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教案
(完整版)《致大海》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大海,在西方文学中随处可见。
可能是因为西方国家大多为濒海国家,古往今来一大批的作家与诗人有着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
由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与态度,不同时期的大海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感受一下普希金笔下的大海。
普希金他既写诗歌又写小说,普希金其实他只活了三十多岁,37、38岁。
普希金最后去世是以一种非常离奇的方式去世的。
他跟别人决斗,他被别人给杀死了。
那么决斗是怎么个样子的呢?决斗是非常流行于当时欧洲的一种方式,比如两个人有矛盾了,他们约一个时间,找一个证人,然后证人给他们各量十步,决斗双方各离证人十步,这是决斗的一方,这边又是决斗的另一方,然后通过一种方式,比如说投掷硬币这种方式来决定谁先开枪。
决定好了,那么假如说我跟某某决斗,掷硬币是我先开枪,于是我就朝着某某啪开一枪,假如说没打死他,某某就该朝我开枪了,如果都没打死,然后我在朝他开一枪。
普希金他被看作俄国诗歌的太阳,又被看做俄国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先来简要介绍一下沙皇俄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俄国文学,以前我们讲的一般都是中国的。
首先,今天我们把沙皇俄国这个国家叫做什么?俄罗斯。
俄罗斯之前叫做什么?苏联,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苏联之前就是沙皇俄国,也就是俄国,它又被称作俄罗斯帝国。
沙皇俄国他基本上是什么时候呢?沙皇俄国(1546-1917)其实这个时期在后边已经被看做是俄罗斯帝国了。
这时的俄国是一个封建国家,就像我们中国的唐宋元明清。
当时的俄国是农奴制。
农奴制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有农奴主或者说相当于中国的地主,普通老百姓靠从地主那租来的地养活自己,劳动所得绝大部分是要上交给农奴主的,自己只能留下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老百姓是没有自由可言的。
普希金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反映当时农奴社会的黑暗。
一、普希金简介1、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2、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3、生于莫斯科没落的贵族家庭4、12岁进入皇村学校,在此时就表现出他卓越的诗歌才能。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致大海》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能够品味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普希金,俄国著名诗人,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2)《致大海》创作背景:诗人流放期间,对大海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诗文主题解析:(1)诗人对大海的热爱、敬畏和怀念之情;(2)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诗文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文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3. 案例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文背景;(2)激发学生对大海的想象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2)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抒发自己对大海的情感;(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5.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的内容;(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能够解释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中的语言和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崇敬之情;(2)理解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2)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3)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3)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致大海》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致大海》的内容;(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3)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海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大海的联想和情感共鸣;(2)引导学生思考大海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和诗人在诗中对大海的描述和表达。
2. 朗读与理解:(1)组织学生朗读《致大海》,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如大海、波浪、自由等;(3)讨论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分析与鉴赏:(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诗的章节、韵脚、节奏等;(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形象分析、主题分析等;(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创作与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创作自己的诗歌;(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3)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创作的过程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普希金《致大海》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和解读普希金的诗歌《致大海》;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抒情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解读普希金诗歌的意义;2. 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理解诗歌抒情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准备:1. 《致大海》的全文;2. 课堂演讲稿、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1)引入课堂话题,让学生了解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2)播放一段海洋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大海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2. 课文理解(15分钟)(1)分段讲解《致大海》的全文,解释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抒情表达。
(2)诗歌解读:a. 第一段:介绍大海的广阔和神奇之处;b. 第二段:表达诗人对大海的赞美和崇拜之情;c. 第三段:描写大海的痴迷和长久的等待。
3. 韵律与表达(20分钟)(1)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引导学生读诗,感受诗歌韵律和音乐之美。
(2)通过朗读和演示,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抒情表达方式。
4. 表演与欣赏(2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诗段进行朗读表演。
(2)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欣赏诗歌的抒情魅力,并进行评价和交流。
5. 讲评和总结(10分钟)(1)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鼓励优秀,指出不足。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巩固拓展:1. 将《致大海》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共同之处及独特之处。
2. 阅读其他普希金的作品,如《叶甫盖尼·奥涅金》、《双桨》等,进一步了解普希金的诗歌艺术。
3.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诗歌或散文,表达对大海的情感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解读普希金的《致大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抒情特点,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2)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2)理解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2)诗人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普希金生平及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2)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3)探讨诗人对大海、自由、理想的情感表达。
4.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5.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3)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致大海》;3. 推荐一篇关于普希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诗歌的形式和意义,抓住诗歌中的情感、感受和意象。
2.提高学生朗诵的能力,激发学生表达、写作和创作的兴趣。
3.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对大海的热爱、敬畏和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法2.朗诵法3.小组讨论法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与大海有关的音乐,让学生暂时远离喧嚣的城市,进入到大海的世界。
同时,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海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大海的广阔和神奇。
第二步:朗诵诗歌(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致大海》,同时老师进行引导朗读,指导学生认真体会诗歌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情感含义。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大海的美妙和可怕之处,引发学生关于大海保护的思考。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就一些关于大海保护的问题展开讨论,如:我们该如何保护大海?我们是否有过对大海进行污染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爱护和保护大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海进行思考和表达,同时加强交流和合作能力。
第四步:个人创作(20分钟)让学生以《致大海》为题材,进行个人创作,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小论文或画作等。
让学生在创作中深入思考、表达和展示对大海的爱护和保护。
第五步:分享展示(10分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展示给全班同学,并鼓励同学们进行相互欣赏和交流,并在展示中加强对于大海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六步:总结(5分钟)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此次课程的目标、方法和效果,并在总结中强调大海保护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教学评估:1.课堂听写和口语表达评分。
2.个人创作作品评分。
3.小组讨论和分享展示评分。
教学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2.图片和音乐素材3.《致大海》诗歌原文4.课堂笔记和讨论记录本。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普希金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理解《致大海》诗歌的主题及情感表达。
3. 掌握诗歌的基本文学特色。
二、教学内容1. 普希金生平介绍。
2. 普希金诗歌创作背景。
3. 《致大海》诗歌主题分析。
4. 诗歌的文学特色解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普希金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分析法:对《致大海》诗歌主题和文学特色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介绍普希金的生平背景。
2. 分析普希金的诗歌创作背景。
3. 解析《致大海》诗歌的主题。
4. 分析《致大海》的文学特色。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复述普希金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
2. 学生能理解《致大海》诗歌的主题及情感表达。
3. 学生能分析《致大海》的文学特色。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致大海》诗歌的结构。
2. 掌握诗歌各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3. 理解诗歌的结构对于表达主题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致大海》诗歌的结构分析。
2. 诗歌各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3. 结构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结构及作用。
2. 分析法:对诗歌各部分内容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分析《致大海》诗歌的结构。
2. 讲解诗歌各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3. 探讨结构对于表达主题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致大海》诗歌的结构。
2. 学生能理解诗歌各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3. 学生能认识到结构对于表达主题的重要性。
第三章:诗歌情感分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致大海》诗歌的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3. 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致大海》诗歌的情感分析。
2.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3. 诗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及象征手法。
2. 分析法:对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分析《致大海》诗歌的情感表达。
第7课《致大海》教案

第7课《致大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致大海”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了解“致大海”这首诗歌的诗意和艺术特征。
3.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意境和艺术魅力。
4.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5.发展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致大海”这首诗歌的表意和诗歌语言特点。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探讨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欣赏一段海的音乐或海浪的声音,引出本课诗歌的主题和大自然的美妙。
2. 阅读诗歌(10分钟)让学生先自己默读《致大海》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色彩,然后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着朗读。
3. 诗歌赏析(30分钟)首先,介绍诗歌的作者–徐志摩。
其次,让学生将诗歌分段,研读每个段落的意境、语言和修辞手法,并探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练习(30分钟)1.诗词填空:给出《致大海》诗歌的几个空缺部分,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特点填空,并讲解填空的依据和一些字词的语义和表义。
2.朗诵诗歌:要求学生对《致大海》这首诗歌进行朗诵,并注重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3.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领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大海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四、教学手段1.音乐或视频资源:导入环节使用2.课件或手写板:教学过程使用3.诗歌赏析辅助资料:教学过程使用4.课外阅读材料:学生自主学习使用五、教学评价1.诗词填空的正确率和策略性2.朗诵的情感和语调表达3.写作的思路和写作水平4.学生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大海》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致大海》教案、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掌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
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儿您能够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致大海》教案》。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
由于她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不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掌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掌握结构思路,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考虑,从而掌握诗歌的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松诵读边圈点考虑,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与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与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与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2、具体研习
(1)诗人什么缘故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什么缘故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与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与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3、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
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4、课堂训练
依照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5、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掌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掌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
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与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如此咏嚼才能探微揽胜,深入佳境、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2、诵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