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做法及问题研究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做法及问题研究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做法及问题研究在中国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网络成为一个新的越来越重要的民意渠道。
然而,汹涌的网络民意除了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广泛真实的意见、建议之外,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甚至对社会和谐及政府执政地位构成了威胁。
面对如此形势,国内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应对做法,但是现行做法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民意1.网络民意的产生。
民意,简单来说,就是民众的意愿,它是社会大众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集中表达出来的具有多数一致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并具有对事态产生强烈的影响趋向的意见、态度、情绪和干涉意愿的总和。
而随着新媒体运动的不断深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媒体形态纷纷涌现,特别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了民意一个更为广阔的承载传播平台,网络民意就此应运而生。
2.网络民意的定义。
网络民意是民意通过网络的方式呈现,它是通过网络这一大众媒介来表达民意,因此属于媒介民意,但它却摒弃了传统媒介民意的间接表达形势,而采用跨越媒体“把关”和“再加工”的直接表达形式。
其产生源于传播媒介的物质性改变,民意获得了一个新的表达渠道和物质载体,这个新的媒介赋予了网络民意与传统民意完全不同的性质。
3.网络民意的主要特点。
(1)表达方式的直接性。
网络平台的出现,实现了网民间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
网民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国家最高领导人和相关公共决策者的“个人网页”,并可同他们直接对话或向他们发送电子邮件,充分地发表意见和想法。
(2)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网络平等开放的特点,客观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精英控制的格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平民化特征。
平民性并不排斥精英分子使用和参与网络表达,只是消解了精英分子权威、专家、官员等的社会身份,把身份地位的“区隔”转换为对人的普遍权利的认同和建构。
(3)发表环境的虚拟性。
(4)问题的公共实时性。
网络上探讨的议题多种多样,广泛自由。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中文摘要:当前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比较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并以进而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经验,促进官民互动的和谐网络环境的逐步构建。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对策Abstract:The curr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have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and imag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which are made by local governments, discuss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event of a crisis, dealing with the complex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finally improving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y environ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Network public opinion;Coping ability引言当前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政府目前面临着跟民众新的一种沟通方式的挑战,传统的政府跟民众沟通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媒体如报纸等,但现在随着科技技术发展,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数已达了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31.8%,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可以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互联网已经是形成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
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政务公开

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政务公开行政学院 08级3班学号23080306 支建永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网民人数的增多,各种媒介诸如论坛、即时通讯、微博、博客等的出现,为网民发表意见产生共识提供了平台,我国网民人数迅猛增长,在网络上互动活跃,网络民意汹涌,因此网络民意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不容忽视的力量。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民意已经成为检验政府执政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围绕网络民意及其特点、以政务公开应对网络民意的重要性、政务公开应对策略等诸问题进行阐述,以期对网络民意的良性应对提出有益的建议,增进以政务公开应对网络民意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民意,回应,政务公开据2012年1月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公布的数字,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庞大的网民队伍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反应和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形成网络民意。
网络民意目前成为汹涌之势,诸如李刚门、周老虎等各种网络事件频发。
回应网络、回应公众已经成为化解社会问题、消解事件于未萌的重要方法。
网络民意形成及其特点网络民意就是借助网络民意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新闻跟帖、网络民调、博客论坛、BBS等表达形式呈现出来的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大多数成员对社会问题或现象所持有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情感和行为的总称。
简而言之,网络民意是传统民意的一种延伸,是当前数字化信息社会中公众民意表达的便捷渠道。
【1】网络民意的形成主要通过网络这一媒介,经过网民们的表达、发表意见,经过意见聚合达成人们的共识,引起共同行动,经由意见领袖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网络民意,进而引起传统媒体的重视,由传统网络进行转载,形成民意,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与采纳,从而引起政策改变、观念转变,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人们通过互联网,形成网络民意,其实质仍是公共意志的表达,但网络民意与人们通常所熟知的传统民意是有区别的,有其自身的特点。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现状和策略探析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现状和策略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网络舆情危机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由于某种原因或事件引发的一系列负面舆论风波和舆情危机。
在网络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着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的形象和声誉。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必须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网络舆情危机具有快速传播、广泛影响、虚假信息等特点,加剧了危机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政府部门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往往需要应对各种挑战,包括信息不对称、处理速度不足、舆情导向失衡等问题。
如何有效地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成为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难题。
政府部门需要针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和挑战,积极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机制,提升自身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对能力。
本文将对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探讨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为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义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网络舆情危机更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现象。
政府部门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往往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压力,需要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事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和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共秩序的维护。
在网络时代,舆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迅速扩大,一旦出现舆情危机,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很容易引发恶劣后果,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到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
在网络舆情危机中,政府部门的表现不仅决定了事件的发展走向,更可能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提升政府形象和维护政府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一、信息传播速度快:网络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条危机事件消息经过网络传播,瞬间可以影响到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受众。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作为第一信源和公众意见喷涌渠道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现实民意的风向标和参照系。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频现,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外部环境的调整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显著增加,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而一些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对此类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引导无方,往往导致政府危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分析(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突出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是指事件发生、发展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突发事件。
相比一般事件而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更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牵连面广等基本特征。
所谓网络舆情是网民借助于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将对某事物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动倾向反映出来的集合体。
不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多元性、隐匿性、偏差性等特点,而且具有跨界连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功能,是为一种不得小觑的社会动员力量。
(二)政府突发危机事件的高发范畴分析梳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不难发现,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以2012年为例,舆情主体所属部门为地方政府的舆情事件占比最高,为28.1%,较2010、2011年的26.2%有所增长,按事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社会民生问题引发的政府危机事件,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如2014年 4 月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引发自来水危机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叶奕(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5)摘要: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舆论中心,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1. 引言1.1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由公众讨论、传播、评论产生的舆论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地方政府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可以及时反映民意和社会情况。
通过监测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可以了解民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期望,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
网络舆情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发现问题和隐患。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难题,有效预防和化解风险。
网络舆情可以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积极回应网络舆情,公开透明地解释政策措施和决策原因,能够增加政府与民众的互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以增强治理能力、提高民众满意度。
【字数受限,暂停】。
1.2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地方政府往往难以做到及时发现和快速反应,容易被舆情所困扰。
网络舆情的真实性难以核实,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会引发公众恐慌和不良影响,给地方政府带来舆情危机处理的困难。
网络舆情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给地方政府带来挑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和应对措施。
公众对地方政府的期待不断提高,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批评的力度也在加大,这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
地方政府需要面对这些挑战,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理能力,有效化解舆情风险,保障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字数:209】2. 正文2.1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先进的舆情监测软件和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监测不同平台上的舆情信息,政府能够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发现热点问题和民意变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与各方机构的协作与合作。
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及其合理利用

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及其合理利用网络民意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网络的虚拟环境一方面为网络民意的表达提供了自由空间,从而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其自身缺陷也带来了诸如无法完全代表真实民意、信息失真和政府被动决策等问题。
政府管理人员利用网络民意完善政府决策应从提高对网络民意的整合和引导能力、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加强网络民意的引导和监督等几方面努力解决。
标签:民意;网络民意;政府决策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为民意表达提供了新的言说空间和表达渠道,网络民意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在“周久耕事件”、“林嘉祥事件”中,参与讨论表达的网民分别达到了100万和180万。
网络民意正以其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着政府决策与社会治理的结构。
政府管理人员应对网络民意表达对政府决策的重要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客观看待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作用,这对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民意的内涵民意作为一个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
庄子曾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 〔1〕由此观之,民意存在于民众之中,并具有安定社会的作用。
民意作为一个概念在西方也得到了广泛运用,韩念西(Bernard C.Hemmessy)在其1965年所著的《民意》一书中所做的界定:“民意是具有相当数量的一群人针对重要议题表达其复杂偏好的综合。
” 〔2〕网络民意作为网络时代民意表达的新形式,它是网络虚拟言论市场的产物。
网络民意是指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上论坛和社区、博客等手段自由发表评论和意见,聚合某种愿望和诉求,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兴民意。
〔3〕目前,它以新闻跟帖、虚拟社区、网络论坛、网络群聊(如QQ群、MSN)、网络搜索(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贴吧、博客、播客等为载体或表现形态。
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思考

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思考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应对舆情能力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政府能力1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其作用渗透社会任何领域。
地方政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延伸,一方面,网络舆情的产生在时空范围内,最接近地方政府,其次,社会治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舆情危机的产生和频发,必然会引起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管理者的关注,但是国家机构和管理者的介入是非直接的,具体应对舆情危机的政策和行为由地方政府来执行,地方政府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必然成为应对网络舆情的核心主体。
通过2009年度人民网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分析得出,各地方政府由过去的忽视、控制、打压网络舆情的形式,转变为积极反应并回馈网民态度,地方政府的有效作为值得肯定,其进步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积极响应网络舆情,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与过去传统应对网络舆情的效度比起来,目前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行为和反应速度都有大大的提高,从建立舆情信息搜集机制、各地方政府纷纷发布网络舆情新闻发布会、开设专家咨询座谈室等等一系列措施,对公共政策的执行、社会突发事件的处理,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向公众公布相关动态过程和及时发布信息,使公众能够及时对整个事件进行分析和跟踪。
对于比较棘手的问题,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1.2 电子政府的完善,推行政务公开舆情在网络空间是初始民意的自发状态,与民意成直接关联,但是受网络空间的影响,舆情的演化可能与民意背道而驰,网络舆情的特殊性,要求政府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政府能力,完善政府的门户网站,推行政务公开是政府综合能力之一,随着网络热点事件的发生,地方政府以探索的形式,开放电子政府、建立和健全信访制度等形式,专门开设政务公开、信息透明的门户网站,公众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做法及问题研究
在中国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网络成为一个新的越来越重要的民意渠道。
然而,汹涌的网络民意除了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广泛真实的意见、建议之外,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甚至对社会和谐及政府执政地位构成了威胁。
面对如此形势,国内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应对做法,但是现行做法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民意
1.网络民意的产生。
民意,简单来说,就是民众的意愿,它是社会大众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集中表达出来的具有多数一致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并具有对事态产生强烈的影响趋向的意见、态度、情绪和干涉意愿的总和。
而随着新媒体运动的不断深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媒体形态纷纷涌现,特别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了民意一个更为广阔的承载传播平台,网络民意就此应运而生。
2.网络民意的定义。
网络民意是民意通过网络的方式呈现,它是通过网络这一大众媒介来表达民意,因此属于媒介民意,但它却摒弃了传统媒介民意的间接表达形势,而采用跨越媒体“把关”和“再加工”的直接表达形式。
其产生源于传播媒介的物质性改变,民意获得了一个新的表达渠道和物质载体,这个新的媒介赋予了网络民意与传统民意完全不同的性质。
3.网络民意的主要特点。
(1)表达方式的直接性。
网络平台的出现,实现了网民间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
网民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国家最高领导人和相关公共决策者的“个人网页”,并可同他们直接对话或向他们发送电子邮件,充分地发表意见和想法。
(2)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网络平等开放的特点,客观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精英控制的格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平民化特征。
平民性并不排斥精英分子使用和参与网络表达,只是消解了精英分子权威、专家、官员等的社会身份,把身份地位的“区隔”转换为对人的普遍权利的认同和建构。
(3)发表环境的虚拟性。
(4)问题的公共实时性。
网络上探讨的议题多种多样,广泛自由。
但是只有那些诸如医疗、教育、房产改革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话题才会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
在信息渠道畅通的网络舆论环境里,这样的话题才能吸引越来越
多的人参加,参加的人越多,对现实世界产生的影响越大。
此外,民意的实时性也表现得较为突出,网络民意往往在新闻披露或论坛爆料后迅速酝酿发酵。
(5)议题的整合互动性。
网络的互动性为各种意见的收集、交流和对话提供了平台,是一个按市场法则运行的思想集散地,形成各种看得见的“舆论场”;在此基础上,再聚合成一种看不见但却坚韧有力的“软力量”——民意。
2007年6月5日,《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400位父亲泣血呼救》的帖子发在河南的大河论坛上,立刻引起强烈的反响,截至2007年6月12日,大河网上该帖点击率超过31万。
6月7日,这篇帖子被转贴到天涯杂谈后,短短6天时间,该帖更是获得了高达58万的点击率和3000多篇回帖。
众多论坛均以“紧急呼救”和“全国网友都在转发”的标题将此帖置顶,迅速将此事传播到全国。
这次“网络上访”震撼了百姓的心灵,在网上和媒体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声讨行动。
后来网络上声讨民意引起胡锦涛和温家宝等高层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最后做出了一系列批示,这些批示也使得许多政府高级官员被撤职,触犯法律的也受到了相关法律的制裁,而其中的受害者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4.对网络民意的认识误区。
目前,对于网络民意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特别是政府部门的部分领导干部,往往把网络民意推向两个极端。
一种是对网民的呼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随你网民网上折腾,我依旧我行我素。
这种现象主要是官尊民卑的思想在作祟,如同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在涉嫌猥亵女童事件发生后所说那样:“我是交通部派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敢跟我斗,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
普通百姓在他的眼中成了“屁民”,重视他们的意见更加无从谈起。
另一种极端是将网络民意视为洪水猛兽,政府的每一次举动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生怕被网民揪住“小辫子”,绝不允许网上出现些许不和谐音。
一旦网民在网上对政府行为发出质疑言论便让政府如临大敌,删帖、查人等手段并举,出现了不少因发表对政府不满言论而遭跨省追捕的案例,反而引发更大的舆论危机。
二、政府应对网络民意的一些现实做法及问题
政府需要应对的网络民意,通常是指对政府行为或政府形象构成影响的网上负面舆情。
目前,政府部门的通常做法及存在问题如下:
1.撤稿删帖。
对于网络媒体新闻报道,利用行政手段或良好媒体关系,联系相关网站负责人,首先将负面信息撤离首页等醒目位置,缩小负面影响范围,再通过深入沟通,将负面信息修改为中性、客观表述,或从网站撤销负面稿件。
对于论坛负面网帖,也采取类似办法,通过网站负责人或网络运营商直接删除。
此做法对初期负面舆情控制效果较好,但需耗费大量监测沟通成本,且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舆情收效甚微。
2.处理发帖人。
通过行政或技术手段,对发布负面信息人员的真实身份进行调查,由公安机关出面对人员进行处理。
该做法虽能从源头上遏制负面信息,但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网上反应,且对发帖人处理往往仅凭领导批示,缺乏有效法律依据。
2009年2月12日,在上海工作的河南青年王帅在网上发帖举报家乡河南省灵宝市违法征地,被灵宝县相关部门遭跨省追捕并囚禁8天,此事被媒体称为“王帅诽谤案”。
灵宝市委宣传部王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色俱厉地说,这个发帖人完全是“造谣”、“诬蔑”。
“有意见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反映,但不应该采取这种在网上发帖的方式,败坏政府名声。
”“做事就要承担责任,受到一定惩罚,至少有点教训,下次不会再犯错。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最终,王帅家人与政府达成协议,砍了自家的果树,警方才以“证据不足”的借口,将王帅作了取保候审。
3.舆论引导。
政府宣传部门通过媒体发布正面新闻评论报道,或组织网络评论员,即为网民所熟知的“五毛党”,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发表拥护政府机关的内容,或采取其他网络传播策略,来试图达到影响、引导和制造网络舆论的目的。
但舆论引导的效果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且各界评论不佳。
《南都周刊》评论指出,政府和网评员之间的这种关系,非简单的拍马,而更像是互利的“合作性互骗”。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互联网专家胡泳在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采访时表示,这种网评员成不了气候,只会成为笑柄,他们的弱点是无法积累名誉,获得信任。
4.及时回应。
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对网络民意的态度正在发生着改变,及时回应的比例正逐步上升。
面对网民的质疑,政府部门如能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及时坦诚相告,并采取后续的处置措施,将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不均衡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以及政府
长期以来的一贯作风,部分网民的“仇官”心理一时难以化解,对政府的信任度较低。
因此,即使政府回应准确及时,也难以消除少数网民的疑虑,甚至形成政府辟谣即是证实谣言的怪圈。
5.影响公共政策。
由民意引发政府公共政策改变的例子并不罕见。
以孙志刚事件为例:2003年,原籍湖北黄冈的孙志刚被广州市政府执法机关以三无人员的理由收押,拘禁期间被收容所员工殴打身亡。
此事件引发了国内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
之后颁发政府新法规,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
但是,网络民意促成的公共政策的更改,政府在应对时难免匆忙,未及对调整后的政策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有时也会造负面影响。
在收容办法取消后,各大城市对流动人口没有及时有效的办法进行管理,部分群众甚至觉得收容办法的取消是广州等大城市近年来犯罪率上升的原因。
三、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前景展望
目前,虽然我国政府部门对网络民意的认识理解还不够成熟,应对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随着网络监管机制健全,网民整体素质提升,政府驾驭网上舆情的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2010年1月25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在湖南省第十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参事参政咨询工作,发挥院士专家等咨询研究机构和社会听证、网络民意在决策中的作用。
”对于广大网民来说,这无疑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通过互联网问政,既是一种时代的潮流,也是一种权力的真诚。
在一个有着4.2亿网民——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的互联网环境下,网络民意首次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必定能将官民互动的网络问政模式这种趋势推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陶文昭.正确对待网络民意[J].红旗文摘.2007,11:4.
[2]张淑华.权利与权力双重视角下的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8.
[3][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3.
[4]闵大洪.2007年的中国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