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的概念

合集下载

内部控制基本概念

内部控制基本概念

内部控制基本概念展开全文内部控制基本概念一、企业内部控制概念及其理解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二、企业内部控制“三五”指标(原则、目标、要素)(一)五原则1、全面性原则。

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

2、重要性原则。

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3、制衡性原则。

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痛恨死坚固运营效率。

它要求企业完成某项工作必须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基本点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同时,还要求俄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4、适应性原则。

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

要求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具有前瞻性,实施的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5、成本消息原则。

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比。

(二)五目标1、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合规合法。

守法和诚信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逾越法律的短期发展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企业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将发展至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

2、维护资产安全。

资产安全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应当为资产安全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

3、提高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报告质量。

内控基础知识

内控基础知识

内控与风险管理知识目录第一部分内控基础知识 (3)一.什么是内部控制? (3)二.什么是控制环境? (10)三.什么是风险评估? (10)四.什么是控制活动? (10)五.什么是信息与沟通? (10)七.内部控制的四大目标是什么? (10)八.控制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10)九.内控体系框架五要素是什么? (11)十.《萨奥法案》404条款提出了哪些要求? (11)十一.什么是权限指引? (11)十二.油田公司风险控制管理文件(全部流程)包括哪几部分? (11)十三.风险类别分为哪几种?简称分别是什么? (11)十四.流程命名规则是什么? (11)十五.流程图中各种符号的含义是什么? (12)十六.什么是风险控制文档(RCD)四要素? (13)十七.油田公司重要业务流程目录包含哪些内容? (13)十八.流程类别包括哪几类?编码简称分别是什么? (13)十九.绘制流程图使用的什么软件,作用是什么? (13)二十.从业务流程管理信息系统查看流程图,最方便的访问的途径有几种? (14)二十一.什么是外部审计? (14)沈阳工程技术处参加局技术比赛教材二十二.什么是缺陷报告? (14)二十三.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有哪些? (14)二十四.内控测试程序分为几个阶段? (14)二十五.业务层面测试有几种方式? (14)二十六.什么是管理层测试? (14)二十七.内部控制缺陷根据其性质分为哪几种缺陷? (15)二十八.根据缺陷的重要程度分为哪几种缺陷? (15)二十九.什么是监督?监督包括哪几部分? (15)三十.业务流程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15)三十一.业务流程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15)三十二.什么情况下需对业务流程做出调整? (15)三十三.内部信息包括哪些内容?外部信息包括哪些内容? (15)三十四.油田公司控制文档包括哪几种类型? (16)三十五.例外事项的类型有哪几种,分别是什么? (16)三十六.油田公司上市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是从哪年开始的? (16)三十七.常见的舞弊行为有哪些? (16)三十八.什么是流程图? (16)三十九.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主要包括哪几种职务分离? (17)四十.实质性漏洞认定的定性标准有哪些? (17)四十一.《员工职业道德手册》的内容。

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点

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点

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点内部控制是组织内部的管理措施和制度,旨在保障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资产的安全和保护利益。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内部控制的一些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探讨。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目标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业务目标、合规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制度。

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遵守适用法律法规和内外部规则,保障企业的财务稳定和经营有效性,预防和控制风险。

二、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与审计等组成要素。

1. 控制环境:指企业内部的整体管控氛围和文化。

包括企业管理层的风险意识、操纵行为和道德标准、组织架构和分工、对员工的培训和激励等。

2. 风险评估:指企业对潜在风险和机会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措施的制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3. 控制活动:指企业为应对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事务和流程控制措施,包括授权和审批程序、会计和财务制度、资产管理等。

4. 信息与沟通:指企业对内对外的信息流动和沟通机制,包括业务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以及内外部交流和报告机制。

5. 监督与审计:指企业内部和外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审计活动,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三、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制度1. 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必须覆盖企业的所有业务和环节,确保所有重要事项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2. 适度合理:内部控制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性质和风险程度制定,既要能够达到目标,又不应过度繁琐和昂贵。

3. 充分有效:内部控制应该确保足够的资源和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4. 分责分类:内部控制应该明确各个层级和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

5. 审计核查:内部控制应该定期进行审计和核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符合规定要求。

四、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好处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具有以下重要性和好处:1. 保护企业的财务利益:内部控制可以避免财务欺诈和不当行为,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控制的原理术语与概念

内部控制的原理术语与概念

内部控制的原理术语与概念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实现业务目标,对内部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活动。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业务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保护组织的资产,防范风险和错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内部控制涉及到很多术语和概念,下面我们将了解其中的一些重要术语和概念。

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指组织为实现业务目标而建立的控制框架,其中包括组织结构、人员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和制度规章等。

组织应该在建立控制环境时考虑业务特点和风险情况,确保控制措施符合业务需要。

预防控制与监督控制预防控制是指以事前的方式,通过制度和程序、授权和责任等方式,对业务过程进行控制,尽可能防止风险和错误的发生。

预防控制包括操作控制、访问控制、自动化控制等。

监督控制是指以事后的方式,通过审计、检查和评估等方式,对业务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防止风险和错误的发生。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对组织面临的可能影响业务目标的不利事件的种类、来源、影响、概率等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组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风险评估应根据业务特点和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并进行动态更新。

内控自评内控自评是组织对自身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和检查,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和修正。

内控自评需要依据内部控制的标准和要求,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和修正等方面。

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独立的、客观的、全面的对组织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和监督的一种活动。

内部审计应该依据内部控制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评估和监督,并向组织管理层提供有关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

合规性审计合规性审计是对组织的管理和处理过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合同协议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评估。

合规性审计应该结合内部控制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评估,以确保业务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对内部控制措施的投资与收益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投资是否合理。

成本效益分析应考虑投资的成本、效果、风险以及长期收益等方面,以确保投资决策的合理性。

内部控制的概念与要求 coso

内部控制的概念与要求 coso

引言1. 内部控制是管理者在组织中建立的一种用来保护资产、确保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促进效率的制度和程序。

2. 内部控制要求是指由美国企业管理人员和审计师遵循的内部控制框架的要求。

COSO框架概述3. COSO是指控制对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是一个美国职业组织。

4. COSO框架的结构主要包括五个组成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

5. 控制环境涵盖了影响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组织内部控制意识和氛围。

6. 风险评估是指组织必须确定并分析可能威胁其目标实现的各种内外部风险。

7. 控制活动是指组织必须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以确保其目标的实现。

8. 信息与沟通要求组织必须在内部和外部之间保持有效的信息和沟通渠道,并确保及时、准确、全面且真实的信息传递。

9. 监督是指组织需要建立对内部控制效果的监视和评价机制。

COSO框架的要求10. 内部控制的要求是指COSO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11. 控制环境要求组织必须建立和维护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组织的道德价值观和诚实原则等。

12. 风险评估要求组织必须对其面临的各种内外部风险进行认真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13. 控制活动要求组织必须设计和实施一系列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以确保其目标的实现。

14. 信息与沟通要求组织必须建立和维护有效的信息和沟通渠道,确保及时、准确、全面且真实的信息传递。

15. 监督要求组织必须建立对内部控制效果的监视和评价机制,追踪和监控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并及时调整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

COSO框架的应用16. COSO框架的应用包括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

17.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组织对其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不断改进和加强内部控制。

18. 审计是指审计师基于COSO框架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估组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发表审计意见。

内部控制的概念及五个要素

内部控制的概念及五个要素

内部控制的概念及五个要素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的规划、执行、监督等工作,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转和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

内部控制的概念及五个要素被认为是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下面将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及五个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在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管理体系,其目的在于管理风险、保护资产、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内部控制的实施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企业预防和解决各种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和执行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文化氛围和道德风险的基础。

风险评估是指组织通过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来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

控制活动是指组织针对不同风险设计和实施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预防控制、检测控制和应对控制等。

信息与沟通是指组织内部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方式,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监督是指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监督和评估,防止和解决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和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强化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和制度,确保内部控制与企业战略目标、经营风险和外部环境的一致性。

其次,企业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

再次,在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和能力,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另外,企业还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内部控制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企业还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企业的内部控制经验和做法,为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后,企业要积极配合审计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检查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运转。

内部控制基本概念和特征

内部控制基本概念和特征

内部控‎制基本概念‎和特征‎‎w‎内部控制基‎本概念‎内部控制(‎I nter‎n al C‎o ntro‎l)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

也就‎是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进‎而言之,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保障企业依‎法经营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活‎动,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

换言之,‎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也就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

内‎部控制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

最‎早的控制主‎要着眼于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侧重于从‎钱物分管、‎严格手续、‎加强复核方‎面进行控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才‎逐步发展成‎近代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并逐步‎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200‎4年9月,‎C OSO又‎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它既‎是对《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超越,也标‎志着内部控‎制的转型。

企业内部控制介绍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实施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介绍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实施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介绍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实施方法企业内部控制介绍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实施方法企业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工具,旨在确保企业运营的有效性、效率和合规性。

它涉及组织结构、流程、制度、规范和监督等方面,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风险,防止错误和欺诈的发生,并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公正性。

本文将介绍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实施方法。

一、基本概念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套内部管理体系,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权限制约、信息流转和监督机制等。

通过内部控制,企业能够有效管理风险,提高运营效率,保障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控制环境:指企业内部的管理文化、价值观、道德伦理等影响控制意愿和行动的因素;2. 风险评估:指对企业内外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类,并为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3. 控制活动:指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流程、规范和制度,对企业活动进行规范和控制;4. 信息和沟通:指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和反馈机制,以及内外部的有效沟通和协作;5. 监督机制:指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和评估,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二、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企业资产:通过明确的准则和程序,防止资产的滥用、浪费、损失和盗窃等;2. 提高运营效率:通过规范和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活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企业公正决策的质量;3. 防范风险: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策略的制定,减少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并及时预警和应对;4. 提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透明度:通过内部控制,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加强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提升投资者和相关方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信任;5. 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通过内部控制,确保企业的经营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并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实施方法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方法和原则:1. 领导重视:企业高层领导应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将其置于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层面,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2. 内部控制政策与流程设计:企业应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与流程,并明确规定组织结构、职责分工、权限制约和信息流转等;3. 内部控制落地执行:企业应通过培训和沟通等方式,使员工了解内部控制政策和流程,并深化内部控制文化;4. 内部控制监督与改进:企业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并及时进行改进和强化;5. 内部控制持续改善:内部控制体系应与企业的运营环境和风险变化相适应,不断加强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A)首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

此后,理论界和学术界不断推陈出新。

但基本上都没有突破会计控制的范围。

1992年COSO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进行了突破和创新,并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但COSO内部控制框架流程与内部控制目标之间存在着逻辑缺陷,致使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概念被质疑,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实际上,COSO内部控制框架仅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风险控制导引,各个国家和地区中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企业内部特征以及外部环境要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体系。

即不同地区中的企业需要界定内部控制的边界,并基于此设计相应的内控模式、机制、方法,以实现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高效的内部控制①。

因此,无论是基于理论层面还是实物层而,重视对内部控制本质、边界和目标等基本属性的研究,是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既有文献针对内部控制本质及内涵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层次是从企业系统和整体效率的视角界定内部控制的概念;另一个层次是企业内控系统的构成单元和子系统。

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或子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而是按照层级结构来分的企业治理层面的控制和企业管理控制;另一个方面是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而单独界定的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各层级所确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会一计控制等概念,I-!前比较成型和有影响力!、勺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自华,高_立(2011)’‘在困内外相关研究的琴础_上,指出无沦从历史发展、时间考察还是理论逻辑方而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陷入了一个为不能存在的系统寻找独立存在的理由的尴尬境地。

ICI此,应该尽早用“内部拄制”取代“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杨清香(2010) `"利用马克思认识论,对如何构建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是构建内部控制概念框架或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内部控制的其他概念或理沦要素都是根据内部控制的木质演绛推论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认为目标是构建内部控制概念的逻辑起点,这种观点尽管实用,Eli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李连华,2007)0组织理论是内部控制研究范畴内的重要理论支撑,诸多文献围绕组织内部关系和契约展开对企业内部打制的研究。

谢志华(2009)‘、认为,企业的两种组织关系,即契约关系和平等关系,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内部控制的木质表现为企业组织体系中各种相关的平等利益工体之问的相压制衡和各科层权利主体依_}二而F的监督。

而且制衡是监督发抨效l1!的从础。

李志斌(2009 ) '}"运用组织fil:会学的规则理沦解释了内部控制的规则属性。

他认为内部控制在组织内部是需要强制执行的“法”,足管理权威的来源之一。

而竹理权威体系既包括纵向等级制权威体系,也包括横向平行权威体系。

一可以石出,卜述两者的观点具有4定的相似性。

部分学者还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剖析了内部控制的本质,刘明辉,张宜t } ( 2002 ) ''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弥补企业契约不完备性,保i} I:企业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林钟高,徐虹,吴玉莲( 2009 )‘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属J性足种持续均衡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

国外有关学者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视角。

这两个视角分别为:认为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以及认为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彼此相互影响。

针对后者,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三种观点,其一,公司治理影响内部控制;其二,内部控制影响公司治理;其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互影响。

下面针对上述本文总结的研究路径,结合具体的研究文献进行阐述。

以英国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

Cadbury, Hampell以及Turnbull报告共同构成了英国三个重要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研究。

英国学者指出了上述观点,即“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应由董事会负责建立、维护以及评价;独立董事制及董事会下设的委员会起监督和协调作用。

而美国有关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相互影响着彼此,特别是在SOX法案404条款的提出之后,利益相关者便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予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针对后一观点,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三种情况。

其一,认为公司治理影响内部控制。

Lanra 等(2003)针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的关系,指出公司治理中,报告要求的演变,催生了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

Udi和Rani(2009)以SOX-404和SOX-302条款为对象,通过对公司治理效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二者之间关系进行检验,发现二者正相关,且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内部控制有效性。

其二,认为内部控制影响公司治理;Richard(2004)虽然也以SOX-404为研究对象,但其研究结果说明公司的内部控制建立及披露,均对公司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三,认为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互影响。

这部分学者所占的比重较大。

Goh (2007)发现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呈现相互制约、影响的关系,该结论通过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得来。

Stephens ( 2008)同样提出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机制关系十分密切,内部控制越有效,公司治理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有学者针对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Krishnonl (2005 )创新地以SOX法案为背景,筛选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并按照各自特点寻找对照组。

研究发现样本组的治理结构不合理,董事会会议频率较低,经理人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弱,而对照组与之相反。

Doyle 、Jeffrey' Z ( 2006 )延续该思路,换用其他上市公司和观察期间的样本发现,其他公司治理问题也导致内部控制缺陷的产生。

国内有关学者对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主要可以按其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共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这两个方法分别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通过阅读文献以及对比国外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对内控有效性的量化方面的研究,更值得研读和借鉴。

这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因此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分方法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值得参考,且其所选用的指标更具有可操作性。

下面针对上述本文总结的研究路径,结合具体的研究文献进行阐述。

大部分的学者在研究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时,采取了规范研究的方法。

虽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学者越来越广泛,但是大部分都是针对个别上市公司进行的案例研究。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孙文娟(2011)的研究中,分别从股东、董事会和管理者的不同角度,检验了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进行研究时,自变量选择方面可选择的公司治理要素众多。

主要问题在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量化。

针对如何量化考核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问题,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尝试和探索。

例如钟纤纤(2010)在其研究中,用经营效益代表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用年报意见代表财务报告可靠性,用违规处罚状况代表对现行法规遵守程度。

张泽欣,赵玉恒(2010)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的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指标进行了计算。

除此之外,张先治,戴文涛(2011)选用了较为复杂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内部控制目标构建共计61个指标的评价体系。

吕慧(2013 )提出了“详细评价法”,该方法将风险作为基础建立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体系,同样延续着之前学者将内控目标作为有效性的“代名词”,并将目标细分发展目标和社会目标,共计两个层次分别进行衡量。

【1】Lanr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risk management[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3,62(6):268-280【2】Richard. Enron: An Examination ofAgency Problems[J].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004,15 (6): 751一765【3】Stephen M二Corporate Governanc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Reporting under Section 302[J]. 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 Publishing,2008:23一34[1〕Ashbaugh, William R.Kinne. 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2006,(2):25-32[2] Beng Wee Goh. Internal Control Failur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 A Post Sarbanes-Oxley Act(SOX) Analysis[J].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7:24-27[3] COSO.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R]. New York: American Institution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1992[4] Defond M., Raghunandan K.. Do Non-audit Service Fees Impair Auditor Independence? Evidence from Going ConcernAudit Opin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40):1247一1274[5] Denise Skinner, Laura F.. Trust and Control—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J].Corporate Governance,2003,13(3):28[6] Doyle J., Mcvay S..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Reporting[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44):193-223[7] Hammersley J.S., Myers L.A., Shakespeare C二Market Reactions to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Disclosures[D]. Georgia: University of Georgia, 2008[8] Jensen Michael, Meckling William.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9] Jeffrey T., Doyle. 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Accounting and Economies, 2007,(9):193-223[10] Krishnan J..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Empirical Analysi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5,29(80):649-675[11〕Kareen E. Brown. The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the Usefulness of Earnings in-executive Competition[J].Advances in accounting, 2012, 28(1): 75一87[12] LichtA.N二Corporate Governance[J].Handbook of Key Globle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frustrcture. 2013(5): 369-378[13] La Port.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186-190[14] Lanr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risk management[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3,62(6):268-280[15] Leone. Reporting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in the Post-Sarbanes-Oxley Era:The Role of Audito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07,(2):78一102 [16] Lipton.M,Lorsch.J. A Modest Proposal For Improved Corporate Governance[J].Business Lawyer,1992,(48):59-77[17] Maijoor S二The Internal Control Explo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00,(4):101一109[18] PCAOB. An Audit of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Performed in Conjunction with an Audi to Financial Statements[R]. 2004[19] Richard. Enron: An Examination ofAgency Problems[J].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004,15 (6): 751一765[20] Shleifer, Vishny R.W..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ler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25(13):83-95[21〕Stephen M二Corporate Governanc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Reporting under Sox Section 302[J]. 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 Publishing,2008:23一34[22] Santanu Mitra, Mahmud Hossain, Barry R. Corporate Ownership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imely Remedi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12,27(9):846-877[23] Shieifer.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 1997,12(7):737一783[24] Udi Hoitash, Jean C二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A Comparison of Regulatory Regines[J].Accounting Review,2009,(84):289-310[25] Zabihollah, Rezaee. How to Improv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Business Review Cambridge,2007,(2):95-96[26〕白华,高立.内部控制缺陷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2011,(5):111一114[27]白重恩,刘俏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阴.经济研究,2005 (2 )92一94 [28〕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一章第三条,2010[29]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一章第二条,2010[30]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章第三条,2008[31 ]曹建新,王春丽,邹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f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11):56-62【32〕陈宋生,郭京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来自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 (2): 14-25[33]陈志斌,施建军.公司治理层面的控制与所有权实位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48-52[34]陈超颖.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2: 9-19[35]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fJ].会计研究,2004,(4):14-18[36]储成兵.金字塔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 (3): 78-83[37]杜秋红.从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6):95一97[38]耿慧慧.内部控制披露、外部审计与股票价值「D].北京:北京交通,2013: 8-18[39]龚立新,李四海.双重委托代理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优化整合[fJ].华东经济管理,2009, ( 27 ) : 64-69[40]刘丽芬,沙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素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之友,2012, (12 ) : 95-97[41 ]刘明辉,韩小芳.“谴责”能否促进财务舞弊的公司改善公司治理?fJ].财经问题研究,2009, c2>: loo-107[42]刘亚莉,马晓燕,胡志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基于治理特征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 (5): 35-43[43 ]刘乐意.浅析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fJ].商业经济,2012, ( 2 ) : 80-84[44〕李国,张庆昌.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基于内部控制本质的探讨fJ].商场现代化,2005, (28): 13-17[45〕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89-293[46]李享.美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回顾与启示[fJ].审计研究,2009 } (1) : 87-96[47〕林斌,李万福,王林坚,舒伟.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国外内部控制实证文献评述[f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 ( 3 ) : 46-55[48〕林毅夫,蔡防,李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0-66 [49〕吕慧.内部控制缺陷暴露后的公司治理效应分析【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11:19-20 [50]苗宇.所有权、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2, (16): 54-56[51〕南京大学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李维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分析—基于2006年1249家公司[J].管理世界,2007, (5 ): 104-114[52〕欧锹生.强化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制度之探讨—以台积电与力霸公司为例fJ].企业技术开发,2008, (6): 85-90[53〕青木昌彦,钱颖.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97一121[54]孙文娟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fJ].财会通讯,2011, (2 ):104-106[55]单华军.深市A股公司内部控制数据分析与建议[fJ].财务与会计,2010, (7 ):61一62[56]田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研究[fJ].南方金融,2011, (2):59一63[s7]田高良,齐保垒,程瑶.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 3 ) : 27-31[s8]覃蕾蕾.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1:23-47 [s9]滕丽丹,吴粒.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效率浅析【月.财会月刊,200s,(9):19-21[60]王冬年.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安排[fJ].财会月刊,2004, ( 2 ) : 64-6s[61 ]王芳.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透视与优化[fJ].经济师,2009, (4): 232-234[62〕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一一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fJ].审计研究,2006, ( 2 ) : 68-79[63]王惠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境破解及框架构建[fJ].审计研究,2011,(2):23-26[64]王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当议[fJ].经济师,2008, (8): 24s-247[6s〕王正军,戴玮炜,同晓燕.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对接关系的博弈分析【J].江苏商论,2007, (1): 120-121[66]汪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2013: 24-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