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功利特点

合集下载

北宋与南宋对比两个时期的政治、文化与经济

北宋与南宋对比两个时期的政治、文化与经济

北宋与南宋对比两个时期的政治、文化与经济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是从960年到1127年和1127年到1279年。

这两个时期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变化。

本文将对北宋与南宋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进行对比分析。

一、政治对比北宋时期,政治上的最大特点是实行了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实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使得政府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和公正,不再依赖于出身和财富。

这一制度的实行,使得北宋政府的官员素质得到了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南宋政府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进行了改革,使得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际能力。

南宋政府还加强了对科举考试的监督和管理,减少了考试的腐败现象。

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南宋政府的官员素质更高,政府的管理更加有效。

总体来说,北宋和南宋在政治上都实行了科举制度,但南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革和完善,使得政府的管理更加高效和公正。

二、文化对比北宋时期,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作品。

北宋时期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礼仪、道德和教育。

在文学方面,北宋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苏轼、欧阳修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方面,北宋的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北宋画派。

南宋时期,文化继续繁荣发展。

南宋时期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实用主义和实际能力。

在文学方面,南宋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陆游、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

在绘画方面,南宋的绘画以人物画和山水画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南宋画派。

总体来说,北宋和南宋在文化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北宋注重礼仪和道德,南宋注重实用主义和个人情感。

三、经济对比北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造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北宋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手工业制造方面,北宋时期的瓷器、丝织品和铁器等制造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有哪些重要特点

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有哪些重要特点

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有哪些重要特点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时期。

它从北宋的建立,到南宋的灭亡,共经历了近320年的历史。

宋朝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宋朝的几个重要特点。

一、政治制度的创新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创新和改革。

北宋时期,官僚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以宰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实行了较为稳定的固定班子,加强了政府的权威和稳定性。

同时,设立了司法官员、审计官员等职位,加强了官僚体系的监督和管理。

这些制度改革为宋朝的政治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技进步的显著宋朝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重要科学家和发明家在宋朝涌现,他们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北宋时期,文人科学家苏颂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式水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种机械水车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农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宋朝还有很多其他的科技发明,例如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经济繁荣的时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时期之一。

通过对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北宋时期的农业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特别是南宋时期,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趋于繁荣。

造船业、纺织业、瓷器业等行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宋朝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

四、文化繁荣的盛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盛世。

在北宋时期,文人墨客的崛起为宋朝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动力。

文人以诗词文学为主,推动了宋朝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诗人苏轼、黄庭坚,文学家欧阳修和王安石等人成为北宋时期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此外,北宋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景德镇的瓷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

综上所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具有独特的特点。

政治制度的创新、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是宋朝的重要特点之一。

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十四章 两宋之功利思想

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十四章 两宋之功利思想

第十四章两宋之功利思想第一节宋代思想之大势第436页第1段:宋代三百多年的政治思想可分为理学(承唐代学术的余续而光大)与功利(惩国势的积弱而思振救)两大派。

总结:宋元两朝可称为儒学再度独尊的时期,也是儒学内容变古的时期。

第436—437页第2段:(1)理学的复兴可溯源于:韩愈(推崇孟子,立道统学说)、李翱(《复性书》);(2)理学成就的物质原因:佛家的心性和道家的象数学说;(3)儒佛合流的新儒学发展至宋朝成为——程朱理学;(4)两汉以后,儒道两家早有混合的趋势。

宋朝的周敦颐;邵雍取旧说稍加变通,成理学中象数一派。

所以宋朝的理学家取这两个人的观点以立门户:(5)理学得佛学相助,是中国空有的哲学系统,但是对于政治思想的贡献极其微小。

第437页第3段:(1)宋代政治思想的中心不在理学,而在与理学反抗的功利思想。

它的特点在于斥责心性空谈,讲究富强的实务。

(2)代表:北宋欧阳修、李觏、王安石,南宋薛季宣、吕祖谦、陈傅良、陈亮、叶適等。

而王安石主持新法开创维新的局面尤为其中的巨擎。

(3)两宋诸子公然阐述功利的学说,和仁义相抗衡、相表里,一反孟子和董仲舒的学说。

这是儒家思想的巨变,和理学家阴奉佛老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是同为儒学的革命运动。

第437—440页第4、5段:(1)总结历史原因:一是时势背景,二是思想背景。

(2)时势背景:宋朝立国之初,有契丹、辽、西夏等多次侵略,宋兵力积弱,在内不足以平乱,在外不足以抵御外敌。

兵力进入又是积贫的直接原因:岁币、军费、政费、糜费,人民日益穷困。

于是,具有深思远识的人士,发富强之议,希望破除萎弛苟安的习性。

然而到了南宋依然是原来的样子。

学者惩前世之失,度当时之要,更加确信,治理国家不能依靠空言,救亡必须依靠实学。

(3)思想的背景:孔子的学说,经过孟子荀子发扬以后,要点几乎已经阐述无余;董仲舒等人援引阴阳入孔孟的学说;到了东汉老庄清谈学说盖过儒学;到了唐朝,儒学在九死一生中虽有复兴的机遇,但是道教和佛教势力犹盛,因此没有获得独尊的地位。

中国社会学思想史第十八章 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_OK

中国社会学思想史第十八章 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_OK
避免,因而就存在进行社会控制的必要性。故此李觏阐述了有关这方面的思 想。
5
四、论社会治理 在社会运行机制失调或失控时,需要进行社会整合或治理,为了巩固社会
的协调及使社会更加协调,也需要进行社会整合或治理。
6
第二节 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一、王安石所处的社会及其变法活动 王安石(1021—1088年),宇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出
10
一、陈亮社会思想的性格 陈亮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家族在当地耕读传家,乐善好施,卓有声望。
11
二、社会功利论 陈亮针对当时流行的朱熹等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思想,提出了
社会功利主义思想。
12
三、利主义欲望论 陈亮基于其功利论,针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提出了他自己的
欲望思想。
13
第四节 叶适的社会思想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南宋温州永嘉人,《宋史》卷434有传。据 叶适在《母杜氏墓志》自述,其家境比较贫困,但“犹得保为士人之家” , 二十八岁(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擢进士第二,历任平江节度推官、武 昌军节度判官、太常博士、江淮制置使等职。
14
一、功利论 叶适和陈亮同属于主张功利主义的社会思想家,但阐发思想的方式不尽相同。 陈亮花很多笔墨阐述其“义利双行”思想;而叶适则更多的表现在其解决现 实社会问题的思想之中。
会生活秩序的破坏作用。他认为,风俗构成人的生活环境,或美或恶,影响 人心邪正,这是国家的根本问题,关系着治乱兴衰。
9
第三节 陈亮的社会思想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学者称为龙川先生,南宋浙江永康人。 《宋史》卷436 有传。他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著 作有《龙川文集》,197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更名为《陈亮集》。

历史探索两宋时期的文化

历史探索两宋时期的文化

历史探索两宋时期的文化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不可忽视。

然而,不同于前朝,宋朝的文化呈现出很多特殊的发展趋势,其中又以南宋时期最为突出。

值得探讨的是,南宋时期的文化成就与其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思想观念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探索宋朝文化的历史特色。

一、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南宋时期,是指自1127年金朝攻占东京开始至1279年元朝占领临安结束的一个时期。

可以说,南宋是一个由前朝灭亡和后朝立国之间的特殊时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文化的发展特色。

首先,南宋时期的政治特点是明显的。

由于北宋的灭亡,南宋政权的建立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正统性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南宋朝廷在这方面采取了比较灵活和努力的策略,如公布《太平寰宇记》等著作对徽、宣二宗的历史进行整理,以强调自己的合法性。

其次,南宋时期的文化背景也是特殊的。

从文字记录的角度来看,南宋的文化背景不同于前朝,大量使用的是古文体系,并随着王安石变法尝试使用新文体,这样的转变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重大。

同时,南宋是一个技术革新频繁的时代,如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等,都驱动了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力度的提升。

二、文化特点的凸显在时代背景的驱动下,南宋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很多独特的特点。

1. 科学精神的抬头南宋时期是一个注重科技发展的时代,这也表现为一种科学精神的抬头。

在这个时期,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的支撑,这就为科研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不同于以往,南宋时期的科研技术更加注重实践探索和应用,使得科技的进步得到了更大的促进和推动。

2. 文化多样性的呈现南宋时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得非常突出。

这主要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时代背景、宗教文化、流行娱乐等。

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不同的领域和风格中各具特色,这为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3. 文化自律和不凡的创造力南宋时期,文化的自律性和创造性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与社会发展差异

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与社会发展差异

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与社会发展差异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社会发展差异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相继出现在中国的中古时期和晚期。

这两个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探讨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社会发展差异。

一、政治发展差异北宋建立于960年,皇帝赵匡胤建立了这个朝代。

北宋政权非常稳定,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政府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推动官僚机构的发展。

在政治上,北宋注重集权统治,国家力量更加集中。

南宋建立于1127年,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北宋灭亡。

南宋政权的建立需要应对北方的威胁,因此南宋采取了弱柳拖泥带水的策略。

南宋时期实行了分封制度,以减少中央集权,加强地方的自治。

南宋政权政治上不如北宋集中,因此社会发展略显滞后。

二、经济发展差异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北宋政权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注重治理河道、农田,提高农业产量。

此外,北宋还推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南宋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南方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

南宋政权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水稻栽培条件,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与北宋不同的是,南方地区的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发展相对较为滞后。

虽然南宋政权继续推动经济发展,但由于大规模兵荒马乱以及南方地区资源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北宋而言较为缓慢。

三、文化发展差异北宋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北宋政权非常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文人雅士的成长。

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化名人,如苏东坡、欧阳修等,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北宋还大力推动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建立了很多学校、图书馆和科技研究机构。

南宋时期,由于南方不断遭受来自北方的威胁,政权形势紧张。

虽然南宋政权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但由于频繁的战乱和政治压力,文化发展相对北宋而言较为有限。

南宋时期的文化作品以抗金情怀和士人之才为主要特点。

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

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

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延续了近200年的时间。

这两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北宋与南宋时期的特点。

一、北宋经济特点1.农业发展:北宋时期,农业是经济的基础。

在政治经济稳定下,农田规模扩大,耕作技术得到改进,以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农田灌溉系统的建设得到发展,这为高产农业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北宋时期出现了粮食产量的显著提高,这对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商业繁荣:北宋时期商业经济得到大力发展,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

开封成为北方的商业中心,而临安则是南方的商业枢纽,商业活动蓬勃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增加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市场更加活跃。

商人阶层的壮大也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和文化的繁荣。

3.手工业的兴起:北宋时期手工业的兴起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

在农业和商业的基础上,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纺织、陶瓷、造船等产业。

手工业的兴起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北宋文化特点1.文人墨客的兴盛:北宋时期,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文人墨客的兴盛使得文化和艺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动,文坛上涌现出了许多才子佳人。

如欧阳修、苏东坡等文学家以及陆游、黄庭坚等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艺术享受。

2.科技与思想的进步:北宋时期是中国科技与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科技方面,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这些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

而在思想方面,北宋时期的儒学得到了全面发展,这为后来的宋明理学奠定了基础。

3.文化传承和发扬:北宋时期的文化特点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发扬上。

北宋时期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继承,尤其是过去的经学和文学成果,如《周礼》、《尚书》等,这一方面使得北宋文化有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新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两宋知识点高考

两宋知识点高考

两宋知识点高考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许多重要的发展和知识点。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和梳理一些与两宋相关的高考知识点。

一、政治方面1. 两宋政权的建立:北宋的建立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由赵匡胤建立,南宋则是在北宋灭亡之后,由赵构建立。

2. 参加学习的士子称为“六一居士”,宋代的士人注重经世致用,重视实践和应试教育。

3. 秦桧的政治:秦桧是南宋时期的重臣,以奸邪而著称,他在位期间实行反对新政的保守政策,削弱官员的权力。

二、经济方面1. 私营经济的发展:在两宋时期,私营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镇。

2. 经济文化中心的变动:北宋时期,“东京”(今北京)成为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南宋则将政治和文化中心迁至临安(今杭州)。

3. 租庸调制度的实行:租庸调是北宋时期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使贵族地主豪强得以减轻税负而广大农民则遭受重税。

三、文化方面1. 宋代文学的特点:宋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文学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并举,以理性思维为主,注重韵律和修辞。

2. 北宋的科学技术成就:北宋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众多的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如苏颂的宋宋气象学、赵守拙的赵氏火药等。

3. 南宋的画坛:南宋时期是我国画坛的黄金时期,马远、李唐、杨万里等名家相继出现,山水画和花鸟画成为主流。

四、外交方面1. 北宋与辽金的关系:北宋与辽金的关系紧张,时常发生战争和边界纠纷。

辽宋和议签订后,双方保持相对的和平。

2. 南宋与红巾军的战争:红巾军起义后,南宋政权与其展开多次激烈战争,最终南宋政权战败。

以上是关于两宋知识点的一些整理和梳理,希望对大家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论结合实践,多多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整合历史事件、人物和知识点的能力。

祝愿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功利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宋代功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北宋主要是李觏和王安石。

李觏是宋代功利主义思潮的倡导者。

他作的《周礼致太平论》及《强兵策》、《安民策》、《富国策》等,深入探讨富国强兵安民的政策,受到范仲淹的重视,其功利主义的思想为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和支持。

王安石创立了“荆公新学”的功利主义学派,并且以功利主义思想指导变法实践,提高了功利主义的地位和影响。

南宋时期,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陈亮和叶适。

陈亮是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朱熹以通信的方式开展义利、王霸之辩,其交锋之激烈,为学术史上所少见。

这一交锋推动了对功利主义研究的深化,也扩大了功利主义的学术影响。

叶适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陈亮交往甚笃。

在与程朱学派的斗争中,他们站在同一立场。

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在当时被称为浙学,与朱熹所代表的闽学,陆九渊所代表的江西之学鼎足而立。

李觏、王安石、陈亮和叶适的思想把中国古代功利主义思想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论形态和高度,他们的功利主义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节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和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有不同,不同的思想家都有不同的对于本体认知,任何哲学研究都必须从这个方面开始,对于宋代功利主义思想家的思想的研究多是零散的总结,在这里我们先对他们对“天”或“道”的观点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试图找出一些他们的相同之处。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宋代功利主义思想家们归结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对于万物从何而生这个问题,李觏把天地阴阳都认定为物质性的气,他解释了形气性命之理,万物生成变化的形气性命之理就是“天道”的自然之理。

这是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

对此问题王安石认为万物是由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元素构成的,他认为整个宇宙是气构成的,王安石又用“道”来概括“气”的静止和运动两种存在形式,王安石把宇宙的生化理解为由“道”的运行而分为阴阳二气,再由阴阳而生五行,再由五行而构成万物这样一个过程,这里的“道”实际上就是宇宙的物质本体。

实际上这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正体现了李觏、王安石试图用现实的物质本体来解释虚无缥缈的“道”,使“道”实体化为贴近生活现实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而为变法革新等政治观点提供一个合理的哲学解释。

同样作为功利主义思想家的陈亮也主张“道在事中”。

陈亮的唯物主义倾向是鲜明的,不过陈亮并没有太多的探讨深入的哲学问题。

与陈亮相比叶适则有更完备的哲学学说。

陈亮与叶适从“道在事中”出发,力图使道德与现实生活中的功利相协调,试图在日用之间为道德寻找依据,这形成了他们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观。

在天人关系上,功利主义思想家们承认自然界有自己的产生和变化的规律,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是有作为的,李觏在论证“常”与“权”的关系时还是给人事的作用留下了广阔的余地,“常”指规律;“权”指权变,这些都是靠人来确定和把握的。

李觏虽然没有辩证的解说“常”与“权”的关系,但是却明白地指出“常”要靠“权”才能济,从而肯定了人为的作用。

王安石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之中,认为这种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彼此相生相克引起的。

王安石把这种关于事物内在矛盾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视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根本。

叶适也重视的实测,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空言,由此可见,面对自然人类的力量是可观的。

从上面的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来功利主义思想家们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所持的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这些思想家们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和价值,在他们的思想中也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子。

第一节人性论功利主义思想家们的理欲论是他们功利主义道德观的理论基础,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功利主义思想家们的人性论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于“理欲”问题的探讨十分深刻,尤其是到了宋代“理欲”问题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也成为不同学派斗争的焦点。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欲”似乎具有私、恶的性质,所以一直以来思想家们都强调对“欲”的节制,并且试图用“理”来规范它。

功利主义思想家们却充分肯定了“欲”的合理性,李觏曾说“欲者人之情”,就说明他肯定了“欲”的合理性。

李觏肯定了人人都有趋利避害,饮食男女之欲。

他认为所有追求利欲的行为都是人之常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正常需要。

他认为适当地追求利是合情合理的。

另外李觏还把“礼”同利欲联系在一起。

他把人类解决饥渴寒暑居室需求的利欲视之为“礼之大本”。

他明确地说明,“礼”来源于人们对利欲的追求,“礼”并不是与人们的利欲绝对对立的,他认为“礼”在利欲之中。

王安石认为,人们若“不足于财”就顾不上礼义廉耻了。

李觏、王安石作为宋代功利主义思想的先驱者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对后世的思想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功利主义思想家们承认欲望了合理性并不代表他们承认随心所欲,他们并不以为物欲应该不加限制的任其无限发展,相反他们也提出欲的实现要有一个“度”,实际上就是说存在“承认欲望的存在但不能很好把握它”和“能够很好把握它”两种情况的,说到利欲可能发生的两种作用。

李觏,强调了要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李觏指出“度”就是能够维持生活的基本限度。

陈亮对这个问题,论述得更加明白。

陈亮认为合理的、适度的、有节制的欲望不会损害道德,只有欲的存在才有道德存在的基础;没有了欲望,道德之理便没有价值。

但是对于欲望应当加以节制,将其纳入封建等级的“分”之中去,如果忘了“分”,一味去争夺物质享受,就要使“人道”沦亡了。

欲作为一种人的自然本性或多或少带有自发性和本能性,所以对于“欲”如果放任自由的话,那么也会导致消极的后果。

陈亮认为“好色”、“好货”和“好勇”都代表了人的自然欲求,如果要达到“无旷夫怨女、无冻饿之人”的境界,那么就要把“好色”、“好货”、“好勇”这种人的共同要求加以引导并设法纳入正轨,所以统治者要本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心,以己之所欲扩充至民之同欲。

这样一来人们的“好色”、“好货”就不会陷到无节制的地步,“害道之事”便转化为善,倘若人们心里没有这些欲望,再好的道德家也不能顺着它诱导人们遵循道德规范了。

实际上李觏和陈亮表述了同样的意思,即人的这各种对物质的追求是合理的,人的欲望是可以被利用而使其成为道德基础的,只要能够掌握好所谓的“正”的标准就可以了,所以承认“人欲”的合理性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够很好地把握它。

第一节价值观功利主义思想家们的价值观我们主要是从义利关系方面来论述,对于传统社会中“义”的内涵,《礼记·礼运》中有明确说明:“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①这应该是对于“义”的最权威的解释。

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来,“义”实际上是调整最基本的五种人际关系也就是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关系的原则,实际上人际关系虽然繁复多变,最终不能超出父子等“五伦”之外。

“利”即利害、利益、功利。

“利”的概念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大都比较模糊,所以对于“利”的范围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所以义利之辩众说纷纭,关键就在于对“利”的不同理解。

有的无论公利、私利一概抹煞;有的则区分出公利、私利,继而扬公利而抑私利。

义利之辩在宋代成为伦理学说中最为敏感的问题,因为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对现实政治的态度,义利关系问题是功利主义思想家与理学家在伦理学方面的重要分歧所在。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相对,义与利相对,孔子把义与利分离并对立起来。

孔子虽然没有说明“利”是指公利还是指私利,但是我们可以理解成是指“私利”。

因为孔子认为作为君主应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而作为臣民应该“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可见,孔子并不反对讲求“利”,他反对的主要是谋私利。

正因为孔子没有明确区分出公利与私利,所以就为后世的义利之辩留下了巨大的可探讨的空间。

儒家学派的思想家们,从整体上来说大都表现出一种重义轻利的传统。

他们有的把义与利对立起来,有的把利放置于无足轻重的地步,大谈义而“罕言利”。

与儒家重义轻利思想针锋相对的墨家则大谈并提倡功利。

墨家对“义”的解释是完全从“利”出发的。

而墨家所称之“利”则是指“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所谓的公利,而并非儒家所轻视的“小人喻于利”的“私利”。

儒家思想发展到宋代,产生了理学。

宋明理学明确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存之所欲。

”义利之辩转化为了理欲之辩。

根据宋明理学的解释,理即公理,欲即私欲,所谓“理者天下之至公”而“欲”则是“人欲之私”。

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无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宋明理学把理欲、义利、公私推到了截然对立的两个极端。

针对宋明理学这种极端的价值观很多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继承了墨家贵利思想的宋代功利主义学派则强调义与利的统一。

李觏充分肯定了“利”的作用,把“利”提高到了与“义”等同的地位。

李觏和王安石都把治国之策作为公利,从而把义与利统一起来。

陈亮在与朱熹的辩论中,极倡功利之说。

对待学问,他认为从事学问当以适用为主研究学问的目的是“学为成人”,不一定要成为儒者。

叶适认为:道德正义,不能脱离功利,必须达到一定的功效,实现一定的物质利益;如果没有功利,所谓道德正义,不过是空话而己。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来,陈亮和叶适要表达的意思是道义不能与功利对立,而功利可以充实义的内容。

宋代功利主义思想家所论述的“利”与“义”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到陈亮、叶适,功利主义思想家们一反儒家传统,把“功利”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并进行了很多有说服力的论证,这就标志着我国古代功利主义思想的不断成熟。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义利关系,功利主义思想家们所持的是义利并重的观点,否定了义利截然对立的观点,这里体现了功利主义思想家们试图寻找道德与现实相协调的方法,为现实的政治观点提供依据。

宋代功利主义思想家们,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经世致用的许多见解。

例如,李觏、王安石为配合变法,提出许多经济和政治策略。

陈亮、叶适提出了“农赖商而行”反对“重农抑商”的观点。

陈亮、叶适还提出“实事之功”,把抗金收复失地作为功利主义者的奋斗目标等。

第一节政治主张宋代功利主义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思想家们把学术研究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实事实功”的政治哲学。

政治家和思想家们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为消除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思想和政治主张。

其中李觏、王安石联系北宋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和变法主张;陈亮、叶适则着眼于抗击金军,收复失地的主战思想。

他们既是重视理论的理论家,又是关注国计民生的实践家,走出一条独特的经世致用的道路。

在宋代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由于土地政策采取“不抑兼并”,所以大地主通过买卖,兼并等方式占有大量土地,使社会流民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