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创作设计表达
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解读——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城市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解读----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涂文根建筑创作中地域性的研究应当被施以重点的关注: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收山之作.其建筑风格与建筑形态呈现出浓厚的传统江南文化风味,充分体现江南建筑的地域风格,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对其空间形态、建筑风格、材料与色彩等进行全面分析,试图探寻该建筑在创作过程中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和互动,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提供更多参考,新建筑需保持与周围古典园林在风貌上的一致性,又要体现现代建筑的时代感。
考虑到基地的特殊性质.贝聿铭在建筑构思中强调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环境,并将其动态延续发展的态度.将苏州博物馆作为拙政园的最后一个空间序列.既保留传统历史环境的整体感,又在存有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街区中添加了新时代的建筑语言.丰富了历史片区的建筑层次。
一、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背景贝聿铭先生为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其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石材等现代建筑材料,贝聿铭祖籍苏州,虽常年居于海外,但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丝毫不减,并一直希望能为家乡留下一些纪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倾注极大心血,以传统苏州文化为基调.融合现代主义思想和技术手段,创造出一座既古而新、与时俱进,既蕴含传统建筑韵味,又体现当代技术水平的建筑。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选址阶段,便力求体现传统与现代的承与序;项目基地位于苏州古城内.北侧为拙政园.东侧为忠王府,南侧为古风古韵的文化步行街,西侧则通过城市主要干道齐门路与城市现代风貌区相接。
新旧融合的地段要求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地域性解读(一)空间形态1.平面布局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采用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方法,以一条景观主线贯穿南北.经入口庭院,主庭院直至博物馆的北面拙政园。
整个轴线统领全局,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礼制特点。
建筑群整体呈现“九宫”布局特点,将各个功能部分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在建筑单体的布置上,苏州博物馆采用传统江南民居建筑群落式布局特点,单体建筑融合于群体建筑序列之中,以院落和内庭空间联系起来,达到虚实对比,既对立又统一的效果.是典型的“古典园林式”的空间布局:庭院入口处采取传统对称式布局,而在展览空间则应2020-1547I爲症建设用了非对称式布局,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对比。
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索

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索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日益受到重视。
在建筑领域,地域文化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元素,对于提高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融入的教学方法尚不成熟,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将地域文化元素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探索一种有效的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的探讨,为建筑设计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理论分析,明确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总结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所提出的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为建筑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1.1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历史、风俗、习惯和信仰等特征的文化现象。
它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支柱,是人们生活、工作和思考的基石。
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它决定了建筑的风格、形式和功能。
了解地域文化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创作,使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
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它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研究地域文化,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设计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价值所在,它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传承。
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应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将其融入到教学方法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域文化,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1.2 建筑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的融入现状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不够成熟。
建筑创作中的地域性表达的初探

造 的 , 邻 建 筑 之 间 用 防 火 山 墙 分 隔 , 些 墙 的 角 部 造 型 类 相 这 似 马 头 而 称 为 马 头 墙 , 主 要 起 隔绝 火 焰 、 免 火 灾 蔓 延 的 它 避
我们知 道 , 古 到今 , 类 的活 动从 未 离开 过 建筑 。远 从 人 古的人 类就 常 常就 地取 材 ,利 用原始 而 实用 的建 造技 术营
以及 自然条件 等影 响 因素都 使 建筑产 生 了丰 富 多彩 的民族
性 和 地 域 性 , 为 建 筑 文 化 中 丰 富 的 内 涵 。 西 方 天 主 教 从 哥 成 特 建 筑 上 表 现 出神 秘 耸 上 的 升 腾 之 感 ,东 正 教 堂 从 群 穹 顶 式 建 筑 中 表 现 出教 意 的 辉 煌 ,而 伊 斯 兰 教 拱 券 和 高 塔 则 表
摘 要 : 域 性 来 源 于 自然 , 源 于 历 史 是 原 始 的 地 域 建 筑 还 是 当 代 地 域 主 义 建 筑 , 能 无 均
域 性 体 现 在 建 筑 能 够 具 有 本 土 精 神 。 建 筑 师在 创 作 时 客 观 真 实地 积 极 与 自然 呼 应 , 承 文 化 , 现 地 域 风 貌 。 并 采 用 传 体
完全 由当地 的气候特 点 、 地理 状 况 、 地域 风俗 等决 定 。
就 我 国而言 : 方 建筑 比较厚 重 , 方建 筑 比较轻 巧 。 北 南 在 民 居 中 , 皖 南 民居 的 马 头 墙 , 为 大 量 的 徽 居 是 密 集 建 有 因
一
、
建 筑 是 人 类 生 活 中 重 要 的 组 成 部 分
现 出 对 真 主 的 虔 诚 …… 这 些 都 透 出 了 宗 教 文 化 的 特 征 。 比
浅谈铁路中小站房建筑的地域文化表达——以聊城站房设计为例

-铁路客站/房屋建筑浅谈铁路中小站房建筑的地域文化表达——以聊城站房设计为例刘保红(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设计院,济南250022)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受不同地区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
随着铁路的建设。
中小旅客站房遍及全国各个地方,站房建筑设计应如何更好地表达地域文化。
通过研究站房建筑所处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及建筑特色,运用造型、色彩覆建筑符号等设计手法,使其具有地域性特征。
结合聊域站房设计实例,分析其所处地区的文化历史背景,介绍如何在站房建筑的室内外设计中充分体现地方建筑文化的地域性,为地域性表迭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铁路中小站房;建筑;地域文化;设计中图分类号:TU39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54(2012)06—013I一04D i s cus s i on on t heE xpr es si on of R egi onal C ul t ur e of S m al la nd M edi um R ai l w a y St at i ons—T aki ng t he D es i gn of L i aoc heng St at i on as Exa m pl eLI U B ao—hun g(Ji nan D es i gn I ns t i t ut e,C hi na R a i l w ay E ngi neer i ng C onsu l t i ng G r oup C o.,L l d.,J i’n an250022,Chi na)A bs t r act:T he ar chi t e ct u r al cu l t ur e i s t he s u m of ar c hi t e ct ur al s ubs t ances and spi r i t ual w ea l t h i n t heproc es sof hum a n soc i al pr act i ce.I t f orm s t he ar c hi t e ct ur al st yl es by t he i m pa ct of t he hi st or y,c ul t ur e and envi ronm ent i n di f f er e nt r eg i ons.T he s m a l l and m edi um pas s e ng e r st at i ons a r e di st r i but e d i n var i ouspl a ce s al l o v er t he c o unt r y w i t h t he cons t r uct i on of t he ra i l w a y,SO t he ar chi t ect ur a l desi gn of t he st at i onss houl d bet t er e x pr es s t he l ocal c u l t u r e.Th i s paper di sc us se s t he hi st o r i cal a nd cul t ur al i dent i t y i n t hel ocat i ons of t he st at i ons,and appl l e s t he de s i gn t ec hni ques of t he s h a pe,col o r a nd ar chi t ect ur a l sym bol s,w hi ch e na bl e t hem ow n t he r e gi ona l c har a ct e r i st i cs.W i t h t he de si g n exam pl e of L i aoeheng St at i on,t hi spaper a nal yzest he cul t ur al a nd hi st o r i cal background i n it s r egi on,a nd i nt r oduc e s ho w t o f ul l y r ef l ect t he r egi onal i s mof l oc al ar chi t ect ur a l a nd cul t ur e i11t he i n t e d or a nd ext er i or de s i gn of st at i on s.I t m ak es a us ef ul a t t e m pt f or t he r e gi ona l expr essi o n.K ey w or ds:s m al l a nd m e di um pas senger st at i o n i n ra i l w a y;a rc hi t e ct ur e;r egi ona l c ul t ure;de si gn建筑文化足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构成的文收稿日期:201l一10—31作者简介:刘保红(1965一),女,高级工程师,工程硕士.E-m ai lI bh2487675@“na.c or n。
基于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建筑设计创作研究_胡海洪(1)

140引言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了。
同样,经济全球化也促进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筑业的发展空前繁荣,为建筑设计创作领域带来了巨大生机。
现代建筑创作设计思想观念的发展,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建筑美学品位,这是社会进步、经济富强的标志,同时也给我国地域建筑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曾经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建筑文化发展。
然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记忆中的传统街道、建筑在很多城市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国际式”建筑,城市建筑面貌变得“千城一面”,城市建筑文化失去了传统的地域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建筑师必须要加强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将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建筑,弘扬地域建筑文化。
1. 地域建筑文化及传承研究1.1地域建筑文化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利用维护材料与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围合而成的空间场所,它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孕育和形成的,主要包括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1]。
地域建筑文化就是这些地域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具有是空性等特征;地域不同,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不同的,这使得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呈现独特的地域特色。
1.2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的怪象全球化使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材料和新的建造技术,巨大的经济财富及技术,推动我国城乡建设高速发展;过去的三十年,是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时期,城市中旧的建筑和街道被不断推倒,新的高楼大厦不断涌现,各地方城市建设开始争相斗艳,标志性的摩天大楼此起彼伏;一时间,城乡大地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各种“球、蛋、巢、裤衩”等建筑充斥城乡。
关于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方法探析

关于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方法探析【摘要】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其对当地的建筑学会提出不同的社会要求,而建筑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学更应当重视建筑地域性设计理念的培养,从而让我们的建筑地域性得以延续。
历史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正是由于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而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则需要从学生起开始灌输,应当使学生在进入这一学科的初始阶段就认识到只有重视建筑地域性的特色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文化特征建筑地域性建筑创作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
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
地域化建筑创作针是对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所表露出的建筑与自然的对立,割裂了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等问题而提出的。
这些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文化的关系深层次的思考。
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民居建筑的保护建筑是人类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整个文化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石头的史书”“文化的载体”。
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反映出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
而居住建筑形态往往则是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无疑,传统文化绝对需要保存,但是这样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全面地保持传统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谓保护,重要的是保留形成区域性和文化意义的氛围,但保护并不意味着拒绝富有时代感的创造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进则退,原地踏步意味着落后。
在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中吸收营养,提取精髓,为当代生活再创辉煌,才是“保护”的本质。
民居保护不应该被视为是纯建筑形象和环境的“标本式”保护,更不是尘封一段历史的回忆,而应该在保存其建筑外部形象的同时,尽量探索其开发的可能性,使业主在保护中得到一定的利益。
地域文化特色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以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为例

1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的人们在当地的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长期生活,适应环境所形成的精神能力和物质成就。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独特的生活环境在地域文化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地的地理环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当地各方面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人们在生活习俗、宗教、艺术、文化风格等方面的不同[2]。
由于建筑是一种艺术品,能表达出各地生活习俗的差异。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当地的建筑特点更直观地体会到各地域之间的文化区别,包括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地域传统建筑风格和当地的建筑材料等,这些差异形成了各地独特的城市风貌。
2现代建筑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风貌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历史建筑在高耸的现代建筑群中渐渐丧失了地域气息,更多的是以单体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无法充分感受当地的文化气息[3]。
盲目地大拆大建使得建筑中的地域元素逐渐减少,导致城市失去个性、千城一面。
从地域性角度来看,可以总结为外来文化影响了本土地域文化,从而导致当地的建筑文化失去了地域性。
正因如此,建筑师们开始以地域性和现代建筑设计有机融合为新的设计理念探索如何摆脱外来文化的干扰,获得其精髓。
当今的建筑设计界中,如何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作品成为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3.1注重地域文化的体现地域文化与建筑相融合,不仅要体现地域文化在建筑外观上设计的联系,还要注重设计师的情感表达。
不能刻意运用各种符号和强加各种元素,避免建筑物的整体外观摘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建筑数量和建筑设计团队数量的增加,给我国各城市的风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建筑缺乏个性、脱离地域性等现象逐渐显现。
从地域性角度来看,由于外来文化影响了本土地域文化,从而导致当地的建筑文化失去了地域特色。
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丧失的问题,并总结提出了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哈密地区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添加 标题
闽南建筑注重生态保护,如采用雨水收集 系统、太阳能利用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06
当代闽南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章节副标题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建筑文化 的传承:保留 传统建筑元素, 如红砖、灰瓦、
木结构等
传统建筑文化 的发展:结合 现代建筑技术 和设计理念, 创新传统建筑
形式
传统建筑文化 的创新:融入 现代生活需求, 如节能、环保、
石雕:闽南建筑 中常用的装饰材 料,具有艺术性 和文化性
砖雕:闽南建筑 中常用的装饰材 料,具有艺术性 和文化性
彩绘:闽南建筑 中常用的装饰工 艺,具有艺术性 和文化性
03
当代闽南建筑的演变
章节副标题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 建筑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 建筑的改造和提升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 筑在功能、形式、 材料等方面的融合
05
闽南建筑的生态理念
章节副色设计理念
闽南建筑中的 绿色建筑材料
闽南建筑中的 绿色建筑技术
闽南建筑中的 绿色建筑环境
闽南建筑中的 绿色建筑文化
闽南建筑中的 绿色建筑实践
节能技术在闽南建筑中的应用
太阳能利用:利用太阳能进行热水供应和照明 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和清洁 自然通风:利用自然风进行室内通风,减少空调使用 绿色屋顶:种植植物,降低屋顶温度,减少空调使用 节能材料:使用节能材料,如保温材料、隔热材料等,降低能耗。
彩绘艺术与建筑装饰
彩绘艺术:闽 南建筑的重要 装饰艺术之一, 具有独特的地
域特色
建筑装饰:彩 绘艺术在闽南 建筑中的应用, 如门楼、窗棂、
屋顶等
彩绘内容:以 民间传说、神 话故事、历史 人物等为主题, 寓意吉祥如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建筑创作的设计表达
摘要:桓仁地域文化形成独具鲜明的地域特征,本项目通过对地域文化传统的重新认知,发掘有益的模式,在继承传统建筑模式的同时,积极融合现代建筑语言因素,建造出体现桓仁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建筑。
关键词:桓仁地域文化,地域建筑,设计理念
abstract: the huanren regional culture formed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roject through to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traditional new understanding, discover useful model,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odel at the same time, positive fusion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guage factors, build the regional culture embodies the huanre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 of architecture.
keywords: huanren region culture, and reg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桓仁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端,距省会沈阳市253公里、距本溪市区191公里,地处长白山余脉,山多林密、河流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利资源极其丰富。
桓仁地域文化以关东文化为
主体,满族、鲜族文化为鲜明特色,以抗联文化、周易文化等多边文化为融合体的多元文化,形成独具鲜明的地域特征。
(图1)
图1桓仁满族自治县鸟瞰
桓仁县城1877年(光绪三年)被批准建县,为了选好县城地址,使其真正成为桓仁的经济文化中心,知县章樾在五女山点将台俯瞰浑江、哈达河时,看到两条河流交汇形成的天然太极图形,遂将城址由原来的浑江西岸六道河子移至浑江东岸,在太极图的阳极中建成八卦桓仁城。
桓仁城是中国唯一的“八卦城”,这在全世界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图2)
图2桓仁八卦城卫星图及项目地址
桓仁民族文化中心项目就坐落于这样一座宜人之城的重要地段,紧邻两条主要干道府安路与长江大街。
文化中心包括1个680座剧场、1个展厅、3个小型影厅及图书馆、文化馆各自的办公等多种功能。
项目的建设既要满足城市文化建设的需要,更要体现桓仁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与时代特征。
二.设计理念
1.从地域建筑入手
当今世界不同地域的建筑,既有现代建筑技术带来的时代标记,诸如“普适性”、“全球化”、“技术趋同”等,也存在对建筑地域性的深刻内涵进行重新认知。
20世纪80年代,建筑理论家弗兰姆普顿(k.frampton)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阐述:“一方面,它应扎根在过去的土壤,锻造一种民族精神……然而,为了参与现在文明,它又同时必须接受科学的、技术的和政治的理性。
”建筑理论家仲尼斯
(a.tzonis)和历史学家勒法斯(l.lefaivre)提出“批判的地域主义”,并开始探寻另一种实践方式。
芒福德在《枝条与石块——美国的建筑文明》一文中所指出的,对地域主义的自身进行批判性认知,不仅要面对全球化,也要面对自身。
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就是寄希望于延续一种批判的传统,不断地反思“再体认”。
地域建筑最著名的范例,不得不提到1997年由建筑大师盖里(f.o.gery)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博物馆的落成,犹如一股银色的旋风,以其独特的造型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从世界各地汇集于此,从而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复苏,表现出了非凡的经济价值,成为该地区强有力的城市形象代表。
博物馆成为了城市形象的最生动代表,并融合了文化交流乃至经济复苏的复合功能,这一成功事例引导了博物馆建筑设计向着“符号化”、“景观化”的方向迈进。
(图3)
图3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事实上,文化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城市文化和历史的缩影,承载着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职能。
因此,文化建筑的设计早已超越了建筑实践的本身,而上升到为地域文化的折射点和聚焦点。
桓仁文
化中心的设计力图营造一个充满地域特色的空间序列,结合桓仁八卦城历史发展轨迹与人文意蕴形成建筑叙事空间主线,通过室内外庭院与屋顶观光平台营造情景化的空间,以现代建筑语言塑造出一个寄托地区情感、家国情怀的空间场所。
2.从整体规划设计入手
建筑究竟以怎样的姿态添入城市的机理,在老城之中或老城周围如何既保护老城又改造老城,是本设计的重点。
本项目在城市规划的尺度上提出“卫星城”理念,在八卦城周围主要干道相交处规划出重要城市节点,以“点”的方式展现老城的新风貌,使传统文化有新的延续。
本方案即为一处“卫星城”,成为新桓仁与老八卦城的文化纽带。
该项目地块面积较小且不规整,呈三角形,设计中采用与地形相似的三角形的建筑形态,建筑的三个边平行于基地周边的三条道路,北侧的边与北向公园广场相对位,南侧的边与南向的原有建筑走向相呼应,东侧的边与东向城市机理相协调,建筑以一种含蓄、安静、且不失特色的状态嵌入场地,在总图上完成了建筑与场地、城市空间的融合。
3.从建筑单体设计入手
3.1基地位于城市规划重要节点上,与月亮湾公园、章樾公园、莲花湖公园形成沿浑江绿化带,与北山公园遥相呼应,与八卦城直接对话,是桓仁的一大特色窗口。
3.2由于该项目是剧场、影院、图书馆、文化馆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功能的集合决定了建筑空间的复杂性,若各个空间各自为政
必然造成建筑形体的混乱,因此我们需要利用简介、统一的现代建筑语言来诠释和解决建筑的空间复杂性,而多元的地域文化传承也应该成为该项目承担的必然要素。
本项目在老城的西南方位,聚城门很近,但在城门之外,用传统的建筑语言来阐述桓仁的历史与文化显的过于平淡和人云亦云。
故我们以三角形的体量特征,用现代的表现手法,创作有地域特色的、富有表现力的建筑外观。
利用剧场的空间特点,三角形的体量在东坡被大胆切削,甚至“插入”地平线以下,形成“生长”的状态。
种植屋面与地面相交织所形成绿坡表现出生态之城的特质,同时利用虚实对比,东侧草坡之上突出的犹如一颗美钻的剧场,形成文化中心本身的标志性,西侧的三层建筑由玻璃幕墙形成的外表皮,将建筑突出于地上的部分消融在周围的环境之中,建筑本身就成为了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
(图4)
图4桓仁满族文化中心鸟瞰图
3.3功能分区:根据图书馆、文化馆、剧场不同的功能要求,利用建筑三角形的平面形式,降建筑分为三个功能区,即南侧图书馆区、东侧剧场区、北侧文化馆区。
图书馆需要良好的采光及相对安静的环境,因南侧为居住区和次要城市道路,车流量较小,并且南向采光良好,将图书馆布置在南向是最佳选择。
剧场因其空间较大,相对于整个建筑必然形成突出的体量。
将精心处理的剧场体形,做为整个建筑的标识性元素布
置在东侧(两条主要道路的交汇点),会形成有力的城市空间节点,为区域城市景观添入一抹亮色。
文化馆及办公部分设置于建筑北侧,与图书馆呈夹角状,在两部分之间设计内庭院,既解决两部分的采光、通风等功能性需求,又丰富了建筑自身的景观环境。
(图5)
图5 桓仁满族文化中心透视图
3.4交通流线:交通组织并没有因为功能复杂而分区组织流线,而是将整个建筑的三个部分(图书馆、文化馆、剧场)之间,利用贯穿南北的中庭联系起来,中庭的轴线与北侧的广场轴线相对应,人流均由北侧或南侧入口进入中庭,再由中庭分散到各个不同房间,中庭既联系了各个功能区,又是三个部分公用的“客厅”,将分离的功能流线整合在一个空间内,成为建筑中的空间焦点。
文化中心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创造出惬意的室内外交流空间。
建筑的屋面由地面生长起来,完全对市民开放,人们从城市的各个方向轻松地来到文化中心,从步道走上屋顶景观平台欣赏城市的风貌,远眺浑江,享受新的城市生活,这里会成为新的市民广场与活动中心。
三.结束语
地域性文化建筑设计倡导在具体的环境中用具体的建筑语汇予以表达,使不同地域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建筑性格。
地域建筑不仅仅是形式的创造,而且还是文化的渗透,真正的地标性建筑物不在于它的独一无二性,而是在于它阐述了一种文化形成的实事。
本项目
通过对地域文化传统的重新认知,发掘有益的模式,在继承传统建筑模式的同时,积极融合现代建筑语言因素,完成了对桓仁当地建筑营造的再次创作。
作者简介:郝建军1977年出生,2001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现任建筑所所长,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主要代表作品:沈阳市图书馆儿童活动中心、2005沈阳市世园会主体建筑百合塔、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等工程。
获奖情况:2011年辽宁省优秀青年建筑师
第三届、第四届辽宁省建设厅直属机关优秀青年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沈阳市图书馆、儿童活动中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三等奖(建设部);沈阳市图书馆荣获辽宁省优秀、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