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模设计课程设计
辅助拉伸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长时间处于静态工作状态,导致肌肉紧张、关节僵硬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预防职业病,以及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特设计此辅助拉伸课程。
二、课程目标1. 提高学员的身体柔韧性,预防肌肉拉伤和关节损伤。
2. 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3. 增强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 培养学员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课程内容1. 理论基础-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 肌肉与关节功能- 拉伸的生理学原理2. 拉伸技巧- 动态拉伸- 静态拉伸- 等长拉伸- 等张拉伸3. 拉伸动作- 针对颈部、肩部、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小腿等部位的拉伸动作- 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专项拉伸动作4. 拉伸顺序与时间- 拉伸顺序的设计原则- 不同部位拉伸的时间分配5. 拉伸时的注意事项- 避免拉伸时的错误动作- 拉伸时的呼吸方法- 拉伸时的心理调节四、课程安排1. 课程时长:每次课程90分钟,每周2次,共8周。
2. 课程形式: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 课程进度安排- 第1-2周:理论基础与拉伸技巧学习- 第3-4周:针对性拉伸动作学习- 第5-6周:拉伸顺序与时间分配学习- 第7-8周:综合训练与考核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由专业教练进行理论讲解,确保学员掌握正确的拉伸方法。
2. 示范法:教练进行动作示范,让学员直观了解拉伸动作。
3. 实践法:学员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练现场指导。
4. 讨论法:鼓励学员分享拉伸心得,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六、考核方式1. 理论知识考核:学员需完成一份关于拉伸知识的书面考试。
2. 实践技能考核:学员需在教练的指导下完成一套完整的拉伸动作,展示所学成果。
七、课程评价1. 学员满意度调查:收集学员对课程内容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课程设计。
2. 效果评估:通过学员的身体柔韧性测试,评估课程的实际效果。
3. 教学质量评估:对教练的教学方法、课程组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课程设计拉伸加反向拉伸

课程设计拉伸加反向拉伸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拉伸和反向拉伸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在身体运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生能描述拉伸和反向拉伸对肌肉、关节和身体柔韧性的影响。
3.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拉伸和反向拉伸方法,并解释其适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安全地执行各种拉伸和反向拉伸动作,提升身体柔韧性和运动范围。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拉伸和反向拉伸技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运动计划的设计。
3.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自我评估和调整运动方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和热爱。
2. 学生在团队中学会相互尊重、合作与支持,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学生通过拉伸和反向拉伸的学习,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结合理论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拉伸和反向拉伸技巧,提高身体柔韧性和运动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年级的特点,课程设计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动作准确性、安全性和运动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明确具体的课程目标,确保教学设计和评估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拉伸和反向拉伸基本理论:- 拉伸和反向拉伸的定义与分类- 拉伸和反向拉伸对身体的好处- 拉伸和反向拉伸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2. 拉伸和反向拉伸技巧与方法:- 静态拉伸和动态拉伸的技巧- 反向拉伸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不同部位拉伸动作的示范与练习3. 个性化运动计划设计与实践:- 根据个人需求和身体状况设计拉伸和反向拉伸动作- 结合运动项目进行针对性训练- 运动计划的调整与优化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拉伸和反向拉伸基本理论,介绍相关概念、好处与应用第二课时:静态拉伸和动态拉伸技巧,示范与练习第三课时:反向拉伸技巧与注意事项,示范与练习第四课时:个性化运动计划设计,结合实际运动项目进行针对性训练第五课时:运动计划的调整与优化,总结与反馈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本章节内容与课本中关于拉伸和反向拉伸的章节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运动技能和身体柔韧性。
冲压模具拉伸课程设计

冲压模具拉伸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冲压模具拉伸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工作原理;2. 学生能描述冲压模具拉伸过程中涉及的材料特性、力学性能及其对拉伸工艺的影响;3. 学生能掌握冲压模具拉伸工艺参数的选取原则及其对拉伸质量的影响;4. 学生了解冲压模具拉伸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冲压模具拉伸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简单的冲压模具拉伸工艺,并优化工艺参数;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或工具进行冲压模具拉伸的模拟分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冲压模具拉伸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工程实际问题,认识到冲压模具拉伸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以实践性、应用性为主,结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年级相关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冲压模具拉伸基本概念:介绍冲压模具拉伸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2. 拉伸材料及力学性能:分析拉伸过程中材料的变形特点,讲解材料力学性能对拉伸工艺的影响;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3. 冲压模具拉伸工艺参数:阐述拉伸工艺参数的选取原则,分析各参数对拉伸质量的影响;教材章节:第二章。
4. 冲压模具拉伸模具设计:介绍拉伸模具结构及其设计要点,分析模具设计对拉伸质量的影响;教材章节:第三章。
拉伸工艺课程设计

拉伸工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拉伸工艺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拉伸工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拉伸工艺在工程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拉伸工艺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拉伸工艺的基本概念:拉伸、压缩、弯曲等基本变形形式及其特点。
2.拉伸工艺的原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应力、应变等基本参数及其关系。
3.拉伸工艺的方法: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等基本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4.拉伸工艺的应用: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的拉伸性能及工程应用。
5.拉伸工艺的设备:拉伸试验机、压缩试验机等设备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拉伸工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拉伸工艺的内涵和应用。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拉伸工艺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拉伸试验等基本方法的步骤和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拉伸工艺》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拉伸工艺的原理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亲手操作的机会,增强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代做拉伸模课程设计

代做拉伸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拉伸模的基本概念,包括拉伸模的构成、分类及其应用。
2. 学生能描述拉伸模在金属加工中的作用,掌握拉伸模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参数选择。
3. 学生能够解释拉伸过程中的力学行为,了解影响拉伸变形的主要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几何作图和计算方法,进行简单拉伸模的设计。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动手实践,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设计意识。
3.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拉伸模的模拟和优化,提升实际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工程意识。
2. 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 通过对工业生产实际案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理解技术发展对工业进步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技术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拉伸模设计和制造的理解。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有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工程观念,但需进一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理解和技能培养。
教学要求分析: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项目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需不断评估学习成果,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拉伸模基本概念:包括拉伸模的定义、分类、结构组成及其在金属塑性加工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金属塑性成形模具概述”,第三节“拉伸模的类型及结构特点”。
2. 拉伸模设计原则与参数选择:讲解拉伸模设计的基本原则,拉伸模参数(如拉伸力、拉伸比、润滑等)的选择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三章“拉伸模设计基础”,第一节“拉伸模设计原则”,第二节“拉伸模参数选择”。
3. 拉伸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分析:探讨金属在拉伸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分析影响拉伸变形的主要因素。
- 教材章节:第四章“拉伸成形力学分析”,第一节“拉伸过程中的力学行为”,第二节“影响拉伸变形的因素”。
单工具拉伸模课程设计

单工具拉伸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单工具拉伸模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2. 学生能掌握单工具拉伸模的使用方法,了解其在金属加工中的应用;3. 学生能了解并掌握单工具拉伸模的安装、调整和维护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单工具拉伸模的安装与调整;2. 学生能运用单工具拉伸模进行金属拉伸加工,掌握金属加工的基本技能;3. 学生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单工具拉伸模,培养对机械加工的兴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沟通、交流,培养合作精神;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安全意识,遵循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机械加工专业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中职一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对金属加工有一定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操作为主;2.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3. 强化安全意识,注重操作规程的遵循。
二、教学内容1. 单工具拉伸模的基本概念与工作原理:- 拉伸模的定义及分类- 单工具拉伸模的结构组成- 拉伸模的工作原理2. 单工具拉伸模的安装与调整:- 拉伸模的安装方法与步骤- 拉伸模的调整方法与技巧-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3. 单工具拉伸模的使用与维护:- 拉伸模的使用注意事项- 拉伸模的维护与保养方法- 拉伸模故障的排查与处理4. 金属拉伸加工实践操作:- 金属拉伸的基本工艺- 拉伸模在金属加工中的应用实例- 实践操作指导与技巧5. 安全操作规程与职业素养:- 金属加工安全操作规程- 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单工具拉伸模的基本概念与工作原理第3-4周:单工具拉伸模的安装与调整第5-6周:单工具拉伸模的使用与维护第7-8周:金属拉伸加工实践操作第9-10周:安全操作规程与职业素养教材章节及内容对应:第1章:拉伸模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2章:拉伸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第3章:拉伸模的安装与调整第4章:拉伸模的使用与维护第5章:金属拉伸加工工艺第6章:安全操作规程与职业素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对于单工具拉伸模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安装调整方法等理论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拉伸模设计课程设计

无凸缘筒形件拉深模设计样例 (5)(一)零件工艺性分析 (5)1.材料分析 (5)2.结构分析 (5)3.精度分析 (5)(二)工艺方案的确定 (5)(三)零件工艺计算 (5)1.拉深工艺计算 (5)2.落料拉深复合模工艺计算 (8)3.第二次拉深模工艺计算 (10)4.第三次拉深模工艺计算 (11)5.第四次拉深模工艺计算 (11)(四)冲压设备的选用 (11)1.落料拉深复合模设备的选用 (11)2.第二次拉深模设备的选用 (12)(五)模具零部件结构的确定 (12)1.落料拉深复合模零部件设计 (12)2.第二次拉深模零部件设计 (13)(六)落料拉深复合模装配图 (13)摘要简短介绍了我国模具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在当下模具行业情况,并且对国内外模具行业发展现状加以分析,从而对我国模具行业与国外模具行业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差距所在。
同时介绍了模具的类型和主要功能。
综合阐述对镶套落料拉深模具进行设计,首先对工件进行工艺分析,对拉深特点拉深变形过程进行技术分析。
在设计之前先确定修边余量和毛坯尺寸是否需要使用压边圈。
其次对拉深模具进行总体设计,了解拉深模具结构、分类,选择压边装置。
然后确定工作部分结构参数,确定拉深系数及工序尺寸。
计算凸模圆角半径、凹模圆角半径、间隙、凸、凹模尺寸公差、压边力、压边圈尺寸、拉深力、卸料力、拍样计算,并计算压力中心对压力机进行选择。
最后选择模具主要零部件及结构,对模具材料、模架进行选择,计算凸模长度、凹模高度和壁厚、凸模固定板尺寸以及校核凸、凹模强度。
同时设计选择其他零部件,确定模具闭合高度,对拉深模具进行安装调试。
关键词:模具冲压凸模圆角半径尺寸公差间隙拉深力凸、凹模绪论一、概述1、模具工业的概况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受到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有“模具工业是进入富裕社会的源动力”之说,可见其重视的程度。
当今,“模具就是经济效益”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拉伸模课程设计摘要

拉伸模课程设计摘要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拉伸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运用拉伸模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拉伸模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
(2)掌握拉伸模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3)了解拉伸模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意义。
2.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拉伸模。
(2)能够运用拉伸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拉伸模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
2.拉伸模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3.拉伸模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意义。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如下:1.拉伸模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
2.拉伸模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3.拉伸模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意义。
4.实践操作:运用拉伸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拉伸模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基本结构。
2.案例分析法:分析拉伸模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意义。
3.实验法: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拉伸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拉伸模设计与应用》。
2.参考书:《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3.多媒体资料:相关视频和图片。
4.实验设备:拉伸模实验装置。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作业可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考试:在课程结束后,安排一次考试,测试学生对拉伸模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评估结果将以分数或等级形式表现,同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情况,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凸缘筒形件拉深模设计样例 (5)(一)零件工艺性分析 (5)1.材料分析 (5)2.结构分析 (5)3.精度分析 (5)(二)工艺方案的确定 (5)(三)零件工艺计算 (5)1.拉深工艺计算 (5)2.落料拉深复合模工艺计算 (8)3.第二次拉深模工艺计算 (10)4.第三次拉深模工艺计算 (11)5.第四次拉深模工艺计算 (11)(四)冲压设备的选用 (11)1.落料拉深复合模设备的选用 (11)2.第二次拉深模设备的选用 (12)(五)模具零部件结构的确定 (12)1.落料拉深复合模零部件设计 (12)2.第二次拉深模零部件设计 (13)(六)落料拉深复合模装配图 (13)摘要简短介绍了我国模具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在当下模具行业情况,并且对国内外模具行业发展现状加以分析,从而对我国模具行业与国外模具行业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差距所在。
同时介绍了模具的类型和主要功能。
综合阐述对镶套落料拉深模具进行设计,首先对工件进行工艺分析,对拉深特点拉深变形过程进行技术分析。
在设计之前先确定修边余量和毛坯尺寸是否需要使用压边圈。
其次对拉深模具进行总体设计,了解拉深模具结构、分类,选择压边装置。
然后确定工作部分结构参数,确定拉深系数及工序尺寸。
计算凸模圆角半径、凹模圆角半径、间隙、凸、凹模尺寸公差、压边力、压边圈尺寸、拉深力、卸料力、拍样计算,并计算压力中心对压力机进行选择。
最后选择模具主要零部件及结构,对模具材料、模架进行选择,计算凸模长度、凹模高度和壁厚、凸模固定板尺寸以及校核凸、凹模强度。
同时设计选择其他零部件,确定模具闭合高度,对拉深模具进行安装调试。
关键词:模具冲压凸模圆角半径尺寸公差间隙拉深力凸、凹模绪论一、概述1、模具工业的概况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受到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有“模具工业是进入富裕社会的源动力”之说,可见其重视的程度。
当今,“模具就是经济效益”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模具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整体水平,而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因此模具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我国模具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模具工业也有较大发展,全国已有模具生产厂数千个,拥有职工数十万人,每年能生产上百万套模具。
多工位级进模具和长寿命硬质合金模具的生产及应用有了进一步扩大。
为满足新产品试制和小批量生产的需要,我国模具行业制造了多种简单、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的简易冲模,如钢皮冲冲模、聚氨脂橡胶模、低熔点合金模具、锌合金模具、组合冲模、通用可调冲孔模等。
数控铣床、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加工中心等加工设备已在模具生产中采用。
电火花和线切割加工已成为冷冲模制造的主要手段。
为了对硬质合金模具进行精密成型磨削,研制成功了单层电镀金刚石成形磨轮和电火花成形磨削专用机床,使用效果良好,对型腔的加工正在根据模具的不同类型采用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电铸加工、陶瓷型精密铸造、冷入挤压。
超塑成形以及利用照相腐蚀技术加工型腔皮革纹表面等多种工艺。
模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也已进行开发和应用。
尽管我国的模具工业这些年来发展较快,模具制造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模具品种少、精度差、寿命短、生产周期长等方面。
二、冲压技术的发展趋势21世纪的今天,中国凭借丰富且廉价的人力资源、庞大的市场及其它许多有利条件,已成为承接工业发达国家模具业转移的良好目的地。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和外资在中国模具行业的投入日渐增加,中国模具已经与世界模具密不可分,中国模具在世界模具中的地位和影响越业越重要。
据相关专业人士分析,未来十年,中国模具工业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模具结构日趋大型、精密、复杂及寿命日益提高。
由于成型零件日趋大型及高效率生产所要求的一模多腔,使模具日趋大型化;随着零件微型化和模具结构发展的要求,今后模具加工的精度将更小,这必将促进超精密加工的发展。
(2)CAD/CAE/CAM 技术在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广泛应用。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开发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制造系统(CAD/CAE/CAM),发展高精度、高寿命模具和简易模具(软模、低熔点合金模具等)制造技术以及通用组合模具、成组模具、快速换模装置等,以适应冲压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各种生产批量的要求。
模具制造是设计的延续,推行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可达到优化设计的要求。
实践证明,模具CAD/CAE/CAM技术是当代最合理的模具生产方式,既可用于建模、为数控加工提供NC程序,也可针对不同的模具类型,以相应的基础理论,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达到预测产品成型过程的目的,改善模具结构。
从CAD/CAE/CAM一体化的角度分析,其发展趋势是集成化、三维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其中心思想是让用户在统一的环境中实现CAD/CAE/CAM协同作业,以充分发挥各单元的优势和功效。
因此,应大力进行高端辅助设计制造软件的培训、推广和应用。
(3)快速经济模具技术的推广应用。
快速模具制造及快速成型技术是在近两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并正向着高精度、更快捷的方向发展。
与传统的模具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制模周期短、成本特点,是综合经济效益较显著的模具制造技术。
近年来快速模具制造商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对各种模具的快速制造工艺进行研发,对传统的快速模具制造技术进行改造,嫁接了先进的RP及NC技术,有效满足一些高精度、高寿命模具的生产需求。
(4)提高模具标准化水平和模具标准件的使用率。
模具标准化及模具标准件的应用将极大地影响模具制造周期,还能提高模具的质量和降低模具制造成本。
模具标准件应进一步增加规格、品种、发展和完善销售网络,保证供货速度,为客户提供交货期短、精度高、生产工艺性好、使用寿命长、价格低的优质模具标准件。
(5)开发优质模具材料和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
模具材料是模具工业的基础,制造冲压件用的传统金属材料,正逐步被高强钢板、涂敷镀层钢板、塑料夹层钢板和其他复合材料或高分子材料替代。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加强研究各种新材料的冲压成形性能,不断发展和改善冲压成形技术。
当前,国外模具材料系列日趋完善与细化,国内开发的高级优质模具钢品种虽然不少,但推广应用不足,每年所需约70万吨模具钢还要有相当一分进口。
模具表面处理技术对模具的制造精度、模具的强度、模具的寿命、模具的制造成本等有着直接的影响。
稀土表面工程技术和纳米技术表面工程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模具制造的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
同时处理技术由大气热处理向真空热处理发展。
(6)冲压成形技术将更加科学化、数字化,可控化。
科学化主要体现深入研究冲压变形的基本规律、各种冲压工艺的变形理念、失稳理论与变形程度等对成形过程、产品质量、成本、效益的预测和可控程序。
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应用有限元、边界元等技术,对冲压过程进行数字模拟分析,以预测某一工艺过程中坯料对冲压的适应性及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从而优化冲压方案。
(7)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技术将在实用化方向取得很大的发展,并与化制造系统很好地集成。
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化控制将从简单形状零件成形发展到覆盖件等复杂开关零件成形,从而真正进入实用阶段。
(8)注重产品制造全过程,最大程度地实现多目标全局优化。
优化将从传统的单一成形环节向产品制造全过程及全生命期的系统整体发展。
(9)对产品可制造性和成形工艺的快速分析与评估能力将有大的发展。
以便宜从产品初步设计甚至构思时起,就能针对零件的可成形性及所需性能的保证度,作出快速分析评估。
(10)冲压技术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或柔性,以适应未来小指量多品种混流生产模式及市场多样化、修改化需求的发展趋势,加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
推广应用数控冲压设备、冲压柔性加工系统(FMS)、多工位高速自动冲压机以及智能机器人送料取件,进行机械化与自动化的流水线冲压生产。
无凸缘筒形件拉深模设计样例(一)零件工艺性分析工件为图1所示拉深件,材料08钢,材料厚度2mm ,其工艺性分析内容如下: 1.材料分析08钢为优质碳素结构钢,属于深拉深级别钢,具有良好的拉深成形性能。
2.结构分析零件为一无凸缘筒形件,结构简单,底部圆角半径为R3,满足筒形拉深件底部圆角半径大于一倍料厚的要求,因此,零件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3.精度分析零件上尺寸均为未注公差尺寸,普通拉深即可达到零件的精度要求。
(二)工艺方案的确定零件的生产包括落料、拉深(需计算确定拉深次数)、切边等工序,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考虑工序的复合,本例中采用落料与第一次拉深复合,经多次拉深成形后,由机械加工方法切边保证零件高度的生产工艺。
(三)零件工艺计算1.拉深工艺计算零件的材料厚度为2mm ,所以所有计算以中径为准。
图1 拉深工件图(1)确定零件修边余量 零件的相对高度63.230180=-=d h ,经查得修边余量mm h 6=∆,所以,修正后拉深件的总高应为79+6=85mm 。
(2)确定坯料尺寸D由无凸缘筒形拉深件坯料尺寸计算公式得mm105mm456.043072.1853043056.072.142222≈⨯-⨯⨯-⨯⨯+=---=rdr dh dD(3)判断是否采用压边圈 零件的相对厚度9.11001052100=⨯=⨯D t ,经查压边圈为可用可不用的范围,为了保证零件质量,减少拉深次数,决定采用压边圈。
(4)确定拉深次数查得零件的各次极限拉深系数分别为[ m 1]=0.5,[ m 2]=0.75,[ m 3]=0.78,[ m 4]=0.8。
所以,每次拉深后筒形件的直径分别为mm 5.52mm 1055.0][11=⨯==D m d mm 38.39mm 5.5275.0][122=⨯==d m dmm72.30mm 38.3978.0][233=⨯==d m dmm30mm 58.24mm 72.308.0][344<=⨯==d m d由上计算可知共需4次拉深。
(5)确定各工序件直径调整各次拉深系数分别为 53.01=m ,78.02=m ,82.03=m ,则调整后每次拉深所得筒形件的直径为mm 65.55mm 10553.011=⨯==D m d mm 41.43mm 65.5578.0122=⨯==d m dmm60.35mm 41.4382.0233=⨯==d m d第四次拉深时的实际拉深系数84.060.353034===d d m ,其大于第三次实际拉深系数3m 和第四次极限拉深系数][4m ,所以调整合理。
第四次拉深后筒形件的直径为mm 30φ。
(6)确定各工序件高度根据拉深件圆角半径计算公式,取各次拉深筒形件圆角半径分别为mm 81=r ,mm 5.62=r ,mm 53=r ,mm 44=r ,所以每次拉深后筒形件的高度为mm 22.39mm )832.065.55(65.55843.0mm )65.5565.55105(25.0)32.0(43.0)(25.0211111121=⨯+⨯⨯+-⨯=+⨯+-⨯=r d d r d d Dhmm57.55mm )5.632.041.43(41.435.643.0mm )41.4341.43105(25.0)32.0(43.0)(25.0222222222=⨯+⨯⨯+-⨯=+⨯+-⨯=r d d r d d Dhmm77.70mm)532.060.35(60.35543.0mm )60.3560.35105(25.0)32.0(43.0)(25.0233333323=⨯+⨯⨯+-⨯=+⨯+-⨯=r d d r d d Dh第四次拉深后筒形件高度应等于零件要求尺寸,即mm 854=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