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论文
谈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谈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淮剧,作为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改变,传统的淮剧艺术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分析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淮剧艺术的创新在于改变传统剧目题材和表现形式。
传统淮剧剧目多以古代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题,表现形式古板,难以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
淮剧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现代题材融入剧目创作中,让传统戏曲与当代生活相结合。
例如《红灯笼》就是一部成功的现代淮剧作品,以描绘中国城市生活为题材,融合了时下年轻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使得传统淮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淮剧的舞台表现形式也在不断进行创新。
传统淮剧舞台表演一直以唱功、念白和动作为主要表演形式,然而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在当今社会已经难以吸引观众。
淮剧演员们开始学习现代舞台表演技巧,加强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使得淮剧舞台表演更具有活力和表现力。
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也得到了提升,增加了观赏性和艺术性。
淮剧艺术的创新还表现在传播渠道和推广方式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淮剧艺术家们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将淮剧艺术推送给更广泛的观众。
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淮剧艺术更加容易为人所接触,也促进了淮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淮剧艺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受现代生活快节奏和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传统戏曲的受众逐渐减少,观众群体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淮剧的人才培养和传承也面临严峻挑战,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不高,戏曲艺术家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为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为了推动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应鼓励淮剧艺术家们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现代戏剧创作,努力为传统淮剧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谈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谈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淮剧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承载了上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渊源,被誉为“中国戏曲明珠”,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保护传统的淮剧艺术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为观众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
本文将就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
淮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淮安一带,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淮剧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和精彩动人的表演形式而闻名,在表演形式、音乐美学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被誉为“南戏巅峰”、“小曲艺朝宗”,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淮剧艺术的传承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石。
淮剧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淮安便是戏曲文化的摇篮,淮剧便是淮安文化的代表之一。
淮剧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剧种的源远流长,更体现在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
淮剧传人世代相传,依托于师徒制度,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剧种的表演技艺、音乐美学、服饰道具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
淮剧传统的唱腔、表演方式以及表演技巧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传承,唱腔需要反复练习,表演方式需要多次演出积累经验,这些都需要淮剧传人用心去传承和继承,只有这样,淮剧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淮剧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淮剧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剧目内容方面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淮剧在创作剧目时,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和时代感,不断挖掘新题材,创作新剧目,使得淮剧的舞台呈现更加多样化。
其次是在表演形式方面的创新。
淮剧在表演方式、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加注重现代化的表演手段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淮剧在舞台表演中更加富有新意。
最后是在传统技艺方面的创新。
淮剧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使得传统的唱腔、表演技巧等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淮剧论文

淮剧美丽的地方戏剧瑰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众多,同时也拥有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
现如今,很多地方戏剧不仅不为人知,而且正在逐渐被现代流行音乐所替代。
这不免引起我们的担心和思考。
而淮剧作为江苏苏北的一种地方戏剧而言在总体上和其它剧种的处境一样,仍然处于戏剧发展艰难的大环境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淮剧的历史渊源和现状调查(一)、淮剧的历史渊源江苏北部,特别是江淮之间的里下河地区,淮剧几乎是城市乡村,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戏。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江淮这一带地区水旱蝗灾连年不断,田园荒芜,农村破产。
许多饥寒交迫的农民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到处沿门乞讨,卖唱求施。
因此,一些能说会唱的农民就把苏北地区的劳动号子串编成“门谈词”,沿门逐户,边唱边讨,过那时还无人伴奏,顶多有一只板子敲敲打打,主要是掌握节拍。
后来,因外出逃荒中不乏有夫妻搭档、兄妹结伴或姑嫂联袂等种种情况,很快就把“门谈词”发展到两人对唱。
有的逐渐配上胡琴再打一把串板,既有简单的过门,也有把握快慢的节奏,听众也就更加喜爱了。
随着对唱水平的提高,故事情节的逐步复杂,发展到多角演唱的“三人六对面”阶段。
这时不仅有伴奏.而且分了角色和进行简单的化妆,但多是一人身兼多角,用各种声腔来区别,这大概就是淮剧最早的原型了。
“三人六对面”时期的唱戏人已不再是沿门乞讨,而是由听戏的负责供饭或为首的筹款给酬。
乡村里逢年过节、出会或大户人家喜庆吉日常常请来这些戏班子热闹几天。
这样就使流传范围越来越广,加之它又与这一带的农村社戏——香火戏逐步合流,又受徽戏和京戏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并大量吸取了当地民间的器乐曲、民歌小调等等,终于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讲究各种艺术效果的一个地方剧种,成了我们苏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乡音——淮戏。
(二)淮剧的发展现状总的来说,淮剧的发展主要可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
而建国前的淮剧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1、香火调时期(1900年前——1927年)主要演唱【香火调】【淮调】等,腔调高亢,锣鼓伴奏。
谈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谈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要谈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首先必须认识到淮剧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传统戏曲的观众基本上是老年人群体,年轻人往往不能够找到与自己所处环境相符合的感受。
这对于戏曲这样长期以来的传统艺术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淮剧在传承中也受到了很多非常规的冲击,比如西方音乐、电影、电视等。
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阅读、学习、欣赏淮剧,使淮剧继续传承下来,成为了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思考淮剧传承和创新的问题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出出色的创新,必须让传统艺术进入现代化、时尚化、多元化的进程中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淮剧的表演方式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
舞台造型、剧本设计、服装制作、表演方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地创新与改进。
特别是在人们的生活中重视形式的年代,人们对舞台的观感很重要,淮剧需要用新的视觉效果和形式来吸引观众,同时保持传统的唱、念、做、唱艺术体系。
其次,淮剧要更好地站在观众的角度上表演,讲述广大人民生活中的故事。
演员们需要更加贴近民间,用自己的技能讲述更多受众关心的故事。
这是艺术家要努力创造的情感和主题。
另外,推广淮剧需要有更好的传播渠道,传统媒体渠道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
因此,更多的淮剧艺术表现需要通过现代媒体、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推广,让更多年轻人能够了解、学习、欣赏淮剧这一传统艺术。
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个淮剧的学习平台,吸引更多人来到淮剧里学习和传承,更好地将淮剧推向更大的文化市场,为它的传承创新埋下更好的基石。
这其中,要特别注意淮剧与国外与当代文化的交流,从中吸取创新的灵感和元素,并尝试在其表演中运用。
最后,淮剧文化传承和创新其实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传承中产生的问题,是创新、创造的动力;在创新中发生的问题,是传承、加强的机会。
如果淮剧能够循序渐进地推行,适当借鉴西方文化,融合当代艺术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的表演,在淮剧传承的基础上,展现更好的传统价值,拥有更多的年轻人群体,逐渐展示自己的特有优势和影响力,传承创新将推动淮剧艺术不断发展,成为历史、人民、艺术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谈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谈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摘要】淮剧作为传统戏曲艺术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
本文从淮剧的历史渊源出发,探讨了淮剧艺术的创新探索、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表演形式的现代化发展,以及艺术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同时分析了淮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展望了淮剧艺术的未来发展。
最后强调了对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的倡导,以及淮剧艺术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淮剧的发展需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注重现代元素的融入,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保留并传承淮剧艺术的精髓,使其在当今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华彩。
【关键词】淮剧艺术、创新、发展、现代化、传统、融合、表演形式、艺术传承、社会地位、未来展望、倡导、独特魅力、价值。
1. 引言1.1 华彩淮剧: 传统戏曲的现代新生淮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历史悠久,深受人民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淮剧艺术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和审美需求。
华彩淮剧便是淮剧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产物,是淮剧的现代新生。
华彩淮剧不仅在剧情上进行改编和创新,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还注入了现代舞台技术和灯光效果,使整个演出更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
演员们在表演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形体美和情感表达,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华彩淮剧的现代化道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不懈努力。
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淮剧艺术家们逐渐找到了一条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与时俱进的道路。
华彩淮剧的出现,为淮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和传承贡献了力量。
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正展现着其独特魅力与价值。
1.2 淮剧的历史渊源淮剧起源于江苏省淮安地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淮剧最早是在当地农村民间演出,后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戏曲形式。
淮剧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受到了汉族传统文化和地方风土人情的影响。
淮剧在演艺形式上吸收了地方民间戏曲元素,同时也融合了华北、苏南等地的戏曲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谈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谈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淮剧,是中国山东省滨州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清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淮剧已经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淮剧艺术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进行创新与发展成为了淮剧艺术发展的重要议题。
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首先需要在传承中保持原有的特色。
淮剧是以河柳河、青城山等为著名表演地的北方地方戏曲。
淮剧有自己独特的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等方面的特色。
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特色,是淮剧艺术创新发展的基础。
要坚持对传统剧目的继承和发展,保持传统唱腔的特色,推动淮剧表演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得到新的传播与演绎。
在传承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戏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保持艺术的纯正和传统性,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积极融入现代文化元素。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淮剧艺术需要通过吸收、汲取其他戏曲艺术、音乐、舞蹈等元素,创新戏曲表演形式,推出新的题材和剧目。
借鉴其他优秀的戏曲艺术的优点,进行强化改革,提高淮剧艺术的表演水平和文化内涵。
在舞美设计、灯光效果、音响效果等方面,要融入现代科技,增强戏曲艺术的视听效果,提升观赏价值。
要加强戏曲与其他文化形式的交流,丰富淮剧的表现形式,拓宽观众群体,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作。
培养一批淮剧艺术的专业人才,是淮剧艺术创新发展的关键。
要在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加大淮剧艺术的推广与教学力度,培养年轻人的才艺,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还要鼓励淮剧艺术家进行创新创作,推出一批富有时代气息、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新剧目。
鼓励淮剧艺术家进行自主创作,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断开拓新的戏曲艺术表现形式,提高淮剧的艺术创新水平。
淮剧艺术创新与发展,还需要加强对淮剧艺术的推广和传播。
要通过举办淮剧艺术节、庙会、展览等形式,展示淮剧艺术的魅力和特色。
谈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谈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淮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起源于安徽淮北地区,因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而享有盛誉。
淮剧艺术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淮剧的发展历程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淮剧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戏曲剧种特色的传承,二是艺术技巧的传承。
在戏曲剧种特色的传承方面,淮剧充分借鉴了安徽地方文化和其他剧种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淮剧强调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讲究细腻的表演和特色的唱腔,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
在艺术技巧的传承方面,淮剧注重继承传统表演技巧,如唱腔、身段、表情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得淮剧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与传统的传承相比,淮剧的创新更注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变革。
淮剧在传统的唱腔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引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使得演绎更具时代感。
淮剧也积极融入了其他剧种的表演技巧和艺术手法,进行了跨界合作,以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展现更丰富的艺术形式。
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传统文化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很多年轻人对于淮剧这种传统艺术的兴趣和了解都相对较少,这对于淮剧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淮剧的传承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学习,对于传统的艺人来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耐心。
而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更倾向于选择更为现代化的娱乐形式,传统艺术的传承面临了一定的挑战。
在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的过程中,淮剧艺术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学校和文化机构应该加大对淮剧艺术的推广和培养,通过将其纳入到学校课程以及文化活动中,增加年轻人对于淮剧的了解和兴趣。
传承人和艺人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使得淮剧艺术更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观众的喜好。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给予淮剧艺术更多的支持和关注,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淮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淮剧艺术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那一次,我与淮剧深深共鸣作文

那一次,我与淮剧深深共鸣作文I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I watched a Huai opera performance, I was immediately captivated by its unique charm.我记得第一次观看淮剧表演时,我立刻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The combination of distinct vocal techniques, elaborate costumes, and traditional musical accompaniment created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that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淮剧独特的声乐技巧、精美的戏服以及传统的音乐伴奏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The melodic tunes and emotive storytelling transported me to a different time and place, allowing me to connect with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emotional journeys on a profound level.悠扬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故事让我仿佛穿越到了不同的时空,使我能够在深层次上与角色及其情感旅程产生共鸣。
What struck me the most was the sheer talent and dedication of the performers, who brought the ancient art form to life with their exceptional skills and unwavering passion.最让我震撼的是演员们的才华和奉献精神,他们以非凡的技艺和坚定的激情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演绎得生动而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剧美丽的地方戏剧瑰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众多,同时也拥有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
现如今,很多地方戏剧不仅不为人知,而且正在逐渐被现代流行音乐所替代。
这不免引起我们的担心和思考。
而淮剧作为江苏苏北的一种地方戏剧而言在总体上和其它剧种的处境一样,仍然处于戏剧发展艰难的大环境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淮剧的历史渊源和现状调查(一)、淮剧的历史渊源江苏北部,特别是江淮之间的里下河地区,淮剧几乎是城市乡村,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戏。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江淮这一带地区水旱蝗灾连年不断,田园荒芜,农村破产。
许多饥寒交迫的农民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到处沿门乞讨,卖唱求施。
因此,一些能说会唱的农民就把苏北地区的劳动号子串编成“门谈词”,沿门逐户,边唱边讨,过那时还无人伴奏,顶多有一只板子敲敲打打,主要是掌握节拍。
后来,因外出逃荒中不乏有夫妻搭档、兄妹结伴或姑嫂联袂等种种情况,很快就把“门谈词”发展到两人对唱。
有的逐渐配上胡琴再打一把串板,既有简单的过门,也有把握快慢的节奏,听众也就更加喜爱了。
随着对唱水平的提高,故事情节的逐步复杂,发展到多角演唱的“三人六对面”阶段。
这时不仅有伴奏.而且分了角色和进行简单的化妆,但多是一人身兼多角,用各种声腔来区别,这大概就是淮剧最早的原型了。
“三人六对面”时期的唱戏人已不再是沿门乞讨,而是由听戏的负责供饭或为首的筹款给酬。
乡村里逢年过节、出会或大户人家喜庆吉日常常请来这些戏班子热闹几天。
这样就使流传范围越来越广,加之它又与这一带的农村社戏——香火戏逐步合流,又受徽戏和京戏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并大量吸取了当地民间的器乐曲、民歌小调等等,终于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讲究各种艺术效果的一个地方剧种,成了我们苏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乡音——淮戏。
(二)淮剧的发展现状总的来说,淮剧的发展主要可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
而建国前的淮剧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1、香火调时期(1900年前——1927年)主要演唱【香火调】【淮调】等,腔调高亢,锣鼓伴奏。
其中【淮调】的兴起奠定了淮剧唱腔音乐的基础,淮剧形成初期自始至终仅唱此调。
2、老拉调时期(1927年——1939年)男旦演员谢长钰1927年与琴师戴宝雨合作,借鉴京剧的表现手法,在【呵大咳】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字多腔、韵味醇和的新腔,由戴宝雨用四胡伴奏,因为这是淮剧种第一次有了“拉”——伴奏的调子,故被当时群众称为【拉调】。
其兴起迅速影响了大江南北淮剧唱腔的发展。
它形成于上海,又很快传至苏北,成为该时期除淮调外常用的曲调。
其发展既是对【淮调】功能的补充,,又为【自由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自由调时期(1939年—1949年)1939年,淮剧演员筱文艳,何叫天等受京剧的过门有利于表演的启发,在琴师高小毛的合作下,用二胡取代了【拉调】还保留着的“起、落板”锣鼓伴奏,创写了过门,并将在【拉调】基础上初步形成的新腔进行变革,使原来单一的落音多样化,变化了唱腔演奏……从而使淮剧的结构更多变,形式更自由,故被称之为自由调。
建国后,遵照“推陈出新”的方针,一批新音乐工作者调进戏团,进行了抢救音乐遗产、整理传统曲调、尝试男女分腔和新的演唱形式的运用等一系列的继承与创新工作。
1961年春“盐城专区淮剧艺术研究考订委员会”成立,下设以司宏钟为组长的音乐研究小组,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考订工作。
这使淮剧得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系统而全面的整理与规范,并得到了较普遍的推广。
1979年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表示新内容的需要,淮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音乐创作、乐队编制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淮剧形成早期已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在江苏;另一部分则在上海发展,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
这两个部分地发展使得淮剧音乐由曲牌体逐渐成为以板腔体为主、以一些曲牌体为辅的表演形式,其朗诵性、抒情性和戏剧性都有了卓有成效地提高。
今天,在上海有“上海淮剧团”,在江苏有位于盐城的“江苏省淮剧团”和位于泰州的“泰州市淮剧团”。
无论哪个剧团的工作者们都在为淮剧得振兴繁荣而努力着,也纷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泰州淮剧团的《鸡毛蒜皮》曾在“文化部全国戏曲调演评比中”中获九项大奖。
上海淮剧团演出的古装大戏《金龙与蜉蝣》,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表现视角,富有震撼力的音乐以及具有哲学深度的艺术内涵,将淮剧的表现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二)、淮剧《奇婚记》的创作特点(一)、淮剧《奇婚记》的剧本创作特点淮剧《奇婚记》中因生活所迫一对年龄悬殊的夫妻,在恩情与爱情中煎熬。
一个十二岁的姑娘,托婚给一个近四十岁的老光棍。
同室八年,这一对"夫妻"竟无半点夫妻之情。
年轻的"婶娘"竟与本家"侄儿"谈情说爱,誓结生死同心。
这桩桩件件,皆非有误故意猎奇,畸形的年头,奇事不断;崭新的年代,当奇闻流传。
此中酸甜苦辣,道它奇也不奇,曲终散场之际,值得回味深思。
剧中两人在舞台上表演的闩门、擂门、开门、关门、门里门外等情节时,采用了虚拟的处理手法,将这种时空自由的虚拟舞台表演形式运用到现代戏中,很好地解决了现实生活与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
(二)、淮剧《奇婚记》的音乐特色该剧乐曲作者王苏军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人物出发,因时而异,因情而异。
因此,该剧乐曲即保持了鲜明的剧种特色,又增强了浓重的剧情特效;即传承了淮剧三大主调的基本定式,又吸收融合着其他音乐元素。
在对代表封建宗法势力的家长老田埂,基本上原封不动的采用了淮剧传统的【靠把调】,同时还运用了“重唱”、“合唱”、“帮唱”等不同形式的伴唱,多层次的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烘托环境气氛,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全曲优美耐听令人回味无限。
剧中的唱词和音乐突破了传统淮剧二三四或三三四的起句,改为长短句的大胆创意,这种自由灵活的演唱,给演员的表演唱腔以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果然二位表演艺术家扮演田大憨的刘少峰与扮演秋萍的梁国英,在合唱伴唱声中,通过手式、眼神、身段、调度等表演手法和技巧,真个是默默相对如梦寐,无声之处胜有声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两情深似海,此情非爱情的爱难爱、舍难舍相拒又依恋的令人同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戏曲功效。
在第三场“惊噩梦,苦情诉与谁”中,淮剧艺术家们唱出扬扬洒洒的“老淮调”,淋漓尽致的道出夹杂不清的“父女情”与“老夫少妻”恋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三)、淮剧《奇婚记》的文化价值阐述1985年,《奇婚记》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一举荣获两个主演、两个配演、编剧、作曲、演出共7个一等奖,配演、导演、布景设计共3个二等奖,以及音乐伴奏奖和绘景奖。
这是江苏省自建国以来在历届会演、调演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这同样也代表着淮剧正在逐渐的发展。
(四)、淮剧发展的思考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社会的产物,戏剧文化也不例外。
我们不仅是文化的需求者,同样也是文化的承担者。
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我们都不能让任何一种文化在我们的手中流失。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更是没能逃过此“厄运”。
很多戏曲的拥护者都偏向老年化,然后作为文化传承的青少年们只占据着极少的比重。
淮剧作为传统戏剧的一种,也和其他剧种所处的环境一样,也处于戏剧发展艰难的大环境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些都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现如今,在上海由“上海淮剧团”,再江苏有盐城的“江苏省淮剧团”,和泰州的“泰州市淮剧团”。
无论哪个剧团的工作者们都在为淮剧的繁荣振兴而努力着。
也纷纷获得了可喜得成绩。
泰州淮剧团的《鸡毛蒜皮》曾在“文化部全国戏曲调演”评比中获九项大奖。
上海淮剧团演出的古装大戏《金龙与蜉蝣》,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表现视角,富有震撼力的音乐以及具有哲学深度的艺术内涵,将淮剧的表现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更为喜人的是2007年江苏省泰州淮剧团根据鲁迅名作《祝福》改编演出的现代京剧《祥林嫂》,它从原著出发,以女性视角对祥林嫂凄苦一生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深刻地挖掘。
尤其是剧末祥林嫂临死之前的那场戏:年迈的祥林嫂手拄着拐杖,在瑟瑟寒风漫天飞雪中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反问苍天“我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好人却无好结果?”“莫非是从小外婆在骗我,长大姨婆在骗我,私塾先生在骗我,鲁四老爷在骗我……世上男人在骗我,同是女人也骗我,卖福老头更骗我,骗我骗我却骗我,欺骗我一生辛劳二次嫁夫山(三)村苦女四处颠簸五味俱尝六亲皆无吃(七)尽苦头八方折磨久盼幸福石沉大海的苦命女子却为何……”,苦苦思索却不得其解,最后带着对生的无望和对死的恐惧在万家灯火、一片祝福声中离开了人世。
这一大段唱腔虽然长达20多分钟,但它以“起板锣”起奏,运用了淮剧传统调式“大悲调”,中段运用了无伴奏的清唱,板式多变化,旋律优美,节奏由松到紧、由快到慢,唱词感人,加上演员出色地演唱和细腻地表演,将全剧推向高潮,使人不禁潸然泪下。
整段唱腔一气呵成,丝毫没有拖沓冗长之感。
《祥林嫂》一剧曾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西安、郑州等地演出,产生了轰动性的反响并多次获得作曲、导演、化妆等各个方面的多项大奖;其中,“祥林嫂”的扮演者青年演员陈澄是凭借这次演出,在一年之内,先后囊括了“省淮剧节优秀演员奖”、“全省调演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优秀主演奖”、”全国青年演员优秀表演‘红梅之星’奖”以及“全国戏曲梅花奖”等多顶桂冠。
这在全国所有的文艺团体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令人赞叹。
这些都表现了人们对淮剧的关注,值得我们欣慰。
然而如何才能使我国的戏剧文化拥有更加旺盛和长久的生命力是广大戏曲工作者和我们所必须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戏剧的传统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尽管它有很完美的形式、完善的结构。
我们不能因盾守旧,对其顶礼膜拜,不能无条件的继承,在继承的同时也要发散我们的思维,加入新的时代元素,使淮剧这个美丽的地方戏剧瑰宝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