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旅游心理学复习

旅游心理学复习

旅游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旅游产品分为整体旅游产品与单项旅游产品2、旅游产品(de)基本特征不可感知性(也称无形性、最主要,最基本)、不可分离性(生产与消费(de)同时性)、差异性(异质性)、不可贮存性(易逝性)、缺乏所有权3、亚文化群体包括民族、宗教、种族、年龄和地域亚文化群体4、澳大利亚旅游学家波乃克把旅游行为分为休养、体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旅游5、心理上(de)准备状态就是态度,个体(de)态度决定其将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和做到什么.(丹麦朗格)6、大五人格: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尽责性)、情绪稳定性(神经质)、经验(de)开放性7、旅游业(de)三大支柱:酒店,旅行社、交通运输8、导游语言是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三者(de)融合.9、态度(de)三因素模型:认知、情感、意向,态度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de)中介因素.(罗森伯格)10、罗伯逊把消费者可觉察到(de)风险分为功能风险和心理社会风险.11、卡普兰把觉察风险分为功能风险、身体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心理风险.12、奥尔波特假设知觉经验(de)方向受心境、态度、价值观念、需要以及类似中间变量(de)影响.13、态度(de)功能:功利性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自我防卫功能、认识功能二、判断旅游会成为社会风尚一旦离开家,进入幻想世界温顺性,进取性(de)个体通常会对旅游感兴趣国际旅游者轮船是其主要交通(错)旅游是人们逃避厌恶,寻求刺激(de)最普遍(de)方式.法国社会学家乔弗里认为旅游是一种使人们暂时逃避到“第二现实”中(de)游戏态度不如情绪稳定如果降低自己(de)知觉栅栏,人们就能得到更多(de)享受人类有强烈(de)探索需要,这种需要仅仅用冒险尚不能充分概括,因为人类(de)大多数探索是没有明显(de)实用价值(de)笑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产业,石油产业是第一大产业度假旅游者比不度假(de)人更加活跃、更有信心,更好奇,更善于交际和心情更开朗.对很多旅游者来说,选择旅游目(de)地是一个扩展性很大(de)决策过程感觉是知觉(de)基础,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de),与感觉有有机(de)联系人们常说经销旅游(de)人在做愿望与幻想(de)买卖.附加:休闲,就是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de)时间.旅游:只有离开居住地到异地一定时间,并以观光、度假、健身、娱乐以及探亲访友为主要目(de)(de)休闲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de)旅游活动.效度:指心理测验测出它要测量(de)能力或特性(de)有效程度或者正确程度,一般用测验所得(de)分数与某种标准(de)相关系数来表示.信度:指测量(de)一致性和稳定性.信度是效度(de)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旅游者(de)决策类型:1.常规决策:是指决策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需要解决(de)一般性政策问题.又叫习惯性决策,主要靠经验.3.有限决策:通常比较明确简单,旅游者没有积极搜集信息或者评价每个备选方案,只是使用简单(de)决策规则在备选方案中做出选择.4.瞬时决策(冲动型决策):事先没有考虑过,在一瞬间完成(de)决策.例如广告牌激发(de)决策.感觉是人(de)感觉器官对于光、色、声、味等基本刺激(de)直接反应,知觉是对事物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de)综合反映.选择性注意——知觉防御(perceptual defense)有选择(de)注意是知觉防御(de)一种形式,知觉防御是指把那些无关紧要(de)事物,或那些在个性上和文化上难以接受(de)事物拒之于门外.如可能大多数不再注意飞机上(de)安全设施,其部分原因是他们觉得航空旅行没有那么危险理解:广告中使用中等程度(de)模糊信息是最优(de).行为学派:学习是对外部事件做出反应(de)结果.(华生)a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ing(巴普洛夫):当一种引起反应(de)刺激与另一种自身不能引起反应(de)刺激一起出现时,就会出现经典条件反射.刺激泛化和刺激辨别:例如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b.工具性/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operate conditioning(斯金纳):个人学习去做那些能产生正面结果(de)行为而避免产生负面结果(de)行为.这一过程中被奖励(de)中间行为称为塑造.发生情况:正强化(奖励)、负强化、惩罚.Eg:香水认知学派:把学习看做问题(de)解决,强调学习所带来(de)消费者心理状态(如消费者态度和渴求利益)上(de)变化.更适用于重要(de)和高度参与(de)产品购买行为(买房买车,出国留学).接近-接近冲突:又称双趋冲突,一个人必须在两种期望中进行选择.接近—回避冲突:当人们期盼着一个目标而同时又想回避它时,便产生了接近—回避冲突,或称为趋避冲突.回避-回避冲突:又称双避冲突,当个体发现两个目标同时具有威胁性,便产生二者都要逃避(de)动机.只是迫于形势,必须接近其一.马斯洛(de)需求层次理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一个人对社交和尊重(de)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就会出现自我实现(de)需要.旅游动机分类(1)日本田中喜一:心理动机(思乡心、交游心、信仰心);精神动机(知识(de)需要、见闻(de)需要、欢乐(de)需要);身体动机(治疗(de)需要、修养(de)需要、运动(de)需要);经济动机(购物目(de)、商务目(de))(2)澳大利亚波乃克:休养旅游(异地疗养);文化旅游(修学、参观、宗教仪式);社会旅游(蜜月、访亲问友);体育旅游(观摩比赛、参加运动会);政治旅游(政治性庆典活动);经济旅游(订货会、展销会).(3)美国麦金托什:身体健康;文化;交际;地位和声誉(自我实现与个人发展)(4)美国奥德曼:健康;好奇;体育;寻找乐趣;精神寄托和宗教信仰;专业或商业活动;探亲访友;自我尊重个性:主要是指个人独特(de)心理构成因素和这些因素如何在个人对环境(de)反应中保持一贯(de)作用.个性类型:希波克拉底:黏液质、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卡伦·霍尼:温顺型、进取型、孤独型弗洛伊德(de)个性学说:本我(潜意识最深层)完全倾向于立即(de)满足——他是思想中(de)“政党动物”,它根据快乐原则来运作,行为则受一种想要使快乐最大化和逃避痛苦(de)愿望支配.本我是无私和无逻辑(de),他将一个人(de)精神活动向快乐(de)行为指引,而不考虑任何后果.超我同本我相对(de),实质上是一个人(de)意识,它是社会规则成为自我(de)一部分,并且阻止本我去寻找自我满足.自我是介于本我于超我之间(de)一个体系.是在诱惑和道德之间展开(de)战争(de)裁判.他寻找途径以满足能为外界所接受(de)本我.一个人(de)个性由三种自我形态组成:儿童自我形态(支配个人(de)要求,需要,欲望,情感和情绪),父母自我形态(行为、态度(de)来源,告诉人们如何处世和分清是非),成人自我形态(指导解决问题)a.闭合原理:是指当一个刺激不完整时感知者填补缺失元素(de)倾向,即人们倾向于根据以往(de)经验填补空白.Eg.一个不完整(de)广告可以提高对产品(de)注意和唤醒.上有天堂,下有苏杭b.相似原理:是指人们在感知各种刺激物时,容易将具有相似属性(de)事物组合在一起,即将相似(de)物体集合成系列,从而产生一个统一(de)整体.Eg.把各种山视为同一类(de)旅游地.d.接近原理:是指人在感知各种刺激时,彼此相互接近(de)刺激物比彼此相隔较远(de)刺激物更容易被组合在一起,构成知觉(de)对象.如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视为一个游览区二、名词解释图形场地原理:又称背景原理,是指刺激(de)一部分具于主位(图形),而其余部分退为背景.广告中常利用这一原理距离摩擦:地理学家将距离对旅游(de)阻止作用称为“距离(de)摩擦”.意思是旅游必然要付出一定(de)代价,包括经济上(de)代价、时间上(de)代价、机会上(de)代价、体力上(de)代价以及人们从一地到另一地而引起(de)情绪上(de)代价.因此,距离摩擦对旅游有一定(de)阻碍.但同时也有促进作用,距离远(de)旅游景点充满神秘和朦胧感,给人以更多(de)新奇和希望,对旅游者有极大(de)吸引力,使人们更加向往,探索其奥秘.复杂性需要:复杂性(de)实质使人们对新奇、意外、变化和不可预见(de)事物(de)追求.萨尔多瓦·马迪说,生活太复杂了,不是凭简单(de)一致性理论就能平安度过并加以理解(de).根据复杂性理论,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要走访(de)是那些从未到过(de)地方,他们寻求变化,避免在家时已习以为常(de),或者已经经历过(de)东西.心理描述法:或称生活方式个性分析法,与个人生活方式(de)特点有关,即与个人(de)日常工作规律、活动、兴趣、见解、价值观、需要和知觉有关.刻板印象: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de)关于某一类人(de)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de)印象尤利西斯因素是推动人去做某件对他本人而言是非同寻常(de)并包含一定危险(de)事(de)动力观察学习:又称代理性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de)行为并记录以得到强化(de)过程.扩展性决策:无先例可循而又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de)决策是扩展性决策,具有极大(de)偶然性和随机性,缺乏准确可靠(de)信息资料.比如出国旅行,热气球,月球旅行.个性主要是指个人独特(de)心理构成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在个人在环境反应中保持一贯(de)作用.它是学习、知觉、态度、情感、动机(de)综合体认知失调:由费斯汀格提出(de),是指一个人(de)态度和行为等(de)认知成分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de)认知时而产生(de)不舒适感、不愉快(de)情绪.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de)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de),因此不需要改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如做了与态度相违背(de)事,或没做想做(de)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从众压力:群体成员(de)行为通常有跟从群体(de)倾向.当成员发现自己(de)意见和行为与群体不一致时,会产生紧张感,促使他与群体趋向一致. 知觉防御:是指把那些无关紧要(de)事物,或那些在个性上和文化上难以接受(de)事物拒之于门外.认知学派:把学习看做问题(de)解决,强调学习所带来(de)消费者心理状态上(de)变化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创立人是德国(de)韦德海默·马克思,直接应用于营销策略.广告促销、价格水平、分销渠道和品牌特性等要素被看做一个整体并产生了一个完整(de)品牌形象.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知觉整合:即人们组织知觉形成一幅完整(de)对象图画.其最重要(de)原理是闭合原理、相似原理、接近原理和图形场地原理.四、问答、论述1、比较家庭游和跟团游,家庭决策怎么做出(de)其特征和表现形式从旅游对象,旅游动机,旅游形式,旅游交通,旅游路线,旅游目(de)地分析家庭旅游:(有血缘关系(de)一群人;享受天伦之乐,增进家庭情感;自由行,自主性、灵活性强,不受外界干扰;多采取自驾游,大巴作为交通工具;根据喜好自我规划路线;目(de)地选择更加自由,个性化,多选取适合全家休闲娱乐.安全性强,冒险性小,便利(de)目(de)地)跟团游:(与陌生人组团出游;动机多样化;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火车、飞机、大巴;固定;固定,灵活性差)步骤:一般决策阶段;寻找信息阶段;共同决策阶段;度假旅游活动阶段;满足、抱怨阶段.决策类型:丈夫起主导作用;妻子起主导作用;共同影响,一方决策;共同影响,共同决策.家庭决策(de)特征:儿童对家庭旅游决策(旅游目(de)地,旅游活动、旅游时间安排)有着很大(de)、间接(de)影响:家庭决策较个人决策不同且更加复杂,需要家庭成员之间互相(de)交流与协商.家庭决策受家庭构成,生命周期,收入等因素影响2、性格工作适应理论约翰·霍兰德提出了性格工作适应理论:员工对工作(de)满意度和流动(de)倾向性,取决于个体(de)性格特点与职业环境(de)匹配程度.现实型:偏好需要(de)技能、力量、协调性(de)体力活动.特点:害羞、真诚、持久、稳定、顺从实际.职业范例:机械师、钻井操作工、装配线工人、农场主研究型:偏好需要思考、组织和理解活动.特点:分析、创造、好奇、独立.职业范例:生物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新闻记者.社会型:偏好能够帮助和提高别人(de)活动.特点:社会、友好、合作、理解.职业范例:社会工作者、教师、议员、临床心理学家.传统型:偏好规范、有序、清楚、明确(de)活动.特点:顺从、高效、实际、缺乏想象力、缺乏灵活性.职业范例:会计、业务经理、银行出纳员、档案管理员.企业型:偏好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和获得权力(de)言语活动.特点:自信、进取、精力充沛、盛气凌人.职业范例:法官、房地产经纪人、公共关系专家、小企业主.艺术型:偏好那些需要创造性表达(de)模糊且无规则可循(de)活动.特点:富于想象力、无序、杂乱、理想、情绪化、不实际.职业范例:画家、音乐家、作家、室内装饰家.这一理论指出,当性格与职业相匹配时,则会产生最高(de)满意度和最低(de)流动率.3、旅游从业人员如何缓解自身压力如何应对压力来源环境(经济、政治、技术坏境(de)不确定性不仅会影响组织结构(de)设计,它会影响组织员工(de)压力水平)组织(组织内有许多因素会造成不同(de)压力感,如:工作负担过重、同事令人讨厌,老板难以相处等)个人(挫折和冲突造成个人内在心理上(de)困难)其他(家庭问题、经济问题等)压力会造成人生理(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和心理反应(紧张、焦虑、易怒、情绪低落)对策: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体育锻炼,保持愉悦(de)心情;进行放松训练,扩大自己(de)社交网络,向亲朋好友倾诉,减轻紧张感;公司应设置具体可行(de)目标,加强与员工(de)沟通,提高员工参与度,设立身心健康项目(戒烟、改善饮食等)酒店人员压力:完成上级业绩指标;与其他行业相比:员工工资低,福利低,同事流动率大;加班时间多;身体状况;领导考察;顾客满意度。

旅游心理学复习

旅游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旅游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2.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人:旅游者、旅游业从业人员;心理:人的内在行为;行为:行为举止(言行,外在行为)。

3.研究旅游心理学常采用哪些方法?答:(一)观察法:是指在旅游活动中通过感官或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动作、表情、言论等方面的表现,分析其内在原因、了解其内心活动的基本规律的方法。

(二)访谈调查法:简称访谈法,它是通过调查人员面对面地对调查对象进行交谈、收集口头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三)问卷调查法:简称问卷法。

是指根据研究内容的要求,由调查者设计调查表,由被调查者填写,然后汇总调查表,进行整理、分类、分析研究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可分为开放型问卷和封闭型问卷两种。

(四)测验法:是通过被调查者回答试题或完成某些“作业”,来揭示被调查者的有关心理品质或行为的方法。

4.研究旅游心理学有什么重大意义?1、它有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心理依据。

3、对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设施,开发旅游资源提供心理依据。

4、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旅游企业职工队伍。

第二章旅游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一、旅游消费者的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是人把握客观事物的过程。

但是人并不是一下就抓住事物的本质,而是由表及里,由: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3)记忆:记忆(memory)是指以识记、保持、再现的方式,在头脑里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4)想象:想象(imagine)是人脑对通过感知获得的并通过记忆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

5)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6)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意注意:它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

旅游心理学复习

旅游心理学复习

旅游心理学第一章旅游消费行为的心理背景1、旅游消费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消费者在访问地停留一夜次以上,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满足个人需要而购买和消费一切旅游产品和劳务的旅游者。

广义:旅游消费者在游览过程中为满足个人需要而购买和消费一切产品和劳务的旅游者。

本书所讲为狭义旅游者。

2、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因:个人动机;外部动因:时间、金钱、交通。

条件动因: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3、旅游消费行为的发展趋势:(1)旅游消费内容不断追求个性化;(2)旅游消费方式倾向去自主化;(3)旅游消费动机呈现多样化;(4)旅游消费层次不断向高端化发展。

4、风险规避理论:功能风险、安全风险、财务风险、时间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

5、风险规避理论认为,消费者所感到的风险水平受四种因素的影响:(1)旅游者个体付出的成本大小(2)旅游者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3)服务产品的购买风险大于实物产品(4)购买风险与产品销售方信誉存在一定的关系。

6、边际效用理论:(1)边际效用的大小与人的强弱成正比(2)边际效用的大小与商品的稀缺成反比(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只在特定时间内有效。

第二章认知、学习和旅游消费行为1、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产生对这些事物各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2、感觉: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3、知觉的心理定势:指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1)首次效应:一个人第一次进入一个新环境,第一次和某个人接触,第一次品尝一种新的食品等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种心理定势而难以改变,这种现象称为首次效应或第一印象。

(2)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3)经验效应:人们经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按照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经验效应。

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旅游心理学复习资料一、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旅游者心理: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的心理活动支配其行为,形成反应活动如旅游知觉、旅游动机、旅游态度、旅游学习等。

2、研究旅游工作者心理:旅游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工作效率和工作技术直接关系到旅游服务质量、旅游者的心理感受、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

3、研究旅游管理者心理:旅游业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工作的成败的关键在于科学管理。

4、研究旅游地居民心理:研究他们心理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类,有助于正确处理旅游地居民、旅游者、旅游开发商及旅游管理部门的关系。

5、研究旅游活动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各种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因素对旅游经营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处理好人际关系达到旅游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6、研究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心理问题:可以更好地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品质,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利于旅游企业符合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二、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有助于创新旅游产品(1)有助于旅游业提供满足旅游者现实和潜在需求的旅游产品。

(2)有助于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2、有助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1)有助于提高顾客满意度。

(2)有助于转变旅游服务观念。

3、有助于增强旅游企业市场竞争力(1)有助于旅游市场营销。

(2)有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4、有助于合理开发旅游资源(1)有助于旅游资源开发原则的贯彻。

(2)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设施。

5、有助于社会关系和谐有助于构建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商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旅游消费决策的内容1、旅游消费决策的形成是由旅游消费心理活动的三个过程促成的。

(1)旅游消费决策类型(2)规范性决策(3)重大性决策4瞬时性决策规范性决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需要解决的一般性决策问题。

这种决策通常依靠人们的经验就能完成。

重大性决策是指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决策。

由于缺乏准确可靠的信息,这类决策通常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旅游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旅游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旅游心理学考点1.知觉、感觉的区别联系:知觉和感觉都是通过感官对当前事物做出的直接的、生动的反应。

①其差别在于:感觉是对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如颜色、声音、形状等;知觉则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的、整体的反应。

在知觉阶段,人们头脑中产生的不是事物的单个属性或部分的孤立影像,而是具体事物的完整映像。

如一座高楼、两棵大树、多辆汽车等。

②两者联系:感觉与知觉又是不可分割的,知觉之所以在当前能够一下子反映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此之前,已经经历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同的感觉信息组合,因此当前只要有其中一种感觉信息的作用,就能引起这个感觉信息的组合兴奋,产生相应的知觉,所以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信息的储备就没有知觉的形成。

2.距离知觉对旅游行为的影响:旅游者的距离知觉是指旅游者对旅游对象距其远近的知觉,亦即对旅途长短、远近的感受与判断。

距离知觉是空间知觉的一部分。

旅游者的距离知觉对旅游行为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一是阻止作用,距离的阻止作用称为“距离的摩擦力”,随着旅行距离的增加,人们付出的金钱、时间、体力、情感等方面的代价也在增加,这些和距离成正比的代价,对旅游行为起着阻止作用。

②二是激励作用,“远方崇拜”是人类的天性,遥远的目的地因为远,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人们希望能感知到现有的生活环境中所看不到的、听不到的远方世界,从心理上说,遥远的旅游胜地所产生的朦胧感与神秘感能给人以更多的新奇和多样性的希望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的需求。

③针对距离知觉的“阻止作用”和“激励作用”的特点,旅游目的地对短途旅游者的营销策略应强调“近距离,低成本,高享受”的特点;而对长途旅游者,则应突出“旅游产品独特性、异地性、神秘性”,强调旅游过程中获得的益处大于所要付出的代价,以抵消距离知觉的阻止作用。

3.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一般旅游态度是指对旅游整体的态度,或对某一概括性旅游对象的态度,作为一般旅游态度对象的对象往往具有“类概念”的特征。

旅游心理学复习

旅游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旅游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人:旅游者、旅游业从业人员;心理:人的内在行为;行为:行为举止(言行,外在行为)。

.研究旅游心理学常采用哪些方法?答:(一)观察法:是指在旅游活动中通过感官或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动作、表情、言论等方面的表现,分析其内在原因、了解其内心活动的基本规律的方法。

(二)访谈调查法:简称访谈法,它是通过调查人员面对面地对调查对象进行交谈、收集口头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三)问卷调查法:简称问卷法。

是指根据研究内容的要求,由调查者设计调查表,由被调查者填写,然后汇总调查表,进行整理、分类、分析研究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可分为开放型问卷和封闭型问卷两种。

(四)测验法:是通过被调查者回答试题或完成某些“作业”,来揭示被调查者的有关心理品质或行为的方法。

.研究旅游心理学有什么重大意义?、它有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心理依据。

、对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设施,开发旅游资源提供心理依据。

、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旅游企业职工队伍。

第二章旅游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一、旅游消费者的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把握客观事物的过程。

但是人并不是一下就抓住事物的本质,而是由表及里,由: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记忆:记忆()是指以识记、保持、再现的方式,在头脑里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想象:想象()是人脑对通过感知获得的并通过记忆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意注意:它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概述(ɡài shù)1、旅游(lǚyóu)心理学定义:是研究旅游活动过程中相关人群(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旅游者心理;2)服务(fúwù)心理;3)旅游企业管理心理。

3、人的心理(xīnlǐ)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研究旅游(lǚyóu)心理学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5、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方法:自然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个案法、测验法、内省法第二章旅游者心理活动一、旅游者的需要与动机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需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2、影响需要产生的因素:生理状态、心理发展、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3、需要的种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旅游需要的作用:旅游需要决定旅游行为,旅游需要的强度决定旅游行为实现的程度,旅游需要层次决定旅游行为方式5、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6、旅游动机的产生:旅游需要是产生旅游行为的主观条件。

然而,旅游行为的最终实现,还需要具备适当的客观条件。

这些客观条件主要有:经济条件、时间条件、社会条件7、旅游者的动机分类:修养身心的动机、好奇探险的动机、审美的动机、社会交往的动机、宗教信仰的动机8、影响旅游者需要和动机的因素:旅游的价格、收入的变化、预期的变化、偏好的变化9、旅游者动机的激发:努力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服务管理、加强旅游宣传二、旅游者的个性1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信念(xìnniàn)、理想等,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发展方向。

旅游心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心理学复习资料

1.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心理学研究认为,各种刺激必须达到某一最低限度(绝对感觉限阈),才能有效地引起感觉器官的反应。

3.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4.知觉的心理定势有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和刻板印象。

5.影响知觉的客观因素有知觉对象的刺激强度、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6.复杂性需要是指人们对新奇、出乎意料、变化和不可预见性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7.按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8.按诱因可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9.旅游动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10.态度的形成过程包括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11.态度一旦形成,就会导致某种偏好或意图,进而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

12.改变旅游者态度的策略有更新旅游产品、加强旅游产品的宣传、引导人们积极参加旅游活动。

1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指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和气质特征是相当稳定的。

14.人的性格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实践形成的,是现实社会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15.按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可将旅游者的情绪分为心境、热情、激情。

16.“眉飞色舞,嘴角上咧”是人们在高兴时的一种面部表情。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的是一种心系他乡与眷恋故国的情感。

1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的是一种感怀自身与悲悯众生的情感。

19.人际关系是指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心理距离。

20.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21.客我交往的特殊性包括不稳定性、个体与群体的兼顾性、主观性和有利性。

22.服务时机指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服务的“火候”与“机会”。

23.对旅游服务人员的能力要求包括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能力与交际能力。

24.导游服务中的主要心理策略有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适当掌握旅游节奏,张弛有度、讲解语言应发挥特有的感染力、提供细微的服务,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心理学复习资料1.感觉、知觉、记忆、性格、行为的定义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记忆:以识记、保持、再现的方式,在头脑里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叫记忆。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行为:行为是个体和周围环境的函数。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1)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2)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3)情绪与自然需要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情感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类独有的。

3.人的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气质、能力、性格以及个性倾向等人的心理现象的总称。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气质的体液学说:希波克拉底血液多血质快乐、好动、反映迅速敏捷,喜欢与他人交往、兴趣易变换,外倾粘液粘液质安静、稳定、反映迟缓、沉默寡言,情不外露,善于忍耐,内倾黑胆汁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情绪体验深刻,善于觉察细小事物,内倾黄胆汁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充沛,情绪易激动、心境变换激烈,外倾5.行为的决策过程一般决策重大决策多对可供选择的各种可能的了解和认识少低对了解情况的必要性的认识高短做出决策所需的时间长6. 动机、需要、需求的概念动机:是指引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主观状态。

需求:用来满足一种需要的特殊消费方式。

7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①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食物、水分、空气。

②安全的需要safety need——稳定的职业、参加保险、受保护、有秩序、免除恐惧和焦虑、婴儿无力应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时安全需要强烈③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并获得某种地位。

④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得到满足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在生活中更有能力、更有创造性。

反之,缺乏自尊会导致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 need——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8 结合自己或他人度假旅游的经历,分析旅游动机的多元性。

此答案为主要旅游动机的答案:1.健康2.社交、尊重和自我完善的需要3.获取乐趣4.好奇心---新奇性(novelty)与复杂性(complexity)5.冒险9 结合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理解单一性需要和多样性需要的平衡。

单一性需要---人们寻求平衡、和谐、相同、没有冲突和可预见性复杂性需要---人们对新奇、出乎意料、变化和不可预见性的向往和追求单一性和复杂性的平衡10 社会知觉原理有哪些?对搞好旅游活动有什么意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知觉自我知觉11 对他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表情的知觉对他人性格的知觉角色知觉表情是个体情绪状态的外显行为,是个体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也是向他人传达信息的一种工具。

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身段表情他人人格知觉--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

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与综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

但这些特征的重要性不一样,有些处于知觉中心,有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

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他人人格知觉中,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特征;而文雅还是粗鲁则被认为是边缘特征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即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特定场合中应扮演何种角色的看法。

是个体对于自己或他人在特定的社会或组织中的这种地位、权利、义务、权力和职责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的知觉。

人际关系知觉: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判断人际关系的几个主要方面“空间因素、交往频率、类似性因素”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

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自我为认识的对象。

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的客体。

自我认识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过程,是在意识活动中将自己存在的状态、关系、特点、价值、追求等综合为一体,加以体察、领悟、认识,即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能干什么等等。

12 影响旅游知觉的因素有哪些?13 旅游知觉的特性有哪些?(一)知觉的选择性(二)知觉的理解性(三)旅游知觉的组织性(四)知觉的恒常性14 人们是怎样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知觉的?作为旅游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旅游者对你所经营的旅游目的地有一个比较正确知觉?影响旅游地知觉的因素:旅游者拥有的旅游经历、对旅游地的知觉失真、旅游者对旅游地仅掌握少量的信息。

15 中国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在外国人心中的知觉形象是怎样的?请用所学原理说明要使中国这个旅游目的地更加符合人们的决策标准应该采取何种对策?16 学习(learning)是一种经由练习,使个体在行为上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过程。

●基于练习的过程●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持久的改变(相对一致的变化)17 经典型条件反射理论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首先,利用经典性条件反射作用使消费者通过联想来形成对各种品牌的有力形象和印象。

其次,利用经典条件反射作用将产品或服务同一种有利的情绪状态联系起来。

操作条件反射作用在管理中的运用:正强化:施加后能提高行为发生频率强化物。

负强化:移除后能提高行为发生频率的强化物。

惩罚:一种旨在制止行为发生的不愉快刺激。

消退:某一行为不再产生预期的结果而消失的情况。

18 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 )又称代理性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记录以得到强化的过程。

19 觉察到的风险:功能风险、社会心理风险。

20 消除风险的方法:1.降低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2.信赖一种品牌的产品3.寻求信息21 产生购买后失衡的原因1.可供选择的信息太多2.决定之后,可能出现意外情况减少购买后失衡的方法1.有选择地接受新信息2.坚信自己的选择22 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待人、事、物和思想观念的一种内在心理反应,是个体对某一对象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23旅游偏好是指旅游者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的一种消费心理倾向。

24 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向成分。

25 态度的特征:(一)对象性(二)习得性(三)稳定性和可变性(四)内隐性26 态度形成的过程:1.服从阶段2.同化阶段3.内化阶段态度形成的途径:个人经验;极端深刻的事例;群体的态度。

27 提高旅游产品形象:1.微笑服务与仪表2.营业地点和服务网点3.时间便利4.有形商品与设备。

28 通过改变态度影响旅游行为:(一)提高旅游产品形象(二)改变知觉(三)进行旅游宣传(四)激发潜在动机(五)改变储存的知识。

29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30 特质(trait)是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31 生活方式(life style)是指人们如何花费自己的时间(活动),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中他们认为什么比较重要(利益)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周围世界的看法(观点)。

生活方式也被称为消费心态特征(psych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32 简述阿尔波特的特质理论:根据其理论,特质使行为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它们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并统一起来。

❶首要特质在许多情况下,有首要特质的人常常是他的主要情操和优势倾向代替了他的人、他的身份。

❷核心特质代表一个人主要特征的本质。

❸次要特质不太明显的、不太受人注意的,一致性、一般性都较少的那些人格特质。

33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1.本我(id):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和基本的欲望构成,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

34 根据帕洛格的人格类型模型来说明个性类型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

35 超我(superego):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

遵循道德原则。

36 自我(ego):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

自我是受到现实原则支配的。

37 娱乐性旅游的许多主要动机,来源于儿童自我形态。

父母自我心态的旅游动机主要表现在教育和文化上的益处、家庭团聚、工作之余消除疲劳、经济状况、地位、声望,义务等。

由于健康的原因而形成的旅游动机,主要来源于成人自我形态,其作用主要是合理的做出旅游决策。

(P101、T5,具体内容见课本P100)第八章38 一个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所组成。

39 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或称参考群体,就是指一个人在其思想、态度和信仰形成时能给他以影响的群体。

40 亚文化又称副文化,或者是次文化,指不占主流的或某一局部的文化现象。

41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一个家庭由诞生到经历的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直至消亡的过程。

42 社会阶层用来描述一个社会中的所有等级的人。

被分在同一社会阶层里的人社会地位大致相等,从事基本相似的职业,他们凭借着他的收入水平倾向于相似的生活方式,并由共同的情趣。

43 为什么一个家庭及其成员的态度和行为随着时间会起变化?44 以你认识的几个家庭为例,说明他们是怎样做出家庭旅游决策的?家庭旅游决策:(一)家庭旅游决策的角色结构(二)家庭旅游决策方式丈夫主导型妻子主导型共同影响,一方决策型共同影响,共同决策型45 举例说明文化与亚文化群体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旅游行为的影响:天人合一;循例从众;重义轻利;克己节欲。

46 客我双方彼此施加的影响:说服:即讲道理,就是通过给对方将一系列有关知识和具体实事,使对方形成新的态度,改变其原有的某些观点和行为。

提示:也叫暗示诱导:诱导的方法最重要之点,就是不强制对方去做,而是让对方自主的去选择。

47 在客我直接接触中主客双方可能出现怎样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在主客双方身上都有哪些明显的表现?(看书P143—P144)通常,处于Ⅰ区的客人最易于交往,他和同样处于Ⅰ区的服务员交往的结果只能是好的。

如果客人的心理状态处在Ⅲ区,难度是最大的。

客人心理状态处于Ⅳ区是最危险的。

(参照书上心理状态图示)48 在主客交往中,主客双方处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要想达到理想的交往效果,旅游消费服务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状态?遵循哪些基本的交往策略?主客交往的基本策略:投石问路——服务探测策略先谋后事——服务战略策略接风杨帆——服务心理策略以退为进——劣势定位服务策略以情感人——柔性服务策略49 为了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服务员应具备以下个人素质:(1)明确的角色意识(2)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辨别力(3)出色的表现能力(4)较强的感染力50 服务态度:是服务人员对旅客和服务工作的一种行为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