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教学案 中图版选修5-中图版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教学案 中图版选修5-中图版高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与危害——————情景导入先思考———————“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春雨贵如油〞“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思考探究:上述谚语主要反映了我国哪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分别对应我国的哪些地区?提示:干旱。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台风的分布与危害1.分布(1)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太平洋洋面(西太平洋)。

(2)移动路径:①西移路径: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某某、某某沿海登陆。

②西北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某某、某某、某某沿海登陆。

③转向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3)影响X围: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受灾最为严重,某某、某某次之。

2.危害(1)构成因素:主要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2)强风危害: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3)暴雨:巨大洪涝灾害。

(4)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二、寒潮的分布与危害1.分布(1)时间分布:9月到次年的5月,其中3~4月最强。

(2)空间分布:①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②侵入路径:西路: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

中路:从西北进入某某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东路:从北方直接南下。

2.危害(1)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

(2)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通讯中断。

(3)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三、旱灾的分布与危害1.分布(1)空间分布:形成了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2)时间分布:持续时间长,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2.危害是我国X围最广、历史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影响工农业生产、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对比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灾害路径灾害台风寒潮→名称天气系统气旋冷锋成因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X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源地西北太平洋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时空分布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闽、浙、台等省区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某某、某某外的大部分地区过境时天气变化气压下降,降雨量增多,风速增大,台风眼经过时,会带来短暂晴朗天气大风、降温、雨雪天气主要危害主要由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强烈的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的影响益处缓解旱情、降温消暑带来的低温,是天然“杀虫剂〞;带来风资源;带来大X围雨雪天气,缓解干旱二、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拓展提升]我国干旱区不是最严重的旱灾区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半干旱区常常“十年九旱〞。

《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人教版).

《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人教版).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一)教学内容(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2.探讨洪涝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如何作出有效防御。

3.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树立正确对待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预防为主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1.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及其危害(五)教学难点1.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六)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七)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与干旱灾害一样,洪涝灾害也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之间,全国各地较大的洪涝灾害有1092次,平均每两年一次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受灾面积之广、危害程度之深,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

这一节课,我们以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为研究对象,认识洪水水文特征、洪水成因、洪涝危害以及面对洪水,我们应该怎么做。

【案例素材】活动材料1998年长江流域的水情1998年长江流域相继遭受特大洪水,长江千流先后出现8次洪峰,中游河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多次超历史最高水位。

在19条主要支流中,有一些水文站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均超过实测历史记录。

长江中下游超警戒水位时间大多在57-96天之间。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1998年长江流域的水情”,回答下例问题):1.解释河流流量与河流水位的含义2.读材料中的两幅地图,想一想河流流量与河流水位有什么关系?3.根据上述资料,从洪水水位和流量、洪水的持续时间等方面概括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的特征。

4结合身边的实例,描述一次洪水的水情。

【板书】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一、1998年长江流域的水情【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教学生观察、分析的方法。

【放录像片】观看1998年长江流域的水情录像,时间控制在2~3分钟。

【小结】1998年长江流域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主要特征是,(1)洪水发生早、来势猛;(2)洪峰次数多、水位高;(3)洪水持续长。

常见气象灾害 洪涝教案

常见气象灾害 洪涝教案

常见气象灾害洪涝教案教案标题:常见气象灾害——洪涝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教授学生有关常见气象灾害中的洪涝灾害知识。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洪涝灾害的定义、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目标:1. 了解洪涝灾害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2. 掌握洪涝灾害的应对措施。

3.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洪涝灾害的定义和原因。

2. 洪涝灾害的影响。

3. 洪涝灾害的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1. 洪涝灾害的应对措施。

2.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洪涝灾害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3. 学生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洪涝灾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对洪涝灾害有什么了解?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洪涝灾害?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洪涝灾害的定义和原因。

2. 分析洪涝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些洪涝灾害的案例资料,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这些案例中的洪涝灾害是如何发生的?b. 洪涝灾害对当地人民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c. 当地政府和居民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四、知识总结(10分钟)1. 归纳总结洪涝灾害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2. 强调洪涝灾害的应对措施。

五、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制定一份洪涝灾害应对措施的方案。

2.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方案,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人完成。

2. 收集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洪涝灾害的文章,包括定义、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2.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格式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2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教学设计

2.2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2课时)课程标准本节课程标准内容: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选修五》活动建议:1、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

2、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教学目标1.读影响我国的台风、寒潮源地及移动路径图,说出其源地及影响范围。

2.读中国干旱、洪涝灾害分布图,说出其主要分布地区。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形成原因。

4.说出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特点及造成的危害。

5.学会收集气象灾害资料,了解其带来的危害及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重、难点【重点】1.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形成原因。

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2.读图,指出我国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灾害的区域分布。

3.学会收集气象灾害资料,了解其带来的危害及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难点】读图,指出我国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灾害的区域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分组搜集资料法,启发式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资源】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导入展示气象灾害图片提问:这些属于哪类灾害?指导读图:教材34页图2-2-1 ,说明气象观看图片回答:气象灾害读图了解气象灾害以触目惊心的灾害图片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巩固灾害类型。

板书学生汇报教师导学学生汇报教师导学学生汇报教师导学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我国的气象和洪涝灾害每年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是危害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灾害。

本节课我们就具体分析它们的危害、成因与影响范围,及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第一课时)一、台风多媒体展示:台风的危害及防御措施指导学生读图:1.说出影响我国的台风源地、路径及主要影响地区。

《中 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学历案

《中 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学历案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常见气象灾害(如台风、寒潮、干旱、暴雨等)的特点、形成原因和危害。

2、掌握中国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分布规律和影响。

3、学会分析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之间的关系。

4、培养应对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成因与特点。

(2)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2、难点(1)复杂气象条件下灾害的形成机制。

(2)如何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对灾害的影响。

三、知识链接1、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2、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四、学习过程(一)气象灾害1、台风(1)定义: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2)形成条件:广阔的高温洋面、合适的地转偏向力、大气环流的作用。

(3)路径:西行路径、西北路径、转向路径。

(4)危害:狂风、暴雨、风暴潮,可能导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交通中断等。

(5)影响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2、寒潮(1)定义: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2)形成原因: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堆积,在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南下。

(3)影响范围: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等地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受到寒潮影响。

(4)危害:大风、降温、雨雪、冰冻,对农业、交通、电力等产生不利影响。

3、干旱(1)定义: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2)形成原因:降水少、蒸发量大、用水量大等。

(3)类型:春旱、夏旱、秋旱、冬旱。

(4)影响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较为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突出。

(5)危害: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

4、暴雨(1)定义: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

(2)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气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

(3)影响地区:南方地区暴雨频繁,北方地区暴雨多集中在夏季。

(4)危害: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二)洪涝灾害1、形成机制(1)降水过多:短时间内的强降水或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

选修5 2.2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教师版

选修5 2.2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教师版

2.2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用;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对比识记我国寒潮、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时空分布、危害和防御。

2.能从正反两反面认识寒潮、台风对我国的影响;3.能正确解释华北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熟悉中国台风、寒潮、干旱和洪涝等灾害的分布。

2.学习难点:分析台风、干旱、寒潮、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一、鲁尔区的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一)德国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它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它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

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鲁尔区经济的基础。

(二)鲁尔区优越的区位条件是:(1)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2)距离法国铁矿近;(3)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网;(4)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人工运河联成水运网,为耗水量大的重工业提供丰富的水源;(5)德国以及西欧市场广阔。

(三)鲁尔区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经济开始衰退,衰退的原因是:(1)单一的产业结构;(2)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减少;世界煤炭价格下降、鲁尔区煤炭开采成本上升;(3)世界钢铁供大于求,利润下降;(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1.鲁尔区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区,其辉煌的优越区位条件有哪些?(创新设计P65)★★★2.什么是资源型地区?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通常会面临哪些问题?答:资源型地区是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或者以自然资源为支柱性产业的地区。

中图版选修5《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word学案

中图版选修5《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word学案

2、2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编写:王明琳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区域分布2、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学习目标1. 了解我国常发且危害严重的几种主要的气象灾害。

2.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结合实例认识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造成的损失。

4.结合地图了解台风和寒潮的移动路线。

5.学会当洪涝和台风灾害发生时的一些自救办法。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梳理基础知识1、台风的分布与危害①分布(1)源地:____________以东太平洋面(西太平洋)(2)移动路径:西移路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路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向路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影响范围:主要在太行山——________——__________——以东省区:______、海南、福建、_______、浙江最为严重,_______、广西次之。

②危害(1)构成因素:主要有强风、________和风暴潮(2)强风危害:颠覆海上船只,_________________,折断树木,挂断电线。

(3)暴雨:导致。

(4)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潮的分布与危害①分布(1)时间分布:____月到次年______,其中______月最强。

(2)空间分布源地:____________与冰雪洋面。

侵入路径: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危害使_________、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_________,电力_________中断,造成____________及海上_________事故等。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中国的气象灾害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中国的气象灾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鼓励学生关注气象灾害的最新动态,如关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阅读气象灾害相关的新闻报道等,以保持对气象灾害的关注和了解。
板书设计
- 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如“气象灾害概述”、“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使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每个部分的主题。
- 使用符号、图表、流程图等辅助工具,简洁地表达复杂的气象灾害形成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 将重点知识点用加粗或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以突出关键信息,帮助学生记忆。
2.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知识和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能够理解天气和气象的基本原理。
本节课将结合人教版教材,具体涉及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如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以及它们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以及应对措施。
-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与气象灾害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志愿者服务等,以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2. 拓展要求:
- 要求学生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和拓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2课时)
课程标准
本节课程标准内容:
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选修五》活动建议:
1、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

2、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教学目标
1.读影响我国的台风、寒潮源地及移动路径图,说出其源地及影响范围。

2.读中国干旱、洪涝灾害分布图,说出其主要分布地区。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形成原因。

4.说出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特点及造成的危害。

5.学会收集气象灾害资料,了解其带来的危害及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重、难点
【重点】
1.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形成原因。

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2.读图,指出我国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灾害的区域分布。

3.学会收集气象灾害资料,了解其带来的危害及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难点】
读图,指出我国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灾害的区域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
分组搜集资料法,启发式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资源】
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
导入展示气象灾害图片
提问:这些属于哪类灾害?
指导读图:教材34页图2-2-1 ,说明气象观看图片
回答:气象灾害
读图了解气象灾害
以触目惊心的灾害图片
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习巩固灾害类型。

板书
学生汇报
教师导学
学生汇报
教师导学
学生汇报
教师导学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
我国的气象和洪涝灾害每年都带来巨
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是危害最大,影
响范围最广的灾害。

本节课我们就具体分析
它们的危害、成因与影响范围,及我国已采
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第一课时)
一、台风
多媒体展示:
台风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指导学生读图:
1.说出影响我国的台风源地、路径及主要
影响地区。

2.分析台风的形成原因。

(结合气旋)
思维拓展:
台风带来的益处有哪些?
二、寒潮
多媒体展示:
寒潮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指导学生读图:
1.说出影响我国的寒潮源地、入侵路径及
主要影响地区。

2.分析寒潮的形成原因。

(结合反气旋)
思维拓展:
寒潮带来的益处有哪些?
三、干旱灾害(第二课时)
多媒体展示:
旱灾造成的巨大灾难及防御措施
指导学生读图:
1.说出我国旱灾主要分布地区。

带来的损失巨大。

观看图片等资料,
直观感受台风带来
的灾难,了解防御
措施。

读教材35页图
2-2-3 ,回答问题。

联系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思考、回答问题
观看图片等资料,
直观感受寒潮带来
的灾难,了解防御
措施。

读教材36页图
2-2-4,回答问题。

联系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观看图片等资料,
直观感受旱灾带来
的灾难,了解防御
措施。

读教材38页图
2-2-8,回答问题。

激发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小组成果展示,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防灾减灾意识。

培养读图能力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构建
知识网络。

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小组成果展示,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防灾减灾意识。

培养读图能力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构建
知识网络。

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小组成果展示,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防灾减灾意识。

培养读图、综合分析能
力。

学生汇报
教师导学
小结
反馈练习
课后探究2.说出我国不同区域旱灾季节分布特点。

3.读“副高对我国降水的影响”资料,
分析我国不同区域旱灾季节差异的成因。

案例分析:分析2006年川渝大旱的原因。

四、洪涝灾害
多媒体展示:
洪涝灾害造成的巨大灾难及防御措施
指导学生读图:
1.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地区分布特点。

2.中国暴雨洪涝灾害地区差异的成因。

案例分析:分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
的形成原因。

见板书设计
PPT展示:相关高考试题
探究我国沙尘暴灾害的成因。

思考,回答问题。

分析、讨论旱灾与
副高的关系。

观看图片等资料,
直观感受洪水带来
的灾难,了解防御
措施。

读教材40页图
2-2-10,回答问题。

分析、讨论,回答
问题。

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思考、完成习题
搜集资料,小组研
究。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培养综合分析和学以致
用能力。

通过小组成果展示,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防灾减灾意识。

培养读图、综合分析能
力。

培养综合分析和学以致
用能力。

结构式板书,体现思维过
程,培养地理思维。

通过做高考题,强化重点
知识,提高答题能力。

提高分析、迁移能力。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第一课时
危害
台 风
源地 路径
防御措施
影响区域
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广东、海南、浙江、台湾、福建沿海
东部沿海地区
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我国南海海域
路径有三条 强风、暴雨、风暴潮 危害
寒 潮
源地 路径
防御措施
影响区域
东部季风区
西北地区
北冰洋冰雪洋面;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冬季为冷高压) 路径有三条
大风、急剧降温、大雪冰冻
青藏高原南部、四川盆地受影响较小。

危害强度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距寒潮源地远东西走向山脉阻挡冷空气
第二课时
危害
旱 灾
自然原因
防御措施
区域差异
华北春旱 华南冬春连旱 东北夏旱
长江中下游伏旱 西南冬春连旱
季风气候,降水量地区、季节变化大。

副高活动异常,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危害
暴雨 洪涝灾害
自然原因
防御措施
分布特点
沿海多,内陆少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部多,西部少
平原多,高原山地少 五个洪涝多发区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秋季节;南方雨季长,降水量大。

副高活动异常,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流速慢,流量大,排水不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