解和掌握功能性食品的设计原则;6、了解我国各类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方法;7、为学生从事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生产、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打下基础。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功能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功能性食品生物化学、营养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了解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应用及市场状况。
(二)教学内容:1. 掌握功能性食品的概念或定义;2•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演替过程;3. 了解功能性食品基本特征及分类;4. 了解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功能因子(一)目的与要求:1. 掌握功能因子的概念(在功能性食品中起生理作用的成分。
又叫生理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2. 了解功能因子的种类;3. 理解功能因子产生功能作用的原因及功能因子的构效关系。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功能性碳水化合物1. 主要内容:功能性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及功能特性。
功能性食品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功能性食品学第二版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明确保健功效或者降低疾病危险的作用的食品。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各大食品企业也开始借助先进的技术生产出各种类型的功能性食品,在市场上表现出了优异的业绩。
然而,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成为了培养国内大量的功能性食品从业者的首要问题。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功能性食品开发流程和方法;•熟悉功能性食品检测与评价方法;•掌握功能性食品的市场推广策略;•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授课方式:–PPT讲解,介绍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定义;–通过茶叶、奶粉、饼干等类型的真实例子,介绍各种类型的功能性食品;–以Q&A或讨论的方式,检验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功能性食品开发流程和方法•授课方式:–PPT讲解,介绍功能性食品开发的五个基本流程,包括市场调查、产品研发、测试评估、生产制造和市场推广;–介绍各个流程中的重要操作和注意事项;–通过小组案例分析或演练的方式,检验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功能性食品检测与评价方法•授课方式:–PPT讲解,介绍功能性食品检测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方法;–介绍功能性食品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检验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功能性食品市场推广策略•授课方式:–PPT讲解,介绍功能性食品的市场推广策略,包括营销策略、广告宣传、网络营销等;–介绍各种推广方法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检验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功能性食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授课方式:–PPT讲解,介绍功能性食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介绍国内外知名标准和法规;–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检验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2

二、课程简介
功能性食品被誉为“21 世纪的食品”,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功能性食品是一门交叉型学科, 既要掌握化学知识,又要掌握工程学原理,同时必须有一定动手能力,即理工结合,脑体并用,才 能掌握其精髓,运用自如。
- 252 -
作业: 1 概要说明我国对功能性食品管理的一般原则。 2 功能性食品对工厂、从业人员及设备的要求。
考核要点:功能性食品对工厂、从业人员的要求。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功能食品的基本概念、功能食品的开发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 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 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 246 -
6.膳食纤维的加工方法 7.膳食纤维的应用
第二节 真菌多糖 1.物理性质与功效的关系 2.生理功能 3.加工
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膳食纤维和真菌多糖在食品上的应用,掌握膳食纤维的定义、分类,掌握膳 食纤维和真菌多糖的生理功能 作业:
1. 什么是膳食纤维,其与粗纤维有何区别? 2. 膳食纤维的化学组成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3. 举例说明膳食纤维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4. 真菌多糖加工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5. 膳食纤维和真菌多糖的生理功能。 考核要点:膳食纤维和真菌多糖的生理功能。
- 248 -
考核要点: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第七章 维生素(1 学时)
主要内容: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
功能性食品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功能性食品学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功能性食品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中功能性成分的作用机理和营养保健功能的科学,本课程是为学习者介绍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功能成分的分离与分析技术,功能性食品与慢性疾病的关系,及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市场需求等内容。
本课程基于功能性食品学第二版编写而成。
二、课程目标1.掌握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2.了解功能性成分分离、提取和分析技术;3.了解功能性食品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与慢性疾病的关系;4.掌握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方法和市场需求。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功能性食品概述•功能性食品的定义与分类;•功能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功能性食品的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功能性成分分离与分析技术•常见功能性成分的分离和提取技术;•常见功能性成分的分析和检测方法。
第三章功能性食品与营养保健•常见功能性食品的营养和保健功能;•功能性食品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第四章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和开发方法;•功能性食品的上市前的检验、评价和规定。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授课、案例研究、讨论、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实验与实践本课程设置相关实验和实践环节,包括功能性成分分离与分析实验、功能性食品开发设计实验等,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评估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课程作业等。
占总成绩的30%。
2.期中考试:考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考查对全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综合应用能力。
占总成绩的40%。
七、参考教材本课程的主要参考教材为《功能性食品学(第二版)》。
此外,还会根据需要安排一些论文和专业资料作为课外阅读。
功能性食品课程设计

功能性食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机理。
2. 学生能掌握我国常见的功能性食品原料及其功效。
3. 学生能了解功能性食品在健康饮食中的作用及适用人群。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功能性食品,并进行合理搭配。
2. 学生能设计一份符合个人需求的健康饮食方案,包括功能性食品的摄入。
3. 学生能运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收集和整理功能性食品的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功能性食品在健康饮食中的重要性,树立科学饮食的观念。
2. 学生能养成关注食品安全、注重营养搭配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生活实践类课程,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生活实践类课程感兴趣,善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健康饮食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功能性食品概念及分类- 介绍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机理。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2. 常见功能性食品原料及其功效- 分析我国常见的功能性食品原料,如:大豆异黄酮、膳食纤维、益生菌等。
- 介绍各类功能性食品原料的生理功能及适用人群。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3. 功能性食品在健康饮食中的应用- 讲解功能性食品在健康饮食中的作用,如: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血脂、提高免疫力等。
- 探讨功能性食品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如:儿童、老年人、运动员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4. 功能性食品的合理搭配与摄入-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个人需求,合理搭配功能性食品。
- 分析功能性食品摄入过量或不足可能产生的影响。
功能食品课程设计

功能食品课程设计简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美食。
功能食品作为满足人们健康需要的一种食品,在当今食品市场中也备受关注。
功能食品是指添加了具有特定功能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植物粗纤维等)的食品,它不仅满足人的营养需求,还能达到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本课程设计将介绍功能食品的定义、分类和功效,并将提供一个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制作健康营养的功能食品。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功能食品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主要的功能食品成分和功效;•学会制作多种不同功能的健康食品;•提高健康饮食及食品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功能食品概述1.1 定义和分类1.1.1 功能食品的定义1.1.2 功能食品的分类1.2 功能成分的类型1.2.1 药用成分1.2.2 营养成分1.2.3 功能性成分1.3 功能食品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功能食品的功效2.1 抗氧化功效2.2 改善免疫系统2.3 降低胆固醇2.4 增强肠道健康第三章:功能食品的制作3.1 功能饮品的制作3.1.1 益生菌饮料3.1.2 矿物质水3.2 功能点心的制作3.2.1 高纤维小米饼3.2.2 豆浆饼3.3 减肥食品的制作3.3.1 红豆薏米粥3.3.2 燕麦核桃月饼第四章:食品安全4.1 功能食品的安全4.2 功能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第五章:实验5.1 实验一:营养饮品的制作5.1.1 材料准备5.1.2 步骤5.1.3 结果展示5.2 实验二:高纤维小米饼的制作5.2.1 材料准备5.2.2 步骤5.2.3 结果展示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功能食品的定义、分类和功效,并将学会制作不同类型的健康功能食品。
通过实践课程的参与,学生能够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技能和经验,并增加对健康饮食和食品安全的认识。
我们相信,通过这个课程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功能食品的制作,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满足健康需求。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设计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在当今时代,人们对于健康和营养的关注度日益增加。
功能性食品因其特定的功效和保健作用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首选。
功能性食品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还能预防疾病、改善身体机能以及增强免疫力。
因此,培养学生对功能性食品的充分认识和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分类和相关法规;2. 掌握功能性食品的功效和作用;3. 学习识别并选购合适的功能性食品;4. 掌握功能性食品的烹饪方法和技巧;5.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分类a)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和特征;b) 功能性食品的分类:蛋白质类、维生素类、矿物质类、益生菌类等;c) 功能性食品的相关法规和标识。
2. 功能性食品的功效和作用a) 不同功能性食品的功效和作用;b) 常见功能性食品的健康保健功能;c) 功能性食品与特定人群的营养需求。
3. 选购合适的功能性食品a) 能够理解和解读功能性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b) 掌握选购功能性食品的注意事项和技巧;c)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去实地选购功能性食品。
4. 功能性食品的烹饪方法和技巧a) 学习烹饪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技巧;b) 设计并实施小组烹饪实践活动;c) 分享和讨论不同烹饪方法对功能性食品的影响。
5. 创新实践与评估a) 设计功能性食品的创新配方和制作工艺;b) 实施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功能性食品;c) 通过口味评估和营养分析,评价功能性食品的实际效果。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功能性食品的相关知识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分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参与烹饪实践和功能性食品创新设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3.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在超市或市场上选购功能性食品,并进行评估和讨论。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监测,检测对功能性食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课程作业: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功能性食品进行深入研究,撰写报告并进行口头答辩;3. 实践评估:通过学生的实际烹饪活动和功能性食品创新设计,评估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性食品的设计产品的设计——陈皮普洱茶饮料工艺一、简介普洱茶,属于黑茶,因产地旧属云南普洱府(今普洱市),故得名。
现在泛指普洱茶区生产的茶,是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普洱茶如今已成为东南亚各国、港澳台地区及欧美国家茶叶市场上倍受消费者推崇的特种茶。
普洱茶能抑菌减肥、生津止渴、醒脾解酒、开胃消滞,称为不可一日无的保健饮料。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
橘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区。
10至12月果实成熟时,摘下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通风干燥。
广陈皮剥取时多割成3至4瓣。
陈皮药材分“陈皮”和“广陈皮”。
所以将一定量的普洱茶辅配以陈皮,研制一种出营养保健的茶饮料产品。
加了陈皮的普洱茶会寄居有些苦味,但对于化痰、止咳都有很好的辅助效果。
二、成分及保健功能(一)、普洱茶1、主要成分茶多酚类:俗称"茶单宁",是茶叶特有成份,具有苦、涩味及收敛性。
茶多酚是茶叶中许多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主要包括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
儿茶素是茶多酚的主体物质,约占茶多酚总量的50~70%。
儿茶素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可防止血管硬化、抗癌、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还有灭菌、解毒作用。
咖啡因:带有苦味,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
矿物质:茶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镁、锰等11种矿物质。
色素:茶叶中的色素分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两大类。
脂性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罗卜素。
它们对人体健康都是有益的,由于大部分不溶解于水,只有当吃茶或使用茶粉时才能被利用维生素:主要为维生素C和维生素E。
具有抗氧化作用。
2、保健功能(1)、减肥、降脂、防治动脉硬化茶多酚能去脂解油腻,明显抑制体内胆固醇、甘油三脂(均为血脂主要成分)含量的上升,并能促进脂类化合物从粪便中排出,还能发送毛细血管壁的弹性;维生素C有促进胆固醇排泄的作用,因此,喝茶可以达到理想的减肥效果,而且对防治动脉粥硬化、高血压都具有重要作用。
(2)、防治冠心病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所以饮茶对防治冠心病有效。
据统计资料表明,不喝茶的冠心病发病率为3.1%,偶尔喝茶的降为2.3%,常喝茶的(喝三年以上)只有1.4%。
此外,冠心病的加剧,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血栓形成有关。
而茶多酚中的儿茶素以及茶多本酚在煎煮过程中不断氧化形成的茶色素,有显著的抗凝、促进纤溶、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3)、降压高血压指收缩压或扩张压增高,超过正常水平。
动脉硬化不但导致冠心病,与高血压关系也十分密切。
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和维生素P等都是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成分。
尤其茶多酚对毛细血管的功能及儿茶素类化全物和茶黄素对血管紧张素转化的活性明显抑制作用等,都能直接降低血压。
(4)、抗衰老人体中脂质过氧化过程是衰老的机制之一,采用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化合物维生素C。
维生素E能延缓衰老。
茶叶中不仅有较多的维生素C与维生素E,而且茶多酚还起重要作用。
另外,茶叶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也有一定的抗衰老功效。
(5)、抗癌茶叶抗癌是泛指对各种恶性肿瘤的防治作用。
主要对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具有阻断作用。
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和某些儿茶素物质能活化致癌的酶系,还可直接和亲电子最终致癌代谢物起作用,改变其活性,从而减少对原致癌基因的引发和促成,使最终致癌物的数量减少。
(6)、助消化茶叶中的咖啡碱和黄烷醇类化合特可以增加消化道的蠕动,因而就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7)、解酒茶之解酒,因为肝脏在酒精水解过程中需要维生素C作用催化剂。
饮茶,可以补充维生素C,有利于酒精在肝脏内解毒。
(8)、利尿现代研究表明,由于茶叶中所含的咖啡碱和茶碱通过肾脏的微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以及抑制肾小管水的再吸收等机制,从而起到明显的利尿作用。
(二)、陈皮1、主要成分陈皮含有陈皮素、橙皮甙及挥发油。
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柠檬苦素、和柠檬醛。
在烹调中加入陈皮有调和理气和化痰作用。
鲜橘皮与陈皮虽然是同一种东西,但性质却大不相同。
鲜橘皮含挥发油较多,不具备陈皮那样的药用功效,而陈皮隔年后挥发油含量大为减少,里面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会相对增加,这时陈皮的药用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此外,因为鲜橘皮表面有农药和保鲜剂污染,这些化学制剂有损人体健康,用它泡水还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保健功能(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陈皮有助于消化,因为陈皮含有类柠檬苦素,这种类柠檬苦素味平和,易溶解于水,此外,陈皮含有挥发油、橙皮甙、维生素B、C等成分,它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增加食欲。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陈皮煎剂、醇提物等能兴奋心肌,但剂量过大时反而出现抑制。
另外,它还可使血管产生轻度的收缩,迅速升高血压。
陈皮中的果胶对高脂饮食引起的动脉硬化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陈皮所含挥发油有刺激性被动祛痰作用,使痰液易咯出。
陈皮煎剂对支气管有微弱的扩张作用。
(4)、对泌尿生殖系统的作用:陈皮煎剂可使肾血管收缩,使尿量减少。
(5)、抗炎作用:陈皮煎剂与维生素C、维生素K并用,能增强消炎作用。
三、材料与方法1、主要原辅材料及功能因子主要原料:云南普洱茶。
要求茶体匀整、茶香纯正、色泽褐红。
辅助材料:陈皮、白砂糖、水功能因子:茶多酚、陈皮素、挥发油、维生素C、维生素E、咖啡因等2、主要设备过滤机,配料缸,超高温灭菌机,磁力加热搅拌器,离心沉淀机,离心机,pH 计,糖度计,温度计等。
3、实验方法茶叶、陈皮→原料的选择→原料的预处理→浸提→过滤→精滤→配料→超高温瞬时杀菌→灌装→杀菌→冷却→包装→成品四、产品定位饮料市场似乎一直都缺乏热点和新的品类,从最初的碳酸饮料流行,再到水饮料盛行,到近两年的果汁饮料大兴其道,消费者也从经历着口感到健康,从时尚到保健的转变,而在此消费趋势下,天然健康饮料作为一个具备保健功能的新品类便成为下一个市场热点,而我们的产品主要原料是普洱茶,具有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解酒等功效;.普洱茶是所有茶叶中含茶多酚最多的一种茶叶,茶多酚经研究具有养颜、增加皮肤抗氧化水平,可直接吸收紫外线,是皮肤的有效保护剂;辅料陈皮更具有助消化,调和理气和化痰止咳作用,这样的一种饮料可以说是非常天然健康的食品,符合现在大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故应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五、试验项目、试验原则及结果判定(一)、功能试验1、促进消化功能(1)试验项目:动物试验:小鼠体重、小鼠摄食量、食物利用率、小肠运动试验、消化酶测定(2)试验原则:动物试验必测项目。
(3)试验结果:动物试验中,胃肠运动、消化酶的检测以及小肠吸收试验中至少有一项指标为阳性。
2、清咽功能(1)试验项目:动物试验:大鼠棉球植入、足跖肿胀试验(2)试验原则:动物试验必测项目。
(3)试验结果:动物试验两项指标任一指标为阳性。
3、减肥功能(1)试验项目:大物试验:大鼠体重、大鼠摄食量(2)试验原则:动物试验必测项目。
大鼠肥胖模型和预防大鼠肥胖模型两者任选其一。
减除体内多余脂肪,而不是单纯以体重减轻为标准。
不能引起腹泻或抑制食欲,必须对健康无损害,无不良反应。
(3)试验结果:动物指标两项均为阳性,并且无不良影响,即可初步判定具有减肥功能。
大鼠摄食量不显著低于对照组。
【注:因为该产品为天然健康饮料,适合大众日常饮用,并非针对某一方面的功能性食品,虽然其材料普洱茶和陈皮具有很多功效,但在此产品中不明显,因此无法做人体试验来证明其功效,只能粗略做动物试验加以说明。
】(二)、毒理学试验1、普洱茶饮料的急性毒性试验(1)试验材料:饮料:普洱茶饮料(成品)(2)试验器械:一些检测设备(3)试验动物:健康小白鼠,20g左右,20只,雌雄各10只(4)试验方法:取小鼠20只,禁食12h,正常饮水,每只鼠每次灌胃7ml,间隔8h,总体积21ml。
分三次给受试物。
(5)检测方法:①观察小白鼠的表现、行为、是否死亡情况。
②解剖小白鼠,观察其脏器是否病变。
(6)试验结果:饮用后动物未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死亡情况。
连续观察一周,动物全部存活,活动自如,毛发光滑,饮食正常。
呼吸、鼻、眼、口腔无异常分泌物。
一周后解剖小白鼠,观察重要脏器,未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
2、普洱茶饮料的慢性毒性试验(1)试验材料:饮料:普洱茶饮料(成品)(2)试验器械:一些检测设备(3)试验动物:成年小白鼠,60~80g,80只,雌雄各40只(4)试验方法:随机将小白鼠分为A、B、C、D四组,A组对照组,其他三个实验组(0.7mL/d,1.4 mL/d,2.1 mL/d,灌胃);每组各20只小白鼠,雌雄各一半;对照组(A组)正常饲料喂养,实验组(B、C、D组)灌胃后自由饮食,连续观察30d。
(5)检测方法:①小白鼠的一般表现、行为、中毒和死亡情况。
②血常规和生化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分类。
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总蛋白,白蛋白。
③病理学检查:肝、肾、胃、睾丸和卵巢。
(6)试验结果:动物全部存活,活动自如,未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死亡情况。
血常规及各项生化指标正常。
各重要脏器未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
(三)、结果判定该陈皮普洱茶饮料产品安全,适合饮用。
六、产品包装设计在当今饮料消费市场上,由于消费者口味的不同,碳酸饮料、果汁、纯净水、啤酒和酒精饮料各自占据不同的市场。
除此以外,新品种的饮料纷纷问世,例如冰茶、混合饮料等,它们从一些名牌饮料中夺走了部分市场。
在目前的饮料包装业,包装必须强化饮料的形象,传递品牌的信息。
在这个全球多文化、多媒体的时代里,个性的展示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只有在其不断的发展中创新,才能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震撼。
现如今的饮料包装设计已不是单单为了在流通中保护产品、方便运输、促进销售,它承载了很多的信息咨询。
饮料的包装作为一件包容产品的器皿,除了它的实用性外,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这种魅力在于容器可以通过自己的色彩、造型、质感等表达手段,使消费者加深对产品的印象,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信息,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正是由于包装容器的这一特性,使它具有了连续使用的价值。
在市场进入了个性化消费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已相当成熟的今天,饮料包装设计必然更趋向个性化。
因此,该陈皮普洱茶饮料采用不易破碎的无毒的材料,即选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ET是饱和聚酯的典型代表,可以用来制成纤维、薄膜及塑料等,其特性透明度好,不易破碎,化学稳定性良好,适合多种液体或固体药品包装,对紫外线有较好的遮蔽性,无毒。
以瓶装形式出现,容量为250ml,其外包装用突出的绿色,不仅吸引眼球也代表绿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