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拷问_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思想探讨
《罪与罚》:良心、道德与罪恶的探讨

罪与罚:良心、道德与罪恶的探讨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名著,通过主人公罗迪翁·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故事,深入探讨了良心、道德和罪恶等重要主题。
本文将围绕这些主题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其中涉及的问题。
罪恶与罚责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命案为起点,着重描绘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挣扎。
面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断受到良心谴责,并逐渐认识到自身行为带来的后果。
作者通过描述其内心纠葛,呈现出一个复杂而令人深思的形象。
同时,在这个故事中也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是否应该对犯下错误行为者进行惩罚?如果是,惩罚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写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变化,以及之后他自愿承担罪责的举动,呼唤出了对罪犯和罚责的深入思考。
良心与道德《罪与罚》中,良心和道德作为核心概念贯穿全书。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矛盾和困扰源于他对良心的拷问。
拉斯柯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沉溺于罪恶行径是不对的,这种自我审视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善恶标准的追求。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展示主人公对道德规范的挑战和触碰,让读者思考:什么是道德?它是如何形成?个体在面对道德选择时又应该如何判断?拉斯柯尔尼科夫所经历的痛苦旅程引发了我们一系列关于良知和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
罪与赎《罪与罚》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之一便是罪与赎。
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决定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承担责任并接受惩罚,这被视为他内心良知的觉醒和赎罪之举。
作品以此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道德和伦理问题:是否有可能通过自我认错、悔过和从罪恶中挣脱而达到真正的赎罪?陀思妥耶夫斯基用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经历提出了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何谓真正的赎罪与救赎。
结论《罪与罚》以其复杂的人物描写、探讨良知和伦理议题等特点,引起了广大读者对道德、赎罪和责任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命运,我们不仅能够反思个体在道德困境中应如何抉择,也能深刻认识到人类本质中那些既黑暗又充满勇气、希望与可爱之处。
人性的堕落与救赎:——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主题

曾 因参 加 反 沙 皇 的秘 密 集 会 , 触 怒 当 局 而 被 捕 , 来 年 遭 判 刑 流 放 西 伯 利 亚 , 四 年 劳 役 。与 服 罪 犯 共 度 的 苦 痛 生 活 , 使 他 对 俄 国 社 会 的 黯 淡 面 有 极 深 刻 的 观 察 , 对 人 类 生 活 、 性 中 的 也 人 善 恶 及 俄 国 人 的 性 格 有 了 新 概 念 . 这 些 观 察 及 概 念 即 呈 现 于 《 与 罚 》 中 。 此 书 描 绘 那 些 罪 之 生 活 在 社 会 底 层 却 有 着 不 同 于
待 着 离 开 西 伯 利 亚 后 的 新 生
同 父 异 母 妹 妹 威 里 , 并 拿 走 珠
中 学语灾 园地 己 为 臼q
活。
溢 出 常 轨 . 性 格 上 也 多 半 是 罪
引 力 。促 使 拉 斯 科 纳 夫 在 梭 娜
面 前 . 全 地 开 放 自我 . 承 行 完 坦 凶 . 并 抒 发 内 心 积 压 已 久 的 情
( ) 论 和 良 知 的 拉 扯 三 理 陀 思 妥 耶 夫 斯 基 对 于 《 与 罪 罚 》 核 心 人 物 拉 斯 科 纳 夫 的 性 格 塑 造 。 力 凸显 “ 与 罚 ” 着 罪 的
人 。我 说 他 们 有 犯 罪 的 权 利 , 指
的 是 这 个 ! ” 是 乎 , 为 了 实 于 人
付 司 法 人 员 的 调 查 . 同 时 也 在 自 身 罪 恶 感 的 折 磨 下 , 受 尽 痛
苦 。 期 间 , 斯 科 纳 夫 自 行 离 这 拉 开 来 访 的母 亲 和 疼 爱 的 妹 妹 .
陀 思 妥 耶 夫 斯 基 (8 1 12 —
18 ) 伟 大 的 俄 国 小 说 家 。 81 是 其
《罪与罚》中的道德伦理与人性探索

罪与罚中的道德伦理与人性探索简介《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罗迪翁·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可夫在贫困和压迫环境下杀人后的内心挣扎与良知折磨,深刻探讨了道德伦理和人性问题。
道德伦理问题的展现1. 民间法与正义观念拉斯科尔尼可夫因为极端贫困和社会压力,选择杀害老妇人,并试图以此解决自己的经济窘境。
然而,他对于自己行为所引发的内疚感及责任感开始折磨着他。
小说中通过描述拉斯科尔尼可夫内心矛盾和对抗民间法和官方正义观念的对立、概念模糊等情节,呈现出道德伦理问题的复杂性。
2. 个体道德标准与社会价值观的冲突拉斯科尔尼可夫试图通过自己的犯罪行为来彰显自己的独特性和强者立场,让社会为他关注,并因此改变对他的态度。
然而,他内心一直在挣扎着,意识到自己违背了人类共同的道德标准,并且无法逃离这样的责任感。
小说中展示了个体道德标准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引发读者对于人性和善恶问题的思考。
3. 道德选择与后果拉斯科尔尼可夫最终无法忍受良心的谴责,选择向警察坦白了自己杀害老妇人的事实。
这一道德选择并不是出于对正义或者道义高尚的考虑,而仅仅是因为他无法忍受内心所承受的痛苦。
小说通过描写这一道德选择及其后果,以及拉斯科尔尼可夫内心情感起伏、思想折衷等过程,呈现出人们在面临困境时所做出道德决策带来的种种影响。
人性探索与心理分析1. 内心挣扎和精神痛苦拉斯科尔尼可夫的罪行并非出于冷酷无情或者邪恶,在他看来,这是为了摆脱贫困带来的唯一出路。
然而,他内心深处充满了后悔、恐惧和痛苦。
小说通过描写拉斯科尔尼可夫内心挣扎和精神痛苦的细节和场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人性面貌。
2. 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通过主人公拉斯科尔尼可夫的思考和对话,小说展现了一个边缘人物对于自身存在和价值的思索。
拉斯科尔尼可夫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罪犯,并不断评估自己在道德、社会和个体层面上的价值。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文: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之罪希翼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文: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之罪希翼【中文摘要】一百年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遗产在俄罗斯本土及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世界文学领域和现代哲学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
之所以受到如此的关注和深受读者喜爱,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尖锐的笔触描写了人类灵魂深处的崇高和卑下,以其深邃而富有预见性的思想震撼了整个世界。
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最主要的体现就在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地关注人及人的命运,即“人之谜”的问题。
从其青年时代给其好友迈科夫的书信中就他就有这样的表达“人是一个秘密。
应当猜透它即使穷尽毕生之力猜结它”。
对于陀氏的批评研究,无论从西方还是俄罗斯本土以及我国学界都给予了高度的热情。
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有一种独特性,这一独特性就在对“人”的内在解读。
德国学者赖因哈特·劳特认为,陀氏小说中的“人身上的人”就是潜意识层面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要发现的就是人的内在思想和心灵的状态。
而事实上陀氏想要表达的只是一种心灵的状态。
苏联文艺批评家巴赫金的表达是非常准确的,他认为:陀氏想要表达的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人身上的人”。
但是很可惜的是他没有揭示“人身上的人”到底是什么。
我国作家鲁迅先生看到其描绘的手法,是刻画出“人内心的魂灵来”,但是没有探讨陀氏的“人之谜”的问题。
因此解读陀氏的“人之谜”的问题,便是进入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心的关键。
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深刻就读陀氏作品中的“人之谜”。
论文共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
在这一部分里主要介绍了俄罗斯本土、西方、和我国学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人”的解读,以及在我国的的研究状况。
第二部分,主要来界定“人是什么?”。
因为要研读“人之谜”的问题,所以从基督教中的人入手,进而看“人的问题”在西方文学中的流变。
借此论述陀氏小说中”人之谜”及其独特性。
第三部分,“人之罪”即人的犯罪作恶的问题,以及人去犯罪作恶的原因。
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性”主题

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性”主题作者:余意梦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5期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性”主题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他对弑父与乱伦、妓女与强盗、复杂三角恋、强奸犯与性无能等几方面的叙写。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性”有时也会造成堕落与犯罪;而社会压抑和信仰沦丧又会使“性”被扭曲,导致性变态甚至是性无能。
关键词:弑父;乱伦;妓女;强盗;三角恋;强奸犯;性无能作者简介:余意梦婷(1982-),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教师,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02作为文学创作思想最为复杂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主题广泛,但是最具特色的应该是有关于“性”主题的作品。
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理及其精神病态的情绪,所以其“性”主题的讨论大多都是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弑父与乱伦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与“性”相关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弑父”。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长子德米特里为了与父亲争夺女人而多次暴打并扬言要杀死他。
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嫁祸于德米特里。
《少年》主人公阿尔卡季和他的父亲一起都疯狂地爱上了卡杰琳娜,虽然他未弑父,但也多次与父亲发生激烈的争斗。
由此我们看到“俄底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在陀氏作品中的展现。
而这一情节的产生可能根植于他的生活经历。
陀氏的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酒鬼,他经常粗暴的对待妻子与儿子,因此,依据弗洛伊德的说法,陀氏作品中的“俄底浦斯情结”,也许就是源于父亲的粗暴【1】。
作为“俄底浦斯情结”变体的“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在陀氏作品中也有所表现。
《女房东》中的强盗穆林杀死了情妇,拐走了自己的私生女卡嘉并与之秘密结婚。
《涅朵奇卡》中的叶菲墨夫不断地把“妻子无能”的思想灌输给女儿涅朵奇卡,于是无限崇拜继父的涅朵奇卡非常地憎恨自己的母亲。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物塑造、心理探索...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物塑造、心理探索...简析陀氏的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在文学史上的继承性与开拓性特色——以小说《罪与罚》为例摘要:以小说《罪与罚》为例,分别从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史上的继承性与开拓性特色。
在人物塑造上陀氏继承并发展了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的“小人物”文学传统,着力表现城市贫民的病态,塑造病态人物;并在心理探索中运用梦境幻觉、变态心理、无意识行为等多种艺术手法交融,来表现人物紧张、尖锐的深层心理,代表作《罪与罚》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显示出作者“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巨大才华。
同时,陀氏还丰富了“复调小说”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性与开拓性;《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中后期杰出的俄国作家,他以思想的复杂、艺术的创新构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19世纪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座高峰。
创作中,他在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继承与开拓,形成特色,并在代表作《罪与罚》大量体现。
一、人物塑造方面的继承性与开拓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并发展19世纪俄国作家批判现实主义特征,将普遍社会意识问题探索这一心理探索过程推向极至;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的“小人物”文学传统,着力表现城市的病态,塑造病态人物,形成独树一帜的病态主题。
(一)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俄国作家,尤其是19世纪作家,他们着力探索的主题是普遍的社会意识问题,人的意识的发展、变化及与之相应的意义在小说家们的视野中占着首要地位。
表现于创作中就是对俄罗斯的道德意识的不懈追求与探索。
在这种探索与追求中,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历程中的几座里程碑。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将这一心理探索过程推向极至的继承者,但同时,他在小说《罪与罚》等作品中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活动、心理流程、下意识、潜意识等,与同时代的俄国小说相比,又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8篇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8篇篇1读《罪与罚》:内心的颤动与人生的拷问我最近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之作《罪与罚》,这部小说以其深邃的心理分析、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罪恶与惩罚的独到见解,让我深感震撼。
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哲理之旅。
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感想。
一、背景理解故事中的背景和人物刻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描绘了一种被压迫的阶层与俄国社会底层现象之间的微妙关系。
主人公在社会环境和道德伦理的矛盾下所遭受的心灵折磨,使我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
通过对主人公经历的探究,我看到了自己面对类似情境时可能的反应和抉择。
这一过程中的共鸣和体悟让我深受触动。
二、关于罪恶与道德的思考阅读《罪与罚》,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人性中的复杂和矛盾,对于什么是罪与什么是惩罚,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们,罪恶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过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道德上的冲突。
而惩罚也并非仅仅是外部的制裁,更多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救赎。
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人性与自我实现中的挣扎与超越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人性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遭受的各种困境和挣扎。
《罪与罚》中的主人公在道德和现实的压力下,经历了心灵的挣扎和蜕变。
他最终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道路,从而完成了对自己灵魂深处的拷问和自我价值的确认。
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深意,引发了我对自身生活和价值追求的反思。
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领悟让我更加珍视当下,同时也对未来的道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四、对心理描写的深刻体会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让我叹为观止。
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罪与罚》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罪恶与惩罚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情感和灵魂深处的探索。
这种深入骨髓的心理分析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只有他写透了人性痛苦和隐秘

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只有他写透了人性痛苦和隐秘自文学诞生起,它就是人类记录思想、探索心灵、重现世界的最重要方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到了19世纪,东西方文学几乎已经可以记录与探索世间的一切——除了复杂混沌、幽微隐秘的人性。
不是文学不想书写人性,只是没有任何人知道,到底该如何用思想创造出的文字穿透同样由思想建起的永恒屏障,直抵心灵最不愿意让人所触及的区域。
所以文学就一直在等。
等啊等,直到1821年11月11日,人类拥有了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用任何溢美的言辞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不过分的。
因为自从有他那种癫狂、激情、压抑、复调,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锐利文字出现,文学才终于用这颗俄国文学史上最灿烂的星辰补完了它最后的缺口,真正开始触及灵魂,书写人类的痛苦和隐秘。
这篇书单的寥寥几千字不配、也不敢妄想能为你揭示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切,但我向你保证,当你读完了这篇书单,你至少会基本了解两件事:我们为什么应该读他?我们应该如何读他?为什么要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从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创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复杂性格——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后,俄罗斯文学便开始展现出了对于人性强烈的特殊关注。
油画,普希金《致大海》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现代俄罗斯文学中,对于人性的深刻、矛盾、多维、隐秘探索最深、挖掘最广、反思最深刻的作家。
即便是列夫·托尔斯泰,他恢弘且细致的巨笔也终究只是停留在了关于“人性”的层面,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看透了人性、也写透了人性,并且通过对自己无尽的追问,终于将笔尖伸向了人类灵魂在处。
就像他在人生尽头时对自己的评价所说:“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即,我描绘的是人灵魂深处的一切。
”这并不是夸张,因为但凡认真地阅读过、研究过、思考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都会这样觉得,比如鲁迅先生就这样评价道:灵魂的深处并不平安,敢于正视的本来就不多,更何况写出?……这确凿是一个“残酷的天才”,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在甚深的灵魂中,无所谓“残酷”,更无所谓慈悲;但将这灵魂显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之拷问: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思想探讨陈秋霞内容提要:人和人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核心,人性之拷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生探索的课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人的自由的悖论:自由,人却有毁灭的危险;抛弃自由,意味着人放弃了自己的权利而沦为虫豸、虱子和蚂蚁,人不成为人,由此人面临困难的选择。
而两种选择的结果都是人不愿意接受的,只有通过痛苦的净化和呈现人身上的神性一维,人才能获得救赎。
由此也证明了人身上天生就蕴涵着“神人”性。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性 自由作者简介:陈秋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博士,主要从事俄罗斯哲学研究。
T itle:Human Nature’s Revealed:The Primary I ntenti on of Dost oyevsky’WorksAbstract:The hu man being and the human nature are the core of Dost oyevsky’works.Torturing of human na2 ture is the t op ic which Dost oyevsky studies all al ong.Dost oyevsky points out pers on’s freedom paradox:Being free means the possibility of deconstracti on.Giving up the freedom,means the possibility the possibility t o de2 generate int o the insect,the l ouse and the ant.Peop le faced with difficult choices and will accep t neither of the m.The talented pers on can obtain the purificati on and p r oves own divine nature.Key words:Dost oyevsky hu man nature freedomAuthor:Chen Q i ux i a is Ph.D of the phil os ophy depart m ent and the Marxis m and Chinese Modernizati on Re2 search institute,Sun Yat2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She mainly engaged in the Russian phil os ophy research.Email:cqx407@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被当作哲学家来看待。
白银时代的许多哲学家如别尔嘉耶夫、索罗维约夫、梅列日科夫斯基等都受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
陀氏的著作被看作是存在主义的先驱,瓦尔特・考夫曼称其作品《地下室手记》为“已有的关于存在主义的最好序曲”。
①陀氏思索人的困境、难题和出路,并企图把哲学和真实的生活统一起来。
尼采1886年在读到《地下室手记》时表达当时的感觉是“欣喜若狂”,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生命中最幸运的意外收获。
作为存在主义的先驱,陀氏作品的主旨和内涵是什么呢?通过对陀氏所有作品的阅读研究,我们发现,探讨人的问题诸如人性、意志自由等是陀氏作品的核心。
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尤其推崇陀氏对人的自由的高扬,他从精神、自由、人、基督与反基督等方面展示过陀氏的思想;梅列日科夫斯基则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洞察肉体”的托尔斯泰对照,认为陀氏是“洞察心灵的人”;舍斯托夫把陀氏看作是一个挑战理性主义的代表。
在西方,纪德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著作,强调陀氏的心理学、多义性和非决定论,并从中为他所关心的人性自由、非理性行为寻求支持。
萨特的《密室》存在着陀氏的《地下室手记》的影子,加谬的《西西弗的神话》中创造之荒谬的观点和《群魔》中基里洛夫的论证十分相似。
德国的赖因哈德・劳特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中分析了陀氏的心理特点、伦理观、美学观和形而上学。
莉莎・克纳普的《根除惯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形而上学》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质疑现代社会得以建构的一些基本原则,从而呼唤还原人类的本真状态。
国内的安启念教授、徐凤林教授都特别重视从人性方面研究陀氏的思想,后者在《俄罗斯宗教哲学》中初步探索了陀氏对人性的拷问。
人性、人的自由的困境和人的出路等问题是陀氏终生探索的问题。
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人物性格与命运来揭示人的精神困境,陀氏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什么是人的困境?2、如果给出了答案,我们按照什么去生活?陀氏在十七岁的时候说:人是一个秘密,需要识破它,要去探索这个秘密。
在他用全部的创作践行了这个宣言后,陀氏不无骄傲地说,他描绘的是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这也是陀氏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可以说,人学问题的关注和考察,是研究者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奉为大师的主要原因。
他的作品重在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其矛盾性格和精神困境,通过“复调”即众人多声部的喧哗,揭示人的难题和困惑,这也是作者自己复杂的哲学拷问的转喻。
人性问题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中心问题,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首先,俄罗斯宗教文化的特质是陀氏思想发源的土壤。
俄罗斯文化的迷人之处在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人性论是俄罗斯哲学和文学的基本命题之一。
探讨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精神出路成为俄罗斯知识分子关注的主要问题。
陀氏曾经说过,折磨他一生的问题是上帝存在问题。
俄国流亡思想家森科夫斯基在论及陀氏哲学思想时说,陀氏自始至终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即上帝存在给世界、给人及其历史作用带来了什么。
在陀氏看来,没有什么比人更为宝贵和重要的了,尽管也许没有什么比人更可怕。
深受陀氏影响的别尔嘉耶夫认为,陀氏揭示的是人的本质,展现人的本质的深度,研究其范围和界限。
并说:“深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永远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总能引起冲动,因而灵魂得到新的火的洗礼。
进入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的人,就会成为新人,他面前展现出新的存在尺度。
”②生长于俄罗斯文化、俄罗斯宗教哲学之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的问题作为重要的问题探索是很自然的事,人的问题包括人的精神性、非理性、人的自由意志、人的自由的命运、人成为新人的方式、人可能的得救途径等都是俄罗斯文学探索的问题。
其次,特殊的经历及其病史特点,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特别的生命体验。
陀氏一生受尽苦难和折磨,他患有癫痫病,且经常发作。
对于普通人来说,疾病仅仅是痛苦,但对于陀氏来说,发病状态带来的灵魂的挣扎和神经的煎熬给了他独特的心理体验,甚至是艺术的最高秘密,以至于他把疾病看作上帝对他的恩赐。
还有一个重要的经历是他曾处在死亡边缘:1849年他因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集会而被捕并被判处死刑。
在临刑前被宣布赦免,改为服苦役。
在刑场上将要被处决的心理体验,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刻骨铭心。
在《白痴》中,他这样写道:“他目前存在着,活着,而三分钟以后便将成为某个……某人还是某物?到底是某个什么?究竟在什么地方?这一切他打算在两分钟内想出个名堂来!不远处有座教堂,它那金色的圆顶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闪亮……他觉得这光芒是他的血肉,三分钟以后就将通过某种方式与之化为一体……”③陀氏把人作为世界存在的核心,他认为人不能被看作世界的一部分,而应把世界作为人的一部分来看待———这是基督世界观下的人学思想。
相对于西方理性主义认为“人是机器”、“人是环境的产物”,陀氏则认为,人在决定世界是什么和应如何时具有绝对的自主性,世界是人的一部分而不是恰恰相反。
基督教文化下的俄国哲学家,普遍持这种基督人道主义,这和西方理性主义背景下的人道主义相区别。
例如弗兰克就认为,我们称之为“人”的东西,并不限于他的外部表现,而是另外一种大不可量的东西,只是被外力压缩成一个小体。
别尔嘉耶夫也说过,人大于人本身。
陀氏通过作品典型地表达了这种思想,并被以后的宗教哲学家所发现。
这种对人的“高扬”势必意味着陀氏会全面看待和肯定人的各种特性和维度,人决不仅仅是理性的人———那甚至不能被看作人,而是被各种惯性和规律所控制和决定了的“机器”。
利益和理性决不是人的全部———相反,意愿、任性、情感、幻想却是对人来说更为珍贵的东西。
陀氏认为,“二二得五”是比“二二得四”更为可爱的东西,理性是人的二十分之一,人和世界打交道二十分之十九是理性之外的东西。
尽管如此,陀氏并不是非理性主义,而是反理性主义,他反对那种用理性把人全部界定的理性主义观念。
在人类的天平上,如果说,一端放着沉甸甸的不动的“二二得四”和理性自明的全部构成物,那么陀氏就是那个用颤抖的双手,急急忙忙给天平的另一端放上恐惧、喜悦、吉利、绝望、美、未来、痛苦、自由等等属人的另外一类的一切东西的人。
可以说,陀氏重视的是人的精神性和内部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陀氏基本忽略人的家庭、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社会背景,而是用人的精神“地下室”的状况来说明人物的观念、行动以及引起的命运。
人不是凭理性来行动,而是凭自由意志和任性,人不是被各种规律所决定的,而是因其自由意志而成为自主者和决定者。
在《罪与罚》中,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极度厌恶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觉得正因为这样的人存在才使借贷的人陷入更加贫穷和困苦的境地,他想杀死她,这不仅是他的自由意志,也是他的权利,更是为社会执行了正义,做了一件好事。
他酝酿很久,是做虱子还是做人的矛盾折磨着他:做人,意味着必须执行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认为正确的事,而杀死老太婆就是他认为正义的事;做个虱子呢,就是去忍受一切安排,包括道德和法律。
痛苦折磨着他,于是他大声质问,人是虱子还是人呢?…我能不能越过这道关,我敢不敢弯下腰去拾取权利?我是战战兢兢的动物呢还是我有权利…?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选择了前者,做一个人,做贯彻自我意志的自己!于是他把老太婆杀了,但杀人后的拉斯科尔尼科夫陷入了另一种痛苦,即基督教文化下的灵魂自责和忏悔。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精神经历揭示了这样一个人性本能,那就是:人有时尽管会意识到按自由意志去行动会带来毁灭,但人有时喜欢这种毁灭胜过喜欢听从理性。
只要是基于自由意志,苦难有时胜过幸福,因为自由意志行使过后的痛苦具有净化作用而使人在痛苦中提升,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获得新生和灵魂的宁静;那种经过周密计算按照理性和利益行事的做法,并不能带给人真正的幸福。
陀氏也把这种人性带入他的社会历史观,通过小说《群魔》表达了反对“社会主义者”企图根据科学和理性的原则来组织社会的观念,他质疑这样做是否能实现人类的幸福。
在他看来,人是复杂的,并且归根结底是精神性的,因而强调内部精神世界是比外部世界对人来说更为重要的东西,成为他的主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