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绪论一:概念1、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4、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5、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6、中医“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7、辩证论治——病、证、症①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②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③症: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1、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隋唐时期——中医基础补充时期代表《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火热论,《河间六书》②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病由邪生,《儒门事亲》③李东垣(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学说,《胃脾论》④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相火论,《格致余论》4、“温病四大家”①叶桂(叶天士)——《温热论》②薛雪(薛生白)——《温热条辨》③吴瑭(吴鞠通)——《温病条辨》④王士雄——《温热经纬》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气、神的概念1、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

精的来源由二,一为先天之精,它是与生俱来,禀授予天,为生命的原物质;二为后天之精,是饮食水谷化生之精微;后天之精可养先天之精。

2、气:指生命机能的动力和能量运动,气原属哲学范畴,被古代哲学家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1. 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1.中医基本理论2.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分为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等。

闻指听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问指与患者交流询问病情,切指按摩患者的穴位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3.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原则包括辨证论治和防治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质特点来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防治则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扩散,维护健康。

4.中医疾病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外感病是指由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内伤病是指由内部的情志、饮食、劳作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消化不良、失眠等。

推荐文档:1.《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权威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书,它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整理,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它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早、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著作的代表之一,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穴位选择和操作方法等内容,是学习和理解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原则以及疾病分类等。

学习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的文档《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和《针灸大成》都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非常有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与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

2.中医的气血观念:中医认为气是万物之本,血是形体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足则人体健康,气血不足则易生病。

中医治疗常通过调整气血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3.中医的阴阳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中医的五脏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每个脏器都有相应的功能,并与五脏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五脏的功能失常会引起疾病。

5.中医的六腑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与五脏相互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6.中医的经络观念: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具有传导、调节和保护功能。

通过调整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

7.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诊断方法主要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辨证类型和治疗原则等。

8.中医的八纲分类:中医辨证论治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八纲分类,即寒热虚实表里四个方面。

通过判断病人的寒热虚实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9.中医的治则与方药: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具体的治则和方药。

中医方药包括草药、矿物和动物制剂等,常用于中医的治疗。

10.中医的预防与保健: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保健包括养生、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学原理和进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绪论1. 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问世。

2.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3.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4. 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白身的整体性,人与白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5.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6.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侯,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四诊一>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1.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2.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3.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 阴阳基本概念:是对白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 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比较对象不同;3.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4. 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5. 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6. 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7. 脏腑形体阴阳属性:心一阳中之阳,肺一阳中之阴,肝一阴中之阳,肾一阴中之阴,脾一阴中之至阴;8. 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9. 阴阳分析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形式:“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10. 阴阳偏胜:即阴偏盛、阳偏盛;“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实热证”;“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实寒证”。

11.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阳虚则寒,虚寒证”;“阴虚则热,虚热证”。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2. 实热证:高热、烦躁、面赤、口干唇燥、舌红少津,脉数;13. 实寒证:面白形寒,畏寒肢冷;月完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活沉紧;14. 虚寒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卷卧、白汗、脉微;15. 虚热证: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16.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原则“实则泻之”;方法:“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17.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原则“虚则补之”;方法:“虚热证,阳病治阴”。

“虚寒证,阴病治阳”。

18. 药物阴阳属性:阴(寒、凉、酸、苦、咸、沉、降);阳(热、温、辛、甘、升、浮)1.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生理变化)3.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病理变化)4. 五行相悔: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

5. 五行相生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6. 五行相克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特点: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1)精的基本概念: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精概念的范畴: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3)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

1. 气的概念: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动力。

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维系。

2. 气的生成:跟脾、肺、肾脏腑有关;人体之气,由精化生,并与肺吸入的白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

3. 气与相关脏腑: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相关;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4.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5. 脏腑之气: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气升发、肺气肃降、脾气升清、胃气降浊;6. 气机失调: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7.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8. 气化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9. 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温煦与凉润防御作用固摄作用营养作用气化作用10.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1. 元气:由肾藏通过三焦流行全身;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生殖机能,生理活动)12. 宗气:由水谷之气与白然界清气相结合,积聚于胸中(膻中);生成来源: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肺从白然界中吸入的清气;生理功能(行呼吸行血气资先天);13. 营气:行于脉中而营养作用的气;生理功能(化生血燕和营养全身)14. 卫气:行于脉外而保卫作用的气;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媵理)1. 血的成分: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2. 血的化生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肾;脾胃的生理功能尤为重要;3. 血的运行相关脏腑:心肺肝脾;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脾主统血;4. 血的功能:濡养营养(化神)1.津液概念: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津和液总称;2.津液输布:主要依靠肝、脾、肺、肾、三焦等脏腑;3.津液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1.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载气)2. 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生气、载气)3. 精与血津液的关系:精血同源(肝肾同源)津血同源(血汗同源)4. 气随津脱的理论依据是(津能载气);还有“吐下之余,定无完气”;5. 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气能摄血)第三章藏象藏象: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白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五脏六腑生理特点: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1)肝:“将军之官、罢极之本”生理机能:主疏泄主藏血;生理特性:刚脏肝气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肝气疏泄调畅气机作用: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3、调畅情志;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液、防止出血的机能;称为“血海”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 ben )门,太仓下口为幽门,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四海:脑为髓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膻中为气海; 六腑的共同的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1. 胆的生理机能:“为奇恒之腑”;“中精之府” 1、贮藏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2. 胃的生理机能:“太仓、水谷之海” 1、受纳水谷;2、腐熟水谷,生理特性: 胃气通降;喜润恶燥。

3. 小肠生理机能: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4. 大肠生理机能:传化糟粕和主津。

5. 膀胱生理机能:“津液之府” “本州都之官”贮尿和排尿。

6. 三焦生理机能:“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孤府” 1、通行元气;2、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胆、脑、髓、骨、脉、女字胞;脑的生理机能:“脑为髓之海” “元神之府” 1、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主 司感觉运动;女子胞理机能:1、主持月经;2、孕育胎儿; 五脏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2) 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阳脏火脏主通明;3) 脾:“孤脏、后天之本”;脾气升清喜燥恶湿4) 肺:“相傅之官、华盖、娇脏”;主治节;生理特性:主宣发肃降5) 肾:“先天之本”;生理机能:主血脉;主神明;生理特性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生理特性生理机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生理功能:藏精、主水主纳气.心与肺的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 .心与肝的关系 .心与肾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肺与肝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8系。

9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的代谢两方面。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慈互制等方面。

1 0 .脾与肾的关系:表现在先天与后天互促互助关系;水液代谢方面; 第四章经络1)2)3)4)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

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加强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经缗〕络脉:十五别乡J二生职丰向平律:羊三阴令从啊走手;手三阳经,改手理玉_足三阳「=「用有足三阴经,野十L经脉交捋规建|尹:晒:与手. 囹卒指柬―1' __1 1 1 1浮络、孙仑5)6)7)8)萝三阳骚奇经八脉:督脉、何脉刖心破J EBB J IW L I LO阴跷脉、阳跷脉的总闻密可十料醛的胃系,例2电窘牛气血f 善器磐呷关系密十辛陛曹:是十二约脉之k蠢调节虐概基里机蠢:第五章体质1、1、朗■f节夕士,口聚、散皿,为||经为、足络堂月建| | gjrrr 关节,钢辅x;2、;2二经脉和肾的机能;1.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2. 正常体质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3. 九大体质:平和质、阴寒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特禀质(过敏质)。

第六章病因病因四大类:外感病因(六淫);内伤病因(七情内伤);病理产物;其他病因(饮食劳逸)六淫概念:“六气、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外感病邪的统称;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六淫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病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性质和致病特点:1. 风邪:1、风为阳邪,轻扬开泻;易袭阳位;2、风邪善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2. 寒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3. 暑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侠湿;4. 湿邪: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 燥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6. 火邪:1、火为阳邪,其性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