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模型对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的技术分析
地下水水质分析及水污染治理措施分析

地下水水质分析及水污染治理措施分析1. 引言1.1 地下水的重要性地下水是地球上深层岩石孔隙中存储的水,是地球上最广泛分布和最丰富的淡水资源之一。
地下水在生活、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生活方面,地下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主要的用水来源之一。
许多地区的生活生产用水都依赖于地下水。
在农业方面,地下水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
许多农田都依靠地下水进行灌溉,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
在工业方面,地下水被用来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水和原料供给水,支撑着许多工业生产活动的进行。
地下水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地下水水质对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深入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现状、研究地下水的治理技术和措施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地下水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地下水水质现状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地下水水质现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在中国,地下水水质污染严重,主要来源于农业、工业、生活和城镇化活动。
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导致地下水中出现农药残留和氮、磷污染;工业活动中的废水排放和工业废弃物释放导致地下水中出现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生活活动中的污水排放和垃圾填埋导致地下水中出现有机物和微生物污染;城镇化活动中的道路建设和房屋建设导致地下水中出现土壤和建筑材料溶解物质污染。
这些污染物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的水质,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对地下水水质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现状,才能制定有效的水污染治理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确保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地下水水质问题的认识,还能为相关研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深入了解地下水水质状况,并分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和影响,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地下水水质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给水系统中的地下水源调查与利用技术

给水系统中的地下水源调查与利用技术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对于给水系统的供水具有重要意义。
在给水系统中,地下水源的调查与利用技术是确保供水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就地下水源调查与利用技术进行探讨。
一、地下水资源的调查方法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主要包括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动力学调查两个方面。
1. 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旨在了解地下水的分布、特征、产出能力等相关信息。
主要方法包括地质剖面观测、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样品采集及水质分析等。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可以获取地下水资源的量与质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地下水利用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2. 地下水动力学调查地下水动力学调查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和变化趋势。
主要方法包括地下水位的定量测定、水位时序观测、地下水位插值分析等。
通过地下水动力学调查,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转运特点,为地下水开采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技术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地下水开采、水井设计与施工以及地下水调控与保护等内容。
1. 地下水开采地下水开采是指将地下水从地下水层中抽取出来,供应给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
常见的地下水开采技术包括常压抽水井、抽水机井、压力井等。
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技术可以确保供水安全,并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损耗。
2. 水井设计与施工水井设计与施工直接关系到地下水的获取和利用效率。
在进行水井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下水层的地质特征、含水层的产出能力、水质等因素,以保证水井的选址和设计满足需水量。
同时,在水井施工时,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水井的稳定和安全。
3. 地下水调控与保护地下水调控与保护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保持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平衡和优良水质。
常见的调控与保护技术包括地下水补给补偿、水资源分配与管理、地下水污染防治等。
科学的地下水调控与保护技术可以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三、地下水源调查与利用技术的重要性与挑战地下水源调查与利用技术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可靠性:地下水资源丰富且相对稳定,调查与利用技术能够提供可靠的供水来源。
如何进行精确的地下水位测量和分析

如何进行精确的地下水位测量和分析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不仅被广泛用于供水和灌溉,而且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精确的地下水位测量和分析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下水位测量方法和分析工具,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地下水位测量是了解地下水动态变化和水文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地下水位测量方法包括井位法、钻孔法和物理测深仪法。
井位法是通过在水井或观测井中安装水位计获取地下水位数据,常用的水位计有浮子式水位计和压阻式水位计。
钻孔法是通过钻取地下观测井,然后在钻孔中安装水位计,最后通过测量水位仪表获取地下水位数据。
物理测深仪法是通过测量绳子的下降距离来间接推算地下水位。
除传统方法外,现代技术也提供了许多创新的地下水位测量工具。
例如,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在不同位置安装无线传感器节点来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并将数据传输到中央数据收集系统。
这种技术具有灵活性高、实时性强、数据准确性高等优点,适用于大范围的地下水位监测。
此外,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位监测中,通过卫星定位和遥感图像分析来获取准确的地下水位数据。
地下水位测量只是了解地下水状态的第一步,针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同样重要。
地下水位数据的分析需要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原理和水文学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和变异性,比如平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等。
同时,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也可以用于揭示地下水位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
此外,地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地下水位数据的空间分析和插值。
除了测量和分析,地下水位数据的模拟和预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地下水位数据的模拟和预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下水系统的水文过程和动力学行为,从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
常用的地下水位模拟和预测方法包括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
地下水位预测模型研究

地下水位预测模型研究地下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地下水位是指地表以下的地下水层的水位高度。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更加复杂,因此合理预测地下水位对地下水的管理和水利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地下水位预测是一种通过数学模型预测地下水位高度变化的方法。
预测地下水位不仅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地下水开采和污染等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
因此,地下水位预测模型的建立需要从多方面考虑。
目前,常用的地下水位预测模型有统计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物理模型等。
其中,统计模型是最经典、最常用的一种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出地下水位变化的规律性,然后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统计模型中最常用的是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它能很好地表达时间序列的趋势和周期性因素,如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等。
神经网络模型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比较快的一种模型,它模拟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训练学习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地下水位。
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处理非线性问题,能够更好地描述地下水位变化的复杂性。
物理模型则是根据地下水位的水平梯度和水分流的基本原理,通过确定参数和边界条件等来模拟地下水流动过程,进而进行地下水位预测。
物理模型对水文地质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较高,而且建模较为复杂,但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预测精度。
在实际应用中,地下水位预测模型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数据进行调整和优化。
例如,对于地下水开采和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措施和政策,需要根据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灵活调整,协调地下水的开发和保护,以维护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地下水位预测模型的建立还需要注重数据质量和数据采集的精细。
地下水位数据是预测模型的基础和核心,数据的准确性和覆盖面直接影响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
因此,需要对野外监测和数据处理等方面严格管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在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与创新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在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与创新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饮用、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然而,地下水受到各种人类活动的影响,含有大量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农药等,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和应用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对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至关重要。
二、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分类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通过改变污染物的物理状态或使用物理现象来治理地下水污染。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沉淀、过滤、吸附、气体调控等。
例如,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可以通过植物吸附和微生物降解来净化含有有机污染物的地下水。
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通过使用化学剂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或与其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例如,氧化还原技术可以通过添加氧化剂或还原剂来将有机污染物氧化为无毒的无机物。
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对污染物进行降解或吸附,从而治理地下水污染。
例如,采用生物降解技术可以利用生物体内的酶催化作用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
4.综合方法综合方法是将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相结合,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协同作用来治理地下水污染。
综合方法可以提高治理效果,并减少单一技术的局限性。
三、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1.原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是将治理设施直接放置在受污染的地下水位面上,通过地下水流动的力学作用,将污染物带到治理设施中进行处理。
原位修复技术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大范围的地下水污染治理。
2.地下水循环处理技术地下水循环处理技术是将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到地表进行处理后再回灌到地下水层中,实现地下水循环利用。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并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保护地下水源地技术保护地下水源地技术是通过建立保护区域、修复退化生态系统等手段,减少地下水污染源的输入,保护地下水质量。
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技术分析

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技术分析摘要: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经过三年工作,已初步完成,目前成果正在征求高层专家意见。
本次规划在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浅层地下水功能区的划分,按两级划分为三大区八大类,以集中水源地与重点地区控制方案为管理重点,建立监测监督有效体系:地下水开采总量规划目标,消除污染与水质保护,埋深水位控制;深层承压水与浅层水概念区别,岩溶水、傍河井、泉水、矿坑水利用与地表水的利用重复量计算;浅层超采区以压采为主,深层承压水限量使用并主要用于应急与战略储备为主,未超采区以采补平衡增采。
工作路线以水规总院技术负责,省区基础工作,流域机构汇总、全国汇总,充分协调与平衡,在坚持大原则下省区保留差异性;规划成果批复实施必将使我国地下水综合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紧追世界先进管理水平。
关键词地下水规划;浅层水功能区;深层承压水;总量控制;监测管理体系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既是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专项规划也是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专项规划。
本次规划是在水利部领导下,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作为技术总负责单位,会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项目承担单位共同完成的。
2009年11月《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了高层专家咨询会。
具体工作中采取“从下到上”与“从上到下”多次协调协商与平衡,采取坚持基本原则下省区保留差异性、“求大同存小异”灵活的工作方式,某些数据上可以省区与全国(流域)存在差异,不影响整体规划成果;两本账更反映客观现状,因地制宜会利于地方工作的开展。
结合规划工作中技术问题与《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高层专家的意见,特归纳总结部分规划相关的问题,提出肤浅认识。
1.功能区1.1功能区划分地下水功能区划是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中的重点也是亮点。
根据《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地下水功能区划是地下水利用与保护工作的基础平台。
按照《关于开展地下水功能区划的通知》(水资源[2005]386号)文件的要求,全国开展了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工作,明确了浅层地下水的功能定位。
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摘要】地下水数值模拟是地下水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随着数值模拟方法的不断发展,其在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从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探讨。
研究表明,地下水数值模拟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地下水资源、指导环境管理和勘探地下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和应用,将对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值模拟方法,提高模拟精度,探索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推动地下水数值模拟在各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应用、发展、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地质勘探、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总结、展望1. 引言1.1 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地下水数值模拟是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地下水问题的日益凸显,地下水数值模拟在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地质勘探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长足发展。
从最初的一维流动模型,到如今的三维多孔介质模型,模拟精度和可靠性不断提高。
各种数值模拟软件的涌现,也为地下水研究提供了便利。
地下水数值模拟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水资源评价、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规划等方面。
通过模拟地下水流动、水质变化等过程,可以更好地指导水资源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的饮用水安全。
在环境保护领域,地下水数值模拟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污染源追踪、地下水保护区划定等方面。
通过模拟地下水流动和污染传输,可以及早发现、预防和处理地下水污染事件,减轻环境压力。
地下水数值模拟还在地质勘探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模拟地下水对地下结构的影响,可以为石油、矿产勘探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未来,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将继续发展,模拟精度将进一步提高。
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它为人类提供饮用水、灌溉水以及工业用水等。
然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地下水污染不仅危害人类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控制和修复地下水污染技术的研究和实施变得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
一、地下水污染的控制技术1.监测与预警- 定期监测地下水质量,建立污染源追踪机制,迅速发现并报警污染事件。
- 应用地下水模型系统,进行预测和评估,为地下水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源头管理-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农药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加强对企业的排污许可制度监管。
- 推广绿色生产工艺,减少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推动清洁生产。
3.地下水保护区划- 划定地下水保护区,对其中临近污染源的区域实施严格保护,限制人类活动,防止污染向地下水扩散。
4.地下水补给增加- 开展人工地下水补给工程,通过注入清洁水源,增加地下水补给量,以稀释和冲洗污染物。
5.水土保持措施- 加强土壤保护,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阻止污染物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
6.技术创新- 研发高效、低成本的水处理技术,例如活性炭吸附、电解氧化、超滤等,以降低地下水污染的风险。
二、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1.原位修复技术- 挖控孔法:通过在污染区域内钻控孔,注入吸附剂、氧化剂或微生物修复剂,将污染物降解。
- 土壤气采样-分析-回填(SVE)法:将受污染土壤中的气体抽出、净化后回填,以减少有机物挥发。
2.地下水引流修复技术- 泵送技术:将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经过水处理设施后再回注地下,达到修复目的。
- 原位生物修复法: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和微生物降解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3.集中处理技术- 活性炭吸附:地下水通过活性炭装置,吸附污染物后排放,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 生物膜技术:通过构建生物膜反应器,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4.地下水调控技术- 采用地下水位控制措施,调控渗流方向和速度,防止污染物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模型对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的技术
分析
摘要:现阶段,我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 1/3,受气候
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地下水开采量占可采量比例持续增长,很多地区地下水处
于超采状态。
因此,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须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地下水通用模型,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同时开展全国地下水模型应用推广,为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地下水模型;地下水管理;保护。
1 地下水资源的一般模式
除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外,地下水一般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当前技
术条件下,位于砂岩、砾岩中的孔隙水和位于石灰岩、白云岩中的岩溶水是得到
较为广泛开采利用的深层地下水,裂隙水因为分布条件较为复杂,只在少数极端
缺水地区进行开采,多作为浅层水、孔隙水、岩溶水的交叉补给通道。
除极端干
旱地区外,绝大多数第四系发育地区,均会在第四系地层下部形成浅层地下水,
这部分地下水是地表植被的根系发育区域。
早期人类对地下水的开发过程,也主
要是对浅层地下水的开采过程。
具有岩溶地层的区域,岩溶地层本身具有一定的
阻水特性,但其可溶性容易形成暗河和岩溶湖等小规模岩溶结构。
中国西南地区
等因地下水埋深较大产生的缺水地区,重点在于对岩溶水的开采过程。
而砾岩、
砂岩、白云岩等产生的承压水可能沿补给通道上行,在地表形成承压泉。
通过对
上述地下水赋存模式的调查,可以形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坐标系网格的
地下水储量及深度分布数据,但此数据并不能直接对区域经济发展赋能。
而需要
考察区域地下水开发体系,即分析该区域内的地下水开采利用能力,近期可实现
的地下水开采能力、中远期地下水开采规划,地下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的补给能力。
通过地下水赋存模式的调查,可以形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坐标系网格的地下水储量及深度分布数据,但此数
据并不能直接对区域经济发展赋能。
而需要考察区域地下水开发体系,即分析该
区域内的地下水开采利用能力,近期可实现的地下水开采能力、中远期地下水开
采规划,地下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的补给能力如图1所示。
本文结合上述问题给
出了评价模型,其地下水储量(可利用、预期可采、远期可用、不可采)因子、
地下水开采能力因子、地下水补给能力因子等共同构成了当地地下水资源的评价
指标。
图1地下水循环过程图
2 地下水污染物分类
地下水资源的脆弱性日益增加,使其不适于农业和家庭生活使用。
各种人类
活动,加上现有的水文地质特征均威胁到地下水资源。
除了已知的污染源以外,
其他因素,例如人口增加、气候变化、广泛使用的杀虫剂和化学肥料等,以及工
业化程度的提高,都对地下水资源构成威胁。
本研究拟根据部分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来简述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去除方法[1]。
2.1无机盐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是地下水污染物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包括盐离子、重金属离子等。
它们大多来自于地球化学环境以及因人为的采矿、冶金、工业废水、垃圾堆放填
埋等进入地下环境。
2.2 有机污染物
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存在主要源于人类活动,如地下储存罐泄漏,使用的
废水污泥,非法和不当倾倒化学品,使用各种农药和肥料、杀虫剂,畜牧业或工
业排放等。
近年来,新的有机污染物(Contaminants,Docs),例如:抗生类药品、杀虫剂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品,由于其高持久性、毒性和生物累积潜力,
已引起人类健康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关注。
有机物污染源分为点源和非点源。
废水
源被认为是水环境中大规模有机物的重要点源之一,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工业排放、意外泄漏和垃圾填埋等。
相比之下,非点源污染是由广大地区的污染
造成的,往往不容易确定来自单一或确定的来源。
在施用化肥和其他农用化学品
的灌溉地区,农业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非点源污染源。
2.3重金属污染物
2.3.1砷
砷在地下水中的存在通常与地球化学环境有关,例如来自冲积湖泊的盆地充
填沉积物、火山沉积物、来自地热资源的输入、采矿废物和填埋场等。
砷的人为
来源包括除草剂(甲基胂酸钠盐)、木材防腐剂(铬化砷酸铜)和工业活动,包
括金属冶炼、药物、杀虫剂、化学品和石油炼制。
由于富含硫化物的煤中存在少
量黄铁矿,因此燃烧煤也可能导致砷在空气中的存在。
化石燃料燃烧、冶金排放、水泥窑和化学制造工业也会向大气中释放砷。
2.3.2铁、锰
铁和锰在地下水中含量较高,常常相伴存在。
铁一般被认为对健康没有显著
的不良影响,但其形成的红色氢氧沉淀物往往会导致水色偏红或堵塞输水管道。
2.3.3镉
镉是地下水中最有害的微量金属之一,镉会在人体各个器官中累积,其水平
升高会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症,引起葡萄糖代谢紊乱、肺癌、心力衰竭和脑梗死。
镉主要以二价Cd2+阳离子形式存在于水相中,地下水中的镉
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矿区中矿渣,废水,其次是废弃的镀镉产品中造成的污染,通过土壤渗滤液渗透进入地下水。
含有镉污染的地下水灌溉植物会导致镉在
植物中积累,侵入食物链,经过生物放大作用,对最高营养级物种尤其危害巨大。
2.3.4汞
汞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其中Hg2+被证明是主要的有毒离子形式,能够对肺
部和肾脏造成损害。
在人为来源中,燃烧化石燃料占估计排放量24%,主要来自
燃煤。
2.3.5铅
铅是一种高密度、柔软的蓝灰色金属,是原子量最大的非放射性重金属。
温
度超过400℃时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铅烟。
3 地下水模型对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的技术措施
当前地下水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这些问题和我
们的基础相对薄弱有关。
新阶段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建立全国
尺度地下水模型是关键技术因素。
3.1 地下水模型技术方面
目前全国各重点地区都构建了地下水模型,但所用技术大都是国外模型且各
有不同,很难统一。
建议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下水通用模型技术问题。
3.2 全国尺度地下水模型基础数据方面
构建模型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如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位、地下水取用
水量等,一是建议水利部、自然资源部等多部门协调合作,基础数据共享,使模
型计算更加精确;二是建议加快推进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二期,在空间上提供更
紧密的地下水位监测,更好地服务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模型也可以反馈监测工
程的实效性。
3.3 建立全国尺度地下水模型方面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水文地质条件差异性较大,然而全国重点平原和盆地区
位置分散,地下水系统各自基本不影响。
建议在重点平原和盆地分区建立模型,
再集成为全国尺度地下水模型。
结论
综上所述,地下水资源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制度建设,加大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投入,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协调起来,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念春,张学强,冯泉霖,等.基于“承载基础-承载现状-承载潜力”模型的山东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J].西北地质,2021,54(01):22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