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

合集下载

第四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第四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第四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等背景下,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核心是合理布局各类土地用途,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具体措施有:1.加强城市化发展规划。

根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长趋势,科学规划城市用地,合理确定城市建设边界,加强城市功能区域划分,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化发展。

2.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推动农村用地集约化利用。

通过土地整治,改造低效农田和撂荒地,提高农田质量和利用效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3.加强工业用地规划和布局。

合理划定工业园区和工业用地,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规划,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

同时,推动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用地布局。

强化生态功能区的规划和保护,优化生态保护用地的空间布局。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调整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土地利用布局的目的是提升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具体措施有:1.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城市农业发展,实现城乡要素的有机流动和优化配置。

加强城乡规划整合,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城市农业高效发展。

2.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分异。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各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势发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3.鼓励集约用地和循环利用。

促进城市用地的集约化和节约利用,推动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

建立健全土地节约利用政策,加大土地的再利用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引导合理用地行为。

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督,严格审批用地项目,优化用地结构。

推动用地决策的科学化和透明化,引导各类用地主体合理选择土地用途,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8个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8个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8个专题研究目录一、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三、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四、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五、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六、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研究七、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八、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一、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一、战略研究的目的任务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凸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战略性的必然要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和解决当前土地利用问题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前提和基础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为科学发展观指导土地利用实践提供了根本保证主要研究任务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基本思路: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对规划期间各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科学预测,因地制宜选择土地利用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和制定保障战略实现的关键措施。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主要任务:探讨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规划期间土地供求的总体态势进行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战略选择制定实现土地利用战略的关键措施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土地供求总体态势土地利用的战略选择土地利用战略对策等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一、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和任务评价目的1、检查现行规划实施情况2、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3、为规划修编和规划调整提供决策依据4、改进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管理评价原则1、客观性原则2、历史性原则3、建设性原则4、参与性原则5、成本划算原则评价方法1、对比评价法2、多指标综合评估法3、因素评价法4、空间分析法5、参与式评估主要任务1、调查、分析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2、评价现行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程度3、评价现行规划实施措施的落实情况4、评价规划的社会影响5、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明确是否进行规划修编,并说明理由6、总结规划实施的成效和不足,提出改进规划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二、规划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围绕“四查清、四对照”,做好规划实施期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调查评价2、收集与土地利用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资料,对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二)围绕规划目标,评价规划指标的实现程度,去分析主要规划指标实现差异的原因,并分析集约和节约用地状况1、回顾现行规划的规划目标和任务2、对各项规划控制指标在数量规模的实现程度以及布局结构上的变化进行分析3、主要规划控制指标实现与目标差异原因分析4、下位规划对上位规划的落实情况5、从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方面综合评价规划目标的实现状况,分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以重庆市开县为例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以重庆市开县为例
公顷 , 占建 设用 地 总面 积 的 5 .%, 1 9 25 与 9 6年 相 比 . 地面 用
22 城 乡建 设用 地结 构和 布局存 在 的 问题 .
城 乡用 地 结构 不合 理 , 村 居民 点用 地 比例 偏大 。 且 农 而 城 镇建 设 用地 面积 增加 的同时 ,农 村 居民 点用 地并 没 有像 预 期 的那 样减 少 , 设 用地总 体效 率 没有相 应提 高 。 20 建 以 04 年 为例 , 据 土地 利 用变 更调 查 的数 据 , 县城 乡建 设 用 地 依 开
所 谓 “ 乡挂 钩 ”就 是 城 镇 建 设 用 地 的增 加 一 定 要 与 城 。 农 村居民 点 的减 少相 挂钩 。按照 国办 发 [ 0]2 文件 精 2 5 号 0 3
区 、 溪河 港 口经济 区 。因此 , 彭 开县今 后 是 以- & 为重 点 , - 协
调发 展 四区 。
33 城 乡 挂 钩 .
1 5 年平 均增 长 率 0 2 ( 1。 . %, 5 .% 表 ) 2
表 1 1 9究 对 象
顷 , 9 。 %; 占 1 9 而城 镇建 设 用地 1 7。 h , 占 8 1 6 25 m ̄ 9 7 仅 。 %。农 3 村 居民点 用地 所 占比例 明 显偏 高。
3 城 乡建设 用地 结 构和 布局调 整 的基 本思 路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重庆市开县辖区范围内城 乡建设用
摘耍 统筹城 乡用地 、 化城 乡用地 结构 和布局 , 优 既是 节约和 集约 用地 的重要 途 径 . 又是 统 筹城 乡发展 的客观 需要 。提 出城 乡用 地结 构 和布局 调整 的基本 思路— — 均衡 发展 , 出重点 , 乡挂钩 。通 过对 开县 城 乡建 设 用地 的预 测 , 出优 化 城 乡用地结 构 和布局 的建议 和 突 城 提 时 策。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的对策研究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的对策研究

地不可避免地要与交通 、水利 等建设用地紧密联 系在

起考虑 。所 以 、 在本研究 中 , 城乡用地是指一定范 围
的区域 内的所 有建设用地 , 主要包括城镇 ( 含城市和建 制镇 ) 用地 、 民点 用地 、 立工 矿用 地 、 居 独 交通 设 施用
地、 水利设施 用地 和特殊用地。
调 发 展 的 目的
优化 城乡用 地结构 与布局 .就是依据 区域土地资 源 的 自身特性和适宜性评价 .对 区域 内的各 种建设 用 地进行更加合理 的数量安排和空 间布局 .以提高土地
利用 的社会效益 、 经济效益 和生态效益 , 促进区域土地 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 时间 、 空间 、 用途 、 数量和效益是优
(Ln r e s sm n et u nd n rv c, un zo 0 5 C ia 1 ad i s s e t nr o G ag og oi e G agh u 1 7, hn; . P cA e C ef P n 50
2 c o l f eo re d n i n e t ce c , h n nvri , h n 3 0 9 C ia . h o o suc s n vr m n S in e Wu a ies yWu a 0 7 , hn ) S R a E o U t 4
第 9卷 第 3期 2 0年6月 01
广 东 土 地 科 学
GU AN GD oN G LA ND SCI ENCE
Vo. . 1 9 No 3
J n, 0 0 u .2 1
优化城 乡用地结构 与布局的对策研究
刘庆 清 刘 佳 z
(. 东省地价评估 中心 , 东 广 州 5 0 7 ;. 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 学学院, 1 广 广 1 0 52 武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9

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空间布局模式与用地结构分析

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空间布局模式与用地结构分析

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空间布局模式与用地结构分析宋洋;贾艳杰;张娜;刘利东【摘要】为了进一步掌握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的现状和供需矛盾,分析天津市高校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取天津市29所普通高等学校(含10所独立学院)的用地布局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基于天津市高校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结合高校类型、空间区位和天津市高教区划分等,对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的结构进行多样性和均衡性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29所高校的用地空间布局可以归纳为中心-环状型、线性、网格型和组团型共4种主要用地布局模式.用地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平均值分别为1.52和0.90,最大值出现在天津大学(1.69和1),最小值则出现在天津音乐学院(1.28和0.76).不同类型、不同区位和不同建设时期的高校用地结构信息熵差别较大,相应的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和均衡度也差别较大.由此可知,高校的类型、建设时期、区位以及规模和资金状况是导致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布局和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7)002【总页数】9页(P57-65)【关键词】高校教育用地;空间布局模式;用地结构;天津市;信息熵【作者】宋洋;贾艳杰;张娜;刘利东【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天津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63;F301.24自教育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大规模及综合化方向加速发展[1].随着各地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渐改善,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大批高校陆续进行新建、扩建和迁建,教育用地扩张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新的增长点,高校建设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2-3].国内外学者基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土地经济学理论、区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4-5]等对高校教育用地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校园的内部规划与设计[6-8]、高校发展规划和文脉传承[9-10]、高校老校区的利用与更新[11-12]、大学城的历史演变与发展[13-14]、高校教育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15-16]、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1-3,17-18]以及高校与城市周边的融合互动发展[19-20]等方面.李淑杰等[2]在剖析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吉林大学6个校区为样本及评价单元,构建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杨琳琳等[21]基于对国内外大学用地布局的对比以及用地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的测算,建议我国现代高校校园建设的主要布局模式可采用圈层型综合功能组团模式,同时总结出导致国内外高校用地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郭子成等[10]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园规划为案例,对高校文化要素及其空间组织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高校文脉传承的相关分析,对校园文化传承的文脉空间组织模式进行研究,为科学合理地做好校园规划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行的发展引导模式.作为不同功能用地空间分布状况及数量关系的度量,用地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已成为研究高校教育用地土地利用模式的重要内容[21].目前,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以整个城市的高校教育用地状况为案例展开的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对比分析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天津市29所普通高等学校,通过比较其用地空间布局的特征和模式,同时基于对天津市高校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的测算,结合高校类型、空间区位和天津市高教区划分等,对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的结构进行多样性及均衡性对比分析,以期准确掌握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现状、供需矛盾和现存用地问题等,为高校教育用地的集约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为高校教育用地规划与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1.1 研究区域概况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天津市是国际港口城市、环渤海经济中心和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近40年间,天津高等教育经历了改革、发展和创新等一系列巨变.根据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教育事业统计信息,截止2015年底,天津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5所,其中本科院校29所(含独立学院10所),高职高专学校26所.目前,天津市共建成第一高教区、第二高教区、第三高教区、海河教育园区、大港大学城以及团泊健康产业园高教区共6个规模较大的大学城[1],29所本科院校(共38个校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1.2 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天津市29所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含10所独立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校园区域的用地功能及建筑单体用途,将高校教育用地划分为教学与科研实验用地、学生与教职工生活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体育活动用地、景观与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功能分区共6类,各分区的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本研究基础数据调查采用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手段,通过Google Map和Baidu Map等获取天津市29所高等院校遥感影像作为调查的基础信息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有资料,全面掌握各校区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空间布局主要是剖析研究各功能分区的地理区位、组合关系和分布特点,是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22],作为影响校园空间环境特征的决定因素,高校教育用地的空间布局结构是指校园空间的组织模式[23].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校园用地功能的分异带动了用地形态的分异,从而形成高校校园空间布局形态,并通过用地形态的发展表现高校空间结构的演变,其本质是各功能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与组合规律.文献[23]将校园发展规划类型归类为线性型、网格型、中心型和分子型4种发展规划,本研究在总结天津市29所高校用地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中心-环状型、线性、网格型和组团型4种最基本模式,各模式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24].2.1 中心-环状型空间布局模式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均具有内聚性较强的校园中心区,而其他建筑元素则围绕中心区布局,本研究将其概括为中心-环状型空间布局模式.分析可知,此类空间布局模式中,诸多地物及环境要素围绕校园核心呈环状或放射状布置,具有中心明确、环境统一、紧凑合理、条理性强的布局特点,此类布局以体育场中心式布局、绿地广场中心型布局和建筑中心式布局3种模式最为典型.2.2 线性空间布局模式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校园整体呈“L”型布局,是较为典型的线性空间布局模式,其校园以篮球场、集中绿化用地、炎培园、桃李园和勉园共同组成中心轴线,两侧分布其他建筑单体以形成不同功能分区,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和南开大学滨海学院与其类似.在此空间布局模式中,各功能分区空间布局沿特定的线性地物扩展,且可以形成完整的景观环境.常见的线性地物有绿化带、广场、校园主干道及河流水体等.2.3 网格型空间布局模式以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农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等为代表的部分高校老校区和以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和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等为代表的部分独立学院新建校区以校园主干道为界进行地块划分,将校园主体划分为若干网格,每类网格成为相对独立的用地功能区,各用地功能分区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校园教学、生活的有机整体.这种模式是典型的网格型空间布局,在天津市高校建设中比较常见.2.4 组团型空间布局模式除上述高校外,天津市高校中还有部分空间布局是通过多个校园中心区与次中心区有机串连,形成多核心结构,以地处中心城区的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南开大学卫津路校区和地处中心城区外的天津商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中国民航大学等新规划建设校区较为典型,本研究称其为组团型空间布局模式[23].这种模式多以标志性休闲广场、湖泊和标志性建筑等为中心构成校园多核心,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建筑群形成类似于“枝干”的主从层次,另有停车场用地、集中绿化用地等公共服务用地相间分布.3.1 用地结构量化方法—信息熵信息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表示大量分子的无序运动,Shannon将其引入信息论中[25],用以测度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26].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中,信息熵用来测度用地结构的多样性和均衡性,以综合反映区域内各种用地类型在一定时期内的动态变化和转化程度,从而指导区域内用地结构的优化和调整[27].3.1.1 信息熵的计算假设具有固定行政界线的区域的总面积为A,区域内用地类型分成n类,A(xi)表示各用地类型的面积,则某一用地类型的出现概率可表示为Σp(xi)=1,满足归一化条件.基于信息论原理,该区域用地结构信息熵可定义为3.1.2 优势度和均衡度测算为使用地结构的信息熵值更具可比性,引入用地结构均衡度和优势度的概念.均衡度E和优势度D分别为式(3)和式(4)中:用地结构均衡度E为实际熵值和最大熵值的比值;H为用地结构信息熵;Hmax为信息熵最大值;优势度D为土地利用的集中程度,反映区域内一种或几种优势用地类型支配该区域土地的程度[27].根据信息论原理,区域内用地类型越丰富,各类用地面积越接近,其信息熵值越大.当该区域处于未开发状态时,信息熵值为0,即Hmin=0;反之,当区域内各用地类型趋于均衡、稳定,且满足熵值最大化条件时,即A(x1)=A(x2)=…=A (xn)=A/n时,则该区域信息熵值达到最大,即Hmax=ln(n).由于H≤Hmax,故E的变化区间为[0,1].当E=1时,区域内土地利用达到最理想的平衡状态;反之,当E=0时,土地尚未开发,处于最不均衡状态.3.2 用地结构分析根据式(3)和式(4),对天津市29所高校的用地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进行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天津市29所高校的用地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平均值分别为1.52和0.90,最大值为天津大学,分别为1.69和1.00;最小值为天津音乐学院,分别为1.28和0.76.由各高校用地结构信息熵值的均值、极值及分布情况可知,不同类型、不同区位和不同建设时期的高校用地结构信息熵差别较大,相应的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和均衡度差别也较大.3.2.1 基于用地类型的用地结构分析按照各高校校园各种功能用地的状况(详见表1),对其用地结构进行统计测算,结果如图2所示.对图2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天津市29所高校的用地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教学与科研实验用地作为高校校园各功能用地的核心用地类型,教学与科研实验用地在29所高校的用地结构中所占比例平均值为32.69%,但各类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作为建设较早的老校区和独立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天狮学院受区位、地价、学校资金状况和基本办学条件要求等因素的影响,该用地类型占比相对偏高,分别为58.05%、52.32%、49.58%和47.49%.天津体育学院作为体育类院校,因其教学环境的特殊性,故其教学科研实验用地占比较低,仅为9.84%,而体育活动用地区占比最高,达到44.16%.(2)学生与教职工生活用地学生与教职工生活用地在天津市高校各功能用地的比重仅次于教学科研实验用地,全市各高校平均值为24.97%.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在区域分布上空间相连,建成时间较早,历史文化悠久,且在校学生人数众多,因此其学生与教职工生活用地占比分别高达42.97%和41.33%;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均为新建校区,由于校园在建和未建用地占比较高,规划及已建成生活用地占比较低,仅为6.80%和10.75%.(3)体育活动用地体育活动用地是天津市高校中的第三大功能用地,受高校类型、建校时间和规模以及规划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活动用地在天津市各高校用地结构中的占比差异较大,最高为天津体育学院44.16%,最低为天津理工大学4.86%.以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建校区,体育活动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均衡,由于校区总面积较大,其占比分别为8.69%和11.72%;而天津天狮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等独立学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老校区,受校区规模扩展限制、规划布局不合理、建校时间较早等因素影响,体育活动用地占比均高于17.42%的平均值.(4)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多以集中绿化用地、广场用地和停车场用地等形式,结合教学与科研实验用地和生活用地零散分布.天津市各高校该用地类型占比和空间布局均差别较大.天津理工大学和中国民航大学等新建现代化校区更注重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将该用地与其他类型用地融合规划,有效避免了大片土地的浪费和闲置.而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等独立学院受建筑面积和在校师生人数所限,多集聚分布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所占比重分别高达20.15%和17.11%.(5)景观与生态用地景观与生态用地在各高校用地类型中的占比相差较大,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倡导低密度和生态化校园建设,在校园建设过程中保留了校区内原有的大面积湖泊和集中绿化用地,景观与生态用地达到高教区已建成面积的30.44%和28.12%,已建成土地在满足在校师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兼顾了景观生态功能.而以天津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及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中心城区老校区和以天津天狮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及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受校区用地规模或资金与办学条件限制,没有成片区的景观生态用地.(6)其他用地其他用地包括教工住宅和附属学校等在内的附属建筑用地、校办企业、大规模酒店、写字楼以及未建土地和发展预留用地等.受各高校类型、建校规模、建校时间及办学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于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后投入建成,发展历史较短,各个校区内均留存有一定的预留发展用地,因此其他用地区占比偏高,分别为34.57%、24.93%、22.33%和21.04%.相比之下,天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建校时间较早,校区内可建设土地已开发完毕,因此该用地类型占比基本为0.3.2.2 基于空间区位差异的用地结构分析区位是影响高校教育用地空间布局与结构的重要因素.根据行政区划及城市功能分区划分,天津市29所高校中,有12所位于中心城区内,17所位于中心城区外.图3和图4分别给出了基于空间区位和高教区的高校土地利用结构熵值图.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受空间区位差异的影响,不同高校用地结构信息熵值差别较大.中心城区内主要分布有第一、二高教区以及市内六区其他分散分布的高校.其中,第一和第二高教区共有7所高校,集中分布于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和河西区大沽南路一带,属于自然发展型大学城[1].园区内多由一些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组成,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土地利用率达到100%,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其土地利用结构相对成熟且更加均衡,因此其用地结构信息熵平均值较高,分别为1.56和1.55.第三高教区位于中心城区外环附近,作为典型的政府规划型新兴大学城,分布有6所高校,其占地面积大,发展历史较短,以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和生态化作为校园规划建设理念,倡导科学规划的低密度和生态化建设,已建成校舍建筑用地在满足在校师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兼顾了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功能,规划用地更注重人文性和科学性.因此,其整体用地空间结构较合理,信息熵平均值为1.54.与第三高教区类似,大港大学城和团泊健康产业园高教区用地结构信息熵也相对较高,分别为1.64和1.60.此外,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中心城区其他高校建校时间也相对较早,地理位置相对分散,尽管土地利用率均达到100%,但占地面积相对较少,可开发的预留发展用地很少,校区逐渐呈现出用地更新与用地扩展受限、用地类型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特征和问题,因而其用地结构信息熵平均值较低,仅为1.41.中心城区外分散分布的高校多以建校较晚、规模较小的独立学院为主,这些高校或布局松散、规模过大,或更新速度和方式严重滞后,总体用地结构不尽合理,用地结构信息熵值分别为1.41和1.49.3.3 小结合理利用高校教育用地结构与用地规模需要综合考虑在校学生规模、学科门类设置、办学特点和学校发展趋势等多个因素[28].综合对比分析天津各高校用地类型结构比例与其信息熵值、优势度和均衡度可知,以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为代表的传统综合类大学,多以组团型空间布局模式为主,建校历史悠久,占地面积广阔,用地结构均衡且稳定,因此信息熵值较高,分别为1.69和1.59,均衡度分别高达1.00和0.94;得益于其紧凑合理的中心-环状型用地布局,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商业大学等新建校区的公共服务用地和景观生态用地比例较高,土地利用多样性更高,各用地类型面积相差较小,因此信息熵值集中在1.54~1.64,均衡度集中在0.91~0.97,均高于平均值;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和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等独立学院新建校区多为网格型或中心-环状型布局,占地面积适中,规划布局合理,用地结构均衡,信息熵值相对较高,分别为1.67、1.68和1.60,均衡度也均在0.95以上.此外,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等位于中心城区的传统老校区,建校时间较早且规模较小,内部空间形式单一且布局简单,用地结构比例失衡,环境老化现象严重,信息熵值普遍偏低,分别为1.28、1.32和1.37;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和天津天狮学院2所独立学院受资金短缺、办学条件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占地规模较小,布局紧凑,用地类型相对单一,因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较低,分别为1.35和1.36.通过比较天津市29所高校的教育用地空间布局与用地结构,结合国内外相关教育用地布局与结构分析研究发现,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空间布局与用地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高校校园与城市的互动空间不足高等教育功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社会性和开放性[29].作为中心城区内“大院”模式高校的典型代表,天津音乐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缺乏与城市社区的交流,在严重占据城市土地资源的同时,既影响了高校周边城市土地利用,又使自身的校园规划建设与布局受到限制.而新建大学城和各高校新建校区远离城市中心,与城市整体发展脱节,无法体现对城市建设用地的互补作用.(2)老校区大量占据城市用地,更新速度和方式滞后高校的诞生和演变始终与城市的发展相生相伴.高校老校区经过长年的发展,往往会成为它们所在城市的一部分.而与新建大学城、新建校区的用地现状相比,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和南开大学卫津路校区等位于中心城区内的老校区逐渐显现出粗放利用的弊端.老校区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发生相应改变,其职能也大多向低层次的继续教育、研发和第三产业等方面调整.为了在城市转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许多老校区的更新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3)部分新建校区布局松散,规模过大近年来,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结束了前期“渐进式”发展格局,转变为“一次性”整体设计模式.伴随着不断扩招,高校开始大规模异地迁建新校区.大学城等新建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面积用地浪费和高校建筑低容积率并存的问题,加上前期不合理规划设计造成高校校园规划空间布局松散,导致新建校区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建筑缺乏亲切感,削弱了大学应有的活力和氛围.(4)校区建设速度超常,空间布局个性缺失校园文脉包含了高校的发展历程、学术特色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人文艺术底蕴,是大学的精神所在[10].包括西青大学城与大港大学城在内的部分高校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校园规划随意、建设速度超常等问题,因此一些高校校园空间形态多样性不足,规划设计千篇一律,用地布局与结构单一,建筑体量大,但建筑群结构太过简单,缺乏空间层次感,使人无法感受传统校园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天津市29所普通高等学校(含10所独立学院)的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归纳各类用地的功能及分布特征,并结合校园建设沿革及用地布局特征,总结出天津市高校具有中心-环状型、线性、网格型和组团型共4类主要空间布局模式.在测算天津市高校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高校用地类型和空间区位,对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空间布局与用地结构进行多样性和均衡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不同建设时期和不同区位高校用地结构信息熵差别较大,相应的各高校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和均衡度差别较大:①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等传统综合类大学的区位集中在中心城区,校园建设起步较早,空间布局合理且成熟,用地结构均衡度高;②由于规划合理,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等新建校区各用地类型面积相差更小,用地多样性更高,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均更为合理;③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和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等独立学院新建校区多以网格型或中心-环状型布局,占地面积适中,规划布局合理,用地结构均衡;④以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体类院校,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中心城区老校区以及以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和天津天狮学院为代表的小规模独立学院用地结构信息熵值相对较低,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合理性较差.因此,高校的类型、建设时期、区位以及规模和资金状况是导致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布局和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掌握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现状和供需矛盾、发现天津市高校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受时间、文章篇幅以及高校教育用地自身的特殊性所限,本研究对于完善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结构与布局的对策和措施分析相对不足,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探索.【相关文献】。

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以黄山市为例

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以黄山市为例

2Isteo G or h dM r e c ne N j gU vrt,aj g 10 3 C n) . tu f ega ya a n i c, a i n e i N i 09 ,h a nit p n i Se n n i s y n n2 i
Ab ta t Opi z g te srcu ea d ly u f i d c u t s e l du  ̄z t n w ste i ot t o t t f ln i g tect dc u t ・ sr c : t i t tr n a o to t a o n r i t i i a h mi n h u cy n yd a n ao mp r ne a nn i a o r n a c nop h yn n y
1 黄 山市城 乡用地结构 与布局 的现状 分析
1 :96 20 , 4年 居 7h 2 占 城镇 用 地 增 加 量 的 3 % ; 共 设 施 用 地 面 积 增 加 8 公
3 5 m2 9h

1 1 城 乡建设 用地 的现状 特点 . 19 96年黄 山市城 乡建设 用地 面 积为 164 6 h 2 7 6 .3m , 20 0 4年增 加到 12 9 1h 28 9 7 .9 m , 年来 城 乡建设 用 地共增
‘ 。。‘。。。 。。— —
A s fUu n h n t Ca e o a gs a Ciy
Y N P n —fi, 【 C e g—s u , AO Xu 2 I eg e LJ hn h C e
( . o e e f e i r n or m, | u N m a U i r t, h 4 0 0 C ia 1 C H g T r t i adT u s A1 l o l n e i Wu u2 10 , h ; o ro a l i h l v sy n

矿业城市工矿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

矿业城市工矿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

矿业城市工矿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时期,探究工矿用地的发展变化规律,优化工矿用地结构和布局,是推动矿业城市土地和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本文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从时间维度上对武安市的工矿用地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总结影响其变化的原因,并提出工矿用地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方案以及合理利用土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武安市工矿用地利用现状的研究,揭示出工矿用地格局特征。

目前武安市工矿用地利用存在一系列问题,工矿用地的产业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工业产能较为落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工矿用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存在的问题有:工矿用地布局分散、独立企业零星分布、工矿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废弃工矿用地多复垦任务重等。

(2)在对武安市工矿用地空间格局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工矿用地空间扩展规律。

武安市工矿用地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占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开发,其中由于耕地多处于地势平坦的区域,开发成本低,成为工矿用地的主要来源。

工矿用地主要变化也体现在矿区和交通沿线,主要是矿业企业的增加。

用地空间上的变化主要是原址上扩大,延矿产资源带和交通线路增加。

(3)研究了武安市工矿用地低效根源,提出了工矿用地优化方案。

通过查清武安市工矿废弃地以及效能低下、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企业,掌握数量及空间位置,及时进行复垦或置换,调整存在于地质灾害区、生态安全控制区等不适宜建设发展的用地,进行空间置换,以及淘汰小型及落后企业,以大型及高新企业为平台进行产业集聚等,对武安市的工矿用地结构和布局进行优化,并提出促进工矿用地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武安市的工矿用地的产业环境和用地布局均存在很多问题;工矿用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矿产资源影响以及交通因素等;从现状工矿用地和新增工矿用地两方面提出了武安市工矿用地的优化方案,并建立了促进土地和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工矿用地退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研究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研究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研究作者:韩荃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5期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城乡之间人口流动加快,导致城乡建设用地资源紧张,建设用地的结构矛盾和布局矛盾日益凸显。

合理设计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科学布局城乡建设用地,有助于缓解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统筹我国城乡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的结构和布局现状,并完善城乡建设用地的规划方案。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使用率也在不断上升。

最近几年,多数学者致力于研究城乡建设用地的使用规模、利用效益、流转程序和产权纠纷等问题,但很少有学者专门研究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合理性问题。

实际上,城乡建设用地的结构不合理,很容易引发土地资源浪费、土地使用效率不高以及土地布局矛盾尖锐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为了满足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确保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我们应当从大局着眼,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布局结构,节约土地资源,推动社会进步。

一、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布局问题(一)土地集约程度偏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城乡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部分中小城市,尤其是城镇发展速度很快。

然而,由于缺少体系性的规划方案,这些中小城市的发展过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城镇优势特色不够突出,建设重点不鲜明,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发展格局。

多数发展中的小城镇偏重行政建设,而忽视特色产业优势。

某些传统型的城镇仍然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迟缓。

例如:某建制镇的总体规模较小,除了个别小镇人口超过10万之外,其他小镇的人口数量都在6万以下,有的甚至低于3万。

城镇规模较小,导致城镇土地集约化程度难以被提升,造成比较严重的用地资源浪费现象。

(二)双重用地问题频发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会转变为城市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的思路和要求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一、研究目的与任务目的意义1、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缓解用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战略性选择3、加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完善规划控制手段的基本要求(二)主要任务1、分析用地发展趋势,提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的控制目标2、预测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3、预测城市、镇、村/工矿分类用地规模4、提出规划需报国务院审批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预测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一是有利于从统筹城乡用地的角度把握用地发展总体态势,发现问题,对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测;二是总量分析选取的因素往往比分项少,可以减小统计误差的影响;三是总量变化趋势比较稳定;四是按总规模预测可以更好地适应土地管理改革的需求。

(2)预测城市、镇、村、工矿分类用地规模工矿用地:不适合在城乡居民点中布局的工业用地,如绝大部分采掘业用地,有污染的,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企业和仓储场所,垃圾处理填埋场地等用地应纳入城镇用地范围的工业用地:开发区、工业园区、于城镇扩展已在疽镇建成区中而原统计在独立工矿中的工业用地等。

农村居民点:在个别地区,于统计调查口径原因,许多农民自留的农业生产性用地也被统计在农村建设用地中,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相背离。

各省(区、市)可根据本省实际,在抽样统计与实地调查基础上,提出将这部分用地从农村建设用地中剥离的方案。

对土地详查变更数据中的独立工矿用地要详细区分,按上述原则分别划入城市、镇、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中。

(3)提出规划需报国务院审批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中心城区的范围应与城市规划区的范围一致范围确定的原则;一是根据城市管理权限,凡是用地和规划审批权在市(地)级政府的,即使用地范围在下辖县(市、区)行政管辖区内的,都应划入中心城区范围;二是根据空间形态判断,市下辖县(市、区)中的建设用地在空间上与市辖区建设用地连片的,应划入中心城区范围;三是城市组团应纳入中心城区范围。

2、研究确立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的目标,提出城乡用地发展战略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不仅能够有效地组织经济活动,也可以节约、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城镇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耕地保护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应加强通过城乡用地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减少对耕地占用方面的研究。

3、按照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提出土地利用调整和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的措施主要研究如何从机制、措施、手段等方面保障土地利用调整方案的落实,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整理,既保证城乡建设,实现集约用地,同时改善农村环境。

二、基本认识(一)关键概念的界定1、城乡用地范畴在本研究中,城乡用地是指人们生活、进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特点是相对聚集、面状分布,在形态上区别于交通、水利、军事等线状或比较独立分布的建设用地。

在现行土地利用调查分类数据中,城乡用地包括城市、镇、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四类用地。

2、城乡用地结构内涵数量结构: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比例关系,是从定量角度研究城乡用地发展问题的主要工具。

空间结构城乡用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割据,是从定位角度研究城乡用地发展的主要工具。

相互关系城乡用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用地数量要落到空间上,另一方面空间布局决定了不同区域的用地数量结构,同时空间发展时序是用地数量投放时序的依据。

(二)当前城乡建设用地中比较突出的问题1、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造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社会结构变化的错位,加剧了社会问题2、城乡用地的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影响到城乡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3、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像预期那样相应减少,建设用地总体利用效率没有相应提高(三)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机制、体制角度? 以GDP为中心的干部考核体制导致多上项目,多占地;? 现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度加剧了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 土地从征地到出让过程存在的巨大利益刺激了地方政府为卖而买的征地行为;? 企业取得和保有土地成本低形成了多占地、多得利的不合理经济体制;? 集体图例使用权非法流转成为普遍现象源于土地农用与非农用的巨大利益级差;? 农村宅基地的非流动性阻碍了分散宅基地向城镇的集中;? 法制不够健全◆从规划管理的角度? 城镇规划受地方发展冲动的影响,经常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

? 农村地区的规划普遍比较薄弱,政府投资不足。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统筹城乡的规划还有待加强? 规划“有政策没工具”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规划实施效果三、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1、人口(1)总人口规模预算(2)城镇人口省级研究应对城镇化发展特点、规模、动力机制等进行深入分析,重点从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二三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消费结构变化、相关政策对城镇化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科学合理地判断城镇化发展趋势,进行战略选择,预测城镇化进程。

◆专家修正“城镇化水平一年提高—个百分点是比较正常的,也比较有把握;超过个百分点就是高速度;个别年份达到1个百分点是有可能的;但是连续多年超过1个百分点是有风险的;连续多年的个百分点是虚假的、可怕的。

应该匠心—个百分点的城镇化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世界目前的平均速度。

” ◆综合规划期内城镇化水平平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其中“十一五”期间城镇化水平增长略高于后十年。

预计全国城镇化水平2003年的%,提高到2010年48%左右,2020年55%左右;城镇人口2003年的亿,扩大到2010年亿,2020年的亿。

◆从人口迁移分析未来20年内,常住迁移人口的累积量将达到5亿左右,年均约2500万,那么乡村到城市的年均迁移人口大体为1500万。

可以大体推断,未来20年内,我国每年从乡村迁入到城市的人口数量将大体保持在1600万左右的水千上。

大体相当于年均增长%。

考虑“两栖”人口因素后,确定城镇化水平大约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

(2)城镇人口—各省城镇人口的预测比率法和解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省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主要根据全国城镇人口总规模的预测结果,采用比率法和解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人口分配。

分配依据,一是在分析过去城镇人口变化基础上预测未来各地区城镇人口变化趋势;二是通过分析研究城镇人口变动的驱动力因素,尤其是人口迁移、就业等的估算来进行预测。

我们引用区域城镇发展竞争力的概念对全国城镇人口在区域间进行分配,选取了GDP、就业、城镇化现状水平、资源约束、相关政策等影响区域城镇发展的因素作为评价区域城镇发展竞争力的指标,计算各区域竞争力指数,根据各省竞争力综合分析,结合省际人口迁移趋势,确定各省城镇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3)农村人口农村人口理论上应为总人口减去城镇人口所得的人口。

但是于城镇人口统计时将在城镇地区暂住一年以上的人口统计在其中,这部分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农村中仍保留宅基地,因此在测算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时,采用的农村人口不能简单地用总人口减去城镇人口的结果,还应测算已在城镇务工而家庭仍在农村的人口的数量或比例。

(4)流动人口与“双栖”人口的区别流动人口是因各种原因暂时离开其户口所在地,在其他地方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统计口径以是否在户籍所在地为标准。

——城镇化“双栖”人口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所从事的职业已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而居住地依然在农村或在城市、农村都有住宅的人口。

——农村用地流动人口不一定是“两栖”人口,不仅包括农村流向城镇的人口,也包括城镇间相互流动的人口,“两栖”人口一定是流动人口,按现有统计口径,这部分人口中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的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

(5)人口统计口径问题城乡人口研究应注意人口统计的因素偏差。

我国关于城乡人口统计的划分经历了几个变化阶段,于不同的统计标准是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技术条件和目的确定的,影响到历史数据的可比性。

城乡人口研究应选取与用地形态划分联系紧密的统计结果,建议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研究时鼓励根据当地实际对数据进行修正。

2、经济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发展阶段? 消费需求变化? 社会投资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 周边区域因素?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战略1、优势与劣势条件分析对自身内部环境的分析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辨证分析优势与劣势条件2、机遇与挑战分析对将要发生的外部环境的判断3、城乡用地发展战略本轮规划应关注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健康发展一一健康关注农村发展一一公平统一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城乡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一一效率用统一的空间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一一统领4、战略指导下的空间结构发展方向——重点关注◆省级层面:重点城市、省域城镇体系、市县级以上级别交通基础设施、人口和三次产业的空间发展方向与策略。

◆市级层面:市际经济竞争与协作、市域城镇体系、市域交通基础设施、市域城乡人口、主导产业的空间发展与布局方向。

预测城、镇、村、工矿建设用地需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农村建设用地总规模工矿用地规模1、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1)基本思路:从人口规模出发,依据人均用地标准进行预测。

在分析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用地变化相关关系基础上,依据发展目标、资源约束等条件进行预测。

关于城乡人均用地分析线装的合理性成分,存在的问题,转变的可能性和程度;分析人均用地变化趋势;制约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提高的原因;城乡双重占地问题在城镇化完成之前将长期存在;转移农民原有宅基地整理还田是—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现行体制下,政府圈地行为难以遏止。

2、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1)基本思路:城镇人口*城镇人均用地标准趋势分析法个别地区还可运用极限法(2)关于城镇人均用地标准◆对人均用地100平米的分析:假设全国城镇平均人均用地100平米,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0人;根据建设部城镇用地结构统计2003年全国城镇居住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那么推算出2003年全国住宅用地的平均容积率为。

我国健康人居环境标准初步假定为将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提高到35平方米、居住用地占城市总建设用地比例大致提高到35%左右计,全国住宅用地平均建筑容积率大致为1。

反映出在人均用地100平米标准下住宅用地的容积率并不高。

容积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或:或均用地=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基本结论:1、在居住用地占总用地比例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城市的人均用地变与人们对居住空间的大小要求相关。

2、城市用地结构影响人均用地水平。

3、若不提高人均用地,一方面是要降低工业用地比例,另一方面在工业用地比重增大的情况下,为实现不断提高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要通过增加建筑容积率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