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三节美洲(教案)

合集下载

《美洲》教学案(第1课时)

《美洲》教学案(第1课时)

第三节美洲第1课时美洲的位置及地形特征(1)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及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南北美洲的语言差别。

(3)了解南、北美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掌握对比分析法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1)美洲大陆的位置、拉丁美洲的概念。

(2)南、北美洲地形的对比分析。

【板书】:一、美洲目标一: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方法:读图分析法过程:读P20图6-28,分析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经度:西经50°~西经160°→在西半球纬度:赤道穿过南美洲北部,北美洲主要在北温带和北寒带,南美洲主要在热带和南温带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

与亚洲隔白令海峡相望,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可板书美洲简图,在图上标记各个地理位置))目标二:分析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方法:分析对比法过程:把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对比分析。

运河名称所在地分界线沟通海洋绕道苏伊士运河埃及非洲和亚洲红海和地中海好望角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南北美洲大西洋和太平洋麦哲伦海峡目标三:了解拉丁美洲的范围及南北美洲通用的语言方法:读图引导法过程:由P20图6-28,引导学生找寻相关地理位置。

(新大陆发现以后,欧洲的殖民者开始向这里移民:英国和法国向北美洲移民;西班牙和葡萄牙向南美洲移民。

后来这些地方取得独立,语言就被沿用下来,故美国说英语,加拿大说英语和法语;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通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都源于拉丁语,所以美国以南的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板书】:二、新大陆1.新大陆的位置2.巴拿马运河3.通用西班牙语的拉丁美洲目标四:了解南北美洲的自然环境。

方法:对比分析法过程:读P20图6-28、P23图6-32至P26图6-44等图表,对比分析南北美洲的自然环境。

(可配合美洲大陆简图讲解各种地形的分布。

)【板书】:二、美洲大陆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美洲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美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三节(精品文档)

第三节美洲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美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三节(精品文档)

第三节美洲●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美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三节,学习内容较多,共分为2课时进行讲授,第1课时认识美洲的地理位置和美洲的地形,第2课时学习美洲的气候特征和河流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 运用美洲地形图总结美洲地形的特征。

3.读美洲气候图,分析美洲气候特点。

4.认识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5. 了解美洲的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美洲的地理位置。

2.美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1.美洲的气候及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在哪个大洲吗?同学们知道世界四大瀑布之一的尼亚加拉瀑布在哪吗?(学生答后引出美洲)●讲授新课:师:同学们看图1-31,根据我们前面讲过的亚洲和非洲地理位置的分析方法,说说美洲的地理位置。

板书一、美洲的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纬度范围:南纬5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30度~西经180度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西半球。

(2)海陆位置美洲西、北、东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西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

师:阅读教材24-25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指的是哪三线?2〉中美地狭的范围是指?3〉找出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填写下表总结:俄罗斯与美国分界线1〉白令海峡三线: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2〉中美地峡范围: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的狭长陆地脉;拉布拉多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北美大平原、奥利诺科平原、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

师:根据美洲地形图,按照前面我们分析亚洲地形的方法,同学们分析一下美洲的地形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板书二、北美洲地形特点1〉地势中间低,两边高,冰川地形广布,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2〉北美洲西侧是山脉,中部和东部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3〉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活动:下面同学们自己再总结一下南美洲的地形特点,并比较其与北美洲地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美洲教案

美洲教案

第三节美洲一、教材的分析、处理《美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课文。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1)新大陆;(2)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3)移民和经济。

二、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明美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美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美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读气候图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及其分布,并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异同。

三、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美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通过读图,分析美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读气候图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及其分布,并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通过读图,分析美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读气候图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及其分布,并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法和学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五、教学程序1、分组准备某一大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选出代表通过ppt向全班汇报。

白令海峡(因纽特人通过冰桥迁徙到北美洲北冰洋沿岸)——黄色人种美洲划分: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南北美洲);拉丁美洲美洲地形北美洲:西部高大的山系,中部大平原,东部低缓的山地地势:西部高,东部缓,中部低南美洲:西部高达山系,中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美洲气候:北美洲1.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面积最广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南美洲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地形与气候1〉美洲西部是高大的山脉,这就阻挡了来自于美洲西岸太平洋的水汽,使得西部山脉的背风坡干旱少雨,东部是低缓的高地,对来自大陆东岸大西洋温暖湿润的水汽阻挡作用不是很强烈,所以东部降水较多。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美洲》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美洲》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美洲》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美洲》主要介绍了美洲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以及主要的国家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世界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了解美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地理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美洲地理知识方面,学生对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国家特点等方面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掌握美洲地理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以及主要的国家等内容;学会阅读和分析美洲地图,提高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分析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洲地理环境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美洲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2.美洲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3.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点,使学生深入掌握美洲地理知识。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教学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世界地理知识,对新旧知识进行衔接。

提问:你们对美洲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美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美洲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

通过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材料,介绍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等知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美洲地理特征,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美洲》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美洲》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美洲》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的第三节《美洲》,主要介绍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以及主要国家和地理景观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美洲的基本情况,培养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b. 掌握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c. 了解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理景观。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获取地理信息;b. 能够描述美洲的地理特点和主要国家。

3. 情感目标:a. 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b.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地理景观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b. 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c. 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理景观。

2. 教学难点:a. 学生对地理位置和边界的抽象概念理解;b. 学生对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的整合和归纳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对美洲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

他们对地理位置和地理景观的概念理解可能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片等教具进行辅助教学。

同时,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较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互动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a. 老师展示一张地图,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南美洲的地理特点。

例如,让学生指出南美洲的位置和一些著名的地理景观,如亚马逊雨林和安第斯山脉。

b.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美洲的兴趣。

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美洲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吗?有没有听说过美国、巴西或者墨西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美洲的地理情况。

”第二环节:呈现基础知识a. 老师利用地图或图片,向学生介绍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例如,指出美洲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b. 讲解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并与其他大洲进行对比。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美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美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美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美洲》主要介绍了美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内容包括北美洲、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经济发展、城市以及主要国家等。

本节内容是对美洲的整体概述,为学生后续学习美洲各国地理特点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对大洲的概念有所了解。

但美洲相对于其他大洲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对其认知程度较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去认识和了解美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能够正确绘制美洲地图。

2.使学生掌握美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地形、气候、河流等。

3.让学生了解美洲的人文环境,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分布、主要国家等。

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美洲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美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地形、气候、河流等。

3.美洲的人文环境,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分布、主要国家等。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美洲的典型国家,使学生了解美洲的人文环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美洲的认识和了解。

4.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美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美洲地图、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教学图片。

2.收集美洲的典型国家案例资料,如美国、巴西等。

3.准备与美洲相关的视频资料。

4.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美洲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美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

讲解美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美洲的认识和了解。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美洲地理特点的掌握程度。

初中地理_《美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美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美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及这里的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2.利用南北美洲地形图,分别了解两大洲在地形特征,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会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异同,并能理解分析美洲地形对其河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地图、多媒体课件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采取对比、探究、讨论、交流资料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完成教学,达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认识,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应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北美洲和南美洲地形异同点和对地形的影响。

教学突破“新大陆”部分可结合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课“探索者的梦想”P8—P9,及地理课本资料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自然所经历的艰难漫长过程,并从中体会被称为“新大陆”的原因。

同时充分利用美洲地图组织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掌握南北美洲的划分、拉丁美洲的概念及白令海峡、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和西印度群岛等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会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这一难点可借助有趣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再利用简单的示意图加以说明来突破。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可采取学生分组自学、讨论为主的方法结合地形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列表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并完成知识的迁移。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划分及拉丁美洲的概念4.组织学生分组自学课本内容,阅读课本有关的图表,尝试设计表格,对“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4.探究学生分小组,借助课本的图表及课文内容进行自学、设计表格,并讨论、分析、相互合作、补充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完整版)湘教版美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完整版)湘教版美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节美洲(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特点,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美洲自然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洲的学习,初步学会分析美洲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及搜集资料的方法相互交流,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确地区间差异,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美洲的位置和分区;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中的地形特点的分析教学难点:南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1492年,哥伦布为寻找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航路误认为美洲就是印度。

10年后,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唯斯普奇到达南美北部,并根据在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以及调查结果,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确定该地不是亚洲而是一块“新大陆",并向向全世界宣布了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为表彰他的功绩人们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定名为“亚美利加洲",就是美洲简称。

下面一起来了解美洲这块新大陆,先来了解美洲整体的自然地理概况.先来看美洲位置[板书]一、自然地理概况1、美洲的位置和范围[活动]读课本P24页图1-31,提问:①美洲的海陆位置?②找到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什么?(白令海峡)③找出巴拿马运河,回忆它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讲解]美洲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包括两部分北美洲和南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阅读“巴拿马运河")白令海峡是北美洲和亚洲分界线,同时也是国界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穿过的地方。

(阅读白令海峡“三线”)读图1—32,提问:海峡中两个小岛相距很近但时间上却相隔一天,为何?(根据之前的日界线知识,俄罗斯的小岛位于东12区,美国的小岛位于西12区,二者相差24个时区即24小时一天,故之)人们习惯上也常把墨西哥以南的中美地峡称为中美洲。

这里地震频繁,昨天墨西哥南部还发生了里氏7.6级大地震(阅读“中美地峡").中美洲东北部加勒比海沿岸有一系列岛屿称为西印度群岛,呈弧形排列在加勒比海和大西洋之间,读材料了解.(阅读“西印度群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洲》教案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中的第三节。

从内容上看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内容繁多,知识点也多。

注重对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了解美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

学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知道分析美洲自然地理特征需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人文环境需从大洲的居民特点、国家分布、大洲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方面进行。

因此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列表比较等方式,化繁为简对已学知识进行整合、应用,最后用对比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南、北美洲的地理环境的差异。

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及学习效率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提高。

学生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对新鲜事物和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虽然能热情参与课堂活动,踊跃发言,能根据图片资料简单描述地理事物的特点,但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易过度“激动”,不太懂得倾听与思考,加之对某些景观不熟悉,对某些现象不理解,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欠缺,所以听课、思考、潜心学习效果较差。

对于这节可的内容,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亚洲与欧洲,还有非洲,可以说有了一定学习大洲的能力,但是教师还是要认真挖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3.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4. 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的地形的异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事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特点。

2.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重点:北美洲的地形及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美洲》相关图片、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印第安人图片。

提问:认识图片上的居民吗?知道他们是哪个大洲的原住居民吗?其实,据考察,印第安人的祖先并不在美洲,他们是大约两万年前从亚洲迁移过去的,他们是美洲的“外来移民”。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又有许多来自亚欧非洲的居民纷纷迁入美洲。

如此多的移民能够证明美洲是一片适合人类发展的热土吗?咱们先来了解下美洲的自然环境吧!。

新课讲解知识点一、新大陆1、地理位置。

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课件出示地图: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学生: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汇报:北美洲: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80°w以西。

⑵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教师:查漏补缺,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

2、国家课件展示: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有学生了解这些知识,鼓励学生讲解,锻炼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平日中对地理事物、地理问题的搜集、思考。

逐步养成独立自主思考地理问题的习惯。

知识点二: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1、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形图,读图分析小组讨论互助合作。

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

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

大平原。

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指导读图:明确:主要地形:山地、高原、平原;主要山脉:海岸山脉、落基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主要平原:大平原,主要高原:拉布拉多高原、墨西哥高原教师提问:(1)观察各类地形主分布在北美洲的什么方位?(2)总结北美洲地形分布特点(3)观察地势起伏特点(4)指出冰川作用对塑造地形的作用设置几道练习题点名让学生回答北美洲中部低东西高的地势会导致河流流向有什么特点?明确:密西西比河的支流都从东西两侧的高原山地汇入中部平原。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同时也是北美水量最大的河流,影响河流水量大小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根据分析北美洲的地形特点来分析南美洲的地形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势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轻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格陵兰岛是世界上出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2、气候特征根据书25页图,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气温。

教师提示:分别从等温线的读数、等温线的分布、等温线的走向来分析。

学生分小组活动,分析交流。

根据书26页分析美洲的降水量。

教师提示:分别从等降水量线的读数、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来分析。

学生分小组活动,分析交流。

教师:学生回答有理即可。

根据书27页阅读,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

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候的各个主要因素。

教师:鼓励学生总结。

北美洲(1)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面积最广(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南美洲(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利用书27-28页活动,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观察分布特点出示地形图与气候图,指导学生对比分析。

观察得出,在西海岸呈狭长地带分布。

分组讨论成因学生回答,上讲台在大屏幕上演示明确:北美洲西部是高大的山系,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湿润气流只能影响到山脉的迎风坡(西侧),所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沿海的狭长地带。

教师:在北美洲中部,为什么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能长驱直入,并到达墨西哥湾沿岸?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能到达北冰洋沿岸?结合地形图分析,并派代表上讲台演示。

得出结论:美洲中部是纵贯南北的平原,所以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能长驱直入,并到达墨西哥湾沿岸,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能到达北冰洋沿岸。

知识点三、美洲的居民与经济1、居民阅读课本29“阅读”完成些列问题。

(1)美洲的人文环境有何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拉丁美洲划分的依据是什么?(3)读美洲居民构成图:说一说:(1)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什么人种?(2)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居民在种族构成上各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说美国和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学生汇报。

2、美洲的经济(1)世界上的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哪两种类型?(2)你知道美洲国家中有哪几个国家属发达国家吗?课件展示:大家一起欣赏一组北美洲和南美洲对比的图片教师:美洲南北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生汇报。

拓展延伸在地图上找到密西西比河与亚马孙河,完成下表比较他们的特点: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1、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山脉:A K大洋:M B E海湾:Z海域:D岛屿:H 、N河流:C大洲:F2、读沿40ºN西半球某大洲剖面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名称。

A ,B ,C 。

⑵写出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山脉:①;河流:②;海洋:④,⑤。

板书设计地理位置“新大陆”主要国家和语言地形特点美洲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河流与湖泊居民构成复杂美洲南北各异的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