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婆汤与奈何桥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奈何桥的故事

奈何桥的故事

奈何桥的故事奈何桥,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一座桥梁,位于地府门前,是阴间通往阳间的唯一通道。

相传,每个人在奈何桥上都要经历一次审判,根据自己一生的善恶行为,决定是否能够过桥,进入来世的轮回。

奈何桥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奈何桥是一个神秘而神圣的存在。

它承载了人们对来世的期盼和对善恶报应的信念。

据说,奈何桥上的判官会根据人们一生的善恶行为,分别给予不同的待遇,善良的人可以顺利过桥,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则会受到惩罚。

这种审判的场景,不仅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出现,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道德观念,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

奈何桥的故事还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颂。

《孟子》中有“过河拆桥”的典故,就是源于奈何桥的传说。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应该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应该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利益,要有善良和宽容的心。

奈何桥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神话传说,更是一种道德准则和人生哲理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奈何桥的故事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在奈何桥上行走,每一步都是对自己一生行为的审视。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善恶有报的道理,做一个善良、宽容的人,不贪图利益,不伤害他人,用真诚和善良的心待人处事。

只有这样,才能在奈何桥上得到应有的待遇,走向光明的未来。

奈何桥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承载了人们对善恶报应的信仰,也激励着人们追求善良和真理。

让我们铭记奈何桥的故事,让善良的力量在世间传播,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值得信赖的人,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和正能量。

愿奈何桥的故事,永远在我们心中闪耀。

孟婆的故事

孟婆的故事

孟婆的故事
第一个版本
传说中世间分为天地人三界,天界最大掌管一切,人间即所谓的阳世人界,地即为阴曹地府。

三界划定,无论天上地下,神仙阴官,俱都各司其职。

孟婆从三界分开时便已在世上,她本为天界的一个散官。

后因看到世人恩怨情仇无数,即便死了也不肯放下,就来到了阴曹地府的忘川河边,在奈何桥的桥头立起一口大锅,将世人放不下的思绪炼化成了孟婆汤让阴魂喝下,便忘记了生前的爱恨情仇,卸下了生前的包袱,走入下一个轮回。

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道家典籍里,颇有中国传统思想中“人死如云散”,“一死百了”,“莫记已死之人恩怨”之类的意味。

第二个版本
所谓的孟婆就是孟姜女,昔日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眼见长城之下尸骸无数,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尸骨。

为了能忘记这些痛苦万分的记忆,就熬制了能使人忘记记忆的孟婆汤。

后来上天念她思夫之情感天动地,就免了她的轮回之苦。

让她在奈何桥畔熬制孟婆汤,让参与轮回的阴魂们忘记前世的一切。

即所谓:“前世已了,今生善恶唯本心所念。

”之意。

这一说从元朝
开始广为流传,到明清时期多见于文人笔记之中,亦是至今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

第三个版本
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

(然而佛经在东汉才被翻译成汉文。

)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

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

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

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

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驱忘台。

孟婆:抹去记忆的阴使

孟婆:抹去记忆的阴使

孟婆:抹去记忆的阴使
在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孟婆是地府中专司掌管将生魂抹去记忆的阴使。

她常驻在奈何桥边,为所有前往投胎的灵体提供孟婆汤,以消除鬼魂的记忆。

关于孟婆的由来,民间出现最多的通常有两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是孟婆是孟姜女。

她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但在得知丈夫范
喜良在长城脚下被埋而去世后,伤心欲绝,痛哭流涕。

她的眼泪感动了神仙,于是被安排在奈何桥旁熬制孟婆汤,用其眼泪作为药引子,消除鬼魂的记忆。

2.第二种说法是孟婆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神仙。

她曾经是女娲娘娘手下
的一位仙女,负责管理阴阳两界的秩序。

因为看到人间有很多痛苦和烦恼,她心生同情,选择下凡到地府工作,帮助生灵减轻痛苦。

在阴间,她担任孟婆职位,负责为投胎的生灵消除前世今生的记忆,使他们能够重新开始。

以上是关于传说中的孟婆的一些描述。

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地区的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想象空间,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死、情感、善恶等主题的思考和想象。

孟婆汤故事

孟婆汤故事

我来到奈何桥边时,婆婆问我为什么不去头胎。

我说我在等一个人,我在下面等了她很多年,遥远得我已忘记她的相貌。

婆婆笑起来,她说我一个小孩懂什么,等人的是她才对,婆婆说的时候一脸满不在乎的笑,于是我始终认为她在调侃我。

后来我问她真的在等人吗?她敲了我的头,她说她是孟婆,孟婆怎么可能等人。

其实我知道婆婆是真的在等人,不过我不想多问。

我不是个好奇的人。

时光拉到那个早晨,我说婆婆我在你这帮忙吧。

她说,为什么?我说你天天熬汤很累对吧,我可以帮熬汤。

而且这里可以看见很多去投胎的人,或许我能找到她。

婆婆问我真的在等人吗?是谁?我说我忘记了,我只记得我要等她。

后来婆婆问我真的不记得吗?我说真的忘了,她敲了我的头,说小鬼你真奸诈。

其实婆婆是知道我记得那个人的名字的,不过她不想多问。

婆婆也不是一个好奇的人。

婆婆的小屋建在奈何桥边,每天清晨把大包的药材扔进锅里,让我扇着炉火。

等到汤渐渐变得黑而浓稠,她就舀出汤,分给那些赶着去投胎的人们。

天凉的日子,婆婆喜欢烹上一壶茶,从来不喝,只闻香,茶冷了,倒掉,继续烹,继续倒。

而我喜欢看奈何桥边的人来人往。

如果我所看到的大多是老人,那就是和平的年代,如果是青壮年,就是战乱的年代了。

这样的生活并不枯燥,每天看着来去的人们,——或许应该叫做鬼,有漂亮的,有不漂亮的,有老的,有不老的。

直到那一天,婆婆问我等了多少年了,我说忘了。

她说等了五百年了,她又问我看到她了吗。

没有,我说没有,我没看到她,不知道她已经轮回了几世,我想我再也看不到她了。

婆婆说你还是喝碗汤走吧,忘了就好了。

我说我不走,我还是要等。

她耸耸肩,随便你。

可以不喝吗?我不想忘记她,我还是要找她。

那人说。

他抬起一碗汤,又缓缓放回去。

我和婆婆同时耸耸肩,随便你。

于是他走了,奈何桥头,他回头,说,谢谢。

婆婆笑了,有点残忍。

婆婆说我见过他七次了,每次都是这句话。

我问为什么他每次都记得要找那个人?前世的事了,何必。

婆婆冷笑,他以为不喝孟婆汤就能保留前世的记忆,其实一旦投生,前世的记忆全部沦丧,喝不喝都是一样。

奈何桥

奈何桥

奈何桥
张三终于撇开世上的羁绊离开了人间,他在牛头马面的引领下过了鬼门关,踏上了黄泉路,一路走来,
路边盛开着只见花不见叶的彼岸花,张三想摘一朵彼岸花看看,可他伸手去摘却怎么也够不到,眼前的彼岸
花看着就在眼前,等他伸手去摘却又离的很远,牛头马面告诉张三彼岸花的花和叶是生生不见的,它们一生
相念相惜却永相失,而彼岸花只能看不能摘的,它是开在心里的。

在黄泉路的尽头就是波涛汹涌的忘川河,
河里流动着人们逝去的光阴,在忘川河上有一座桥,是奈何桥,桥上
有一位老婆婆是孟婆。

牛头马面告诉张
三,要想过奈何桥就必须喝下孟婆手里的孟婆汤,不喝孟婆汤就过不了奈何桥,过不了奈何桥你就不能转世,
孟婆汤也叫忘情水,人们喝了它也就忘记了前世今生的爱恨情仇,忘记得与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有那份忘
情水,它是用人们;因情,因恨,因爱,因怨,因痛而滴落的泪水熬制而成的,等你踏上奈何桥喝下忘情水,
你也就忘记了过去。

张三过了奈何桥来到一座高台上,这里是望乡台,张三登山望乡台回头看一看今生爱过的
人,望一望今生放不下的人,过了望乡台就来到三生石前,三生石正
面刻着几个大字;早蹬彼岸。

背面记载着
张三前世今生和来世。

上面记载着张三所有的情缘,所有的擦肩。

张三没有喝下忘情水,他跳入了忘川河,他
要在忘川河里等待他最爱的人的到来,哪怕千年不会托生他也在所不惜。

孟婆的来历和传说

孟婆的来历和传说

孟婆的来历和传说孟婆的来历孟婆娘家姓孟,孟婆一生没有嫁人,故而没有夫家姓。

孟婆的名字已经被所有人的都忘记了,包括她自己。

那年代的名儿,男的大都是刚、勇、强、富什么的,女的就顺了花季,杏、莲、梅、桃、春,这样想来,孟婆也就不计较她曾经的名字是什么了。

孟婆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煲得一手好汤,远近闻名,喝过她的汤的人都纷纷赞不绝口,说这汤敢称天下第一汤。

名声传远了,连皇帝也要喝孟婆煲得汤了,喝了一次后不过瘾,竟生了要将孟婆留在宫中只为他一人煲汤的念头。

孟婆虽没有念过书,但也懂得“伴君如伴虎”“自由可贵”的道理,所以委婉推却不成后,说出宁死不从的话来。

皇帝一生气,孟婆归了西。

据说,孟婆遇害的那天,六月天里雪纷纷扬扬,下到半夜没停。

且说孟婆到了阴间后,阎王念孟婆一生勤恳、乐于助人,再加之为屈死,又想到阴间每每来了魂魄还阳后大都还记得上辈子的事儿,这样凡间便乱了套,一会儿出个奇人,一会儿来个怪道。

故派孟婆在奈何桥畔开个店,招牌就用“孟婆汤”,过了桥的人必先喝一碗孟婆的汤方可继续前行。

阎王退下所有随从,对孟婆说:此汤是一定要喝的,如若有人没喝,必会造成人间大乱。

这罪,可不是一般的轻了。

孟婆念着阎王错爱,谨遵王讯。

阎王又给了孟婆一小包药粉,感概一声,说道:凡人都有几世几辈的轮回,上辈子的恩怨喜悲不能带到下辈子,你把这忘忧粉放到汤里,喝过的人就会忘记从前的一切。

孟婆唯唯而诺,退下。

奈何桥畔生意很好,每日络绎不绝。

从桥这边过去的,都是阴差到阳界去抓人或办事。

从桥那边过来的,都是阳寿已尽,来阴间报道的。

在阳间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孟婆的汤煲得很好也都知道孟婆屈死的事情,虽讶异着孟婆将店搬到了奈何桥畔,却也没有多问,过得桥来坐下歇脚时喝上一碗,然后前行。

孟婆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每日里煲汤。

原料还是最先那一锅里的,往后汤少了添水便是。

偶尔人少时,孟婆也会感叹一番,忘记过去究竟是好还是坏,孟婆也不知道,只是这汤孟婆从没自己喝过一口。

神话故事孟婆汤

神话故事孟婆汤

神话故事孟婆汤孟婆汤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被广泛传颂。

据古代传说,孟婆是地狱中的一位老婆婆,她负责煮取一种特殊的汤,让魂魄在经历了地狱的折磨后忘记前世的记忆,再投胎转世。

本文将带您进入神话故事中孟婆汤的世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孟婆是一名神奇的存在。

她身着朴素的衣衫,头戴一顶铁制的冠冕,手持一柄长勺,负责在奈何桥畔为亡魂煮汤。

孟婆汤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汤水,其独特的功效能够使魂魄忘记前世的记忆。

当亡魂经过奈何桥,准备离开地狱,孟婆会将一碗热气腾腾的孟婆汤递给他们。

亡魂必须喝完这碗孟婆汤,否则将无法转世。

而喝下孟婆汤后,前世的记忆将被完全抹去,魂魄将重新投胎。

孟婆汤的味道据说是苦涩而浓郁的,有些人甚至将其形容为“苦于孟婆汤”。

这是因为孟婆汤代表了一个过程,亡魂经历了地狱的折磨,才能够重新投胎。

汤中的苦涩味道也象征着一个人一生中所经历的痛苦和种种考验。

孟婆汤的故事流传于民间,并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明代杂剧《孟婆汤》。

这部戏剧以孟婆汤的神话为题材,生动地将孟婆的形象和她煮汤的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

通过舞台上的表演,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孟婆汤的含义和神秘力量。

孟婆汤的故事有着深刻的寓意。

它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个人都要经历诸多的考验和磨炼,才能够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

孟婆汤代表了人们在前世的记忆,在投胎转世后,我们能够以全新的身份和思维去重新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孟婆汤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的神话传说中。

在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神话故事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例如,印度神话中的“阿摩瑞塔”和日本神话中的“忘川之水”都与孟婆汤有着相似的概念和作用。

总之,孟婆汤是中国神话故事中一个令人神往的元素。

它象征着生死与转世的循环,以及人们在前世的记忆。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孟婆汤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这个神话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和死亡的关系,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彼岸花、奈何桥、忘川河、三生石、望乡台、孟婆汤、黄泉路

彼岸花、奈何桥、忘川河、三生石、望乡台、孟婆汤、黄泉路

彼岸花、奈何桥、忘川河、三生石、望乡台、孟婆汤、黄泉路彼岸花开开彼岸忘川河畔亦忘川奈何桥头空奈何三生石上写三生----------彼岸花、奈何桥、忘川河、三生石、望乡台、孟婆汤、黄泉路简介黄泉路在中国的神话和宗教典籍中是指人死后到阴曹地府报到时走的路。

神话传说在中国,传说人死后,会有阴间的捕快黑白无常来捉拿人的魂魄,把他们带到阴曹地府去接受阴间大法官阎罗王的审判,以决定他们是升天做神仙;或再次投胎做人;还是打入十八层地狱去受苦。

人的魂魄到阴间报到要走很长一段路,过很多的关;黄泉路一是对这些关和路程的总称;另一种是专指这一路程中的一段叫黄泉路的路。

有人认为,人的阳寿到了就会死,这是正常的死亡,正常死亡的人首先要过鬼门关,过了这一关人的魂魄就变成了鬼,接下来就是黄泉路,是接引之路。

在黄泉路上还有很多孤魂野鬼,他们是那些阳寿未尽而非正常死亡的,他们即不能上天,也不能投胎,更不能到阴间,只能再黄泉路上游荡,等待阳寿到了后才能到阴间报到,听候阎罗王的发落。

在黄泉路上有火红的彼岸花。

彼岸花是一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

在那儿大批大批的开着这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 又因其红的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 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 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

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走过黄泉路后,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

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

历史起源黄泉原指地下的泉水,后来被引作阴曹地府的代称,黄泉路也成了通往阴曹地府的必经之路。

走完黄泉路后,就意味着即将受到阎罗王的最后审判以及十八层地狱的最后考验了。

黄泉一词的出处是《东周列国》故事“郑庄公掘地见母”:郑庄公的父亲是郑武公,娶姜氏为妻,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二儿子叫段。

因为段长得一表人才,姜氏便偏爱他,希望郑武公立段为太子,可是未能如愿,姜氏一直怀恨在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婆汤与奈何桥的历史典故导读:孟婆汤与奈何桥的历史典故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煮."今生有缘无份"又何必强求?"孟婆汤"是一个中国的古老传说,这在澜子家一本古书上记载着。

在那个传说中人是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

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

生生世世循环的人无法拥有往世的记忆,只因为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何桥上喝下忘记前程往事的孟婆汤。

所以,走在奈何桥上时,是一个人最后拥有今世记忆的时候。

这一刻,很多人还执着于前世未了的意愿,却又深深明白这些意愿终将无法实现,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这也是这座连接各世轮回的桥命名为奈何桥的原因。

据说,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

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

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

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

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

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醧忘台。

在《阎王经》中说,鬼魂在各殿受过刑罚后,依序解送至下一殿,最后转押至第十殿,交付给转轮王。

第十殿掌管鬼魂投生,凡被送到这里来准备投生的鬼魂,都会先被押到由孟婆神所掌管的醧忘台下灌饮迷汤,让鬼魂们忘却前生。

相传孟婆汤的做法,先取在十殿判定要发往各地做人的鬼魂,再加入采自俗世的药材,调合成如酒一般的汤,分成甘、苦、辛、酸、咸五种口味。

凡是预备投生的鬼魂都得饮下孟婆的迷魂汤,如有刁钻狡猾、不肯喝的鬼魂,它的脚底下立刻就会出现钩刀绊住双脚,并有尖锐铜管刺穿喉咙,强迫性的灌下,没有任何鬼魂可以幸免。

孟婆在阴间开有一家孟婆店,而她所住的地方就叫孟婆庄。

在清人沈起风的《谐锋》卷八中有一关于孟婆庄的故事:葛生不喝迷魂汤得返生从前有一歌妓叫兰蕊,她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妹妹玉蕊。

玉蕊和葛生相恋至深,但因为葛生很穷,娶不起玉蕊,后来兰蕊因病而死,葛生则因无力与玉蕊相守一生而殉情。

葛生死后,来到阴曹地府,阎罗王看他死得无辜,就判他投生为人。

葛生闻令后,便准备再去投生。

葛生一个人呆呆地走着,忽然来到一个攀满萝藤的棚子底下。

只见好几百个男男女女,争先恐后的抢那付瓢杓,急急忙忙的向炉头舀水来喝。

葛生因为走累了,觉得口干,便也想上前去饮用那瓢里的水。

这时,有一女子从棚子后面走出来,葛生仔细一看,竟然是兰蕊。

兰蕊问他为何来此,葛生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

兰蕊知道后,便轻轻地对葛生附耳说道:“你难道不知道这里是孟婆庄吗?还好今天孟婆去给寇夫人祝寿,命我暂时掌管瓢杓。

要是你和那些人一样,也喝了这瓢里的迷魂汤,你就返生无路了。

”葛生一听,不禁感到庆幸。

后来,在兰蕊的指点下,葛生寻得旧路,重返人世。

孟婆庄上喝茶美女相伴另外,在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解》的“孟婆汤”中,也有一段关于鬼魂被灌迷魂汤的描写:人死之后,首先经过的是孟婆庄。

众役卒押送鬼魂从孟婆庄的墙外走过,至阎王殿去接受审问。

判定后,则将生前旦L录入转回册中。

凡是被判转世投胎的鬼魂,就再从孟婆庄走回去。

孟婆庄的门口有一个老婆婆站在那儿招呼来者,步上阶梯,进入里面。

庄内全是雕梁画栋、朱栏石砌;屋内,触目皆是精致华丽的粮],有珠玉做成的帘子,厅中还瞻F一面玉雕的大桌子。

待来者入屋后,老婆婆便叫出三个女孩子来,这三个女孩子分别是孟姜、孟庸与孟戈。

三人都穿着红色的裙子和垂着绿袖的上衣,个个如花似玉、貌赛天仙,而且轻声细语地呼唤郎君,还以手拂净席子请来者坐下。

来者坐下后,丫鬟便送上茶水。

三个美女环伺在侧,皆以纤纤玉指亲奉送茶,玉环叮叮脆响,阵阵奇香袭人,在如此情境中,实在很难拒绝不喝。

才一接过茶杯,便觉目眩神驰,轻辍一口,只觉清凉无比,其能解渴,不禁一饮而尽。

喝到底忽见有一匙左右的浊泥在杯底沉着,待抬眼一看,发现原本貌美迷人的美女和老婆婆都成为僵立的骷禳C 走出门外一看,原先的雕梁画栋尽成朽木,如置身荒郊野外,并忘却生前一切事物。

就在惊慌失措、痛苦不已的当头,忽然大哭堕地,成了一个甚么都不知道的`小婴孩孟婆汤的传说孟姑煮汤,听百虫鸣和狗尾巴草沙沙作响......时如金沙飘,鬓染银丝,汤如旧,人如旧,孟姑变孟婆过奈何桥,孟婆悠悠端碗汤。

来者面容百态,有木然、有平静、狰狞、恐惧甚至嘴角噙笑......汤端一饮而尽,半推半就,颤颤微微......终究没人逃的脱,终究要喝的一点不少,一点不多。

孟婆悠悠端碗汤,孟婆也悠悠收汤碗~前生再怎么深恋,走在这奈何桥上也是步履稳稳不乱丝毫。

心静如镜,心沉如石。

桥这边寂寂无声,因为心死,失了往生的记忆,桥那边哀哀呛天,因为心动,忘不掉的牵牵缠缠“来生,再续前缘““负你一颗心,来生还你千行泪”......孟婆偶尔听到飘至耳边的来生言,用眼晴笑笑。

低头看一锅汤,是一锅普通的汤,只因加了一味叫遗忘的调料,也抵过了心底的海誓山盟记忆小舟搁浅,沧海一粟,大风大浪就是明日黄花偶尔觉得今生从未做过却似曾相识的事物,在脑海如野草星绿,却永远不会记得始终,如草种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

没有什么磐石不移,世间最残酷的是等待。

如西凉所言非要记不得梅艳桃红时,天地褪色再幡然醒悟会不会太迟?饮尽孟婆汤的刹那,有几个没有和着泪水吞咽?是悔是恨?这一生,牵他(她)手,好好过活。

此叶发此树,叶落树枯时也已不知化为谁的护花泥了~今生,我们爱了,就牢牢的、牢牢的靠近,不要在茫茫人海中丢了彼此据说孟婆汤是阴间一位姓孟的老婆婆制作的,喝下孟婆汤会将前世的所以事情遗忘。

据说孟婆制作孟婆汤的原料很简单就是:一碗奈何桥下的河水两棵忘忧草三朵白玫瑰可是别人做的汤水却不可以将事情遗忘,而只有那个干瘪的老婆婆做出来的才有效。

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同样的材料却做不出一样的汤水。

他们都不知道孟婆汤之所以有效,那是因为汤中有孟婆的泪水!名山寥阳殿前,有并列的三座石拱桥。

三座桥均建于平地,大小、形制完全相同。

每桥宽仅四尺许,两侧护以雕花石栏,桥面略呈弧形,用青石铺砌,两端各有两级踏道。

桥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桥壁均为条石嵌砌。

据资料记载:该桥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为明朝蜀献王朱椿建在寥阳殿前的观瞻物,距今已500余年,后被佛教徒改为“奈河桥”,桥下石池称“血河池”。

“奈河”,是佛教所说的地狱中的河名。

《宣室志》第四卷对此有所记载:“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

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

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

”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

桥险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

桥下血河里虫蛇满布,波涛翻滚,腥风扑面。

恶人鬼魂堕入河中,就好似《西游记》第十回中的描写:“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

不由让人想到阴间奈河的恐怖。

民间谣传:人死后亡魂都要过奈河桥,善者有神佛护佑顺利过桥,恶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

《丰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详细的描写:“......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过中间的桥,恶人的鬼魂过下层的桥,多被鬼拦往桥下的污浊的波涛中,被铜蛇铁狗狂咬。

每年香会时,香客争以纸钱或铜板掷入池内,并以炒米撒入池中,以为可以施给饿鬼。

许多老年香客,喜欢从上走过,以为走过此桥,死后可以免去过奈河桥之苦。

”由此可见,建国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桥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的虔诚,只求死后佛能护佑过奈河桥。

庙里僧尼们更是生财有道,为了捞取更多钱财,故意在青石桥面涂上桐油、蛋清,使过桥香客,尤其是老人和小脚女人行步更难,常常摔倒在桥上,人人诚惶诚恐,只好拿钱消灾。

从而加深了奈河桥的神话色彩。

世上本无鬼神,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人们更不会被鬼神所迷惑。

奈河桥是历史的见证,是人们良好心愿的象征,旨在教化人们多做好事,行善积德,造福人类。

这正是:行善自有神佛佑,作恶难过奈河桥。

为人不作亏心事,走过奈河桥不惊。

现在,人们也将奈河桥的中间一座桥用来验证好人和坏人。

年轻单身者须三步跨过桥面,男性先迈左脚,女性先迈右脚。

夫妻或恋人手牵手一起九步走过桥面(男左女右,脚步迈法男先左脚女先右脚),必天长地久。

年幼者或年长者可三步以上跨过(脚步迈法男先左脚女先右脚),但必须是单数,如5步、7步、9步等等。

如平安跨过者为好人,则死后魂灵就不会落入血河池,顺利通过奈河桥,免受铜蛇铁狗狂咬之苦。

左边桥是金桥,右边桥是银桥。

下山时,请各位朋友走两边的桥,过“金桥”的能升官,走“银桥”的会发财.孟婆汤与奈何桥的历史典故1.「历史典故」2.历史典故汇总3.凤城历史典故4.历史典故精选5.精选历史典故6.历史典故大全7.历史典故:请君入瓮8.请君入瓮历史典故上文是关于孟婆汤与奈何桥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