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下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中的护理配合

合集下载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配合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配合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1、麻醉方式局麻+神经安定。

2、手术体位患侧向上全侧卧位、腰部抬高。

3、手术用物(1)器械:椎体成形+椎间孔镜器械。

(2)布类: LP辅料+LP夹单。

(3)特殊用物 2%利多卡因*2+罗哌卡因*1+20ml生理盐水、10ml注射器;尖刀片、光纤、镜头、椎间孔镜射频刀头、脑科薄膜、 C臂机套、长无菌保护套、3000ml 盐水数袋、冲洗管、8*24角针、1#丝线。

4、手术步骤与配合(1).患者于全侧卧位、腰部抬高,常规消毒铺巾,贴脑科薄膜尾部先卷起,不要将其放下至手术床下。

(2).便面局部注射麻醉药。

(3).用长针头在C臂定位,确定节段。

(4).用尖刀切开皮肤,逐层扩大软组织通道。

(5).置入细导丝作引导作用,使用插入针(1-3)在C臂下定位病变节段后外侧安全三角入路(椎间孔途径)。

(6).再次利用导针引导骨钻扩大工作通道≤6mm的骨钻使用细导针;≥6mm的骨钻使用粗导针。

(7).扩大工作通道后置入工作套筒。

(8).连接椎间孔镜及射频消融刀,连接冲洗液体。

(9).摘除突出髓核,必要时做直腿抬高试验,神经根减压后,彻底止血。

(10).再次置入扩张器彻底引流出通道内冲洗液后缝合皮肤。

5、护理要点(1).正确核对患者,准确了解患者基本情况。

(2).安全、正确摆置手术体位,体位安置舒适、合理,防止体位并发症:患者全侧卧位、腰部抬高。

(3).正确摆置手术仪器,一般主刀站患者背侧,C臂机及腔镜系统放患者腹侧。

(4).洗手护士用物准备充分,提前20min洗手摆台。

(5).熟悉手术器械及手术步骤,安全快速配合手术(6).妥善保管标本。

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

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

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刘素芳,张秀明,阎 艳,张秀英摘要:[目的]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

[方法]对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同时加强护理配合。

[结果]20例病人手术80min~180min,平均116min,无硬脊膜、神经根损伤及其他严重损伤,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和变态反应。

[结论]加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经皮椎间孔镜;护理配合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1.038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1A-2935-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表现为腰腿痛及麻木、无力的一种综合征。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出血少、不干扰正常脊柱结构、痛苦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2]。

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科对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同时加强护理配合。

现将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科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8岁~76岁,平均44.6岁;术前均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放射性疼痛和腰骶部疼痛,腰4/5突出12例,腰5/骶1突出8例。

1.2 手术器械 手术器械采用Ellman等离子射频消融系统,Storz全数字化高清摄像系统,300W全自动氙光源,Joimax椎间孔镜配套器械,C形臂。

常用物品:11号刀片,C形臂无菌保护套,防水台布,3 000mL等渗冲洗液,5mL、10mL、30mL注射器,1号线。

椎间孔镜下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中的护理配合

椎间孔镜下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中的护理配合

椎间孔镜下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中的护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 075000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椎间孔镜下行颈椎间盘突出摘除术中的护理配合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

7例手术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和护理配合方法,手术期间无其它并发症,术后取得满意效果。

认为严格适应症,规范精细护理配合,熟练掌握器械运用是配合椎间孔镜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椎间孔镜;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护理配合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颈部椎间盘因急性或反复轻微损伤使其纤维环破损、髓核膨出压迫颈神经和脊髓而引起一系列症状者[1]。

其中包括髓核的膨隆、突出及脱出,均表示为颈椎病的不同阶段。

颈椎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介于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该疾病的手术效果和手术切口要求不断提高。

目前,经皮椎间孔镜下的脊柱微创手术已逐渐成为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

本院于2016年10月至12月,对7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间孔镜下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效果良好,现将手术配合方法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7例,男4例,女3例。

年龄42至78岁,平均年龄为56岁。

7位患者均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以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为主,影像学检查提示颈髓受压。

7例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下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1.2手术方法待患者全身麻醉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巡回护士三方再次核查患者信息无误,将患者摆置为俯卧位,头架固定头部,常规消毒、铺巾、贴膜;C臂透视下定位,自颈后正中线相应椎间隙水平患侧旁开1 cm做长约8 mm切口,切开皮肤;置入Joimax工作管道及椎间孔内窥镜,常温3L袋等渗液通过工作管道持续灌注,内窥镜下直视下找到病变椎间盘间隙;先用射频电极给视野中软组织止血,工作管道进入椎板间隙后方,用磨钻磨除部分上下椎板及少许关节突以行椎管扩大成形术,建立骨窗隧道,再用蓝钳咬除部分黄韧带,进入椎管;用蓝钳清除硬膜外脂肪组并用射频电极止血暴露颈椎硬膜囊和神经根,见椎间盘在神经根腋下部位突出明显,卡压神经根,交替使用抓钳,蓝钳取出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使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完全清除,再次探查,见神经根松解良好。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的手术配合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的手术配合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的手术配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疾病,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

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并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及患侧下肢放射性疼痛。

其手术方法很多,随着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内兴起微创手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不但损伤小、出血少,且具有不改变脊椎的正常结构,术后恢复快,住院天数短的优点,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开展。

手术护理配合1 术前准备1. 1 患者准备术前1 d由巡回护士到病房探望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及其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疏导,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体位及术中的配合要点,耐心细致地做好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护理工作,指导患者先行俯卧位的体位练习,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手术。

1. 2 手术室和仪器的准备将手术安排在有铅墙的百级净化手术间内,选择可以X线透视的床并备好C臂机。

术前一天需检查椎间孔镜系统是否处于功能良好状态,主要检查包括影像像系统摄像机,光源,医用液晶监视器及双极射频,线路及两盒椎间孔镜专用的手术器械,内有:镜头、塑料帽、定位针、穿刺针、针芯、环钻、套管、玻璃刀、连接配件、9号针头、铁锤、扳手等。

其中线路及两盒椎间孔镜器械均需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

并备好布类手术衣及常用物品:手术薄膜4张、11号刀片、C臂机保护套、百特冲洗管、吸引器、1 ml、5 ml、50 ml注射器、手套、快薇乔、3000 ml生理盐水,常用药品:2%利多卡因2支, 0.9%生理盐水10 ml,亚甲蓝注射液、地塞米松、弥可保。

2 术中配合手术当日提前30 min开启空调净化系统,患者进入手术间后认真核对相关信息资料,开放静脉通路;硬膜外麻醉后,患者摆俯卧位,侧入路拍侧位片摆于有腰桥的弓型架上,尽量使椎板间隙打开;后入路患者需拍正位片,故需摆在可透视的床并用专用软垫,将胸部髋部垫高10 cm并使腹部悬空。

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病变椎体的体表定位并做好标记;常规消毒铺巾,切口四周用手术贴膜做好防水保护,台上护士清点好器械并将器械按使用的先后顺序排列好,与巡回护士共同连接好摄像系统、射频电极、进出水管后,巡回护士打开主机电源开关并调节光源亮度。

后路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及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后路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及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后路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及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李贞(山西省晋中市第四人民医院,山西晋中 030600)【摘要】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和后路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

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掷硬币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针对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 临床上给予后路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15.61.02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脊椎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腰部疼痛等症状,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

当前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手术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包括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后路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等,但是患者术后容易产生剧烈的疼痛感,所以良好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对针对性护理运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10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掷硬币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3例。

观察组年龄(44.2±9.3)岁,其中23例为女性、30例为男性,术式:28例行后路镜腰椎间盘摘除术、25例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年龄(44.5±9.2)岁,其中21例为女性、32例为男性,术式:29例行后路镜腰椎间盘摘除术、24例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两组患者的术式、年龄等资料无可比性(P>0.05)。

1.2 方法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即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健康教育,并且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予患者病房护理等。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手术配合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方法:对56例手术患者实施微创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术前进行充分的器械物品准备,访视患者,了解手术步骤及注意事项,选派技术娴熟的护士配合。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及神经损伤等表现,效果满意。

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高质量的术中配合,严格的无菌操作是椎间孔镜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椎间孔镜;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配合【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283-02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凭借其手术切口小,安全性高,对椎旁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可早期下地活动,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1],越来越受到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青睐。

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为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微创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15~76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为腰部或患侧下肢持续放射性疼痛,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MRI及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脱出,椎管无明显狭窄。

1.2 手术方法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取俯卧位,选择后外侧入路,在C臂X光机透视下引导进针,沿导丝插入锥形扩张管,逐级扩张,再沿锥形扩张管置入工作套管,接摄像头、冷光源,灌注生理盐水连接到椎间盘镜,将连接好的椎间盘镜插入到工作套管内,探查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压迫情况,用髓核钳咬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应用低温射频辅助进行止血、消融和纤维环成形,术毕,了解患者疼痛是否缓解消失及直腿抬高试验改善程度[2]。

1.3 结果56例手术均在微创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50min,平均86 min。

术后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2.手术配合2.1 术前准备2.1.1术前访视术前一天护士到病房,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向患者简单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过程及术中注意事项,因手术中患者为清醒状态,为避免患者在术中因手术体位不适影响手术,故指导患者进行手术体位耐受训练[3]。

椎间孔镜下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中的护理配合(二)

椎间孔镜下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中的护理配合(二)

椎间孔镜下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中的护理配合探讨椎间孔镜下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中的护理配合。

方法分别从病人方面,护士方面,器械管理等方面对7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椎间孔镜下行颈椎间盘突出摘除术中的护理配合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

结果 7例手术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和护理配合方法,手术期间无其它并发症,术后取得满意效果。

结论严格适应症,规范精细护理配合,熟练掌握器械运用是配合椎间孔镜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成功的关键。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颈部椎间盘因急性或反复轻微损伤使其纤维环破损·髓核膨出压迫颈神经和脊髓而引起一系列症状者[1]。

其中包括髓核的膨隆、突出及脱出,均表示为颈椎病的不同阶段。

颈椎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介于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该疾病的手术效果和手术切口要求不断提高。

目前,经皮椎间孔镜下的脊柱微创手术已逐渐成为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

我院于2016年10月至12月,对7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间孔镜下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效果良好,现将手术配合方法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7例,男4例,女3例。

年龄42至78岁,平均年龄为56岁。

7位患者均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以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为主,影像学检查提示颈髓受压。

7例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下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1.2手术方法待患者全身麻醉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巡回护士三方再次核查病人信息无误,将患者摆置为俯卧位,头架固定头部,常规消毒,铺巾,贴膜;C臂透视下定位,自颈后正中线相应椎间隙水平患侧旁开1cm做长约8mm切口,切开皮肤;置入Joimax工作管道及椎间孔内窥镜,常温3L袋等渗液通过工作管道持续灌注,内窥镜下直视下找到病变椎间盘间隙;先用射频电极给视野中软组织止血,工作管道进入椎板间隙后方,用磨钻磨除部分上下椎板及少许关节突以行椎管扩大成形术,建立骨窗隧道,再用蓝钳咬除部分黄韧带,进入椎管;用蓝钳清除硬膜外脂肪组并用射频电极止血暴露颈椎硬膜囊和神经根,见椎间盘在神经根腋下部位突出明显,卡压神经根,交替使用抓钳,蓝钳取出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使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完全清除,再次探查,见神经根松解良好。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手术配合护理查房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手术配合护理查房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巡回护士的护理配合——术前准备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巡回护士的护理配合——术中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巡Hale Waihona Puke 护士的护理配合——术后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巡回护士的护理配合——术后回访
• 回访内容: • 1.评价伤口、精神恢复情况、饮
食情况、生命体征
• 2.调查对手术室护士的态度、解 释工作和术中护理的评价
患者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椎间孔镜入路
• A:单纯椎间盘突出和部分脱垂型病例,首选后外侧安全三 角区入路。
• B:远外侧水平入路适用于中央巨大型突出。 • C:后路或椎板间入路适用游离或钙化型患者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与传统手术比较
• 创伤大小:可视下操作,微创 • 手术时间: 较短 60——90分钟 • 安全性: 更安全,视野清晰,可有效避免误操作的风险 • 出血量: 极少 ,几乎无出血 90±20ml • 镇痛药使用 局部麻醉 • 住院时间 3-5天 (传统17-24天) • 术后护理 较容易,1天后基本可自理 • 复发率 低于3%,几乎不复发 • 康复时间 较快,3-6周 平均6.5-20周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洗手护士手术配合——术后
• 协助医包扎伤口 • 清点台上物品 • 收好孔镜头 规范清洗孔镜特器并打包消毒备用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04 巡回护士手术配合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巡回护士的护理配合——术前访视
• 术前访视(术前一天) • 了解患者个人资料 • 基本情况 • 了解全身皮肤情况、血管情况 • 交代术前注意事项 • 交代手术配合要求及了接患者手术诉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间孔镜下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中的护理配合
发表时间:2019-06-11T09:47:49.147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7期作者:张雪王燕飞霍亚利
[导读] 认为严格适应症,规范精细护理配合,熟练掌握器械运用是配合椎间孔镜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成功的关键。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 075000
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椎间孔镜下行颈椎间盘突出摘除术中的护理配合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

7例手术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和护理配合方法,手术期间无其它并发症,术后取得满意效果。

认为严格适应症,规范精细护理配合,熟练掌握器械运用是配合椎间孔镜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椎间孔镜;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护理配合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颈部椎间盘因急性或反复轻微损伤使其纤维环破损、髓核膨出压迫颈神经和脊髓而引起一系列症状者
[1]。

其中包括髓核的膨隆、突出及脱出,均表示为颈椎病的不同阶段。

颈椎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介于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该疾病的手术效果和手术切口要求不断提高。

目前,经皮椎间孔镜下的脊柱微创手术已逐渐成为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

本院于2016年10月至12月,对7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间孔镜下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效果良好,现将手术配合方法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7例,男4例,女3例。

年龄42至78岁,平均年龄为56岁。

7位患者均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以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为主,影像学检查提示颈髓受压。

7例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下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1.2手术方法
待患者全身麻醉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巡回护士三方再次核查患者信息无误,将患者摆置为俯卧位,头架固定头部,常规消毒、铺巾、贴膜;C臂透视下定位,自颈后正中线相应椎间隙水平患侧旁开1 cm做长约8 mm切口,切开皮肤;置入Joimax工作管道及椎间孔内窥镜,常温3L袋等渗液通过工作管道持续灌注,内窥镜下直视下找到病变椎间盘间隙;先用射频电极给视野中软组织止血,工作管道进入椎板间隙后方,用磨钻磨除部分上下椎板及少许关节突以行椎管扩大成形术,建立骨窗隧道,再用蓝钳咬除部分黄韧带,进入椎管;用蓝钳清除硬膜外脂肪组并用射频电极止血暴露颈椎硬膜囊和神经根,见椎间盘在神经根腋下部位突出明显,卡压神经根,交替使用抓钳,蓝钳取出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使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完全清除,再次探查,见神经根松解良好。

最后用射频电极做纤维环髓核成形及切口止血;退出内窥镜,充分止血,缝合切
口,无菌辅料覆盖。

1.3结果
7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持续1-2 h,术中无不良反应,术后四肢活动良好,患者满意。

2手术配合及护理
2.1术前配合
2.1.1术前访视
术前一天由手术室护士到病房了解手术患者的病情和各项检查结果,并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大致原理和过程,并做好心理开导,提供成功案例鼓励患者及其家属,使其更有信心面对,同时向患者说明手术前所要做的各项准备及注意
事项。

2.1.2物品准备
手术安排在层流级别较高的骨科专用手术间,手术间配有可以透过X线的多功能手术床;仪器准备包括:C臂机,内窥镜系统,射频消融仪,动力磨钻仪器,电刀和吸引器;环氧物品包括:椎间孔镜头及光纤和镜头线,射频消融电极,磨钻套件,定位针,穿刺针,抓钳,髓核钳,枪状咬骨钳,蓝钳,导管扩张鞘等;一次性物品包括:一次性冲水管,脑科贴膜,C臂罩,一次性防水中单,三通接头,小血垫及少量纱布,尖刀片,大三角针及一号线以及防压疮贴和止血贴膜;药品包括:3L袋等渗液2-4袋,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0支,氨甲苯酸4-8支,亚甲蓝1支(用时稀释成4倍);其它物品:备1.0或2.0克氏针各2枚用于定位,俯卧位垫一套,脊柱头架整套,医用胶及蓝色画线笔。

2.2.1巡回护士配合
2.2.1.1安置患者体位认真核对患者各项信息无误后,脱去患者衣物,并在脚上开通静脉通道,切皮前30-60 min内使用抗生素;全身麻醉后,用输液贴保护住患者双眼,然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开始协助医生将患者安置俯卧位:患者头部用脊柱头架固定,在胸、髂嵴下放置回型垫,将胸部和髂嵴垫起,腹部悬空,上肢合于身体两侧并用曾德兰设计的腰背式约束带约束好[2],避免患者皮肤与手术床直接接触,下肢屈曲,踝关节自然下垂,膝关节,小腿前侧放置软垫[3]。

手术医生用医用胶从患者两侧肩膀往后轻轻拉紧并粘到患者腰背部对侧床沿,以固定住患者,防止患者向头侧滑位;麻醉医生检查气管通道及生命体征监测连线,确保管道通畅,患者安全;巡回护士则用提前准备好的10 cm×40 cm左右大小的贴膜从患者肩膀沿着脖子盖住耳朵贴到头上侧,防止消毒液往下流灼伤下侧皮肤。

2.2.1.2仪器设备摆放以俯卧位为标准,椎间孔镜系统,C臂机放于患者右侧上身部位;磨钻仪器和射频消融仪放置于右侧下肢部位;3L袋等渗液加2支氨甲苯酸注射液悬挂于患者左侧头部一侧;器械台放置于左侧下肢部位,于手术床呈45°角,便于取器械。

2.2.1.3观察病情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如血管损伤,脑脊液漏等,及时备好抢救药品;根据手术步骤的进展,及时提供术中所需物品。

及时补充冲洗液体,如有需要,根据手术的需要调节液体的悬挂高度以更好调节冲洗流速。

2.2.2器械护士配合提前30 min洗手上台,整理并清点器械,仔细检查器械的完好性齐全性,按用到的先后顺序排好;协助医生消毒、铺巾、贴膜、定位,并顺着冲洗液水流方向将有漏斗口的45 cm×30 cm脑科手术贴膜贴上,便于将冲洗液收集引流出去;连接好光源和摄像
线,套好C臂罩;术中注意按手术步骤的进展递相应的器械,同时观察器械的运行,妥善保管好器械。

2.2.3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共同核对标本无误后,洗手护士放置标本并整理器械;巡回护士与麻醉医生共同将患者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认真做好交接,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注意事项,搬动患者时,注意托住患者颈部,患者身躯呈直线抬过病床。

3体会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近年来新开展的微创手术方式,在仪器设备管理和手术护理配合方面需要更高的要求。

3.1手术仪器设备管理椎间孔镜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器械精细,应专人负责器械的清洗、保养,以保证使用寿命。

手术完毕,拆除全部部件充分浸泡,用专用毛刷充分清洗,气枪吹干,低温等离子灭菌[4]。

3.2护士业务能力方面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术式较新颖,手术器械复杂,对手术室护士有一定的难度,对护士的业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除了要熟悉相关的解剖知识和手术器械,还要对手术步骤和器械的使用顺序做到心中有数。

平时加强培训,多交流,多记录手术配合步骤,配合起来才能快、准、顺。

3.3做好X线的防护据报道,微创手术术中射线暴露时间显著增加[5]。

椎间孔镜手术需要在X线透视下反复操作,对患者和手术人员造成一定的职业风险,提示手术时需要注意防护,如为患者佩戴铅围脖,铅丁字裤,术者和护士注意穿好铅衣,围好铅挡板。

3.4做好防水工作颈椎间孔镜手术在液体环境下操作,术前应做好充分的防水工作,及时将液体引入防水台布的引流袋中,防止液体浸湿病人铺盖的无菌单,冬季要注意病人的保暖工作[6]
综上所述,椎间孔镜除了在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中广泛应用,在颈椎间盘突出摘除术中也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其具有创。

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关键的一个重要环节[7]。

因此,我们手术室护士除了要掌握相关的解剖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器械的使用与维护管理,更要懂得手术的步骤进展,对手术有一定的预见性,这样,与手术医生配合起来才能快、准、顺,手术的成功概率就更高。

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67-570.
[2]曾德兰.腰背式约束带在手术躁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12:157-158.
[3]阎振华.颈椎手术术中颜面部压疮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2):81-82.[4]陆燕弟,刘翠花,周淑明,等.经皮Joimax椎间孔镜治疗腰
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配合[J].全科护理,2015,4(13):1062-1063.
[5]戎利民,刘斌,谢沛根,等.显微内镜辅助经皮微创椎间孔
镜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2,5(2):117-122.
[6]刘素芳,张秀明,阎艳,等.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经
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J].CHINESEGENERAL PRACTICE NURSING,2012,10(11A):2935-2936.[7]曹新颖.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5,9(13):2600-26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