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教案

合集下载

方山子传上课教案

方山子传上课教案

方山子传上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方山子传》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并分析方山子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用法;(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方山子的品质和人生价值观;(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美德;(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坚持自我。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的学习与理解;2. 分析方山子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3. 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2. 深入剖析方山子的内心世界;3. 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方式:讲述方山子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生字词,理解文意。

3. 合作学习:学习任务:分组讨论,分析方山子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

4. 探究学习: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章主题思想,领悟人生价值观。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方山子传》;3. 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方山子传》的背诵情况,以及对文言文词汇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美德的认同。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方山子的文献资料,加深对方山子的了解;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方山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实意义。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合集5篇)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合集5篇)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合集5篇)第一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具体分工:第一大组(重点负责第一段并兼顾全文)第二大组(重点负责第二段并兼顾全文)第三大组(重点负责第三段并兼顾全文)第四大组(重点负责第四、五段并兼顾全文)各组同学准备内容:一、基础知识2、各同学挑出自己负责段落的:①重要、难的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其他对理解句意很关键的词)②重要、难虚词(18个重要虚词中涉及到的)③重要、难的句子(特殊句式或其它疑难句子)。

组长整理好准备在堂上讲解。

(可写在纸上投影出来或做成课件)3、组长收集整理其它组同学提出的自己负责段落中的疑难问题,并选代表在堂上解答这些问题。

二、本文思想内容及写作技巧1、每个同学针对课文思想内容或写作技巧至少设计一个问题。

每组最终选定一个问题供大家探讨。

2、完成课后p29“思考.探究”题。

三、扩展加深1、复习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

《饮湖上初晴后雨》(湖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查找“隐士”(陶渊明、许由、伯夷、叔齐、介子推等)的相关资料。

3、查找“苏东坡”的相关资料。

教师补充:一、问题设计1、根据你搜集到的隐士资料,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2、以“说东坡”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个片段,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可以是对他个人(如经历、性格、思想、爱好、品质)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他的某首(篇)诗、词、文、赋的写景、意象、情感、语言、风格等任一方面的看法。

二、补充资料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

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

“隐逸文化”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

方山子传 教案教学设计

方山子传 教案教学设计

方山子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方山子传》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言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思想;(3)了解古代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方山子传》;(2)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艺术魅力,培养阅读兴趣;(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方山子品质的赞美,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2)学会关爱他人,尊老爱幼,弘扬传统美德;(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方山子传》全文;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言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思想;3. 了解古代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词汇、句式的理解;2. 寓言手法在传记文学中的运用;3. 深入解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方山子传》的背景及作者苏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写作技巧。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分析寓言手法在传记文学中的运用。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方山子的赞美,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

6.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做一个有品质、有道德的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方山子品质的认同和自己的道德修养。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方山子传》全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苏辙及其作品的介绍,古代传记文学的相关文章。

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方山子传上课教案

方山子传上课教案

方山子传上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方山子传》的文章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风格。

(3)能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提高朗读和默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方山子坚守信仰、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的赞美。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风格。

3. 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寓意。

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3. 背诵文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苏轼及其作品《方山子传》。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标注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精讲点拨:(1)讲解文章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字词的含义。

(2)分析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风格,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练习巩固:(1)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选取文章中的重点段落,进行默写练习。

6.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方山子的精神品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2)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方山子的精神品质?五、课后作业1. 背诵文章。

2. 写一篇关于方山子精神品质的心得体会。

3. 收集其他有关方山子的故事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风格的欣赏能力。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方山子传》全文。

2. 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3. 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对方山子的生平背景进行了解和探究。

3. 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方山子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方山子坚定信仰、忠诚友谊的崇敬之情。

2. 培养学生对方山子面对困境时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的欣赏之情。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方山子传》全文。

2. 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3.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2 教学难点1. 对方山子生平背景的探究和理解。

2. 对文中对方山子形象深入剖析的能力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方山子的文章,激发学生对方山子的兴趣。

2. 简介方山子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对方山子产生探究的欲望。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标记。

3.3 合作探讨1. 分组让学生讨论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文讲解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 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3.5 课堂练习1. 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造句或写段练习。

2. 选取部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方山子传》。

(2)理解《方山子传》的文意,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了解他的品质和人生经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方山子传》。

(2)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方山子的忠诚、勇敢、坚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方山子传》的文意,把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 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了解他的品质和人生经历。

三、教学难点1. 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 理解方山子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忠诚、勇敢、坚韧精神。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方山子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方山子传》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1.2 提问:同学们对方山子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方山子传》,理解文意。

2.2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3.1 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如何评价方山子的品质和人生经历?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评价。

4. 案例分析4.1 教师选取方山子人生中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

4.2 引导学生剖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如忠诚、勇敢、坚韧等。

5. 欣赏与借鉴5.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方山子传》的语言、表达技巧。

5.2 学生借鉴方山子的精神,谈谈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方山子的品质和人生经历。

6.2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方山子传》,写一篇读后感。

(完整版)《方山子传》教案

(完整版)《方山子传》教案

(完整版)《方山子传》教案方山子传苏轼教学目标:1、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2、学习文章通过言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3、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推断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意思是“那风本没有雄和雌的差异,可人却有得志和不得志的区别。

”那么,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方山子有一份答卷,而这份答卷深深地感动了大文豪苏轼。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份答卷。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字音:少sh ào 时著zhu ó帽见xi àn 于眉间阳y áng 狂傥t ǎng见之句读:(1)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3)方山子/怒马独出语气:(以第二段为例)(1)写和方山子意外相遇,所以总的语气应是惊喜。

(2)饱含惊喜的具体词句“呜呼!”——表惊讶;“何为而在此?”——读出不解之意,探询语气;“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读出看破红尘,超然物外之意,感到奇怪;“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读出不可思议,奇怪的语气。

2、整体感知掩卷而思,说说读出了那些内容。

3、齐读巩固三、疏通文意,质疑讨论1、疏通文意要求:边读边译,标出疑难2、互学互助,解决疑难要求:同座位讨论,解决部分疑难3、质疑讨论要求:(1)声音洪亮清晰,说清问题出处;(2)有意识地运用推断法,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字音推断法:犹见.于眉间同“现”,显现阳.狂垢污同“佯”,假装傥.见之同“倘”,或许,可能语境推断法:光、黄间.隐人“光”“黄”皆是地名,“间”表示不确定,译为“一带”;稍壮.uu..前面有“少时”,后面有“晚”,所以“壮”应表示年龄,译为“年纪渐渐大了”驰骋..当世前面有“折节读书”,后有“然终不遇”,所以“驰骋”应有“纵马奔跑”引译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余既.耸然异之。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方山子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方山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方山子传》;(2)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3)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方山子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方山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3)人物描写方法及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方山子的生平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魅力;(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方山子的思想主张;(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传记文学作品。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通过人物描写,分析方山子的性格特点。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方山子传》;2. 完成课后练习题;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方山子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学期评价:结合整个学期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

3、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2、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
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展示图片)看到这张图片你会想到什么?(河东狮吼)
“河东师吼”这个成语比喻凶悍的女性,也用以嘲笑惧妻的人。

你知道这个成语是谁最先说出的,讲的是谁的故事呢?
苏轼有个朋友叫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好宾客,又喜欢养歌妓。

其妻柳氏是河东人,爱嫉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轼曾写诗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苏轼笔下的可怜虫陈慥是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山子传》的传主方山子。

(板书标题)香港电视剧和电影《河东狮吼》中的陈季常是个惧内的风流才子,那么陈季常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从这篇课文中可以换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他。

二、相关常识及学习目标:
1、作者回顾: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天性豪迈旷达,仕途曲折。

诗、文、词、书、画皆卓然为一代大家。

2、文体知识:
人物传记是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为自己写的传叫自传,如《五柳先生传》,为他人写的传叫别传。

本文是一篇颇具艺术匠心的别传。

3、明确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句;
(2)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
(3)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三、探究生趣:
点名学生读课文,其他人认真听,听听字音读正确没有,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读,正音,齐读重要字。


探究一:本文的文言字词你都掌握了吗?你能够流畅地翻译吗?
生提出预习翻译时的疑难处,学生解惑,点出文中的重点字词,教师做相应的引导,点名学生翻译重要语句(提醒学生直译为主)。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方山子的故事)如何写的?看看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多媒体展示文章思路、写作顺叙)
作者将几个生活小片段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组织成为一个艺术整体,颇具艺术匠心。

探究二:方山子其人其事
本文是一篇短小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就是要为我们展现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

预习课文时,我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完成方山子的个人档案。

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完成得怎样。

(点名学生发言)
看看方山子与常人不同体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勾画旁注。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大家都已经看完了,那么谁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外表,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2、心态,“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选择,“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皆弃不取,独来穷山”。

4、行为,“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5、爱好,“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6、经历,“少时……稍壮……晚……”(人生经历丰富)
【7、待人处事(板书)“仰而不答,俯而笑”。

很奇怪的待友的方式】
(投影出现这些课文的句子)大家从多角度多层面找到了这些句子,从中我们看到了方山子异于常人的表现,现在就请全班同学带着感情来诵读这些句子,让我们再次感悟方山子的异。

(学生齐读)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找出了体现方山子“异”的句子,现在能否再结合方山子的这些“异”,分析他异于常人的个性,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请你以“方山子是一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来概括方山子。

(学生发言,老师引导)预设的几种情况:(板书:如淡泊名利、豪爽、有抱负、旷达、苦中作乐(乐观)等)
1、方山子是个淡泊名利的人,第四段写他的家世背景,他“世有勋阀,家有园宅壮丽,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这些他都主动放弃了,却选择到穷山隐居。

2、他是个乐观的人。

“家里也是环堵萧然,皆有自得之意”。

侧面描写,
用妻儿的态度来反衬他。

3、他是一个很豪爽,不羁的人。

打猎,通过动作、神态描写,看出他的意气风发、豪爽的性格。

点名读,要读出豪迈之情:“前十有九年……自谓一世豪士”。

(通过他的朗读,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一个豪爽的现代方山子。

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4、有抱负的人。

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5、他是个豁达、超脱的人。

方山子在第二次遇见苏轼之后,在得知方山子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异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
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
方山子形象总结:苏轼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自甘淡泊,不慕荣利的隐士。

方山子人生不遇,那么他有没机会做官?有没有能力做官?有。

一家中有财产,二他出生在功勋之家,三他壮年时折节读书。

那他为什么不遇呢?我们能不能推测一下什么原因啊?官场黑暗,他不愿意随波逐流,也不会阿谀奉承。

世道浑浊,人生不遇,方山子不愿改变自己,与世俗同流合污,于是选择回归自然、回归心灵。

探究三:作者与传主
1、文中还有一处细节,在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时,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
共同遭遇: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涵意: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与蔑视,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

2、苏轼为什么要为方山子写这篇传记?结合文章看看苏轼当时处于一种怎样的境地?(谪居于黄)。

想想苏轼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发言,明确:(1)自悲不遇(2)从方山子身上获得一种精神力量。

那么他们两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一样的嘛?联系苏轼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苏轼被贬经历。


44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58岁,被贬惠州, 61岁,被贬儋州(海南)。

他有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齐读)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他一生虽屡被谪迁,几乎每到一任,都勤政恤民,政绩斐然,深受爱戴。

世道浑浊,仕途坎坷,苏轼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可以说他是坎坷仕途终不悔。

3、对于方山子和苏轼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评价。

(学生思考回答。


方山子:不屈己志,归隐避世苏轼:不屈己志,坚持到底
能不能分别举出与他们相似的人?(方山子:陶渊明;苏轼:杜甫。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两者生活态度,选择哪种呢?或者你觉得哪种人生更加精彩?(学生讨论发言)
再读课文。

(配乐)
四、总结固趣:
1、文章小结总结:
方山子不悔选择,安贫乐道,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让人惊叹!
而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2、方法总结:
本文是一篇短小的独具匠心的人物传记,作者着意细节,选取几个生活中的典型性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本文的文言字词。

2、作传并不是名人的专利,请你抓住人物突出特点,为身边的某个人写一篇小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