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修改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课前2分钟】积累重点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目标:1.掌握“披”等重点实词以及“而”等重点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重点)2.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难点)一、导他在永州呆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
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
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
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建构。
(余秋雨《柳候祠》)二、思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找出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2)恒惴.()栗.()(3)施施..()而行(4)梦亦同趣.()(5)斫.()榛莽(6)焚茅茷.()(7)箕.()踞而遨(8)皆在衽.()席之下(9)岈.()然洼然,若垤.()若穴(10)攒.()蹙.()累积,莫得遁.()隐(11)不与培.()塿.()(12)悠悠乎与颢.()气俱2.根据课下注释再读课文,并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自余为僇.人(2)到则披.草而坐(3)外与天际.(4)梦亦同趣.(5)缘.染溪(6)游于是..乎始3.再读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写在下方空白处。
4.《永州八记》是哪八记?比较《永州八记》八篇文章的题目,《始得西山宴游记》的题目和其他七篇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三、议(一)要求1.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例如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
2.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讨论。
交流时,讨论完第一个问题再讨论第二个问题,讨论某个问题时组员依次发言,组长做好记录并指定发言人。
(二)根据要求,小组内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作者游西山之前的心情如何?2.作者登西山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为什么面对西山,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1四、展1.选小组回答上述问题,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小组补充。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教师版)

02
柳宗元在政治上主张改 革,曾积极参与王叔文 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
03
柳宗元在文学上主张文 以明道,强调文章要有 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
04
柳宗元的代表作品有《 永州八记》、《三戒》 等。
写作背景及缘由
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 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寄情 山水,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题。
中间部分详细描绘了西山的景色 ,以及作者在游山玩水中的心境 变化,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 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 爱和向往,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
刻思考。
03
语言及艺术手法
语言特色
01
02
03
语言简练
文章语言简练,用词精准 ,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余 ,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字 驾驭能力。
“始得西山”一句点明了作者对西山的独特感受 和发现,强调了西山的奇特之处,同时也表达了 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热爱。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一句则进一步 表达了作者与天地元气融为一体的感受,展现出 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和向往,同时也体现了 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05
问题与思考
关于主题的思考
作者对西山的细节描写十分到位, 如山的形态、水的声音、花的色彩 等,这些细节描写使西山形象更加 鲜明。
寓情于景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 使景物具有了情感色彩,增强了文 章的抒情效果。
修辞手法分析
比喻
对偶
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西山美景比喻 成各种形象,如“玉龙下山”、“金 凤凰展翅”,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 到西山的美丽。
重点词句解释
解释
“宴游”一词在文中指的是作者柳宗元在游览西山时的愉悦心情,他与朋友一起饮 酒、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
(2)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学会通过注释、字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领会文章所传达的“物我相融”的哲学思想。
(3)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
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词义的古今变化、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哲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注释、字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描绘手法、结构布局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领会文章所传达的哲学思想。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作业中课文背诵、课后练习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验成绩: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两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4. 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柳宗元文风的分析和欣赏。
3. 课文中成语和典故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和记忆。
2. 柳宗元文风的分析和欣赏。
3. 课文中成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课文学习,对山水游记有一定的了解。
2. 简介本课将要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成语典故。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柳宗元的文风特点。
2. 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深入讲解(20分钟)1. 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柳宗元的文风特点。
2. 通过具体例句,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运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学习。
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柳宗元文风的分析和欣赏程度。
高中语文4.2.2《始得西山宴游记》导获奖学案苏教必修1

高中语文4.2.2《始得西山宴游记》导获奖学案苏教必修1高中语文4。
2。
2《始得西山宴游记》导获奖学案苏教必修1一1.积累有关文言知识,翻译课文,提高翻译能力。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1.体会借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写法。
2.理解部分实词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三1.把握文意,结合作者背景理解文中思想情感。
2.加强诵读,联系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归纳。
四〔一〕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
唐代卓越的文学家、哲学家。
柳宗元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
幼年聪颖好学,攻读诸子百家。
二十岁时与刘禹锡为同科进士,做过县尉、监察御史等。
后参加王叔文集团,主张革新除弊.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有贬为柳州刺史,任上政绩卓著。
柳宗元对唐代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背景解读公元805年,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集团的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派遣郁闷,写了不少的游记,如“永州八记〞。
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元和四年,即作者被贬永州的第五年.〔三〕相关知识1、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来抒发作者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永州八记〞“永州八记〞指的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文中所记之山、水、草、木、鱼、石,无不精彩,无不引人入胜。
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情感。
五、1.字词注音僇.人( ) 惴栗..( ) 斫.榛( ) 焚茷...( ) 施施()觞酌..( )衽.席( ) 垤...( )箕踞穴()攒蹙..( ) 岈.然()颢.气( ) 遁.隐( ) 颓.然( ) 星宿. ( )2.指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自余为僇人通,〔2〕意有所及,梦亦同趣通,3.词类活用日.与其徒上高山穷.回溪卧而梦.始指异.之穷.山之高而止箕.踞而遨萦青.绕白.故为之文以志.4.古今异义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今义:5。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方针1、理解和掌握一批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省略句的翻译。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艺术特色。
二、课前预习案1、了解作者及背景(PPT)(1)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2)文体常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生发火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解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大,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本身的傲世情怀。
2、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僇()人、惴()栗()、施施()而行、斫( )榛()莽、焚茅茷( ) 、箕踞()()衽( )席、岈()然洼()然、若垤( )攒( )蹙( ) 、遁()隐、萦()青缭白、培()塿( ) 、颢()气、引觞()、冥()合3、自主阅读(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
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对照书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学习自余为僇(通:)人,居是( )州,恒( )惴栗。
1.4《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全面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预习探究答案见教学设计)一、预习目标了解本文背景及作者相关情况,准确诵读本词并能背诵,初步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二、预习内容1、本文的写作背景2、作者柳宗元的相关情况3、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余自为僇人()恒惴栗()则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皆在衽席之下()若蛭若穴()攒蹙累积()三、提出疑惑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再次了解“记”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教育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增强自豪感。
3.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过程探究点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探究点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四)当堂检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课后练习与提高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穷回溪 B.日与其徒上高山复前行,欲穷其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C.醉则更相枕以卧 D.施施而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人不知而不愠2.下列各组作家不全是“唐宋散文八大家”的一项是()A、欧阳修王安石苏辙B、韩愈范仲淹苏洵C、苏轼欧阳修曾巩D、韩愈王安石苏轼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所作,多为借景抒情,发泄自己被贬谪的幽愤,同时也表达虽身处逆境而心志不泯的情怀。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游记。
文章以作者游历西山为线索,描绘了西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3.2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游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背景、内容、写作手法等。
(3) 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4)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文章的翻译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4.2 教学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在本章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基本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5.2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代游记文学作品,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始得西山宴游记》,了解文章背景,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6.2 课堂活动(1) 朗读:组织学生朗读《始得西山宴游记》,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 讲解: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4) 翻译:分组翻译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分享翻译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文章内容探讨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 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
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二课堂巩固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选用文中语句,填空。
1、作者自述身世、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2、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
3、表现西山山势高峻的句子是:
4、表现西山气象阔大(西山神韵 /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5、表现宴游之乐的句子是:
6、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游于是乎始()
(4)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而莫得其涯()
而不知其所穷()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5)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始指异之()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知日之入()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故为之文以志()
(6)为
自余为僇人()
不与培塿为类()
故为之文以志()因坐法华西亭
(3)始指异之
(4)引觞满酌
(5)故为之文以志
(6)是岁元和四年也
(7)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7、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一句是:
三课后练习
整理重要字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2)梦亦同趣()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2)穷回溪()
(3)卧而梦()(4)始指异之()
(5)穷山之高而止()(6)箕踞而遨()
(7)萦青缭白()(8)自远而至()
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今义:
(2)无远不到(古义:;今义: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的景物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 魃街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洪泽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 作者:
———————————————————————————————— 日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虚词“而、为、之”实词“穷”。
2、学习文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这些山水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然而当作者游西山时,方发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迹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 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11)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今义:
(12)颓然就醉 (古义 :;今义 :
(1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今义:
(14 )故为之文以志(古义:;今义:
(15)是岁元和四年也 ( 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
穷山之高而止()
而不知其所穷()
(2)梦
卧而梦()
梦亦同趣()
(3)始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今义:
(4)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今义: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
(6)颓然就醉(古义:;今义:
(7)游于是乎始(古义: ;今义:
(8)攒蹙累积( 古义 :;今义:
(9)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今义 :
(1 0)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