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名词解释

冰山模型名词解释
冰山模型是一种著名的企业管理和绩效评估概念,它把绩效分析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核心能力、主要能力和补充能力。
它指的是企业组织的一种有效的绩效分析方法,其中核心能力比较重要,是企业的竞争力,在冰山中体现为最顶部大块的冰,而主要能力不太重要,是企业的支撑基础,在冰山中体现为中间小块的冰,而补充能力既不重要也不支撑性,在冰山中体现为底部小块的冰。
另外,冰山模型还具有层级管理的功能。
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责任,企业需要做好每种能力,才能取得最好的设备绩效。
冰山模型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管理者将精力投入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和维护,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冰山模型的核心理念是,企业绩效分析应该从层面上进行,而不是一次性的,根据企业需要的有效绩效分析,企业应该将精力投入在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和维护上。
由于每一层发挥的作用有明显的区别,企业应该对三层能力进行不同程度的重视和投资,这也是冰山模型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冰山模型让企业管理层在投资和发展上有了方向,让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和提升,从而获得持续竞争力。
冰山模型的名词解释

冰山模型百科名片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目录简介人的素质的六个层面冰山模型的素质层级相关人物简介美国学者斯潘塞于199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人的素质的六个层面1、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2、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冰山模型,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3、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4、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5、特质(性格),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
品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其中第1、2项大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
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冰山模型,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
第3、4、5、6项往往很难度量和准确表述,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
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其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
考察这些方面的东西,每个管理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但往往因其偏好而有所局限。
冰山模型

遵循步骤
冰山模型的有效运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
第一,不同类型的工作,素质要求是不一样的,需确定哪些素质是该类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胜任素质。确定胜 任素质主要有两条基本原则:(1)有效性。判断一项胜任素质的唯一标准是能否显著区分出工作业绩,这就意味 着,所确认的胜任素质必须要在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之间有明显的、可以衡量的差别。(2)客观性,判断一项胜 任素质能否区分工作业绩,必须以客观数据为依据。
相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Lyle M·Spencer,Jr·& Signe M·Spencer)则从特征的 角度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 属于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这部分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 来,这一部分也称为基准性素质(Threshold Competence)。基准性素质是容易被测量和观察的,因而也是容易 被模仿的;换言之,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 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e)。它是区分绩效优 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职位越高,鉴别性素质的作用比例就越大。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而言,鉴别性素质不容 易被观察和测量,也难于改变和评价,这部分素质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得以形成。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 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层面划分
1、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
冰山模型理论

冰山模型理论
冰山模型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乔治·马丁提出的,模型最初来自于一个关于客户服务的例子,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种理论被扩展到许多其他行业。
冰山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只有少数的特性能够对外界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大多数特性只是在幕后支撑这些关键特性。
冰山模型的核心思想可以用图表来描述,图表的上面代表的是冰山的顶部,它代表了被外界观察到的可见特性,而图表的下面代表的是冰山的底部,它代表了被外界看不到的不可见特性。
冰山模型理论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开发和客户服务等。
它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把握企业发展的重点,重点关注关键特性,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有效地实现这些特性;市场营销人员可以着重强调关键信息,以此来激发人们的兴趣;产品开发人员则可以抓住最大的需求,着重开发那些与客户最有价值的功能;客户服务人员则可以根据客户最关心的问题,集中优先处理最重要的问题。
冰山模型定义

冰山模型定义冰山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问题本质的模型,它源于冰山的特点:冰山在水面上只露出一小部分,大部分被隐藏在水下。
同样地,问题的表面只是问题的一小部分,问题的根本原因通常被隐藏在背后。
下面,我将用人类的视角,以真实的叙述方式,为您展示冰山模型的定义与应用。
冰山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用来解释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它认为,人类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个别的行动或言语,实际上是被内心的情感、信念和价值观所驱动。
这些内心的因素被比喻为冰山的底部,而表面上的行为则是冰山的顶部。
在冰山模型中,冰山的顶部代表了人类行为的外在表现,比如言语、举止和动作。
而冰山的底部则代表了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因素,包括情感、信念、价值观、需求和动机等。
这些内在驱动因素往往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但却很容易被忽视或忽略。
冰山模型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他人产生冲突的情况。
如果我们只看到对方表面的行为,很容易误解对方的意图,进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而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在驱动因素,就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并且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组织管理中,冰山模型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领导者需要了解员工的内在驱动因素,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和潜力。
同时,领导者也需要关注组织文化、价值观和信念等底层因素,以确保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冰山模型的思维方式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比如市场营销、心理咨询和决策分析等。
通过深入了解问题的底层原因,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和解决问题,避免只看到问题表面而忽略了根本原因。
冰山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问题本质的模型,它通过将问题比喻为冰山,强调了问题背后的内在驱动因素。
在个人生活和组织管理中,冰山模型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了解问题的底层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更准确地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冰山模型的定义与应用。
冰山模型 品质特征

冰山模型品质特征冰山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品质管理工具,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它认为问题表面上只是冰山的一角,真正的问题隐藏在冰山的下方。
本文将从冰山模型的角度,探讨品质特征的重要性及其对产品和服务的影响。
一、冰山模型简介冰山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它通过比喻将问题分为表面问题和潜在问题。
冰山的表面只是问题的一小部分,而冰山下方的隐藏部分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冰山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品质特征的重要性品质特征是指产品或服务的各个方面,如性能、可靠性、耐用性、外观、功能等。
品质特征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用户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一个拥有良好品质特征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从而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三、品质特征的影响因素品质特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与开发: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个品质特征的要求。
合理的设计和开发能够确保产品或服务具备较好的品质特征。
2. 材料与工艺: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及采用优良的工艺,可以有效提升产品或服务的品质特征。
优质的材料和工艺能够增加产品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提高产品的品质水平。
3. 制造与生产:制造和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是确保产品或服务品质的关键。
严格的制造和生产过程能够减少产品的缺陷率,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4. 测试与检验: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全面的测试和检验,能够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解决。
测试和检验的结果可以提供改进品质特征的依据,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四、品质特征的管理方法为了确保产品或服务的品质特征,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品质管理方法:1. 品质计划:制定品质计划是确保产品或服务品质的第一步。
品质计划应包括明确的品质目标、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纠正措施。
2. 品质控制:通过建立有效的品质控制体系,对产品或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

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目录1、什么是冰山模型?2、人的素质的六个层面3、冰山模型的素质层级4、冰山模型的遵循步骤5、相关链接什么是冰山模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人的素质的六个层面1、知识(Knowledge):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2、技能(Skill):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3、社会角色(SocialRoles):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4、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5、特质(Traits):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
品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Motives):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其中第1、2项大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
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
第3、4、5、6项往往很难度量和准确表述,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
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其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
考察这些方面的东西,每个管理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但往往因其偏好而有所局限。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简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人的素质的六个层面1、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2、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3、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4、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5、特质(性格),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
品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其中第1、2项大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
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
第3、4、5、6项往往很难度量和准确表述,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
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其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
考察这些方面的东西,每个管理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但往往因其偏好而有所局限。
管理学界及心理学有着一些测量手段,但往往复杂不易采用或效果不够准确。
冰山模型的素质层级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不为人知的奥秘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能力素质冰山模型被众多管理者所熟知,但也许并不知道冰山模型中还隐藏着工业时代发展的解码。
为何这样说?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冰山模型在工业时代提出,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二是因为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本质是对“人”的解构,因此只要能把“人”清晰解构出来,就能掌握工业社会发展规律,这些解码就隐藏在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中,解开冰山模型的奥秘就能知道工业时代发展的“前生”“今世”与“未来”,互联网时代什么样?工业4.0为什么迟早到来?一切答案尽在其中。
冰山模型隐藏的奥秘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最早用于人才选拔,通过对“人”的能力素质分析,甄选适合组织需要的人才,因为能力素质决定“人”是否能够获得组织预期的结果。
这就形成一个潜在逻辑: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素质就会产出什么样的劳动成果。
能力素质其实给出了“人”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冰山模型从根本上揭示出工业社会是如何发展的,前提是所处的时代能够把冰山模型解构到什么程度,因为冰山模型并非让人一目了然,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露在表面能够看到“冰山之上”的部分,基本上体现出“人”的外在特征,不需要深入接触,通过简单观察分析就能识别,例如“人”的知识水平、从业经验、技能水平等;另一部分是深藏起来看不到的“冰山之下”的部分,必须深入接触,通过系统分析才能识别,例如“人”的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特质、动机等,“人”的能力素质是指整个冰山,冰山模型决定了“人”的最终行为结果。
从冰山模型可以发现,越是“冰山之上”越便于识别、易于改变,越是“冰山之下”越难以识别,不易改变,但是主导“人”的行为却是“冰山之下”的部分,而且越是深层次,影响效果越明显。
冰山模型形象的反映出人类在工业时代的价值创造活动特点,对“人”的认知从“冰山之上”一直到“冰山之下”,人类也从1.0时代逐步迈向4.0时代。
1.0时代认识了“冰山之上”的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能够进行机械化生产;2.0时代除了“冰山之上”的部分以外,又认识到了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等“冰山之下”的浅层次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能够进行工业化制造;3.0时代向“冰山之下”继续延伸,认知了“人”的“特质”,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能够进行网络化创新;4.0时代将认知冰山模型最深处的“人”的“动机”,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将能够进行个性化创造,这就是冰山模型不为人知的奥秘。
如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处于3.0时代,展望4.0时代,而中国也开始摆脱2.0时代的特征,开始迈向3.0时代,“创新”就是3.0时代的典型标志。
互联网时代天道不酬勤
对于中国而言,开始告别2.0时代,3.0时代的使命展现在眼前,而互联网时代则是3.0时代的“缩写”。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将由冰山模型中的“特质”所体现。
“特质”一词在汉语中还可以表达为“天赋”之义,这样更容易理解。
世上没有相同的“人”,就在于“人”与生俱来的天然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天然差异就是“天赋”,冰山模型告诉人们如果能够把“天赋”充分发挥,“人”在互联网时代将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如果理解了冰山模型,就会发现互联网时代天道不酬勤,天道只会酬“天赋”,当无法认知“人”的“天赋”时,“人”在价值创造活动中没有明显差异,此时天道才酬勤,这是 1.0时代的特点,到了2.0时代已经不合时宜,进入互联网时代更应该摒弃,同样类似“成功没有捷径”之说也将成为过去式,“天赋”就是成功的捷径,关键是如何把“天赋”充分发挥。
如果人们仍然把传统观念作为行为指导原则或处事哲学的话,将会与时代发展相脱节,反而成为一种阻碍。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广为流传,意思是“成功来自于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天赋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这句话清晰的表达出“天赋”的重要性超越“汗水”,抛开了“天赋”,“汗水”再多也没有意义。
在不具备成功的“天赋”情况下,越是提倡“坚持”“努力”“勤奋”越将与成功背道而驰,多少人穷极一生追求了无法企及的理想,造成社会人力资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影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也正因如此,一直以来成功都被少数人所垄断,人们只看到了少数人的光环,却无视众多失败者的凄凉。
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看似消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正因为“生有涯而知无涯”,所以更需要探索每个人的“天赋”,珍惜“汗水”与“时光”,莫让“汗水”白白流淌,莫让“时光”悄然流逝,人生应该去寻求最容易、最快捷的成功路径。
同样,在互联网时代“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就成了悖论,为什么?因为如果时代
主题是“创新”时,同质化程度较高的“人”团结在一起,创造力公式将出现1+1≦1的结果,此时团结不是力量,人多反而是负担重,这一点正在被现实印证。
“天赋”才是“创新”的源泉,只有不同“天赋”的“人”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强大的创新力,创造力公式将会出现1+1≧2的结果。
互联网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天赋”对于“新事物”的创造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挖掘人的“天赋”将成为社会人才培养机制的使命,西方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恰恰体现这一目标,因而这些国家顺利的进入了3.0时代。
4.0时代冰山浮出水面
“天赋”是让“人”容易取得成功,最终能否成功更多的取决于冰山模型最深层次的“动机”,这将是4.0时代人们对冰山模型的解构。
“动机”在心理学中指能够影响人类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的东西,没有“动机”,再好的“天赋”也可能被埋没,因此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在“天赋”基础上拥有强烈的“动机”,这将是人类的最优成功路线。
所谓“最优”是指两个要素不仅占据了冰山模型的80%,而且也占据成功影响变量的80%,符合帕累托的二八定律,也被称为最省力的法则。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局限,只能通过各种行为表现去判断、推测人们的“动机”,但是这一切都将随着4.0时代的到来,而发生本质改变。
到了4.0时代,无数的互联设备、智能系统,无数次的个人信息数据处理,只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完全可以把“冰山之下”深深埋藏的“动机”挖掘出来,到那时“人”将被彻底认知,而整个“冰山”即浮出水面,人类社会将彻底发生巨变。
当“动机”被掌握时,人类再无隐私可言,这也让人们开始对未来产生忧虑。
在德国高科技的帮助下,谷歌眼镜现在已经可以通过“人”的面部识别,推测出“人”的年龄、性别,甚至实时的情绪,这也说明冰山模型的轮廓已经开始呈现出来,而到了4.0时代,整个冰山模型完全能够清晰的展现。
当企业能够通过先进技术洞悉“人”的需求动机时,即具有了“未卜先知”的能力,完全可以先发制人,不仅仅能创造产品,更能创造需求,因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生长需求动机能够不断生长,动机满足之后将产生更强烈的需求动机,只要能够掌握“人”的需求动机,就能够源源不断的创造需求动机。
由于生长需求动机具有完全个性化的特征,因此4.0时代的标识就是个性化的价值创造。
整个工业时代的发展也是对冰山模型解构过程,互联网时代由于认知了“人”的“天赋”,将导致社会结构日益分子化,而4.0时代将认知“人”的“动机”,将导致社会结构原子化,最终“冰山”浮出水面,每个个体都会被体现出来。
之所以要寻找工业时代发展的解码,是要为今天的改革明确方向,世界上不仅仅是中国在进行改革,其他国家都在变革中寻求新发展,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为进入4.0时代开始准备,中国如何才能赶上这次历史性的技术革命,目前进行的改革则具有历史性意义,这也是本文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