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文言文及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易错试卷)及详细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孰.视之孰:同“熟”,仔细B.客之美.我者美:美丽C.期.年之后期:满一年D.臣之妻私.臣私:偏爱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马之.千里者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奉命于.危难之间C.皆以.美于徐公徒以.有先生也D.窥镜而.自视人不知而.不愠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邹忌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弊”进行类比,能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威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句话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文言文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超然台记〔宋〕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③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④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⑤,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⑥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⑦”,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哺糟啜醨:吃酒糟,饮薄酒。
②岁比不登:连年歉收。
比:连续。
登:丰收。
③葺:修缮。
④庶几:或许,也许。
⑤遗烈:功业。
⑥瀹:煮。
⑦超然:超凡脱俗,超出世俗生活之外。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安)①释舟楫之安____②尔安敢轻吾射_____(《卖油翁》)⑵(因)①因城以为台者旧矣_____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唐雎不辱使命》)⑶(稍)①稍葺而新之____②县官日有廪稍之供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3.请借助小贴士,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要注意语意完整、通顺。
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4.请认真品读下列语句,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中苏轼的“乐”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谈到的“乐”,有何不同。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文言文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戚继光①,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②。
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③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④,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
“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与大猷⑦均为名将。
(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⑧,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⑨。
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
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注释)①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
②卫指挥佥事:官名。
③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
④慓悍:矫捷勇猛。
⑤薮泽:湖泽。
⑥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
⑦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
⑧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
⑨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下列断句有误的一项是()A.又以∕南方多薮泽B.审∕步伐便利C.继光为将∕号令严D.大猷老∕将务持重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而信.之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B.实是欲界之.仙都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D.何陋之.有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
【答案】1.D2.A3.A4.请求招募三千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交替使用长兵器和短兵器。
因此,戚继光的整支部队特别精良。
5.善于治军,果敢、刚毅,战功显赫等(写出两点即得满分)【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③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④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⑤,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注释)①溥:张溥,明末文学家。
②钞:后来写作“抄”。
③已:完毕。
④斋:书房。
⑤毫:笔。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3)如是者六七始已始:(2)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文段的内容。
4..从以上两人的学习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答案】48.(1)借(2)等待(3)才(4)完成2.(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中浸几次。
3.(甲)作者学习之勤奋及从师求学之艰难;(乙)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4.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勤奋刻苦,不怕困难。
【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始”:才。
备战中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文言文(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二)狄青为枢密副使,宣抚①广西。
时侬智高②守昆仑关。
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燕将佐,次夜燕③从军官,三夜飨军校。
首夜乐饮彻晓。
次夜二鼓时,青忽称疾,暂起如内,久之,使人谕孙元规④,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人劝劳座客。
至晓,各未敢退,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矣。
”(节选自《梦溪笔谈》)(注释)①抚: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
②依智高:宋朝壮族首领。
皇植四年(1052)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
③燕:通“宴”,宴请。
④孙元规:宋朝会稽人,为湖南安抚使兼产南东路、广南西路安抚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共同)乘车B.公将驰.之:驱车(追赶)C.既克.,公问其故:战胜D.望其旗靡.:消失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发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语段(一)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判什么样的特点?4.语段(一)中的曹判和语段(二)中的狄青两位军事家都是抓住战机出奇制胜,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D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4.曹刿第一次抓住彼竭我盈的士气,第二次抓辙乱旗靡的战况,最终以弱胜强。
狄青在上元节布下迷阵,声称要在军中大宴将领三夜,但却在第二夜宴会中途突然退席率领军队偷袭昆仑关。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古诗文阅读(甲)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小石潭记(选段)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饮酒》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他做到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两层含义:忘世、忘我。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动静结合,写出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全石以为底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B.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C.斗折蛇行D.帝感其诚《愚公移山》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问君何能尔.尔(_________)②心乐.之乐(_________)③亭.亭净植亭亭(_________)④日光下澈.澈(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备战中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文言文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乐羊子妻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36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以污其行.乎(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3)累寸不已.(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37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37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分)(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3分)(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2分)372.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道理:影响:【答案】369.(1)品行、德行(2)特殊原因(3)停止(4)被……感动370.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371.(1)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2)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372.道理:不能贪财污行;求学要持之以恒。
影响: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还终业,七年不返。
【解析】369.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行”为“品行”,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感”作动词,意为“被……感动”,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短文两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A.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入.云入: 耸入B.①五色交.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C.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D.①盖.竹柏影也盖: 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1.D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①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 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解析】1.D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
改为:①盖竹柏影也。
盖:表示原因或推测,译为“大概”或“原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亦”:也。
“寝”:睡觉。
“相与”:一起,共同,一同。
还有“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3.考查对重要语句的言外之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社环,庐陵人。
其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常母张氏年六十余,无所归,而行至环家。
环见张氏,大惊曰:“何为而至于此。
”母泣告以故。
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以母事之。
常母性急,少不惬意,辄诟怒。
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
越十三年,母卒,环具.棺椁险殡之礼,买地葬之,岁时常祭。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1)母泣告以故.______(2)环具.棺椁殓殡之礼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
156.杜环“以母事之”,具体表现在哪里?【答案】1.(1)原因、缘故(2)具备、准备2.杜环听了也哭了出来,扶着常母坐下,向她行礼,再把妻子儿女叫出来拜见她3.(1)告诚家人凡事要顺着张氏的心意(2)亲自为张氏烹药【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具”是“准备”;“故”是“原因,缘故”的意思。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亦(也)、泣(哭泣)、复(又)、妻子(妻子儿女)”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筛选出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
本题可依据“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环亲为烹药”“环具棺椁险殡之礼,买地葬之,岁时常祭”这三句话,概括其“以母事之”的表现即可。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杜环,字叔循.他的祖先是庐陵人.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去世,家庭破碎.常允恭的母亲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淋着雨走到杜环家里.杜环看到常母,大为吃惊,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您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出来,杜环扶着常母坐下,向她行礼,再把妻子儿女叫出来拜见她.把她当作母亲侍奉.常母性格非常急躁,稍微有不满意的地方就生气发怒.杜环就私下告诫家人,凡事要顺着常母的心意.常母患有咳嗽病,杜环亲自为她煎药.过了十三年,常母去世,杜环准备了棺椁厚葬并按照礼仪了她,买地埋葬她,每年都去拜祭常母.2.文言文阅读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
”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
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
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注解)①行县:出行属县。
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
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
⑤居官:担当的官职。
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
⑧傅:推诿。
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越过)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经过)D.辞.不受令(辞:言辞)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D.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B2.A3.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
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
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解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放纵);B项正确;C.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犯过错);D.辞.不受令(辞:推辞)。
2.“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的“以.”解释为:因为;A项的“以.”解释为:因为;B项的“以.”解释为:用,把;C项的“以.”解释为:来;D项的“以.”解释为:拿、向,用。
故选A。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罚”,刑罚;“过”,过失。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得出: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结合“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 得出: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得出共同点: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
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
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
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
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
”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
”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
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
”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自杀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
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
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
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给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
”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
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
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
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
”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3.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②醉翁之意不在酒③心窃乐之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林壑尤/美B.作亭/者谁C.饮少辄/醉D.昨/游江上3.(小题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4..读懂山水(5分)(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
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
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3分)【答案】1.(4分)要求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①临:靠近(高踞)。
②意:情趣(乐趣)。
③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④诚:确实(果真;实在)。
2.D3.(4分)要求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
每句2分。
①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句: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4.读懂山水(5分)(1)(2分)要求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
若画面或语句不完整,酌情扣分。
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3分)要求与评分:联系文段内容,言之成理。
甲段,1分;乙段2分;若表达不好,酌情扣分。
示例: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解析】388.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