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ASCO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ppt课件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ppt课件

21
吉西他滨治疗乳腺癌单独用药有效率达 42% Gomez等对37例LABC患者(三期)进行 健择加阿霉素NAC治疗,获得95%的临床 缓解率,其中CR占18%,PR占77%

22
目前一般认为,对ER阴性等高危患者,可 以考虑在新辅助治疗中使用含紫杉醇的联 合化疗方案。对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 含紫杉醇的方案优于不含紫杉醇的方案。 关于在新辅助治疗中是否常规使用紫杉醇 类药物则尚无定论,一般主张,腋淋巴结 阴性的患者不宜使用紫杉醇类药物。
11




可使细胞毒性药物通过完整的肿瘤血管到达肿 瘤的内部,避免手术后肿瘤血管床破坏而降低 肿瘤租住中化疗药物浓度,从而提高化疗效果。 通过观察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的反应性来预测 乳腺癌的长期生存率,为乳腺癌提供新的有效 的预后指标。 有可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无瘤生 存率,尤其是化疗后达到pCR的患者。 提供一个良好的化疗药物疗效评价的生物学模 型,加快康抗肿瘤新药的发展。

4
5
原发肿瘤大小,以小的较大的为好。 肿瘤分级,以高的比低的为好。 多药耐药表型,以低的比高的为好。 雌激素受体表达,阴性的比阳性的好。 Her-2/neu表达,对阿霉素的依懒性高的 比低的好,对米托蒽醌的依懒性低比高的 好。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提出微转移灶和卫星灶不稳态概念 现已公认乳腺癌不仅是一个局部病灶而更是一 个全身性疾病,很多所谓早期乳腺癌病灶有些 已伴有远处或全真转移灶 临床确诊患者有5%-15%有远处转移,当肿瘤 直径为2-3cm时,具有腋窝淋巴肿大潜在危险 性大于60%,而远处微转移的风险性超过50% 。最终导致失败的远处转移,潜在患者体内的微 笑转移灶,往往成为致死的隐患。

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及疗效评价

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及疗效评价

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及疗效评价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除了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方法外,新辅助治疗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方法及其疗效评价进行探讨。

一、新辅助治疗方法1. 术前化疗术前化疗是指在手术前施行的化疗,其目的是通过药物治疗来缩小肿瘤的体积,减少手术的范围和难度。

术前化疗的常用方案包括AC(阿霉素+环磷酰胺)和TC(度他雄胺+环磷酰胺)等。

2.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进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特定信号通路或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有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和拉帕替尼等。

3.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以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免疫治疗一般包括干扰素-α、白细胞介素-2、重组人类抗IL-2受体抗体等。

二、疗效评价新辅助治疗后的疗效评价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病理学完全缓解是指经过新辅助治疗后,乳腺癌在组织学上完全消失的情况。

pCR是判断治疗效果最直接、最可靠的标准。

2. 临床病理学缓解(cPR)临床病理学缓解是指乳腺肿瘤在新辅助治疗后在临床和影像学检查上缓解的情况。

cPR常用于评估乳腺癌治疗后的整体疗效。

3. 存活率存活率是评价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总体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等。

4. 术后复发率术后复发率是指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肿瘤再次复发的几率。

术后复发率的降低可以认为是治疗效果良好的体现。

总结起来,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方法包括术前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而疗效评价主要通过病理学完全缓解、临床病理学缓解、存活率和术后复发率等指标来进行评估。

这些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最新:乳腺癌临床研究年度进展

最新:乳腺癌临床研究年度进展

最新:乳腺癌临床研究年度进展摘要2023年各分型乳腺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激素受体阳性领域,早期乳腺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抑制剂辅助强化治疗再添新选择,晚期乳腺癌新靶点药物蛋白激酶B抑制剂和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曲妥珠单抗联合吡咯替尼为新辅助治疗、复发转移一线治疗提供新选择,新型抗HER2 ADC药物再获新突破。

三阴性乳腺癌领域,免疫治疗在新辅助和复发转移一线治疗中证据更充分,靶向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ADC药物带来新希望,ADC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疗效初现。

笔者对2023年度乳腺癌重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乳腺癌已经进入了精细分类、精确分层治疗时代。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抑制剂在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以及新型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应用,显著改善了乳腺癌的预后,改变了临床实践和治疗格局。

新靶点药物的研发、获益人群的筛选、标准治疗失败后的探索,使得乳腺癌的治疗逐渐精准和优化。

2023年各分型早期和晚期乳腺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对重要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一、早期乳腺癌1. HR阳性乳腺癌辅助CDK4/6抑制剂强化治疗新选择:伴中高复发风险的HR阳性HER2阴性(HR+HER2-)早期乳腺癌,可以通过同步强化、延长内分泌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Monarch E研究证实,对于淋巴结转移≥4个,或淋巴结转移1~3个伴随肿块≥5 cm、组织学3级、Ki-67≥20%任一危险因素的HR+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基础上联合阿贝西利2年,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与单用内分泌治疗相比,联合阿贝西利组的2年和4年无浸润生存(iDFS)率的绝对获益分别是3.5%和6.4%[1]。

asco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

asco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

VS
联合治疗可能涉及不同作用机制的药 物,通过协同作用增强抗肿瘤效果, 同时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05
ASCO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挑 战与对策
Chapter
耐药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总结词
耐药性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面临的重要挑战,患者可能对药物产生抵抗,导致治疗失效。
详细描述
针对耐药性问题,研究者和医生正在探索多种解决方案,包括开发新一代的内分泌药物、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 的药物以及个性化治疗策略。
剂和孕激素类药物。
内分泌治疗在特殊类型乳腺癌中的应用
01
内分泌治疗在特殊类型乳腺癌 中也有广泛应用,如三阴性乳 腺癌、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等。
பைடு நூலகம்
02
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特殊类型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同样 可以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 量。
03
临床研究正在探索针对特殊类 型乳腺癌的个体化内分泌治疗 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 副作用。
ASCO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开始起步,主要采用卵巢切除和肾上腺切除术。
20世纪70年代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激素受体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内分泌治疗逐渐成为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21世纪
随着靶向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入新的阶段,疗 效显著提高。
03
ASCO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临 床研究
Chapter
早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早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辅助 治疗手段,主要通过抑制激素水平来降 低肿瘤复发风险。
常用的内分泌药物包括抗雌激素药物(如他 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唑、阿 那曲唑)和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如 戈舍瑞林)。

乳腺癌手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研究进展

乳腺癌手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研究进展

乳腺癌手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研究进展作者:涂云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19期【摘要】临床治疗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中内分泌治疗是主要措施,但不少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经内分泌治疗之后效果并不显著,也有部分患者开始应用内分泌治疗之后存在效果,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会降低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影响内分泌治疗疗效的因素,综述乳腺癌手术后辅助内分泌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辅助内分泌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9..01乳腺癌是与雌激素存在极大关系的一种肿瘤,激素反应性是诱发大部分乳腺癌生长的因素,在临床治疗乳腺癌过程中内分泌治疗是关键部分,可显著提升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生存率,但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够获得良好效果。

现对本次乳腺癌手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阳性未绝经乳腺癌内分泌辅助治疗针对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予以辅助内分泌治疗可显著降低复发几率,延长患者生存周期。

因存在显著疗效,大部分都是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研究显示相比较其他治疗,辅助内分泌治疗可显著减少乳腺癌患者死亡率,不仅可以避免出现转移性复发,同时也可显著减少同侧乳腺内复发风险。

基于此针对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不管是淋巴结是否转移或者肿瘤大小都应该实施辅助内分泌治疗。

辅助内分泌治疗可对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进行有效预防[1],因存在不均匀表达的受体,辅助内分泌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显著,进而需要高质量的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激素受体检测。

相比较其他乳腺癌复发机制而言,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是不同的,如果不采取内分泌治疗,复发高峰期为2~5年,5年之内存在较为稳定的复发风险,在实施辅助内分泌治疗之后可显著减少10年之内复发率。

随着时间延长,非乳腺癌与继发性乳腺癌死亡发生率大约占据辅助内分泌治疗诱发不良反应的大部分,也就是表示辅助内分泌治疗需要进行长期随访。

(完整word版)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完整word版)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摘要】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是在乳腺癌术前进行化学药物治疗,能够缩小肿瘤范围、提升手术保乳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些来得到广泛研究。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常用方案有:蒽环类联合紫杉类,环磷酰胺联合化疗(CMF、CAF、CEF、AC),曲妥珠单抗单用或联用蒽环、紫杉类,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紫杉醇、表阿霉素。

不同方案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都不同,对于不同的乳腺癌患者,应根据自身基本情况,选择其适合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及疗程。

如对于HER—2阳性的患者,在传统方案的基础上同时联用曲妥珠单抗会取得更为显著的疗效.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药物方案有对传统化疗方案的借鉴,也有自身的创新。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蒽环类紫杉类环磷酰胺曲妥珠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Abstract】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the chemical drug treatment that is used before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which can reduce the scope of the tumor,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operation,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of the patients,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The common scheme include: anthracycline with paclitaxel, CMF、CAF、CEF、AC, trastuzumab used independently or with anthracycline and paclitaxel, rh—Endostatin with paclitaxel and epirubicin。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状态的评估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状态的评估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状态的评估王玉洁(综述);柳光宇(审校)【摘要】新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日趋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Ⅱb~Ⅲ)的标准治疗方式,除了能降低原发肿块的临床分期,约有40%的患者能达到腋窝淋巴结的病理完全缓解,从而实现了腋窝淋巴结的降期。

而对于经过新辅助化疗或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后经影像学评估达到腋窝淋巴结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其腋窝淋巴结缓解情况的预测及新辅助化疗后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等,仍存在诸多争议,成为临床治疗选择上的难题。

本文拟对近年来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处理的相关研究及临床试验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对新近开展的临床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combination with targeted therapy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s the standard treatment for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Ⅱb-Ⅲ). Nearly forty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who accepted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chieved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of axillary lymph nodes in addition to downstage the primary lesions. However, for patients with 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 of lymph nodes after pre-operative systemic therapy, there are constant controversies regarding the prediction of axillary lymph nodes response and sentinel lymph nodes biopsy after the treatment. Here we design to review the latest studies about how to evaluate the axillary lymph nodes response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try to enlighten the treatment choices in clinical practice.【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6页(P629-634)【关键词】新辅助化疗;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前哨淋巴结活检;淋巴结标记【作者】王玉洁(综述);柳光宇(审校)【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新辅助疗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仅用于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和炎性乳腺癌,且仅限于单一化疗。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及其病理评估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及其病理评估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及其病理评估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是指针对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在手术治疗或手术加放疗局部治疗前进行的全身系统性化疗,是相对于手术治疗或局部治疗后继而辅助化疗而言的。

新辅助治疗,目前在乳腺癌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

关于新辅助治疗的适应证,目前的国际共识认为所有需要进行辅助化疗的乳腺癌都可以给予新辅助治疗。

2019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疗指南认为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可选新辅助治疗:1)肿块较大(直径>5cm);2)腋窝淋巴结转移;3)三阴性乳腺癌;4)HER-2阳性乳腺癌;5)有保乳意愿,但肿瘤大小与乳房体积比例大难以保乳者。

新辅助治疗的优点:一方面可以缩小肿瘤体积,使患者获得手术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对化疗前后样本的化疗效果评估,获得药物敏感性信息,以便指导后续治疗。

及时、规范的疗效评估是新辅助治疗的基础及实施保障。

在新辅助治疗进行期间应重视早期疗效的评估和判断,以疗效为导向制定后续治疗的决策,尤其是对于新辅助治疗期间疗效欠佳的患者,规范的早期疗效评估尤为重要,需尽早发现这部分患者,进而调整相应的治疗策略。

病理学作为金标准,其评估结果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并制定诊疗方案。

拟公布的新辅助治疗病理评估专家共识(2020版),为如何更好地开展新辅助治疗评估指明了方向。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需要临床与病理的密切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病理医师在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具有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术前,建议临床医生对拟行新辅助治疗病例进行多点穿刺,并对瘤床部位进行定位或范围标记,以便术后评估和规范取材。

术前病理诊断报告应体现肿瘤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及免疫组化(ER、PR、Her-2、Ki67)结果,为临床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术后,建议临床医生告知新辅助治疗的治疗方案、临床和影像学意见、腋窝淋巴结状态、是否保乳及标本切缘情况,以便病理医生根据瘤床定位或标记进行充分、准确和规范取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材料和方法
– 共入组9127例来自6项德国新辅助研究的接受蒽环类-紫衫类为主NACT的 早期乳腺癌 – 根据自诊断性活检至NACT的时间(TBC)和自末次化疗至手术(TCS)时长 (临界值≤28d vs. >28d)比较pCR(ypT0is ypN0), DFS和OS – 在总人群以及亚组(BC亚组[Luminal, HER2+, TNBC]; pCR[是 vs. 否])中 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进行校正
0.43
0.38
0.57 0.57 0.78 0.76 0.55
两组的病理学缓解、PFS及OS
两组间病理学缓解
AC-T(n=34) pCR 部分缓解 8(23.5%) 13(38.2%) CbD(n=27) 10(37%) 10(37%) 所有患者(n=61) 18(29.5%) 0.44 23(37.7%) P值
0.67 0.56 0.099 0.024
绝经状态、分级、肿瘤亚型及辅助治疗也纳入了分析但未显示在上表中,以上均对死亡率无显著影响
总结与结论
• • • • • 只要患者达到pCR,没有一种特定方案与更优的无复发生存具有相关性 在已发表的文献中,某些方案样本量小且事件率低,使得确定真正的等效性 较为困难 <40岁或>60岁的女性以及IIIC期患者风险显著升高 虽然使用特定方案得到的无复发生存相似,亚组患者仍可能处于高风险中 如能通过体检及影像学鉴别出临床超常有效的患者,便有机会降低新辅助阶 段的化疗使用量
获得pCR患者中 TCS>28d vs. ≤28d组的DFS
结论
• • • 延迟NACT开始时间不影响pCR率,也不影响DFS或OS NACT后延迟手术看似影响未获得pCR患者的转归 本研究分析是探索性的,但首次表明,NACT开始时间可能并不重要, 但手术时机似乎尤其与未获得pCR患者的转归相关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两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FS和OS
AC-T(n=34) 2年DFS,% 2年OS,% 59 79 CbD(n=27) 73 86 所有患者(n=61) 65 79 P值 0.37 0.79
结论
• • CbD是用于TNBC的有效且令人振奋的新辅助化疗方案 尽管平均肿瘤体积较大,CbD组显示出了统计学非显著性的更高pCR 率、更长的PFS及OS的趋势,需要进一步探索
Improving pathological responses in locally advanced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comparison between CbD and AC-T regimens
Daniel Enriquez, Nathaly Poma Nieto, Hugo Alejandro Fuentes, Henry Guerra, Rossana Esther Ruiz Mendoza, Henry Leonidas Gomez; Instituto Nacional de Enfermedades Neopl´asicas,
NACT
年龄分组
20-40 vs. 41-60 >60 vs. 41-60
2.00(1.05,3.82) 2.04(1.01,4.15)
0.036 0.048
分期
IIB vs. IIA IIIA vs. IIA IIIB vs. IIA IIIC vs. IIA
1.15(0.60,2.23) 0.73(0.24,2.15) 2.06(0.87,4.88) 2.26(1.11,4.61)
2017 ASCO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研究进展
SACN.DOC.17.07.4291b
免责声明
该信息仅作医学和科研参考,赛诺菲不建议以任何 与您所在国家所批准的处方信息不符的方式使用本产 品。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使用。
2017 ASCO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热点
• 新辅助化疗 • 新辅助靶向治疗 •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 免疫治疗在新辅助中的应用
92(87-97) ** 80(58-100)
55 220 33
89(80-98) 93(90-97) 91(81-100)
170
92(87-96) **
21
85(72-100)
*激素受体 **缺失细胞<10患者
多变量界标分析 N=642
变量 对比 HR(95% CI) P值 FACT+HER2 vs. FACT 医生选择 vs. FACT FAC vs. FACT 0.90(0.37,2.20) 1.28(0.55,2.98) 1.25(0.47,3.35) 0.82 0.56 0.66
• 研究目的:
– 确定特定的治疗方案是否可能与获得pCR患者的生存优势有关(pCR定义为T0, Tis, N0) – 识别获得pCR患者的复发危险因素

研究方法:
– 单中心,IRB许可 – 入组标准:
• 接受新辅助化疗、经外科病理学检查示获得pCR的乳腺癌患者
– 若患者在外部机构接受部分化疗方案,则排除出研究 – 若在界标分析日(6个月,N=4)之前失败或临床病理信息缺失(N=75),则排除出多 变量分析
不同NACT治疗方案的RFS
1.0 0.9 0.8 0.7 0.6 0.5 0
阿霉素为主化疗, N=56, 5年=93% 阿霉素+紫杉醇, N=367, 5年=91% HER2靶向, N=227, 5年=93% 医护工作者选择, N=71, 5年=85%
Log rank P值=0.45
5

10
15
接受由医护 工作者选择 的治疗 (N=71)
临床病理特征
特征 乳腺癌类型 导管浸润癌 年龄 <50 ≥50 临床分期 IIA IIB IIIA IIIB IIIC 292 153 78 66 132 40.5 21.22 10.82 9.15 18.31 360 361 49.93 50.07 664 92.09 患者数(N=721) % 特征 肿瘤亚型 UNK HR+ TN HER2+ 转归 进展 全因死亡 进展+死亡 无进展死亡 63 62 40 22 8.74 8.6 5.55 3.05 18 157 236 310 2.5 21.78 32.73 43 患者数(N=721) %
方法
• 单臂II期前瞻性历史对照研究
II-III期 TNBC 2013-2014 (n=61) INEN中心
卡铂 6 ACU+ 多西他赛 75mg/m2 q21d ×6周期(n=27)
手术 pCR
阿霉素 60mg/m2+ 环磷酰胺 600mg/m2 q21d ×4周期 + 紫杉醇 80mg/m2/周 ×12周(n=32)
不同NACT方案的每个肿瘤亚组的生存
治疗组 HR*+ N=143, P=NA N 阿霉素为主 化疗 阿霉素+紫杉 类 HER2靶向 医护工作者 选择 11 124 5年RFS(%) ** HER2扩增 N=312, P=0.42 N 5年RFS(%) ** 三阴性 N=216, P=0.59 N 22 5年RFS(%) 86(73-100)
自诊断性活检至NACT的时间(TBC)以及NACT后至 手术时间(TCS)
TBC N=8075 中位(范围),天 研究间变化,天 时长 ≤28天 >28天 67.6% 32.4% 55.4% 44.6% 23(0-228) 14-32 TCS N=8646 28(0-204) 24-29
结果
• 中位随访时间为65个月(0-201个月) • 无论是总人群还是各亚组患者,TBC均没有影响pCR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TBC时长也没有 独立地预测pCR • 无论是总人群还是各亚组患者, TBC不影响DFS或OS • TCS>28天与总人群DFS更差相关(>28d vs. ≤28d 校正后HR=1.12[1.02-1.23]; P=0.02) ,也与那些未达 到pCR患者的DFS更差相关(>28d vs. ≤28d 校正后HR=1.12[1.02-1.23]; P=0.02) 各BC亚组间无差异 • TCS时长没有影响OS • 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中, TBC或TCS ≤28d vs. >28d均没有独立地影响DFS或OS 总人群中 TCS>28d vs. ≤28d组的DFS
(Miller γ Payne)
总体患者特征
% 平均年龄(岁±SD) <45岁 绝经前 肿瘤平均大小(mm±SD) T分期 T2 T3 T4 N分期 N1 N2 N3 G3 Ki67%(均值±SD) 保乳手术 根治性腋窝清扫 至手术时间>6周 AC-T(n=34) 49.3±11.4 41.2 47.1 52.2±24 20.6 35.3 44.1 67.4 8.8 5.9 97.1 66±21 29.4 72.7 64.3 CbD(n=27) 44.4±9.7 63 66.7 72.8±32 11.1 29.6 59.3 48.1 7.4 18.5 92.6 69±18.3 33.3 68.2 63 所有患者(n=61) 47.1±10.9 50.8 55.7 61.3±30 16.4 32.8 50.8 57.4 8.2 11.5 95.1 68±19 31.1 70.9 63.9 P值 0.08 0.12 0.10 0.007
100 80 DFS (%) DFS (%) 60 40 20 0 0 24 HR=1.12[95% Cl 1.02-1.23] *p值=0.02 ≤28天 (n=4791) >28天 (n=3855) 48 72 月 96 120 144 168 100 80 60 40 20 0 0 24 HR=1.12[95% Cl 1.02-1.23] *p值=0.02 ≤28天 (n=3598) >28天 (n=2738) 48 72 月 96 120 144 1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