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五 词序(倒装句)素材

合集下载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1. 何陋之有?就像说有啥简陋的呢,难道有个隐藏的“陋鬼”不成?2.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这人,我跟谁混啊,难道和空气结拜?3. 宋何罪之有?宋国犯啥罪啦,难道宋国脸上写着“有罪”俩大字啊?4. 何厌之有?有啥满足不了的,难道是个填不满的“欲望黑洞”?5.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的时候带了啥呀,难道是带了一堆“神秘问号”?6. 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呢,难道沛公像个幽灵到处飘没个定处?7. 客何为者?客人是干啥的呀,难道是从外星来的“神秘客”?8.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此句中“会宾客大宴”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会大宴宾客”,就好像是本来要大宴宾客,结果宾客像被魔法召唤似的突然就聚齐了。

9.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这就好比说在高高的庙堂上的人像站在云端操心事儿,在远远的江湖里的人像在天涯海角还心系皇上。

1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就好像说那能跑千里的马是马中的“超级赛亚马”,一吃就能干掉一石粟。

11. 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一核舟”,这核舟就像个袖珍小世界。

12.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之人”,这就像在找一个能去秦国跑腿的“神奇使者”,可是还没找到。

1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荷担之子孙”,就好像是挑着担子的子孙像一群勤劳的小蚂蚁。

14.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为人五”“为窗八”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为五人”“为八窗”,这就像说舟里的五个人像五个小精灵,八个窗户像八只小眼睛。

15. 且焉置土石?而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呢,难道要把土石像扔垃圾一样随便丢吗?16. 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就像脑袋里灌了一吨的浆糊。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分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分析
(四)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4.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并不多见)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A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A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A在备战高考文言文考试中,熟练掌握特殊句式对提升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倒装、省略、比拟三个方面,为大家总结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式1. 完全倒装:谓语动词置于主语之前,这种句式常用于问句、感叹句等句型。

例1:春天到了,候鸟们迁徙到北方了。

倒装:春天到了,迁徙到北方了的是候鸟们。

例2:行至五月,则草木繁茂。

倒装:行至五月,则繁茂的是草木。

2. 部分倒装:谓语动词的一部分位于主语之前,常用于含有“不、没有、很、多”等修饰词的句子中。

例1:大江东去,浩浩荡荡,横扫千军。

部分倒装:大江东去,横扫千军的是浩浩荡荡的水势。

例2:玉山东南,一峰独立,云霞起伏。

部分倒装:玉山东南,云霞起伏的是一峰独立。

二、省略句式1. 主语省略:文言文中主语多为“天、人、君、我”等词,常出现省略。

例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省略主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是我们(指人)。

例2:非学无以广才。

省略主语:非学无以广才的是人们(指人)。

2. 谓语省略:主语之后的谓语动词可根据上下文进行省略。

例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省略谓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见)的是啼鸟(指鸟叫声)。

例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省略谓语:直挂云帆的是(可以)济沧海。

三、比拟句式1. 以“如”、“若”引导的比拟句例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比拟:君子的品德像(如同)坦荡荡的河流,小人的心情像(如同)长戚戚的蒿草。

例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比拟:明月的存在是(若)几时有的?用酒向青天询问(若青天能够告诉我明月的存在)。

2. 以“犹如”引导的比拟句例1: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比拟:日出东海,落在西山,愁若一天,喜若一天。

例2:沁园春·雪毛泽东比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通过掌握以上特殊句式,广大考生可以在高考文言文中更灵活地运用,提高语文成绩。

结语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考文言文的考试成绩至关重要。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特别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须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恩在公子能够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奔卫赵》)译文:“公子能够为别人困难而着急的地方在哪里呢?”(恩:<疑点代词>表中除此,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以当时的人并不赞赏他(这么看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并无我虞(译作:“我不蒙骗你,你不蒙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言》)译文:“问女儿在思索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矣复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置放在哪里?”(矣:<代>则表示疑点,相等于“何”,可以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次郎+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叩头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著,(我)凭什么脸面回去汉朝回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共类 (一)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共类 (一)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共类 (一)高中语文的复习中,文言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文言文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在高考中也是经常出现的考点。

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句式进行归类,加深记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的考试。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特殊句式的分类: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中常见的句型之一。

按照其形式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和全倒句。

常见的主谓倒装句有“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和“兴奋之余,吉光片羽,福如东海”的句式。

而常用的全倒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时不我待,与其成也,已成之矣”等。

二、省略句省略句是文言语言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考生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之一。

文言省略句分为动词省略、主语省略和宾语省略三种。

常见的动词省略句有“祸肆四海,亡秦九鼎”和“非其鬼而祭之矣”,常见的主语省略句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知音难觅,白首无成”,常见的宾语省略句有“陆地不通,百姓不安”的句式。

三、排比句排比句也是文言句式中的一种,是一种将相同语句排列在一起,呈现出高度可读性和美感的修辞方式。

排比句又分为对偶、三重、四重甚至五重等,比如“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夫子何为者,树德而立名”和“谷偏之客,采药于山;楚腰纤细,佩玉缤纷;琴瑟在御,莫不非然”的句式都属于排比句。

四、独立主格句独立主格句是由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动名词短语构成的。

如“吾闻之也,未能如入梦中耳”。

独立主格句结构紧凑,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五、比喻句比喻句是指以某种象征性的词语来取代另一种事物的表达方式,运用广泛。

比如,“世之奇士,不可遇也;或者生而知之者,或者久而不见之者”中的“奇士”就是用来比喻一些非凡的人物。

总结:以上这些独特的文言句式都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复习的难点之一。

我们通过整理排列,更加清晰地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应用,从而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

(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

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
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

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
A、甚矣,汝之不惠!
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