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分层教学导学案

合集下载

导学方案九年级上册语文

导学方案九年级上册语文
- 分析作者的情感,文中体现出作者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同时也有淡淡的故国之思。
4. 第四单元:小说。
- 作者鲁迅。
-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
-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如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通过外貌的变化表现出闰土生活的困苦和精神的麻木。
- 体会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描写,通过刘备与诸葛亮的对话,展现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刘备的诚意。
二、文言文知识汇总。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3. 一词多义。
- 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形容词)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意动用法)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介词)
4. 根据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创作。
- 从古代诗歌和古代白话小说单元获取素材和灵感。
- 人物描写:注重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如描写一个勤劳的农民,可以写他“黝黑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粗糙的大手紧紧握着锄头,嘴里念叨着‘人勤地不懒’,心里想着今年的收成肯定不错”。
- 情节设置:情节要有起有伏,吸引读者。可以设置悬念、制造冲突等。例如写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开头可以设置悬念,如两个好朋友突然不再说话,然后通过回忆、寻找原因等情节逐步解开悬念。
- 作者欧阳修。
- 全文以“乐”字贯穿,描写了滁州秀丽的山水景色和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 体会文中的语言特色,如骈散结合,“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等句子对仗工整,又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样的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全册)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全册)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全册)整理一、简介本文档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全册的导学案内容。

导学案是学生在研究前阅读课文并备课的重要资料,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是各个单元的导学案摘要:二、导学案摘要1. 第一单元课文名称:《读书的好处》-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读书的好处及阅读的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本单元的导学案,培养阅读兴趣,研究正确的阅读方法。

2. 第二单元课文名称:《治水的智慧》- 本单元讲述了我国古代治水的智慧;- 导学案中提供了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第三单元课文名称:《童年》- 本单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主线;- 导学案中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共同感受成长的乐趣。

4. 第四单元课文名称:《绝句》- 本单元介绍了绝句的创作技巧和特点;- 导学案中引导学生进行绝句创作,锻炼写作能力。

5. 第五单元课文名称:《金波箔》- 本单元讲述了陶渊明与朝廷的关系;- 导学案中通过探讨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6. 第六单元课文名称:《国家树》- 本单元介绍了我国的国树——国槐;- 导学案中通过国槐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国家荣誉的责任感。

7. 第七单元课文名称:《牛郎织女》- 本单元讲述了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 导学案中引导学生体验浪漫与感动,培养对爱情的正确认识。

8. 第八单元课文名称:《古乐府》- 本单元介绍了古乐府诗的韵律特点和创作技巧;- 导学案中通过欣赏古乐府诗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三、总结本文档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全册的导学案摘要,涵盖了八个单元的内容。

导学案内容丰富多样,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希望本文档对教师和学生在备课和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

初三语文教案学业辅导方案

初三语文教案学业辅导方案

初三语文教案学业辅导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学业辅导,学生应该能够:1. 熟悉掌握初中语文知识点,如诗词鉴赏、古文阅读、作文写作等。

2.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口语交流等方面。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拓展文化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4.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诗词鉴赏- 教师介绍常见的古代诗词,如唐诗宋词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理解诗词作品。

- 组织诗词背诵和朗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古文阅读- 教师选取适合初三学生的古文文段,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 引导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技巧,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 组织学生进行古文的仿写和修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3. 作文写作- 通过讲解写作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要求。

- 开展主题作文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能力。

-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阅和点评,帮助他们改进写作技巧。

4. 阅读理解- 教师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进行阅读指导。

-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如速读、略读、精读等,提高阅读效果。

5. 口语交流- 组织分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 通过演讲比赛和辩论赛,锻炼学生的辩论能力和思辨能力。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将语文知识融入真实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4. 个性化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估1. 日常作业:布置适量的阅读、写作和背诵等任务,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学生用用2023年秋修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学生用用2023年秋修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学生
用用2023年秋修订)
第一单元导学案
课文回顾
本单元我们研究了以下课文:
- 《阅读是一扇窗》
- 《咕噜咕噜旋转球》
- 《传说中的圣地赛》
- 《提高图像分辨能力》
- 《琥珀》
- 《下乡便民服务中心告示》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科普知识、传说故事、夏令营活动等。

我们通过阅读这些课文,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重点
以下是本单元课文的重点内容:
1. 《阅读是一扇窗》: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学会做读书笔记。

2. 《咕噜咕噜旋转球》:认识中国的古代传统玩具旋转球。

3. 《传说中的圣地赛》:了解中国的传说故事,学会运用描写
方法。

4. 《提高图像分辨能力》:学会观察和分析图像,提高图像分
辨能力。

5. 《琥珀》: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学会进行写作讨论。

6. 《下乡便民服务中心告示》:学会阅读公告和告示,了解农
村和城市的生活差异。

研究任务
1. 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重点内容。

2. 完成课后练,检验自己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3. 写好读书笔记和思考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4. 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我们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还提高了阅读和表达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继续努力,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第二单元导学案
(接下去的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 背诵全词,积累重点字词。

2. 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 学习词中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 写作背景。

(三)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妖娆(ráo)风骚(sāo)稍逊(xùn)今朝(zhāo)2. 解释下列词语。

妖娆:娇艳美好。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四)文本研读。

1.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从空间(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和动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静态描写)等方面描写。

顺序是由远及近,由上而下。

2. 下阕中“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惜”字有多种含义。

一方面肯定这些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功绩,他们都曾是威震一方的英雄;另一方面委婉地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同时,通过“惜”字引出真正的英雄——今朝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体现出诗人超越历史英雄人物的自信。

3.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坚信革命必将胜利,无产阶级必定能主宰世界。

(五)写法探究。

1. 词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请找出例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例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群山比作银蛇在舞动,高原比作白象在奔跑,赋予山和原以生命活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群山与高原在大雪覆盖下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 对偶句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写出了北国雪景的广袤无垠和冰天雪地的景象。

初三语文导学案4

初三语文导学案4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两种情境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在小组长处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小组内自己打分。
2、课外诵读舒婷、食指、北岛等人诗作,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我的收获:
1、你发现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星星变奏曲”该作怎样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诵读感知:
(三)感悟品读:
1.小组内自由诵读,读出节奏、重音、情感。
2.朗读比赛。
小组选派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组合诵读。各组展开竞赛。
3.集体诵读。
再读诗歌,进一步感受朦胧诗意蕴美、旋律美等特点。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伤,怎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罩着所有诗人的疑问。因此,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中战胜苦难。这首诗就是诗人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对即将过去的一个黑暗时代的回答。
九年级上册周次:课时:1北屯初级中学语文课堂导学案时间:年月日星期_
课题:星星变奏曲设计人:冉娟丽备课组长:赵艳_教研组长:赵培
学习目标:1.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
3.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十年浩劫给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江河与其他“朦胧诗人”都是在“文革”中长大的,心灵的成熟包含着对苦难的承担。他们都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成长起来的。应该怎样面对黑暗的时代留给他们的创

九年级三单元 导学案

九年级三单元 导学案
3.我想提这样的问题和大家探讨:
【示例】(1)如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4.我认为本文的
语句最引起我的注意,因为

语段最值得我读,试着用我认为
的感情来读一读,这样读的原因是
四、【中考早链接】 自选角度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 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人物性格: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人物性格: (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人物性格:
2.跳读——品味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3.赏读——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研读——交流体验思辨中,加深对“孤独”“成长”“坚强”“责任”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知识储备】
(一)关于作者及小说
1.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2)学法指导: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
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此篇
8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三单元)
二、【走进文本,自主学习】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速读全文,用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 概括文章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人物(主人公): 情节: 环境: 主题: 读后感受:
(二)跳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画出体现“孤独“的词语或句子并 概括)
3.本文通过对闰土性格的变化形象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农民精神的压 抑和毒害。既然写闰土这个形象已经表现小说的主题,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这个人物 呢?

九年级语文上册 导学案全集298页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导学案全集298页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一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学习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1.词的知识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2.创作背景与发表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1945年10月,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

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

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3.《沁园春雪》的影响吴祖光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

蒋介石看到《沁园春雪》后,大为震惊,为了达到他的罪恶目的,一时召集很多的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他们写的词比不管在意境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与毛泽东的差得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分层教学导学案(一)
(七年级上册1—3单元字词、古诗背默、名著、专题复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憧.憬裨.益诠.释巢.穴负载.刹.那肇.祸须臾.涟漪.熠.熠栖.息绚.丽镌.刻壑.积攒.摒.弃怪僻.惆.怅撷.取豁.达自诩.荟萃.跻.身沸.腾颠簸.阕.驰骋.黝.黑遐.想撺掇
..凫.水撮.合翘.首阖.家佞.臣无辜.绮.户
二、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物花天宝阴晴园缺天崖海角水声孱孱陈词烂调火烧火缭自明得意不曲不挠奇貌不扬指手划脚恰然自得走头无路小心冀冀摇摇欲堕危言悚听惊慌失错
三、填字成词
潜移()化千()百态半明半()势不可()你推我()镇定自()相()并论井然有()()()在目记忆犹()烟波浩()()()有
心()神()()雀无声明()秋毫眼花()乱一视同()谈笑风()罪()祸()出谋()策咬文()字鸡毛()皮苦思()想忘()所以赏心()目()老还童人杰地()
四、名句默写
1、潮平两岸阔,。

2、门前流水尚能西,。

3、,铜雀春深锁二乔。

4、,不知秋思落谁家?
5、,,此事古难全。

6、但愿人长久,。

7、,万家忧乐到心头。

8、青山有幸埋忠骨,。

9、多行不义,。

10、,各领风骚数百年。

1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2、,行者常至。

13、东隅已逝,。

14、行远必自尔,。

五、名著、专题、口语交际、实践活动训练题
1、古今中外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使我们自由自在地在广阔的世界里遨游,感受到文学具有的巨大魅力。

在“我爱文学”实践活动中,初三X班开展了“读文学名著,说文学形象”的活动。

老师要求同学们向大家推介一本中外文学名著,并对该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作介绍。

请你写出一部名著的名称并简介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名著名称:
人物:
形象特点:
2、星期天,你打电话给同学小睿,邀请他(她)与你一起出去打羽毛球,但他(她)说学习很忙,拒绝了你,你打算如何说服他(她),让他(她)跟你一起出去?
3、、《汤姆·索亚历险记》记叙了主人公()和小伙伴们惊险有趣的生活,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

在探险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4、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你一定有很多的感触,请选择其中一两点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七(上)4--6单元字词、古诗背默、名著、专题复习)
给下列字注音:
酝酿
..()()抖擞.()静谧.()澄.()清贮()蓄
pángbó()()粗糙.()卷帙.()piaomiao()()祈祷.()干hé()qīn()差滑jī()一、改正下列错别字:
头晕目弦()、切而不舍()、根深地固()、
提纲切领()、漫不经心()、之之不倦()、一劳永一()、微不值道()、持之以衡()、不言而于()、喜出往外()、赅人听闻()、不可就药()、近在只尺()、春花秋实()、精神抖手()、重岩碟嶂()、存前启后()、闲情一致()、班班点点()、星罗其布()、心不在烟()、默默无纹()、兴高采烈()、一是无成()、悔人不倦()、不可思意()、
二、古诗文名句填空
(1)、巴东三峡巫峡长,()(2)、()绝胜烟柳满皇都。

(3)、晴空一鹤排云上,()(4)、()听取蛙声一片。

(5)、水晶帘动微风起,( )(6)、(),万紫千红总是春。

(7)(),映日荷花别样红。

(8)墙角数枝梅,()
(9)、(),思而不学则殆。

(10)、学而时习之,()
(11)、择其善者而从之,()(12)、(),(),是知也。

(13)、三人行,()(14)、(),不悱不发。

(15)、我寄愁心与明月,()。

(16)、沾衣欲湿杏花雨()。

(17)、(),一日之计在于晨。

(18)、(),草色遥看近却无。

(19)、子日:(,),是以谓之“文”也。

(20)、(),相去复几许?1、口语交际:
(1)、下面一段文字摘自某同学的作文,表达上有一些问题,请你结合具体语句,写两段评语。

要求:(1)、指出并分析存在的问题;(2)、请就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有针对性谈一点看法。

(80字以内)
正月十五的晚上,窗外是碧海般的青天,一弯金月,好似灯火辉煌的扁舟,载着美丽的幻想在飘游。

望星空,意朦胧,根根雨丝滋润了我燥热的心。

(1)
(2)
(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创造了“四个没有”的奇迹:没有饥荒、没有流民、没有瘟疫、没有社会动荡。

面对这样的奇迹,生活在四川成都的你,会感慨万千,也想说点什么。

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回答。

(1)、面对这样的奇迹,你的感受是:
(2)、面对这样的奇迹,你想对灾区的人们说:
2、句子修改专题:
(1)、有了错误就要坚决改正并大胆承认。

(语序不当)(2)、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见解都非常丰富。

(搭配不当)(3)、通过应用文的学习,使我们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成分残缺)(4)、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结构杂糅)(5)、桌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表意含糊)(6)、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不合逻辑)
(1)、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

B、他一走进运动场就感觉到热烈的气氛和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C、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

D、互联网上的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查起来方便快
捷。

(2)、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左右,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B、当山林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

C、如何管理、认识、把握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既关心又十分头痛的问题。

D、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3、《狼》专题:
(1)、请写出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和谚语;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所知道的狼故事。

(2)、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的狼的形象,应用哪些词来刻板画?从中可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
(3)、有人说:“狼是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你同意吗?说出你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