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太宗举贤 -
唐太宗用人思想举要

唐太宗用人思想举要作者:王玉堂来源:《前进》 2018年第11期纵观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凡有成就的统治者,都在用人上有其独到之处。
唐太宗李世民君临天下二十三年,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他的成功,更得益于“择善任能”;在他的麾下,不仅聚集着一大批贤才志士,而且不论什么样的人才,都能用其所长,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和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清醒认知“入国不存其士,亡国也。
”(《墨子·亲士》)选贤任能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唐太宗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在唐太宗看来,人才是无价之宝,是比任何东西都贵重的。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曾经说过:“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墨子·亲士》)唐太宗更是认为,“任使得人,天下自治”,“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正是由于唐太宗对人才的作用有着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不仅要求朝廷大臣“大开耳目,求访贤哲”(刘肃:《大唐新语·匡赞第一》),而且自己也处处留心,多方搜求,一旦发现,便破格任用。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中郎将常何向太宗提出了二十多条意见和建议,条条切中时弊。
常何本是一介武夫,不涉经史,怎么会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呢?太宗不解,便问常何,常何告诉他这都是家臣马周出的主意。
太宗立即召见马周,由于相见心切,在马周未到之前,曾一连四次遣使催促。
见面一谈,发现马周确有真知灼见,当即决定留在门下省任职,不久任为监察御史,接着又提拔他担任中书舍人、中书令。
马周见事敏捷,机智雄辩,谨慎周到,处事公允,太宗交办的每一件事,不管难易,他都能圆满完成,深得太宗信赖和同僚们的好评。
二、“为官择人,惟才是与”的宽广胸怀唐太宗用人,一向主张不忌私仇,不分亲疏故旧。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雠不弃,魏征等是也”,“朕任官必以才,不者,虽亲若襄邑王神符,不妄授;若才,虽仇若魏征,不弃也”(《新唐书·长孙无忌》)。
评价唐太宗

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政治上强有力、洞察力极佳,其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就博得了历史上最高的赞誉。
唐太宗继承着太祖李渊遗产,举荐了太宗登基,开创了新唐朝时代。
在唐代的统治正式步入正轨之时,唐太宗就显露出了强大的政治的能力,以一种非同寻常的策略和手段,将政治状况改写。
首先,唐太宗以“中庸”为政治宗旨,从各种文章中推掉了过于严厉的限制,改革了唐朝的政治体制,使唐朝的宫廷政治制度更富有活力。
同时,他修炼秩序,极大地提高了官府管理效率,也促进了政府实施政策。
唐太宗主张财税改革,以借钱维持朝廷经费,有效地减少了朝廷的罪状大福,推动唐朝政治稳定,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利用。
此外,唐太宗还扩大了对外贸易,为唐朝的商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曾让郑和出海,派遣商船到西洋各国洽贸,促进了唐朝与外国的交流。
唐太宗还实行了科举制度,把优秀的官员分配到遍布唐朝各地的官府,从而保持政府的有效运行和监督,使唐朝的公共行政事务更加高效。
唐太宗也认真对待宗教,他将儒学、佛教、道教融为一体,使这三者形成紧密的联系,为唐朝社会和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唐太宗在政治上颇具高明,他的治理使唐朝受益良多,特别是中庸的政治方针,令国家政治秩序稳定,为唐朝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史上博得了极高的赞誉。
评价唐太宗的技巧的句子

评价唐太宗的技巧的句子1. 唐太宗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能够稳定国家局势,使唐朝进一步强大。
2. 他善于倾听各方面的建议,能够很好地吸收各方智慧,做出明智的决策。
3. 唐太宗擅长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4. 他重视善于用人,能够合理地安排官员和各类人才在重要岗位上,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5. 唐太宗具有杰出的军事才华,能够准确地判断战局形势,采取正确的作战策略。
6. 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使得唐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7. 唐太宗熟悉经济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
8. 他重视教育事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9. 唐太宗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大力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繁荣。
10. 他重视社会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11. 唐太宗善于处理内外交际,使得唐朝与周边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12. 他重视人民的生活水平,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的福利,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13. 唐太宗具有自律和节制的品质,为人民树立了榜样。
14. 他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纠正错误。
15. 唐太宗尊重智者和学者,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注重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16. 他注重文明礼貌,推动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
17. 唐太宗善于处理族群之间的关系,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
18. 他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廉洁正直和公平正义的原则。
19. 唐太宗具有坚定的意志力和毅力,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克服困难。
20. 他善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得社会稳定又充满活力。
21. 唐太宗善于利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使得唐朝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2. 他积极推动法律建设,加强国家的法制建设和法治意识。
23. 唐太宗推行廉政建设,打击腐败现象,保持国家的清明和公正。
24. 他提倡勤政为民,关心人民疾苦,使得人民对他寄予厚望与期盼。
3、知人善任——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22
三、任人唯贤,怜惜不肖
3、至公无私亲
《旧唐书·太宗本纪》史臣曰:
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
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
7
一、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谁主张、谁担当 比者纲维不举,并为勋亲在位,品非其任,功势 相倾。凡在官僚,未循公道,虽欲自强,先惧嚣 谤。所以郎中抑夺,唯事谘禀;尚书依违,不得 断决。或惮闻奏,故事稽延。案虽理穷,仍更盘 下。去无程限,来不责迟,一经出手,便涉年载。 或希旨失情,或避嫌抑理。勾司以案成为事了, 不究是非;尚书用便僻为奉公,莫论当否。递相 姑息,唯务弥缝。
15
二、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王珪点评诸宰相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 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将入 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 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 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徵传》
5
一、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任用政敌
贞观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 “王珪、魏徵,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 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实我所仇,但其 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 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徵 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 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 各赐钱十五万。——《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18
三、任人唯贤,怜惜不肖
论举贤

论举贤自古以来,“举贤荐才”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美德。
在历史上有许多“知人善荐”之士,如萧何荐韩信、魏元知荐陈平、徐庶荐诸葛亮、周瑜荐鲁子敬,乃至今天叶剑英荐邓小平……知人善用是一种艺术。
古人知道用人不可求全责备、论大功寻小过的道理。
凡是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放旷、狂傲不羁,“自古才子多风流”。
所以,用人之道,贵在不拘一格,用我所用,不计其他,才能人尽其才,发挥最大的效用。
襄公三年,晋国的国君问祁奚他告老后,谁能够顶替他的职位?祁奚推举众所周知的他的仇人解狐;果然解狐很好的承担了这个职位,后来解狐死掉了,国君又问祁奚,现在谁可以胜任?他又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坐了这个位子,祁午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其他很多人的认可,这段被千古流传的佳话就是“举贤不避仇,举亲不避嫌”。
而与之相悖的却是“举贤避亲:《后汉书·蔡邕传》中说:"初,朝议以州郡想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家之家机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幽冀二州,久缺不补。
"---意思就是:本地人不得在为本地为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督,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者地区为官。
又如北宋太宗时举行科考,当时宰相李昉的儿子李宗谔、副相吕蒙正的弟弟吕蒙亨和盐铁使王明的儿子王扶,三人凭实力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廷试也录取了。
但是当宋太宗看到他们三人的名字时,略思后说:「他们都是权贵子弟,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竞争,并不合适;即使是靠真材实学考取,人们还是会说我对大臣徇私。
」于是把他们三人的名字划掉。
同样情形则是发生在南宋高宗时,宰相秦桧毫不避讳让自己的儿子秦熹、孙子秦熉,先后当上状元。
宋高宗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们有理由相信,因为没有特权徇私,才造就北宋初年的兴盛;相反地,南宋开国之初,小人当道,官箴尽芜,以致积重难反,内忧外患。
纵观历史,从古至今就有举贤到底要不要避亲的争论,现实中举贤避亲和举贤不避亲的例子也都有。
论唐太宗举贤 -

论唐太宗举贤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贤明的君主之一,他的用人之道和从政之道盛传至今,当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就如《太宗举贤》中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说的正是唐太宗的举贤之道!知人善任,举贤荐才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唐太宗举贤就是用人之长,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担心的只是自己不能识人,也不能说今世没有能人。
的确,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的不仅是领导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发掘人才,懂得用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你。
懂得用人才也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因为人不可能都是完美的,有特长总会也有缺点,要运用它们,就必须做到不拘一格,用我所用,只要是有能力的,可以胜任的,都要人尽其才。
纵观历史,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到举贤避不避亲的问题,不避亲又怕别人说是靠关系的,如果避亲了又怕无法用到真正的人才,但其实关键的问题是举荐的人到底是不是可用之才,如果可用,又用得着去避亲吗?只要有所贡献,事实会说明一切,而且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会怀疑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举贤不仅是一种胆识也是一种艺术。
但是在现今的社会上,举贤不避亲就会变得十分的敏感。
比如前段时间的25岁的女镇长,媒体报道说她有个“官爸爸”,是干部的子女,有违规提升的嫌疑,不久25岁的女镇长就辞职了。
为什么她会被怀疑呢?难道干部子女就不能升吗?如果因为她是干部子女而浪费了一个人才,那是多么的可惜啊,年轻的女镇长确实缺少了点经验,但她可是社会的新力军啊,更何况能力才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结合今天,唐太宗举贤就是要告诉我们在选人才的时候不能对其苛刻要求,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要别人样样都精通,学会发现长处才不会埋没人才。
当前,中国正在处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对人才的需求是那么的迫切。
对于有才能的人,我们要用尽其才,更要制定完善的社会制度,完善的法律规范,吸引更多的人才,防止人才大量地流向海外,扭转局势,加强社会的舆论,这样才能做到用尽其才。
唐太宗管理人才之道的现代启示

唐太宗管理人才之道的现代启示导语:唐太宗是唐朝最杰出的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贤能君主,他对于人才的管理之道,时至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一个重要的.长处就是善于求贤和纳谏。
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即位之前,已收罗了不少文武贤才。
即位之初,就要求右仆射封德彝举贤,德彝久无所举,理由是“于今未有奇才”。
太宗对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这说明人才无时不有,关键是在善于发现人才。
贞观三年,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
”强调宰相的职责在于举用贤才。
这年夏天,因天旱下诏求言,中郎将常何条陈二十余事,深切时宜。
太宗看了很奇怪,常何是武将,怎能写出这样的好奏章呢?问知是出于他的门客马周之手,太宗立即召见马周,留置门下省供事,后来马周官至中书令。
太宗用人,不问亲疏,不论贵贱,不分畛域,一视同仁。
在他的大臣中,有出身寒素的马周、戴胄、杜正伦、张玄素、刘洎、岑文本、崔仁师等,有来自敌方的屈突通、尉迟敬德、李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等,有出身贵族的萧瑀、陈叔达等,有拔于怨仇的魏徵、王珪、韦挺等。
因此史家称赞唐太宗“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
终平泰阶,谅由斯道”。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唐太宗特别注意了解官吏的优缺点。
贞观四年,在一次有宰相参加的宴会上,太宗让“识鉴精通”的王珪悉加品藻。
王珪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
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
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
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徵。
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
”唐太宗深以为然。
贞观十八年,太宗还亲自对司徒长孙无忌等作了一番评论。
他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
唐太宗议论文600字

唐太宗议论文600字唐太宗议论文1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识时务者为俊杰,唐太宗就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18岁的李世民就已察觉到天下可为,并坚定了其父起兵的决心。
后来,本朝的经验和前朝的教训对于年轻气盛的李世民转变观念影响很大,那就是不能完全靠武力征服天下!唐太宗即位后就宣布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这确是识时务的看法!唐太宗之所以能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是因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虽然李建成并非像有些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平庸、禄禄无为,他也很有才华。
有人说,如果他当了皇帝,也会把唐朝治理得很好,李世民过于狠毒,杀戮亲兄弟有损他一代明君的形象。
但,再伟大的君主身后也会有白骨累累。
李建成确实有才华,但跟李世民比要逊色得多。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纯属封建社会时期皇族内部的夺权斗争。
在那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时代,宫廷政变司空见惯,那是一场鱼死网破的政治斗争。
如果他不去争,就只能屈居人下,甚至被人杀死,对他个人而言是壮志难酬,对大唐王朝发展而言则有可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且评说一个历史人物应看他是否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太宗为唐朝的建立及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比他的兄长李建成更有远见卓识。
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戒奢从简、善用人才,连魏征这样曾经的政敌,他都不计前嫌予以重用,这是何等的气量与胸怀!而正是有像魏征这样的众多人才的辅佐,才有了初唐的气象万千。
李建成会有这样的远见与胸怀吗?所以,在我心目中,玄武门之变无损于他的英明形象。
唐太宗的明君形象深入百姓心中,借“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以对人民的力量表示敬畏,约束自己的行为,对当今社会的领导人仍起很大作用。
唐宋以后的皇帝制度尽管仍然在继续发展,但遗憾的是,它的发展和完善都是注重于如何控制臣下的方面,不是如何约束皇帝的一面!从宋太祖到明太祖,乃至清朝的康雍乾诸帝,无不在驾驭之术上处心积虑,而不愿在皇帝自我约束上动心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太宗举贤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贤明的君主之一,他的用人之道和从政之道盛传至今,当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就如《太宗举贤》中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说的正是唐太宗的举贤之道!
知人善任,举贤荐才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唐太宗举贤就是用人之长,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担心的只是自己不能识人,也不能说今世没有能人。
的确,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的不仅是领导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发掘人才,懂得用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你。
懂得用人才也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因为人不可能都是完美的,有特长总会也有缺点,要运用它们,就必须做到不拘一格,用我所用,只要是有能力的,可以胜任的,都要人尽其才。
纵观历史,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到举贤避不避亲的问题,不避亲又怕别人说是靠关系的,如果避亲了又怕无法用到真正的人才,但其实关键的问题是举荐的人到底是不是可用之才,如果可用,又用得着去避亲吗?只要有所贡献,事实会说明一切,而且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会怀疑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举贤不仅是一种胆识也是一种艺术。
但是在现今的社会上,举贤不避亲就会变得十分的敏感。
比如前段时间的25岁的女镇长,媒体报道说她有个“官爸爸”,是干部的子女,有违规提升的嫌疑,
不久25岁的女镇长就辞职了。
为什么她会被怀疑呢?难道干部子女就不能升吗?如果因为她是干部子女而浪费了一个人才,那是多么的可惜啊,年轻的女镇长确实缺少了点经验,但她可是社会的新力军啊,更何况能力才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结合今天,唐太宗举贤就是要告诉我们在选人才的时候不能对其苛刻要求,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要别人样样都精通,学会发现长处才不会埋没人才。
当前,中国正在处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对人才的需求是那么的迫切。
对于有才能的人,我们要用尽其才,更要制定完善的社会制度,完善的法律规范,吸引更多的人才,防止人才大量地流向海外,扭转局势,加强社会的舆论,这样才能做到用尽其才。
反观唐太宗举贤,他开创了贞观之治,更为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一切都离不开唐太宗的举贤之道、用人之道。
我也相信,到了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的时候,就是中国民族繁荣强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