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习题及答案

3、社会主义和民主的关系

⑴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个根本方向。⑵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是共产主义社会两大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需要靠科学,人与人和谐的实现,就要靠民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只有高度重视民主建设,实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稳步前进。⑶民主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手段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的方法是实现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群众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⑷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的前提首先民主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这就使社会的潜在利益冲突有了化解的可能;其次,它遵循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决策的多中心和复合性的结合,决定了民主制度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依靠协商、对话,从而有利于矛盾双方的理解和沟通,有利于政府在决策时最大程度地体现和照顾方方面面的利益要求;最后,民主制强调决策的透明性,强调以人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这就给权力的拥有者设置了高压线,从而有助于防止权力的异化和执政者滥用权力,而这本身又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最好最有利的方法。⑸民主是实现科学决策的保障科学决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现代化和各项现代化的前提。民主是实现科学决策的保障。只有民主才能避免决策权集中于一人或少数人之手,减少决策的主观性、随意性。民主是独立思考和集体决策的完美统一。民主还是一种修错机制,民主政治就是能够依据多数人的意志,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科学的决策或者多数人按照程序纠正错误、使决策科学化。⑹民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实践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民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内容,是防止无产阶级专政发生畸变的有效工具。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内容

答:1生产力层面: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优越性;2生产关系层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共同富裕”,最能从目的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高水平发展的生产力与基本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3从政治上看: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4从思想文化方面:人民有共同的信仰:共产主义;5从集体主义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7、如何看待“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观点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优势。但是,优势的正确有效发挥总是有一定条件的,而且优势有时也与劣势相互关联、乃至相互转化。近年来,对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在实践中,某些地方政府不能科学理解“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道理,结果也做出了不少违背科学发展的事情。因此,有必要对“集中力量办大事”进行辩证地分析,以防止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上的错误。首先是“事”字,即办事的性质上,要分清是好事还是坏事。“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优势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求所办的“大事”是好事、是正确的事。如果所办的是坏事、错事,那么它就不仅不是优势,反而是劣势了。其次是“大”字,即办事的规模上,要统筹大事与小事。“集中力量办大事”诚然不错,但不能只偏好办“大”事,而忽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小”事。

第三是“集中力量”,即办事的机制和方式上,要讲究民主和效率。究竟是集中力量好,还是分散力量好,要看办事效率。需要集中的就集中,需要分散的就分散。新时期,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要坚持和发扬我们在社会动员方面长期形成的好传统、好做法,同时要结合当代中国的新实际,努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与民主建设相结合、与民生建设相结合,推动科学发展,以发挥优势,抑制劣势。

9、如何认识“中国模式”:含义、特征、如何评价

答:中国在过去30年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交各方面都创造性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体制。这种体制概括起来就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特定时期、特定空间的一个概念。特定的时期,就是指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最突出的时期;特定的空间,是指中国特别是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的疆域。任何超出这样的时空条件来讨论中国模式,都会导致对中国模式内涵的不正确理解。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在政治上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中核心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经济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特征:“中国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国模式”也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模式。从基本经济制度上看,中国由过去追求“一大二共三纯四平均”的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多种所有制并有交融的混合经济,由过去分配方式单一、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的分配制度转变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与效率并重,既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从经济结构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在不断的调整中趋向合理化;从经济增长方式上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型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发展经济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改变,新模式强调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以低投入、高产生、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从经济与发展战略上看,中国已成功实现战略转换,由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转变为现代化战略,由重速度、重数量、轻效益、轻质量的倾向转变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效益质量合理实在的速度。

特点:有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比较完整,比较有效的政府;有一个指导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集中精神关注民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渐进改革,拒绝休克疗法;确定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学习态度

评价:优点:中国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使中国既有金融杠杆又有经济杠杆,从而使得中央政府的政策推行非常容易,中国模式的特点就是出口导向与外部需求之间的平衡,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中国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的拯救方案,一是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而是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包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教育体制改革。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强法规调控,在这次危机中表现了出手快、出拳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手段,稳定是前提,改革、稳定为发展服务,发展能够反过来促进改革和稳定。缺点:1在盲目追求高GDP增长,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和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2不平衡发展问题显著,这是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3社会不公问题严重,使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共同体的认同

感降级,进而对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不利的影响4社会保障滞后,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公共卫生步履维艰,住房保障几乎是空白

10、苏联模式的特征及其评价:

基本特征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①政治方面: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②经济方面:⑴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⑵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⑷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⑸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思想文化方面: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④对外关系方面:对外封闭、与资本主义国家冷战对峙、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历史成就①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重大弊病①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②经济上管得过死,缺少效率与效益;③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④对外关系中输出革命,盛行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⑤斯大林模式还培植了一个党政军高薪官僚特权集团。历史教训:①警惕右的,但主要纠正“左“的错误;②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③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12、两个必然的逻辑结构和理论地位

答:回答两个必然的逻辑结构即阐述“马克思怎么推出两个必然”。“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马克思利用唯物史观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层面)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关系层面)两者失衡,将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这点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这里需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消灭私有制,需要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实现社会主义。

回答两个必然的理论地位即阐述“两个必然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核心地位”。1.几乎构成马克思的理论思想体系,属于核心地位。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自我定位来看,马克思一生都在揭示两个必然之谜,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更新的形态所替代。3.从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来看,两个必然已经是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空想主义的根本特征。

14、我国贫富差距出现的原因

(1)“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力不发达,治穷是最主要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此邓小平一直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由于没能够完全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该理论的支持者的认为:只要效率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这是在这一错误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公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成了必然的结果。(3)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

没有真正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能够投机钻营,非法、违法经营和权利资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贫富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4)税收制度的不合理毋庸置疑,国家通过健全的税收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税率上来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缴纳高很多的税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频繁出现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们,并没有出现在缴税排行榜的前列。这充分说明了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的不健全。由于对于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比要的“限高”,导致了我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除了合理的税收制度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然而,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明显表现出严重的之后。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城镇的退休人员及其亲属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足量的保障,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6)不平等竞争的存在不平等竞争表现在:一些部门、行业甚至是一些个别的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而其他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却不能,因此最终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缩小贫富差距的建议:1)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2)完善社会保障3)健全财税制度4)加强法制建设5)降低垄断收入6)继续两大战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6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第三,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实践上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并不等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就完全搞清楚了。也不等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就能自然而然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也不是对资本主义或其他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进行批驳、谩骂中体现出来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实干出来的。社会主义优越性还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