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途径

合集下载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途径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途径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途径
(一)书面报告。

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填写书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

认真填写报告表后按事件类别及等级分别上报各职能部门。

1、Ⅰ、Ⅱ级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主管医护人员或值班人员在发生或发现Ⅰ、Ⅱ级严重不良事件或情况紧急事件时,应在处理事件的同时先电话上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置,同时按医院相关部门对差错、事故报告处理制度的程序进行上报,当事科室需在24小时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相关职能部门。

2、Ⅲ、Ⅳ级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报告人在24—72小时内填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相关职能部门。

(二)紧急电话报告,仅限于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如意外坠楼、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意外死亡等)紧急情况使用。

1、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医务部(内线:2317、2318)。

2、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内线:2302、2303)。

3、感染相关不良事件上报感控办(内线:2243、2244)。

4、药品不良事件上报药剂科(内线:2584)。

5、设施设备不良事件上报设备科。

(内线:2272)
6、服务及行风不良事件上报纪检审(内线:2322、2323)。

7、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保卫科(内线:2110)。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医务部
2012年10月5日。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安全隐患、预防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疗发展、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实现卫生部提出的患者安全目标,落实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和隐患主动报告制度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 目的_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分析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反馈医院管理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制度、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医院总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和隐患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必须按照具体的报告形式和程序进行报告,不属于本次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内容报告。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分类(1) 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和医院运行过程中,可能影响患者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可能引起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事件。

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2) 分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严重程度分为4级:I 类事件(警告事件)——非由于疾病的自然进展而导致的意外死亡或永久性功能丧失。

II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的医学治疗过程中,由诊断和治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引起的对患者身体和功能的损害。

第三类事件(没有后果的事件)——尽管发生了虚假事实,但并未对患者的身体和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后果轻微,无需任何治疗即可完全康复。

IV类事件(隐藏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尚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原则:(一)第一类、第二类事件属于强制报告的类别,报告原则按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和卫生部《重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

过失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卫一发[2002]206号)执行。

(2) III 类和 IV 类事件报告是自愿的、保密的、非惩罚性的和公开的。

医院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医院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医院不良事件上报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不良事件的管理,规范医院不良事件上报,提高医院不良事件信息报告的质量和效率,及时发现及排除医院存在的质量缺陷,推动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切实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范围内发生的不良事件。

三、支持性文件《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卫医管发(2011)4号,《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国食药监械(2008)766号《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81号)四、文件内容4.1医院不良事件的定义是指在医院运行,特别是临床诊疗过程中,任何造成或可能造成患者非预期的人身伤害、痛苦和负担增加的事件和因素,以及影响医院正常运行和危害医院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事件和因素。

4.2医院不良事件的种类4.2.1医疗不良事件医疗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事件,包括:医疗信息传递错误事件、治疗错误事件、方法技术错误事件、药物医嘱/使用错误(医生)、检查事件、麻醉事件、诊疗记录事件、知情同意事件、非预期事件、手术事件、医疗投诉事件、产伤事件、呼吸机事件、择期手术后并发症事件、医源性气胸事件、医源性意外事件、输血事件、医疗设备事件、医疗环境事件等。

4.2.2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操作失误、护理记录错误、护理管理失误等导致患者出现非预期的人身伤害、痛苦和负担增加的事件,包括:输液反应事件、输血反应事件、注射反应事件、护理记录错误事件、护理操作失误事件、护理管理失误事件等。

4.2.3医院感染事件医院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包括:医院感染事件、医院内感染暴发事件等。

4.2.4医院管理事件医院运行过程中,影响医院正常运行和危害医院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事件,包括:医院环境事件、医院设备事件、医院安全事件、医院管理事件等。

4.3医院不良事件的报告程序4.3.1报告途径医院不良事件报告应通过医院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进行。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第二分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实施细则》,结合《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患者安全目标》,特制定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具体如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1.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分三个级别:(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2)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重度残疾或死亡。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未形成事实。

Ⅰ、Ⅱ级为重大事件,Ⅲ、Ⅳ级为一般事件。

二、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必须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主动性和非处罚性的特点。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篇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_流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精神,结合中国医院协会《20XX年度病人安全目标》,特制定内一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具体如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类别根据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所属类别不同,划分为7类:1、病房诊治问题:包括错误诊断、严重漏诊、错误治疗、治疗不及时、院内感染等。

2、不良治疗:包括错用药、多用药、漏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等。

3、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烫伤、自残、自杀、失踪、猝死等。

4、辅助诊查问题:包括报告错误、标本丢失、标本错误、检查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等。

5、医患沟通:包括医患沟通不良、医患语言冲突、医患行为冲突等。

6、其他非上列导致医疗不良后果的事件。

三、上报部门1、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医务科。

2、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篇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及流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及流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药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生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类别根据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所属类别不同,我院划分为7类1、病房诊治问题:包括错误诊断、严重漏洞、错误治疗、治疗不及时、院内感染等。

2、不良治疗:包括错用药、多用药、漏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等。

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范文(三篇)

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范文(三篇)

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范文- 引言:医疗行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深入调查和有效上报。

为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权益,我们制定了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手续、途径和流程,促进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不良事件,避免或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

涉及到的不良事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手术意外、药物过敏、医疗器械失灵、感染疫情、误诊、临床路径异常等。

不良事件的定义标准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统一。

- 二、上报要求:1.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发现或知悉不良事件后,应立即进行上报。

2.上报内容应包括不良事件的种类、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涉及的患者人数、影响范围、已采取的应急措施等详细信息。

3.上报人员应保证上报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不掩盖、不隐瞒任何相关信息。

- 三、上报途径:1.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口头上报:上报人员可以直接向所属科室、部门、医院管理层或医务人员提供口头上报。

- 书面上报:上报人员可以书面形式上报,可通过报告、调查表、邮件等方式进行。

- 网络平台上报:上报人员可以通过医院内部专用的网络平台进行在线上报,确保上报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2.上报人员应选择合适的上报途径,确保上报信息的准确传达。

- 四、上报流程:1.上报人员发现或知悉不良事件后,应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2.所属科室、部门或医务人员接收上报后,应尽快核实上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核实无误后,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不良事件的调查与处理程序,并成立调查组,负责制定调查计划和细则。

4.调查组应及时采集相关证据和数据,并邀请专家参与调查,确保调查的客观性和专业性。

5.调查组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调查报告,并向有关部门和管理层提出调查结论和处理建议。

6.有关部门和管理层应根据调查结论和处理建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对结果进行跟踪和监督。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第二分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实施细则》,结合《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患者安全目标》,特制定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具体如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1.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分三个级别:(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2)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重度残疾或死亡。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未形成事实。

Ⅰ、Ⅱ级为重大事件,Ⅲ、Ⅳ级为一般事件。

二、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必须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主动性和非处罚性的特点。

医院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院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院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一、引言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患沟通、加强医疗监管和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措施。

为规范医院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工作,提高上报质量和效率,及时发现并排除医疗安全隐患,特制定本制度及流程。

二、医疗不良事件的定义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在医院运行,特别是临床诊疗过程中,任何造成或可能造成患者非预期的人身伤害、痛苦和负担增加的事件和因素,以及影响医院正常运行和危害医院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事件和因素。

三、医疗不良事件的种类医疗不良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医疗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事件,包括:医疗信息传递错误事件、治疗错误事件、方法技术错误事件、药物医嘱/使用错误(医生)、检查事件、麻醉事件、诊疗记录事件、知情同意事件、非预期事件、手术事件、医疗投诉事件、产伤事件、呼吸机事件、择期手术后并发症事件、医源性气胸事件、医源性意外事件等。

2. 医疗设备、药品、耗材等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导致的患者伤害。

3. 医院环境、设施、设备等存在安全隐患导致的患者伤害。

4. 医院内部管理混乱、工作流程不合理导致的医疗不良事件。

5. 医患沟通不良导致的医疗不良事件。

6. 医院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伤害的事件。

四、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流程1. 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当事人或目击者应立即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救治,并保护现场,防止事态扩大。

2. 当事人或目击者应在第一时间内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3. 科室负责人应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将事件的基本情况、初步调查结果和采取的措施上报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

4. 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应在接到科室上报后48小时内召开会议,对事件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途径(一)书面报告。

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填写书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

认真填写报告表后按事件类别及等级分别上报各职能部门。

1、Ⅰ、Ⅱ级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主管医护人员或值班人员在发生或发现Ⅰ、Ⅱ级严重不良事件或情况紧急事件时,应在处理事件的同时先电话上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置,同时按医院相关部门对差错、事故报告处理制度的程序进行上报,当事科室需在24小时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相关职能部门。

2、Ⅲ、Ⅳ级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报告人在24—72小时内填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相关职能部门。

(二)紧急电话报告,仅限于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如意外坠楼、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意外死亡等)紧急情况使用。

1、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医务部(内线:2317、2318)。

2、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内线:2302、2303)。

3、感染相关不良事件上报感控办(内线:2243、2244)。

4、药品不良事件上报药剂科(内线:2584)。

5、设施设备不良事件上报设备科。

(内线:2272)
6、服务及行风不良事件上报纪检审(内线:2322、2323)。

7、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保卫科(内线:2110)。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务部
2012年10月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