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合集下载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现代派这个名目是由一份名为《现代》杂志而起的,而这个杂志之名则又来自一个书店。

民国十九年,上海现代书局发行了一个文艺月刊,即名《现代月刊》,开始由叶灵凤等人主编。

这是个大型文艺刊物,水准相当高。

后来戴氏又创办《新诗》杂志,经常在这个杂志投稿者为李金发、施蛰存、穆木天、艾青、何其芳、李广田、路易士(即纪弦)等。

戴望舒曾出版诗集《我的记忆》,后改为《望舒草》、《望舒诗稿》,又有《灾难的岁月》等。

前面说过颓加荡诗派原出于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也是如此。

但看戴望舒《望舒诗草》后面所附诗论零札中所说的话便可知道:“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象。

”又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间,诗不能借重音乐,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韵和整齐的字句常会妨碍诗情,或使得诗情成为畸形。

”戴望舒也曾留学法国,与李金发有相当深的友谊,彼此诗风互相影响,不过以格律论,戴氏诗比李金发高出多了。

现引其《夕阳下》一首:晚霞在暮天上撒锦,溪水在残日里流金,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像山间古树底寂寞的幽灵。

晚山啼哭得紫了,哀悼着白日的长终,落叶却飞舞欢迎,幽夜底衣角,那一片清风。

荒冢里流出幽古的芬芳,在老树枝头把蝙蝠迷上,它们缠绵琐细的私语,在晚烟中低低地回荡。

幽夜偷偷地从天末归来,我独自还恋恋地徘徊,在这寂寞的心间,我是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

这首诗里“晚山啼哭得紫了”、“荒冢里流出幽古的芬芳”完全是李金发的句法。

不过在晚上啼哭之下,戴望舒要加说明是“哀悼白日的长终”,“荒冢流出幽古芬芳”是要把“枝头蝙蝠迷上”,便好懂得多。

照李金发的写法,他写了山哭、冢流芬芳以后,笔头便飏开去,并且飏到十万八千里以外,永远把读者系挂在空中,这就是两人不同之点。

又一首《雨巷》可称为戴望舒代表作: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纸油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于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与演变

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与演变

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与演变戴望舒诗歌创作历程表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是汉诗传统与欧洲现代主义诗艺不断融合的过程,是建构东方民族现代诗的过程。

它向现实主义的演变,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新诗的新发展。

标签:化古化欧;东方民族现代诗;现实主义的演变一、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中国新诗的成熟所谓现代诗派,大体上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

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现代派诗歌即现代诗派的诗作。

《现代》杂志构成了三十年代现代派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汇聚了沪、京、津等许多大城市的诗人群体,也集中刊发了一大批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1932年诗坛刮起“戴望舒旋风”,其诗论被现代诗派奉为金科玉律。

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刊发现代派诗歌的杂志还有(1934)卞之琳主编的《水星》,(1935)戴望舒主编的《现代诗风》,到了1936年,由卞之琳、戴望舒、梁宗岱、冯至主编的《新诗》杂志把这股现代派的诗潮推向高峰。

伴随之的是大量新诗杂志的问世,如上海的《新诗》、《诗屋》,广东的《诗叶》、《诗之页》,北平的《小雅》,南京的《诗帆》等,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

“1936~1937年这一时期为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的黄金时代。

”现代派诗歌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晶,它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

二、化古化欧,建构东方民族现代诗中国新诗早期代表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潮,或重在大面积的抒情。

或重于情感的直白,均缺少比较含蓄隽永的诗味,更缺乏对诗艺本质的探求,以致造成诗作的泛滥,使人们对新诗丧失了信任;而李金发代表的初期象征派诗,则大多晦涩难懂,其诗作往往跟不上理论的思考,也没能显示其诗派的优点。

这两种诗潮的弊病,引起了以戴望舒为首的现代派诗人的深刻反思。

“现代派”与戴望舒的现代诗分析

“现代派”与戴望舒的现代诗分析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五点 十四分。
▪ 如戴望舒的《乐园鸟》、《寻梦者》,卞 之琳的《白螺壳》、《入梦》,何其芳的 《失眠夜》等。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五点 十四分。
▪ 第三,与现代派诗在思想内容上的相对薄 弱而言,他们在诗艺的探寻上却颇有成就。
▪ 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 戴望舒被称为“现代派”诗人的“诗坛的
领袖”。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 《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分为三个时期: ▪ 1、从学习新月派到写象征诗。 ▪ 《我底记忆》第一辑《旧锦囊》中的12首
诗,有明显的格律诗倾向。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五点 十四分。
▪ 如:《残花的泪》 ▪ 寂寞的古园中,/明月照幽素,/一枝凄艳
的残花/对着蝴蝶泣诉: ▪ 我的娇丽已残,/我的芳时已过,/今宵我
流着香泪,/明朝会萎谢尘土。 ▪ 我的旎艳与温馨,/我的生命与青春 /都已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五点 十四分。
▪ 戴望舒的诗非常注重“意象性” 。 ▪ 在另外的一些诗中,戴望舒往往用模糊的、
跳动的、多义的意象组合去演绎渺远的意 绪。 ▪ 如《印象》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五点 十四分。
▪ 是飘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 它轻轻地敛去了 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 迢遥的,寂寞的呜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五点 十四分。
▪ 这断指上还染着油墨底痕迹, 是赤色的, 是可爱的光辉的赤色的, 它很灿烂地在这截断的手指上, 正如他责备别人懦怯的目光在我心头一样。

单纯浪漫到“现代”的过渡——戴望舒《雨巷》简析

单纯浪漫到“现代”的过渡——戴望舒《雨巷》简析

课例研究新教师教学戴望舒早期的诗歌以单纯的浪漫主义为风格,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系列灰暗、阴郁、枯槁的形象。

在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中,自怨自艾,无痛呻吟。

戴望舒认为“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

它重在自我表现,但不应直泻无余,“它的动机是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所以他“差不多把诗当作另外一种人生,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

”他的诗作的起点不是关注社会现实,而是侧重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写。

初期的作品多数是情诗,抒发一种低沉、伤感、愁苦的情绪,如“怀着热望来相见,希翼一诉旧衷情,偏你冷冷无片言,我只合踏着残英,远去了,自家悲怨。

”(《自家悲怨》)“泪珠儿已抛残,只剩下悲思。

”(《生涯》)这类作品充满了多愁善感和自怨自艾,预示着诗人诗作情绪的基本走向。

但戴望舒是一个自觉跋涉者,在后来的创作中,他既自然地汲取了西方象征主义主诡计朦胧的意象和阴郁的情调,又在诗作中力求表现潜意识的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同时“新月派”倡导的格律,那回肠荡气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与他产生共鸣。

1927年,他终于走进了“雨巷”时代,完成了由单纯的浪漫主义向“现代”诗派的过渡。

所谓现代,是现代人“用现代诗形”抒写“现代情绪”的园地,他们顽强的保持“自我尊严”,表现形式上追求“纯美”,也力求创新。

我们解读《雨巷》,就知作者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理论的影响,也接受了中国传经诗作的滋养,着重追求个人的精神境界与外部自然的暗合,《雨巷子》表面上是描绘一片风景,但作者绝不是纯粹地在写景,诗中出现的景是当时作者心灵的象征。

“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心中理想的象征。

这理想是美好的,又是难以实现的。

诗人希望过、追求过,姑娘也确实走近他,而最终不免像“梦一样飘过了”,这又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幻灭。

即“雨巷”中的“姑娘”是虚幻的,是现实不存在的东西。

在“雨巷”中,“姑娘”是那样的朦胧而不确定,似乎又确定存在过,固而引起读者深深的惆怅,诗人的情感,在诗中不是通过直接方式袒露出来的,而是靠象征,暗示的手法,使读者透过象征体的暗示,去体味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的心灵而产生共鸣。

第七讲 现代诗派与戴望舒的诗

第七讲  现代诗派与戴望舒的诗

是从乐园里来的呢, 还是到乐园里去的? 华羽的乐园鸟, 在茫茫的青空中, 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 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 可以对我们说吗, 华羽的乐园鸟,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



抗战爆发以后,戴望舒积极投身抗日救 亡运动 经过艰难困苦的生活和侵略者铁窗血雨 腥风的磨练,他把抒写个人的苦难与书 写民族的苦难结合在一起,并表达了胜 利的信念,唱出了悲愤的强音 《元旦祝福》《狱中题壁》《我用残损 的手掌》《心愿》《等待》

费特列戈· 洛尔迦 艾吕雅 《见毋忘我花》《微笑》《霜花》《古 意答客问》《灯》



1934年到1945年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 第三个阶段——《灾难的岁月》时期 接受了瓦雷里、艾吕雅、许拜维艾尔、 洛尔迦等人的影响,创作上呈现出象征 主义、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融合 诗风明朗、雄强
三、戴望舒诗歌年到1927年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 第一个时期——《雨巷》时期 《我底记忆》:分为《旧锦囊》《雨巷》 《我底记忆》三辑 明显地带着新月派诗和中国旧诗词的影 响,高度重视形式美和音乐性


1927年到1932年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 第二个时期——《望舒草》时期 逐渐倾向于果尔蒙(Remy de Gourmont)、耶麦(Francis Jammes)、 保尔· 福尔(Paul Fort)等后期象征派诗人 自由自在、朴素亲切的诗风,放弃韵律, 转向自由诗体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的诗》: 《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纯然是现代 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 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 现代的诗形。
二、戴望舒的创作道路


戴望舒(1905—1950)一方面继承中国 传统诗歌的神韵,一方面又旁采法国象 征主义的芳芬,在30年代的中国诗坛上 创造了一种表达现代情绪、具有独特形 式的现代诗,从而领导了一个诗歌流派, 并标志着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原名戴朝寀,浙江杭州人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第一篇:戴望舒与现代诗派戴望舒与现代诗派一、现代诗派的定义及基本特征30年代初,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

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形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

诗作多表现诗人瞬间的情绪和遐想,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

戴望舒被称为现代诗派的“诗坛的首领”,他1927年所写的《雨巷》已经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势,1929年创作的《我的记忆》这首诗,就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1932年,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和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其而得名,1934年,卞之琳在北平编辑《水星》,1935年、1936年,戴望舒等主编的《现代诗风》和《新诗》月刊先后出版,把这股现代派的诗潮推向了高峰,伴随着这一高峰的,是1936年到1937年大量新诗杂志的问世,以至于作为现代派诗人一员的路易士认为“这两年是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一个不再的黄金时代”,达到了其创作的极盛期。

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也就越过了黄金时代而走向了衰退,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被40年代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

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现代》主编施蛰存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这里连用,七个“现代”来概括现代诗派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归结起来,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纯诗”的艺术观。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诗人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诗人

彷徨生哀怨惆怅也浪漫——从古典文化中走出来的现代雨巷诗人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1002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又称“雨巷诗人”。

他曾留学法国,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深刻影响。

他的诗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特别是法国象征诗派的一些艺术方法,为中国新诗注入了现代性品格。

但另一方面戴望舒无疑是被传统思想文化浸染得很深的文人, 在其诗作中透射出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深的扎根于中国的传统的思想与文化的土壤,体现为对传统的纵向继承。

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的:在成熟的诗人身上,过去的诗歌是他的个性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也受到现在的修改。

[1]置身于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戴望舒,不得不有意无意的与中国传统人文资源发生关系。

张亚权认为,戴望舒的诗歌“无论是意境的创造、情感的抒发,还是表现的技巧、选择的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

本文试从他诗歌的意象运用、表现技巧、思想内涵来分析他诗歌的传统人文资源。

但是在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人文资源?在我看来,传统人文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有形的可视的物质存在实体,一个是无形的可感知的精神存在。

物质层方面主要表现在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如刺绣、油纸伞、旗袍、陶瓷、红灯笼、古镇、雨巷、西湖、断桥等等;精神层面的则多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中,如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丁香般的忧愁,牡丹般的华贵,梅、兰、竹、菊般的高洁等等。

现当代作家戴望舒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把这些传统的人文资源运用到作品中,达到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而使作品生动形象起来,也使传统人文资源的内涵价值得到提升。

一、民族化的传统意象中国是抒情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的抒情传统。

因为是“抒情”的,所以也是浪漫主义的,按照蓝棣之先生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古典浪漫主义”传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二)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

《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

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

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

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

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

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家施蛰存。

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

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

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

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凤等。

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

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

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一、现代诗派的定义及基本特征30年代初,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

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形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

诗作多表现诗人瞬间的情绪和遐想,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

戴望舒被称为现代诗派的"诗坛的首领",他1927年所写的《雨巷》已经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势,1929年创作的《我的记忆》这首诗,就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1932年,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和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其而得名,1934年,卞之琳在北平编辑《水星》,1935年、1936年,戴望舒等主编的《现代诗风》和《新诗》月刊先后出版,把这股现代派的诗潮推向了高峰,伴随着这一高峰的,是1936年到1937年大量新诗杂志的问世,以至于作为现代派诗人一员的路易士认为"这两年是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一个不再的黄金时代",达到了其创作的极盛期。

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也就越过了黄金时代而走向了衰退,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被40年代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

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现代》主编施蛰存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这里连用,七个"现代"来概括现代诗派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归结起来,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纯诗"的艺术观。

即施蛰存说的"《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这是一种典型的诗的"贵族化"立场,和早期的象征诗派一脉相承。

如果早期白话诗追求的是诗的散文化和明白易懂,实现诗的平民化,那么现代诗派重视的是"现代诗是诗",仍然追求诗的朦胧美,走的还是"诗的贵族化"那一路。

至于诗和时代、人民、生活等外在的、非诗本身所拥有的东西,就更不在他们的考虑和主张之内了。

其理论以戴望舒的《论诗零札》为代表。

2、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

即现代人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所谓现代人,实际上指的就是远离现代斗争的漩涡,而又对生活怀有迷茫幻灭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所谓现代情绪,就是这群人所特有的精神状态,最典型的就是都市怀乡病。

这些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人,大都是游离在政党和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他们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来自农村在都市中感受到了传统和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成了都市中的飘泊者和流浪汉,生存在传统和现代、都市和乡村之间。

他们感受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痛苦,也体验到了西方唯美派、象征派诗人笔下对都市的沉沦的深刻绝望,以及颓废的世纪末情绪,五四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是摧毁了他们的纯真信念,所以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转向了微茫的乡愁(对自己出生的田园、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的皈依),"辽远的国土"就成为了他们诗中出现率很高的意象,象征着现代派诗人灵魂的归宿地和梦中的理想世界,这是一群寻梦者,但是他们梦幻中的乌托邦在地球上并不存在,所以,诗人们的潜在的危机,是不可避免地经受乐园梦的破灭,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的情调和诗绪。

最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的,就是戴望舒的《乐园鸟》,这是现代派诗歌中最好的收获之一。

此外,他的《寻梦者》《单恋者》《夜行者》,也都写出了中国现代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努力挣扎的无奈和哀伤,这诗情是现代的,也是中国的。

现代派的诗在内容上存在着一种悲观虚无的思想,现代派的诗人,有的是一颗青春的病态的心,所以,在这些诗人的笔下,中心往往是一个"孤零零的我",远离时代和斗争,咀嚼自己小小的悲欢,所以大都内容苍白、基调消沉。

3、诗艺的突破和创新。

即拥有现代的词藻和现代的诗形。

现代派诗人在艺术上主要受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以及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拥有现代的词藻和诗形。

现代的词藻:在30年代的现代派诗创作中,"文言语词入诗"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对于这些字,他们没有"古"的或"文言"的概念,只要适宜于表达一个意义、一种情绪,那怕只是完成一个音节,他们就采用了这些字,所以说是现代的词藻。

如"乃自慰于一壁灯光之温柔"(李广田《灯下》)这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现代的诗形:现代诗派在30年代又重新举起了"诗的散文化的旗帜",强调打破诗的格律,他们认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而整齐的格律会妨碍诗情,就象削自己的脚去穿别人的鞋一样。

这似乎是对早期"作诗如作文"的白话诗的响应,实际却有不同的意义,因为他们仍然重视诗的思维和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诗的韵律,追求诗的朦胧美,走的还是诗的贵族化的路子。

正象废名所评价的那样,他说:现代新诗的内容是诗的,形式则是散文的。

但是,现代诗的现代诗形更体现在表层的形式上,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

使现代诗歌趋于成熟境界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诗人们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自觉继承,他们找到了传统诗歌中和西方诗歌相亲和的部分,如"亲切"和"含蓄",从而找到了把传统纳入现代的合法性依据,从而获得了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和诗学背景的支撑。

但是他们的继承还是有选择的,主要继承和发展的还是晚唐五代时期李商隐和温庭筠一路"纯粹的诗"的传统,因为温庭筠、李商隐诗中的那种幻象的美感和朦胧的意境,和他们的美学倾向正相吻合,表现出了一种回味深长的品格。

总之,现代派诗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二、戴望舒(1905-1950)--现代派诗歌创作的艺术尝试 1、生平:戴望舒,原名戴梦鸽,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被称为现代派诗人的领袖。

先后出版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共存诗90余首,既反映了20-40年代的历史风云,也记载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道路。

2、艺术探索的阶段从思想发展的阶段性来看,戴望舒的诗作可以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诗艺探索的阶段性来看,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早期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的发展过程。

第一个阶段:创作的早期,以《我底记忆》中的"旧锦囊"一辑12首诗为代表,这些诗作写于1922-1924年,是他的少年习作。

第二个阶段:向现代诗过渡的阶段,既吸取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也受到了新月派格律诗的影响,注重音乐性,句式大体整齐,押韵且韵位固定,追求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就是著名的《雨巷》。

第三个阶段:创作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戴望舒摆脱了音乐的束缚,运用自然进展的现代口语,服从诗人情绪展开所需要的内在节奏,向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诗形式转化,以情绪的节奏代替了字句的节奏,诗风转向"厚朴"。

《我的记忆》这首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收获。

诗集《望舒草》收录了戴望舒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诗人找到了"新的情绪和表达这情绪的形式",因此成了中国现代派诗人的领袖和当时新诗创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的杰出代表。

第四个阶段:后期创作(1937年后创作)。

他早期和成熟期的作品,多写的是爱情苦闷和个人的忧郁,离时代很远。

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戴望舒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诗的内容和歌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39年所:写的《元日祝福》,是这种变化的标志。

此后所写的一批著作,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在民族苦难中审视个人的不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如《狱中题壁》表达了对抗日义士的歌颂,《心愿》,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和信心,《偶成》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苦痛和对光明的向往,这首诗接受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的影响,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3、《雨巷》1927年11月,戴望舒的成名作在《小说月报》发表,从此名噪一时。

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诗人隐居在江苏小城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表现诗人热切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诗中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衬托了一种彷徨、惆怅的心理情绪,从而间接地透露出痛苦和迷茫的时代氛围,典型地抒写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心态。

诗的中心意象"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又在"雨的哀曲"里梦一般消失,留下一份难消难解的雨中愁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默彳 (chi)亍(chu)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象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yi)的篱墙,/走进这雨巷。

颓圮(pi)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中感伤性词语的大量和反复采用,突出呈现了诗人孤独、愁怨、感伤、惆怅的情绪,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部分知识青年对现实的失望和理想破灭的苦闷、彷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