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儒学管理精髓
孔子管理思想总结

孔子管理思想总结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对中国的政治、教育、社会伦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管理思想也被誉为“儒家管理思想”。
本文将总结孔子的管理思想,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他的智慧。
孔子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管理方法、管理原则和管理理念三个方面。
首先,孔子管理方法的核心是“以德为先”。
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身的修养和示范来影响和感召他人。
他强调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和榜样作用,认为只有以德才能行善,只有自身先行才能影响他人。
他主张通过无声的感染和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人,而不是直接命令和控制。
他认为实现管理目标的重点在于激发他人的内在动力,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人自觉行善。
孔子的管理方法还包括“用人不疑”、“用人唯贤”等观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长处和优点,应该善于发现和运用他们的才能。
他主张不悬崖勒马,即不对人过分限制和束缚,而是给予员工足够的信任和自由度,同时鼓励他们不断进取和创新。
他通过培养人才和合理配置资源来实现管理目标,实践了“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的观念,倡导共同发展和共同成长。
其次,孔子的管理原则主要包括“分工合作”、“教育管理”和“和谐一致”。
分工合作是孔子管理原则的核心,他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才能和特长,应该按照各自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通过协作和互补来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他强调团队合作和资源互利,提倡团队共同进步和共同享有成果。
教育管理是孔子管理原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他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他倡导教育注重德育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注重培养员工的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和谐一致是孔子管理原则的基础,他认为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实现管理目标。
他主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善待他人和以诚相待来促进员工之间的和谐。
儒家的管理之道

在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之道中,“慎言敏行”是通往“内圣”之路的关键所在。
《所苑》中说:“古之君子,夫唯不言,言必有中。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由此可见,慎言敏行,是儒家最为推崇的修身之道。
儒家的“必也正名”这一治事思想,自古至今都有及其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看来,如果名分不正,言语就不顺;言语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制度就不能兴建起来;礼乐制度兴建不起来,刑罚的制定、实施就不会公正合理;刑罚的制定、实施不公平合理,人民就手足无措。
所以,领导者确定名分必须可以说得出口,既能说得出口,也一定可以行得通。
领导者对自己所说的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行。
“师出有道”、“师出有名”都是这一原则的沿用、“名正者严顺,严顺则事成。
”在孔子这里是一条堂堂正正的“说道”,要求为人、从政、做学问都要踏踏实实地先把名分、概念弄清楚,弄明确。
否则,在现实社会中,即使事情本身合情合理,但名分却不冠冕堂皇,也会遇到很大的助力。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就是说君是君,领导就是领导,领导有领导的道法。
这一点也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中心思想。
虽然古今制度不同,但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核心并无变化,其道理都是意义的。
无论你做什么,都应该找对自己的位置,格守自己的本分,做自己该做的事。
程颐说:“做事,不偏不依叫作中,不改变叫作庸。
行中,这是天下的正道;用中道,这是天下的公理。
中庸的基本要义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中庸的道理讲究不偏不倚,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体现在领导工作上,则必须做到恰到好处。
为人处世、持家治国等人生作为,都必须格守这个法则。
但值得说明的是,中庸之道并不像有些人说理解的那样,是一种无谓的折中、调和,而是对待事物应慎重选择的一种最佳角度。
它要求你不断调整看待矛盾的视角,该急时急,该缓时缓,从而找准解决矛盾的最佳地点、最佳时机和最佳办法、如此,你才能做到不急不噪,不偏不倚,进退自如,出入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化境。
课件--PPT--孔子思想与儒学精髓

以礼制“中”
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粗野); 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奉承,谄媚);勇 而不中礼谓之逆(忤逆)。”
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 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 也。”
“中道”与中国教化传统
以刑教中
刑:亦通“型”。例如:君子怀刑
周代“以刑教中”
司徒是教民、治民之官,其分大、小司徒与师保之 属,其中“大司徒”的职责有所谓“十二教”——
终身行“恕”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中庸》论“君子之道”
所求乎子以事父; 所求乎臣以事君; 所求乎弟以事兄;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君子有三恕
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 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 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 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分清“真孔子”与“假孔子”
五四时期李大钊: 余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本身,乃
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 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灵 魂也。 新启蒙运动时期:
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孔子“主张愚民政策”?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
—— 《孔子家语·五刑解》
二、礼:规则、秩序及其养成
《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何 莫由斯道也?
《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 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云南建水文庙:礼门
邹城孟府:礼门义路
礼也者,理也
《孔子家语》:礼也者,理也;乐
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 不作。 《礼记·礼器》:礼也者,合于天时, 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 理万物者也。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益于现代管理的智慧和原则。
尽管《论语》是古代儒家经典,但其关于道德、伦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诲对于现代管理学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以下是从管理学角度解读《论语》的几个方面:一、仁爱之道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基础。
《论语》中,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即管理者应具备仁爱之心,关心和关爱员工。
仁爱之道在现代管理中表现为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需求、成长和发展。
管理者应尊重员工,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福利,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二、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原则,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中庸”的概念。
中庸之道强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平衡和稳定,避免走向极端。
在现代管理中,中庸之道可以帮助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保持冷静和客观,充分权衡各种因素,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此外,中庸之道还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要求管理者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要保持公正和公平,遵循适度原则。
三、礼制管理礼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礼的作用,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基石。
在管理中,礼制管理表现为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组织行为,保持组织秩序。
礼制管理要求管理者尊重传统和规范,注重礼仪和仪式,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同时,礼制管理还强调领导者的示范作用,要求领导者以身作则,带头遵守规章制度。
四、德治思想德治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理念,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以德治国”,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依靠道德的力量。
在现代管理中,德治思想表现为强调道德领导,要求管理者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德治思想还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求组织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
五、人际交往在《论语》中,孔子教导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这些教诲对于现代管理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很大的启示。
儒家思想十大精髓总结

儒家思想十大精髓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修身、治国、安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形成了儒家思想的十大精髓。
第一、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以爱人为中心的道德行为。
儒家强调个人应当具备仁德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体恤他人。
第二、礼:礼是一种行为准则,涵盖了个人生活、社会关系、国家事务等方面。
儒家认为,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和谐共处,使社会秩序稳定。
第三、义:义强调奉献和忠诚。
儒家认为,个人应该尽己之力为国家、社会和家庭作出贡献,追求社会和谐与公正。
第四、学:学习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主张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提高个人素质,同时也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五、道:道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原则,它指的是人与天道的一种和谐状态。
儒家认为,通过追求道德行为,可以使个人和社会达到和谐的境界。
第六、政治:儒家强调良好的政治秩序和有效的治理。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刚正的政治手段,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第七、人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
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具备一种善良和正直的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熏陶,就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第八、家庭:家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义务和责任进行规范。
第九、天命:儒家认为,天命是指上天赋予君王和统治者的责任和使命。
君王和统治者应该以天命为准则来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十、中庸:中庸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克己奉公、不偏不倚的原则。
个体应当保持平衡,在行为中避免偏激和极端。
总结起来,儒家思想的十大精髓可以概括为:仁、礼、义、学、道、政治、人性、家庭、天命、中庸。
这些精髓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对塑造中国社会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孔子哲学管理思想的浅析

对孔子哲学管理思想的浅析先秦时期中华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它们是中华民族中活的知识源泉,就儒学的具体内容和价值取向来看,儒家学者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如何修身,二是关于如何安人,三是关于如何行事。
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先驱,他的管理哲学,是以修己安人为其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的,本文将从孔子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孔子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孔子管理哲学的主要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孔子的哲学管理思想。
一、孔子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一)以人为中心孔子认为,在社会中,人是所有组织中最基础的单位,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的存在,只有一个人有了好的人性观,他才有可能接近于“仁”的境界。
孔子对于人性的经典论述是“性相近,习相远”。
他认为人初生时的本性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就像一张白纸。
但是由于人的后天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经历,人性之间的差距才拉开了。
孔子强调的是人的成长过程和环境要素影响了人性的发展,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人,焉得知”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交往和环境对个人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
孔子一生之中都在谈个人修养的问题,他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孔子对人的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且身体力行、忠戒后人。
(二)以礼为信仰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要求自己。
孔子所谓的“礼”,不仅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承的礼仪,而是君子应该通过“仁”来辨别是非之后,而对一切事物所采用的一种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响亦不受内心迷惑的一种心智和处理事物的态度。
这是一种秩序,只有有了规则秩序,人才有敬畏之心,社会才能稳定运转。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这是他坚持了一生的信仰和梦想,而在现代这样一个复杂喧燥的社会里,有多少人心中还存在着自己的信仰?在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的時代里,我们需要孔子这一哲学思想,这一态度来鞭策自己!二、孔子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一)格物致知-外物孔子认为,管理的对象包括了天地宇宙万物,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拥有对一切可用资源的合理使用权,天地间大地有植物,飞禽走兽,生物链制度严明,方才能让世界有效的运转。
孔子的儒学「管理」之精髓

孔子的儒学「管理」之精髓孔子的儒学「管理」之精髓从世界范围看,上个世纪初,美国现代管理推动美国经济强劲增长,至七十年出现问题,而到七十年代,日本溶合美式与儒家学说而成的日本式“太和”管理扶摇直上,占了上风,据专家们预测,到21世纪50年代,中国式的管理将突显威力,成为那时管理的主流。
因此,我们今天开始研究孔子的儒学管理,正当其时,顺天应物。
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周代以前的文物典章制度,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文之治,集于孔子。
”这说明孔子之思想代表了中国圣王之治,代表了中国最经典的管理思想,孔子本人在社会生活中也担任过很多管理职位,如委吏、司职吏、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摄相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管理职务。
他的门徒中也有不少人出任各级官吏,这就使得他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基础的支撑,是一部非常难得的管理宝库。
我们只要对这一思想宝库进行一下疏理便可看到,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修身治国平天下”,讲“修已安人”,讲“为政以德”,讲“正己正人”,并在管理的载体、目的、手段、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即使到今天看来仍是我们现代管理者无法超越的思想境界。
在管理载体方面,孔子管理思想的中心概念是“仁”。
“仁,亲也,从人以二”,即“仁”是“二人”的复合,这里孔子实际上是把人以及人际关系作为自己的理论的出发点,管理就是在于搞清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孔子眼里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前提是理解人性(善恶)。
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关键是“择人”“得人”,管理的组织原则是“人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安人”——总之,一切都离不开“人”。
在管理的手段方面,孔子强调“为政以德”,主张用道德教化的手段感化百姓,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他看来,用道德教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地采用惩罚的管理手段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管理的途径方面,孔子主张“内圣外王”,即管理若要想取得“众星共之”的良好效果,首先得使自己“内圣”起来,要从自己做起,注意自己个人的道德修养,注意榜样的力量,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儒家思想的精髓

论语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了解儒家思想精髓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仁、礼、孝三个方面,探讨论语中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仁:关注人际关系与道德准则《论语》中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仁”,将其视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行为准则的核心。
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们应该对他人有同样的关怀和尊重,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这意味着要以仁心对待他人,体现出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
孔子还强调了“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欲望,按照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仁者具有大度和宽容的品质,他们有能力关怀他人,帮助他人,以及推崇和遵循社会道德规范。
二、礼:维护社会秩序与道德准则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礼的思考也是重要的一环。
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们相互行为的规范。
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礼仪规范来维持社会稳定和道德准则的存在。
孔子关于礼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他对弟子进行各种规范和礼仪的教导中。
这些规范和礼仪涵盖了人际交往、家庭生活以及社会层面的行为准则。
通过遵循这些礼仪,人们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促进道德的发展。
三、孝:关注家庭伦理与道德准则在儒家思想中,孝是家庭伦理的重要概念。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一种对家庭的尊重和义务。
孔子教导人们要尽孝道,不仅仅是因为家庭伦理关系,更是因为孝顺父母是一种修养和道德的体现。
孔子深信孝敬父母的人会延伸到其他人际关系和社会中的行为,孝心是儒家道德观念的基石。
对于孔子来说,孝不仅仅是尊敬和侍奉父母,也包括了对长辈和长者的尊重和敬意。
孝的观念在家庭中的传承不仅有助于家庭和睦,更能够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行为。
总结《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通过仁、礼和孝这三个核心要义,我们可以理解儒家思想关于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的重要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儒学管理精髓从世界范围看,上个世纪初,美国现代管理推动美国经济强劲增长,至七十年出现问题,而到七十年代,日本溶合美式与儒家学说而成的日本式“太和”管理扶摇直上,占了上风,据专家们预测,到21世纪50年代,中国式的管理将突显威力,成为那时管理的主流。
因此,我们今天开始研究孔子的儒学管理,正当其时,顺天应物。
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周代以前的文物典章制度,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文之治,集于孔子。
”这说明孔子之思想代表了中国圣王之治,代表了中国最经典的管理思想,孔子本人在社会生活中也担任过很多管理职位,如委吏、司职吏、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摄相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管理职务。
他的门徒中也有不少人出任各级官吏,这就使得他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基础的支撑,是一部非常难得的管理宝库。
我们只要对这一思想宝库进行一下疏理便可看到,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修身治国平天下”,讲“修已安人”,讲“为政以德”,讲“正己正人”,并在管理的载体、目的、手段、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即使到今天看来仍是我们现代管理者无法超越的思想境界。
在管理载体方面,孔子管理思想的中心概念是“仁”。
“仁,亲也,从人以二”,即“仁”是“二人”的复合,这里孔子实际上是把人以及人际关系作为自己的理论的出发点,管理就是在于搞清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孔子眼里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前提是理解人性(善恶)。
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关键是“择人”“得人”,管理的组织原则是“人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安人”——总之,一切都离不开“人”。
在管理的手段方面,孔子强调“为政以德”,主张用道德教化的手段感化百姓,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他看来,用道德教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地采用惩罚的管理手段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管理的途径方面,孔子主张“内圣外王”,即管理若要想取得“众星共之”的良好效果,首先得使自己“内圣”起来,要从自己做起,注意自己个人的道德修养,注意榜样的力量,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管理者从自我管理,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层层推进,不可或缺,不可能跳越。
在孔子看来,管理者只有管理好了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个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国家:“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都是论述这些思想的。
限于篇幅,下面我就有选择性的论述几个专题以介绍孔子的管理思想境界。
一孔子“道之以德”的管理内控思想控制,是管理的基本手段,其对象包括人、事、物和行为的控制,孔子的“道之以德”主要讲的是对人的控制,他主张以“德治”为核心,虽然他也承认“齐之以礼”,即以礼义制度为规范行为的外在控制。
但他最强调的组织管理要以道德价值为导向进行控制,这是最根本的控制,是最佳的控制。
在管理方面,管理人的行为是表面的,能管住一个人的心才是高境界的管理控制。
所以,孔子的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强调以人的思想为中心的“人治”,同时辅之以礼为法规的“法治”。
对孔子这一管理思想运用得好的案例当数松下幸之助,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最欣赏孔子的这一套注重人内在的、心理的、精神的和价值观为准则的控制手段。
松下说过:“当你有100个雇员时,你处于第一线,即使你对他们叫喊和推打他们,他们也会跟随着你。
如果团体增加到1000人,你就不必处于第一线,而是处于中间,当组织增加到10000万时,你威严地坐镇后方,对前方的人表示感谢。
”这里的感谢,便是以德感召员工。
在松下看来,维持企业的控制,关键还是要靠共同的价值观,因此,他反复告诫部下:“如果你因诚实而犯了一个错误,公司是非常宽容的,把这个错误当作一笔学费来对待并从中吸取教训,但是如果你背离了公司的基本原则,你将受到严厉的处置。
”孔子在《礼记.缁衣》中说: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什么意思,就是说,对老百姓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感化他们,再用礼教来整顿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人心归服你,亲近你,向往你;从心里面服从你,如果你用政法的条款来诱导他们,用刑罚的厉害来整顿他们,他们不是逃跑逃避,就是去钻法律的空子。
逃避成功,他们不但不会感到羞耻,反而会自鸣得意。
这就没有起到管理的根本目的。
所以,孔子一生主张以德治人。
在《说苑.政理》篇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受命治理蒲县,走马上任前去拜见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蒲县这地方,民风剽悍,的确不容易治理。
但请记住我这几句话:诚信待人,就可以统摄勇士。
宽厚公正,就可以容纳大众;勤勉廉洁,就可以得到上级的信任。
”子路到任后,牢记老师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模范的道德行为,感化了蒲县的老百姓,从而使这个很难管理的地方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用现代管理语言来说,孔子的“道之以德”就是强调管理者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把一定的价值观念灌输到组织成员的头脑中去,使之化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这是一种强调内在控制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二孔子“齐之以礼”的外在控制管理思想“齐之以礼”是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控制理论,孔子把“齐之以礼”与“道之有德”相提并论,认为二者都是使民众“有耻且格”的管理方法。
他们互为表里。
什么是礼?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孔子的礼是孔子道德外化为人们能看得见的行为和礼节礼教。
所谓的“礼”,就是一种道德性的规范,仁义忠信等道德原则是礼的本质,,礼义规范行为行势只不过是礼的外表,没有道德,礼义规范就无从树立;没有礼义,道德原则也无法推行。
就此而言,“礼”和“德”互为表里,二者密不可分。
由此,孔子十分重视礼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
他认为,礼是管理者修养的标准,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
所以,一个管理者,想要成功,就必须遵循礼的标准去办事。
思想上,循礼则通顺,不循理则错乱;生活上,循理则协调,不循理则会发生毛病;行为上,循礼则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不循礼则偏邪不正,庸俗粗野。
这就正如《诗经》上说:“礼义完全符合规范,那么一言一笑就都能得当了。
”称物轻重,需要衡器;量物曲直,需要绳墨;治理国家,需要礼义。
不按照一定的规范准则行事,事情就办不好,国家就不得安宁,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全都要颠倒混乱。
荀子解释孔子思想时说“过河的人要事先标出水的深度,才不致于陷入深水而死。
管理者要事先标志出治与乱的界限,才不会使人民有所过失。
从这里可知,礼就是管理人民的标志,千万不能废除,以免使人民迷惑而陷入祸患中,这是治国的依据。
人民修身的标准,是管理者管理的标尺与标志。
所以,孔子用了毕生的精力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礼义标准体系。
并且辅以《诗》、《乐》将“礼法“的方法与技巧演义得炉火纯青。
因为礼治毕竟是强调感化性的。
现代企业为了修炼企业团队文化,常常举办一些为了促进上下了解、相互交流的聚会,而聚会又常常举行一些礼义仪式来渲染一种主题,其源头就可追溯到孔子的礼乐文化。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主张“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他主张,管理者要与民同乐,这样便更能实施礼治的感化性。
这同日本企业的“野餐会”,美国企业的“周末啤酒狂欢会”,广东企业的“年饭”、“春茗”,都是同一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不同行为方法。
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建立共同的信仰、精神、价值、道德、文化等观念。
三孔子“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修己安人是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课题。
修己是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安人是管理的目的。
孔子在《大学》里,提出了一个融修身、治国与知行于一体的简明公式。
即所谓的“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孔子看来,管理的根本目标与规律,在于宣传弘扬光明的德性,并用这种德性去改造人民,使他们安居乐业,修身养性,处于宁静和谐的状态中去追求善的境界。
这就是管理的目标,也即是“安人”。
这就是孔子的“三纲领”。
但是,我们怎么来达到这种管理的目标呢?那么,孔子给了我们一把金钥匙,那就是“八条目”的方法。
他说古代那些圣明的人,当他们要想把自己光明的品德显彰于天下,以便去影响人民时,他们的方法是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但是,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呢,首先你得有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能力;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想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的人,首先要诚实自己的意念;想要诚实自己意念的人,首先要取得一定的知识。
取得知识,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懂得事物的原理。
这里,孔子在表达“八条目”时,用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类推逻辑结构。
在这条八条目的逻辑结构中,“修身”是八条目的核心。
首先,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因为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
其次,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尽管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
孔子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只有知道怎样修养自己,才能知道怎样管理别人。
治人,治国,治天下都是“治已”即修身的外化与扩大。
这里面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管理者应该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树立榜样,影响被管理的人,第二方面,是修养自己的过程中,你会体会到很多思路、思想、知识和方法。
如怎么格物,怎么致知,怎么诚意,怎么正心等,用指导自己修身的方法,去指导管理别人修身,其思路是相通的,所以,管理者必须时刻不忘记个人的道德修养——“修身”。
但,修身的目的是什么?是治国,平天下,最终达到显彰美德,使人达到于至善,使人民生活幸福,这是孔子管理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荀子讲:“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安宁乃人生最大的幸福与快乐。
这就是孔子“安人“的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仍很有意义,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其对管理目标的探讨中,就特别强调“人”的目标,现代人本管理论述的企业目标更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企业是人的群体,企业的活动就是人的活动,人的群体必须建立在共同的信念之上,必须把人聚集在共同原则的周围。
不然的话,企业就会瘫痪,不能够活动,不能够要求它的成员努力工作。
因此,安人即是企业的目的,也是企业的手段。
所以,管理者的使命必须去完成这一课题,怎么去完成呢?孔子的管理思想就是“修已安人”。
四义以生利的行为管理思想“义以生利”是孔子提出来的经营者管理命题,《春秋左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卫国攻打齐国失败,得到仲叔的援救才幸免于难,为此,卫候打算赠给仲叔一些城邑,仲叔不要,转而请求得到诸候才能使用的三面悬挂的乐器,并希望能像诸候那样用繁缨装饰马匹以朝见,卫候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