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一《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致大海》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能够品味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普希金,俄国著名诗人,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2)《致大海》创作背景:诗人流放期间,对大海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诗文主题解析:(1)诗人对大海的热爱、敬畏和怀念之情;(2)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诗文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文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3. 案例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文背景;(2)激发学生对大海的想象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2)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抒发自己对大海的情感;(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5.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的内容;(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能够解释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中的语言和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崇敬之情;(2)理解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2)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3)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3)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致大海》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致大海》的内容;(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3)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海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大海的联想和情感共鸣;(2)引导学生思考大海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和诗人在诗中对大海的描述和表达。
2. 朗读与理解:(1)组织学生朗读《致大海》,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如大海、波浪、自由等;(3)讨论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分析与鉴赏:(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诗的章节、韵脚、节奏等;(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形象分析、主题分析等;(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创作与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创作自己的诗歌;(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3)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创作的过程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致大海》教案简编

《致大海》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大海》。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诗歌主题的把握。
3.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普希金及《致大海》的创作背景。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大海的气势。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讲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想象大海的景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引导。
5.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讲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致大海》。
2. 写一篇关于《致大海》的读后感。
3. 收集其他描写大海的诗歌,与同学交流欣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海的图片和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致大海》与其他描写大海诗歌的异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读后感写作水平。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贡献和表现。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2)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2)理解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2)诗人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普希金生平及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2)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3)探讨诗人对大海、自由、理想的情感表达。
4.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5.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3)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致大海》;3. 推荐一篇关于普希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致大海》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测验或考试评价: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自我评价和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促进自 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反馈机制
多样性:采用多种方式收集反 馈,如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
针对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反馈, 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及时性:及时收集学生的反 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有效性:确保反馈能够真正 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效果
针对学生表现,调整教学策略
改进措施
针对教学效果,加强练习与巩固来自添加标题添加标题
针对课堂氛围,增加互动环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针对教师表现,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资源与工具准备
软件准备:PPT课 件、教学视频、音 频等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黑板、 粉笔、教学挂图等 传统教具
其他准备:教学计 划、教案、学生名 单等教学资料
其他资源准备
教材、教案、课 件等教学资料
音乐、视频、图 片等多媒体素材
实验器材、教具 等教学工具
网络资源、图书 馆等资源库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教学资源准备
教材分析:对 《致大海》这 篇课文的教材 内容进行简要 介绍和分析。
教学目标:明确 本课的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技能、 情感等方面的目
标。
教学内容:介 绍本课的教学 内容,包括重 点、难点和关
键点等。
教学资源:列 出本课所需的 教学资源,如 PPT、教案、教
学视频等。
教学工具准备
硬件准备:投影仪、 电脑、音响等教学 设备
讲授环节
导入:通过播放 一段大海的视频 或图片,引导学 生感受大海的美 丽与广阔
《致大海》精品教案

《致大海》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把握诗歌意象特征,理解大海丰富的象征含义。
2.把握诗歌谨严的结构,理清情感脉络,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3.品味诗歌语言的深意,理解诗人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意象分析和对结构的把握,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
难点:理清情感脉络,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河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我国政治家曹操写下的著名诗篇《观沧海》中的诗句。
海纳百川,大海的博大与壮阔常常让我们激情翻涌、意兴勃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吟咏大海的外国诗作:普希金的《致大海》。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作家文化常识及作品相关背景2.诗歌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技法3.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技法(二)承担的单元任务1.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体会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结构,体味诗歌意蕴。
三、学习活动(一)听范读,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和谐整齐,诵读时,请大家注意感受其中的韵律感。
思考: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那些情绪?(二)请同学们再次诵读本诗,找出描写“大海”这一意象的词句,并思考:诗歌中的大海具有哪些特征?(三)再次诵读诗作,感受诗歌情感的起伏流动,并思考:本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四、课堂小结置身于博大的自然之中,常让人感觉自身的渺小与无力。
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相比,确实只是一倏忽,一须臾。
但是,人的精神追求却可以是博大的、永恒不灭的。
无论是普希金毅然挥别大海的坚定,还是苏轼尽享清风明月的洒脱,都是人类超越自我的局限,直抵精神永存的光辉,他们用精魂写下的诗篇,是留给我们的精神宝藏。
五、课后作业本课的第二首诗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是一首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的诗歌,在外在形式上与《致大海》有着鲜明的差别。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大海》;(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敏感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致大海》;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致大海》的文本;2.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3. 诗歌分析的相关参考书目;4. 写作练习的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大海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大海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大海的象征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 朗读和背诵:(1)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学生自主或集体背诵课文。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短语,如有困难可向教师求助;(2)教师选取重点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例句演示;(3)学生通过朗读和造句,巩固生词和短语的记忆。
4.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1)教师简述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作者和作品的了解;(3)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和感受。
5. 诗歌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学生进行诗歌分析的口头报告或写作练习。
6.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或主题,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第7课《致大海》教案

第7课《致大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致大海”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了解“致大海”这首诗歌的诗意和艺术特征。
3.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意境和艺术魅力。
4.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5.发展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致大海”这首诗歌的表意和诗歌语言特点。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探讨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欣赏一段海的音乐或海浪的声音,引出本课诗歌的主题和大自然的美妙。
2. 阅读诗歌(10分钟)让学生先自己默读《致大海》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色彩,然后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着朗读。
3. 诗歌赏析(30分钟)首先,介绍诗歌的作者–徐志摩。
其次,让学生将诗歌分段,研读每个段落的意境、语言和修辞手法,并探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练习(30分钟)1.诗词填空:给出《致大海》诗歌的几个空缺部分,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特点填空,并讲解填空的依据和一些字词的语义和表义。
2.朗诵诗歌:要求学生对《致大海》这首诗歌进行朗诵,并注重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3.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领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大海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四、教学手段1.音乐或视频资源:导入环节使用2.课件或手写板:教学过程使用3.诗歌赏析辅助资料:教学过程使用4.课外阅读材料:学生自主学习使用五、教学评价1.诗词填空的正确率和策略性2.朗诵的情感和语调表达3.写作的思路和写作水平4.学生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一《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
《致大海》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整理的《致大海》教案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致大海》教案设计思想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
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
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
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
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
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
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
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
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
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
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
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
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
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
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
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
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致大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