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自然概况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自然概况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自然概况苏尼特左旗,通常称东苏旗,地处蒙古高原中北部,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北部,地处东经111°30′~115°12′,北纬42°48′~45°05′。
东邻阿巴嘎旗,南与正镶白旗、正蓝旗毗邻,西与苏尼特右旗相连,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16公里。
旗所在地满都拉图镇,距锡林浩特市204公里。
总面积33469平方千米,至2005年底总人口34251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60.8%,汉族人口占38.7%,其它少数民族占0.5%,牧业人口占56.7%。
旗人民政府驻满都拉图镇,邮编:011300。
代码:152523。
区号:0479。
拼音:Sunitezuo Qi。
【行政区划】苏尼特左旗辖3个镇、2个苏木:满都拉图镇、巴彦淖尔镇、查干敖包镇、巴彦乌拉苏木、赛罕高毕苏木。
辖49个嘎查。
3个街道乌兰街道、锡林街道、东城街道。
【历史沿革】苏尼特,系蒙古族部落名。
蒙语称东为左。
据史料记载,公元17世纪30年代初,苏尼特部落在额尔额贡嘎鲁特、奈嘎力纳布其图等地游牧。
清崇德三年(即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其部族首领率部南下归顺清朝。
1641年,清政府设置苏尼特左翼旗和苏尼特右翼旗,并延续至今。
苏左旗历经35代君王,传承王位305年。
1946年7月,苏尼特左旗人民政府成立,旗政府设在满都拉图镇。
2000年,苏尼特左旗辖2个镇、12个苏木:满都拉图镇、贝勒镇、白日乌拉苏木、达日罕乌拉苏木、赛罕高毕苏木、洪格尔苏木、德力格尔罕苏木、昌图锡力苏木、巴彦都兰苏木、达来苏木、巴彦宝力道苏木、巴彦乌拉苏木、巴彦淖尔苏木、查干敖包苏木。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761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满都拉图镇9050 贝勒镇7541 巴彦淖尔苏木2530 德力格尔罕苏木2059 白日乌拉苏木1865 巴彦宝力道苏木1866 昌图锡力苏木1367 巴彦乌拉苏木2415 巴彦都兰苏木1321 达赉苏木1542 洪格尔苏木1621 查干敖包苏木1330 赛罕高毕苏木1146 达日罕乌拉苏木1959。
干旱对苏尼特右旗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干旱对苏尼特右旗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作者:王晓娜来源:《农业与技术》2012年第08期摘要:本文利用苏尼特右旗多年气候资料对当地草原干旱特征以及干旱灾害发生规律进行总结,分析了旱灾对苏尼特右旗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科学减灾措施。
关键词:干旱灾害;草地资源;生态环境;影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1苏尼特右旗草原干旱特征分析苏尼特右旗地处干旱、荒漠草原,无水区占全旗总面积的86%,为旱灾频发地区。
苏尼特右旗草原年平均降水量,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降水总体偏少,多干旱天气出现,属典型的干旱大陆性气候。
草原冬、春两季降水量较小,以冬季降水量为最少,平均,占全年降水量的;夏季降水量相对偏多,平均降水量为,占全年降水量的。
草原月平均降水量变化大,其中1、2、3、4、11、12月份月平均降水量均低于10mm,以1月平均降水量最少,只有;7、8月份月平均降水量可达到40mm以上,其中7月平均降水量最多,为,但7~8月气温高,蒸发量大,由此可见全年大部分时间苏尼特右旗草原都处于严重干旱状态。
这种总降水量少、降水量不稳定、地表水缺乏的现象,使得苏尼特右旗草原干旱程度严重,干旱灾害频发且连发,十年九旱、两年一中旱,五年一大旱;春季轻度以上干旱频率为、中度以上干旱频率为25%、大旱频率为,夏季干旱发生频率分别为轻旱、中旱、大旱,春夏连旱频率较高,连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春夏季干旱发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尼特右旗草原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了约30mm。
由于苏尼特右旗境内地表无常年性河流,地下水位低,草原生物生长全依赖于自然降水,因此这种干旱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2干旱对苏尼特右旗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草原生产力的影响干旱对草原的影响最明显的表现在对草原生产力的影响,草原生产力核心就是产草量,因此产草量可作为干旱对草原影响最直观的评价因子。
苏尼特右旗草原降水稀少,土壤蒸发量大,风沙天气多,春夏季干旱严重,牧草主要生长期的严重干旱缺水直接影响牧草的返青、生长,降低牧草产量和质量,进而使大量牲畜因缺水缺草料而掉膘、染病或死亡,降低农牧民经济收入。
锡林郭勒盟概况(新)

锡林郭勒盟概况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首都北京的正北方,东经111°59′至120°00′,北纬42°32′至46°41′,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
全盟总人口101.6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西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交界,南与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毗邻,东与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相连,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具有北开南联、贯通东西的优势。
现辖9个旗2个市1个县1个管理区,即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乌拉盖管理区,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对蒙古国的国家一类口岸,其中二连浩特是我国最大的对蒙陆路口岸,也是内地通往蒙、俄、东欧最便捷的大陆桥。
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4℃,无霜期90-130天,年降水量200-400毫米。
以高平原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平均海拔1000米。
锡林郭勒盟历史悠久。
二连盐池恐龙化石群世界罕见,主要有亚洲鸟龙、欧式阿莱龙、姜氏巴克龙、蒙古满洲龙等。
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存,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等中国北方民族曾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境内分布有青铜器时代的古岩画群,秦汉时期的长城遗址,以及乌桓山、鲜卑山和突厥石人等遗迹。
辽代为上京道所辖,遗有大量古墓。
金代曾筑有大量长城,史称金界壕,至今仍有大量遗存。
十三世纪中叶,建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1260年忽必烈皇帝在此继位,元上都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清朝开始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一般三年举行一次会盟。
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伦淖尔召集蒙古各部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会盟。
1743年,在锡林额尔敦敖包山下始建贝子庙,乾隆皇帝赐名崇善寺,经过七代活佛陆续扩建,成为内蒙古喇嘛教四大寺院之一。
锡盟概况

锡盟概况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17.2%。
人口总数100.6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人口密度仅4.95人/平方公里。
全盟行政区划13个旗县市(区),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是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与首都北京直线距离为460公里,与呼和浩特市直线距离为470公里,与沈阳直线距离为620公里,南部草原距北京最近距离仅180公里。
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市,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
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
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国务院批准的陆路口岸,是我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及东欧各国的重要大陆桥,目前年吐土能力超过1240万吨。
由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组成的交通网四通八达,11条国省干道贯通东西南北;有集二、集通和锡蓝3条铁路,直通东北、京津地区的三条铁路通道正在加紧建设;锡林浩特机场可起降中型客机,有通往北京、呼市的航班。
锡林郭勒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畜牧业资源丰富,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的五分之一,2006年牧业年度牲畜头数1450万头(只),年出栏牲畜800万头(只),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
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已发现矿种80余种,探明储量的30余种。
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已探明储量1393亿吨,探明及预测储量1883亿吨;各煤田中资源储量超过100亿吨的有胜利、白音华、额和宝力格、高力罕五间房5处,其中,胜利、白音华已列入国家规划矿区。
10—100亿吨的有21处,这些煤田普遍具有埋藏浅、煤层厚、结构稳定、开采条件好的特点,适合于露天开采。
煤质以中灰、低硫、低磷的褐煤为主,是优质的动力煤和化工用煤。
锡盟的铁、锡、铜、铅、钨、铬、钼等金属矿和石油、天然碱、盐、石灰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的储量也非常可观,其中石油、天然碱、盐、石灰石的探明储量分别为2亿吨、4500万吨、3000万吨和22亿吨。
苏尼特右旗旅游景点

苏尼特右旗旅游景点
苏尼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以下是推荐的旅游景点:
1. 苏尼特右旗草原:苏尼特右旗草原广阔辽阔,草原上雄伟壮丽的风景令人叹为观止,是该地区的旅游亮点。
2. 苏尼特右旗博物馆:博物馆陈列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了解苏尼特右旗的历史和文化的好去处。
3. 尼格尔河谷:位于苏尼特右旗境内,河谷地貌秀丽壮观,有迷人的风景和丰富的生态环境,是徒步旅行和拍摄摄影的好地方。
4. 大柴旦湖:苏尼特右旗境内的一个天然湖泊,湖水清澈碧蓝,周围山峦环绕,风景优美,是野营、钓鱼和观鸟的好地方。
5. 娱乐城:苏尼特右旗有几家娱乐城,提供各种娱乐设施和活动,包括赌场、酒吧、夜总会等,是夜生活的好去处。
6. 云公巴图温泉:位于苏尼特右旗境内,温泉水温适宜,水质清澈,富含矿物质,可以享受温泉疗养和放松身心。
以上景点只是苏尼特右旗的一部分,还有其他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值得一游。
锡林郭勒盟和张家口市各县简介

锡林郭勒盟简介∙锡林郭勒盟以其辽阔的草原,富集的资源和独特的风光驰名中外.在这片20.3万平方公里的绿色国土上,有中国唯一被纳入国际生物圈的草原自然保护区有中国通往蒙古国的唯一铁路口岸----二连浩特口岸,拥有一碧万顷的天然牧场和内蒙古自治区四分之一的牛羊。
这里还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绿色宝库。
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难以取代的草原旅游胜地。
年平均气温0—3℃,结冰期长达5个月,寒冷期长达7个月,1月气温最低,平均-20℃,为华北最冷的地区之一。
7月气温最高,平均21℃。
年较差为35—42℃,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42.4℃,日较差平均为12—16℃。
平均降雨量295mn,,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最大降水量628毫米(太仆寺旗1959年),最小降水量83毫米(二连市1966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每年11—3月平均降雪总量8—15毫米,1977年10月26日一29日降雪总量达36—48毫米,降雪中心达58毫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下,蒸发量在1500—270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递增。
二连市最大蒸发量达到3150毫米(1963年)。
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5—6月份。
年日照时数为2800—3200小时,日照率64—73%,无霜期110一130天。
总人口近百万,现有蒙古、汉、回、藏、朝鲜、达斡尔等24个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蒙古族占全盟总人口的29.6%。
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富集,景色秀美,人情淳朴,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锡林郭勒草原有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这里有始建于秦、辽、金代的古长城遗址,有突厥人留下的神秘的石人,有明成祖朱棣当年北征时期驻扎军队的地方,并铭碑"玄石坡","立马峰",有元朝陪都上都城遗址,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曾将此作为临时首都,与大都城并称元朝两都。
古刹贝子庙,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
锡盟概况

锡盟概况一、基本盟情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驻地锡林浩特市,是距京津冀经济圈最近的草原牧区。
常住总人口104万,有蒙、回、藏、朝鲜、满、达斡尔等23个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30%,土地总面积20.26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原面积18万平方公里。
辖9旗2市1县和1个管理区,其中:2市(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9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1县(多伦县)、1管理区(乌拉盖管理区)。
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
锡林浩特:意为高原的城。
二连浩特:“二连”原名“额仁”,沿用市郊“额仁达布散淖尔”(现译二连盐池)之名。
“额仁”是牧人对荒漠戈壁景色的一种美好描述,有海市蜃楼的意思。
阿巴嘎:由一个古老的部落演变而来,汉语“叔叔”之意。
因部落首领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力古台后裔,故将其所率部落称为“阿巴嘎”部,并沿用至今。
苏尼特:苏尼特部落有一名将叫格鲁根巴特尔,与元太祖成吉思汗同姓。
他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立过汗马功劳,因而划地赐名。
之后又被区划为左旗、右旗。
乌珠穆沁:意为葡萄山之人。
该部落原来居住在新疆阿尔泰山脉的葡萄山边,那里漫山遍野都是甜美的野葡萄。
因与察哈尔林丹汗不和睦,搬迁到现在的乌珠穆沁草原。
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属于八旗制度地名,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镶黄旗是清代八旗之首,与“正黄旗”、“正白旗”并称上三旗。
正镶白旗由历史上著名的察哈尔蒙古八旗正白旗、镶白旗及明安旗、太右旗的一部分合并而成。
正蓝旗是清代八旗之一,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
太仆寺:中国古代朝廷的中央机构之一。
“太仆”为春秋时掌管皇室御马和马政的官,秦、汉时为九卿之一。
太仆寺旗,汉代为匈奴地。
明代,属蒙古察哈尔部牧场。
清朝,置太仆寺左翼牧场。
多伦县:多伦为蒙古语多伦诺尔的简称,意为七个湖泊,又称“七星潭”。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自然概况

锡林浩特市自然概况锡林浩特市位于锡林郭勒草原中部。
北纬43°02′-44°52′,东经115°13′-117°06′。
东邻西乌旗、西依阿巴嘎旗、南与正蓝旗接壤、东南与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相连、北同东乌旗为邻。
市区至首都北京和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的距离分别为610公里和620公里,是锡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
市境南北长208千米,东西长143千米。
总面积14592平方公里。
至2005年总人口15590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84.2%,含蒙、汉、回、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17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
市人民政府驻地邮编:026021。
代码:152502。
区号:0479。
拼音:Xilinhaote Shi 。
行政区划锡林浩特市辖7个街道、1个镇、2个苏木、6个国有农牧场:希日塔拉街道、宝力根街道、杭盖街道、楚古兰街道、额尔敦街道、南郊街道、巴彦锡勒街道、阿尔善宝拉格镇、宝力根苏木、朝克乌拉苏木。
蔬菜农场、奶牛场、贝力克牧场、毛登牧场、白音锡勒牧场、白银库伦牧场。
历史沿革锡林,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山丘”或“草原”。
锡林浩特意为“草原之意”或’山城”。
古代新石器中、晚期,今锡林河水库西侧发现有人类活动遗址。
先后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及石核、石片等石器,证明距今4000~6000年以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事涛游猎养畜和原始手工业生产。
阿巴哈纳尔部:“汉,上谷郡北境,晋为拓跋氏地,隋及唐初为突厥所据,辽为上京道西境,金为北京路西北境,元属上都路,明入于蒙古。
”康熙六年(1667年),栋伊思喇布初授札萨克固山贝子世袭罔替。
康熙五年(1666年),色棱墨尔根亦来归。
康熙六年(1667年),诏授札萨克多罗贝勒世袭罔替,遣官指示阿巴嘎部移牧他所,以旧牧地给阿巴哈纳尔。
栋伊思喇布掌左翼,佐领九,驻乌勒陀罗海(《大清会典》作阿尔噶灵图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自然概况苏尼特右旗位于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西部,是锡盟的西大门,东邻苏尼特左旗、镶黄旗;南靠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商都县;西接乌兰察布市的四子王旗;东北与本盟二连浩特市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18.15公里。
地理位置为东经111°08′~114°16′,北纬41°55′~43°39′。
总面积22461平方公里,总人口68402万人,由蒙、汉、回、满等11个民族组成。
旗人民政府驻赛汉塔拉镇,邮编:011200。
代码:152524。
区号:0479。
拼音:Suniteyou Qi。
【行政区划】苏尼特右旗辖3个镇、3个苏木:赛汉塔拉镇、朱日和镇、乌日根塔拉镇、赛罕乌力吉苏木、桑宝拉格苏木、额仁淖尔苏木。
【历史沿革】苏尼特,系蒙古族部落名。
蒙语称西为右。
清初设旗。
2000年,苏尼特右旗辖2个镇、1个乡、14个苏木:赛汗塔拉镇、朱日和镇、乌日根塔拉苏木、巴彦朱日和苏木、布图木吉苏木、吉呼朗图苏木、阿其图乌拉苏木、格日勒图敖都苏木、阿尔善图苏木、脑干诺如苏木、都呼木苏木、都仁乌力吉苏木、桑宝拉嘎苏木、赛罕乌力吉苏木、额仁淖尔苏木、锡林诺如苏木、新民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7688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赛汉塔拉镇38060 朱日和镇1989 巴彦朱日和苏木2841 都仁乌力吉苏木2013 布图木吉苏木2916 赛罕乌力吉苏木2583 瑙干诺如苏木1596 阿其图乌拉苏木1996 桑宝拉格苏木1961 锡林努如苏木609 乌日根塔拉苏木2562 额仁淖尔苏木1139 格日勒图敖都苏木1518 吉呼郎图苏术954 阿尔善图苏木598 都呼木苏木1574 新民乡5282 查干淖尔碱矿虚拟镇6689。
【地形地貌】地处乌兰察布高平原东侧,阴山山脉之北。
地质构造属于古湖盆上升而成的层次剥蚀高平原,海拔900-1400米,最高1670米,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大致可分三个阶梯.第一阶梯南接阴山山脉北麓,地势最高,海拔l200米以上,山丘起伏较大,河谷侵蚀切割较明显,由变质岩和不同时期的花岗岩组成。
第二阶梯为朱日和镇以北至赛乌素,海拔1000-1200米之间,地势较平坦,其间有大小不等的古湖泊及古河道遗迹,表层大部分以第三组和中生代的红色砂岩、泥岩和沙砾岩为基底,上面覆有不厚的第四组残积物和风积物。
第三阶梯海拔低于1000米,多在900米左右,为全旗最低点,是著名的二连盆地。
区内有面积不大的盐湖、碱湖低地。
西北角有一片剥蚀丘陵,由古老的变质岩和火成岩组成,在强烈的剥蚀作用下,岩石裸露,同时由于西北风的搬运作用,沿其东南缘形成一条顺风而下的沙地。
【气候资源】本旗属于中温带亚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的主要特点是:春季干旱风大,温差变化剧烈;夏季短促干热,将雨增多而且集中,但热无酷暑;秋天晴朗天增多,凉爽宜人;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慢长。
光能资源光能资源较为丰富。
太阳辐射年总量为6204.8兆焦耳/米²,空间分布特征是北部大于南部。
牧草生长期(4~9月),太阳辐射总量为4031.80兆焦耳/米²,占年总辐射量的65%。
年光照总时数为3205.8小时,日照率达73%,牧草生长期日照时数为1800.6小时,日平均日照数近10个小时。
光能资源丰富,能够满足牧草生长期对光的需求,但光能利用率很低,以天然草场产量计算,光能利用率仅在0.1%以下。
热能资源本旗年平均气温4.4℃,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为28.1℃,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为-16.5℃,气温年较差44.6℃,日较差为13.6℃。
极端最高气温为38.9℃(1972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5.9℃(1965年)。
气温稳定通过5℃,间隔日数为180天,积温3078.5℃,稳定通过10℃,间隔日数为146天,积温2757℃,稳定通过20℃,间隔日数为48天,积温1120.9℃,稳定通过0℃的积温分布为东南部3113℃,中部3150℃,北部3175℃。
积温从南往北,随着海拔高度下降而增加,年平均气温中北部较高,北部和南部较低。
本旗无霜期平均为135天。
初霜在9月20日,终霜在5月27日。
土壤平均冻结日期为11月初,解冻日期为4月中旬,历年最大冻结土深度为239厘米。
热能是牧草对热量条件的要求。
降水水分资源少而集中。
年平均降水量177.2毫米,最高曾达到393.8毫米(1959年),最少仅有91毫米(1980年),降水量分布也不均匀,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东南部为250毫米,中部有200毫米,到北部中蒙边界一带只有150毫米,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9%,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0多倍,为2500毫米,故降水远远补不上蒸发的消耗,因此,大部分年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威胁。
风能资源风能资源丰富,但危害也很大。
本旗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冬季多西北大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5.2米/秒,≥17米/秒(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为56.3天,最多年份可达112天(1978年在朱日和),全年≥3米/秒(2级风)的年平均日数为296.9天,占全年总日数的81%,按国家标准年平均风速≥3米/秒的天数为250天即为丰富地区的划分标准,本旗在国内属于风能资源最佳区。
但大风带来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在目前条件下还无法避免对农牧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大风使土壤沙化,草场沙化,耕地的表层土被吹蚀,只剩下沙石,肥力损失严重致使沙化面积也在逐年扩大。
纵观气候条件,降水便低,干旱高温,加上大风,对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的影响,干旱使植物生长不良,覆盖度低。
大风的剥蚀和堆积作用,造成土壤风蚀和沙化,高温加剧有机物分解散逸,是决定本旗土壤肥力水平低,牧草产量低的重要原因。
【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全旗地表水资源,南部较丰富,由南向北递减。
境内无长年性河流,淖尔多但水量少,多呈季节性积水。
赛汉塔拉高平原区有一处泉水,水量为15.8万米3/年。
沙漠区为不产流区。
丘陵区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447.8万米3/年。
根据已建工程的蓄水能力和远景规划地表水的可利用条件,地表径流的可利用率为40%。
地表水利用量计算为579.1万米3/年,地表水总量为1463.6万米3/年。
地下水资源全旗地下水资源北部较丰富,由北向南递减。
主要分为5个区:⑴赛汉塔拉高平原机井、筒井综合供水区。
本区分布在我旗中部和西部这一广大地区,面积占全旗总面积的53.26%。
地下水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水位埋深3~20米)及第三系、白垩系碎屑岩孔隙水(水位埋深100~200米)为主。
从朱日和丘陵区边缘至齐哈格图呈条状分布,是本旗地下水主要富水地区,单井涌水量在500~1000吨/日。
⑵塔木沁塔拉机井供水区。
本区地处本旗北部,面积占总面积的10.69%。
本区于赛汉塔拉高平原相连,地势也基本相同,但本区浅层地下水贫乏。
地下水以第三系、白垩系孔隙水为主,水位埋深50~100米。
单井涌水量在本区东部锡林浩如苏木一带为80~300吨/日,在西部的乌日根塔拉苏木一带500~1000吨/日。
⑶呼吉尔洼地供水困难区。
本地区处于本旗东北部,面积占总面积的5.37%。
属于高平原上的短陷剥蚀洼地,地表第三系红层出露,因此,洼地中段有乌兰沟之称。
地质构造上缺乏浅水富有条件,浅层水贫乏。
本区现有缺水草场占全旗总面积的10.1%。
⑷呼力更索木丘陵地表水,地下水综合供水区地处本旗南端,占总面积的13.1%,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位埋深1~4米,单进涌水量为0.18~5吨/小时,又是本旗地表径流区,有一定的提蓄条件,已建小型地表水利工程4处。
⑸赛汉西里沙地筒井供水区:主要分布在浑善达克沙地,占总面积的17.58%,地下水以风积沙、中细沙孔隙水为主。
埋深3~5米,单井涌水量0.1~3吨/小时。
【土地资源】本旗土地资源丰富,主要以牧业用地为主,但生产能力低。
土壤类型较简单,由于受干旱、风蚀和沙化的影响,土地肥力很低。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全旗土地类型共分8个一级类,27个二级类,16个三级类,11个四级类。
开展这项工作,主要是依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来划分这八类土地,只反映利用现状,不反映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能力,并根据现状量算各类土地面积。
全旗土地总面积为39464041亩,其中:耕地占全旗土地面积的0.38%;园地最少,林地占0.08%;牧草地面积占98.2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0.47%;交通用地占0.11%;水域占0.35%;未利用土地占0.37%。
土壤资源利用状况本旗地处干旱、半荒漠地区,降水量很少,蒸发量大,风大频度高,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为草原土,其特点是具有腐殖质积累与钙积化过程。
据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分为8个土类,17个亚类,31个土属。
⑴全旗从整体上来看以朱日和为界分南(栗钙土)北(棕钙土)两个地带性土壤。
隐域性土壤:灰色草甸土、沼泽土、盐土、碱土、风沙土和潮土。
⑵土壤肥力特征:土壤肥力总的状况是有机质含量少、缺磷缺氮。
从分布趋势看,由南向北肥力递减,根据养分含量标准,结合本旗具体情况,拟以:氮含量4级以上为高氮,5级为中氮,6级为低氮,磷含量亦同。
本旗土壤改良利用分为3个区:Ⅰ区为高氮中磷区,全氮含量0.08~0.1%,速效磷含量3.26~4.59PPm;Ⅲ区为中氮中磷区,全氮含量0.054%~0.072%,速效磷3.14~4.25PPm;Ⅱ区为低氮低磷区,全氮0.05%以下。
从总的肥力指数看,本旗适用于畜牧业的土地面积为最大,适用于发展林业的次之,不利用发展农业生产。
【生物资源】植物资源本旗共有野生植物48科、155属、246种,有禾本科35种,菊科31种,其次豆科23种;藜科22种;其它是杂类草,野生经济植物也很丰富,特别是药用植物,有蒙古黄芪、麻黄、甘草、知母、天冬等,食用菌及食用植物有发菜、蘑菇、蕨菜等。
野生动物野生动物资源有黄羊、地鸨、百灵、狐狸、蛇、刺猬、黄鼠狼、野兔等50多种。
【农牧业资源】土地资源2005年耕地面积2830公顷,播种面积2860公顷,有效灌溉面积667公顷,草原面积220.33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202.78万公顷。
草场资源旗属于荒漠草原,是处在草原向荒漠的过度地带,地势平坦、开阔,比较单一。
草场资源丰富,但草群稀疏、低矮,植物种类比较少,牧草产量低,然而牧草质量好,营养成分高,是全区闻名的“苏尼特羊”的主要产地。
⑴草场类型及其分布:①低山丘陵干草原草场类。
该类草场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早东北部阿其图乌拉苏木也有小面积分布。
面积占全旗总面积的11.99%。
该类草场建群种和优势种植物:有克氐针茅、糙隐子草、冷蒿、冰草、羊草、小叶锦鸡儿、多根葱。
次优势植物有:苔草、山蒿阿尔泰狗娃花、女蒿、细叶葱、优若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