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教案).doc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和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分析诗文中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愤世嫉俗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书愤》。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愤世嫉俗之情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世界。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诗文。
4. 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突出《书愤》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2)展示诗人画像,简介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讲解生字词,疏通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解读诗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主旨。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5. 拓展延伸:(1)比较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如杜甫的《登高》。
(2)总结《书愤》的独到之处。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书愤》。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书愤》教学设计(精品公开课)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秋季课题《书愤》教科书书名: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 细读深品,感受诗人意蕴丰富的爱国情怀。
2. 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感。
3. 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感。
教学难点:细读深品,感受诗人意蕴丰富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公元1125年,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
两年后金兵占领汴京,北宋灭亡。
流离失所、家国破碎,便是他的人生序幕。
出身名门的陆游自幼聪颖,12岁便能写诗著文,但仕途却并不顺利。
先是因科考成绩居于秦桧孙子之上而被妒恨,后又因力主北伐而屡遭排挤。
贬谪、罢官贯穿着他的一生。
1165年。
时任通判的陆游,被告“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俊用兵”。
朝廷遂罢免了陆游的官职,赋闲四年后又将其召回。
1171年陆游入王炎军幕作《平戎策》。
提出“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还常至定军山等多处战略要塞。
在大散关的军旅生活,可以说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亲临前线的经历。
已至晚年,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
于他而言仍是难以忘怀。
1186年,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悲愤中他挥笔写下了《书愤》。
二、诗词解读1.诗歌背景南宋时,金兵进犯,中原沦陷在即,而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书愤》,使学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书愤》,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人在创作《书愤》时的情感状态。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3 诗文翻译:提供诗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3.4 分析:教师引导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总结:教师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提供诗文的原文、现代汉语翻译和相关的研究资料,方便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文的背景、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6.2 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6.3 情景教学法: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演等形式,体验诗文中的情感。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第一步: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2 第二步:朗读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7.3 第三步:解析教师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7.4 第四步: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7.5 第五步:总结教师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书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2024年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2024年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书愤》一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全诗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掌握陆游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了解其诗歌风格特点。
3. 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掌握陆游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全文打印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画像,简要介绍陆游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进入诗人创作情境。
2. 朗读全文:让学生齐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逐句解析: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以诗句“铁马冰河入梦来”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千载谁堪伯仲间”,并分享心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书愤》的艺术特色,派代表进行汇报。
8. 课后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书愤》2.作者:陆游时代背景:南宋情感表达:忧国忧民艺术特色:韵律、意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书愤》全诗。
分析《书愤》的意象,并举例说明。
比较《书愤》与陆游其他诗作的风格特点,不少于300字。
作业答案:1. 《书愤》全诗背诵略。
2. 《书愤》中的意象有:铁马、冰河、长城、烽火等。
如“铁马冰河入梦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3.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逐句解析、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书愤》的诗意及艺术特色。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阅读陆游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教案(8篇)

书愤教案(8篇)书愤教案书愤教案(一):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透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潜力。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白描、比较等手法的运用。
2.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资料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资料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活力,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齐感悟。
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程《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书愤》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愤》一诗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进而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书愤》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书愤》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2. 教学重点:《书愤》的艺术特色、创作背景以及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诗歌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战争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书愤》。
2. 新课导入:a. 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b. 对《书愤》进行原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c. 分析诗歌的结构、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a. 选取《书愤》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赏析。
b. 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模仿例题,对《书愤》中的其他句子进行赏析。
b. 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b. 强调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6.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书愤》2. 诗人:陆游3. 创作背景:战争、忧国忧民4. 艺术特色:韵律美、修辞手法5. 赏析方法:关注情感、分析修辞、联系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赏析方法,对《书愤》全诗进行详细解读。
b. 分析《书愤》中所表达的情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2. 答案:a. 解读内容要求: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特色,体现创作背景。
b. 体会内容要求:真实感受,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介绍陆游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
淅川中学严瀚
【学习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学习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 ,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 ,能诗能词也能散文 ,才华横溢;
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 ,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 ,但最终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 ,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
他就是陆游。
认识陆游 ,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示儿》 ,由陆游
的爱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
1、说一说 ,你认识的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陆游 ,字务观 ,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 ,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 ,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
可是 ,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 ,85岁的老诗人 ,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 ,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二 ,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 ,想那山河破碎 ,中原未收 ,感于世事多艰 ,小人误国。
于是 ,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三、解题
书:写 ,抒发;愤:愤懑 ,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四、诵读课文体悟情感
自主诵读诗歌三遍
⑴、读准字音;
⑵、结合注释阅读诗歌 ,理解诗歌大意(有疑问处作上标记);
⑶、带着前面对诗歌的初相识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构建诗境 ,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4)、疏通文意 ,用白话文把诗歌翻译下来。
五、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1、读完这首诗歌 ,思考:诗歌颔联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2.(回顾)诗人“书”了哪些事?
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书”年事已高 ,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3、诗题为《书愤》 ,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
明确: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
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作者“愤”的根源: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 ,概括地说 ,就是:忧愤国家国土沦陷 ,忧愤朝政政治黑暗 ,忧愤个人功业未就 ,“愤”的根源 ,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 ,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4、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1)对比手法
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2)借古讽今(用典)
诗中借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 ,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把握作者的情感。
小结:诗名《书愤》 ,全诗却无一“愤”字 ,但句句皆有“愤”。
愤然之情力透纸背。
全诗以“愤”为基调 ,不是一怒了之 ,而是有血有肉 ,富于变化:前四句回顾过去 ,重在激愤;后四句结合现实 ,偏于悲愤。
激愤愈烈 ,悲愤愈深。
六、拓展探究
1、除了《书愤》 ,陆游在不少诗中谈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 ,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
联系历史背景 ,想一想 ,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明确:三国蜀国 ,诸葛亮为蜀汉丞相 ,“功盖三分国” ,一生力主北伐 ,恢复汉室 ,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 ,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 ,远小人”的告诫 ,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2、《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 ,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 ,无疑是一种悲剧 ,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 ,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 ,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 ,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七、情怀感染
读一读陆游及其他南宋诗人的爱国诗 ,再次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
八、学法归纳
1、知人论世
2、相互联系
九、布置作业
用相互联系的方法再读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 ,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附板书设计书愤陆游
报国有罪年华空老
愤
壮志未酬无人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