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普希金《致大海》教案-2篇
教学设计 致大海

《致大海》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分析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作者:普希金1799年出生于沙俄,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是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
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文学提供了典范。
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
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
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
《普加乔夫史》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
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
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8岁。
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写作背景:《致大海》是普希金1824年流放南俄时创作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
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
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歌分析: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完整版)《致大海》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大海,在西方文学中随处可见。
可能是因为西方国家大多为濒海国家,古往今来一大批的作家与诗人有着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
由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与态度,不同时期的大海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感受一下普希金笔下的大海。
普希金他既写诗歌又写小说,普希金其实他只活了三十多岁,37、38岁。
普希金最后去世是以一种非常离奇的方式去世的。
他跟别人决斗,他被别人给杀死了。
那么决斗是怎么个样子的呢?决斗是非常流行于当时欧洲的一种方式,比如两个人有矛盾了,他们约一个时间,找一个证人,然后证人给他们各量十步,决斗双方各离证人十步,这是决斗的一方,这边又是决斗的另一方,然后通过一种方式,比如说投掷硬币这种方式来决定谁先开枪。
决定好了,那么假如说我跟某某决斗,掷硬币是我先开枪,于是我就朝着某某啪开一枪,假如说没打死他,某某就该朝我开枪了,如果都没打死,然后我在朝他开一枪。
普希金他被看作俄国诗歌的太阳,又被看做俄国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先来简要介绍一下沙皇俄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俄国文学,以前我们讲的一般都是中国的。
首先,今天我们把沙皇俄国这个国家叫做什么?俄罗斯。
俄罗斯之前叫做什么?苏联,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苏联之前就是沙皇俄国,也就是俄国,它又被称作俄罗斯帝国。
沙皇俄国他基本上是什么时候呢?沙皇俄国(1546-1917)其实这个时期在后边已经被看做是俄罗斯帝国了。
这时的俄国是一个封建国家,就像我们中国的唐宋元明清。
当时的俄国是农奴制。
农奴制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有农奴主或者说相当于中国的地主,普通老百姓靠从地主那租来的地养活自己,劳动所得绝大部分是要上交给农奴主的,自己只能留下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老百姓是没有自由可言的。
普希金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反映当时农奴社会的黑暗。
一、普希金简介1、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2、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3、生于莫斯科没落的贵族家庭4、12岁进入皇村学校,在此时就表现出他卓越的诗歌才能。
《致大海》优秀教案

《致大海》优秀教案《致大海》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分析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3、感知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感情二、教学重点:分析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三、教学难点:感知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感情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几首中国现代诗歌,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要转入外国诗的学习。
首先,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外国诗就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1、作者: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也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被后人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
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由于歌颂自由和解放,1820年,就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时年21岁。
1826年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他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首叙事诗。
代表作品: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又重新造访》等叙事长诗:最主要有《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12部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小说: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2、写作背景:《致大海》是普希金1824年流放南俄时创作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
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
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同学齐读、教师范读。
四、整体感知。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
普希金《致大海》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和解读普希金的诗歌《致大海》;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抒情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解读普希金诗歌的意义;2. 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理解诗歌抒情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准备:1. 《致大海》的全文;2. 课堂演讲稿、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1)引入课堂话题,让学生了解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2)播放一段海洋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大海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2. 课文理解(15分钟)(1)分段讲解《致大海》的全文,解释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抒情表达。
(2)诗歌解读:a. 第一段:介绍大海的广阔和神奇之处;b. 第二段:表达诗人对大海的赞美和崇拜之情;c. 第三段:描写大海的痴迷和长久的等待。
3. 韵律与表达(20分钟)(1)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引导学生读诗,感受诗歌韵律和音乐之美。
(2)通过朗读和演示,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抒情表达方式。
4. 表演与欣赏(2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诗段进行朗读表演。
(2)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欣赏诗歌的抒情魅力,并进行评价和交流。
5. 讲评和总结(10分钟)(1)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鼓励优秀,指出不足。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巩固拓展:1. 将《致大海》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共同之处及独特之处。
2. 阅读其他普希金的作品,如《叶甫盖尼·奥涅金》、《双桨》等,进一步了解普希金的诗歌艺术。
3.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诗歌或散文,表达对大海的情感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解读普希金的《致大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抒情特点,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2)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2)理解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2)诗人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普希金生平及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2)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3)探讨诗人对大海、自由、理想的情感表达。
4.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5.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3)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致大海》;3. 推荐一篇关于普希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致大海》是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一首政治抒情诗,那么大家知道高一语文《致大海》教案要如何写呢?下面来看看!设计思想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教学手段讨论教学过程一、明确要求: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二、明确讨论题目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
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四、讨论发言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普希金诗舒婷的诗: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回忆—儿时的生活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
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
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
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
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
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普希金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理解《致大海》诗歌的主题及情感表达。
3. 掌握诗歌的基本文学特色。
二、教学内容1. 普希金生平介绍。
2. 普希金诗歌创作背景。
3. 《致大海》诗歌主题分析。
4. 诗歌的文学特色解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普希金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分析法:对《致大海》诗歌主题和文学特色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介绍普希金的生平背景。
2. 分析普希金的诗歌创作背景。
3. 解析《致大海》诗歌的主题。
4. 分析《致大海》的文学特色。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复述普希金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
2. 学生能理解《致大海》诗歌的主题及情感表达。
3. 学生能分析《致大海》的文学特色。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致大海》诗歌的结构。
2. 掌握诗歌各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3. 理解诗歌的结构对于表达主题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致大海》诗歌的结构分析。
2. 诗歌各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3. 结构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结构及作用。
2. 分析法:对诗歌各部分内容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分析《致大海》诗歌的结构。
2. 讲解诗歌各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3. 探讨结构对于表达主题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致大海》诗歌的结构。
2. 学生能理解诗歌各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3. 学生能认识到结构对于表达主题的重要性。
第三章:诗歌情感分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致大海》诗歌的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3. 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致大海》诗歌的情感分析。
2.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3. 诗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及象征手法。
2. 分析法:对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分析《致大海》诗歌的情感表达。
致大海普希金优秀教案

致大海普希金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大海——普希金教学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普希金的诗歌作品《大海》使学生了解大海的壮丽景色和无穷魅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介绍普希金及其代表作品《大海》,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大海景色和情感。
2. 诗歌分析: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大海的认知和感受,创作一首与大海有关的诗歌。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对大海的认知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诗歌欣赏(15分钟)1. 呈现普希金的诗歌《大海》。
2. 向学生介绍普希金的背景和诗歌的主题。
3.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三步:诗歌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指导和补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诗歌创作(20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大海的认知和感受,创作一首与大海有关的诗歌。
2. 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和示范,如使用形象的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
3. 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五步: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之处。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大海的美,培养对自然界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资源:1. 普希金的诗歌《大海》的课文材料。
2. PPT或投影仪,用于呈现诗歌和相关图片。
3. 学生的创作材料和展示方式(纸张、画笔、投影等)。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诗歌创作评价:评估学生的创作质量和创意表达能力。
3. 课堂讨论和交流: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海洋馆或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进一步感受大海的壮丽景色和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普希金《致大海》教案-2篇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1
教学目标
1. 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 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 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的王国中,外国诗歌同样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与感染力,一些世界著名诗人对世界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你们读过外国诗歌吗?(学生列举所知道的外国诗人及其代表作。
)是的,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裴多菲等,他们的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诗。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
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他一生写了近 900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
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做自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了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教师范读,学生伴随着音乐(《海之诗》)自读。
诵读时提示学生:全诗抒情气氛浓厚,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全诗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四、合作探究,研习课文。
1.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致大海》是诗人在流放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以及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