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材文体划分
文学体裁的划分方式

文学体裁的划分方式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
常见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剧小说、寓言、通讯等。
1. 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2.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3. 散文: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4. 剧本: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文学体裁,除此之外还有杂文、翻译及长篇小说等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文体的分类

小学语文文体的分类1.诗歌(1)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着的一种文体,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硕的思想情感,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必然的节拍和韵律。
其要紧特点是: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硕的情感和想象,擅长从情感上感动读者。
③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节拍鲜明。
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中国的旧体诗、词、曲的一句确实是一行)。
(2)诗歌的分类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诗歌可分为假设干类别。
按国别分,可分为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中国诗歌按时期分,可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中国古代.诗歌按体例分,分为诗、词、曲;中国古代的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可分为小令(58字之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l字以上);(1997年全国已考)元曲可分为小令和套数(又叫套曲);新诗又可分为自由诗和用旧形式写成的新诗。
(3)古代诗歌与新诗古代诗歌是泛指古代文学长河顶用文言写成的韵文,即这一历史时期的诗、词、曲。
新诗指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以后显现的诗歌。
(4)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要紧区别是:(1996年全国、2001年春天已考)古体诗主若是指唐朝以前的古代诗歌,其要紧特点是每首诗行数不固定、每行诗字数不固定、每首诗的用韵不固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它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要紧指初唐形成的律诗和绝句,其要紧特点是每首诗行数固定、每行诗字数固定、每首诗的用韵固定。
(5)诗、词、曲的区别诗、词、曲都是韵文,其要紧区别在于诗要求节拍和讲求韵律。
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它比诗的要求加倍严格。
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灵活,句中常常添加衬字等。
(6)新诗中的自由诗和旧体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并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顶用白话写的大致押韵、形式自由的诗叫做自由体诗,如《天上的街市》、《大堰河——我的保姆》、《王贵与李香香》等。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阅读方法阅读文章的方法、步骤基本相同,但由于文章的内容不同,表达形式不同,阅读的方法就不完全相同。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各种文体阅读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各种文体阅读方法一、叙事类文本教学,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叙事性文本,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叙事性文本主要包括故事、散文、小说等。
这些文本题材不一、内容各异、形式多样,但有以下四方面鲜明特点:引人入胜的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比较鲜活的形象、丰富多彩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这些目标中也隐含了叙事性文本的训练要点:在阅读全文、大体理清思路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文章的主旨所在,然后再抓住与主旨休戚相关的部分场景、人物、细节等读、思、议。
并设身处地地以文章作者的视角及情感或褒或贬,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1.透过事件,把握形象叙事性作品有四个要素——时间、人物、情节、场景,但根本要素还是事件和人物,所以叙事性作品“人不离事,事不离人”。
例如《理想的风筝》叙述了刘老师对于一条腿的解嘲,靠一条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且跳跃旋转多次地为我们讲课,以及每年春天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的情形。
文章分别从工作和生活两方面选取典型事例丰满人物形象。
阅读这类文本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事件大致梗概的基础上,明确人物与事件的主从关系,让他们透过事件全程,感受人物的品质特征。
从而为后面进一步深入感悟具有无限人格魅力的“师恩”作好铺垫。
2.深入细节,体悟特点细节是指叙事性作品中的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也是读者感悟人物的抓手。
抓住了细节,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推敲品味语句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真谛。
高中语文课文分类划分

高中语文课文分类划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授和学习语文课文,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高中语文课文进行分类划分。
下面将从文体、题材和形式三个方面对高中语文课文进行分类。
一、文体分类文体是指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种类,是高中语文课文分类的基础。
1. 散文类课文散文类课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和悟性。
例如《牛郎织女》、《心这朵花》等。
2. 诗歌类课文诗歌类课文以形式美、意蕴深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感悟和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静夜思》、《登高》等。
3. 小说类课文小说类课文以情节丰富、人物形象塑造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例如《红楼梦》、《祝福》等。
4. 戏剧类课文戏剧类课文以对话和表演为主要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演技能力。
例如《雷雨》、《茶馆》等。
二、题材分类题材是指作品所描绘的内容和主题,是高中语文课文分类的重要依据。
1. 历史题材课文历史题材课文通过描述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故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例如《岳飞传》、《春秋》等。
2. 社会题材课文社会题材课文通过描绘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例如《红高粱家族》、《围城》等。
3. 自然题材课文自然题材课文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或自然规律,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科学素养。
例如《山居笔记》、《海的女儿》等。
4. 文化题材课文文化题材课文通过表达传统文化或现代文化的内涵,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例如《马丁·伊登》、《读书与做人》等。
三、形式分类形式是指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也是高中语文课文分类的重要方面。
1. 记叙文形式记叙文形式的课文通常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旨在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故事理解能力。
例如《西游记》、《我的大学》等。
谈语文教材文体划分

谈语文教材文体划分我国语文教材目前采用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这样的文体划分方法,从现有的材料看,当始于上个世纪初,当时龙伯纯在《文字发凡》(1905)中引进日本武岛又次郎《修辞学》中论文体内容,将文章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解释文、议论文四类。
其后,陈望道、黎锦熙、叶圣陶、夏丏尊等语文学家在各自的著作中都采纳了这种划分。
1922年“壬戌新学制”颁布后,这一划分开始进入中小学教材,并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样的划分存在较大的问题。
首先,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划分和文学划分的关系不清楚,比如在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中,文学类的小说有时直接划入了记叙文,文学类的杂文更是一直来就作为议论文。
其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的关系也不清楚,常常是四者并列,出现逻辑划分的错误。
因此在放开教材编写权限的今天,出现了淡化、甚至取消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划分的意见,有些教材(比如上海H版语文教材)已经不再以此编排单元。
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从积极的态度看,我们应该首先搞清这样划分的理由。
只要稍加研究,我们就能发现,现在这样的文体划分,并非五四前贤的本意。
事实是,本世纪初,中国的写作理论开始广泛借鉴西方的文体分类法,即先把所有的文章分为美术文与实用文两类。
美术文简称“美文”,相当于文学,又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实用文又称应用文,又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对此,当时的语文前辈们都表述得很清楚。
比如:陈独秀早在“五四”时期为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作后记中就提出:“文之大别有二,一曰应用之文,一曰文学之文。
”蔡元培在《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的关系》中也说:“国文分两种:一种实用文,在没有开化的时候,因生活上的必要发生的;一种美术文,没有生活上的必要,可是文明时候不能不有的。
”而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则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
小学语文四大文体

小学语文四大文体报考小学语文教师的考生若想在面试中取得好成绩,不论试讲还是说课,都需要对小学语文教材有一定的深入了解。
六年十二册的语文课本课文很多,考生如果对每一篇都进行分析的话,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从收到面试通知到面试开始这一较短的时间内,是难以解决的。
所以需要概括出一个共性的材料,使考生知道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才有较好的表达。
小学语文共有四种文体比较常见:记叙文、说明文、语言童话和古诗。
在此,将对以上四种文体进行分析。
一、记叙文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法的一种文章体裁。
记叙文也是中小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一种作文体裁。
在小学阶段,教好记叙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从记叙文的种类、特点、结构、教学以及如何教小学生写好记叙文等几方面来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
(一)记叙文的种类和特点记叙文从内容上分,有写人为主的和记事为主的两种。
从形式来分,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消息、通讯、特写、敷XXX、散文、纪实、回忆录等等。
相较于说明文和议论文,记叙文有下面三个特点1、形象性。
说明文和议论文直接运用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来说明问题。
而记叙文则不象说明文和议论文那样,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情进行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以表达中心思想。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就是通过记叙“我”与伯父XXX的谈话,来歌颂XXX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并教育下一代人。
2、典型性。
记叙文写的是真人真事,但所写的人物和事件都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且不是一些平凡之事、人。
如《一件小事》中的主人公是革命先辈XXX。
他对朋友的关爱无微不至,体现XXX为人的高尚情操。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XXX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的典型。
他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对仇敌无比憎恨,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而赴汤蹈火,以致献出生命。
关于文体分类的思考

关于文体分类的思考[作者] 王向前【内容提要】针对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文体分类上的一些混乱现象,本文提出按社会作用标准分文章为事务文、认识文和审美文三类,再以表达手法为标准进行第二层次的分类。
本文主张废弃记叙文、说明文这些与其他文体呈交叉、包容关系的概念,将散文界定为艺术散文概念,这样,就有了六类文章:记叙性事务文(新闻、历史)说明性事务文(各类文书)说明性认识文(科普文、科技论文)议论性认识文(各类评论)抒情性审美文(诗歌、散文诗、抒情散文)记叙性审美文(小说、戏剧文学、报告文学、叙事散文)这样的分类,有利于学习阅读和写作。
***我国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是按文体编成若干单元的。
文体分两大类八种:一般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但教科书有将不同体裁的文章编在一个单元中的现象。
如1991年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标为记叙文单元,其中的课文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叙事散文《琐忆》、小说《荷花淀》和通讯《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四篇文章分属记叙文、小说和散文三种文体,是不应当编在一个单元中的。
还有一些类似现象。
课本是范例,是标准,是教与学的依据,所以,这种不同文体编入一个单元的情况给师生学习文体知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本文拟针对这种情况,就文体分类标准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简析记叙文、说明文和散文这些外延不明确的概念,以澄清文体分类上的一些问题,并试提出新的分类体系、就教同行。
一、关于分类标准我国古人为文,有议朝政大事的,有抒个人情怀的,有谈学术观点的,有记历史大事的。
曹丕较早注意到这种现象,在《典论·论文》中指出,不同作用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特点。
可见,文章的类别是客观存在的。
既然如此,那么,人们如果在学习阅读和写作时能先从理性认识各类文体的特点,就一定会更快地掌握阅读和写作技巧。
对现代文章分类的标准,各家看法不一。
八十年代写作教材中关于文体分类主要有以下一些论述和分法。
低年级语文文体分析与

叙事文是一种通过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适合于低年级学生。
在叙事文中,常常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描述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等要素来展开情节,引起读者的兴趣。
叙事文的语言简单明了,情节设置简单清晰,常常以线性结构进行叙述。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撰写自己的经历、观察到或听到的故事等进行叙述,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描写文则是以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描写文可以让学生练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人、事、物的特点和外貌。
比如描述一个人的外貌特征、一个风景的美丽、一种动物的形态等。
描写文中的描写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等特征进行描述,让读者产生直观的感觉。
通过写描写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说明文是以说明、解释、阐述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文体。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可以通过解释其中一事物的特点、组成部分、用途等来进行写作训练。
说明文要求逻辑清晰,有条理,要点突出。
比如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家狗狗的特点”的说明文,通过描述狗狗的品种、颜色、性格等特点,让读者对狗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综上所述,低年级语文的文体分析主要包括叙事文、描写文和说明文三种。
通过这些文体的写作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教材文体划分
我国语文教材目前采用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这样的文体划分方法,从现有的材料看,当始于上个世纪初,当时龙伯纯在《文字发凡》(1905)中引进日本武岛又次郎《修辞学》中论文体内容,将文章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解释文、议论文四类。
其后,陈望道、黎锦熙、叶圣陶、夏丏尊等语文学家在各自的著作中都采纳了这种划分。
1922年“壬戌新学制”颁布后,这一划分开始进入中小学教材,并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样的划分存在较大的问题。
首先,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划分和文学划分的关系不清楚,比如在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中,文学类的小说有时直接划入了记叙文,文学类的杂文更是一直来就作为议论文。
其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的关系也不清楚,常常是四者并列,出现逻辑划分的错误。
因此在放开教材编写权限的今天,出现了淡化、甚至取消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划分的意见,有些教材(比如上海H版语文教材)已经不再以此编排单元。
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从积极的态度看,我们应该首先搞清这样划分的理由。
只要稍加研究,我们就能发现,现在这样的文体划分,并非五四前贤的本意。
事实是,本世纪初,中国的写作理论开始广泛借鉴西方的文体分类法,即先把所有的文章分为美术文与实用文两类。
美术文简称“美文”,相当于文学,又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实用文又称应用文,又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对此,当时的语文前辈们都表述得很清楚。
比如:陈独秀早在“五四”时期为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作后记中就提出:“文之大别有二,一曰应用之文,一曰文学之文。
”蔡元培在《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的关系》中也说:“国文分两种:一种实用文,在没有开化的时候,因生活上的必要发生的;一种美术文,没有生活上的必要,可是文明时候不能不有的。
”而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则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
这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
”当时的教材也采纳了这种意见,比如1923年至1928年间的中学语文课程,初中有“应用文”“文艺文”“钟文尺牍”的对举;高中有“应用文”“美文”的对举。
这样的划分,在逻辑上应该说是非常清楚严谨的,属概念、种概念,上下位系统,都交代得很明白:
这样的划分,是和当时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相关的,就是注重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刘半农在《应用文之教授》(《新青年》第四卷第1期,1918年1月版)中说:“学校的写作教学绝不是培养文学家,但学生却要学习工作生活用得着的文体,因此,应用文应当是作文教学的主要文体。
”梁启超在1922年写的《作文教学法》中说:“中学学生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
”蔡元培在《国文之将来》中说:“学生将来要研究学问或从事其他社会工作,因此国文教学应以实用为主”。
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说:“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
”又在《关于作文教学》中说:“要求学生要学好(应用)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学生有兴致去试作,当然绝对不宜禁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
”这些意见,绝非仅仅是五四时期的一时之论,而是语文前辈们深思熟虑终身坚持的观点。
比如到了1981年,在中国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会上名誉会长叶圣陶针对长期来高校写作课“重文学,轻实用”的倾向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
五四前贤们的这些意见应该说是很有远见的,试看当今世界,哪个国家不重视学生的应用写作。
很多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把大学毕业生和博士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必须考查的能力。
比如西德在1970年斯特拉斯堡会议以后,文学课就不再占统治地位了,他们加强了科技说明文和生活应用文的教学,他们的写作教材练习项目,绝大多数是调查报告、事件报道、科技说明、会议记录、演讲提纲、新书介绍、商品广告等。
日本的写作教材,也有不少是训练学生写书信、日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等。
新加坡教育部1976年正式成立了“中华应用文改革工作委员会”,多次审定《华文应用文改革大纲》。
美国在二战前的教育就博采西欧各国所长,又根据本国发展的需要,进行了独立的创造。
他们把准备就业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因此,美国的语文教学把报纸、杂志、各种单行本作为重要资料,甚至目录、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都拿来作为教材。
虽说在50年代一度批评这种实用主义,但是目前美国全国各综合大学与理工医农院校,仍然是普遍重新开设应用写作课。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种趋势势必继续发展,据奈斯比特的《大趋势》说:“在农业时期,竞赛是人对抗自然。
工业社会使人同人工组合起来的自然相对抗。
在信息社会里,文明史上第一次竞赛是人与其他人之间的互相作用。
这就使人与人的交往成几何级数增加:打电话、写支票、便条、留言和信件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然继续处于诉讼密集的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因:交往的大量增加其中必然有些会出岔子,结果是更多诉讼案件。
没完没了的律师和诉讼。
”“在这个知识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具有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
我国使用了几十年的人教版教材,应该说也是很重视应用文教学和写作训练的,初步统计,收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应用文课文有:新闻,包括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葛洲坝安然无恙,长江洪峰抵沙市》、《〈中国大百科全书〉已出版31卷》、《刘胡兰慷慨就义》等;通讯《飞向太平洋——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目击记》、《鞠躬尽瘁》、《谁是最可爱的人》、《生命的支柱》、《金杯之光——中国女排夺魁的曲折道路》、《“面人郎”访问记》等;报告文学《故乡情》《二六七号牢房》、《地质之光》等。
传记类应用文有《鲁迅自传》,《祖冲之》、《哥白尼》、《潘虎》等。
议论类的应用文有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说明类的应用文有《统筹方法》、《怎样写读书笔记》等。
此外,教材还设置了大量应用文专项练习,依次有日记、学习计划、会议记录、消息、电报稿、通知、启事、说明书、申请书、阅读提要、写作提纲、书信、感谢信、表扬信、祝贺信、倡议书、新闻短评、建议书、读书笔记、实验报告、致辞、广播稿、讲演稿、调查报告、演讲、总结、采访、辩论、口头报告、即席发言等。
进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则有:报告文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包身工》、《娘子关前》、《汉堡港的变奏》,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依依惜别的深情》。
议论类的应用文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讲讲实事求是》、《〈农村调查〉序言》、《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
说明类的应用文有《景泰蓝的制作》、《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等。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高中教材中还直接出现了两个应用文单元,包括:《上海市中学生定向指导的状况与分析》(调查报告)、《刘庄大队党支部是怎样带领群众致富的》(总结)、《请示两则》、《计划两则》、《简报两则》、《合同两则》,并附以相关应用文基础知识。
尽管如此,由于在教材整体构架上并没有把应用文放在与文学相并列的地位,所谓记叙文单元、议论文单元、说明文单元的属性不明,往往还窜入文学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很少有把这些单元当作应用文来讲的,因此常使人觉得应用文内容偏少,至多不过是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相并列的一种文体。
而作为中学写作教学导向的高考作文,虽然常标以记叙文、议论文,但实际都把考生引导到文学方向,假如哪个考生真要写成应用文,十有八九恐怕是要被判为离题的,反倒是那些写成诗歌、文言文这类并不切实用的文体的作文,能够受到评卷者的肯定、鼓励,甚至炒作。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考虑五四前贤们的意见,确定应用文和文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文体归属,编写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