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集团公司创新之道

什么才是集团公司创新之道
什么才是集团公司创新之道

什么才是企业创新之道

1什么是创新?“故事:从”全员创新热'说起(习总谈“创新”阐释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李总谈“万众创新”、“工匠精神”。)

观点:究竟何为创新?从熊彼特、德鲁克定义引出创新是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关于“什么是创新”,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不同的学者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但是,在我们看来,要准确的把握“创新”这一概念的本质和内涵,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背景。我认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创新的驱动力会有所不同,创新的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创新成功的路径乃至创新的关键性影响要素都会不同。

纵观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已经经历了两次创新浪潮,并正在经历第三次浪潮,我们发现,前两次创新浪潮中,创新的成功要素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第一次浪潮涌现的时候。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这次后来被称之为“春天的故事”的南巡,在中国经济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一大批主流精英下海创业,开创了现代企业发展和经济变革的新篇章。据人社部数据显示,1992年,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这一代的创业者中,诞生了任正非、柳传志、王健林、王石、俞敏洪、郭广昌等后来在业界占据举足轻重

地位的企业家,而他们所领导的企业,如华为、联想、万达、万科、新东方、复星等也逐渐成长为奠定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石。第二次创新浪潮在新千年之交再次席卷中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一大批致力于用科技改变生活的新兴企业诞生。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正是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并成为中国新兴经济的代表。这些企业以“颠覆一切”的形象,担负着在未来改变整个中国经济结构的责任。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新一轮创新浪潮来临之际,我们回顾前两次浪潮中企业家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或许可以让今天的人们少走些弯路。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资本市场刚刚开放,社会资源极度匮乏,此时国家鼓励人们“下海”,但无论政府还是民间,没人知道所谓的“游戏规则”,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少人是壮着胆子“下海”的,因为之前穷怕了、饿怕了,凭借对财富的极度渴望,个体和社会都经历了一番野蛮生长。这一时期下海的创业者,不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和公务员,很多人扎进了金融、科技、房地产这些高风险的领域,但和今天不同,即使在这些“高大上”的行业里,很多企业做的事情却更像是“简单劳动”。比如1994年的联想,柳传志主张走“贸易路线”,倪光南主张走“技术路线”,结果柳传志赢了,芯片的研发让位于品牌宣传。事实证明,联想的选择适应了当时的发展环境,在

一个依靠简单和重复劳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技术引领资本”还是一个“为时尚早”的命题。所以说,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下海”可以靠胆量靠拼搏。如果还有什么,可能还需要一点情商,因为办很多事都要“靠关系”,如果善于组织社会资源,对事业的帮助会十分显著。

但现在回头来看2000年前后的第二次创新浪潮,可以发现其中真正成功的企业,即使最初靠模仿起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都形成了明显的创新优势,或者专精于某一技术领域,或者开创了某种商业模式。在这次浪潮中,单纯靠胆量、靠关系就能发展起来的企业数量,比之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少了很多。当我们探究背后的原因时,我们发现,首先,社会环境发生了逆转,从一种短缺经济,变成了需求高度满足的时代。仅仅依靠简单劳动或者复制抄袭来生存的企业,能够长期存活的几率是很小的,因为会有无数的企业来跟你竞争,最后大家都倒下去。其次,创业环境变得更复杂,社会从“资源聚集型”变成了“智慧聚集型”——只有做出好的“产品”,资金和人脉才会主动向你靠拢。企业不是简简单单满足客户基本需求就能生存的了,而必须通过独特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将客户需求进行升级,寻找新的价值生长点,甚至打破原有的产业链。总结两次创新浪潮中的企业生存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成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当下最迫切的需求;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会不断提

高,只有那些能够创造性满足顾客需求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这种经验总结,也符合管理学中对创新的定义。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在德鲁克著作的序言中,归纳了大师对创新的独特理解,即“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者发明不应混为一谈,创新也不一定局限于科技方面或是开创新生意、新事业,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换句话说,企业创新的关键,并不在于人们通常认识到的产生新创意、创造新产品,而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和满意度,这才是符合企业本质的对创新的定义,也是企业生存的必备理念。

这是我要分享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2 如何看待创新风险?“故事:创新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情吗?在“互联网+”风潮下,企业应该如何理性选择自己的创新道路(以原创和实用为维度;创新类型: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互联网+扩大客户客制化需求)

观点:创新的失败率高,容易造成企业死亡;但企业的平均寿命很短,不创新的企业很难创新生存;科学研究显示,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生存几率。因此,企业应当理性创新,尽量避免跟风创新。”最近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讨论同一件事情:下滑的业绩是否预示苹果将步诺基亚的后尘,因为失去创新精神而逐渐走向衰落?4月27日,苹果公布了2016年第

二财季季报。报告显示,苹果公司第二财季营收及利润均不及预期,营收创下13年以来的首次下滑,为505.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下滑13%,净利润105.1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22%。苹果旗下的业务保持了极为统一的战线——下滑:Mac品牌电脑比年同期销量下滑24%;iPhone手机销量下滑32%;iPad平板电脑销量下滑36%。苹果结束了51个季度的增长,开始暴跌。于是我们要问,苹果的业绩下滑是否和苹果这两年未能推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产品有

关?大家都知道,“不创新就是等死”,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创新就是找死”,因此,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创新的风险问题呢?首先,我想说,创新是一项风险极高的活动。就现阶段而言,中国企业普遍不愿意进行创新投资,究其原因,是大家都认为创新的成功率很低。一些我们看来依靠创新获得成功的企业,其领导者在谈创新的时候,都认为这是用九死一生来形容都仍显乐观的活动。比如小米曾经的副总黎万强认为:“企业创新成功的比率一般低于5%,而创业公司如果一开始就想做一个完全颠覆性的创新,那成功几率甚至远远低于1%”。当当的CEO李国庆说:“个人的经验来看,企业创新成功的比率能够达到1%-5%就已经很不错了。”阿里巴巴的马云在2016年的新年致辞中也提到:“创新是逼出来的,没有人是在顺利的情况下可以做好创新。创新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创新也是有巨大风险的”,所以他给员工的

新年祝福是:“预祝大家2016年不是活得好,而是2016年我们坚持再活过去”。其次,我想说,不冒创新的风险,就会面临生存的风险。事实上,即使不创新、不冒险,企业也是很难活下去的。请大家看看这样一组数字,美国《财富》杂志报道,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至42岁,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欧美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2.5年,大约62%的美国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再来看看我们中国的统计数字,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中小企业仅为2.9年,企业集团的平均寿命为7~8 年。这些数字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现代组织的寿命实际远低于人类的寿命,中小企业的寿命明显短于大企业。换句话说,一家企业如果不能够迅速发展壮大,想安稳的活下去其实是很困难的。这个问题对国有企业同样存在。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央自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已经开始着手清理“僵尸企业”,国有企业想要依靠贷款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可能性会逐渐降低,缺乏活力的国有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最后,我想说,创新还能获得一线生机,但是不创新必死无疑。

对这些面临生存挑战的企业来说,活下去究竟该靠什么?只有创新。所谓创新,无非就是两类事情。一类就是别人想做但没有做成的事情,你通过努力做到了,为你的顾客实现了

新的价值;另一类就是别人没想到的事情,你首先想到了,为你的顾客创造了新的价值。只有通过创新,你才能做到竞争对手做不到的事情,才有可能在他们都死掉的时候继续活下去。当然,无论是哪种创新,依旧是有风险的,但企业必须要承担这样的风险。华为的任正非总裁曾经说过一段话,我觉得讲的很好,他说:“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不冒风险才是企业最大的风险。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持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技术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回顾华为十年的发展

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息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

意大利学者丰塔那(Fontana)在2009年调研了全球高新技术企业的情况,发现产品创新与企业生存能力正相关,中国学者的研究也发现了相同的结果。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创新是风险巨大的行为,但也是企业存活唯一的出路。也许我们拥有的创新土壤仍不够肥沃,也还缺乏成熟的市场和制度、缺少宽容失败的文化和氛围,但企业生命的沙漏不断流淌,我们没有时间等到一切齐备,只能披荆斩棘,摸索出一条创新的道路来。3怎样应对创新过程中的两难问题?“故事:从“不创新就是等死,创新就是找死”的企业困境谈起,谈企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的

两难选择:生存与发展、短期与长期、投入与回报。

观点:企业应该遵循开放、适度和均衡的创新原则,在两难中寻找出路,具体做法是;“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目的,开放的创新交流体系,细水长流的创新投入,均衡的创新体系建设”。”刚刚我们谈到,创新是一件高风险的事,但不创新的企业更难活下去,所以业界会说,“不创新就是等死,创新就是找死,创新是死地求生”。企业必须坚持创新,但又不能盲目创新。那么,企业在理性选择了自己的创新方向之后,还要坚持哪些创新原则,才有助于提高生存几率呢?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大部分活下来的创新企业都遵循三条准则: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目的、开放的创新交流体系、和细水长流的创新投入。(1) 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目的进行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是很多企业都提倡的文化理念。然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坚守这一准则。

这里我们以华为的做法为例,向大家说明一下如何将“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灌注于研发体系和市场体系当中。任正非在公司研究开发部的汇报工作会上曾经要求,“产品研究过程中,评价标准要调整一下,注重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利益,而不是片面重视发明创造。将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相比较,更应突出实用性,形成面向客户的研究开发体系……在价值评价方面,我们也不能认为只有做新技术的人才能评高

工资,做小盒子的人要能拿高工资、当总监。”

为了更好的识别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华为的市场体系建设遵循的原则就是客户在哪里,组织就建到哪里。在国内的办事处和海外的地区分部就是华为最接近客户的组织。为了真正实现快速、准确、稳定的满足客户需求,华为将所有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业务统一归口至铁三角。

铁三角在华为内部被称为CC3(customer centric 3),以客户为中心,由客户线、产品线、交付线三个部门组成,强调从客户需求的识别、理解到实现的跨部门协调。对于常规型项目而言,每当发现商业机会时,铁三角以团队形象在一线对接客户,共同参与前期沟通,不同条线负责对接客户不同的部门,应对不同功能诉求。大多数时候,铁三角以客户线为中心,由客户线负责把握客户关系,通过收集线索发现关键机会点——这是不是一个商业机会?由产品线根据多方沟通的信息汇总客户需求,负责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客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由产品线和交付线共同把关设计方案以确保落实——合同的交付标准是什么?此外,产品线还另需负责调集后方的研发资源以确保开发进度,交付线则要在研发完成后确保最终的成功交付。

而遇到了特殊情况,如订单价值非常高或者项目意义特别重要,且满足客户需求所需调用的资源已超出了一线铁三角各方能力时,华为则会启动另一类重要的角色“重装旅”来实

现对项目的支持,通过调集高级专家奔赴一线参战进行驰援,以便更好地响应客户的需求。任正非曾说:“重装旅参加抢占战略高地的全球作战,打赢了,成本摊给项目;打输了,自己拿出干粮,就是空载费用。这样公司才能建立起‘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机制。”这段话将华为调配研发资源的思路阐述的非常生动。对于重大项目的把握,华为是非常慎重的。在呼唤炮火前,一线不得不三思:这个投入我们部门承担得起吗?收益的价值又该如何评估?也让后方慎重决定是否驰援:这个项目值得支持吗?该如何评估对后方的整体研发进度的影响?只有对前后方均达成了共识的项目,华为才会最终派出重装旅进行驰援。这一机制确保了公司的资源真正高效地投入到对公司最重要的项目上,避免时间精力被其他项目分散,显著地提升了重点项目的成功率。

通过上述制度设计,华为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自然灌注到整个组织体系当中,使得客户的价值成为公司的价值,成为每个部门的价值。这样,公司的创新就不怕跑偏了方向。(2)开放的创新交流体系创新所需要遵守的第二条准则是“构建开放的创新交流体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放,是确保企业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理念、信息、资源等创新源泉的重要机制。

企业创新为什么一定要开放呢?因为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的

外部环境中,需要应对外部的变化,外界的新信息,能够与企业的旧思维形成碰撞,激发企业寻找新思路、发现新方法,为企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资源和思想能量。

企业又该怎么做到开放呢?我想可行的做法有两点:一是要和这个世界共同发展,二是充分考虑别人的利益。说白了,开放总是要有宽阔的心胸,要争取双赢而不是通吃,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做到开放式创新并从中受益。还是举华为的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

华为总裁任正非曾经这样教育员工:“我们要建立一种规则,这种规则是有利于所有人发展的,而不是利己的。如果我们建立一个狭隘的利己规则,迟早是要灭亡的。你看,成吉思汗垮了,他建立了一个利己的规则,那么,我们还是要建立一个规则,这个规则让大家共赢发展。”

华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在创新方向选择时,华为就主攻数学方向,在其他领域则依靠合作伙伴。任正非解释道:“因为我们公司擅长搞数学逻辑,在搞物理上不行,所以在达沃斯我讲过我们不进入物理领域,所以日本人就坚定死心塌地跟我们合作,因为日本人就是搞物理,我在日本只是研究新材料的应用,不会研究新材料本身,所以我们在全世界研究的过程中没有伤害所在国和所在企业的利益,只是数理逻辑。”除了与日本合作研究材料工艺,华为还在德国、瑞典、俄罗斯及印度等多地设立16个研究所,目的是

集全球不同地区的创新优势,提升华为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在巴黎,华为设立了巴黎美学研究所,邀请法国奢侈品牌设计师思考如何将时尚元素引入华为产品,华为俄罗斯研究院则是希望利用俄罗斯的数学家资源,在算法研究上有所突破。

除了与同行合作,华为还特别擅长与客户合作,开拓新兴业务领域,培养新兴市场。其中一类重要合作方式就是与领先客户进行技术合作。因为领先用户对需求发展趋势的理解常常比主流用户更快也更深入,一旦双方达成合作共识,往往能打造革命性的创新产品。华为与欧洲电信巨头沃达丰的合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在欧洲,电信运营商自2004年起就面临2G向3G网络转换的问题。由于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实现双网的平滑过渡就成了一大难题。2007年华为和沃达丰联合成立了2G/3G无线技术产品创新中心,决定双方共担风险、共享资源,在现有的2G网络上建一张网实现2G和3G的双重支持。这项合作最终促成了SingleRan这一颠覆性创新产品的诞生。凭着这项产品,华为逐渐成为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的潮流引领者,而沃达丰也又一次巩固了自己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创新,是企业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为之的一项选择,而合作又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社会分工理论后,分工与合作的观念便深入人心。分工的存在导致

了对合作的需求。专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便对合作的需求越广,要求越高,在当今社会,任何有志于在创新道路上有所成就的企业都不应该忘记这一点。(3)细水长流的创新投入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创新是一项风险极高的活动,所以在创新方面,企业需要遵循的第三条原则是“细水长流的创新投入”。对于企业创新而言,大多数公司都希望能迅速出成果,能尽快实现商业价值。但事实上,企业创新并不是投入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快越好,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而应保持一个合适的速度。因为在一个风云变幻、技术革新迅速、未来发展趋势不确定的环境里,如果企业对创新的反应太慢,就会失去市场机会,会在强手如云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但同样的,如果创新行为太过超前,则容易在行业趋势发生变化时来不及调整方向:在市场还未充分成熟、产业链不能充分配合的时候,企业如果贸然进行大规模的创新投入,可能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客户支持,而造成创新的实际收益远远小于开发成本。所以,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太快、太慢、太多、太少的创新都是危险的,对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都有害无益;在创新投入上,企业应该尽可能维持长期稳定的投入,才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这个观点,已经有学者用统计学方法证明了。

在今年发表的《经济学家》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就是专门探讨这个问题的。作者(鲍宗客)调研了我国2000年以后所

有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财务数据,发现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创新强度与企业的生存风险显著负相关,平均而言,每提高一个单位的研发强度可以使得企业在市场中生存风

险的降低28.3%;但这种风险降低功能是会逐渐衰弱的,也就是说研发强度对企业生存风险的抑制作用在逐渐减少。但从动态的角度看,他们发现,持续进行创新投资的企业比非持续投资的企业生存几率要高很多;在总体强度相同的情况下,持续创新比一次性创新能够多释放50%的风险,效果也更加平稳和持久。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逐渐步入新常态。我们很难再回到9%、12%那样高速增长的时期,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能保持现在这个速度已经很了不起了。因此,中国的企业家们要学习适应5、6%,甚至更低的经济增长速率;也要学会如何在这样的经济速度下去发展和创新。随着经济速度的放缓,在人们的需求已经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第一次创新浪潮中哪种野蛮生长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了,企业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并不断创造性的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点,需要企业对创新的持续投入和长久坚持。

至于如何做到持续的投入和创新,除了企业家的信念和坚持,还需要设立一套支撑性的制度,使得持续改进的创新精神深深渗透到组织体系当中。在调研华为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这样的制度,比如“小改进大奖励”制度。华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实施绩效改进的考评体系,要求员工通过不断改进本职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待遇。“小改进大奖励”的实施让华为人感知到创新是触手可及的,每当员工有或大或小的改进,公司就会给予员工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持续地激发员工创新的动力。对公司来说,小改进大奖励是一个长远而非短期的战略。坚持小改进,就能使工作不断地优化、规范化、合理化;在持续改进和经验推广过程中,组织知识积累进化,业务流程不停优化。围绕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这个大方向,每一个改进都是为了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是提高产品的质量,二是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降低成本。这种把每一份工作都踏踏实实做好、做到极致的精神,是我们的企业家应该学习的。创新并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也可以细水长流,要懂得放慢脚步、建立机制,通过不断提升技术、优化管理来创造最好的产品。4中国企业可能面临的特殊创新困境“故事:从“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谈起:“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

观点:中国文化中有些特质会阻碍创新,如过于务实、不宽容失败。但这些特制的负面影响是可以克服的,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甚至可能反过来支持企业创新。以华为为例,说明华为如何以务实态度来满足客户需求,以制度和人才培养为

支撑来宽容失败。”最后,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中国企业可能面临的特殊创新困境及解决之道”。创新不仅是困扰世界企业的难题,对中国人来说,这个问题似乎更加敏感。因为在很多人眼中,中国是一个缺乏创新的国度。这种印象由来已久,比如半个多世纪以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领先一步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回答李约瑟难题,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制度、国家文化、地理位置、经济形态等等。因为时间关系,在这里,我们只谈谈企业家可以克服、且对提升企业创新有直接影响的两个因素,那就是中国人的跟风传统和不宽容失败的文化特质。(1)以理性创新代替跟风投资中国企业有个特点,那就是喜欢跟风,一看到热门产业,大家一拥而上,很快市场就饱和了,接下来产能过剩也是必然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跟风投资的做法在行业发展初期还是行得通的,因为那时候的中国市场还是一个机会型市场,只要别人找到了市场机会,跟着去做也有机会成功。但前面已经说过,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人

民的需求也已经得到基本满足,这种做法成功的难度也越来越高了。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有句流传甚广的名言“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大意是凡事要顺势而为,如果把企业比作一只幸运的“猪”,那么行业大势就是“台风”。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如果能成为一只站在风口御风而上的幸运“猪”,成功似乎就指日可待。所以在互联网+的大风吹起之后,无数互联网创业公司以井喷之势涌现而出,大家都希望搭上这场行业革命的大风。然而,当等待起飞的猪在风口排起长队,在这其中,真正能借着风势扶摇而上的有多少,被吹倒的又有几何呢?要想顺利起飞,找准风口固然重要,但对企业自身能力的理性判断也必不可少。

面对互联网+的风潮,有些企业就显得非常冷静,比如说华为。当其他企业跃跃欲试,想要在新兴领域分一杯羹时,华为却反其道行之,提出要向核心领域收缩,做自己擅长的、高附加值的事情。实际上《华为基本法》已经明确华为“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坚持通信设备制造的主航道。任正非在公司2013年度干部工作会议中谈到,我们只允许员工在主航道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能盲目创新,发散了公司的投资与力量……要防止盲目创新,四面八方都喊响创新,就是我们的葬歌。

华为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基于它对自身优势的理性思考。任正非在2016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再次重申了华

为对自身的认识,指出:“如果说管道领域里面我们暂时领先这个世界,可能是,别的方面怎么可能呢?唯有管道这块,我们28年来几十人往这个城墙口冲锋、几百人冲锋、几千人冲锋、几万人冲锋、十几万人冲锋,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斗,还是对准这个城墙口。而且现在我们轰炸这个城墙口的这个炮弹,每年是两百亿美金(研发500~600亿人民币,市场与服务500~600亿人民币),轰炸同一个城墙口28年之久,所以就在大数据的传送上我们领先了世界。我们也很艰难,我们领先以后就有了更好的经济状况,有了好的经济状况我们就把世界更优秀的人才都吸引进来,我们就保持我们这种研究、这种领先的状况暂时不落后,但不能说永远不落后,只是暂时的。

华为的成功也没什么秘密!华为为什么成功,华为就是最典型的阿甘,阿甘就一个字“傻!”阿甘精神就是目标坚定、专注执着、默默奉献、埋头苦干!……我们没有別的选择,只有聚焦,只能集中配置资源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犹如部队攻城,选择薄弱环节,尖刀队在城墙上先撕开一个口子,两翼的部队蜂拥而上,把这个口子从两边快速拉开,千军万马压过去,不断扫除前进中的障碍,最终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将缺口冲成了大道,城就是你的了。这就是华为人的傻干!”华为人选择的创新方向未必适合别的企业,但华为人理性选择自己创新道路并坚持投入的“阿甘精神”却值得每一家企

业学习。对华为来说,创新风险固然存在,但其对创新主航道的理性选择和长久坚持,却使得它的创新风险被有效控制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

所以我认为,以理性创新替代跟风投资是解决中国企业创新困境的策略之一。(2)以容错文化鼓励创新除了理性创新,我认为,解决中国企业创新困境的第二个策略是“发展容错的文化”。中国人特别害怕出错的事情,很多学者都谈过。比如柏杨先生就提到过中国人喜欢窝里斗、不够宽容,而且往往连坐,一人犯错,全家遭殃。所以中国人做事往往善于察言观色,小心翼翼,时刻小心不要落人话柄。

这种害怕出错的心态如果用在创新当中,很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我们常常讲“失败是成功之母”,所有的创新都是从奇思妙想开始的,但不是每一朵创造之花都会结果,绝大多数创新者会因走不通而选择放弃,千百次的错误,也不一定会有一次成功。一个成功产品的背后一定有着无数失败的经验。没有这些失败经验的层叠,是托不起一个成功的产品的。所以要容许犯错,容许失败,容许没有结果。员工在探索的过程中,企业容错空间越大,那么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容许员工出错,那么员工害怕出错的心理就会愈发严重,遇到下达的任务就会按照指示执行,没有自己的想法,缺乏创新的意识与勇气。每一个期望有所创新的公司,都需要营造一个开放、鼓励尝试和容错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

造,需要企业从业绩评估制度和领导选拔标准的制定开始。在华为项目管理领域,一个用于判断项目经理的领导力和决策力的重要标准,就是“在项目中做错误的决策比不做决策好”。在华为获得“蓝血十杰”称号的一位项目经理曾在公司内部的《华为人》报中写道,“优秀的项目管理专家,一定是犯错最多,但也是坚持到最后、达成目标的那个。因为项目就是这样一个特点,困难和挑战永远都在身旁,只有履险蹈危,坚持到底,才有可能获取项目胜利,停步不前,永远无法达成目标。”

然而创新又是高风险的活动,公司一方面要正视容错文化对创新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容错并不代表无底线的宽容。如何正确的认识失败、评估错误,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华为对于违规项目的处理,随着公司经验的积累,华为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成熟的责任机制,帮助员工改错,但并不禁止试错。同时,公司还会明确规定允许试错的范围,并根据各个部门的工作特点和创新需求,设置不同的容错标准和试错空间。任正非在答“2012实验室”科学家问时解释说:“在创新问题上,我们要更多的宽容失败。宽容失败也要有具体的评价机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允许大规模的宽容失败,因为你们是高端研究领域,我认为模糊区域更多。有一些区域并不是模糊的,就不允许他们乱来,比如说工程的承包等都是可以清晰数量化的,做不好就说明管理能力低。”

海尔成功之道

1 海尔的成功之道——跟海尔学中国式现场管理 海尔集团从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到实现全球营业723亿元人民币的国际型企业,他超常增长的经营方式是什么?他在经营、管理、研发、营销、服务、人才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是如何形成的?张瑞敏,一位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国企业家,从哈佛到洛桑、从美国建厂到世界各地。是什么在推动着海尔的高速发展?是海尔的企业文化,是海尔的OEC管理体系,是海尔的业务流程再造体系,是海尔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1999年9月27日一29日,《财富》杂志在上海举办1999《财富》全球论坛,张瑞敏成为论坛指定在大会上发言的唯一一位中国企业家。参加了全球视角的讨论后,张瑞敏对于跨国大企业有种出于职业本能的感受。 感觉跨国公司的CE0们对市场的感悟力非常强,脉搏把握得很好,而且人家的内部管理确实是非常的成熟。比如说上海通用,它们的管理像一个模板一样。而我们在这方面的问题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 所以,张瑞敏对自己有着清醒的定位。他说:“它们是巨人型的企业,而我们还处在成长期,同它们抗衡是不可能的。”他明确提出:海尔要借鉴西方和日本的管理经验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中国的世界名牌。 管理中国企业只能用中国式的管理模式。海尔的管理模式的公式是: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一海尔管理模式。 Haier理念: 生存理念: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用人理念: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质量理念: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品牌理念:国门之内无品牌。 营销理念:先卖信誉后卖产品。 市场理念: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疲软的思想没有疲软的市场。服务理念:用户永远是对的。

浅谈企业的创新之路

浅谈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 经济091 莫炜臻 20090201142 摘要:当今,虽然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却处于价值链的下层,中国企业难以与外来企业抗衡,想要突出重围,企业必须提高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就要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关键词: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原因方法 创新,包括了很多高深的知识的创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尽管中国在书本知识方面很厉害,中国留学生在外国都很“犀利”,但是由于过去中国的旧时代文化并不鼓励创新思想,人们从小只能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很多不符合书本的创造都被视为不合理而加以批判。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期就体现了,就如“老师就是绝对权威”的思想。我有很多同学,同一个问题,我讲解的话往往不相信,但是老师说同样的话就绝对相信了。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缺陷。然而,新时代的中国已经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无数企业因为创新的声名大振,无数学者因为创新而一举成名,创新在也不是另类。 而最近10年,中国经济正好处在一个全球经济的新起点上,如加入WTO等就是标志,中国人的创新观念觉醒的时机刚好,或者应该说,是全球经济压迫着中国的创新观念醒觉的。中国企业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企业的发展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最大的挑战。而且在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不少新兴产业领域,这不管是对于国内中企业、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是一个转型的机遇。中国企业能不能起好步,抓住这些有利因素,从制造大国变成创造大国,关键还是要看创新能力。 创新的定义: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企业创新就是企业根据客观的需要,把已有的生产要素、条件和技术组合起来产生一个新的飞跃。检验创新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是否能够被市场接受,并是否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要创新?从价值链角度上说,由于中国的经济政策和廉价的受过教育的劳动力(2012年中国毕业生将创新高680万),使得外国的大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或者间接投资,把中国变成了世界制造工厂。虽然这些掌握着科技和资金优势的全球扩张者们,由于生产产品的需要,会给中国企业提供管理上的经验教导以及技术上的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能够在技术上超越外国,相反,国外提供的技术支持非常有限,核心技术在别人手里,就处处受压迫和“剥削”,甚至完全受到抵制和封锁。价值链中的中国企业没有能力或远见来爬上价值链上游。中国企业根本没有机会来发展自己的研发创新能力。中国企业对价值链位置的掌握的缺失是研发能力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企业要从代工模式走向自主研发模式,并且最终走向自主品牌模式,其中创新是关键。 从理论上来说,根据我们学过的经济学原理来考虑,我们假设产出是由A(技术)、B (其他禀赋)决定的,其他禀赋包括了资本和劳动力等。在中国,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劳动力十分充足,而资本也非常足够(这里指广义的资本包括了储蓄,中国的储蓄率非常高)。而根据要素边际产出递减规律,我们可以知道当劳动力和资本等其他要素相对十分多时,对产出的影响会下降。对应显示就是中国的劳动力已经很多了,若再增加人口数,不仅对产出的影响较小,甚至还会从各个方面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中国要计划生育。而另一方面,因为A(技术)对于中国来说是缺少的,因此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技术,都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为什么中国的技术依然这么稀缺呢?我们这样理解,技术需要十分庞大的前期投资,而中国就处于这样一个前期投资时期中,只要过了这个时期,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这些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企业的管理方式正从工业社会的生产管理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管理和KM(知识管理)转变,也就是说知识时代的企业再不是过去那种以单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表明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而是通过知识获取竞争优势。这种新变化要求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即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也就是知识管理。 1、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不同的企业家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施乐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长PaulA·Allair说,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知识的发布,以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应用知识;第二,确保知识在需要时是可得的;第三,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第四,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第五,确保知识、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第六,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管理,还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公司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职员为了保住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2、企业知识管理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即CKO(知识主管)。CKO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知识。CKO 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CKO的基本功能就是开发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要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收益递减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传统解释,它说明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

分析海尔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

分析海尔的竞争优势在 于创新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分析海尔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 正如案例所述,海尔集团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企业,只有15年的历史。1984年我刚来到这个企业时,它已经濒临倒闭,资产只有300万元,亏损147万元,销售收入(营业额)只有348万元,现在总资产发展到了100多亿元,1999年全球营业额发展到268亿。我们原来没有资金,因为不是国有企业,所以也没有国家一分钱的投资。当时只有600多员工,现在有两万多人。就是靠这些员工不断努力,通过创新来发展了这么大规模。所以创新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美国管理专家德鲁克的一句话对我们是非常合适的,他说:“创新是创造了一种资源。”我们就是靠不断地努力把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一些事情做到了,这个企业才逐渐发展起来,海尔的发展壮大是因为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1)利用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创新对海尔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海尔理解为可以创造一种新的资源,创造一种新的市场。在发展过程当中,海尔没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基本上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从只生产一个型号的电冰箱到多种家电品。 (2)实行战略创新树立企业品牌。首先,通过名牌战略为多元化战略积聚管理、人才等优势。海尔是专心致志做冰箱,把冰箱做成中国的世界名牌。其次,通过多元化战略增加产品种类,扩大企业规模,抓住机遇占领国外市场。最后,通过国际化战略步骤,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得到世界的认可,建设国际化的海尔集团。 (3)通过组织创新优化企业流程。海尔集团组织创新的集中体现是市场链,就是把外部竞争的环境转移到内部来,对他的市场负责。并且所有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市场的关系,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下道工序就是你的市场,你是上道工序的市场。遵循闭环原则和不断优化的原则,充分提高企业自身的价值。 (4)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海尔认为:技术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创新。发明不一定是创新,发明者也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能把发明转化为社会的经济活动,而且能发挥显着经济效益的发明才是创新。 1、创新也是是海尔文化的灵魂,一个人的灵魂在于思想,企业亦是。只有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推进思想观念的创新,形成良好的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才能有效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好的文化氛围反过来可带动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技术的创

浅谈物业管理企业的创新之路

浅谈物业管理企业的创新之路 物业管理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是近十年来适应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及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而形成的新兴行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物业管理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企业数量已有1万多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这一行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广阔的发展空间,持续的发展前景,强烈的现代气息,被公认是一项“朝阳产业”。随着改革开发政策的不断深化,当今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给国内房地产物业管理行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甲进乙退”的报道已不是新闻。显然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物业管理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取得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创新。 何为创新?所谓创新,简单地讲就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是指新构想、新观念的产生及对新构想、新观念的运用。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在优化自身素质和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凭借多样化的创造性思维,对所从事的各项工作进行不断改革、更新和完善的过程。 许多人认为,作为服务业,物业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对缺乏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创新对于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并不是十分紧迫的问题。确实,相对于高科技行业,物业管理业是一项看似缺乏创造性的工作。物业管理不像高科技行业那样瞬息万变,时时有新产品出现。但企业的创新并不单单是新产品的创造,企业的创新还包括服务,流程及管理模式等其它方面的创新,内容十分广泛。对物业管理创新而言,大体可分为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创新、服务创新和经营创新。下面将对这五个方面提出新构想,新观念。 ? 1、观念创新 在现实中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维定势的局限,人们对物业管理没有全面的认识,对物业管理企业没有准确的定位,物业管理行业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做法,而墨守成规,四平八稳的经营管理理念长期充斥在一些企业中,这些企业更喜欢做自己熟悉的业务。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躲避风险,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物业管理的创新能力,使物业管理面临重重困难。物业管理要走出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物业管理是一种企业行为,而不是行政行为,更不是个人行为,其活动必须符合和满足市场规律的要求。从新角度去审视它,用新观念去理解、研究它。 ?2、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物业管理者根据物业管理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创造出新的管理制度、新的管理措施、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操作流程,以实现管理各要素更加合理的组合运行,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取得更高的劳动效率。如: 2.1 建立业主投诉体系 ?所谓 2.1.1 推行首问追究制,抓好业主投诉接待这个环节。? “首问追究制”即是凡业主(住户)及其他来访,来函,来电者(以下简称来访),

什么才是集团公司创新之道

什么才是企业创新之道 1什么是创新?“故事:从”全员创新热'说起(习总谈“创新”阐释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李总谈“万众创新”、“工匠精神”。) 观点:究竟何为创新?从熊彼特、德鲁克定义引出创新是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关于“什么是创新”,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不同的学者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但是,在我们看来,要准确的把握“创新”这一概念的本质和内涵,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背景。我认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创新的驱动力会有所不同,创新的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创新成功的路径乃至创新的关键性影响要素都会不同。 纵观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已经经历了两次创新浪潮,并正在经历第三次浪潮,我们发现,前两次创新浪潮中,创新的成功要素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第一次浪潮涌现的时候。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这次后来被称之为“春天的故事”的南巡,在中国经济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一大批主流精英下海创业,开创了现代企业发展和经济变革的新篇章。据人社部数据显示,1992年,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这一代的创业者中,诞生了任正非、柳传志、王健林、王石、俞敏洪、郭广昌等后来在业界占据举足轻重

地位的企业家,而他们所领导的企业,如华为、联想、万达、万科、新东方、复星等也逐渐成长为奠定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石。第二次创新浪潮在新千年之交再次席卷中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一大批致力于用科技改变生活的新兴企业诞生。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正是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并成为中国新兴经济的代表。这些企业以“颠覆一切”的形象,担负着在未来改变整个中国经济结构的责任。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新一轮创新浪潮来临之际,我们回顾前两次浪潮中企业家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或许可以让今天的人们少走些弯路。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资本市场刚刚开放,社会资源极度匮乏,此时国家鼓励人们“下海”,但无论政府还是民间,没人知道所谓的“游戏规则”,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少人是壮着胆子“下海”的,因为之前穷怕了、饿怕了,凭借对财富的极度渴望,个体和社会都经历了一番野蛮生长。这一时期下海的创业者,不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和公务员,很多人扎进了金融、科技、房地产这些高风险的领域,但和今天不同,即使在这些“高大上”的行业里,很多企业做的事情却更像是“简单劳动”。比如1994年的联想,柳传志主张走“贸易路线”,倪光南主张走“技术路线”,结果柳传志赢了,芯片的研发让位于品牌宣传。事实证明,联想的选择适应了当时的发展环境,在

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之路

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之路 【摘要】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自己的著作《竞争优势》一书中阐释了企业创新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企业要想长盛不衰,打造百年老店,必须不断创新。本文结合华人集团的发展历程,从业务创新、思维创新、视野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来探讨、分析中国企业如何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华人集团金融服务产业园创新管理 一、引言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自己的著作《竞争优势》一书中论述,企业竞争有三种基本优势: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其中,标新立异战略是指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能独树一帜,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可以说,创新是中国民营企业最核心、最重要的特质。民营企业出身一无背景二无资源,只有依靠创新,发现其它人没有发现的商机,运用其它人没有想到的资源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成就创业梦想。 对于“创新”,中国古代就有阐释。古代所说的“创新”,一为新容貌,二为新心性。清洁容貌,使自己有一个崭新的形象,这是新的最低层次,而“吾日三省”、“发明本心”,则是君子对自己内心更高的要求。能日日新之人,才能内外圆融、人情练达、志存高远,企业莫不如此。

华人集团正如这位大师所倡导的那样,把“标新立异”当作核心价值观,将“创新”二字融入企业品牌,把创新思维深深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创新是企业基于生存、发展、竞争需要的必然选择,主要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 改革开放30多年,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民营企业虽然在很多方面没有国有企业的优势,但是民营企业唯一优势是能与时俱进、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地创新,哪怕失败,亦无怨无悔。 二、业务创新两轮驱动 华人集团是一家以科技园区建设与成长型企业金融服务为核心,集科技园区开发及经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私募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咨询、融资担保及财务顾问等为一体的综合式服务提供商。集团旗下公司除开发经营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外,还涉及到金融、证券等业务。在整合资源方面,华人集团坚持专业化与规模化原则,在业务领域戮力创新,实现了“实业+金融”两轮驱动。 炎黄集团是中国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商,致力于园区的规划、招商、运营;而华人集团定位为中国成长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商,主要提供金融、资产服务。两集团各有所长,比翼双飞,协同发展。 我们认为,与国外相比较,国内外最大的差异性在于

企业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的知识管理 本文在于讲述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和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运用,从中得出知识管理在运用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文献的方式阐述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运用和知识管理的问题。 主论点:企业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兴管理思想,并不孤立于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之外。它本身就是从其他管理领域中提取有关“知识”的管理理念,经过抽象和综合分析,才逐渐形成的一种战略思想。 文献一:因此,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行政、市场、研究与开发等管理领域,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知识管理这一棵管理学科中的幼苗,是在众多原有管理范畴的共同滋养下才逐渐成长、发展成一个宏伟而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在知识管理已经走向独立、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已经足够壮大和成熟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一下最初孕育了它的那些管理领域,到底发生了哪些令人惊奇的变化,同时也从企业管理整体的高度来重新审视一下知识管理。 在考察知识管理思想与其他管理范畴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承认,知识管理并不是企业的一项职能,而是一种经营思想。 分论点一:企业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来源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知识创新及其管理问题的提出正是出于知识创新对现代企业重要性的思考。 文献二:现在的竞争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新产品和效率的优势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而越来越难。因此知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它是确保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现代企业把知识创新的概念拓展到更宽的范围。它通过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达到创造知识附加值,谋取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它包括多个侧面:技术创新(又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努力过程,当前正处于改革的进程中,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一

企业如何走创新之路

企业如何走创新之路 王存权 创新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雁崖矿历史积淀多、传统惯性大,勇于创新更有特殊意义。我们要以创新的意识突破思想的绊羁,用创新的思路实现超常的发展,把“创新”贯穿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在建设的每一个方面,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用创新激发企业的无穷生机。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单元诸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胸怀、创新气度、创新环境、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服务等,据报刊上不完全统计达34个之多。但是,我认为最基本的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文化,提升企业建设“软实力” 文化虽然是一种不可捉摸的“软”东西,但对一个社会对一个企业都具有基本的意义,是一种绝不可轻视的“软实力”。一个创新型企业必须从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开始,并且要持续地与时俱进地推进。 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最终体现。要通过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管人”,也就是要用企业文化引领人、塑造人,培养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

用企业文化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凝聚企业力量,规范企业行为,推动企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理念渗透,找准定位,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在全矿范围大力推进岗位标准考核力度,做到考核严谨、工作到位,创设一种按标准做事、按标准干活的浓厚氛围。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同时,要创新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精细化管理和班组文化建设,通过更严格的管理规范,提高员工工作过程的执行力和落实力,构建企业文化建设新体系。 二、创新体制,提升企业内在活力。 创新体制是一种“硬实力”。它是“孵化器”,不仅直接孵化出各种创新,而且存在决定意识,保证创新型企业文化得以巩固,得以深入人心,成为一个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创新型体制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规范,而是从企业的自身实际出发,以实践经验为准绳。对于我们来讲,要科学谋划资本运营,有效利用资本市场。要盘活有效资产,做到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不断完善用工管理,实现用工管理的新突破。按照“用工规范化、岗位编制化、调动程序化”的原则,依法形成聘用和解聘的竞争机制。达不到持证上岗要求的,实行脱产培训,培训期间执行待岗工资。富余人

浪潮ERP三大战略迎接新机遇

浪潮ERP三大战略迎接新机遇 继用友、金蝶召开战略发布会后,浪潮于3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主题为“亮剑2006――浪潮ERP战略发布会”,正式公布其2006财年产品、市场、渠道等各项战略。此次战略在以往“引领高端、专注行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首次将“突破渠道”作为明确战略重点提出。2006财年,浪潮ERP将全面推行三大战略转变:业务架构方面由引领高端转变为高、低兼顾,营销策略方面由积极跟进转变为全面出击,研发模式由内部研发为主向内外协同研发转变。 “浪潮ERP就像一把剑,它比较厚重,但缺少光芒。”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兴山说:“今天,我们要通过新战略,把这把剑挥起来,让它更有威力!” ERP的新机遇 一个公司的战略转变,最终目的是为了占领市场和抓住更多的用户。浪潮ERP此次战略的发布也是如此。但为何在新的一年开始,浪潮ERP会提出这样的战略?从多种迹象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浪潮ERP迎来了新机遇。 首先,竞争格局的变化带来冲击。目前,在多数人看来,

国内ERP市场已基本形成集团企业管理领域浪潮、用友双雄争锋,行业ERP浪潮一枝独秀,中小企业市场用友、金蝶、浪潮“三驾马车”的稳定格局。其实这个格局在发生着变化,在浪潮有优势的高端和行业领域,用友、金蝶、神州数码等企业也都在发力,在占领市场,所以浪潮要想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突破,通过渠道快速切入中低端市场。 其次是浪潮集团的一体化战略,给浪潮ERP带来了机会。浪潮要成为一个方案供应商,进而成为IT服务供应商,软件是核心业务,浪潮当然不会忽视ERP这块优势资源。因为只有这样,浪潮在与联想、同方、方正、东软、神码等企业相比,才更有优势。正是基于此目的,浪潮会加大对ERP的投入和关注,浪潮ERP将会是浪潮发展的一枚重要棋子。 第三,是浪潮与微软的全方位合作,让浪潮ERP具备了规模化发展和突破性增长的条件。 微软和浪潮的合作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一次双赢的合作。对于浪潮来说,在技术层面,它可以借力微软强大的技术优势,来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在国际化方面,可以背靠微软这座大山,增加浪潮的知名度,并带来一些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在资金方面,浪潮更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总之,与微软展开的合资合作,使浪潮ERP在人才、队伍、市场、资金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 第四,ERP市场发展前景比较好,特别是在中小型企业

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_第四章 敢于创新: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杰弗里说:“创新是做大公司的唯一之路。”没有创新,企业管理者肯定会毫无作战能力,也根本不会有继续做大的可能。同样的道理,创新是一个核心员工纵横职场之本。创新突破常规,能创造机遇,能找到新招。 创新往往创造奇迹 几年以前,有个人卖一块铜,喊价是28万美元,好奇的记者一打听,方知此人是个艺术家。不过对于一块只值9美元的铜来说,他的价格是个天价。他被请进电视台,讲述了他的道理:一块铜价值9美元,如果制成门柄,价值就增值为21美元;如果制成工艺品,价值就变成300美元;如果制成纪念碑,价值就应该值28万美元。他的创意打动了华尔街的一位金融家,在他的帮助下,那块铜最终制成了一尊优美的胸像——也就是一位成功人士的纪念碑,价值为30万美元。从9美元到30万美元之前的差距,恰恰就是创造力的价格。 奥列佛·温特·怀斯曾经说过:“人的智慧如果滋生为一个新点子时,它就永远超越了它原来的样子,不会恢复本来面目。” 创造力本身并不是奇迹,人人都具备它。但大多数人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这样,自然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突破,也会产生非凡的效果。日本东芝电气公司的一个小小职员,就因为一个不太起眼的创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例。 日本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板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成浅色。这一建议立即引起了石板董事长的重视。 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的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甚至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十万台电扇在几个月之内一销而空。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这个事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就能让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在几个月之内迅速成为畅销品!谁曾想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的其他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有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也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行业惯例使然。 电扇自问世以来就以黑色示人,各厂家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形成一种传统,似乎电扇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能成为电扇。这样的惯例与常规,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式。时间越长,这种定式对人们的创新思维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所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在于,它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式的束缚。

海尔管理创新的亮点0EC管理模式

海尔管理创新的亮点:0EC管理模式 OEC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 在治差、治乱与建立新机制、发展新产品的过程中,围绕着提高人的素质,海尔发明了OEC管理法,从1991年开始实施,逐步完善。 OEC管理模式。其中“O”代表“Overall”,含义为“全面的”;“E”代表“Every one, Every thing, Every day”,含义为“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天”;“C”代表“Control and Clear”,含义为“控制和清理”。 OEC管理模式的含义是:全方位地对每个人每一天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而且每天的工作质量都有一点儿(1%)的提高。从车间工人到集团总部的每一位干部,都知道自己每天应干些什么,甚至可能自己考核自己的工作,领取自己该得到的那份报酬。企业每天所有的事都有人管,所有的人,均有管理、控制内容,并依据工作标准对各自控制的事项,按规定的计划执行,每日把实施结果与计划指标对照、总结、纠偏,达到对事物发展过程日日控制、事事控制的目的,确保事物向预定目标发展。 OEC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五句话:“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 “总账不漏项”,是指把企业内所有事物按事务与物品归为两类,建立总账,使企业正常运行过程中所有的事与物都能在控制网络内,确保体系完整、没有漏项。 “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是指将总账中的所有的事与物通过层层细化,落实到各级人员,并制定各级岗位职责及每件事的工作标准。为达到实时控制的目的,每个人根据其职责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每个人的管理范围、工作内容、每项工作的工作标准、工作频次、计划进度、完成期限、考核人、价值量等等。为确保其完整性,每个人的台账由其上一级主管审核后方可生效。由于每个人的工作指标明确,工作中既有压力又有相对自主权,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自主管理的作用,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 “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是指任何人实施OEC日清日高模式的过程中,必须依据控制台账的要求,开展本职范围内的工作。这可使每个人在相对的自由度下进行创造性的能力发挥,力求在期限内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各自标准甚至高于标准的各项工作。对管理人员是月度账加日清表控制,即每天一张表,

老牌公司宝洁的创新之路

老牌公司宝洁的创新之路 在最近三年里,宝洁公司的核心销量(宝洁现有业务中售出的产品数量)正以年均 7% 的速度递增。经营利润(计入特别收支)的年均增幅为 17%。公司股价翻了近一番。与此同时,这是一家已有 167 年历史的公司,它所植根的行业增长极为缓慢,令业内的管理者哀叹。 宝洁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富礼(A.G. Lafley)为宝洁公司的创新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创造力以及缜密的工作作风,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因为宝洁的企业文化以规矩多而闻名。过去两年里,宝洁公司已经把新品热销率(资本收益高于资本开支的新品所占的比例)从 70% 提升到了90%。这一表现非常出色,因为据市场研究机构信息资源公司(Information Resources)介绍,这个行业内半数的新产品在头一年里就会遭遇滑铁卢。“我跟踪研究宝洁公司长达 18 年,”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分析师安德鲁·肖尔(Andrew Shore)说,“它现在的表现最优异,在 500 亿美元的公司中,寥寥无几公司的核心销量增幅可以超过 10%。”宝洁公司发展速度使我们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有机增长──即源自核心业务的增长,不包括收购带来的收益──才是宝洁成功转型的根本。“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增长,”雷富礼说。“有机增长更有价值,因为它源自你的核心竞争力。”他补充道:“有机增长能锻炼你的创新肌肉。这是肌肉。如果你使用它,它就会变得更强壮。” 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最近对高级经理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把创新看作是自己优先考虑的问题,但 57% 的调查对象对创新投资的回报不满意。 “消费者就是老板,”雷富礼老是说这句话──要不然,就是在说“重新构筑品牌”(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宝洁品牌);“联系与开发”(到外部寻求创

浪潮集团激励制度研究

浪潮集团激励制度 研究 浪潮集团激励制度研究 摘要 1 2020年4月19日

1.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股票期权在国外上市与非上市企业中普遍存 在。但由于国内的企业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改革的滞后, 现阶段在国内推行股票期权依然存在制度障碍和法律障 碍。 2.在国内上市公司对当前的薪酬水平总体评价偏低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层对股 票期权的期望很高,希望以此解决待遇偏低和激励不足 的问题。 3.员工持股计划对于推动中国上市公司的产权主体实现多元化及其规范化运作 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发挥职工群体在企业决策与经营中 的能动性、推动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等都将起 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4.现阶段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有诸多障碍,包括:股票管理机构的设置、ESOP的 股票来源、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标准操作流程和信息 披露准则的欠缺以及相应配套措施的欠缺。 5.现阶段浪潮集团若要根本性的解决股权激励制度问题就必须采取海外上市的 方法,否则就只能采取政策变通方式。 2 2020年4月19日

6.在员工持股制度方面,集团下属通软公司采取第三方过渡方式使员工股变现退出;在经 理层持股方面,浪潮集团可采取虚拟股票计划或股票奖 励制度等过渡性方案加以解决。 3 2020年4月19日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股票期权制度在实践中能够把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收益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按激励对象与程度的不同,主要包括ESOP(员工持股计划)、ESO(经营者持股)、OPTION(股票期权)和MBO(经理层融资收购)四种。其中经营者持股在西方国家中被广泛采用。鉴于浪潮集团的具体状况,本文主要探讨了经营者持股与员工持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部分经营者股票期权(ESO) 一、经营者股票期权概念和分类 所谓经营者股票期权(Executive Stock Option,ESO)是指授予经营者在未来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股票的选择权,即在签订合同时向经营者提供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一既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股份的权利。 在股票期权计划过程中,一般包含受益人、有效期、购买额、期权实施等几个基本要素。股票期权是用来激励公司的高层领导者或核心人员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受益人一般是公司董事长、总裁以及一些高层领导人和核心技术人员。期权的有效期一般为3- 。购买 4 2020年4月19日

中药企业的发展之路

中药企业的发展之路一.中药行业面临的挑战 中药是我国的国粹,数千年的应用历史,为我国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中药文化。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不断调整、中国入世、竞争状况等,中药行业已进入转型期,众多中药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同质化严重,低水平竞争 产品同质化是中药行业的痼疾。中国1200多家中药厂,绝大多数药厂只是个单纯的生产车间,不具备研发能力(即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营销策划能力、没有可控的渠道,很多药厂的产品全部来自于药典,“千厂一药”无法避免。以传统中成药“六味地黄丸”为例,仅市面上出售的品种,全国就有超过500种。产品同质化、营销水平差,决定了中药企业进行的更多是低水平的竞争。 2.创新能力差,增速减缓 药品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创新产品的推广,而本土中药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很弱。这导致中药的生产总值、销售收入,增长趋势都有放缓的迹象。 据《2002年医药行业研究报告》,在医药行业的6个子行业中,中药的销售收入、利润增长率均处倒数第二位(见表一);中药在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大大低于化学药;中成药甚至出现进口量超过出口量

的“怪事”(见表二)。凡此种种,显示出中药市场增长乏力、趋于稳定的趋势。 目前中药企业的利润率在医药行业的6个子行业中是最高的,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成药不需投入研发经费。没有研发,就没有新产品,没有新产品,中药的份额在国内外化学药、医疗器械等的挤压下,就很难有大的增长。 表1:各行业实现效益情况表 ─────────────────────────────────────── 分类企业数量(家) 销售收入(亿元) 同比增长%实现利润(亿元) 同比增长% ─────────────────────────────────────── 化学制药1713 中药1283 医疗器械383

企业知识管理的案例

企业知识管理的案例 ------联想集团的知识管理 1.知识管理的引入(知识也被看作吸收能力的一个主要的客体) 联想集团作为中国IT行业的领军人物,面临着国内外众多竞争对手的挑战。同时由于IT业人员流动频繁,每个人在其岗位上都有很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如果换了其他人来接手工作,没有相关岗位知识的传承,新人势必要从零做起,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能。综观联想集团的发展轨迹,在业务链管理上,联想集团早已成功实施ERP;在价值链管理中,联想也从办公协同、人力资源、客户管理、档案管理、竞争情报等方面引入相关应用;联想的下一步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知识化进行改造,打造知识型新联想,从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了保持企业的活力,2003年底,联想集团正式启动知识管理项目,该项目引入基于IBM系统架构开发的深圳蓝凌LKSKM,届时联想集团的知识管理方法及其体系一定能够成为中国大型企业的一个标杆。 2.联想集团知识管理的过程(类似于吸收能力的四个维度) 2.1 知识采集与组织 联想集团拥有较完善的知识搜集传播与利用的机制,采用各种方式,广泛搜集信息。首先在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部门——市场部信息处、热线电话、公开信箱以及主页;次由总公司信息管理部和业务发展部综合负责信息的规划与处理。为了传播知识、信息,联想集团采取了以下方法:①开会。开会不仅能传播知识、交流经验,而且能统一思想,贯彻企业文化。②制度保证。目前,联想集团已形成一整套领导班子议事制度、决策保证制度和培训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知识、经验在公司内的传播。③通过公司内部刊物传递信息。如《联想报》、《新闻集锦》、《参考资料》、《政策与动态》、《沟通与交流》、《动态》等,从不同角度反馈公司内外各种信息。同时,联想集团舍得在内部现代化建设上下功夫,不仅更新了通讯设备,而且增加了对电脑设备及网络基础建设的投入,努力向无纸化办公的方向迈进。目前,公司正在大力推进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便员工内部沟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利用。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下,知识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树立知识管理的观念,建立知识联盟、知识工作系统,有助于维护企业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保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优势。 2.2 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泛指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创新思想,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知识传播,通过知识传播实现知识共享意味着可以使每个员工快速地消化吸收现存的知识资源,实现个人知识总量的迅速增长,为企业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多个知识传播的过程是错综复杂地同时进行的,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多向循环回路。 2.2.1知识共享方式——团队学习 知识共享的前提条件就是团队学习。知识管理中重要的方面就在于知识的处理和应用,其核心问题即是员工能否愿意在一个团队中把自己的知识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促成“1+1>2”的实际效果。联想员工进入公司时,就要接受联想模式的团队学习,在联想集团通往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这样的团队学习氛围定能创造出比原有规模大得多的知识。 进入联想集团的新员工必须要参加“入模子”培训,成绩记入个人档案,是决定其能否如期转正的重要依据。在进入国际化浪潮特别是在实行知识管理后,“入模子”培训作了很多改进:在文化培养和传递的基础上,着重给员工提供切实有效的工作技巧或职业化培训,同时还会增加员工跟高管之间的互动、对话、交流,并从员工发展的角度,加入更多国际化的要求,让“模子”更加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他们不仅要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还应有机会建设性地与其他同事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想法,得到其他团队成员的批评与建议,接受并实

分析海尔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

分析海尔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 正如案例所述,海尔集团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企业,只有15年的历史。1984年我刚来到这个企业时,它已经濒临倒闭,资产只有300万元,亏损147万元,销售收入(营业额)只有348万元,现在总资产发展到了100多亿元,1999年全球营业额发展到268亿。我们原来没有资金,因为不是国有企业,所以也没有国家一分钱的投资。当时只有600多员工,现在有两万多人。就是靠这些员工不断努力,通过创新来发展了这么大规模。所以创新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美国管理专家德鲁克的一句话对我们是非常合适的,他说:“创新是创造了一种资源。”我们就是靠不断地努力把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一些事情做到了,这个企业才逐渐发展起来,海尔的发展壮大是因为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1)利用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创新对海尔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海尔理解为可以创造一种新的资源,创造一种新的市场。在发展过程当中,海尔没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基本上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从只生产一个型号的电冰箱到多种家电品。 (2)实行战略创新树立企业品牌。首先,通过名牌战略为多元化战略积聚管理、人才等优势。海尔是专心致志做冰箱,把冰箱做成中国的世界名牌。其次,通过多元化战略增加产品种类,扩大企业规模,抓住机遇占领国外市场。最后,通过国际化战略步骤,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得到世界的认可,建设国际化的海尔集团。 (3)通过组织创新优化企业流程。海尔集团组织创新的集中体现是市场链,就是把外部竞争的环境转移到内部来,对他的市场负责。并且所有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市场的关系,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下道工序就是你的市场,你是上道工序的市场。遵循闭环原则和不断优化的原则,充分提高企业自身的价值。 (4)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海尔认为:技术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创新。发明不一定是创新,发明者也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能把发明转化为社会的经济活动,而且能发挥显著经济效益的发明才是创新。 1、创新也是是海尔文化的灵魂,一个人的灵魂在于思想,企业亦是。只有通过

宝洁:老牌公司的创新之路(一)

宝洁:老牌公司的创新之路(一) 五年前,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收购爱慕思公司(Iams)时,许多人担心宝洁这个被条条框框束缚住手脚的大家伙会拖累这家精明的宠物食品销售商。像星巴克(Starbucks)那种公司一样,爱慕思有着美妙的客户关系,它13美元一袋的猫粮和其它高价产品仅在宠物商店专卖,此外就只能在兽医那里买到。宝洁就是宝洁,它立刻发挥它的市场力量:它用3,000辆卡车把爱慕思的产品运往2.5万家大众零售商店,使爱慕思产品的销售面一夜之间就扩大了近一半。后来,爱慕思的调查发现,宠物的主人对他们四条腿的亲人会先他们而去感到忧惧不安,于是公司的研发人员便与宝洁研究人类心脏、骨骼、肌肉、牙齿和牙龈的科学家开展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延长宠物寿命的新型食品,包括减肥配方、抗氧化剂以及防止牙垢的“护齿”配料。 努力得到了回报:爱慕思从全美第五大宠物食品品牌跃升为业界第一品牌。公司的全球销售额翻了一番,达16亿美元;利润额则增长了两倍。为了赢得兽医的偏爱,宝洁公司正在引导爱慕思公司向核磁共振成像(MRI)业务领域扩展(就是为猫狗生产的爱慕思牌核磁共振成像仪),而且公司还设立了爱慕思保险,帮助支付1,200美元的扫描费用。宝洁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富礼(https://www.360docs.net/doc/1e9114509.html,fley)说:“我们使消费者平静下来。”雷富礼本人就养有一条查理王骑士猎犬和两只缅因猫。

爱慕思只是宝洁重塑自我、成为品牌缔造大师和成长型公司典范的一个例证。宝洁是一家成长型公司吗?没错,这主要归功于雷富礼在公司所激发出的创新意识。当他2000年夏天接掌宝洁时,形势非常严峻。他的前任,荷兰人德克雅克(DirkJager)态度生硬、办事固执,他管理了宝洁公司17个月,只有一样东西实现了增长:成本。公司最大的一些品牌产品销量平平,利润率日渐萎缩,其中包括帮宝适(Pampers)、汰渍(Tide)和佳洁士(Crest)等品牌。公司的股价也下跌了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