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休克的诊治进展共40页
《休克的新进展》课件

休克的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由于大量失血、失液、烧伤等 原因导致的休克。
感染性休克
由于严重感染导致的休克。
心源性休克
由于心脏功能不全、心肌梗死 等原因导致的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障碍 导致的休克。
休克的症状和体征
血压下降
收缩压低于90mmHg或原有高血压 者下降幅度超过30mmHg。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同时应 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功能等指标。
机械通气和氧疗
对于呼吸衰竭或严重缺氧的患者 ,机械通气和氧疗是必要的治疗
措施。
机械通气可通过面罩、气管插管 或切开等方式进行,根据患者的 病情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
。
氧疗可通过鼻导管、面罩或机械 通气等方式进行,根据患者的病
情选择合适的氧浓度和流量。
血液净化治疗
对于严重酸碱平衡失调、水电解质紊 乱或急性肾损伤等情况,血液净化治 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血液净化治疗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和实验室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 和调整治疗方案。
血液净化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 过、血浆置换等技术,应根据患者的 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
神经源性休克
总结词
由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休克,常见于严重创伤、脊髓损伤等。
详细描述
神经源性休克是由于神经系统损伤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外周血管舒张,全 身血管阻力下降,引起血压下降和休克。
03
CHAPTER
休克的治疗
扩容治疗
扩容治疗是休克治疗的基础, 通过补充血容量,恢复组织灌
注,改善微循环障碍。
临床应用前景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试验的完成,新型抗休克药物有望 在未来成为治疗休克的重要手段,提高休克患者的生存率 和生活质量。
新生儿休克诊疗指南

新生儿休克诊疗指南新生儿休克的判断:新生儿休克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对于休克的诊断,首先要明确是否存在休克状态,并判断休克严重程度,同时作出病因诊断,确定休克类型,然后评价脏器功能损害情况。
确定新生儿休克及其严重度往往采用新生儿休克评分法判断(表1-7)。
表1-8 新生儿休克评分方法评分皮肤颜色皮肤循环四肢温度股动脉搏动血压(Kpa)0 正常正常正常正常>81 苍白较慢发凉减弱6-82 花纹甚慢发冷触不到<6 注:皮肤循环:指压前臂内侧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正常<3秒,较慢为3-4秒,甚慢为>4秒四肢温度:发凉为凉至膝肘关节以下,发冷为凉至膝肘关节以上新生儿休克评分:轻度:5分,中度:6-8分,重度:9-10分【实验室检查】1、血气分析、乳酸、电解质、血糖、肝肾功、心肌酶谱2、血常规,CRP,超敏CRP,降钙素,I/T、血培养3、DIC筛选及确诊实验4、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治疗】1、病因治疗2、一般治疗:减少搬动,维持正常体温。
3、扩容(NS20ml/kg,半小时内给入,最大不超过60ml/kg,急性失血者,需立即联系输血治疗)4、纠正酸中毒:应当在有效扩容的基础上进行纠酸;对于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改善循环、保证热量供应,减少乳酸和丙酮酸的产生甚为重要,是治疗的首选手段。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必须在有效扩容和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应用。
可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
其中多巴胺剂量多选用中小剂量(5-10μg/kg.min),有效扩容仍不能维持正常血压,可考虑使用大剂量多巴胺(>10μg/kg.min),如多巴胺剂量超过15μg/kg.min仍不能维持正常血压者,可使用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滴注,剂量从0.05μg/kg.min开始,最大不超过1μg/kg.min。
多巴胺无效或有心源性休克,可用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多巴酚丁胺,常与多巴胺联用,一般从5μg/kg.min开始,最大不超过15μg/kg.min。
新生儿休克ppt课件

04
新生儿休克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新生儿休克通常表现为反应差、 嗜睡、皮肤苍白或发绀、肢端发
凉、呼吸心率增快等。
血压下降
新生儿休克时,血压常低于同年龄 正常值,但需注意血压不是诊断休 克的唯一标准。
其他指标
如尿量减少、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 长等,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鉴别诊断
新生儿窒息
06
新生儿休克的护理与康复
护理原则
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通过扩容、输血等方式,及时补充血容量, 改善血液循环。
纠正酸中毒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给予碱性药物,纠正酸 中毒,维持酸碱平衡。
改善心功能
应用强心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 出量。
控制感染
针对病因,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防 止病情恶化。
护理措施
02
新生儿休克的病理生理
休克的发生机制
01
02
03
微循环障碍
休克时,新生儿微循环会 出现明显障碍,导致组织 缺氧和代谢紊乱。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新生儿休克时,有效循环 血量会显著减少,导致血 压下降和器官灌注不足。
神经体液调节失衡
休克时,新生儿神经体液 调节功能会出现失衡,导 致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 症状。
05
新生儿休克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
01
02
03
04
早期识别与干预
对新生儿休克进行早期识别, 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病情
恶化。
病因治疗
针对导致休克的病因进行治疗, 如感染、失血、过敏等。
改善循环
通过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性药物等措施,改善新生儿血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感染性休克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释放的 内毒素和外毒素刺激单核吞噬细胞、 中 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等,生 成并激活各种内源性炎症介质,作用于 心血管和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引起微 循环障碍,导致休克。
10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分类
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将感染性休克分 为高动力型休克和低动力型休克。
治疗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存在需要特殊考虑的方面, 首先,在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中,采用积极的液体支持治疗低血压可能导致液体超
负荷,出现肺水肿或心衰。 其次,在有严重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足月儿中,采用积极的容量支持和血管活性药物
治疗可提高体循环压力,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以减少右向左分流。 另外,新生儿脓毒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导致细胞因应 当与导管依赖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 的心源性休克和某些遗传代谢病鉴别。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通常伴肺血管阻力升 高,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室功能衰竭, 心房和导管水平血流发生右向左分流, 导致青紫。
18
诊断及指标评价
对发生感染性休克的新生儿应进行全面评估,以指导临床诊治,评价指 标包括临床、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合状态。
早产儿脑血流变化与神经损伤及发育有重要关系,但血压与体循环血流 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显示,在VLBW早产儿,MAP <30 mm Hg 与神 经不良预 后极存活有关,在ELBW早产儿被认为是MAP低限[11]。SVC可反映 脑血流,研究显示SVC>40 mL/kg/min 与良好的神经发育结局相关[12]。
24
用抗生素、扩容及血管活性药物。
治疗终点
治疗后需要进行密切监测评估,决定治疗, 以维持正常的心率、血压和循环。
器官灌注指标:虽然动脉血压不能准确反映 体循环血流量,但监测血压、 毛细血管充盈 时间、尿量可间接反映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新生儿休克PPT课件

注:5分为轻度休克,6~8分为中度休克,9~10分为重度休克 1)肢端凉至膝肘以下或肛指温差>6~8℃为发凉,至膝肘或温差≥9℃以上为发冷 2)指压前臂内侧皮肤,放手后<3秒转红为正常,3~4秒为较慢,>4秒为甚慢
治疗
液体复苏
• 首剂20ml/kg,如果休克纠正可停止 • 仍无明显纠正,液体复苏达40ml/kg要有好的呼吸管理, 并做好强心准备 • 休克仍进行性加重或肝脏进行性增大时,液体复苏达 60ml/kg应给予强心和辅助通气 • 有时持续液体复苏是必要的 • 在第一个小时的快速液体复苏是纠正新生儿和儿科感 染性休克的关键 • 输液量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半小时内) • 液体的选择仍存在争议,目前仍推荐晶体液,白蛋白 扩容效果不如生理盐水,而不良反应较生理盐水多 (肺水肿及加重心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 心输出量减少所致的症状 血压下降,足月儿<50mmHg,早产儿 <40mmHg,脉压差小 股动脉搏动弱,甚至摸不到
临床表现
• 脏器灌注不良所致的症状 心音低顿,心率增快>160次/分或心率减慢 <100次/分 呼吸增快,安静时超过40次/分,出现三凹征, 有时肺部有啰音,因肺顺应性低、肺水肿所致 反应低下、嗜睡或昏睡,或先激惹后抑制, 肢体肌张力减弱 ④ 低体温,皮肤硬肿 ⑤尿量减少,每小时<1ml/kg
辅助检查----电解质
• 血清电解质测定 重症休克病人存在不同程度水、电解 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 休克时由于组织缺氧,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和/或通透 性增加,致使Na+进入细胞内,K+逸出,引起低钠血 症 • 在应用大量碱性药纠正酸中毒后,可使血清钾急聚下 降,产生低钾危象 • 在扩容和液体疗法时,在出现急性肾功衰竭时,都需 要测定血电解质,并据此指导治疗
新生儿休克诊疗指南

新生儿休克诊疗指南新生儿休克的判断:新生儿休克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对于休克的诊断,首先要明确是否存在休克状态,并判断休克严重程度,同时作出病因诊断,确定休克类型,然后评价脏器功能损害情况。
确定新生儿休克及其严重度往往采用新生儿休克评分法判断(表1-7)。
表1-8 新生儿休克评分方法评分皮肤颜色皮肤循环四肢温度股动脉搏动血压(Kpa)0 正常正常正常正常>81 苍白较慢发凉减弱6-82 花纹甚慢发冷触不到<6 注:皮肤循环:指压前臂内侧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正常<3秒,较慢为3-4秒,甚慢为>4秒四肢温度:发凉为凉至膝肘关节以下,发冷为凉至膝肘关节以上新生儿休克评分:轻度:5分,中度:6-8分,重度:9-10分【实验室检查】1、血气分析、乳酸、电解质、血糖、肝肾功、心肌酶谱2、血常规,CRP,超敏CRP,降钙素,I/T、血培养3、DIC筛选及确诊实验4、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治疗】1、病因治疗2、一般治疗:减少搬动,维持正常体温。
3、扩容(NS20ml/kg,半小时内给入,最大不超过60ml/kg,急性失血者,需立即联系输血治疗)4、纠正酸中毒:应当在有效扩容的基础上进行纠酸;对于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改善循环、保证热量供应,减少乳酸和丙酮酸的产生甚为重要,是治疗的首选手段。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必须在有效扩容和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应用。
可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
其中多巴胺剂量多选用中小剂量(5-10μg/kg.min),有效扩容仍不能维持正常血压,可考虑使用大剂量多巴胺(>10μg/kg.min),如多巴胺剂量超过15μg/kg.min仍不能维持正常血压者,可使用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滴注,剂量从0.05μg/kg.min开始,最大不超过1μg/kg.min。
多巴胺无效或有心源性休克,可用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多巴酚丁胺,常与多巴胺联用,一般从5μg/kg.min开始,最大不超过15μg/kg.min。
新生儿休克(2010-4-13)

节功能受损,致血管舒缩异常。
4、低血容量性:产前、产时失血,呕吐、腹泻等
引起水电解质丢失。
新生儿血压
收缩压 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 足月儿 正常 60 40 低血压 <50 <30 <40 高血压 >90 >65 >75 早产儿 与胎龄有关 正常 35-40 25-30 等于胎龄 低血压 <35 <25 小于胎龄
五、治疗 (一)、治疗原发病 (二)、监测血流动力学、内环境、脏器灌注和脏 器功能;持续监护心率、血压、心电、经皮氧饱 和度、体温、尿量;重点观察神志、反应皮肤颜 色、心音强弱、呼吸节律、紫绀、四肢温度和毛 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等 (三)、注意保 温、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治疗应注意10个方面: ①应用强有力抗生素
肺是较易受损的器官,不论血气结果如何, 都应改善通气,及早供氧,维持SaO2在85~ 95%。 应在下列情况下考虑机械通气: (1) 呼吸浅慢,呼吸节律不整或呼吸暂停 ; (2)呼吸增快,呼吸困难,肺罗音增多 ; (3)PaCO2>60mmHg或 FiO2<0.5 时, PaO2 <40mmHg; (4)有肺出血征兆
新生儿休克
一、病因
1、感染性:细菌内、外毒素释放入血,病原菌
以G- 菌多见,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克 雷伯氏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2、心源性: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严
重心律失常。
3、窒息性:①窒息后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导致心
输出量下降;②窒息后无氧代谢致酸性代谢产物
堆积,使外周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血容量减少,
(三): 液体复苏:原则是一早二快三足量,分快 速、继续、维持三阶段 1、首批快速输液:首选生理盐水,第1h内,首剂 20ml/kg,10~20min推注,如循环无明显改善,可再 予第二次及第三次10~20ml/kg推注,最多可达 40~60ml/kg。如重度感染性休克两步晶体液输入或 有明确低血容量因素可用胶体液,如白蛋白1g/kg 或浓缩血球
(精选课件)新生儿休克

2.氧自由基损害
• 近年来氧自由基对细胞损害及导致疾病等方面的认识加深 认为氧自由基参与了休克的发生和发展。正常情况下,氧 自由基在体内的产生和清除保持动态平衡,此平衡靠超氧 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维持。休克时自由 基清除剂SOD和CAT作用降低,自由基过度增加。氧自由 基化学活性不稳定,易于失去电子(氧化)或夺取电子(还 原),特别是其氧化作用很强,可对核酸、蛋白质、糖和 脂类等进行攻击和破坏。氧自由基同膜磷脂的不饱和脂肪 酸反应产生脂质过氧化物,使细胞膜及细胞器膜遭到破坏, 易造成一系列组织损害,如损害线粒体膜致能量生成障碍; 损害溶酶体膜释放出溶酶体损伤组织;损害血小板膜产生 脂质过氧化物;使血小板凝聚引起DIC;使毛细血管通透 性增加使休克加重。
14
4.多器官系统功能损害
• 如休克持续时间过长可造成多器官系统损 害,如肾血流灌注不足致肾皮质和髓质受 损或坏死;脑微循环障碍致脑出血和缺血 缺氧性脑损害;肺泡上皮细胞缺血和肺水 肿,导致肺功能不全及休克肺,休克时缺 血、缺氧还可以造成心肌损害致心功能不 全,损害肝脏致肝功能不全。
15
新生儿休克-症状
新生儿休克
1
• 新生儿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微循 环功能不全综合征。新生儿休克与年长儿 相比有些特殊性,特点是病因更为复杂, 病情进展迅速,症状不明显,诊断困难, 等到血压下降、症状明显时病情常不可逆 转,病死率高。因而了解新生儿休克的特 点,早期诊断显得极为重要。
2
新生儿休克-流行病学
• 休克患儿通常伴有低血压(即血压低于正常 预期值)但休克早期血压也可正常。新生儿 休克病死率高达50%~60%,是导致新生 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因其临床表现 不典型,病情进展快容易延误诊治应予重 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