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各地茶文化介绍
中国茶文化及茶的分类

中国茶文化及茶的分类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历代茶人富有创造地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茶类,外加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繁多,制茶工艺不断革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类。
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分类方法,有的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划分,有的根据茶叶外形来划分,有的按初、精制情况划分。
当然,在众多的茶类划分中,运用最广泛、最权威、认知度最高的当属中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
绿茶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全国有18个产茶省,主要产地为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80%左右。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步骤。
杀青方式有加热杀青和热蒸杀青两种,以蒸青汽杀青制成的绿茶称“蒸青绿茶”。
干燥以最终干燥方式不同有炒干、烘干和晒干之别,最终炒干的绿茶称“炒青”,最终烘干的绿茶称“烘青”,最终晒干的绿茶称“晒青”。
多年来的研究发现,众多茶类中绿茶最保健。
市场上常见的名优绿茶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
中国绿茶十大名茶是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四川蒙顶、顾渚紫笋茶。
红茶红茶基本工艺流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主要是经过“发酵”形成的。
所谓发酵,其实质是茶叶中原先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在多酚类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以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物——红茶色素。
这种色素一部分能溶于水,冲泡后形成了红色的茶汤,一部分不溶于水积累在叶片中,使叶片变成红色,红茶的红汤红叶就这样形成了。
我国红茶最早出现的是福建崇安一带的小种红茶,以后发展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
1875年,工夫红茶制作方法由福建传至安徽祁门一带,继而江西、湖北、四川、台湾等省大力发展工夫红茶。
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茶类,远销东欧、西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于安徽的祁红和云南的滇红早已名扬海外,享有盛誉。
中国茶文化介绍

中国茶文化介绍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茶是中国的文化代表之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品茶。
茶文化因国而异,各国各有千秋。
中国茶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一、茶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二、茶百科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
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
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制作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珍品。
广泛流行于世界的保健饮品,起源于中国。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人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三、茶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
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
中国茶道哪里最好

中国茶道哪里最好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融合了文化、艺术和哲学的元素,伴随着中国人几千年的生活和发展。
中国茶道的发源地和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是有些地方以其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而在茶道界享有盛誉。
在我的专栏中,我将介绍中国茶道最优秀的几个地方。
1. 茶乡云南云南作为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这里的气候条件和土地优势使得茶叶的品质在全球范围内独步一时。
从中国日报刊登的文章来看,举办的云南普洱茶文化节在云南的普洱市已经独树一帜成为中国茶道的重要活动之一。
这里可品尝到道地的云南普洱茶,其浓郁的口味和独特的香气让人留连忘返。
2. 古城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成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而闻名。
茶文化在成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和传承,茶文化街区以及茶艺表演都是成都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成都的茶馆里,您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茶叶,如龙井茶、碧螺春和黄山毛峰等,每一杯都浸透着成都人对茶道的热爱与追求。
3. 都市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有着丰富的茶文化积淀。
传统的茶馆可以与现代的茶楼并存,茶艺表演和茶的品尝经常为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增添了温馨的氛围。
在北京茶文化中心,您不仅可以观看茶艺师展示他们独特的炊事技巧,还可以品尝到北京最好的茶叶品种。
4. 历史悠久的苏州苏州素有“江南园林之都”的美誉,在茶道方面也是独具特色。
苏州的茶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茶文化凝聚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和情感。
在苏州的茶馆中,您可以细细品味苏州茶的韵味,它们的香气和口感将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5. 历史悠久的福建福建是中国茶之都,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
作为茶树的起源地之一,福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尤其是福建武夷山产区以其独特的红茶和乌龙茶而闻名,这些茶叶具有浓郁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最好的茶叶之一。
总而言之,中国各地都有茶文化的独特之处,每个地方都各具特色,其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都可以带给人们美好的茶道体验。
中国茶道知识大全

中国茶道知识大全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茶道是中国古老而悠久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国茶道的相关知识,包括茶的起源、茶道的发展、传统茶具以及品茶技巧等。
一、茶的起源茶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中国西南地区。
相传,中国古代神农氏制茶的传说便是茶的起源。
在随后的历史中,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饮品。
二、茶道的发展1. 唐代茶道唐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时,茶道逐渐与文人雅士的生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
茶具开始多样化,并出现了独特的煮茶技法。
2. 宋代茶道宋代是中国茶道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种类更加丰富,茶道的礼仪也更加完善。
同时,茶具的制作工艺日臻成熟,各地茶馆也纷纷兴盛。
3. 明清时期茶道明清时期是中国茶道达到巅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推广,茶具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对于泡茶的要求也更加讲究。
此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茶道流派,并形成了多样的茶礼。
三、传统茶具1. 茶壶茶壶是茶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的种类繁多,有紫砂壶、白瓷壶、青瓷壶等。
每一种茶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 茶盘茶盘是茶道中用来放置茶具和茶叶的平台。
它通常由木质或石质制成,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和导热性,以保持茶具和茶叶的稳定温度。
3. 茶杯茶杯是用来品味茶汤的器皿,它的选材和制作工艺也非常重要。
不同的茶,应有不同的杯型和容量。
四、品茶技巧1. 水质选择好的茶水离不开优质的水源。
自然山泉水或矿泉水都是不错的选择。
水的温度也要适宜,一般绿茶、白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红茶、乌龙茶适宜用90℃的水冲泡。
2. 茶叶选购与保存购买茶叶时应选择新鲜、干燥、无异味的茶叶。
茶叶在保存时应放置于密封的容器内,避免暴露在空气中。
3. 茶艺表演茶道艺术中的茶艺表演有落花流水、倒茶、泼茶、掷壶等多种形式。
表演时要注意姿势和动作的协调,力求将茶艺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茶文化资料大全

中国茶文化资料大全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最早创立了茶学,积累了丰富的品饮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资料大全,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资料大全原始社会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西周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
东汉(公元25--220年)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园220 265)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隋(公元581--618年)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
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
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茶文化资料

茶文化资料第一章茶的起源:1、云贵高原——山茶科植物分布中心2、云贵高原—现存大量野生茶树-1700年左右树龄3、云贵高原野生茶树的生化特性属于原始类型4、云贵高原发现茶籽化石5、茶树学名及一些国家对茶的称呼都与中国有关6、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茶具在中国饮茶的起源与发展西汉王褒的《僮约》:“烹茶尽具,已而盖藏”。
浙江上虞出土的汉代陶土茶碗,浙江湖州出土的东汉青瓷瓮。
专门的茶具出现在唐朝茶叶栽培发展过程茶树栽培起始时期:《华阳国志》推断,周代以前,巴蜀一带已有人工种茶的迹象。
扩大时期:西汉《四川通志》记载了吴理真(植茶始祖)在蒙山种茶的事迹;茶树种植已从巴蜀之地广泛传播至南方各省。
兴盛时期:隋唐至清朝,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
茶的外形变化过程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唐代《茶经》“蒸茶制饼”:“晴,采之。
蒸之,捣之…。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元代王桢《农书》”制蒸青散茶”“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
从蒸青到炒青:《茶疏》记载”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 。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茶文化的启蒙与发展茶文化启蒙:东汉华佗《食经》“苦茶久食,益意思” 。
茶文化萌芽:两晋南北朝有识之士提出“养廉”,孙皓对韦曜“以茶代酒”茶文化形成:《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兴盛:宋代“斗茶”、元代“玩茶”、明清““撮泡法” 。
茶在国内外的传播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东传路线:由中国传向日本,韩国。
西传路线:由福建、广州通向南洋诸国,然后经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地中海走向欧洲各国。
北传路线:传入土耳其、阿拉伯国家、俄罗斯。
中国各地茶叶介绍 品味湖北的黄陂绿茶

中国各地茶叶介绍品味湖北的黄陂绿茶黄陂绿茶,作为湖北省的特色茶叶之一,以其香气浓郁、滋味鲜爽而闻名于世。
它是我国传统的名优绿茶品种之一,以产自武汉市黄陂区而得名。
今天,我们将带您了解中国各地的茶叶,并深入探索品味湖北的黄陂绿茶。
一、中国各地茶叶介绍中国作为茶的故乡,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悠久的茶文化。
各地的茶叶因地域差异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种和口感。
下面,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些中国各地的茶叶:1. 龙井茶:产自浙江杭州,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色绿、香高、味甘而著称,被誉为“中国茶叶之王”。
2. 祁门红茶:产自安徽黄山脚下的祁门县,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汤色红亮,以其独特的红茶香气和鲜爽甘醇的口感而闻名。
3. 武夷岩茶:产自福建武夷山地区,是中国最有特色的乌龙茶之一。
其茶叶形状修长,色泽乌润,滋味醇厚,带有浓郁的岩韵。
4. 普洱茶:产自云南普洱地区,是一种压制茶,具有浓郁的陈香,以其独特的发酵工艺和陈年功夫而受到茶友们的追捧。
二、品味湖北的黄陂绿茶湖北省是中国的重要绿茶产区之一,其中黄陂绿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历史底蕴而备受瞩目。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品味湖北的黄陂绿茶。
黄陂绿茶,又称黄陂毛峰,是中国绿茶中的一大名优品种。
其产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和新洲区的茶区,这里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黄陂绿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黄陂绿茶选用当地优质的品种作为原料,生产工艺独特。
在制茶过程中,采用“杀青、揉捻、炒烘”等传统工艺,保持茶叶的天然色泽和味道。
黄陂绿茶以其叶形修长、芽叶嫩绿为特点,外形如燕尾,色泽油润,香气清幽。
茶汤金黄清亮,滋味鲜爽回甘,带有一丝独特的香韵。
在冲泡过程中,黄陂绿茶的外形能够展现出独特的特点,为茶友们提供了一份视觉和味觉的享受。
黄陂绿茶富含多种有益物质,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有助于提神醒脑、健康养生。
同时,黄陂绿茶还具有清热解渴、消食化痰、清肺润喉等功效,在夏季饮用更具清凉解暑的效果。
中国茶道的不同

中国茶道的不同中国茶道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茶道呈现出多种风貌和特色。
本文将以地域和民族为切入点,探讨中国茶道的不同。
一、四川茶道四川茶道以岷江流域为中心,融合了巴渝、川西和川南等多个地区的茶文化。
四川茶道强调“川茶韵味”,将茶的品茶艺术与川菜烹饪技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川茶韵味茶道。
茶道师会使用川茶器具,如蓝釉紫砂壶、槟榔叶杯等,同时川剧变脸和川派歌舞等传统文艺形式也常在茶道表演中出现。
二、福建茶道福建作为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福建茶文化深厚。
福建茶道,即闽南茶道,以福建南部沿海和闽南地区为主要传承地。
闽南茶道注重“福建茶神韵”,茶道仪式庄重严谨,独具匠心。
福建茶道的道具包括茶杯、花雕茶壶等,茶道表演中常常融入闽南音乐、歌曲和舞蹈等特色元素。
三、新疆茶道新疆作为中国的边疆地区,茶文化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新疆与中亚、西亚等地的茶文化交流密切,新疆茶道因此呈现出异域风情。
新疆茶道注重茶叶的烹饪和泡制技艺,且多以砖茶、沱茶等为主要茶品。
茶道表演中,音乐、舞蹈、竹笛以及传统的维吾尔族歌曲等元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展示出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藏区茶道藏区茶道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茶文化。
藏区茶道以藏茶为基础,融入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族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茶道表演常常伴随着高原舞蹈、独具特色的藏剧表演以及藏族传统歌曲,充分展现了藏区茶道的神秘性和独特之处。
五、滇越茶道滇越茶道是中国茶道中的佼佼者,以滇南和越南北部为主要传承区域。
滇越茶道以普洱茶为核心,强调茶叶与茶具的和谐,注重茶质的回甘和茶汤的色泽。
茶道表演中,常常融入滇剧、越南传统音乐、舞蹈等元素,充分展现了滇越茶道的独特魅力和民族风情。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每个茶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色元素。
通过传承和发展茶道,人们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使茶的韵味与人们的心灵相互交融,在喝茶的过程中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各地茶文化介绍
1、杭州·品龙井
杭州西湖龙井茶,色绿、形美、香郁、味醇,用虎跑泉泉水泡龙井茶,更是杭州一绝。
沏龙井茶的水以八十摄氏度左右为宜,泡茶
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为最。
每杯撮上3—4克茶叶,加水7—8分满即可。
品饮时,先应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细看杯中翠叶碧水,观察多变的叶姿。
尔后,将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龙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
看罢、闻罢,然后换换品味,清香、甘醇、鲜爽应运而生。
2、潮汕·啜乌龙
在闽南以及广东的潮汕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
乌龙茶既是茶类的品名,又是茶树的种名。
啜
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
泡茶用水应该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
到沸水现冲。
啜茶时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
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两腋生风,回味无穷。
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是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
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
3、成都·盖碗茶
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
盖碗茶盛于清代,
而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
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置茶通常为3—5克,常见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红、绿茶等,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盖好碗盖;待冲泡五分钟左右,茶叶浸润茶汤时,闻香品饮。
4、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
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为迎客茶。
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饮茶历经赏茶、洁具、置茶、泡茶、浸茶、匀茶、斟茶、敬茶、品茶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5、北京·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尤其是大道两旁、车船码头,甚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
这种饮茶习俗
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闻名遐迩。
大碗茶多用大壶冲泡,或者大桶装茶,大碗畅饮,热气腾腾,提神解渴。
这种清茶较为粗犷,颇有野味,但它随意,摆设简单,因
此它常常以茶摊或者茶亭的形式出现,主要为过往客人解渴小憩。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人喝肉骨茶
肉骨茶,就是一边吃肉骨,一边喝茶。
肉骨,多选用新鲜带瘦肉的排骨,也有用猪蹄、牛肉或鸡肉的。
烧制时,肉骨先用作料进行
烹调,文火炖熟。
有的还会放上党参、枸杞、熟地等滋补名贵药材,使肉骨变得更加清香味美,而且能补气生血,富有营养。
而茶叶则
大多选自福建产的乌龙茶,如大红袍、铁观音之类。
吃肉骨茶时,
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人们在吃肉骨时,必须饮茶。
如今,肉
骨茶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肉骨茶的配料也应运而生。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一些超市内,都
可买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肉骨茶配料。
泰国人喝腌茶
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
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
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用时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
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此外,在气候炎热的泰国,
人们喝茶时总是要在热气腾腾的一杯茶中加入冰块。
茶水只盛半杯,很容易冷却,饮后使人备感清凉。
当地人不饮热茶,只有外地客人
来时,才倒一杯热茶招待客人。
印度尼西亚人喝冰茶
在一日三餐中,印度尼西亚人民认为中餐比早、晚餐更重要,饭菜的品种花样也比较多。
但他们有个习惯,不管春夏秋冬,吃完中
餐以后,不是喝热茶,而是要喝一碗冰冷的冰茶。
凉茶,又称冰茶,通常用红茶冲泡而成,再加入一些糖和作料,随即放入冰箱,随时
取饮。
印度人喝奶茶
他们喝茶时要在茶中加入牛奶、姜和小豆,沏出的茶味与众不同。
印度人喝茶的方式十分奇特,把茶斟在盘子里,伸出舌头去舔饮,
可谓独具一格。
他们国家的饮茶习俗大体上是山区人饮绿茶,丘陵
和平原地区人多饮红茶。
蒙古人喝砖茶
蒙古人喝茶时把茶砖放在臼中捣成粉末,加水放在锅中煮开,再加上牛奶或羊奶。
这种用配料煮成的砖茶很受草原牧民的欢迎,也
是待客的上品。
马里人喝甜茶
马里人喜爱饭后喝茶。
他们把茶叶和水放入茶壶里,然后炖在泥炉上煮开。
茶煮沸后加上糖,每人斟一杯。
他们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锡罐烧水,投入茶叶;任其煎煮,直到同时煮的
腌肉烧熟,再同时吃肉喝茶。
英国人喝什锦茶
茶几乎成了英国人最喜爱的饮料之一。
他们常在茶里掺入橘子、玫瑰,有时加一块糖或少许牛奶。
据说,茶中加入这些物质,就使易于伤胃的茶碱减少了,更能发挥茶的健身作用。
饮茶在英国分早茶、午饭茶、下午茶和晚饭茶。
俄罗斯人喝果酱茶
先在茶壶里泡上浓浓的一壶茶,然后在杯中加柠檬或蜂蜜、果酱等配料冲制成果酱茶。
冬天则有时加入甜酒,以预防感冒,这种果酱茶特别受寒冷地区居民的喜爱。
阿根廷人喝马黛茶
主要是把当地的马黛树叶和茶叶混合在一起冲泡饮用,有提神解渴和帮助消化的作用。
喝茶时,先将茶叶放入杯中冲上开水,再用一根细长的吸管插入大茶杯中轮流吸饮,同时还伴舞助兴,以增饮茶情趣。
巴巴多斯人喝莫比茶
加勒比海附近的巴巴多斯人用一种叫莫比的树叶制成薄荷清凉味的茶,此茶清香醇厚,又甜又凉,久喝不厌。
有客来访,客人先饮主人敬的3杯茶后再交谈,以示敬意。
当地的黑人姑娘还头顶10多公斤重的茶水沿街叫卖。
爱斯基摩人喝红茶
这是个非常喜爱喝茶的民族。
一天到晚饮用红茶,无论是交易、闲谈都是以茶开始。
这种茶不加糖也不加牛奶,讲究纯茶味。
在北极漫长的白昼里,人们都以喝茶打发日子,这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玉液。
斯里兰卡人喝浓茶
这种茶又苦又涩,但他们都喝得津津有味,该国不但全民饮茶,而且茶叶还畅销世界各地。
全国茶行遍布城乡,茶叶经营有一定规模的茶行还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头试味,再核定各类茶叶的等级和价格。
越南人喝玳玳花茶
越南毗邻中国广西,饮茶风俗很有些与中国广西相仿。
此外,他们还喜欢饮一种玳玳花茶。
苏丹人喝薄荷茶
苏丹人喝茶,喜欢在绿茶里几片新鲜薄荷叶和一些冰糖,饮时清凉可口。
有客来访,客人得将主人向他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礼貌。
美国人喝速溶茶
美国人饮茶力求简单,不愿为冲泡茶叶花过多时间,也不愿茶杯中有茶叶痕迹出现。
这种茶是将茶叶加工成粉末后再加柠檬、白糖等佐料制成,饮时既方便又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