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新时期安徽畜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特编制《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畜牧业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是我省畜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畜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较为突出的时期,畜牧业呈现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强劲势头。

1、实力增强,贡献巨大。2005年,全省实现肉蛋奶总产量516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22%,总量全国排名第八。其中肉类总产量382.9万吨,禽蛋产量122万吨,奶产量11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2.9%、13.6%和168.3%。饲料工业产量167.9万吨,增长4.6%。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份额大幅提高,全省实现畜牧业总产值554亿元(当年价),占农业总产值比重33.3%,比“九五”末提高3.6个百分点。

全省从事畜牧业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劳动力600多万人,年转化粮食100亿斤,常年出口畜产品货值6000多万美元。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184.3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12.3%,占人均纯收入7%。在畜牧业发达县区,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现金收入已占整个农业生产现金收入的50%左右,成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2、结构调整加快,节粮型养殖提速。畜牧业向适合资源禀赋的节粮型畜牧业方向转变,与市场需求结构逐步适应。肉、蛋产量比,由2000年的3.8:1调整为2005年的3:1。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从64%下降到60%,节粮草食性的禽肉、牛羊肉比重由32.5%提高到39%。长期相对滞后的奶业呈现出超常规发展的态势,5年产量翻了近1.7倍。草食畜禽的发展,拉动了我省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每年人工种草面积超百万亩,三元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

3、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支柱产业特色鲜明。畜牧业生产向优势畜产品生产区域集中,区域化布局日趋明显,已形成五个畜牧产业带:一是淮北黄牛产业带,其牛肉产量已占全省的80%;二是城郊奶牛产业带,合肥、淮南、淮北和马鞍山等市县郊区奶牛养殖基地的奶牛饲养量占全省的70%以上;三是瞄准长三角市场需求,建设了优质三元瘦肉猪养殖基地;四是沿江水禽和宣城肉禽产业带;五是皖西南山区无公害生态养殖产业带。

4、养殖方式转变加快,规模养殖比重提升。畜牧业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经营逐步转向集约化经营,适度规模养殖比重显著上升,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蓬勃发展。万头猪场发展到40多个,建成各类不同标准的养殖小区2000多个,全省规模饲养比重25%,畜禽良种普及率达86%。共计有40多个畜产品、十多个产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定了近百项畜牧业地方标准。先进养殖方式的推广,有效遏制了动物疫病的发生,净化了农村环境,促进畜牧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

5、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部门保免疫质量”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各级政府和兽医部门责任制。每年春、秋季节开展集中强制免疫,组织针对性计划免疫,定期开展免疫抗体检测和疫病监测,加强动物防疫督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大幅度提高,疫病发生风险逐步降低。2004年、2005年,我省分别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5次和2次,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扑灭。同时,加强猪瘟、鸡新城疫、猪链球菌病Ⅱ型、奶牛结核病等疫病免疫和监测,有效控制了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全省配备动物检疫员5100名、动物防疫监督员700名,设立省际间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24个,产地检疫逐步推行,定点屠宰检疫全面开展,流通环节监管不断加强。为落实基层防疫工作,2003年开始,在全省选择5个县市开展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改革试点,统一防检,放开诊疗,强化监督,规范服务。2005年,又选择10个县市开展改革试点,防疫员经费由市、县解决,省财政给予补贴,推动了基层防疫工作开展。“十五”期间,把查处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作为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市场检查、突击性拉网式抽查等措施,畜产品中违禁药物检出率逐年降低。

6、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加工转化能力有所增强。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全省畜牧业拥有10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7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紧密型和半紧密型生产基地的畜禽饲养量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发展较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千个。全省畜产品加工制造业年产值达200多亿元,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0.5:1,具备了一定的畜产品转化和增值能力。

7、发展环境优化,外向性发展见成效。为把农业大省建成畜牧大省,“九五”和“十五”期间,省政府分别组织实施了以增加肉蛋奶总量为主要目标的“畜牧业进位工程”和以增加农民牧业收入为主要目标的“畜牧业富民计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的若干意见”,决定要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5年来,全省争取中央投资2亿多元,省财政投入畜牧事业专项经费5000多万元,省及地方各级财政对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专项防控经费达2亿多元。

畜牧业外向发展加快。全省每年向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地区外销畜产品200多万吨,占总量50%左右,占领上海生猪市场的8%,江浙肉禽市场的50%左右,和威等国家级龙头企业逐渐向外省扩张。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以来,以迎接上海畜牧企业外迁为重点,全省引进省际畜牧招商项目35个,江苏雨润、上海农工商、蒙牛、伊利等一批国家级重点畜牧龙头企业投资额达10多亿元。

8、依法治牧,行业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十五”期间,省人大、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种畜禽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制管理的意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动物防疫法实施办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基本建立起省、市两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全面实施动物防疫、种畜禽、饲料、兽药生产经营许可等制度,规范了养殖秩序,保护了养殖生态环境和农村居住环境。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

1、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义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代的畜牧业就没有现代农业。从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看,许多发达国家都是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总量时,为促进农业更上台阶而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更高、比较效益更大的畜牧业。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比重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有利于提高粮食综合

生产能力。发展畜牧业,可以促进粮食转化增值,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发展畜牧业还可以产生大量有机肥,有利于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带动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产业链条长的畜产品加工作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其比重达80%。畜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饲料、兽药、食品、生化、服装等相关产业。三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畜牧养殖技术相对容易掌握,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目前,我国畜牧业已为农民创造了近1亿个就业机会。

畜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我省人口众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一般在50%以上,有的高达80%,而我省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产值的33.3%,差距很大,表明畜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

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生产发展是根本,农民增收是核心和难点。我省畜牧业已多年成为仅次于劳务的我省农民增收的第二大来源。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实行规模化养殖,可以有效解决千家万户散养人畜同处、庭院环境污染的难题,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省畜牧业进入了一个生产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新阶段。但是与一些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生产方式仍然落后。全省畜禽养殖仍以分散饲养为主,人畜混居,畜禽混养,饲养管理水平低,畜禽单产低。奶类人均占有仅为全国平均的1/10,世界平均的1/100。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耗粮型的猪肉产量占肉类比重达60%,远高于38%的世界平均水平。草食家畜如牛肉比重为8.2%,远低于26%的世界平均水平。多数畜产品为初级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于生产发展。

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体系较为薄弱。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长贡献率偏低,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优良畜禽品种比重不高。全省仅有1个原种猪场,每年仅种猪缺口达10多万头。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不力,丢失严重;饲料工业发展缓慢,配合饲料入户率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少、

推广难。

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关系未理顺,基础设施条件差,长效机制未建立,对动物疫病的预警预报、监测检验、应急处置能力不适应。同时,由于动物疫病种类增多,疫情复杂,防控难度增加,畜牧业疫病风险呈逐步加大趋势。由于畜产品的饲养、运输、加工、贮藏等环节的复杂性,其质量安全监管难度较大。

投入不足,调控能力不强。目前我省农村发展畜牧业投入主要靠广大农户自身缓慢积累,政府公益性、基础性投入少,养殖用地、用水用电、保险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规模化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畜牧行业管理、调控体制不健全,产销利润倒挂,畜产品生产和市场波动时有发生,农民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当前我省畜牧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头。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意义重大。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着力解决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

3、加快发展的机遇。在当前我省迈向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畜牧业正处于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从政策环境来看,我国已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国家支农措施力度显著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兽医管理体制正在全面改革和加强。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畜牧业作为安徽农业产业化的率先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新一轮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

——从产业地位来看,实施“粮变肉、草变肉”,把粮食主产区建设成畜产品主产区,是保证我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的有效途径;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际大市场,土地资源密集型的我省粮棉油等农产品可能受到较大冲击,而劳动密集型的畜产品则有明显优势。

——从区位优势来看,国内畜牧业已经进入了全面调整期,产、销区功能分配将进一步强化。经济发达地区在新一轮产业调整中,将加快向外转移比较优势不强、环境压力大的畜牧业及其加工业。我省紧邻苏浙沪,是长三角地区传统的畜产品重要供给基地,正面临着接纳辐射、承接转移、实施东进战略的大好时机。

——从可用资源来看,我省是全国粮食大省,饲料饲草资源丰富,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复合发展有着先天优厚条件;拥有地方特有畜禽品种30多个,风味独

特,特色优势明显;广大农民有养殖习惯和经验,农村劳力丰富而且成本低,全省乡村从业人员位居全国第5,其中从事农业达1800多万人。

——从市场潜力来看,肉蛋奶消费持续增加。1993-2003十年间,我省城镇、农村居民肉蛋奶消费量年递增率高达5.3%和3.4%。随着我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收入逐年提高,畜产品消费需求必将进入新的高峰期,给畜牧业发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

因此,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势在必行;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现实可行。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和必然选择,必须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深化结构调整,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十一五”畜牧业发展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确保市场供应和畜产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现代畜牧业支撑保护体系建设,深化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走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和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畜产品竞争力增强,努力实现安徽畜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省实现肉蛋奶总产620万吨,年递增3.7%;工业饲料生产能力350万吨;农民牧业人均收入年递增1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以上。

(二)战略目标

到“十一五”末,力争实现以下战略目标:

——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区域布局明显。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草食动物比重提高,猪禽生产发展稳定。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及优质特色畜产品比重提高,加工产品比重加大,品种、档次实现多元化,皖字号畜产品美誉度明显提高;

——建成包括良种繁育、动物防疫、种质资源保护、饲草饲料生产、畜产品

质量安全监督、草地资源监测监督、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和信息体系等在内的,比较系统、完善、高效的畜牧业支撑保护体系;

——初步建成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循环的现代畜牧业。科技含量、工程化程度和可控性提高,全面呈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态势,产品竞争力强,商品化程度高,对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压力减轻,畜牧业实现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型、环境友好型增长;

——农民来自于畜牧业的收入稳步增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畜牧业继续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大农业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重点

——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推行动物防疫政府和部门双轨目标责任制,健全防疫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全面建立乡村级防疫员队伍,把动物防疫工作落到实处。加大检疫监督工作,提高队伍素质,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现和处置疫病,减少疫病损失。突出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链球菌病、奶牛结核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加大对猪瘟、鸡新城疫等疫病的综合防治工作,确保人畜健康安全。

——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大力推行规模养殖,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加强良种工程建设和种畜禽管理,制定扶持政策,对引进和繁育良种给予补贴,大力推广普及畜禽良种,调动农民使用良种的积极性。稳定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加快畜牧业科技入户,推广科学饲养方式,提升畜禽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加强畜产品安全管理。以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安徽省畜产品安全条例》为手段,将畜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行为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建立公开、透明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宣传,增强消费信心;加强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加大“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整治力度,建立饲料和兽药市场准入和可追溯制度;加强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等质量安全基础体系建设;推动标准化生产,推广普及畜牧业标准化知识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打造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畜牧产业化经营是城市和工业优质资源进入畜牧

业的有效载体。要做大做强畜牧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其带动农民的能力;积极引导扶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稳定生产、平衡市场供应;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信息、营销、技术培训等方面服务,提高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十一五”畜牧业发展重大项目

围绕“十一五”我省畜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加强和落实对畜牧业的扶持政策,突出重点,优化布局,重点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强化支持保护体系建设,着力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重大项目

1、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建设目标: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种畜禽质量检测监测体系和畜禽品种改良与推广体系四大体系。畜禽良种生产能力和生产性能明显提高,种畜禽质量监测得到加强,良种自主培育有所进展,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良种生产体制和机制明显改进,良种科技水平有较大提高,形成布局合理、水平先进、监管有效的畜禽良种生产、管理和推广体系。到2010年,全省畜禽良种率达到92%以上。

建设内容:重点加强一批畜禽良种场和地方资源场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测定和育种设备,提高良种繁育和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能力;扶持大型畜禽良种企业集团,推进产学研产业化,加强联合育种,增强良种研发能力。

——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建设畜禽原种场,有计划地从国内外引进,加强自身培育,开展联合育种,提高育种水平。完善扩繁场和改良站点的建设,形成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结合的宝塔式种畜禽生产结构。新建大约、长白原种猪场,扩建杜洛克原种猪场,扩建安徽省畜禽品种改良站、马鞍山奶公牛站、阜阳市黄牛改良中心和中国“肉牛一号”纯繁场。计划改、扩建祖代以上肉鸡场10个、蛋鸡场3个、肉鸭场3个、种兔场2个、种蜂场3个和种羊场3个。另外,扩建40个猪的一级扩繁场、50个家禽父母代场和10个高产奶牛繁育场。

——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体系。选择保存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大的畜禽品种,完善畜禽品种资源评估、保护和开发利用体系。重点建设省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及省级地方品种保种场,扶持40个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

——建立种畜禽质量检测监测体系。以省级种畜禽测定站建设为重点,扶持原种场、大型畜禽良种企业开展场内测定,形成场内测定和测定站测定相结合的种畜禽测定体系。

——完善畜禽品种改良与推广体系。新建省级家畜供精中心。以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逐步改造、完善现有县、乡畜禽品种改良体系的采精、化验、处理、运输和培训、推广设施和工作条件,更新畜禽良种,增强服务推广能力。

——建设省级种畜禽技术工程中心。建设省级种畜禽技术工程中心,新建奶牛胚胎移植中心。推广实施胚胎移植、超数排卵等先进技术,培育畜禽新品种、新品系。

2、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建设目标:在健全疫病防控体系,理顺管理关系的基础上,根据畜牧业发展和疫病防治需要,完善基础设施,推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建立上下配套、运转有力的防控机制,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预警预报、监测检验、应急处理能力。

建设内容:①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在全省选择部分畜禽饲养量大、畜产品商品率高、动物防疫基础好、相对集中连片的市,建设省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逐步达到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标准。“十一”期间,完成阜阳、合肥、滁州、六安、安庆、黄山市等示范区建设。②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在“十五”国家动物防疫国债项目投资的基础上,扩建省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达到国家三级生物安全标准;对市、县级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进行充实完善,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生物安全标准。同时,以现有的歙县、贵池区、望江县、全椒县、宣州区、裕安区、五河县、涡阳县、颍上县9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为基础,选择部分工作基础好的县区,建设省级区域性疫病监测中心。③动物防疫监督设施建设。完善各级动物防疫监督设施条件,适应动物检疫、监督、无害化处理及执法工作要求。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在定点屠宰场点、规模加工企业设立监管点,派驻官方兽医;对规模饲养场、畜产品贮藏、销售等场所实行官方兽医定点联系制度。④基层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2006-2008),到2008年,全省基层动物防疫监督分所、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在此基础上,到2010年,全面完成建设,达到有必要的办公场所、工作条件、相适应的检验诊断仪器设备要求。⑤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针对重大动物疫病的突发性,根据疫病发生的趋势,建立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实行分级负责,保证重大动物疫情处置需要。

3、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

建设目标:针对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集中生产区,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畜牧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势畜产品区域畜产品总量占全省总量的55%以上,创立名牌产品20个以上,动物及其产品优质率达65%。优势区域农民牧业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人均牧业收入20%以上。

建设内容:根据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农业部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确定生猪、肉牛肉羊、肉禽、奶业和蜂业优势区域发展布局。主要建设内容是加强畜产品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带,特别是无规定疫病示范区内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优势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畜禽品种杂交改良;建立和完善疫病防治体系;规模化养殖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

生猪优势区域布局。选择合肥、六安、阜阳、滁州、亳州、宿州、淮北市的肥东、长丰、霍邱、寿县、临泉、太和、颍上、阜南、定远、明光、凤阳、天长、涡阳、利辛、蒙城、谯城、灵璧、埇桥区和淮北市辖区等县、市、区为优势区域布局。

牛羊肉优势区域布局。肉牛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亳州、阜阳、宿州、蚌埠、淮南和淮北市的涡阳、蒙城、谯城区、利辛、太和、临泉、阜南、颍上、界首市、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灵璧、泗县、埇桥区、怀远、固镇、五河、凤台和濉溪县等县、市、区。肉羊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亳州、阜阳、宿州、淮北、蚌埠市的涡阳、蒙城、谯城区、利辛、太和、临泉、界首市、阜南、颍上、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萧县、砀山、灵璧、泗县、埇桥区、濉溪、怀远和固镇县等县、市、区。

肉禽业优势区域布局。主要分布在江淮和沿江。其中,江淮为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舒城县,合肥市肥西县。沿江布局在巢湖市无为、庐江、和县、含山和居

巢区,宣城市的宣州区、宁国市、广德、郎溪县和马鞍山市的当涂县,池州市的青阳、东至县以及安庆市枞阳县等县、市、区。

奶业优势区域布局。根据养殖和加工业基础,确定合肥、淮南、马鞍山、六安、淮北、滁州、芜湖、亳州市等为奶业发展重点市。

蜂业优势区域布局。确定黄山市的徽州区、屯溪区,宣城市的宣州区、绩溪,合肥市的肥东、肥西,巢湖市的居巢区、庐江,以及芜湖市等为蜂业发展重点市。

4、养殖方式转变

建设目标:用5年时间,使全省畜禽生产的养殖环节基本实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品牌响亮的目标。全省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3000个以上,规模场(户)达到5万个以上,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45%以上。

建设内容: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提高专业化水平。重点加大对适度规模养殖农户的扶持,逐步引导分散养殖向养殖大户集中,引导养殖大户向养殖小区(规模场)集中,引导养殖小区(规模场)向优势区域集中,加速形成现代化养殖小区(规模场)集群,构筑产业优势。加快建设大中型规模场,提高畜产品批量供应能力和生产水平。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发展养殖小区,制定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实施严格管理,规范养殖工艺,突出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建设。对暂时不能进入养殖小区的散养农户,搞好宣传引导,全面推广圈养,抓好防疫和环境卫生,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5、科技推广创新体系

建设目标:增强畜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提高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畜牧业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具备持续的原始创新能力,在畜牧业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具备持续的集成创新能力,在优势畜产品及其产业发展领域具备持续的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促进畜牧业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建设内容:

——健全畜牧业科研推广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培养大批高素质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健全基层兽医管理、服务体系,强化公益性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功能。全面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加强对基层兽医科技推广人员和养殖户的科技培训和教育。

——强化畜牧兽医科技攻关研究。力争在良种培育上取得突破,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技术,加快开发肉牛、肉羊舍饲化、种草养畜生产技术,推广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和物流循环控制技术,开发绿色生态型养殖技术。

——加强畜牧业高新科技的产业化应用。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畜禽新品种的开发,积极培育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利用工程化、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研究推广规模化、工厂化综合养殖技术。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加快研究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传播规律。

——改革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根据我省散养农户长期存在的形势,改革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将畜牧业推广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对散养农户逐步实行免费技术服务。加强人员管理,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提高技术水平。大力开展“科技入户”活动,建设示范点、示范户、示范片,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6、草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目标:人工种植牧草面积每年增加17%,至2010年,达到300万亩。林草牧一体化全面发展,其中林(果)间套种草面积100万亩,优质牧草饲喂率达到20%。草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皖西南山区草山草地保护较为完整,沿江、沿淮和黄河故道沙化区保护草面积达20万亩;全省城镇和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草地面积比例较为合理。

建设内容:确定“总体布局,远近结合,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思路,起步阶段侧重经济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中后期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走“开发、保护、扩草、加工、利用”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皖西南草山草坡、江淮丘陵地区、全国优势畜产品安徽区域和沿江沿淮行蓄洪区作为草业重点地区。其中,皖西南草山草坡加强保护,减少开发;沿江沿淮、江淮分水岭和黄河故道沙化区适时保护,适度开发;其它地区,因地制宜,全面推行种草养畜。

淮北与沿淮平原区。包括阜阳、亳州、淮北、淮南、蚌埠、宿州等市。重点发展粮草轮作种植模式,建立低耗、优质、高产农牧结合的生态系统,优先发展苜蓿等优质牧草规模种植和加工,提升草业产业化。利用果园、退耕还林的幼林间隙地实施林草牧结合。结合淮河及其支流的整治,特别是在行蓄洪区,实行植草护坡,播草固土(水),种草养畜,围水养渔,保护生态,增加收入。

江淮丘陵区。包括六安、合肥、巢湖、滁州等市。重点是实施江淮大牧场工程,进行退耕还草,治理水土流失,缓解江淮分水岭地区缺水易旱问题。与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在幼林地、疏林地实施林草牧一体化;发展规模种草、规模养殖,建设牧草制种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

皖江平原区。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巢湖和安庆部分地区。重点是与长江防护林、平原绿化工程相结合,实施林草牧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利用水资源丰富,大力发展种草养渔和种草养禽;利用区内的堤坝、河滩等宜草地种草养畜(渔);利用冬春光热资源,推广冬闲田种草。

皖西南山地区。包括六安、安庆市部分和黄山、宣城等市。重点是实施天然草场保护工程,建设水源涵养草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风景区。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发展观光畜牧业和特色畜牧业,着力生产绿色、有机畜产品。

7、饲料生产体系

建设目标:到2010年,饲料年生产能力350万吨,产销量330万吨,其中配合饲料230万吨,浓缩饲料80万吨,预混合饲料20万吨;饲料添加剂品种较丰富,产量满足全省需求量的30%。

建设内容:科技兴饲,大力提高饲料产品科技含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开拓饲料添加剂生产领域,鼓励研制开发新的品种;合理开发利用饲料资源,推进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工程;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治饲,确保质量安全。

——饲料添加剂生产。开拓生产领域,鼓励研制开发新的饲料添加剂,重点扶持氨基酸、维生素、磷酸氢钙和酶制剂生产,推动配方乳清粉、有机微量元素、酸化剂的开发利用。

——饲料质量安全。加大监测、查处、宣传力度,打击违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行为,净化市场。建设饲料安全检测项目。推行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安全管理体系与产品认证工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秸秆资源利用。以秸秆氨化、青贮技术为主,应用生化、制粒技术,推进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工程。再建2个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区。在千家万户建氨化青贮池的基础上,重点以自然村为单位,扩大氨化青贮规模,集中开发利用。

——信息化建设。依托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信息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完善全省饲料信息数据库和饲料信息网,及时分析、预测市场信息和行情,推进和加速信息化进程。

8、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建设目标:强化饲料和兽药监管力度,基本杜绝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其他药物残留检出率控制在0.1%以下,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率控制在0.5%以下,从生产源头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切实改善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状况,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

建设内容:①完善畜产品检测监测体系,建立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建设区域畜产品质量安全、饲料安全检测监测站、实验室,加大抽检力度;②完善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③建立饲料安全预警体系,完善饲料安全评价体系;④全面推行HACCP质量安全管理制度;⑤加快推进兽药GMP建设,提高兽药产品质量。⑥兽药质量监察和残留监控中心建设,建设省级兽药和安全评价研究实验室,完善市级、区域性兽药质量监察和兽药残留监控基础设施。⑦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抓好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

9、畜产品加工体系

建设目标:形成与优势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业布局,建成一批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增强畜产品加工能力。重点发展乳及乳制品,优质猪肉、牛羊肉、禽肉为主的肉类食品,皮革、羽毛等畜产品综合利用,蜂蜜、蛋类食品和饲料加工。培育出若干个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上的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创立全国知名加工品牌。逐步实现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技术转变,推进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促进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内容:

——培育畜产品加工业企业集群。在畜产品集中产区扶植建立一批冷藏和深加工龙头企业,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增加科技含量,争创名牌。积极创办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鼓励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参与原料基地建设,引导农民按照加工企业所需标准进行生产,加速形成一批优势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块状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加强加工技术研发。提高研发能力,培育适应市场的技术创新机制,健全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对加工、保鲜、储运等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加强对畜禽内脏、血、皮、骨、筋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提高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

——加快乳品加工业发展。以液态奶生产为重点,改进加工工艺,重点提高巴氏消毒奶、保鲜奶和UHT奶、酸奶、奶酪等花色奶的生产能力。完善乳品质量检测体系,鼓励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奶粉生产重点扩大婴儿、老年消费群体和农村消费市场。力争实现乳制品产量100万吨,净增70万吨。

——促进肉类加工现代化。提升肉类特别是禽类产品加工转化和储存能力,大力开发冷鲜肉、分割肉、小包装及快餐食品,把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的生产工艺与西式肉制品的生产机械紧密结合,促进产品多样化,实现肉类加工现代化。

——稳步发展蛋制品加工业。大力开发蛋粉等新型蛋制品,鼓励禽蛋产区改善生产设施和质量检测条件,改进传统加工工艺,提高卫生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

10、畜牧业市场信息体系

建设目标:围绕农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完善畜牧业市场信息体系,正确指导生产发展,减少畜牧业生产波动,保障畜产品市场供应。

建设内容:完善畜牧业信息网络,建设行业网站系统,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畜牧业决策信息指挥调度系统;建设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系统及专业信息系统;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畜产品市场监管系统;推广应用咨询服务平台等信息服务方式,建立信息员队伍,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进程,进一步完善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效益分析

(1)直接经济效益。预计通过畜产品产量和单产水平的提高,以及畜产品品质和质量的改善,每年可新增畜牧业产值60-100亿元。

(2)间接经济效益。预计通过动物保护体系和安全生产体系的建设,每年可因动物死亡减少和疫病损失减少,增加经济效益7-9亿元,因畜产品卫生安全等级的提高,增加经济效益5亿元。

(3)环境效益。通过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大大减少养殖环节中畜禽

粪便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增加秸秆利用,减少焚烧。通过农牧结合和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显著增加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供应。通过扩大草食动物养殖,新增优质牧草种植面积200万亩。

(4)社会效益。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提高到38%,种植业结构逐步转变为“三元”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拉动饲料、兽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预计“十一五”期间可新增就业机会200万人,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110元。

“十一五”规划的完成,将大大提高我省畜产品生产的安全、卫生和质量水平,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畜牧业整体水平,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实现规划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科学谋划。畜牧业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动物防疫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畜牧业和动物防疫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公共财政支持重点,摆上重要地位。要根据全省畜牧业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主攻优势,合理布局,加大力度,以实施“畜牧富民行动”为载体,确定支撑规划实施的重大项目。要研究制定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尤其要把畜牧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中部崛起、实施东向战略结合起来,与促进全民创业、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通过有效调控和政策支持,推动畜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畜牧业发展战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和循环的发展道路。一是转变发展目标。适当降低总量发展速度,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更加注重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加速传统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化畜牧业转变,构建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三是转变增长模式。以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手段,打破资源环境的制约,走技术集约、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内涵式增长道路。四是发展和保护相结合。推进畜牧业乡村清洁工程,引导家庭养殖向养殖小区集中,

改造现有养殖场,实现达标排放,减少面源污染。加强草地生态建设,采取以粮代耕等方式退耕还草,增加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五是推动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推广使用有机肥,发展沼气等新能源和节能技术,推广秸秆还田、过腹还田,发展“牧、沼、果、渔”良性循环。

(三)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我省畜牧业发展规划和省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健全体系,理顺管理关系,完善机构队伍,改善设施条件,切实建立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持三大体系和乡镇动物防疫组织、村级防疫员两支队伍,把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落到实处。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动物防疫工作,实现经营性兽医技术服务市场化。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同时,制定和完善畜牧生产和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积极推动政府职能向宏观管理服务型转变,向加强公共服务、政策支持体系和支撑体系建设的方向转变,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新型畜牧业行政管理体制。

(四)切实增加投入。要大力增加我省畜牧业投入,特别是基础性、公益性的投资,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十一五”期间,对畜牧业的基础设施投入要高于农业总投资的增长速度。制定积极的畜牧业财政税收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财政补贴,扩大信贷规模、简化程序。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力量,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增加畜禽良种工程资金投入,实施畜禽良种财政补贴,稳定种畜禽生产能力;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引导科学健康养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按农业用地、用水用电对待,将养殖用地纳入各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步建立降低养殖业风险的长效机制,设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将畜牧业作为农业政策保险重点扶持对象,给予保费一定的财政补贴。加强畜牧业有关税费减免和绿色通道政策的落实监督,促进畜产品有序流通。

(五)推动科技创新。面向市场需要,优化畜牧业科研机构和力量布局,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一体化,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畜牧业劳动者。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机构设施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实行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强农村技术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科技中介组织。

(六)提高畜牧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一是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培育各种龙头、建设稳固基地、拓展销售市场、发展加工增值等途径,使小规模分散饲养与大市场进行有效连接,使农民在加工和流通领域得到收益,形成良性循环。加快农村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大扶持,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经济地位。规范产业化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行为准则,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市场体系。发展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多种新型业态和市场主体,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方式,开展畜产品拍卖交易、期货交易和网上交易。把握畜产品市场供求变化,重点瞄向长三角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大力开发农村市场。三是扩大对外开放。增加高附加值畜产品比重,打造畜产品外销加工基地示范区。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畜牧经济技术合作,争取利用外资项目,鼓励国内外企业、个人来皖投资发展,加快畜产品东进、资金东引和产业东接。

(七)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实施办法,加强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种坑农害农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制定完善畜牧业生产资料和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稳定执法队伍,加强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执法手段和执法水平。

主题词: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通知

抄送:农业部,省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2006年9月19日印发

打字:侯勤莲校对:汤洋共印260份

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畜牧业生产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一家一户“小作坊”式饲养已逐渐被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所取代,国内外消费市场对畜产品提出安全、优质、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新要求,日益突出的畜禽生产污染成为阻碍畜牧发展的瓶颈,如何保留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飞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循环发展?理性的思考告诉我们,标准化建设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标准化建设是畜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必然要求,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是促进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解决畜牧生产污染、保障生存空问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标准化发展 1前言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步伐,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全面阐述了我国建设畜牧业标准体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畜牧业标准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以及加强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等方面[1]。 目前,我国畜牧业标准管理机构基本健全,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畜牧业标准对于推动畜牧业技术进步、规范畜产品市场秩序、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标准化管理工作得到

加强。畜牧业标准管理体系基本建立[2]。畜牧业标准管理部门为农业部畜牧业司,全国畜牧总站为技术支撑机构,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畜牧业标准的技术归口管理。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牧业主管部门也都设立了相应的质量标准管理机构,有些省成立了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畜牧业标准管理逐步趋向规范化和科学化[3]。 2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禽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根本特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规划科学化、生产规模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污物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发展规模养殖,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生态化[4]。 2.1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规范饲养、生态平衡”的要求,支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使之符合畜禽生长、疫病防控、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等要求[5]。抓改造,就是要对已经建起来的粗放型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尽快改进和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符合疫病防控和标准化养殖要求。密度太大的规模养殖场,要下决心调减养殖规模,减少场内养殖数量,满足防疫工作需要[6]。 养殖小区是由传统分散饲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一种重要过渡形式,关键是要做到人畜分离、集中管理,切实解决好防疫配套和粪

畜牧业在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化

畜牧业在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化

浅谈畜牧业在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化 摘要:世界上草资源大国高度重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研究畜牧业成了各个国家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调查我国畜牧业在第一产业所占的经济比重情况,结合分析,系统说明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意见。 关键词:畜牧业经济产值发展 一、发展畜牧业的意义 世界上草资源大国高度重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解决饲草问题主要是依靠对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进行放牧割草,实行科学合理利用,由草地生产的肉类占其肉类总产量的41-77%,毛皮大量出口.我国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采取自然粗放经营的方式,重利用,轻建设,重开垦,轻管理,造成草地资源面临严重危机,退化面积已占可利用面积的1/3,并继续在发展,草原生产力下降,产草量与60年代初相比下降了30-50%;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严重影响了我国草地畜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治理“三化”,提高草地综合利用和促进畜牧经济发展,改善人民食物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摆在我国畜牧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当今我国粮食与饲料日益紧缺的情况下,狠抓草地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更具有战略意义。 二、我国发展畜牧业的区域优势 1.我国有草地面积六十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7%,是耕地面积的三点七倍,森林面积的三点一倍,占全世界草地面积的14%,与澳大利亚、苏联和美国的草地面积相近。 2.我国天然草地上分布的牡草和饲用植物约有五、六千种,其中北方约有三千种,南方有四千余种。世界上大部分栽培的优良枚草,我国都有分布。 三、我国畜牧业经济产值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第一产业总产值的34%,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

个人工作总结 畜牧站

个人工作总结畜牧站

个人工作小结 做为xx镇一名普通的畜牧兽医工作者,本人始终站在服务“三农”第一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干部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和学习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不断自学畜牧方面的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在县兽医站和xx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按照上级统一安排布署,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些许成绩。现将一年来各项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为防止疫情扩散,我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对辖区内所有畜禽进行了防疫。同时我认真学习、宣传防狂知识,帮助群众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做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村无一例不安全事件发生,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和领导好评。 在全年动物防疫工作中,狠抓高致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要动物疫病的免疫,严格按照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规模化饲养全部实行程序化,散养户则以贯彻落实常年免疫为主,在春秋两季免疫后,采取跟踪防疫方式-----常年防疫机制,措施上实行分片包户,责任到片,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禽”,以确保W病、Q病免疫密度率达100%,对已免疫生猪做到头头挂牌,猪瘟免疫30332头次,口蹄疫免疫28783头次,生猪蓝耳病免疫13000头次,耕牛春秋两期免疫34余次,免疫率达100%,山羊春秋两期免疫1784头次,免疫率达98%,圆满的完成了2013年度免疫任务。 为了保障全镇老百姓能够吃上放心肉,集中处理病死猪,防止病菌传染滋

安徽省“十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新时期安徽畜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特编制《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畜牧业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是我省畜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畜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较为突出的时期,畜牧业呈现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强劲势头。 1、实力增强,贡献巨大。2005年,全省实现肉蛋奶总产量516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22%,总量全国排名第八。其中肉类总产量382.9万吨,禽蛋产量122万吨,奶产量11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2.9%、13.6%和168.3%。饲料工业产量167.9万吨,增长4.6%。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份额大幅提高,全省实现畜牧业总产值554亿元(当年价),占农业总产值比重33.3%,比“九五”末提高3.6个百分点。 全省从事畜牧业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劳动力600多万人,年转化粮食100亿斤,常年出口畜产品货值6000多万美元。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184.3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12.3%,占人均纯收入7%。在畜牧业发达县区,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现金收入已占整个农业生产现金收入的50%左右,成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2、结构调整加快,节粮型养殖提速。畜牧业向适合资源禀赋的节粮型畜牧业方向转变,与市场需求结构逐步适应。肉、蛋产量比,由2000年的3.8:1调整为2005年的3:1。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从64%下降到60%,节粮草食性的禽肉、牛羊肉比重由32.5%提高到39%。长期相对滞后的奶业呈现出超常规发展的态势,5年产量翻了近1.7倍。草食畜禽的发展,拉动了我省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每年人工种草面积超百万亩,三元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内外畜牧业现状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国内外畜牧业现状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加拿大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国家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来保护农业,并且有相应的机构负责实施。加拿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这种保护主要不是靠补贴或关税,而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的有关法律和法规来体现。例如,早在1912年,国会就通过了《谷物收购和质量检验法》,规定出口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13.6%,为保证和提高其小麦品质作出了贡献。1935年,政府制订了《草原农场复兴法》,改良大草原地区的土壤,兴修水利设施,提供技术援助,更进一步加强了大草原各省作为国家粮仓的地位。 2.执行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加拿大已经建立起了较完备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例如,在首都渥太华设有种子生产者协会,各省都有分会,专门管理谷物的良种培育工作。凡是培育良种的农场都必须参加这个协会。同时,协会又与农业部所属的有关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农场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良种繁育程序,只许可繁育一个品种,并且要经过连续3年的试种示范,只有各方专家鉴定合格的优良品种才允许到农业部登记,由该协会发给证书。又如,政府规定,在马铃薯的种薯繁育场周围30公里内不许生产普通的食用马铃薯。在种薯生长季节,农业行政部门要对种薯生产地块作两到三次的现场检查。一旦发现某种病

害的侵染超过容许的范围,便立即宣布这块种薯地的马铃薯不得留种,只能供普通的食用。 3.发挥协会在生产中的管理和协调作用。加拿大政府畜牧业在产业政策、产品配额、市场价格、质量保证等方面实行宏观调控。具体业务管理通过由生产者共同联合组成的组织──协会来协调管理。如安大略省养牛协会就由各县推选农场主、专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共50名,共同组成协会管理委员会,抽调部分人员设置办公室。协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协会的主要职能有:为生产者传递市场信息(简报),协助政府决定产品配额、价格动态报告、协助政府争取外贸出口、抓产品质量安全等。协会按每头成年牛年收1.25加元作为经费。协会还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及时为生产(科研工作)者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研究生产发展什么。如加拿大培育的杜洛克猪,瘦肉率已达到63%,增加脂肪含量是市场的需求,他们通过育种将肌肉中的含脂率提高到2.3%,同比高1.0%。在奶牛生产方面,由于市场对奶油及其制品需求量日益增加,加拿大选育的瑞士褐牛牛奶中的含脂率达到5.0%以上。PICKSEED公司在牧草研究方面已培育出上百种抗杂、抗旱、抗踩踏、多色彩的牧草(草坪)种子,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 4.强化管理,培养高技能农畜业生产从业人员,是加拿大畜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保证。加拿大农牧场一般由1~2

公司茶产业发展规划

公司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议书 一、企业市场前景及现状分析 1、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全球对茶叶认知度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程度的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2009年我国出口茶叶30.29万吨,金额达到7.05亿美元,数量、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02%和3.3%。从国内市场看,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向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无公害茶、有机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仅为0.7千克,潜在的国内市场规模使茶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省内市场看,我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随着经济的崛起,茶叶消费将呈刚性增长。如果年人均茶叶消费量由现在的0.26千克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达2.8万吨以上;如果提高到广州、上海等地年人均消费茶叶1千克的水平,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5.8万吨以上。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我省茶产业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自《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颁布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我县茶产业的发展必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第二个春天。 2、企业现状

现有可开采茶园1000余亩,新开发茶园400余亩, 二、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议 (1)基地建设:对于新发展茶园,要“建一片,成一片”。对于已建成的幼龄茶园,科学肥水管理,三年过渡到投产园。对于已开采茶园,加强肥水管理,合理修剪,变投产园为丰产园。 (2)生产加工:充分利用鲜叶资源,加大干茶产出量,增加茶叶毛收入。合理安排采制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净利润。 (3)产品定价:通过实施产品组合战略,即将产品划分为利润产品、竞争产品、销量产品,获得组合竞争优势,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和竞争应对。通过逐渐导入和完善新产品开发战略,实现销售一代、开发一代的战略体系。通过完善产品专门化管理,确保各产品的市场成功和利益最大化。 (4)营销攻关:体现在以品牌促渠道,以品牌拓渠道。可采用连锁经营、合作经营及代理三维立体渠道,不断加大市场培育与开发力度,以实现销售的跨越式增长。 (5)组织架构:以现有组织架构为基础,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完善组织架构,制定科学明确的部门及岗位职责,实现分工合理,权责明确,高效协作。 (6)市场定位:增设部门,随时收集潜在市场信息,为下一步业务拓展提供准确参考依据。 (7)物流配送:初步建成物流配送基地,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形成物流园区雏形,使其具备发展为综合型物流园区的基本条件。

畜牧站工作的自我总结

畜牧站工作的自我总结 经过这几个月的学习,我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处理一些简单问题,熟悉各种图纸,对监理 分部分项工序作出判断和认识.当然我还有很多不足,处理问题的经验方面有待提高,团队 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需要不断继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网站日常更新。 这是我在职工作每天必定做的工作,因为原先有网络的工作经验,所以上手也比较快,基本在发布新闻时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招待的,只是遇到一些特殊的后台管理需要同事帮助 完成。在这些日常更新的工作中,把握了几个工作要点:工作的规范性,严格按照所规定 的标题字数、图片大小、标题内容、特殊格式等多方面的条款进行学习与掌握操作;工作 的突破性,日常更新要本着网民有着极强的本地性、可读性、关注性,不求多,只求精; 工作的创作性,能够对新闻短讯或新闻由头进行新闻内容扩展以及增加内容,撰写新闻通稿。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 进行教育教学。积极进行学历进修学习,珍惜园所给我外出学习的机会,我还利用业余时 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上网查找资料,进一步为教学服务等等。 一年来,在畜牧局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 思想、《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中国动物防疫法》及相关的文件精神。按照上级畜牧 部门下达的指标,根据乡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明确思路、制定目标、出台措施;并 根据市畜牧局的要求,真抓实干,坚持内抓管理,外塑形象,使我站的各项工作取的新的 实效。基本完成了年初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和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现将具 体工作情况的自我总结如下: 一、狠抓动物防疫工作,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狠抓牲畜重大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年初,乡政府成立了重大动物疫情工作 领导小组,出台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应急及时启动应急指挥系统,成立八个防控 工作组和一个督查组。实行副科领导联系村的督查和宣教活动。 积极贯彻省市公司关于公司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与时俱进,勤奋工作,务实求效,勇争一流,带领各部员工紧紧围绕“立足改革、加快发展、真诚服务、提高效益”这一中心,进一步转变观念、改革创新,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临沂保险市场,强化核心竞争力, 开展多元化经营,经过努力和拼搏,公司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为大地保险公司的持续 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七)夯实工作基础,加强党建工作。一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认真的学习、贯彻、落 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武装头脑, 充分发挥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利用本院的良好学习氛围,加强政治理论 学习,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二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健全严格的约束监督机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畜牧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为了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肥料,保证轻工业获得充足的原料来源,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肉类等的需要,增加国民经济和个人的收入;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出口,换取外汇,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革,为工业品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也为了发展少数兄弟民族经济,消灭各少数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随着我国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摸清家底,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预测我国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化。随着经济发展,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增长的需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小农经济也开始加速向商品经济转化,在农户家庭养殖这一基本事实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畜禽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牲畜与人争空间。多数家庭畜禽养殖户环境较差,粪便满地,臭气熏天,蚊虫肆虐,污水横流,造成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影响了村容村貌。

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茶产业是我市促进农民增收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为进一步提升我市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茶农增收、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按照《陕西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要求,结合汉中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汉中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汉中茶区属全国四大茶区中的江北茶区,主产绿茶。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产茶县的大力推动下,我市茶产业按照“扩基地、打品牌、强管理、提效益”的发展思路和“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清洁化”的要求,在基地规模、加工水平、品牌建设、产业化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全市茶叶产区分布在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略阳、洋县8个县112个乡镇894个行政村;茶园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4个,5—10万亩的县2个,1—2万亩的镇24个,2万亩以上的镇10个;在南郑、西乡、宁强等县建立良种茶苗繁育基地1000亩以上,年出圃良种茶苗上亿株。 截止2012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79.01万亩,其中采摘园面积47.2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从2005年的不到0.4%提高到2012年的27.7%;茶叶总产量达2.33万吨,第一、二产业总产值达

到27.6亿元。全市共建设茶叶现代农业园区10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5个;茶叶加工企业800个,茶叶经营企业653个,年产值1000—2000万元的企业22个,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个,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个,省级9个;年加工能力500吨清洁化生产线企业1个,200吨以上的清洁化生产线企业15个,清洁化生产线总数达到25条。 (二)主要成效 1.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2006年,省质监局将《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作为陕西地方标准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汉中仙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质监总局发布了质量技术标准;市质监局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汉中仙毫茶》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汉中仙毫茶加工技术规程》。同时,每年有计划地就标准内容开展技术培训。各类茶叶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茶叶标准化生产。 2.品牌整合成效明显。2005年,市政府将20多个茶叶品牌统一整合为“汉中仙毫”,对外营销推广,并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荣获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和“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13.08亿元,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二十强。2013年4月,在享有“世界商业之窗”的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汉中仙毫获得茶叶类唯一金奖。汉中仙毫已经成为汉中绿色产业的杰出代表,也是宣传汉中的一张响亮名片。

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畜牧业作为农业基础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它是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畜牧业生产占农业生产比重在50%以上,如美国占50.1%,英国占59.8%,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占农业比重在70%以上。而我国畜牧业产值只占农业产值的35%左右,发达国家人均摄入肉、蛋、奶的量是我国人均的2-3倍,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畜牧业就显待任重而道远。畜牧业是农村的一个中间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一头连着种植业,实现了粮食及其副产品转化增值,一头连着加工业和城镇市场,使产品变成现金,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中央每年的1号文件中都用了很大篇幅提到畜牧业的发展,特别在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肉制品的需求呈递增态势。要加快我国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步伐,必须按照新形势下的要求,调整优化畜牧养殖结构,提高畜牧产品质量,选准养殖项目,扩大养殖规模,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种草养殖结合,走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一、现状 1、畜牧业增长方式明显转变。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许多地方在巩固和完善已建畜牧小区的同时,按照发展方式不变,扶持力度不减,工作考核不放松的要求,采取整村推进,适度规模的思路,启动建设县级标准化养殖小区;通过“挂钩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扶持,规范生产,扩大销售”等相关措施,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加养殖效率,推动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使标准化养殖取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通过采取资金、技术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培育、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架起养殖大户,加工企业与市场的桥梁,使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 2、饲草饲料开发利用有了新进展。从饲草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来看,我国畜牧业打破了以前传统的养殖方式,结合规模,大力推广饲草种植、青贮氨化、生物发酵等饲草开发实用技术。即加强牧草新品种的筛选与推广,大量种植;将过去作燃料和肥料的秸秆,经青贮氨化发酵后,作为畜禽的优质饲料;加大生物发酵,推广熟改生喂技术,促进了牛、羊、兔等草食畜禽的发展。 3、动物防疫工作得到强化,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了良好开端。自1998年以来,全国许多县区连续九年认真组织实施农业部下达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大大提高了防疫灭病水平,在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强化管理,严格把关,从饲料场选址,建设到饲料用药、防疫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为全面实施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畜牧业分为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和城郊4种类型。牧区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祁连山以西和黄河以北,区内适宜发展牛、马、羊、骆驼、牦牛等牲畜。牧区畜牧业主要采取放牧方式,以经营畜牧业取得产品为主。农区畜牧业主要是从属于种植业并带有副业性质的舍饲畜牧业,以饲养猪和家禽为主,而黄牛、水牛、马、驴、骡等畜种则主要供役用,饲养方式以舍饲为主。半农半牧区沿长城南北呈狭长的带状分布,是农区役畜和肉食牲畜主要供应基地之一,是农业与牧业交替发展地区,兼有纯牧区放牧与农区舍饲的特点,以牛、马、羊饲养为主,是肉、乳、细毛的重要生产基地。城郊畜牧业分布于城市和大型工矿区周围,是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农区畜牧业分

畜牧站2020个人工作总结精选

畜牧站2020个人工作总结精选为了进一步健全了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现将畜牧站20xx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畜牧站20xx个人工作总结精选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县局春季动物防疫工作意见的要求,切实做好春季动物防疫工作。认真召开了春季动物防疫工作的动员会、培训会,组织好干部和兽医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宣传。在春季动物防疫工作中,我站兽医包村,干部包片为主的管理体制,包片干部下乡与兽医同甘共苦,指导兽医进行疫苗接种,随时掌握防疫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在防疫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个别兽医对工作不负责、防疫不到位的予以纠正,进行补防。今年的防疫工作时间比往年的长,在防疫期间,在我站干部的监督下,各种疫苗的都接种到位,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疫苗接种任务。 我站安排专人负责收集疫情监测资料,严格疫情零报制度,随时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情监测、上报等工作,督促兽医搞好疫病的普查和上报, 2、加强动物检疫管理工作,贯彻《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做好畜禽的产地检疫、肉品检疫和进出县境动物检疫,足额收取防检费的同时,让广大的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在检疫工作中,实行轮流值班制,严格检疫程序,做到有法可依,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严厉打击逃避检疫的不法分子,为我乡防检费收

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3、品种改良工作上,着重于莫洛村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通过一年的建设工作,莫洛村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有序进行。小区范围:主要以先丰组、联合组、油坪组为中心,辐射周边6个村民组。已实施小区建设户数:100户,存栏20头以上的18户,50头以上的3户,面上养殖户861户。存出栏情况:现存栏母猪289、商品猪2810头;出栏商品猪1032头。小区内品种结构:主要推广外二元母猪进行的自繁自养,常年存栏外二元母猪150头,出栏外三元商品猪20xx 头,地方土杂猪逐步淘汰。资金投入情况:个人自筹和信用社贷款(贴息贷款:80万元)。管理模式:科学饲养、统一防疫、良种良饲、种草养畜、组织销售。 4、在为期四个月的禁渔工作中地,我站按照县局的安排,利用广播、书写标语、发放禁渔通知等多种形式对禁渔工作进行宣传,使此项工作得到顺利开展。通过组织干部对我乡河道水域进行巡查,做到了河中无鱼船,水中无鱼网,市上无河鱼的良好局面,保护了生态渔业的平衡发展。 5、加强兽药饲料的推广和管理,每月两次对我乡兽药饲料市场进行检查,杜绝违禁药品、三无产品在市场上流通,严历查处坑农害农的不法经营者,清理整顿不规范的各个摊点,违护了广大群众的权益。 畜牧站20xx个人工作总结精选 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党建系列制度

金寨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金寨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规划概要 为进一步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充分发挥我县中药材资源优势,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县政府《关于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紧急通知》,特制定本规划。 二、发展基础与环境现状 (一)发展基础 1、中药材资源现状 我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中药材天然产地,全县共有药源动植物273科1363种,其中植物类196科,1303种,动物类41科56种,药源矿物4种。省重点普查的270种中药材中,金寨县产有220种,珍稀药材20种。主产茯苓、天麻、灵芝、杜仲、金银花、绞股蓝、桔梗、板兰根、野菊花等30多种名贵中药材,年产量26000多吨,其中天麻5000多吨、灵芝1000多吨、茯苓2100多吨、西洋参100吨、葛根1000吨、银杏叶1000吨、野菊花1000吨、桑叶800吨、断血流500吨、问荆500吨,其它药材约8000吨以上。是

全国22个药材基地县、6个茯苓基地县之一。产品远销江、浙、上海、广州、香港等地。 2、中药材种植 县委、县政府将中药材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进行规划和部署,鼓励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了我县中药材的生产和发展。至2011年底金寨县发展中药材达13万亩。其中,茯苓5000亩、生姜8000亩、天麻10000亩、灵芝2000亩、西洋参 2000亩、香茶菜2000亩、桔梗2000亩、菊花2000亩、板蓝根1000亩、石斛30亩。全县仅天麻、灵芝、茯苓、西洋参四项实现产值4亿元,其中种植和加工产值分别为2亿元。成为全国灵芝生产第一县、安徽天麻生产第一县、华东地区连片种植西洋参规模最大基地县,境内的沙河乡被誉为“中国灵芝第一乡”。随着天麻野生改家种,西洋参、灵芝等引种成功,中药材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3、中药材种植基地 (1)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专门从事菌种培育生产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拥有天麻基地2000余亩,拥有510余户合作农户.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注意事项】重要性 必要性 可行性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注意事项】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 更新发展观念,努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县畜牧局(2011-3-26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管理畜牧业,具有优质、高产、高效、安全,技术密集、工业化程度高和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当前,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县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为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笔者结合××实际,就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然性、必要性和举措提出一些思考。一、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要性首先,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加快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制约,种植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处于平稳增长期,而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增质增效都具有重要意义。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主要表现在:一是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大。畜禽饲养总量及人均占有量逐年增长,发展势头较好。二是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10年畜牧业为农民直接增收达到263元,2011年预计可达280元。三是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养殖业与种植业产值比为56.5:43.5,主辅换位,畜牧业在大农业中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其次,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改变传统畜禽饲养方式的必然归宿。传统畜牧业受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生产者素质、市场发育状况等因素影响,存在饲养规模小、疫病控制难、产品质量差、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脆弱等弊端已经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禽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与之相适应,发展专业化、大规模的现代畜牧业就成为历史必然。据调查,全县目前养猪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46%,5年降低约19个百分点;全县规模化生猪养殖已占饲养量的50%以上,规模化家禽养殖占总饲养量的70%以上,5年分别上升了约30和40个百分点。第三,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发展“两型畜牧业”,现代畜牧业正是顺应“两型社会”要求,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畜禽健康,产品优质安全”的标准组织生产,推动畜牧业朝着“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相一致的生态养殖模式方向发展。目前,全县60%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小区)对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了无害化排放。第四,发展现代畜牧业,是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当前,大中城市逐步实行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就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发展现代畜牧业有利于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的贯彻实施,增强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规范畜禽产品养殖过程和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促进畜禽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相关管理者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有利于推动我县畜禽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增强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养殖效益,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放心蛋”。二、发展××现代畜牧业可行可为(一)市场强力拉动,优惠政策驱动,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全国出现猪荒,生猪市场需求增大,供求矛盾突出。为了平抑物价,维护稳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生猪生产的扶持政策,包括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能繁母猪保险政策,地方政府以奖代补激励政策等等。市场的需求和各级政府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为我们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推进我县现代畜牧业再上一个台阶。(二)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夯实了我县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一是畜禽小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小型大规模的格局。截止2010年底,全县建成生猪养殖万头村××个,各类畜禽养殖大户达到××余户,生猪、小畜禽规模出栏率分别为52%和72%。标准化养殖方兴未艾,规模效益大幅增加。二是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初步探索了我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路子。大力推广“畜—沼—农(果、菜、粮)”生态养殖模式,在养殖场(小区)推行“干稀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综合利用”,大力宣传、推广循环养殖,节约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养

国内外畜牧业现状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加拿大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国家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来保护农业,并且有相应的机构负责实施。加拿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这种保护主要不是靠补贴或关税,而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的有关法律和法规来体现。例如,早在1912年,国会就通过了《谷物收购和质量检验法》,规定出口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13.6%,为保证和提高其小麦品质作出了贡献。1935年,政府制订了《草原农场复兴法》,改良大草原地区的土壤,兴修水利设施,提供技术援助,更进一步加强了大草原各省作为国家粮仓的地位。 2.执行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加拿大已经建立起了较完备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例如,在首都渥太华设有种子生产者协会,各省都有分会,专门管理谷物的良种培育工作。凡是培育良种的农场都必须参加这个协会。同时,协会又与农业部所属的有关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农场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良种繁育程序,只许可繁育一个品种,并且要经过连续3年的试种示范,只有各方专家鉴定合格的优良品种才允许到农业部登记,由该协会发给证书。又如,政府规定,在马铃薯的种薯繁育场周围30公里内不许生产普通的食用马铃薯。在种薯生长季节,农业行政部门要对种薯生产地块作两到三次的现场

检查。一旦发现某种病害的侵染超过容许的范围,便立即宣布这块种薯地的马铃薯不得留种,只能供普通的食用。 3.发挥协会在生产中的管理和协调作用。加拿大政府畜牧业在产业政策、产品配额、市场价格、质量保证等方面实行宏观调控。具体业务管理通过由生产者共同联合组成的组织──协会来协调管理。如安大略省养牛协会就由各县推选农场主、专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共50名,共同组成协会管理委员会,抽调部分人员设置办公室。协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协会的主要职能有:为生产者传递市场信息(简报),协助政府决定产品配额、价格动态报告、协助政府争取外贸出口、抓产品质量安全等。协会按每头成年牛年收1.25加元作为经费。协会还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及时为生产(科研工作)者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研究生产发展什么。如加拿大培育的杜洛克猪,瘦肉率已达到63%,增加脂肪含量是市场的需求,他们通过育种将肌肉中的含脂率提高到2.3%,同比高1.0%。在奶牛生产方面,由于市场对奶油及其制品需求量日益增加,加拿大选育的瑞士褐牛牛奶中的含脂率达到5.0%以上。PICKSEED 公司在牧草研究方面已培育出上百种抗杂、抗旱、抗踩踏、多色彩的牧草(草坪)种子,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 4.强化管理,培养高技能农畜业生产从业人员,是加拿大畜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保证。加拿大农牧场一般由1~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解析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解析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畜牧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为了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肥料,保证轻工业获得充足的原料来源,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肉类等的需要,增加国民经济和个人的收入;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出口,换取外汇,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革,为工业品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也为了发展少数兄弟民族经济,消灭各少数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随着我国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摸清家底,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预测我国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化。随着经济发展,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增长的需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小农经济也开始加速向商品经济转化,在农户家庭养殖这一基本事实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畜禽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牲畜与人争空间。多数家庭畜禽养殖户环境较差,粪便满地,臭气熏天,蚊虫肆虐,污水横流,造成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影响了村容村貌。

金刚台乡金刚台村茶产业发展规划

金刚台乡金刚台村 2011-2020茶产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我村茶产业发展,促进茶农收入增加、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村按照市、县壮大发展茶产业的要求,充分利用本村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无性系茶,强力推进茶产业, 打造茶叶专业村,为群众发家致富开辟了一条好路子 (一)拥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1、生态条件好。我村地处大别山河南境内最高峰金刚台北麓,水源洁净,土壤肥沃,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优质绿色有机茶的 自然生态条件。 2、茶叶品质优。我村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 200 - 700 米的丘陵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病虫害少,所产茶叶 具有香浓、味纯、耐泡、有效成份含量高,无污染的内在品质。 3、发展空间大。我村组组宜茶,户户产茶,发展空间大。无公害茶叶基地2400 亩。 4、政策机遇好。县委、县政府近年来连续出台鼓励茶产 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初步形成茶产业发展 的良好态势。 5、富余劳力多。我村有农村劳动力 780 人,完全可以保证茶叶发展的劳动力需要。加之茶农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基本 技能较熟练,为茶叶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

1、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目前,全村茶叶基地面积达到 3000 亩,茶叶年产量45 吨,总产值 1500 余万元。 2、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村不断引进“竹叶青”“乌牛早”等优良无性系茶叶品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认真学习种茶、制茶的先进技术,不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 平,名优茶比率由原来的8% 提高到 30% ,茶叶在全乡人均纯 收入中的贡献率已达到10% 。 3、群众积极性高。从 2006 年至今,群众腾田种茶,每亩收入平均达到 5000 元左右,最高的地块可达 12000 元。目前,山上山下、田间地头种的全部是茶叶,并且全部是群众自发种植。 4、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我村通过优化、 整合茶叶资源,完善管理体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全村茶叶生产人员已达220 人,茶叶专业加工大户10 余户,建成茶叶生产合作社2 个,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格局。 5、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注册了“金刚碧绿”、“龙山碧芽、”“信阳红”红茶等一批茶叶商标,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地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全乡8.96 平方公里, 茶园面积仅3000 亩(其中还包括部分零星茶园),茶叶原料 生产不足,每到春茶上市,总会出现加工企业抢鲜叶、消费者抢茶叶的现象,由于面积小、发展速度慢限制了茶叶产业的快

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我国各地畜牧业出产条件和展开水平有很大差异,现代畜牧业展开办法和完成办法也有必要依据不一样地域采纳不一样的办法。 1.农区现代畜牧业建造办法 农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出产基地,农作物副产品及秸秆资源非常丰厚,为展开畜牧业进步了丰厚的饲料资源,养殖畜禽种类繁复且数量宏大,是我国现代畜牧业建造的主体。因为我国农区面积很大,不一样养殖办法并存,中、东、西部区域间畜牧业展开极不平衡。各地现代畜牧业建造办法也有所区别。 1.1东部“外向型”现代化畜牧业东部区域地理位置优胜,畜牧业出产安排化、计划化、标准化程度比较高,一直是我国首要的畜产品出口基地,但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相对严峻,饲料资源相对缺少,应大力展开外向型畜牧业,充沛运用区域优势,努力进步畜产品质量,扩大出口计划,率先在全国完成畜牧业现代化。 大力展开外向型畜牧业,一要持续加速无规则动物疫病区建造,完善无规则疫病区办理规则及技术标准,赶快完成对无规则疫病演示区国家评价,争夺世界认证,引导和股动其他有条件的东部区域依照标准树立无规则疫病区。二要加强对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办理,赶快完善畜产品兽药及有害化学物质残留检测办法,树立与世界标准接轨的畜产品出产标准系统,加大标准的推行运用力度,进步出产者的质量标准认识和运用才能。三要大力推行畜产品全程质量操控. 出产办法,活跃树立质量可追溯准则,进步畜产品质量,大幅度进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产品认证率,饲料出产、畜产品加工和畜禽水产养殖公司要赶快经过HACCP、ISO等质量办理系统认证,并活跃展开饲料作物栽培出产过程的GAP认证。四要充沛发挥龙头公司、农人协作安排与行业协会的效果,进步安排化水平和政府、公司、出产者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和谐才能,政府职能部门要经过活跃为出口公司供给信息和征询等关联效劳,树立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 1.2中部“农牧有机联系型”现代畜牧业中部区域是我国首要的粮食主产区,一起还有很多的草山和草坡,饲料资源比较丰厚,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出产和加工基地,是满意国内畜产品需求的主力军,但在转变畜牧业出产办法和进步产业化展开水平等方面还亟待进步,应大力展开“农牧有机联系型”畜牧业,充沛发挥资源禀赋优势,逐渐完成畜牧业现代化。 展开“农牧有机联系型”现代畜牧业,一要充沛运用丰厚的农作物秸秆和饲草资源,活跃推动从以生猪养殖为主的耗粮型传统畜牧业向猪、禽、牛、羊偏重的节粮型畜牧业的转变,一起大力展开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资源化运用为中心的循环经济,推动农人生计和畜牧业出产办法的转变。二要联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对散养农户养殖设备的改造以及养殖小区和大型计划化养殖场的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