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预防_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

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预防_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

K e X u e F a Z h a n g ☆科学发展☆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预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胡俊文(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31)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已越来越突出,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们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

本文中主要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剖析,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中图分类号:C 91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4—0061—03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问题已越来越突出,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们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

本文中主要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剖析,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1.心理断乳期延长,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处于这个特殊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缺乏合理调配自己活动的能力,会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识行为、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产生一系列的矛盾。

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而被激化后,极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障碍,甚至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

从心理发展与社会化的方面来看:青少年独立性意向迅速增强,但是限于自立生存条件的制约和社会阅历不深,其思想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不能正确和全面地认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面对“现实中自我”与“理想中自我”之间出现差别时,就会产生许多苦恼和不安。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热情、好奇心和探险精神都是非常高的。

然而,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可以被各种负面因素所影响,例如良好的教育、互动和监督都缺乏,以及家庭内暴力和失业等社会问题。

因此,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1、缺乏爱和关注青少年通常面对着许多因素,例如婚姻破裂、离开家庭、绝望、缺乏宗教信仰、寂寞、厌恶学校等等。

青少年常常感到不被爱和关心,因此,他们可以通过犯罪来获得他们所期待的关注。

2、缺少教育教育是可以抑制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可是,有些青少年可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这不仅会降低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也会使他们变得不自觉地采取错误行径。

由于缺少教育,他们会变得更加脆弱和易受影响,尤其是在面对诈骗、网络犯罪等以色情为代价的犯罪手段。

3、家庭破碎青少年所在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一个稳定的家庭可以让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

然而,任何家庭破裂都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伤害可能无法得到缓解,他们可能会反转聚集犯罪团伙进行犯罪。

4、依赖成瘾剂和其他非法物品当孩子开始吸毒或者尝试其他非法物品时,他们受到的影响就变得更加严重。

他们会更容易成为犯罪团伙的可操纵对象。

同时,这些非法物品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纪律问题,从而更容易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教育教育是培养良好公民的重要手段,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至关重要。

教育应该始终紧密联系着社会和生活的现实,例如经济系统、文化环境、社会化过程等等。

学校应该在这方面给予孩子们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并采取行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平衡和稳定。

2、家庭和家长的责任家长应该更加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并给予他们更多支持。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在言行和行为中树立正确的榜样,并与孩子进行建设性地沟通。

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犯罪预防

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犯罪预防

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难题,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

以心理学为视角,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探究,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正,从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在我国对于青少年犯罪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

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

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

根据犯罪学、社会学以及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笔者认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结合实例进行探究。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学原理中认为一个犯罪的构成主要从四个方面,即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其中犯罪主观方面是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犯罪主观方面中最重要的则是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而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所有心理活动和相关因素的总称。

由此可见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动因和前提,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表现。

青少年犯罪也不例外,并且青少年正处于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心智发展还不健全,其犯罪行为也比其他年龄段的犯罪主体受到更多心理因素的影响。

结合警务工作中遇到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实例,总结起来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冲动逆反心理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快速时期,生理上身体快速发育,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加强,与此同时自我意识也开始觉醒,情绪容易冲动对待问题比较偏执,渴望挣脱父母的束缚追求自我独立,寻求社会认同。

但心理的成长发展要落后于生理上的发展,对自我把握不足,情绪掌控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也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预防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预防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预防概述:在当今社会中,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不容忽视的趋势。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犯罪心理的角度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提供一些有效的预防方法。

一、家庭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常常与家庭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不健全的家庭关系、缺乏关爱和监管、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可能成为青少年走向犯罪的推动因素。

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父母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爱、关心和支持。

二、学校教育的重要角色学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境。

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心理导向。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促进积极行为的发展,并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合理处理情感问题。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与预防措施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毒品滥用等都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社会应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帮助青少年充分发展自身潜力。

此外,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加强执法力度也是预防犯罪的必要手段。

四、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错综复杂。

在不同个体中,青少年犯罪可能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影响:逆反心理、攀比心理、无助感、受害者意识和自我认同问题等。

了解这些心理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五、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为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家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需求,并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社会应提供良好的资源和机会,帮助青少年发展自身才能,并加强社区管理和监督。

六、心理辅导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心理辅导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的方面。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会给他们自己的未来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

因此,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寻找适合的辅导方法,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此问题的辅导方法。

一、心理分析1. 社会影响: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压力、家庭矛盾、同伴圈子以及媒体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2. 心理发展: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相对不成熟。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特别是亲近的同龄人和媒体的影响,去尝试一些违法和危险的行为。

3. 自我认同:青少年通常在此阶段努力塑造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如果他们在家庭或社交圈中感到被忽视或不被认同,他们可能会寻求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取尊重和关注。

4. 情绪问题:青少年经常面临情绪波动,包括愤怒、沮丧、孤独等。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引导,可能会导致他们选择犯罪来宣泄情绪或寻求刺激感。

二、辅导方法1. 预防教育: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正向的价值观培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

2. 心理辅导: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通过个人或群体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家庭支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预防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变化,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

4. 社会参与: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一些积极的社会参与机会是非常有效的辅导方法。

通过参与义工活动、俱乐部和社区服务等,青少年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5. 合法刺激替代:为了满足青少年对刺激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合法的替代活动。

基于心理成因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分析

基于心理成因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分析

基于心理成因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分析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深远。

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心理成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分析心理成因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基于心理成因的青少年犯罪预防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那些成长在破碎家庭或者家庭暴力环境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暴力行为。

家庭缺乏温暖和爱的孩子会对外界产生偏离行为,特别是参与犯罪活动的可能性更高。

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孩子的犯罪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家长过于纵容孩子,或者过于严厉,都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和犯罪行为。

2. 同伴影响青少年时期的同伴关系对个体犯罪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一个青少年的同伴圈子中存在犯罪行为的人,那么他本人也容易受到犯罪行为的影响,从而加入犯罪行为的行列。

同伴对其行为的鼓励或者压力也会使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犯罪行为的影响。

3. 自我认同和自尊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对其犯罪行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一个青少年缺乏自尊和自我认他容易寻找其他途径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和不安,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4. 心理健康问题许多青少年在青春期会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不稳定的情绪,从而影响其行为,甚至引发犯罪行为。

鉴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有着深远的影响,应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家庭教育也需要帮助父母提高育儿能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同伴教育工作。

要鼓励青少年建立积极健康的友谊关系,远离犯罪行为的同伴。

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自我认同。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要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学会处理负面情绪,避免情绪问题导致的犯罪行为。

心理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

心理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

心理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青少年个体的成长。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心理学在这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青少年发展的心理需求、社会环境和心理干预等方面探讨心理学在青少年犯罪行为预防中的应用。

一、青少年发展的心理需求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与青少年个体的心理需求有密切关系。

在青春期期间,青少年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许多变化,他们对自我认同、自尊心、归属感和探索需求等方面都有着较强的渴望。

1. 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青少年在人际交往和角色扮演中形成的一个重要心理需求。

当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不稳定或者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参与犯罪行为来寻找认同感和价值感。

2. 自尊心青少年对自尊心的需求非常强烈,他们希望被他人认可和尊重。

当他们在学校或社会中遭受排斥、歧视或暴力欺负时,他们的自尊心可能受到伤害,进而产生犯罪行为。

3. 归属感青少年往往希望融入一个群体,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如果他们缺乏归属感,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角色定位,他们可能会选择非法活动来获得认同和归属感。

4. 探索需求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探索自我、追寻意义和发掘未知的阶段。

如果他们无法获得积极的探索环境和指导,他们可能会选择错误的道路,从而陷入犯罪行为。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也与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家庭、学校和社区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如何优化这些环境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1. 家庭环境家庭作为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对其行为具有深远影响。

有研究表明,家庭暴力、家庭纠纷、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等都会增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因此,建设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提供父母的爱与支持,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措施。

2. 学校环境学校对青少年的调控和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学校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供积极的学习氛围和社交环境,帮助他们发展合理的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防止青少年犯罪心理应该怎么办

防止青少年犯罪心理应该怎么办

防止青少年犯罪心理应该怎么办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孩子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甚至出现逾越法律底线的犯罪行为。

那么应该怎么预防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呢?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防止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如何防止青少年犯罪心理1.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主要是教育问题。

针对犯罪青少年认识低下与是非颠倒的心理特点,应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并提高法制觉悟,以便进行分析治疗和行为矫正,使其重新做人。

不应随便将少年犯投入监狱,处以刑罚,而应注重身心康复,进行再教育及人格再塑。

2.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治疗。

针对那些有不良品质和犯罪心理先兆的青少年进行治疗时,特别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治疗的心理效应,不要使其犯罪心理恶化,付诸实现。

如果治疗的心理效应适得其反,就会使其自尊心受到挫伤,而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造成他们对心理医生的厌恶感、对立情绪与反抗心理,从而拒绝治疗。

3.帮助青少年及时摆脱情绪上的痛苦。

当发现青少年情绪苦闷时,要及时了解情况,针对病因立即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帮助,使他们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摆脱情绪上的痛苦,振奋精神,尽快康复,保持心理健康。

青少年犯罪的诱发原因个人因素青少年们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们的生理发育很快,心理状态不够稳定,所以他们的可塑性大,同时逆反心理表现也很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强,好奇好胜,而且还讲义气,再加上法制观念薄弱,所以很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和诱惑刺激等,不但如此而且在遇到偶然事件的诱导和激发时,他们往往更易感情冲动,一般做事从来不计后果。

家庭因素现在的家庭受社会影响婚姻都不是特别稳定,所以离婚家庭增多,有的家长对孩子特别不负责任,严重的还有将孩子抛弃的现象。

因此造成严重社会后果。

另外还有就是,独生子女现象当今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非常溺爱娇惯,或望子成龙的现象普遍,或粗暴打骂等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所以致使未成年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对抗,严重现象还会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由于有的家长过分的沉溺于自己的事业,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的教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当今世界,青少年犯罪与毒品、环境污染并列为三大公害,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是世界性的问题,是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许多国家感觉到难以治理的问题。

因为,青少年的成长对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多少年来,在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始终不变的主题,并且已经形成了关于青少年概念的法律界定,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发展变化的趋势,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特殊性,以及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趋势预测等若干方面组成的基本研究范畴。

关于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主要先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来入手,再分析其犯罪特点和心理特点,针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对于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不是在于惩罚,而是用法律的尊严去维护社会秩序,通过国民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让他们懂得什么才是一个公民应该拥有的觉悟,自觉的维护国家法律。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预防教育一、对青少年犯罪的初步认识依据普通心理学的研究理论,青少年时期通常是指11岁至13岁的少年期,14岁至17岁的青年初期,18岁至25岁的青年晚期。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特殊时期,是独立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相伴的矛盾时期。

也有的学者将这一时期成为“心理上的断乳期”或“困难期”。

[①]在中国的宪法和法律文件中也有“青少年”一词,但没有十分明确的表述。

按照学者研究的惯例,在青少年犯罪概念中,青少年,一般是指14周岁至25周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

在过去备受关注的西安音乐学院21岁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连刺数刀致对方死亡一案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具有青少年犯罪的一般特点,即激烈性、感情性和突发性。

犯罪人是在偶然事件的诱导和激发下,临时起意,产生犯罪动机,实施犯罪。

这个案件与一般普通青少年犯罪有一些区别,犯罪人有文化、有思想、懂法律,没有不良嗜好,也没有任何违法犯罪的不良记录。

完全不同于一般而言的不听家长话,打架斗殴的不良少年,也不属于文盲、法盲犯罪。

从这一点来看,这个案件的发生是一个悲剧。

就案件本身来看,犯罪人当时的心理层面比较突出。

而且心理特征的变化在青少年犯罪中具有典型性的特征,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与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在心理所出现的特殊性——所存在的危机与矛盾,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1)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方面。

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带来主观心理状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独立意向发展很快,但认识能力的发展跟不上。

调查发现,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方面存在以下一些特点:独立性意向表现为对社会具有强烈的抗拒性,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背道而驰;认识能力极低,对道德、法纪的认识愚昧无知,是非不分;违法犯罪青少年错误认识的核心是“两大精神支柱”——封建主义的哥们儿义气和剥削阶级的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三种错误观念”——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

(2)情感和意志方面。

违法青少年在情感方面的第一特点是情感情绪性同一般青少年比较是爱憎颠倒、好恶颠倒;第二个特点是在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上,极易感情用事;第三个特点是极易产生激情而往往又难以自我控制;第四特点是情感极不稳定,情绪变化多端,喜怒无常。

违法犯罪青少年在意志方面的第一特点是意志力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即在正确方向上自卑,意志力薄弱;在错误方向上自负,畸形地发展着意志力。

在意志方面的第二个特点是冒险侥幸,因为认识水平比较低,生活阅历比较浅,情绪的冲动性比较强,因此,在特定的刺激下,就会产生盲目的、冒险的、强烈的行为。

同时,也会产生侥幸心理,即体现为简单幼稚的想法,轻信和盲从,以及对自己能力的过高估计。

犯罪青少年狂妄自负的心理,是在他们一时得逞的犯罪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评价。

尽管这种评价是主观的、错误的,但却是支配其实施犯罪行为的基础,当然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要受到惩罚和制裁的。

因此在犯罪活动中,尽管自恃甚高,但仍不免担惊受怕,有冒险之感。

这种矛盾心理的存在,形成了冒险侥幸的心理特点。

而当冒险侥幸犯罪行为的偶然成功,又会强化已有的犯罪心理。

(3)动机方面。

青少年时期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的欲望和需要都比童年更多更强烈。

青少年犯罪的常见动机有:利己欲动机、哥
们儿义气、报复与嫉妒、好奇心。

一般来说,违法青少年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进行某一种违法犯罪活动时,带有很大程度的情景性,很容易为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给人以动机简单模糊,偶发性强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