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与其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型及复习要点(学生版)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成分;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和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及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围绕基本问题的回答有两个方面,各是划分什么的标准。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和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方面的回答,对第一方面的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别,对于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物质与意识(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哲学意义、物质的特性;意识的本质、作用)。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哲学意义:物质的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在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关系原理的应用(对和谐的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关系原理的应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姓名:班级:巢湖学院德行并举,知行合一背景介绍:俄国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沙皇政府统治腐朽阶级和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写作目的:是为了纪念马克思这位无产阶级的导师逝世三十周年是进一步向广大党员和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的开展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特点: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的理论是严整的科学的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和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代表就是法国的昂立∙圣西门(1760-1826)、沙尔∙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理论来源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间接来源: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唯心主义体系:辩证法,突出观点,事物是一个过程,是发展的唯物主义体系:反对唯心主义宗教观,坚持历史唯心主义黑格尔费尔巴哈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创新直接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史的革命: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最根本的生产关系;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即阶级关系;第一次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创新直接来源: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把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
理论来源观点:猛烈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现象,预言共产主义一定要取代资本主义,天才的设想未来新社会的状况:公有制,从事劳动按需分配,同情无产阶级唯心史观: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不认为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现实力量;反对阶级斗争,不认识其伟大作用;幻想通过说服教育使资产阶级自觉自愿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既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八世纪末叶同中世纪势力和僧侣势力斗争的法国唯物主义,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成果,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推荐下载

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4](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大差别。
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5]3、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最佳答案唯物史观包括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
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的,但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还包括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规律等。
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间接理论起源

2.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1、古代朴素辩证法: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
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在肯定否定规律中重点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2、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期末复习要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a、科学技术条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b、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与亚当.斯密。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傅立叶与圣西门。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把握存在的是可知论,否则是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列宁提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三大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基础,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6.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命性的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场,观点和⽅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的两⼤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第⼀章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主义两个对⽴的派系;其⼆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主义和主观唯⼼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的关系?为什么⼈不能两次踏⼊同⼀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运动和静⽌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即本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有三部分组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学,其中的代表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直接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
三是科学社会主义:其来源是19实际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代表人是西门,傅立叶,欧文。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最根本的含义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并用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去代替它.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它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是分不开的.科学本身就是重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离不开其他社会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的指导.(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观规律对旧世界的变革;它的科学性是坚持在对旧世界改造中要求遵循客观规律.这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结合和统一.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指的是什么?它有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1、古代朴素辩证法: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 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
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在肯定否定规律中重点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2、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历史观则相反,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第四,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和认识上的分歧的根源。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
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4](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大差别。
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5]3、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最佳答案唯物史观包括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
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的,但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还包括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规律等。
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
《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
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1、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
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艺术再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③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
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2.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3.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意识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并不是思维的源泉。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
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2.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3.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歪曲虚假的主观映象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
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
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的含义客观规律: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规则。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含义: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客观规律存在有多种定义,但基本的有 3种 1.世界本身固有的,世界上一起物质都遵循的规律,具有确定性。
(属于唯物主义) 2.世界向我们主观表现出来的,世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规律,具有不确定性。
唯心主义) 3. “绝对精神”的内在规律通过世界外化。
(属于唯心主义)(属于6.共产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由于生产力的极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
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第四,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第六,国家消亡。
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