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

合集下载

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实验4 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⒈ 测定流体在套管换热器内作强制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

⒉ 并将实验数据整理成准数关联式Nu=ARe m Pr 0.4形式,确定关联式中常数A 、m 的值。

⒊ 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采取的方式。

二、实验原理实验2-1 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⒈ 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im ii S t Q ⨯∆=α (4-1) 式中:i α—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 Q i —管内传热速率,W ; S i —管内换热面积,m 2;m t ∆—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度差,℃。

()()221i i w m t t T t +-=∆ (4-2)式中:t i1,t i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tw —壁面平均温度,℃;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 w 来表示,由于管外使用蒸汽,近似等于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管内换热面积:i i i L d S π= (4-3)式中:d i —内管管内径,m ;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由热量衡算式:)(12i i pi i i t t c W Q -= (4-4)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3600ii i V W ρ=(4-5)式中:V i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 / h ; c pi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 ρi —冷流体的密度,kg /m 3。

c pi 和ρi 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221i i m t t t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

t i1,t i2, t w , V i 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⒉ 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n i mii A Nu Pr Re =. (4-6)其中: i ii i d Nu λα=, i i i i i d u μρ=Re , ii pi i c λμ=Pr 物性数据λi 、c pi 、ρi 、μi 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

对流传热系数实验报告

对流传热系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2. 掌握牛顿冷却定律的应用,通过实验验证其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3. 分析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如流体速度、温度差、流体性质等。

二、实验原理对流传热系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流体温度差为1℃时,单位面积上传递的热量。

牛顿冷却定律描述了对流传热过程,即:Q = h A (T1 - T2)式中:Q ——传热量(W)h ——对流传热系数(W/(m²·K))A ——传热面积(m²)T1 ——高温流体温度(℃)T2 ——低温流体温度(℃)根据牛顿冷却定律,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传热量、传热面积、流体温度差,从而计算出对流传热系数。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套管换热器2. 温度计3. 流量计4. 计时器5. 计算器6. 水和空气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连接套管换热器、温度计、流量计等。

2. 在套管换热器内注入水,打开冷却水阀门,调节流量至预定值。

3. 在套管换热器外通入空气,调节风速至预定值。

4. 同时打开加热器和冷却水阀门,使水加热至预定温度,空气冷却至预定温度。

5. 记录开始加热和冷却的时间,观察温度变化。

6. 当温度变化稳定后,记录温度计的读数,计算温度差。

7. 关闭加热器和冷却水阀门,停止实验。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水温度、空气温度、流量、时间等。

2.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计算传热量Q:Q = m c ΔT其中,m为水的质量流量(kg/s),c为水的比热容(J/(kg·K)),ΔT为温度差(K)。

3. 计算对流传热系数h:h = Q / (A ΔT)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对流传热系数h,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2.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

3. 分析实验误差,总结实验经验。

七、结论通过对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掌握了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和牛顿冷却定律的应用。

实验五 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实验五 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5 对流给热系数测定5.1 实验目的(1) 测定水蒸汽在圆直水平管外冷凝给热系数α0及冷流体(空气或水)在圆直水平管内的强制对流给热系数αi 。

(2) 观察水蒸汽在圆直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状况(膜状冷凝和滴状冷凝)。

5.2实验原理5.2.1.串联传热过程冷流体(空气和水)与热流体水蒸汽通过套管换热器的内管管壁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可分为三步:○1套管环隙内的水蒸汽通过冷凝给热将热量传给圆直水平管的外壁面(A 0); ○2热量从圆直水平管的外壁面以热传导的方式传至内壁面(A i ); ○3内壁面通过对流给热的方式将热量传给冷流体(V c )。

在实验中, 水蒸汽走套管换热器的环隙通道, 冷流体走套管换热器的内管管内, 当冷、热流体间的传热达到稳定状态后, 根据传热的三个过程、牛顿冷却定律及冷流体得到的热量, 可以计算出冷热流体的给热系数(以上是实验原理)。

(以下是计算方法)传热计算公式如下:Q=α0A 0( T –T w )m = αi A i ( t w –t)m =V c ρc C pc (t 2-t 1) (1)由(1)式可得:m w pc c c T T A t t C V )()(0120--=ρα (2)m w i pc c c i t t A t t C V )()(12--=ρα (3)式(2)中, ( T –Tw)为水蒸汽温度与内管外壁面温度之差, 式(3)中, ( tw –t)为内管内壁面温度与冷流体温度之差。

由于热流体温度T 、内管外壁温Tw 、冷流体温度t 及内管内壁温tw 均沿内管管长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 温差( T –Tw) 和( tw –t)也随管长发生变化, 在用牛顿冷却定律算传热速率Q 时, 温差应分别取进口(1)与出口(2)处两端温差的对数平均值( T –Tw)m 和( tw –t)m, 方法如下:22112211ln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T T -----=- (4) 22112211ln )()()(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 (5)当套管换热器的内管壁较薄且管壁导热性能优良(即λ值较大)时, 管壁热阻可以忽略不计, 可近似认为管壁内、外表面温度相等, 即Tw1=tw1, Tw2=tw2。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董女青1120102745一、实验目的1、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测定空气在圆形直管内的强制对流传热系数, 验证准数关联式。

2、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及操作,掌握强化传热的途径。

3、学习热电偶测量温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冷热流体在间壁两侧换热时,传热基本方程及热衡算方程为:Q = KAAtm = m^Cp (t入一t出)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可表示为:1 1 b 1—------- 1 ---- 1 ----K a :入a 0 式中:Q—换热量,J/sK—总传热系数,J/(m' s)A—换热面积,m:At m-平均温度差,°CCp—比热,J/ (kg • K)nu—质量流量,kg/sb—换热器壁厚,ma i、a o—内、外流体对流传热系数,J/(m? • s)依据牛顿冷却定律,管外蒸汽冷凝,管内空气被加热,换热最亦可表示为:Q = a jAj(t w - t) = a 0A0 (T — T w)式中:t w.凡一管内(冷侧)、管外(热侧)壁温,t、T-管内(冷侧)、管外(热侧)流体温度测定空气流量、进出口温度、套管换热面积,并测定蒸汽侧套管壁温,由于管壁导热系数较大且管壁较薄,管内壁温与外壁温近似柑等,根据上述数据即可得到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由丁•换热器总传热系数近似等丁•关内对流传热系数,所以亦可得到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

流体在圆形直管强制对流时满足下述准数关联式:Nu = O.O237?e°-8Pr0-33式中:Nu-努塞尔特准数,Nu=^,无因次Re—雷诺准数,Re = ^,无因次P L普兰特准数,Pr =耳,无因次测定不冋流速条件下的对流传热系数,在双对数坐标屮标绘加he关系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斜率应为0. &三、实验内容1、测定不同空气流星下空气和水蒸汽在套管换热器换热时内管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推算总传热系数。

2、在双对数坐标中标绘M L R決糸,验证准数关联式。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指导书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指导书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指导书1 训练目的:1.1熟悉换热装置中的各种设备及名称、各类测量仪表及名称、控制阀门的作用、冷热流体进出口位置等。

1.2了解换热器的结构,掌握对装置的试压、试漏等操作技能。

1.3掌握传热系统的流程和开、停车步骤及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1.4学会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1.5测定空气在圆形直管内(或螺旋槽管内)的强制对流传热系数,并把数据整理成准数关系式。

1.6了解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2.实验内容:测定不同空气流量下空气和水蒸汽在套管换热器中的进出口温度,求得空气在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

3 基本原理3.1准数关系式对流传热系数是研究传过程及换热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间壁式换热装置来达到物料的冷却和加热目的,这种传热过程是冷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的热量交换,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流传热所组成。

由单位传热速率议程式知,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积所传递的热量为q=K(T-t)而对流传热所传递的热量,对于冷热流体可由牛顿定律表示q=a h·(T-T wl)或q=a·(t w2-t)式中q—传热量,W/℃;a—给热系数,W/㎡;T—热流体温度,℃;t—冷液体温度,℃;T w1、t w2—热冷液体的壁温,℃;下标:c—冷侧面h—热侧由于对流传热过程十分复杂,影响因素极多,目前尚不能通过解析法得到对流传热系数的关系式,它必须由实验加以测定获得各种因素下对流传热系数的定量关系。

为了减少实验工作量,采用因次分析法将有关的影响因素无因次化处理后组成若干个无因次数群,从而获得描述对流传热过程的无因次方块字程。

在此基础上组织实验,并经过数据处理得到相应的关系式,如流体在圆形(光滑)直管中做强制对流传热时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可用如下准数关联式表示N u=CR e m P r n=ad/λR e=duρ/µ=dw/AμNμ—努塞尔特准数;Re—雷诺准数;P r—普兰特准数;w—空气的质量流量,㎏/s;d—热管内径,m;A—换热管截面积,㎡;μ—定性温度下空气的粘度,P a·S;λ—定性温度下空气的导热系数,W/(m·℃);a—对流传热系数,W/(㎡·℃);当流体被加热时,n=0.4;被冷却时,n=0.3。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篇一: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及数据、答案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⒈通过对空气—水蒸气光滑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1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⒉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纹管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设备由两组黄铜管(其中一组为光滑管,另一组为波纹管)组成平行的两组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材质,外管为不锈钢管,两端用不锈钢法兰固定。

空气由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换热器。

管程蒸汽由加热釜发生后自然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逆流进入换热器壳程,其冷凝放出热量通过黄铜管壁被传递到管内流动的空气,达到逆流换热的效果。

饱和蒸汽由配套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产生。

该实验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主要参数见表1。

表1实验装置结构参数12蒸汽压力空气压力图1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光滑套管换热器;2—螺纹管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3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15—放水口;14—液位计;16—加水口;三、实验内容1、光滑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光滑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m 中常数A、m的值。

2、波纹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波纹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m 中常数b、m的值。

四、实验原理1.准数关联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很多,根据因次分析得到的对流传热的准数关联为:nu=cRemprngrl式中c、m、n、l为待定参数。

对流传热系数与导热系数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与导热系数的测定
蒸汽管外壁电位差值
mV
蒸汽管外壁温度

套管外壁电位差值
mV
套管外壁温度

⑶实验结果
表四裸管实验结果
冷凝液流量
kg/s
总传热量
W
总传热面积
传热推动力

对流传热系数
(实验值)
W/(m2·℃)
定性温度

定性尺寸
m
空气密度
kg/m3
空气粘度
Pa·s
空气比热容
J/(kg·℃)
空气导热系数
W/(m·℃)
空气体积膨胀系数
1、对流传热系数与导热系数测定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列表
(1)操作参数
蒸汽压力计读数R=mm(水柱)
蒸汽压强(绝压)P= Pa
蒸汽温度T=℃
蒸汽冷凝热r=kJ/kg
⑵裸管、固体材料保温管和空气夹层保温管的实验数据。
表一裸管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1
2
室温℃
冷凝液体积mL
受液时间s
冷凝液温度℃
冷凝液密度kg/m³
1/℃
普朗特数
Pr
格拉晓夫数
Gr
Pr·Gr

对流传热系数
(计算值)
W/(m2·℃)
表五固体材料保温管实验结果
冷凝液流量
kg/s
热损失量
W
传热推动力

导热系数
W/(m·℃)
表六空气夹层保温管实验结果
冷凝液流量
kg/s
热损失量
W
传热推动力

等效导热系数
W/(m·℃)
定性温度

定性尺寸
空气密度
kg/m3
空气粘度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doc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doc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doc实验目的:1.测定水在圆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

2.熟悉实验过程和方法,掌握实验技能。

实验原理:对流传热是指在流体内部,由于温度差而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负责传热的机构是流体内的对流,它能有效地加快热量的传递。

圆管内加热相当于给液体部分加热,液体受热变得稀薄,流动影响整个管道,使得流体相对速度增加,对流热传导增强,同时散热增大。

对流传热系数,以水作为样品,可得公式如下:V=λ(ρ 2-ρ1)gL^3/μQ其中:V 水流速λ 对流传热系数ρ1 密度ρ2 受热稀薄液体的密度g 重力加速度L 热交换区段的长度μ 动力粘度系数Q 加热量测量方法:以恒流供热方式加热,用热电偶及温度计测量流体进入和流出处的温度,并通过流量表测量流体流量。

最后,利用以上数据及传热计算公式计算对流传热系数。

实验过程:1.组装好实验装置。

2.调节水流量,打开恒温水浴,调节温度至稳定后,进一步调节流量,直到流量稳定。

3.测量流体进入和流出处的温度,测量流体流量,并记录数据。

实验记录:表一流体进出口温度及温度差(数据保留两位小数)进口温度45.20°C 流量计温度差 6.95°C表二流量及所用时间流量(L/min)时间(s)0.50 55.110.60 48.781.10 23.61采用已有数据计算出对流传热系数的值如下:ρ1 998kg/m³μ 1.004×10^{-3}N/s·m²Q 0.293WL 0.15mλ 195.44W/(m²·K)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得到了水在圆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λ=195.44W/(m²·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a)测定空气在传热管的对流传热系数,掌握空气在传热管的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b)把测得的实验数据整理成Nu=BRe n形式的准数方程式,并与教材中相应公式进行比较。

c)通过实验提高对准数方程式的理解,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二、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由蒸汽发生器、风机、套管换热器、流量调节阀及不锈钢进、出口管道、温度测量和流量测量装置等组成。

1. 风机 F1. 旁路阀2. 孔板流量计3. 空气压力变送器4. 蒸汽放空口5. 冷凝液排放口6. 玻璃视镜7. 套管换热器 F2. 空气流量调节阀 F3. 蒸汽流量调节阀8. 加水装置F4. 进水阀 13. 蒸汽发生器 T. 蒸汽温度 t1、t2 . 空气进、出口温度 T w1、T w2. 空气出口和进口侧的管壁温度图1 空气-水蒸气传热实验装置示意图三、对流传热及参数测取空气从漩涡风机吸入,经孔板流量计计量后进入套管换热器的管(紫铜管),与来自蒸汽发生器的饱和水蒸汽在套管换热器进行换热。

被空气冷凝下来的冷凝水经冷凝液排放口排入蒸汽发生器的加水装置。

进入套管换热器的空气进、出口温度t1、t2分别由铜—康铜热电偶测出。

换热管两端管壁温度T w1、T w2同样也分别由埋在管(紫铜管)外壁上的铜—康铜热电偶测出。

蒸汽温度T由蒸汽发生器根据管路的实际状况实现自动控制,T由热电阻PT100测得。

空气流量通过F2、F2的组合调节来改变或通过变频器改变,由孔板流量计测量,并通过压力变送器测出空气的压力。

套管换热器管(紫铜管)的规格为:φ20×2 mm,换热管有效长度为1200mm ,待测的空气温度、压力、流量、管壁温度和蒸汽温度均可在无纸记录仪或计算机上读取。

四、原理和方法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均采用间壁式换热方式进行换热。

所谓间壁式换热,就是冷、热两种流体分别在固体壁面的两侧流动,两流体不直接接触,通过固体壁面进行传热。

1.测定总传热系数K由于换热器的冷、热流体的温度和物性是变化的,因而在传热过程中的局部传热温差和局部传热系数都是变化的,但在工程计算中,在沿程温度和物性变化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通常传热系数K 和传热温差m0t ∆均可采用整个换热器上的积分平均值,因此,对于整个换热器,传热速率方程可写为m01K t A Q ∆⋅⋅= (1)即:m01K t A Q∆⋅=(2)式中: Q ——传热速率,W (瓦);K ——空气总传热系数,W/m 2.℃;A 1——换热管外表面积,m 2;本实验中A 1=0.0754 m 2m0t ∆——换热管两端的对数平均温差,℃。

(此时,传热推动力为蒸汽、空气)1.1 传热速率Q 的计算)(12t t Cp W Q -⋅⋅= (3)式中: W ——空气质量流量,kg/s 。

Cp ——定性温度下空气的定压比热,kJ/kg .℃;本实验中,空气的定性温度等于空气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t 1、t 2——换热管空气的进、出口温度,℃。

1.2 空气质量流量W 的计算ρ⨯=V W (4) 式中: V ——空气的体积流量,m 3/h ;ρ——孔板处空气密度,kg /m 3。

其中:ρ1000⨯∆P =CV (5)式中: C ——孔板流量计的校正系数;本实验中,C=0.5442。

P ∆——孔板两侧差压变送器的读数,kPa 。

本实验中,ρ可根据空气的温度和压力,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进行计算,即:TR P P M A ⨯+⨯=)(0ρ (6)式中: M A ——空气的摩尔质量,kg/kmol ;本实验中,M A =29.0 kg/kmol 。

P 0——大气压,kPa ;本实验中,P 0=101.3 kPa 。

P ——压力变送器读数:空气压力,kPa ;R ——通用气体常数,kJ/(kmol .K);本实验中,R =8.314 kJ/(kmol .K)。

T ——孔板处空气温度,K ;本实验中,T =273.15+ t 1。

1.3 对数平均温差Δt m0的计算21210ln t t t t t m ∆∆∆-∆=∆ (7) 其中:101t T t W -=∆ 202t T t W -=∆ (8)式中:T W0——蒸汽进口温度,℃。

(T W0对应实验装置的T 测温点)2.测定空气传热系数a 1本实验系水蒸汽—空气在套管换热器中进行强制对流的传热过程。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11t T A Q W -⋅⋅=α (9)式中: Q ——传热速率,W (瓦);a 1——空气传热系数,W/m 2.℃;A 1——换热管表面积,m 2;本实验中A 1=0.0603 m 2T W ——套管换热器管的管壁温度,℃; t ——换热管空气温度,℃。

在实际传热过程中,换热管进、出口管壁温度和进、出口空气温度都是变化的,因此传热推动力(即气体进、出口温差)应用对数平均温差来表示:m t A Q ∆⋅⋅=11α (10)即:mt A Q∆⋅=11α (11)式中: m t ∆——换热管两端的对数平均温差,℃。

2.1 传热速率Q 的计算)(12t t Cp W Q -⋅⋅= (12)式中: W ——空气质量流量,kg/s 。

Cp ——定性温度下空气的定压比热,kJ/kg .℃;本实验中,空气的定性温度等于空气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t 1、t 2——换热管空气的进、出口温度,℃。

2.2 空气质量流量W 的计算ρ⨯=V W (13) 式中: V ——空气的体积流量,m 3/h ;ρ——孔板处空气密度,kg /m 3。

其中:ρ1000⨯∆P =CV (14)式中: C ——孔板流量计的校正系数;本实验中,C=0.7456。

P ∆——孔板两侧差压变送器的读数,kPa 。

本实验中,ρ可根据空气的温度和压力,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进行计算,即:TR P P M A ⨯+⨯=)(0ρ (15)式中: M A ——空气的摩尔质量,kg/kmol ;本实验中,M A =29.0 kg/kmol 。

P 0——大气压,kPa ;本实验中,P 0=101.3 kPa 。

P ——压力变送器读数:空气压力,kPa ;R ——通用气体常数,kJ/(kmol .K);本实验中,R =8.314 kJ/(kmol .K)。

T ——孔板处空气温度,K ;本实验中,T =273.15+ t 1。

2.3 对数平均温差Δt m 的计算2121ln t t t t t m ∆∆∆-∆=∆ (16) 其中:121t T t W -=∆ 212t T t W -=∆ (17)式中:T W 1、T W 2——空气出口和进口侧的管壁温度,℃。

3.确定准数方程式Nu=BRe n空气在圆形直管作强制对流时,Nu 与Re 之间存在如下关系:n Nu Pr Re 023.08.0= (18 )当空气被加热时n=0.4,当空气被冷却时n=0.3,本实验中空气被加热,n=0.4。

对于空气等对称双原子气体,在实验温度围附近,普兰特准数Pr ≈0.7,代入( 10 ) 式可得如下简化关系式:8.0Re 02.0=Nu (19)因此,当空气在管作强制对流传热时,其准数方程式可表示成:Nu=BRe n (20) 其中:μμρ2Re A dWdu ==(21)λαdNu 1=(22) 式中:Nu ——努塞尔数; Re ——雷诺数;u ——换热器空气的流速,m/s;d ——换热器管的径,m; A 2——换热器管的截面积,m 2;μ——定性温度下空气的粘度,Pa.s;λ——定性温度下空气的导热系数,W/m.℃。

将测得的a 1~W 数据,根据式(13)和(14),算出相应的Nu ~Re 值,然后将算得的Nu 、Re 值,标绘在以Re 为横坐标轴、以Nu 为纵坐标轴的双对数坐标上,绘成直线,根据求出的该直线的斜率和截距,从而可确定准数方程式中的指数n 和系数B 。

五、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1. 先给蒸汽发生器的水箱加水,直到加水装置的水位不下降为止,实验中应及时加水,保证加水装置始终都维持有一定的水位。

(有关蒸汽发生器的具体操作说明,请参照本装置所附的蒸汽发生器相关使用说明书。

)具体使用要求如下:1)每天第一次运行前必须将蒸汽阀门打开,然后打开排污阀门,使炉的水及污物完全排尽。

2)检查水箱以保证水箱无杂物,否则将损坏水泵或卡死止回阀。

3)关闭排污阀,蒸汽阀门仍开启,开启蒸汽发生器的电源开关,此时发出缺水报警,水泵运转对蒸发器补水,直至炉水位高于低水位时停止报警,达到高水位时水泵停止补水。

4)蒸汽发生器每天至少排污一次。

每天工作完毕后,应在断电15分钟后进行排污(否则会烧坏电热管)。

排污时应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5)蒸汽发生器所需用水规定为软水或蒸馏水。

6)电控箱、水泵电机等部位应避免受潮进水,以防烧毁。

设备应经常保养,保持清洁。

操作步骤如下: 1)确认水、电源接通。

2)打开水源的阀门,向蒸汽发生器水箱注水。

3)打开电源开关,电源灯(Power )亮,水泵灯(Water Pump )亮。

4) 打开水泵放气,将管道的空气排净。

5)水泵开始运转,并向蒸汽发生器加水。

此时低水位灯(Low Water )亮,蜂鸣器报警。

6)水满之后,水泵停止运转,蜂鸣器停止鸣叫,正常灯(Normal )亮。

7)电热管开始加热、加热灯(Heating )亮。

2. 全关风机出口的旁路阀、蒸汽发生器上面的排污阀、放汽阀,全开放空阀、空气流量调节阀、蒸汽流量调节阀和蒸汽发生器上面的进水阀。

3. 开启仪表柜上的电源总开关、变频器、无纸记录仪和蒸汽发生器电源开关,再开启蒸汽发生器上的电源开关,此时蒸汽发生器将进入自动工作状态。

利用无纸记录仪和变频器来控制管路流量步骤:a)观察无纸记录仪屏幕,有自动/手动两种控制方式可供选择,现以手动为例,设置好MV(输出百分比),按下变频器上“RUN”,开始运行。

注意:不允许私自随意改变无纸记录仪的各设定参数4.打开计算机,调整计算机分辨率在1024×768,运行上位机监控工程软件,进入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流程示意图界面。

在该界面上可监视蒸汽温度、空气进出口温度、换热管进出口侧的管壁温度、孔板流量计的压差和空气压力等过程变量值。

当蒸汽发生器有蒸汽产生时(此时可看到在实验装置的放空口处有蒸汽流出),开启仪表柜上的风机开关。

实验过程中,从最大流量处开始做起。

在第一个空气流量下,应使实验装置持续稳定运行20分钟以上才可认为其传热已达到稳定,此时,点击计算机操作界面上的“采集数据”按钮,可把该空气流量下的所有实验数据(分别是孔板两侧的压差、管空气的压力、蒸汽温度、空气进出口温度和换热管两端的管壁温度)记录到计算机操作界面右侧的原始数据记录表格上5.调节阀F2的开度,此时空气流量相应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