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现实主义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史

易卜生与《玩偶之家》
作者介绍
• 易卜生(1828—1906)挪威伟大的剧作家, 易卜生( )挪威伟大的剧作家, 享有“现代戏剧之父”的美誉。 享有“现代戏剧之父”的美誉。 • 早期(1850—1868)浪漫主义历史剧。 早期( )浪漫主义历史剧。 过渡作品:哲理剧《布朗德》 培尔金特》 过渡作品:哲理剧《布朗德》、《培尔金特》 • 中期(1868—1891)现实主义“社会问题 中期( )现实主义“ 剧” • 后期(1891—1906)象征主义心理剧。 后期( )象征主义心理剧。 建筑师》 小艾友夫》 《建筑师》、《小艾友夫》、《我们死人醒 来的时候》 来的时候》等。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小说《红与黑》—斯丹达尔 话剧《玩偶之家》—易卜生
斯丹达尔(1784----1842),原名:亨利•贝尔。 斯丹达尔(1784----1842),原名:亨利•贝尔。自 称是“人类心灵的观察家” 19世纪中期法国杰 称是“人类心灵的观察家”。19世纪中期法国杰 出的实现主义作家, 出的实现主义作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的奠基人之一。 学的奠基人之一。 成长环境:母亲早逝,父亲冷漠,神父严格, 成长环境:母亲早逝,父亲冷漠,神父严格,外 祖父的启蒙思想的影响 个人经历:随拿破仑南征北伐,意大利侨居, 个人经历:随拿破仑南征北伐,意大利侨居,被 作为烧炭党人驱逐出境,离开情人返回法国 作为烧炭党人驱逐出境, 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1、米兰时期,《意大利绘画史》最先提出了有关 米兰时期, 意大利绘画史》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 2、巴黎时期:(高峰时期)。主要成就:文艺评 巴黎时期:(高峰时期)。主要成就: :(高峰时期)。主要成就 论和小说。 拉辛与莎士比亚》 论和小说。《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1827年发表了 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1827年发表了 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 1829年著名的意大利 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1829年著名的意大利 题材的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1830年长篇小 题材的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1830年长篇小 说《红与黑》的出版,标志着作者创作的高峰。 红与黑》的出版,标志着作者创作的高峰。 3、奇维塔维基亚时期:《吕西安•娄凡》(《红 奇维塔维基亚时期: 吕西安•娄凡》 与白》 巴马修道院》 与白》)《巴马修道院》 司汤达的墓碑 亨利. 亨利.贝尔 米兰人 生活过 写作过 恋爱过
外国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形成条件:现实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社会基础:19世纪初,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新秩序下,金钱主宰一切的冷酷现实,使欧洲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现实由不安到失望,不满情绪日益加深,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2.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中后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学说都很丰富。
哲学有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孔德的实证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自然科学成就则有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
这些成就从整体上启发人们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并研究世界,探求表现现实的新方法,极大的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艺术特征:1.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3.人道主义精神4.现实主义以叙述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欧美各国现实主义特点: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性和揭露性。
批判锋芒由强到弱,与浪漫主义共同发展。
英国:产生于30年代,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70年代后逐渐衰落。
主要表现了劳资矛盾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浓厚。
俄国: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五六十年代不断发展,70到80年代达到鼎盛阶段,20世纪初逐渐衰落。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锋芒直指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
(普希金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塑造俄国第一个多余人形象)美国:真正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这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有关。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往往从民主主义理想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和人民性。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开了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龚古尔兄弟是其倡导者。
论真实性追求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古典主义中的不同表现

论真实性追求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古典主义中的不同表现——文学0807班201011120727王玥琅摘要:在艺术作品中真实地再现生活一直是许多艺术家追求的目标。
在历史到现在的文学思潮中, 真实性的概念有了新的意义。
本文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四个方面追溯了艺术真实性的不同追求表现。
关键词:真实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古典主义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古典主义的释义真实大致可分为三类: 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和政治真实。
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 政治真实一般高于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须以生活真实为根据、为源泉,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深刻揭示;艺术真实应当高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包含着作家主观的思想倾向,艺术理想与审美评价,是客观真实与主观倾向的统一。
对于艺术真实,艺术家创造的产物,是一种主观认定的、虚构的真实。
艺术真实性的追求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古典主义中的具有的不同表现。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后欧洲文艺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艺创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原则,在20世纪仍在发展。
它不仅继承了19世纪的传统,也吸收和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手法,从而艺术地揭示了20世纪的新过程和新特征,并且出现了像R.罗兰和法朗士、海明威和德莱塞等一批优秀现实主义作家。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浪漫主义是一种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创作方法。
自由是浪漫主义者追求的目标。
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反应。
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和进化论。
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主张“客观”、“冷漠”的福楼拜的创作可谓自然主义的先声。
古典主义是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君主专制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或文艺流派。
西方绘画经典:19世纪现实主义

西⽅绘画经典:19世纪现实主义在19 世纪,资本主义的欧洲,迅速发展的⼯业化进程给社会带来巨⼤变化。
⼤都市⾥集聚了众多⼈⼝,⼴⼤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落到少数⼈⼿中,贫富的悬殊令敏感的⽂学家和艺术家难以忘怀,他们把⽬光转向⾝边发⽣的现象,把新的现实化成作品。
他们如实地再现了当代社会的种种情景,使以往难以闯⼊⽂艺殿堂的现象涌了进来,扩展了⽂艺的地域。
这批⽂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理论和实践,构成了现实主义的潮流。
以风景画为主的巴⽐松派的出现,反映了⼀些画家希望通过⾃然风光的描绘,寄托他们民族的情感和向往⾃由的理想,⽤⾃⼰的作品揭⽰社会的⽭盾和不公,表现普通⼈和他们的⽣活,颂扬他们⼼灵中的美好东西。
在19 世纪中叶,现实主义绘画普遍出现在欧洲等地,成为继浪漫主义之后的⼜⼀重要现象。
巴⽐松画派的重要性,不仅在它以新的精神开辟了法国民族风景画的道路,⽽且成为后来印象派风景画的直接的先导。
《头戴珍珠的⼥郎》法国柯罗布上油画 70CM×55CM巴黎卢浮宫藏此幅画是柯罗晚年的精⼼之作。
从画中可以看出⼈物的构图安排与处理⼿法,都受了达·芬奇的影响。
然⽽不同的是画家笔下的⼥性是沉静的,眉黛间微露淡淡的忧思之感。
她的魅⼒在于善良、纯洁和富于内涵的性格特征。
这幅肖像画的另⼀优点是画家对⾊调的处理。
画家⽤⾊调古雅的服饰和背景来衬托少⼥的青春之美,同时给⼈以浑厚、沉着之感。
作于1868~1870年间,是⼀幅优美的肖像杰作,⼀个戴着⽤树叶编的“花环”的青年⼥⼦,⼀⽚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观众把这个影⼦误认作珍珠。
这虽是⼀个错觉,却表达了这幅画所追求的审美理想。
《头戴珍珠的⼥郎》在卢浮宫展出时,是与安格尔的《⼟⽿其浴室》并排的,观众⾮常清晰地⽐较出两者的艺术观念的差别。
柯罗笔下妇⼥的表情,都有⼀个共同性,即是凝视与沉思性,缺少笑容,模特⼉按照画家指定的意⼤利民间服饰来进⾏打扮。
这幅肖像标志着柯罗在⼈物画上的风格的统⼀性,那就是始终以和谐和完整的艺术形象,使画⾯产⽣诗⼀般清新和浓郁的⽓氛,如他的风景画那样。
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浅析

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浅析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浅析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的结果,首先在法国、英国出现萌芽,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最终达到整个欧美文化的高峰,成为十九世纪西方一个主要的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是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阶级斗争,所以这个时代的实主义世界观更多看到的是人类恶的本性,以及人类历史中周而复始的经验悲剧。
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在时代交迭中移易更新,现实主义有着高扬低回的曲折发展过程,但因其所固有的与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使它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对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分析和把握,也有益于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借鉴和发展。
本论文把对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研究的着重点投放在对作品的体验与把握中,因为作品不仅是个人化的文学传达方式,更是倾注了作家对于广大民众生存境况与生活命运的同情关心和理解拯救的呈现。
从十九世纪的艺术立场上反映广大民众对于现实变革利害攸关的联系和价值判断的作品,也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营养的丰富性和多维度提供了良好基础。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无论是从创作手法还是写作视角上都呈现出单一到多样化发展,并在后期形成多种流派,这一基本特征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多元化发展的出现,例如心理现实主义、纪实现实主义、象征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的守望等文学流派,都可以看作是对十九世纪文学的某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一、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共性特征目前我国对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共同的特征研究得比较全面和成熟,概括起来其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客观具体,追求真实的艺术模式,强调如实反映生活。
偏重于冷静地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把文学作为研究社会的手段,展现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与现实相符合。
现实主义的先驱——十九世纪法国的巴比松画派

现实主义的先驱——十九世纪法国的巴比松画派[论文关键词]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风景画[论文摘要]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欧洲画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期,艺术越来越紧密地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
为了追求真实性,以柯罗、卢梭、米勒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画家,齐聚巴黎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他们遵循“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创作原那么,在大自然中直接进行风景画的创作,构建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流派一巴比松画派。
文中将对其创作原那么与美学特征进行相关的阐述。
一、巴比松的地域环境及人文环境19世纪的法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革,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与资产阶级进行直接的对抗。
人们开始对资产阶级的各种生活方式产生不满,要求直接面对现实生活。
此时,艺术家也把目光转向现实,随之也产生了许多新思想。
现实主义美术就在这个时期诞生,巴比松画派可谓其中的代表。
巴比松是位于法国巴黎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在激荡的历史洪流中显得格外安静、祥和。
它位于著名的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处,以其优美的风景吸引了大批的画家在那里作画,甚至定居于此,形成文明于世的巴比松画派。
巴比松又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庄,米勒的一个学生曾于1855年在那里住过,他写到:“巴比松是一个地道的乡村那里既无教堂和公墓,也无邮政所和学校。
没有小铺,也没有任何商贩;没有社交生活的中心,甚至没有乡村小酒馆,只有两家小客栈,在夏季供画家租用。
〞正是这个闭塞的“世外桃源〞成就了那些伟大的风景画家。
二欧洲风景画开展的新阶段在欧洲,风景画最早是在古希腊、罗马的宗教神话故事中以“背景〞的身份出现的。
直到l7世纪,以纯粹描绘乡村景色的荷兰风景画的出现,它才真正从“背景〞中独立出来。
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风景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风景画的开展。
到了l9世纪中期,一批不满现实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满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真诚,先后来到了巴比松,这个巴黎南郊五十多公里处的小村庄。
他们酷爱大自然,坚决反对学院派虚假造作的历史风景画程式,提出了“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宣言,决定以自然为师,直接描绘真实动人的自然美景和田园风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巴比松画派。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摘要: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在欧洲兴起。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这部小说以主人翁于连的个人奋斗和失败遭遇为主线,反映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对封建贵族和教会作出了揭露,描述了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的恐慌、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绪。
本文将分析小说作者司汤达对于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理解及其代表作《红与黑》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展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理论主张。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司汤达红与黑典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源于19世纪30年代,后在欧洲兴起,阶级矛盾和社会弊病的日益揭露与激化是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产生的现实根源。
18世纪末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初已扩展到整个欧洲。
经济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政治的变动。
批判现实主义是一次影响全欧的文学思潮,首先在法国开始。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批判现实主义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对社会的抽象抗议和对未来的空洞设想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①,深入了解和努力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成为社会潮流。
对于现实主义精神,司汤达有他独特的见解。
首先,他认为文学必须反映人民的现实状况,适应时代的要求。
他贬斥过时的新古典主义,而肯定浪漫主义,实际上阐述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思想。
他自己解释说:“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
这种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可能给人民最大的愉快”,而“古典主义提供的文学是给他们的祖先以最大的愉快”,是“主张今天仍然摹仿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并且以为这种摹仿不会使19世纪的法国人打呵欠,这就是古典主义。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无产阶级文学)
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
争生活 为 20 世纪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 展奠定基础 代表人物:鲍狄埃《国际歌》,米 雪儿《红石花》,于勒·瓦莱斯
巴黎公社文学特征 真实地纪录了巴黎人民英勇的事 迹和反对派血腥镇压的滔天罪行。 ② 表现了被压迫阶级为争取做人的 权利而斗争的主题。 ③ 塑造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 ④ 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诗歌形式
福楼拜(1821-1880)
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创作中偏重于客观事实和精雕细刻, 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 和严谨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 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人》是其的最
高成
就。
小仲马 小说家,剧作家 代 表 作 : 《 茶 花 女 》 ( 1848 ) , 作品描写巴黎高级妓女玛格丽特的 爱情悲剧。
斯托夫人《汤姆大伯的小屋》 詹姆斯,开了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
代表作:《苔瑟·密勒》 欧·亨利,世界三大短篇大师之一。代表作 《麦琪的礼物》等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 马克·吐温,被称为“文学中的林肯”。代表 作:《竞选州长》,《镀金时代》等
思考题:
1.
名词解释:自然派、多余人、俄国小人物、新人 形象
1.
法国文学。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 的策源地。 特征: ① 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矛盾 ② 揭露金钱的罪恶 ③ 描写个人反抗者形象
斯丹达尔
法 国 现 实 主 义 文 学 的 奠
基人 1830 年 发 表 法 国 第 一 部 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
巴尔扎克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代表
一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术语解释
(1)自然派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该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参考文献
*《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张德明国外文学2002年第1期*白日梦、男权思想、女性意识——三个家庭教师形象背后的作家世界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
*回归母爱——精神分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
宋军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
*以系统自组织原理看于连性格的自在性与自主性蒋承勇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2期
*于连和高加林于洪笙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3期
个人选择和历史境遇中的生存——于连、拉斯蒂涅、高加林形象比较岳斌硕士论文中国知网2007年
*(法)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法)巴尔扎克著欧也妮•葛朗台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圣伯夫与巴尔扎克》,《驳圣伯夫》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5月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2-463页
*(法)巴尔扎克著巴尔扎克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3月
*高老头和李尔王父爱比较研究易宋江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
期
*巴尔扎克全集(30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蒋芳巴尔扎克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李健吾《福楼拜评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刘白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童真狄更斯与中国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严幸智狄更斯与他的时代博士论文南京大学2002
*罗经国狄更斯的创作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法)莫洛亚著狄更斯评传王人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罗经国编选狄更斯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任子峰俄国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刘文飞阅读普希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张铁夫等普希金新论——文化视域中的俄罗斯诗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1988
*格非《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复调》《花城》2010年第3期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诺斯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