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思考题(下 )(1)

资本论思考题(下 )(1)
资本论思考题(下 )(1)

1、什么是成本价格,它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成本价格是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k=c+v)

①成本价格掩盖了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不同来源。

成本价格只是表明已经生产出来的这部分价值和所费资本相等,在再生产中用它来补偿所费资本的价值。它是一个资本消耗指标和资本补偿指标。因此,它不能说明自身的两部分是怎样形成的,更不能说明它的超过额——剩余价值是怎样形成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成本价格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的两个组成部分都是从旧价值转移过来的,似乎剩余价值也是由它生产出来的。事实上,构成成本价格的两个部分是两个来源完全不同的价值要素——不变资本的再现价值、不变资本和新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可变资本。

②成本价格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性质和区别。

成本价格的两个要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仅来源不同,它们在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不变资本在价值形成和增殖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量,在任何情况下都如数转移,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可变资本则由于转化为劳动力而产生了比自己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它是带来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体现着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但是资本主义成本价格范畴掩盖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即劳动本身的价值或价格。

2、马克思是怎样论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

①剩余价值表现为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a、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即成本价格的增加额。

剩余价值本来是可变资本的增加额,但是由于c+v转化为成本价格之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被掩盖了,成本价格只说明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了多少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因此,在生产过程结束以后,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费资本,即成本价格,的增加额。本来W=c+(v+m)这一公式表示的是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产生;现在,公式可以由W=(c+v)+m 来表示,这说明剩余价值是由所费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成为超过成本价格的增加额,它的真正来源看不见了。

b、剩余价值进一步表现为所用资本,即预付总资本的增加额。

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资本家实际消耗掉的资本,即成本价格,的增加额,而且也表现为包括固定资本中未转移资本的全部预付资本——C的增加额,本来公式为c+(v+m),现在却表现为(C+v)+m。

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a、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费资本,即成本价格,的增加额。

从资本家的立场来看,他们不承认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即是有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他们认为剩余价值来自于用资本进行生产的过程,是由资本本身生产出来的。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费资本的产物,因为资本家首先要把剩余价值和所费资本进行比较,在这种比较上,所费资本的两个组成部分是不加区别的。因此,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的两个部分共同产生的。

b、剩余价值最终表现为所用资本即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既表现为所费资本的产物,即剩余价值由预付资本中加入成本价格的部分产生;同时,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即剩余价值由全部资本产生。因为在资本家看来,所耗费的资本之所以能带来剩余价值,不仅因为它们在生产中被耗费,而且因为它们在生产中被使用。这样,资本家不仅不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也不把剩余价值仅仅看作是所费资本的产物。当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本身生产出来的时候,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1、试述资本生产过程怎样促成了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以及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但在资本家看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为

a在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虽然资本家预付了可变资本的价值与活劳动相交换,对活劳动进行剥削才能使原有资本转化为一个更大的价值,但他同时必须预付不变资本的价值才能为占有上述价值而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

b对资本家从事生产来说,有时生产的客观条件比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力更为重要。在资本家看来,他所以能够购买和剥削劳动,最终取得剩余价值,关键在于他是劳动条件的所有者,劳动力虽然是基本条件,但劳动力是在购买后支付的,甚至可以用工人本身的生产成果来支付,从而剩余价值不能仅仅说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至少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同产生的。

c资本家实际获利的程度不是用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例,而是用剩余价值和总资本的比例来表示。在资本家看来,花费了多少资本取得多少利润,因而,实际获利程度并不是由可变资本决定的,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决定的。

d这也是资产阶级立场决定的。资本家阶级不仅不关心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而且有意掩盖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这是他们的阶级利益所在。

2、试述资本流通过程怎样促成了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以及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a竞争和市场状况影响剩余价值的实现,造成利润来自流通过程的假象。剩余价值虽然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它却只能在流通过程得到实现。对于单个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在流通中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多少,要取决于竞争和市场状况,其中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和资本家互相欺诈的能力。

b流通时间的长短制约着资本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量。

c流通的其他要素,如商业网点的数目、市场的距离、货币的流通量及信用状况等等,也都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发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在资本家看来,他所得到的剩余价值既取决于在生产中对劳动的直接剥削,又取决于流通行为。因此,资本家常常认为剩余价值不仅是在流通中实现的,而且是在流通中产生的。剩余价值的单纯实现过程表现为实际的生产过程。这样,利润的真正来源就被掩盖了,从而促成了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

3、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区别

①剩余价值率表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体现出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和程度;利润率则表示剩余价值是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它体现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

②剩余价值率(m'=m/v)大于利润率(R'=m/(c+v))

③两者比率变化也是不一致的。当剩余价值率发生变化时,利润率并不一定发生同比例的变化。

④利润率是表面上的经济现象,而剩余价值率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的东西。

联系

它们是用一个剩余价值量与不同分母的比值。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率是影响利润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4、为什么说预付资本总量和剩余价值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①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间接的比例关系。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生产资料是必需的,剩余价值与生产资料的量是有一定比例要求的。剩余价值的实体是工人的剩余劳动,要想吸收一定量的剩余劳动就必须有一定量的吸收器——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量要与工人的量成一定比例。但是,剩余价值与生产资料的价值之间没有直接的、内在的联系。生产资料的价值高低等与吸收的剩余劳动从而与生产的剩余价值没有关系。

②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是有内在的联系的,但是剩余价值也不是由可变资本的价值生产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价值所转化成的工人劳动中的剩余劳动形成的。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的关系是工人所创造的总价值的两个部分的关系,绝不是创造者与被创造着的关系。所以,不仅不变资本不创造价值,就连可变资本也不创造价值。总资本的任何一部分价值都不创造价值。

第八章

1、为什么说假定各部门的剩余价值率相等是合理科学的?

一方面,各个部门之间存在工资差别并不影响剩余价值率。因为工资差别通常以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为基础,工资高的部门一般是从事复杂劳动的部门,工资低的部门通常是从事简单劳动的部门。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创造的价值必然不等。一般来说,工资高的部门剩余价值多,工资低的部门剩余价值少,结果就会有大体相同的剩余价值率。

另一方面,不同生产部门的劳动剥削程度固然有差别,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资本与劳动能够自由转移,资本总要从剩余价值率低的部门转向剩余价值率高的部门,而工人则要由剩余价值率高的部门转向剩余价值率低的部门,从而使剩余价值率趋于平衡。

尽管这一现象还为普遍出现,但这只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完善造成的,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应该把这种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放在一边,而致力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的典型。

2、举例说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如何引起不等的利润率。

第一例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由于资本构成不同,利润率就会不同。

假定有两个生产部门A和B,总资本量都是700,剩余价值率均为100%,其中,资本A的有机构成为600c+100v,资本B的有机构成为100c+600v,它们的利润率分别为A的利润率=100/700=14 2/7%,B的利润率=600/700=85 5/7%。这里,等量资本的利润率之所以不等,是由于它们的有机构成不同,因而可变资本量不同,致使推动的劳动的量不同,创造出的剩余价值量也不同,从而利润率不同。

如资本A可变资本100磅只推动100磅的劳动力,在创造100磅的补偿工资外,之创造出100磅的剩余价值;资本B可变资本600磅推动600磅的劳动力,在创造出600磅的补偿工资外,还创造出600磅的剩余价值。

第二例

资本技术构成相等,但价值构成不等也会产生相同的结果。

假定A、B的可变资本都是100,剩余价值率均为100%。由于B的可变资本推动的相同数量的机器和原料比A的贵,如在A的场合为200,B的场合为400,则A的利润率=100m/(200c+100v)=33 1/3%,B的利润率=100m/(400c+100v)=20%。在这里,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量、从而利润量都是相等的,但是等量资本的利润率因不变资本价值的不等从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等而不等。

3、为什么说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不同不会对利润率产生影响?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比例不会对利润率产生影响,原因在于这个比例的不同,一方面不改变总资本量,另一方面不改变可变资本量,从而不改变一定量资本所占有的剩余价值量,当然也就不会改变利润率。但需要注意下面三种情况:

①当流动资本全部由可变资本构成时,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完全一致。这时,表面上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影响利润率,实际上却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即资本有机构成影响利润率。

②当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影响总资本的周转时,这种比例会间接影响利润率。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固定资本比重比较大的部门,资本周转比较慢,其利润率就比较低;而流动资本比重比较大的部门,资本周转比较快,其利润率就比较高。但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只是起间接作用,其直接作用的是周转时间的差别。

③一般来说,固定资本多的地方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就低。这本来是资本有机构成影响利润率,但人们往往从现象出发而产生错觉,认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会影响利润率。第九章

1、马克思是怎样论述平均利润的形成的?

马克思结合两个图标来说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第一个图标假定不变资本一次全部转移,假定社会有五个生产部门,资本量都是100,剩余价值率都是100%,资本周转时间相同。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每一资本由不同的利润率。如果把五个资本看成是一个总资本,五个资本分别为它的不同的组成部分,则总资本的有机构成是390c+110v,平均构成为78c+22v,由于剩余价值率为100%,每100资本都可以带来22的剩余价值,它们的利润率都是22%,即平均利润率全部预付资本的任意1/5的产品都必须按照122的价格出售。

表一是假定不变资本一次全部转移的,但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转移的部分有多有少。为此,马克思又提出了第二个图标来着重说明产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价值是指已转移来的不变资本价值。

第二表与第一表相比虽然已经用掉的不变资本不同直接导致成本价格和生产价值不同,但不影响各自生产的剩余价值,也不影响各自的平均利润,这样,再把五个资本看作是一个总资本,总资本的有机构成仍然是390c+110v,平均有机构成是78c+22v,平均剩余价值也是22,平均利润率为22%。

由此可见,五个部门投入资本虽然是相同的,由于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不同,但由于竞争和资本转移,这些不同的利润率就要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量/社会预付资本总量,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2、举例说明平均利润率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平均利润率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的利润率,这些部门的利润率越大,平均利润率就越大;第二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利润率与利润率大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比重成正比。

例如,假定有四个资本A、B、C、D,它们的剩余价值率都等于100%。再假定各资本量分别为100,其中可变资本量A的是25,B为40,C为15,D为10。这时,各自的100总资本所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A是25,B是40,C是15,D是10,合计90.由于这四个资本一样大,所以平均利润率为90%/4=22 1/2%。

若这几个总资本的量分别为A=200,B=300,C=1000,D=4000,所产生的利润分别为50,120,150和400,资本5500的利润合计为720,平均利润为11 1/3%。

3、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如何?

价值是本质或内容,生产价格是现象或形式。具体体现在:

①生产价格是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数量上,整个社会的生产价格等于整个社会的价值。

②价值规律调节着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变动依附于价值的变动。商品价格的变化的基础是商品价值的变化。生产价格的变化取决于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化。一方面,成本价格的变化就是商品价值的变化,所以,成本价格的变化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化,就是由商品价值引起的;另一方面,平均利润率的变化也以商品价值的变化为前提。

(1)在短期内,平均利润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加入商品的实际价值的变动才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

(2)从社会总资本来看,商品价值总额=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如果剩余价值不变,从而剩余价值量也不变,那么只有不变资本的价值变化或可变资本变化或两者都变化,以致引起总资本价值的变化,才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化,即平均利润率的变化要以作为资本要素的商品价值的变动为前提。

(3)在商品价值不变时,剩余价值率发生变化,从而剩余价值量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化。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时,资本有机构成发生变化引起剩余价值量的变化也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化,而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总是与价值的变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平均利润率的变化是以商品价值的变动为前提的。

4、生产价格的变动规律是什么?

价值规律调节着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变动依附于价值的变动。商品价格的变化的基础是商品价值的变化。生产价格的变化取决于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化。一方面,成本价格的变化就是商品价值的变化,所以,成本价格的变化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化,就是由商品价值引起的;另一方面,平均利润率的变化也以商品价值的变化为前提。

生产价格变化的规律: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因此生产价格的变动取决于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动,具体来说分为下列三种情况:

①成本价格不变,平均利润率发生变化;

②平均利润率不变,成本价格发生变化;

③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率同时变动。

第十章

为什么说商品按价值交换先于按生产价格交换?

1、商品按价值或接近于价值进行交换代表着较低的发展阶段。这是因为要使商品的价格接近或符合价值来进行交换只需要具备下列三个条件:①商品交换已经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普遍的、经常的现象;②交换双方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大体相符合;③交换是自由的,不存在自然或人为的垄断,不能迫使某一方价格高于价值或低于价值来交换。这些条件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就已具备。

2、商品按生产价格进行交换需要资本主义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当商品按生产价格进行交换时,商品已经不适当做一般小商品生产者的商品来交换,而是当做资本所生产的商品来交换。这是资本家生产商品的目的已经不是使用价值,而是剩余价值或利润。利润的高低不同必然导致资本家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但是这种要求不是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存在的,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

商品按生产价格交换的条件:①资本的自由流动。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内部有完全的商业自由,消除了除自然垄断外的一切垄断;二是信用制度的发展将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三是不同的生产部门都受资本家支配;四是必须有很高的人口密度。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条件,一是废除了在工人在生产部门或地区之间的转移

的法律;二是工人对自己的劳动内容是无所谓的;三是一切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已最大限度化为简单劳动,工人抛弃了一切职业的偏见;四是工人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支配。

第十六章1商品资本为什么能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

①商品资本的职能不同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公式为G-W…P…W'-G'。从公式上看,货币资本的职能是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通过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来是预付资本增殖;商品资本的职能是把生产的商品卖出去,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正是由于它们执行不同的职能,因而就有可能在资本家之间进行分工。由于不同的资本家担负不同的职能,即由产业资本家着重进行生产,榨取剩余价值;由商业资本家着重进行商品的买卖,实现剩余价值。

②就社会总资本来说,总要有一部分资本经常处于流通领域作为流通资本。

产业资本连续循环需要三种资本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因此,商品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就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而独里出来,成为商品经营资本。

2商品经营资本运动的特征是什么?

①商品经营资本运动第一阶段的特点

从商品经营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即G-W商业资本家向产业资本结构买商品。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来看,是W-G';从商业资本的运动来看,是G-W。这里只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从商品到货币的形态变化并没有实际完成。因此商品经营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即购买,还必须由第二阶段——售卖来完成。

②商品经营资本运动第二阶段的特点

从商品经营资本运动第二阶段,即W-G'商业资本家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商品由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这一转化得以实现。

③商品经营资本的特有的流通形式

从商品经营资本的特有的流通形式,即G-W-G'来看,商人先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再卖出商品取得货币。产业资本流通中,商品流通的形式是W'-G-W,产业资本家把生产出来的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换回货币,然后再以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这里,同一枚货币换位两次。商品经营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在这里,同一商品换位两次。

上述分析表明,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即W'-G'仅仅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阶段,可在商品经营资本的场合,这个阶段便成了一个独立的循环,即G-W'-G',从而使商品经营资本具有一种独特的职能。

3商品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的条件有哪些?

①商品资本的职能不再由产业资本家来兼任,而由商业资本家来完成,通过商业资本家的活动实现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但是仅仅有这一条件还不够,如果产业资本家自己雇佣商业代理人来推销商品时,商品资本就不能转化为独立的资本形态,它不过是处在流通领域中的产业资本的一部分而已。

②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并使这些资本增殖。商人用自己的货币向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即G-W;然后再把商品推销出去,即W-G';实现了商品资本的形态变化,即W'-G',同时也实现了价值增殖。

4商业资本的作用。

①商业资本可以节省流通时间,缩短产业资本的周转时间,提高产业资本的利润率。

商业资本出现以后,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与产业资本家相比,他们更熟悉市场情况,能够更快地完成从商品到货币的形态变化。这与产业资本家独自销售商品相比会节省很多的流通时间,从而也就缩短了产业资本的周转时间,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提高了产业资本的利润率。

②商业资本节省了流通时间,使产业资本家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监督生产过程。

商业资本出现以前,产业资本既要组织和监督生产,又要从事商品出售活动;商业资本出现以后,商品的买卖活动由商业资本家来完成。这样,产业资本家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监督生产过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③由于社会分工,商业资本的存在可以为产业资本家节约流通资本,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商业资本出现以前,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产业资本家的资本不仅要按一定比例分别存在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上,而且为了应付偶然因素的影响,还必须保留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准备金以便在商品滞销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现在,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可以使产业资本家的货币准备金相对减少,增加生产资本,扩大生产规模。此外,商业资本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比产业资本家亲自经营商品买卖时所需要的资本要少。

④就全部商业资本同产业资本的关系来看,商业资本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的许多的资本的周转,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因此,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既可以减少流通中的资本量,又可以缩短各部门的产业资本的周转时间。

第二十一章

1、生息资本的性质和特征。

性质:资本作为商品出现,即资本商品。根本性质是货币作为资本商品贷放出去。

特征:①生息资本的贷出和流回不同于一般资本循环的买和卖的运动。

从贷出方面来看,一般资本循环中的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单纯的买卖行为,而借贷资本家的生息资本转给职能资本家,这是货币的第一次换位,并不表示买和卖,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只是使用权的让渡;从流回方面看,在一般资本循环中,从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这仍然是买卖行为,而职能资本家把生息资本还给借贷资本家,仍然不表示买卖关系而只是对贷出资本的第一个行为的补充。

②生息资本的贷出和流回从表面上看与资本的现实再生产过程无关。

从贷出来看,它本身不是产业姿本的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行为,而是为产业资本完成这个转化做准备,它发生在资本的现实运动前面;从流回来看,它也不是产业资本由商业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行为,它发生在这种转化行为之后。

2、为什么说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货币资本家贷放货币是把它作为资本商品暂时让渡的,其目的是为了取得一定的利益。而职能资本家借入货币是为了把它当作现实资本来使用,以使其价值增殖,为它带来利润。因此,这同一货币所带来的利润即不能全归货币资本家,也不能全归职能资本家。

一方面,如果利息包括全部平均利润,贷者就没有让渡使用价值,而借者就会因为得不到利润而不去借款;另一方面,如果利息为零,那么借者对商品资本的使用价值的让渡就什么也没有支付,贷者就会因为资本得不到增殖而不会贷出资本。所以,利息在本质上是平均利润或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只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3、为什么说把利息当做资本价格是不合理的?

首先,价格本来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是由价值决定的,与使用价值无关。而作为生息资本价格的利息却是对这种特殊商品的特殊价值——产生平均利润的能力的报酬。在这里,利息是由资本商品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决定的,是这种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

其次,如果说利息是资本商品的价格,那么就意味着资本商品有双重价值。因为生息资本的价值就是商品资本的价值;如果说再把利息当做资本商品的价格就意味着资本商品除了有上述价值还有另一个价值,即双重价值。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第三十七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①产生: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并且始终是它的基础。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所遇到的是封建土地所有权和小农的土地所有权,是同它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所以,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是通过对旧的土地所有权进行改造使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产生的。其改造途径是:第一,对封建土地所有权的改造是使土地所有权从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下完全解放出来,消除地主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特权,使他们只能依靠土地所有权来分享一部分剩余价值;第二,对于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进行剥夺,使农民破产。

②特征:(1)土地所有权不再具有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强制,而是取得了纯粹经济形势。(2)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相分离,土地所有者凭借出租土地就可以获得一定量的地租收入。

《资本论》习题答案 (2)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 《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 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思考题及答案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各自独立两种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是同质的价值。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是长期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货币产生经历了简单、扩大、一般和货币价值形式发展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价值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扩大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一系列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扩大价值形式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反映价值性质,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一般的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价值通过一种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形式上看一般价值形式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的颠倒,但处于一般价值形式的商品已发生本质变化,它是作为社会价值的代表存在,但时间和地点不固定。货币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白银上,商品的价值是通过金、银来表现。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由金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金银作为货币这种特殊商品,是价值的直接体现物,具有双重使用价值,一方面是自然性质决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职能决定的使用价值。前两阶段属于买卖同一的直接交换;后两阶段属于以特殊商品为媒介的买卖分开交换。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分析了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源泉,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2)揭示了剩余价值源泉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3)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再生产等理论,为其经济理论创造了前提条件。 4.怎样理解“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5.在新时期如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劳动分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他把这种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也形成商品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劳动价值论指明人类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正是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才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才使劳动价值理论有了坚实的科学的基础。价值的实体是人类的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这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点所在。马克思认为,只要承认一切物质财富都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才形成,就必然会承认体现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商品的价值,其唯一的源泉是人类的劳动。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 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 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 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 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通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二种形式是生产资本形式,第二种职能是生产出商品来。在生产阶段上,企业投资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物质内容的生产资本形式出现,其职能是力求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使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第三种形式是商品资本形式,第三种职能是把商品售卖出去,收回成本,获取利润。 5、货币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体现在:(1)货币是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原来的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只是因为这种商品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变成货币,成为价值表现最成熟的形式。(2)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才得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6、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广义地说包括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狭义地说,仅指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后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主义积累。这种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前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生发展过程。这一矛盾随资本的不断积累而日益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 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 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资本论复习思考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思考题 第一卷 1867年第一版序言和1872年第二版跋 1、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2、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3、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从商品开始? 2、什么是劳动生产力?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 3、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4、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什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5、商品生产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7、价值形式中两级关系的内容与量的规定性。 8、从价值形式的发展看货币的起源。 9、商品拜物教存在和消亡的条件。 第二章 1、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矛盾与商品内在矛盾的关系。 2、怎样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第三章 1、如何理解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2、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区别。 3、货币的职能与货币的基本职能。 4、决定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因素是什么? 5、商品流通为什么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都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第四章 1、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有何区别? 2、如何理解资本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 3、马克思把劳动与劳动力区别开来的意义。 4、概述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五章 1、为什么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要从一般劳动过程的分析开始? 2、什么是劳动?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4、试述价值增殖的秘密。 5、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6、劳动二重性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的关系。 第六章 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这一划分的重大意义。 2、劳动过程三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资本形式,它们在资本价值增殖中的作用如何? 第七章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资本论思考题(下 )(1)

1、什么是成本价格,它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成本价格是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k=c+v) ①成本价格掩盖了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不同来源。 成本价格只是表明已经生产出来的这部分价值和所费资本相等,在再生产中用它来补偿所费资本的价值。它是一个资本消耗指标和资本补偿指标。因此,它不能说明自身的两部分是怎样形成的,更不能说明它的超过额——剩余价值是怎样形成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成本价格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的两个组成部分都是从旧价值转移过来的,似乎剩余价值也是由它生产出来的。事实上,构成成本价格的两个部分是两个来源完全不同的价值要素——不变资本的再现价值、不变资本和新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可变资本。 ②成本价格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性质和区别。 成本价格的两个要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仅来源不同,它们在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不变资本在价值形成和增殖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量,在任何情况下都如数转移,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可变资本则由于转化为劳动力而产生了比自己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它是带来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体现着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但是资本主义成本价格范畴掩盖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即劳动本身的价值或价格。 2、马克思是怎样论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 ①剩余价值表现为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a、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即成本价格的增加额。 剩余价值本来是可变资本的增加额,但是由于c+v转化为成本价格之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被掩盖了,成本价格只说明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了多少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因此,在生产过程结束以后,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费资本,即成本价格,的增加额。本来W=c+(v+m)这一公式表示的是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产生;现在,公式可以由W=(c+v)+m 来表示,这说明剩余价值是由所费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成为超过成本价格的增加额,它的真正来源看不见了。 b、剩余价值进一步表现为所用资本,即预付总资本的增加额。 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资本家实际消耗掉的资本,即成本价格,的增加额,而且也表现为包括固定资本中未转移资本的全部预付资本——C的增加额,本来公式为c+(v+m),现在却表现为(C+v)+m。 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a、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费资本,即成本价格,的增加额。 从资本家的立场来看,他们不承认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即是有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他们认为剩余价值来自于用资本进行生产的过程,是由资本本身生产出来的。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费资本的产物,因为资本家首先要把剩余价值和所费资本进行比较,在这种比较上,所费资本的两个组成部分是不加区别的。因此,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的两个部分共同产生的。 b、剩余价值最终表现为所用资本即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既表现为所费资本的产物,即剩余价值由预付资本中加入成本价格的部分产生;同时,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即剩余价值由全部资本产生。因为在资本家看来,所耗费的资本之所以能带来剩余价值,不仅因为它们在生产中被耗费,而且因为它们在生产中被使用。这样,资本家不仅不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也不把剩余价值仅仅看作是所费资本的产物。当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本身生产出来的时候,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

1结合货币形式的最新发展,说明货币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原因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成为货币形式。这一发展过程,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不断克服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而发展的。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具有优势的贵金属一一金银身上,货币形式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最终形式。 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 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一一金属货币一一信用货币” 几个阶段。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 如从货币本质出发,把货币定义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从货币的形式出发,把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从价值角度认为“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 从生产关系出发,“货币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的本质是不断自行增值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才能成为资本。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和离开流通过程,都不能带来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价值增值只能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是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 以还原为生产那些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论》历届考试题及答案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经济管理专业《〈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闭卷— A卷)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掌握商品二因素有何实践意义? 2、解析“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含义。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2、生产价格是由商品价值转化来的。 3、土地价格决定于土地价值,土地价格的变动没有规律可循。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这一问题的实践意义。 2、论股份公司理论的实践意义。 A卷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答:掌握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加强商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一方面在使用价值上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价值上做到价廉,从而以物美价廉的商品,得以销售,实现效益。(5分)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7-10;参考书P28-29) 2、答: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分)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性。货币的数量少则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2分)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43;参考书P61-62)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答:对。(1分)第一,商品价值决定的商品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上升;(5分)第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下降。(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73-274;参考书P76) 2、答:对。(1分)第一,在平均利润率的前提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在平均利润的前提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6分)第二,商品价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67;参考书P146) 3、答:错。(1分)第一,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由劳动形成价值,从而也就没有由价值决定的价格。但是,地租作为一定的货币收入而资本化时,即把地租作为一定量的资本所带来的利息时,这一定量的资本就表现为土地价格。(6分)第二,土地价格的变动有其规律性。一是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二是土地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三是土地理环境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395、426;参考书P170-171)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参考答案要点: 第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一是简单劳动的含义。(3分)二是复杂劳动的含义。(3分)三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相互关系。(4分)第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一是启发我们深刻认识个人收入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倒挂”的不合理性,彻底破除“读书无用论”。(5分)二是正确处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关系,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学习、力争深造的导向。(4分)三是从复杂劳动形式的变化,启发我们重视当代的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深化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4分)四是启发我们分析研究不同国家的工资差别。(4分) (本题可参考原著P14、60;参考书P43-46)

资本论思考题

《资本论》导读 思考题 第二章 1.《资本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基本思想是研究社会经济形态的科学指导思想? 2.《资本论》中的生产关系人格化的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有何区别? 3.由唯物史观确定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有何特点? 4.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何根本区别? 5.如何理解《资本论》中的叙述方法是一个方法体系? 第三章 1.《资本论》是怎样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从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的? 2.如何科学地理解《资本论》中的商品、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总收益这五大经济范畴表现的经济关系? 3.《资本论》在理论逻辑上再现了那些经济关系的演进历史? 第四章 1、为什么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 2、在发达的商品生产社会中,现实物质财富的社会形式是什么? 3、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什么价值量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4、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5、什么是等价形式谜一样的性质?为什么等价形式具有谜一样的性质? 6、相对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生产社会中社会劳动的性质有什么特殊规定性? 7、如何理解商品价值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本质变化和非本质的变化? 8、马克思为什么要把商品的神秘性质比喻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具有拜物教性质的根源是什么?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拜物教观念有那些表现? 9、为什么说在商品生产社会必然产生拜物教观念?商品拜物教观念消失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0、试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1、试述劳动力价值的决定。 12、如何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在第一卷中的理论地位。 13、试述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

《资本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资本论》习题及答案(一) 目录 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 (1) 二、如何理解"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2 三、如何理解.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及其现实意义? (3) 四、马克思说,货币所有者变为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试问,货币转化为资本究竟是怎样实现的? (3) 五、《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 (4) 六、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的?意义何在? (5) 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 有人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学说是一种主观想象,如何运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解析? (6) 九、为什么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这章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的共同运行机制与规律。 (7) 十、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的?有何实践意义? (8) 十一、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现实意义何在? (8)

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情况,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恰恰是私有制下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竟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起作用,每个商品生产者盲目进行生产,他并不确切知道社会上和自己生产同类商品的究竟有多少人,能生产出多少商品,也不知道市场对这种商品需求有多少。因而,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很难一致。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正是由于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使其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成为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特点表现为: 第一,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一方面, 由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整个社会生产处于盲目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由于在私有制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主要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是事后而不是事前的,从而往往难以避免人、财、物的巨大浪费,还会引起经济的大幅波动。

马克思理论习题附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是( C ) A.剩余价值学说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 A ) A.不仅指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D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阶级斗争 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8、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9、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资本论导读复习题

资本论导读复习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拜物教、货币、货币流通、货币的支付手段、劳动力商品、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 选择 1. 《资本论》第一卷是以下哪部马克思着作的续篇B A 《政治经济学批判》 B《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D 《共产党宣言》 2. 列宁指出,在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时,“他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的铭刻上去了”,这里的“他”指的是谁B A 列宁 B 恩格斯 C 法拉格 D 马克思 3.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B A.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研究生产关系 D.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 4.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这说明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C) A、抽象法 B、分析综合法 C、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D归纳演绎法 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像是(C) A.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B.社会生产方式 C.揭示人类各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D.生产资料所有制 6.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A) A 物质承担者 B 实体 C 对象 D 本质

7.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使用价值同(D)交换的量的关系 A 价值 B 效用 C 劳动 D 使用价值 8. 生产某商品的劳动生产力越高,该商品的价值就(C) A 不变 B 无法判断 C越小 D 越大 9. 将少量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以下选项错误的是(D) A 自乘的 B 多量的 C 多倍的 D 等时间的 10. 因为“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也没有”,所以我们研究商品价值要从(A)入手 A 使用价值 B 有用性 C 交换关系 D 等价物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探讨价值关系或价值形式,目的是研究(B) A 分工 B 劳动生产力 C 资本家的心理 D 货币之谜 12. 商品交换双方让渡彼此的商品时,必须首先承认对方是私有者,关于这种共识以下描述错误的是(C) A 契约关系 B意志关系 C 法权关系 D 买卖关系 13.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句话指的是(A) A 商品可以与其他一切商品交换 B 商品的规格是一样的 C 商品拥有人格 D 商品的质量是一样的 14. 马克思在论述交换过程时指出,“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是因为(C) A 不转手会造成商品变质 B不转手会造成商品贬值C商品所有者需要交换各种其他商品 D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15. 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x量商品A=y量货币商品——是商品的(A) A 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格 D 使用价值

资本论重点思考题参考答案

资本论重点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辨析题 (一)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答:二者共处于商品的统一体中,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一定条件下(商品交换成功)使用价值可以转化成价值。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别 答:二者是互相矛盾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二者的含义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和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使用价值解决商品的需要;价值解决商品交换的可能。商品生产者只有让出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商品购买者只有付出价值才能取得使用价值。 (三)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答:(1)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商品价值的大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 它的价值量越大.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与个别劳动时间没有关系. (2)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 平均到单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越少,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 所

以,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跟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 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 (3)商品价值总量是单个商品价值量的总和。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无关, 而如果个别劳动时间耗费的越少, 商品的价值总量就会越大, 所以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例关系. (四)“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答:正确。 (1)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货币产生之前,金银作为商品早就存在,并参与商品交换,因此,金银天然并不是货币。 (2)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分割、久藏不坏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由此,金银一旦充当一般等价物就获得了牢不可破的地位,即一般等价物由它也只能由它来固定地充当。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比较晚,金银作为自然界的两种金属元素早在人类之前早已存在,当时还没有货币概念,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两种金属自身具有的同体积相比价值很大、较软易分割使用、性质稳定耐腐蚀便于收藏这些特性使它 成为最佳的一般等价物,它们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便是

资本论思考题

【第一讲绪论思考题】 1.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2.《资本论》的写作动因及创作过程?3. 怎样理解《资本论》三卷的逻辑体系?4. 当代条件下如何看待《资本论》巨著? 【第一版序言思考题】 1.怎样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目的? 2. 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演变? 3. 怎样理解《资本论》研究的科学抽象方法? 4. 怎样理解《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5.《资本论》第一卷各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章思考题】 主要概念: 商品价值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力;简单劳动复杂劳动; 1.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3.为什么说简单价值形式包含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 4.为什么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 5.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6.如何理解“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第四章思考题】 1.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关系。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4\如何理解“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产生。” 【第五章思考题】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什么?2.怎样理解价值增殖的秘密?3.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区别是什么?4.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第六章思考题】 1.劳动三要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2.试述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第七章第一节】 3.剩余价值率含义及意义。4.西尼尔“最后一小时”错误。 【第九章思考题】 1.怎样理解工作日变动的界限?2.实际工作日长短的确定取决于哪些因素?3.决定剩余价值量的规律有哪些?4.如何理解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强制关系? 【第十章思考题】 1.相对m是怎样形成的?2.相对m理论有何现实意义?3.超额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第十四章思考题】 1.生产劳动的简单规定性和资本主义的规定性。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3.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第十七章思考题】1.为什么说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分析。3.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必然性。4.为什么说工资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第二十二章】 1.资本积累的概念与实质是什么?2.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需要那些条件? 3.商品所有权规律如何转换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4.资本积累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二十三章思考题】 1.相对过剩人口的类型有哪些? 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3.如何理解“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 【第二十四章思考题】 1.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历史趋势。 3. 马克思是如何阐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的? 2. 什么是资本主义人口规律?为什么说“过剩的工人人口既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4. 如何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张衔老师《资本论》练习题及答案

张衔老师《资本论》练习题及答案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 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 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 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 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 ) 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 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