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一、不定项选择题1.最早的华文报纸出现在()。

A.东南亚B.非洲C.东亚D.北美洲【答案】A【解析】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东南亚因为是华侨聚居地,因此最早的华文报纸在那里出现。

l9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大批“契约华工”被诱拐到北美加州的金矿做苦力,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2.“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指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李大钊D.李根【答案】D【解析】华文报纸《东涯新录》(The Oriental)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Lee Kan的译音)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是第一批旅居美国的华侨知识分子,曾经在澳门马礼逊学校读书,与容闳同学,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

A.《旧金山唐人新闻纸》B.《唐番公报》C.《华人记录》D.《华西申报》【答案】ABCD【解析】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旧金山唐人新闻纸》为1874年7月15日创刊。

美国人创办,旅美华侨主编,周刊,声称以“欲华人多闻广见”为办报宗旨,分各货行情、来往船期、上海新闻、花旗薪闻、大埠新闻、羊城杂报新闻等栏。

《唐番公报》为1875年9月11日创刊,周刊,由旅美华侨黄卓(Chock Wong的译音)与美国人霍夫曼(J.Hoffman)联合创办,翌年旅美华侨林赞(Lira Dane的译音)接办后改名为《华番汇报》。

《华人记录》为1876年在旧金山创办。

《华西申报》为1883年在旧金山创刊。

4.有“南洋第一报人”之称的是()。

A.薛有礼B.叶季允C.张泽黎D.薛荣樾【答案】B【解析】《叻报》主笔一职则由原任职于香港《中外新报》的叶季允担任。

叶氏主持《叻报》笔政40年.以“惺噩生”为笔名,先后撰写过数百篇社论和评论,文笔流畅,立论新颖,开华侨风气之先,有“南洋第一报人”之称。

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1-10章问答题整理

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1-10章问答题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1)时代:远古时代(2)中国报纸的开始在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 前报纸时期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有哪些特点(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2)文字出现后,古代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更多样化;(3)汉代之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日渐多元化。

(4)战乱频繁时,社会舆情愈发活跃。

3 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1)采集、编辑:进奏官自行采集;(2)传发:进奏官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3)部门:通过覆盖全国的邮驿系统发行。

4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唐代的报状,是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

带有官方性质,属于官报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下发的正式官报。

5 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处于什么地位?(1)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和编发(2)地位:进奏官对稿件进行一些删节和筛选;“定本”制度迫使进奏官只能按照当局允许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6 宋朝小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1)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报纸;盛行于南宋;读者范围广(官员,知识分子,皇室成员,社会人士)(2)能满足一定社会需求,得到了社会支持。

7 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相比有什么不同内容提供者从进奏院变成了通政司和六科;内容和样式更加丰富。

8 “急选报”“天变邸钞”是什么性质的新传媒体?《天变邸钞》非官方发布,而是编报人自己抄写的。

是临时发刊报纸。

《急选报》:雕版印刷报纸。

9 清代官报的发行制度有什么特点?清朝入关之后,参考明代官报发行体制,集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即经由通政史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通政史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

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

提塘主要负责管保的抄传发行工作。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

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1.台湾的“报禁”为什么持续了30年之久?“报禁”对台湾新闻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答:(1)台湾“报禁”概况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

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

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

这以后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2)台湾“报禁”持续30年的原因①台湾“报禁”持续了30多年,这主要和它的政治环境有关。

1949年国民党战败迁台,开始在台湾实行严厉的军事戒严体制,实行党禁报禁。

当局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新闻传播事业由于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

在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初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报业的开放被视为禁忌,当局只有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对创办报纸进行钳制,只有这样,才能将当时已有的报纸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给局势增添任何动荡和不安的因素。

②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不仅仅是报禁,他们还在各种报馆设立安全局,对报社的记者、编辑等人进行核查,一度还有特务系统严查新闻稿件,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当局对于开放报纸的恐慌,正因为如此,“报禁”这种直接对新闻事业的创办进行控制的手段才会一直存在。

(3)台湾“报禁”的影响①报纸数量极少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并且这一数字由于“报禁”的影响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简述全国新闻事业网的结构与特点。

答:(1)全国新闻事业网的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公营新闻事业网。

这个公营新闻事业网,包括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

(2)全国新闻事业网的特点①报刊事业报刊是建国初期最普及也是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公营报刊网以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其特点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a.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机关报组成的党报系统,是公营报刊系统的主体。

党报包括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和地市乃至县党委的机关报,有的是由原在本地出版的党报改组而成,有的是由以解放区新闻干部为骨干并吸收当地进步知识分子组成编辑队伍新创建而成。

b.建国初期的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以及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和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

c.建国后,报纸总数剧增,发行总量扩大,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到1954年,报刊均为公营,并分化为综合性报纸、工人报纸、农民报纸等不同种类。

②通讯社事业a.新华社经过组织机构调整成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在国内各地区设立分社,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

b.新华社逐步成为“消息总汇”,并主办了一系列报刊,摄影报道和通讯技术有很大改进,并同塔斯社、路透社等国外通讯社开始建立合作关系。

c.国家重视对外宣传工作,组建中国新闻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报道祖国政治、经济等建设成就和闽粤要闻、侨乡情况,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③广播电视事业a.从中央到地方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是以解放区广播干部为骨干、在没收利用国民党广播电台设备的基础上迅速建成,电视技术还不成熟。

b.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人民广播电台网的中心,传播内容注重新闻性、教育性和文艺性。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的基本情况。

答: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纷纷在海外创办各类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变成“保皇派”或“保皇党”。

自1898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家。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①《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并开办了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国闻短评”。

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停刊。

②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该报是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模式创办起来的,半月刊,封面有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并有重要内容的目录。

内容共分25个栏目。

《新民丛报》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和君主立宪,最终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到武昌起义这段时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步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革命派的办报活动空前发展的时期。

海外共出版革命或有革命倾向的报纸有60多种。

①《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报纸专载新闻和评论。

《中国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该报于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共存在了13年零8个月。

②在《中国日报》的带动和孙中山的指导下,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粤港和南洋等地出版了很多革命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一、不定项选择题1.开启了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的是()。

A.洪仁玕B.林则徐C.魏源D.严复【答案】B【解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9世纪初开始,外国传教士先后创办的中文宗教性报刊及后来的中外文商业性报刊,并没有立即引起中国人的注意。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讯。

林则徐的好友魏源积极弘扬林的译报思想,并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

A.林则徐B.严复C.洪仁玕D.梁启超【答案】C【解析】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等主张。

3.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要求的是()。

A.王韬B.洪仁玕C.郑观应D.魏源【答案】A【解析】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下列选项中,属于王韬的新闻思想的是()。

A.“日报立言……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B.“师夷长技以制夷”C.报纸可以“达内事于外”D.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答案】ACD【解析】王韬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区区素志,如是而已。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等等。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

(4)认为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答:(1)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情况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

1945年9月14日,正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指示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9月初,中共中央还电告中共广东区党委:迅速派人去广州、香港开辟宣传阵地。

①在上海,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就领导创办了《新生活报》,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上海报坛的一席之地。

在此前后,上海地下党组织还创办了一些以学生的名义出版的报刊,如党的“学委”出版的《新生代》、圣约翰大学党组织出版的《约翰呼声》等。

9月以后党在上海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

中共在上海出版的报刊中,数《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建国日报》、《文萃》周刊、《消息》半周刊、《群众》周刊的影响最大。

②在北平,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签订停战协定,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

接着,中国共产党利用在北平可以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立即筹办党的新闻事业。

2月22日,中共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解放报》创刊同日,新华社北平分社也宣告成立。

但是,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自创建第一天起就开始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钳制与破坏。

③在华南地区,战后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正报》于1945年11月13日创刊,除了在港澳和华南地区广泛发行外,还远销马来亚等地,在海外华侨中也有巨大影响,最高发行量达2万份。

(2)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意义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报刊,虽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严厉镇压,大多数出版时间不长,但是他们配合重庆《新华日报》积极宣传了和平、民主、统一的建国方针,揭露了国民党内战、独裁的阴谋,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答:“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②早期的口头广告、音响广告和悬帜广告随集市贸易的出现而出现。

③关于传播功能、传播效果、传播心理、传播技巧、传播道德乃至于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的理论著作和思想家开始出现。

(3)汉代以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开始多元化。

汉代以后,随着邮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传播载体逐渐以竹简、木简、绢帛和纸为主,传播距离扩大,时效性增强。

(4)三国两晋时代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发达。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童谣和谣言也是社会上普遍采用的传播手段。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答:(1)唐代官报的背景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唐代官报便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

(2)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及负责部门①唐朝官报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编辑工作分为采、编两个环节,进奏官既是唐朝官报的记者又是编辑,编辑工作的负责部门便是进奏院。

②唐朝官报的发行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当道”,即他们的主官。

负责部门通过唐朝覆盖全国的邮驿系统发行。

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答:(1)“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们与16世纪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

(2)“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被称为中国最早报纸的原因①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即进奏院状。

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这是唐代人详细记述唐代报纸情况的唯一一篇文献。

从孙樵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供的情况看,他当年在襄汉地区所看到过的那几十页“杂报”,很可能就是开元年间长驻首都的山南道的邸吏们,根据当时中枢部门“条布于外”的材料,传发给山南道地方长官的“报状”或“留邸报状”,是这一类官报的残件或抄件。

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②“开元杂报”的原件早已失存。

现在还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它们是驻首都的各地进奏院发布的,是一种在当时的政府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答:宋代“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是都进奏院。

(1)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的特点①宋代“邸报”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状那样,只是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②宋代“邸报”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信息传播工具。

它的读者已经不像唐代的进奏院状那样仅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展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③宋代“邸报”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发为定期发行。

刊期的每一次调整,都基本上做到按期连续发行。

信息量逐渐加大,新闻的时效性也有所加强。

(2)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的地位①进奏官带有官报记者的性质。

“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等政府部门抄录下来的。

抄录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

②进奏官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编辑职能。

在宋朝实行统一管理以后,“邸报”的发报工作仍由各州进奏院和进奏官们负责,稿件的采集、编辑、整理、审定等环节,则逐步由中枢部门接管。

进奏官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传报的环节上,经审定允许传报的稿件,到了进奏官手里,还会作一些筛选和删节。

6.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答:(1)“小报”既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的产物,也是受宋代朝报商品化直接影响的结果。

根据史料,可以把“小报”这种民办报纸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

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

“小报”和“新闻”都是当时读者对它的称呼,用以区别于官报。

②“小报”开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北宋末年以前的“小报”只是偶尔以“别录单状”等方式出现,北宋末年才逐渐地实行专业化。

社会上开始有一些人以出版“小报”为业,“坐获不赀之利”。

③“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应“小报”发行者的委托,在各处访录朝廷政事活动消息的有“内探”、“省探”、“衙探”等。

“内”是大内,即皇帝居住和处理政事的地方;“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一级政府机关;“衙”指省以下的一般政府机关。

“内探”、“省探”、“衙探”指的是在以上这些地方探听和访录新闻的人。

其他经常出入宫禁的人,也不时为“小报”提供新闻。

④“小报”的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和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诏令、臣僚们的议疏章奏等时事性政治材料。

和官报比较起来,“小报”的内容有两个特点:a.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

b.所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小报”的消息并不完全准确,有的“小报”中还出现过假新闻、假诏旨和伪造的章奏。

⑤“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宋朝的印刷业十分发达,印刷工匠的技术非常熟练,印刷的成本也不高,“小报”的发行者当中就有掌握印刷手段的“书肆之家”,因此,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复制一些“小报”,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⑥“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

有京官,也有地方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报”的热心读者。

(2)“小报”屡禁不止的原因“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因此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但终宋之世,“小报”始终没有被完全禁绝,其原因主要在于:“小报”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禁止刊载的文件和新闻,或先于官报透露了这些文件和新闻,满足了社会上对朝廷政事和人事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