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姬鹟婚外配发生模式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鸟的助配.

鸟的助配.

发现异常现象,立即快速离开,以防它们对人攻击。
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
鸟的助配
职业有配种经验,就需要给予助配。做法是:
饲养员平时有意接近这只雄鸟,建立感情,使它在饲养员
面前不感到害怕,参与助配的饲养员戴上消毒薄橡胶手套, 待该雄鸟配种时,小心谨慎接近它,蹲下或半蹲,一手按 着雌鸟背部,另一手轻轻地托起(或半握着)雄鸟的阴茎, 快速导人雌鸟的阴道中。助配结束后,快速离开现场。这
样助配2 ~ 3 次后,该雄鸟配种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
鸟的助配
有的青年雌鸟发情时泄殖腔不外翻,即使雌鸟有强烈的
配种欲望,雄鸟的阴茎也很难插人阴道。如果发现有这种
青年雌鸟,饲养人员要耐心地进行局部按摩,即从雌鸟的 尾根部到泄殖腔周围,轻轻地反复按摩,每天坚持数次, 雌鸟这种异常现象会很快消失。助配和对雌鸟进行局部按 摩时,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急躁,同时要随时观察种鸟行为,

白眉姬鹟繁殖期鸣唱的声谱分析

白眉姬鹟繁殖期鸣唱的声谱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脊椎动物实习报告白眉姬鹟繁殖期鸣唱的声谱分析指导老师:王海涛武永华小组成员:马宗英王梦薇张予殊马楠申含光郑小军实习时间:2014年5月12日—2014年5月16日中国•长春二〇一四年九月白眉姬鹟繁殖期鸣唱的声谱分析马宗英王梦薇张予殊马楠申含光郑小军(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前言]鸟类的鸣叫可以分为鸣叫、鸣效和鸣唱。

鸣叫用于个体间的联络和通报危险等信息活动;鸣效是指鸟类模仿其它鸟类的叫声或声音;而鸣唱是在性激素控制下产生的响亮而富于变化的多音节连续旋律,有些鸟类的鸣唱非常婉转悠扬,繁殖期由雄鸟发出的婉转多变的叫声即是典型的鸣唱。

鸣唱是占区鸟类用于划分和保卫领域,宣告此地已被占据,警告同种雄鸟不得进入,吸引雌鸟前来配对的重要方式。

鸟类鸣唱所发出的“歌声”比叫声复杂多变,大多发生在春夏繁殖期间,通常由雄鸟发出[1]。

其中本文重点研究白眉姬鹟繁殖期的日常鸣唱,通过对鸟类鸣唱以及相关行为的研究,可以了解鸟类不同鸣声的生物学意义以及鸣声与领域防护行为的联系,同时希望可以为鸟类的分类提供一定的佐证。

[摘要] 对吉林省吉林市左家自然保护区的白眉姬鹟繁殖期鸣唱声音进行收集,对所收集的声音进行筛选最终得出15段鸣唱较为清晰的声音,以句子为单位,一方面对比分析所有鸣唱中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同一个体内的句型;另一方面分别统计每段声音的高频、低频、频宽、持续时间和音素个数,并求均值做出折线图,然后做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句型在个体之间和同一个体内都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存在,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2)当白眉姬鹟处于领域防御或争夺配偶等紧急情况时,鸣唱的频率较高且其句子持续时间也较长;3)自然保护区的白眉姬鹟的鸣唱声谱图显示该地区多数个体声音的低频位于1800 Hz—2400 Hz之间在2200 Hz上下浮动;4)句子的长短与音素个数的多少成正比,但是声谱图显示句子的最短持续时间不低于1.2s,这应该是传递信息对句子持续时间的最短要求[2]。

白眉姬鹟繁殖行为观察试验

白眉姬鹟繁殖行为观察试验

白眉姬鹟繁殖行为观察试验潘卓;李辉;潘小艳;袁德军【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32【摘要】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是一种广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的夏候鸟。

2015年5月中旬至6月初,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巢白眉姬鹟的繁殖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该巢白眉姬鹟5月16日产卵,窝卵数为5枚,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每次孵卵时间为(6.1±3.8) min,平均离巢时间为(5.5±2.0) min。

在雏鸟约4日龄时,亲鸟的喂食频率为22.5次/h,但雄鸟的喂食频率高于雌鸟。

该研究是对白眉姬鹟在我国华中地区繁殖资料的首次报道,可为白眉姬鹟繁殖资料提供有益补充。

【总页数】2页(P113-113,132)【作者】潘卓;李辉;潘小艳;袁德军【作者单位】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南罗山464236;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南罗山464236;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南罗山464236;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南罗山4642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65【相关文献】1.一对人工巢箱内繁殖的白眉姬鹟育雏习性研究 [J], 彭立群;郭梦娇;丁长青;隋金玲2.人工挂巢招引白眉[姬]鹟控制森林害虫的研究 [J], 张书理;那顺;兴安3.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 [J],4.白眉姬鹟身体条件对繁殖投入的影响 [J], 刘珍妮;姚纪元;张立世;赵殿郑;姜云垒;王海涛5.黄眉姬鹟和白眉姬鹟繁殖期的栖息地与活动区特征 [J], 王宁;张雁云;郑光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眉姬鹟和白眉姬鹟繁殖期的栖息地与活动区特征

黄眉姬鹟和白眉姬鹟繁殖期的栖息地与活动区特征
物种 编号 503 505 509 507 5021) 5011) 508 性别 雄 雄 雄 雌 雄 雌 雌 繁殖状态 已经配对 2) 已经配对 2) 育雏 腹部具有孵卵斑 进出巢箱 进出巢箱孵卵 已经配对 2) m ( 鸟) / g 12 0 13 0 12 0 14 0 12 5 12 5 14 6
黄眉 姬 鹟 ( Ficedul a nar cissi na ) 隶 属于 雀 形目 ( Passerifor mes) 鹟 科 ( Muscicapidae) , 共 有 nar ci ssina, ow st oni 和 eli sae 等 3 个亚种, 其中 el i sae 的繁殖区仅 限于我国 华 北 山地 , 在中 南 半 岛、 马 来 半 岛 等地 越 冬
i
内的优势程度越大. 在优势程度最大的样圆内的相对 重要值等于 1, 在没有分布的样圆内的相对重要值等于 0. 测量每棵枯树 ( 已经枯死但未倒地的乔木 ) 和树桩 的高度和胸径 ( 在 距离地面 1 3 m 处测量 , 高度小于 1 3 m 的树桩测量顶端断面的直径 ) ; 按近似的圆柱体 计算样圆内枯树和树桩的体积 . 1. 2. 5 数据统计 用 SP SS 11. 0 软件 统计数据. 用 Kolmo gor ov - Sm irno v 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 符 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进行 2 个独立样 本间的均 值比 较; 不符 合正 态分 布的数 据用 M ann Whit ney U 检验进行 2 个独立样本间的均值比较 , 用 Friedm an 检验进行多个相关样本间的均值比较 . 数据 用x s( x min ~ x max , n) 的形式表示.
殖生态、 食性和对人工巢箱的利用等 . 黄眉姬 鹟和白眉 姬鹟为北京小龙门林场同域分布的夏候鸟 , 本文利用 无线电追踪技术测定了 2 种姬 鹟的繁殖期活动区, 并 分析了活动区内的植被特征.

【动物世界】鸲姬鹟

【动物世界】鸲姬鹟

【动物世界】鸲姬鹟
【动物世界】鸲姬鹟
鸲姬鹟
鸲姬鹟别称白眉赭胸、白眉紫砂来、郊鹟、麦鹟。

体型略小,叫声轻柔,分布于亚洲北部,冬季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大巽他群岛。

形态特征
雄鸟:体型略小(13厘米)的橘黄及黑白色的鹟。

上体灰黑,狭窄的白色眉纹于眼后;翼上具明显的白斑,尾基部羽缘白色;喉、胸及腹侧橘黄;腹中心及尾下覆羽白色。

雌鸟:上体包括腰褐色,下体似雄鸟但色淡,尾无白色。

亚成鸟:上体全褐,下体及翼纹皮黄,腹白。

虹膜-深褐;嘴-暗角质色;脚-深褐。

分布状况
繁殖于中国东北。

过境鸟经华东、华中及台湾。

为不常见的越冬鸟于广西、广东及海南岛。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地森林和平原的小树林、林缘及林间空地,常在林间作短距离的快速飞行。

喜林缘地带、林间空地及山区森林。

尾常抽动并扇开。

三种次级洞巢鸟对巢内微环境的调整对策

三种次级洞巢鸟对巢内微环境的调整对策

三种次级洞巢鸟对巢内微环境的调整对策鸟类巢内微环境是影响其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鸟类可通过对洞口的选择、巢材的选择以及巢材投入的调整等方式对巢内微环境进行调整,以达到最大繁殖适合度。

目前对于次级洞巢鸟巢内微环境调整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物种或单个因素,缺少种间比较和多因素综合研究。

2016-2017年3-7月,本文选择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悬挂人工巢箱招引大山雀(Parus major)、普通?(Sitta europaea)和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对三种次级洞巢鸟的孵化期巢内温度、洞口方向和倾角选择、巢材保温性及干燥速率、巢材投入等内容进行研究,探讨了三种次级洞巢鸟巢内微环境调整对策。

主要得出以下结果:三种次级洞巢鸟进入繁殖期时间不同,但孵化期巢内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无显著差异,说明三种鸟可对巢内微环境进行调节,将孵化期巢内温度维持在同一水平。

三种鸟洞口方向选择可能受繁殖初期当地盛行的西北风和阳光照射时间影响,三种鸟所占巢箱洞口朝向西北方向的比例均最小(大山雀:17.1%,普通?:18.8%,白眉姬鹟:15.8%),该洞口方向阳光照射时间最短,且处于迎风方向;普通?洞口方向主要位于东北和东南方向(60.8%),可能与其繁殖较早,优先利用最适巢址有关;大山雀和白眉姬鹟洞口方向在西南、东北和东南方向差异不大。

三种鸟均倾向于选择洞口倾角向下的巢箱,而未利用巢箱洞口倾角多为上倾,可能与防止雨水进入巢洞有关。

三种鸟对巢材的选择可能与繁殖时间和行为有关,普通?和大山雀巢材的保温性均优于白眉姬鹟,可能与二者进入繁殖期较早,环境温度较低,对巢材保温性要求较高;而白眉姬鹟繁殖较晚,环境温度较高,不需借助巢材保温有关。

白眉姬鹟巢材吸水量显著低于普通?巢材,且干燥速率快于后者,可能与繁殖季后期降雨量增加有关,普通?可修饰洞口大小,且雨季来临时多已出飞,受降雨影响相对较小,而白眉姬鹟尚处于繁殖状态,受降雨影响较大。

第4章 生殖行为

第4章  生殖行为

第三章生殖行为生态学动物的生命活动包括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两方面。

尽管动物个体生活周期及寿命的长短有所不同,但终究都要以死亡而结束。

所以,当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要繁衍与自己相似的后代,以延续其种族,这种现象叫生殖。

每一种动物无论是低等的,还是高等的,在它们发育成熟时,都能够进行繁殖。

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叫做动物的繁殖行为。

雌雄两性的识别、占领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卵以及对子代的哺育。

各种动物的繁殖行为,使得它们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并且时后代得到亲代的良好照顾,大大地提高了成活率。

正因为如此种类繁多的动物才能世世代代生存至今。

第一节生殖方式和繁殖行为一、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两性生殖:在真核生物中,两性生殖的基本特点是要经过雌雄的交配,雌雄个体细胞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产生雌雄配子,并通过配子结合产生新的个体。

在较高等的动植物中,雌雄配子(卵和精子)已发生分化。

在很多原生动物和藻类中,配子之间并无形态差异,但却分化为不同的结合型,即一个配子只能同另一个配子相结合,其遗传效果与两个雌雄个体交配受精一样。

孤雌生殖:动物的卵不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叫孤雌生殖。

在动物界,孤雌生殖有两种方式,一是自体受精(automixis),二倍性的恢复或者是靠4个原核中的2个原核融合,或者是靠遗传等同的4个卵裂核的融合。

偶尔自然发生(即大多数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的孤雌生殖大都属于此类型,可见于贫毛纲的线蚓和膜翅目、鳞翅目、同翅目等类群的昆虫。

二是无配生殖(apomixis),子代与亲代无遗传差异,也不进行减数分裂。

如蜜蜂、蚜虫、介壳虫等。

孤雌生殖的类型⏹偶发性孤雌生殖:在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偶而发生不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一些叶蜂、蓟马、蚧壳虫、粉虱等;⏹经常性孤雌殖:在一般情况下雄虫极少,甚至还未发现雄虫,这些种类几乎完全进行孤雌生殖。

⏹周期性孤雌生殖: 如蚜虫,春季到秋季,10余代都是孤雌生殖,只有冬季来临前,才产下雄蚜,雌雄交配,产下受精卵.这种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迁交替进行的现象,称异态交替。

??养眼的白顶溪鸲??白鹡鸰(欢闹霸王莲)

??养眼的白顶溪鸲??白鹡鸰(欢闹霸王莲)

养眼的白顶溪鸲白鹡鸰(欢闹霸王莲)白鹡鸰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

体羽为黑白二色。

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

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

以昆虫为食。

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

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

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

每窝产卵4-5枚。

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

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库、水塘等水域岸边,也栖息于农田、湿草原、沼泽等湿地,有时还栖于水域附近的居民点和公园。

常单独成对或呈3-5只的小群活动。

迁徙期间也见成10多只至20余只的大群。

多栖于地上或岩石上,有时也栖于小灌木或树上,多在水边或水域附近的草地、农田、荒坡或路边活动,或是在地上慢步行走,或是跑动捕食。

遇人则斜着起飞,边飞边鸣。

鸣声似‘jilin-jilin-’,声音清脆响亮,飞行姿式呈波浪式,有时也较长时间地站在一个地方,尾不住地上下摆动。

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为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如象甲、蛴螬、叩头甲、米象、毛虫、蝗虫、蝉、螽斯、金龟子、蚂蚁、蜂类、步行虫、蛾、蝇、蚜虫、蛆、蛹和昆虫幼虫等。

此外也吃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种子、浆果等植物性食物。

繁殖期4-7月。

通常营巢中边等水域附近岩洞、岩壁缝隙、河边土坎、田边石隙以及河岸、灌丛与草丛中,也在房屋屋脊、房顶和墙壁缝隙中营巢,甚至有在枯木树洞和人工巢箱中营巢的。

巢呈杯状,外层粗糙、松散,主要由枯草茎、枯草叶和草根构成,内层紧密,主要由树皮纤维、麻、细草根等编织而成。

巢内垫有兽毛、绒羽、麻等柔软物。

巢的大小为11-16厘米,内径6-11厘米,深4-5厘米,高7-8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眉姬鹟婚外配发生模式及影响因素
婚外配是鸟类复杂繁殖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2012年,作者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利用人工巢箱对白眉姬鹟进行招引,开展白眉姬鹟婚外配行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白眉姬鹟婚外配发生的比例及模式、婚外配偶选择是否受形态特征和遗传多样性影响、巢间距是否影响婚外配发生。

研究期间共监测人工巢箱500个,共采集31巢白眉姬鹟双亲及所有雏鸟血样,其中雏鸟160只,采用PCR扩增,微卫星分子标记等方法对白眉姬鹟婚外父权分配进行鉴定,利用Cervus3.0软件、KINGROUP.V2软件以及SPSS17.0软件
对分子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白眉姬鹟的婚配制度为具有婚外配的单配制,且婚外配发生比例较高,31巢白眉姬鹟中21巢的雌性存在婚外配行为,160只雏鸟中38只为婚外配子代;发生婚外配巢中32.8%的雏鸟为婚外配子代,平均
每巢的婚外子代数量为1.80±1.06(n=21)只,变化范围为1-5只;每个存在
婚外配行为的雌鸟平均与1.33±0.48(n=21)个婚外配偶进行交配,变化范围
为1-2只。

平均每个存在婚外配行为的雄鸟与1.72±0.61(n=13)个婚外配偶进行交配,变化范围为1-3只。

在对白眉姬鹟婚外配机制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发生婚外配的雌性与婚外配偶之间的基因相似度明显低于雌性与社会配偶之间;本研究并未发现雌性的社会配偶与婚外配偶在基因杂合性,身体条件(体长,翅长,跗跖长等)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也未发现婚外配子代与非婚外配子代在基因杂合性和生存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在对白眉姬鹟婚外配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中未发现亲鸟的身体条件、饰羽特征,繁殖时间等因素对白眉姬鹟婚外配的发生存在显著影响。

白眉姬鹟并不
一定选择距离其最近巢的异性发生婚外配行为,表明白眉姬鹟对婚外配配偶具有选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