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应坚持"三贴近"原则

电视新闻应坚持"三贴近"原则

任克鹃

(青海电视台,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电视新闻工作者坚持"三贴近"原则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能够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三贴近"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下简称"三贴近")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不断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任务。电视传媒作为现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只有深入贯彻、努力实践"三贴近"原则,才能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电视新闻坚持"三贴近"原则的必要性

坚持"三贴近"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三贴近"原则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新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时代和人民的需要,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基本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发展,众多媒体呈现出

激烈竞争的局面,能否坚持"三贴近"原则已成为新闻事业成败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标准。新闻宣传工作是否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就是要看是否坚持了"三贴近"原则。只有坚持了"三贴近"原则,才能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在生活中找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进而促使电视媒体事业健康发展。

(一)坚持"三贴近"原则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

"三贴近"原则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着实践第一和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的的唯物辩证法。由于电视新闻传播活动对于客观世界有着绝对的依赖性,所以,电视新闻作品绝不能凭空捏造,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传播的客体,主要是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外部世界,没有火热的生活,离开了人们的社会实践,电视新闻传播活动就会失去反映客体报道的依据,电视新闻作品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新闻宣传所要坚持的原则作过许多论述。毛泽东强调:文化工作者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邓小平要求宣传报道应结合实际、联系群众,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江泽民说:新闻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这些论述为我们坚持"三贴近"原则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南。从这个意义上说,"三贴近"原则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真正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标志。为此,新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经常到基层去,善于做调查研究工作,紧扣时代脉搏,倾听群众心声,写出更多的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好

作品来。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是电视新闻传媒发展的必经之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这些都对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和内容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电视新闻要发展,就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而要做到这些,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新创造、新经验、新成果不断涌现,人们的思想活跃并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征。电视新闻宣传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才能顺应时代要求,满足群众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人们打开电视,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三贴近"的浓郁气息。电视新闻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切身利益,宣传党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激发着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智慧和力量。例如,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升空及安全返回的电视报道,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到与宇航员在一起的飞天生活。青海电视台在抗击"非典"时的最新动态报道,为群众解疑释惑、引导舆论,保持了导向的平稳。在每年的"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宣传报道中,让外界了解了青海人民的热情和大自然的美丽。在老百姓都十分关注的"三农"问题的宣传报道中,力求深入百姓生活,报道青海省在西部大开发中农村的新面貌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神风貌。优秀的采访队伍,先进的技术设备,更加"贴近"的节目,都使电视新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可以说,"三贴近"使青海电视台在新闻内容的选择、播报形式等方面的

改革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观众反响也越来越好。例如,《青洽会绣品惹人爱》、《白灵菇落户青海牧区》、《一路之隔贫富不同———对条件相同的两个村贫富不同的思考》等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新闻节目占新闻总数的一半以上;对一些热点、焦点新闻进行跟踪采访报道,使新闻具有了一定的深度。例如,对"南川西路咋这么难走"等问题进行的跟踪采访,使问题得到逐步解决;"明察暗访"专栏,揭露侵犯百姓切身利益的不法行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收视率也明显提高,播报形式有了突破,尤其是晚间新闻段,以轻松活泼的方式,使观众感到亲切可信;在节目编排上力求以全局观念、节目整体观念和受众观念为准则,对新闻进行优化组合、有序编排,使电视新闻更加接近观众、接近生活、接近实际;《青海新闻联播》的编排采用了编排板块结构方式,使电视新闻节目更直观、更具体、观众更容易接受。实践证明,"三贴近"原则是新闻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必经之路。

二、目前电视新闻在宣传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一些朴素的语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些看似平常的事要做好却很艰难。客观实际的纷繁复杂,有表象有本质。这样,电视新闻工作者对"三贴近"内涵的理解就会各种各样,甚至还会产生错误的认识。

(一)对"三贴近"原则的理解上存在误区

贴近实际,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坚持唯物主义观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作风、正确地认知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贴近生活,对于我们认知电视新闻宣传的唯一源泉在于正确地认识生活、客观公正地反映生活,

是不可忽视的条件;贴近群众,对于我们忠实地代表好、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不可松懈的动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人却对"三贴近"原则存在着片面的理解。

1、认为贴近了领导机关就实现了"三贴近"。一些记者只热衷于跑领导机关,不注意深入基层,认为只有"领导机关才能出新闻"。不错,有些新闻就是从领导机关产生的,特别是涉及决策性的、全局性的新闻,往往来自领导机关。然而,多数新闻还是来自基层的实际和群众当中,即使是领导机关出的新闻,其材料往往也是从基层群众中集中起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是新闻真正的"源头活水"。

2、把"三贴近"理解为是"迎合"。个别电视媒体受利益驱动,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社会责任,为了迎合一部分受众,把低级趣味当作通俗易懂,把迎合媚俗当作喜闻乐见,把哗众取宠当作生动活泼,以凶杀、色情内容"填补"荧屏,以猎奇、怪异事件"充斥"视听。实际上,这些做法都偏离了"三贴近"原则的本质、脱离了生活的主流、远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二)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偏差,影响了"三贴近"原则的实践活动

广播电视的体制改革后,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催生出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但受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1、新闻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舆论监督工作开展不充分。受青海省经济落后的影响以及用人机制的不够完善,多年来,我省留不住优秀人才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记者政治责任意识淡薄,没有将情感和责任融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融于火热的生活中,融于同百姓的沟通中,对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不接触,对群众的痛痒不关心;有些记者为了个人私利,为自己的亲戚朋友的企业或产品作宣传,从中获取私利。这些问题导致电视新闻作品难以符合"三贴近"原则的要求。

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舆论监督工作做得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与亲和力。有些新闻从业人员却不愿意采编舆论监督方面的节目,不愿为维护国家和群众的根本利益鼓与呼。这样,就造成了一些电视新闻作品与群众的实际感受出入大、舆论监督工作开展不充分的结果。

2、电视新闻策划不到位。近几年来,新闻策划越来越被新闻界人士普遍认同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新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策划认识和理解得是否充分,新闻策划是否周到细致,已经成为提高媒体宣传质量和实现"三贴近"的一个重要手段。电视新闻是集图像、文字稿件、播音员配音、同期效果、字幕、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成果。在电视新闻策划工作中,电视新闻报道策划是重中之重。策划到位,就会从节目总体上体现宣传的重心,从根本上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然而,有些人对于电视新闻报道策划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电视新闻策划就是策划新闻或制造新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事实可以被策划",记者可以"造"新闻。其实,

这些观点是对新闻策划的曲解。

电视新闻策划涉及到电视新闻工作的方方面面,参与策划工作的主体也是多层次的。然而,我们有些人在做策划时却与记者沟通不够,这样,对记者们经常接触实际、接触生活、接触广大群众所触动的"灵感"就会随着不能参与报道策划而被埋没,就会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进而影响收视效果。在电视新闻策划过程中,一个好的创意、集中群众的智慧、实现策划的好环境是新闻策划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不仅要集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智慧,还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倾听群众的意见。

3、对电视新闻受众分析不够。当前,我国媒体的受众已经依据价值观、受教育程度等划分为多层次,而媒体则需要依据不同层次的受众,生产出各个分众人群的成品。"让我们自己看,让我们自己思考"正成为新世纪电视受众的共同心态。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对受众进行认真分析,了解受众群体信息需求变化,以赢得受众。然而,当前却存在对受众分析不够和受众分析体系不完善的现象。因受众分析不够,使节目定位模糊、不准确;因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所以不能及时调整受众对节目的需求。这些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的取舍。

(三)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忽视职业道德修养,减弱了践行"三贴近"的责任感

恩格斯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

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新闻职业道德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一般表现在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层面。然而,当前在一部分新闻从业人员中却存在职业道德修养差的问题,对电视新闻宣传工作与实践"三贴近"的认识模糊。甚至还有个别人收受"红包",搞有偿新闻。事实证明,"有偿新闻"危害极大,它破坏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标准,失去了党性原则,破坏了党的新闻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腐蚀了电视新闻队伍。

三、电视新闻坚持"三贴近"原则的基本途径

(一)把坚持"三贴近"原则提高到新闻工作的党性高度来认识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的重要前提。电视新闻工作者要进一步深化对"三贴近"重要意义的认识,电视新闻的镜头要对准基层、对准群众。各级领导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贴近"原则的要求,更新观念,严格按照新闻规律办事。要从记者拍片、写稿和编辑、制作节目以及领导审片多个环节抓起,多报道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也关注的事情,多反映基层的情况,多报道老百姓的生活,扩大信息量,增加可视性,让电视新闻成为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沟通和联系的纽带。

(二)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电视新闻队伍实践证明,青海省的电视新闻工作队伍总体素质是好的,但是也必须看到,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在电视新闻队伍中也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与电视新闻坚持"三贴近"原则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要缩短这些差距,就要从加强队伍建设入手。

一要抓"三风"培养,提高职业素质。抓"三风",即抓学风、抓作风、抓文风。抓学风,就是在电视新闻从业人员中迅速掀起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素养,掌握电视新闻传播的新知识、新技术,扎扎实实地打好理论功底;紧密结合青海实际,结合电视新闻工作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抓作风,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多干实事,少空谈,多奉献,少计较,兢兢业业,尽力尽职,精益求精,按"三贴近"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抓文风,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增强创新意识,提倡新闻表现手段的创新。如作品鲜活,编排有新意,主持人善于把握语境,制作精细,最大限度地使电视新闻作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二要注意培养、引进人才,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通才中的专才"。即编辑和记者,不仅应该精通一行,而且样样都能拿得起来,包括采访、摄像、写作、编辑、制作等等。因为只有熟悉电视新闻业务的全盘工作,才会从整体上去处理自己的局部工作。既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组织的培养。只有在本职岗位上压担子、给点子、定目标、定责任,送出去深造,双管齐下,才能培养造就出更多的深受群众欢迎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才能进一步提高新闻队伍的整体自身素质。

三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新闻自律和他律机制。当前,由于行业不正之风的问题阻碍着电视新闻实践"三贴近"

的开展,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其重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应该是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和富于敬业精神的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基本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既要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又要自觉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接受国家法律的制约。实现新闻自律,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传播主体内部,但也不能忽视促使新闻传播主体实现新闻自律的外界力量,即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营造监督环境,创新监督形式,实现正确的监督,是实现电视新闻"三贴近"的重要保障。

四要建立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电视新闻宣传实现"三贴近",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真正把"三贴近"作为衡量电视新闻节目办得成败的重要标准。党委宣传部门是各类媒体的直接领导者,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使各类媒体更加"贴近"。党委宣传部门应研究制订出媒体实践"三贴近"的评价标准,使之成为督促媒体能更好地实现"三贴近"的依据。媒介评价机构除了对电视台、频道节目的评估外,尤其要把电视新闻节目是否坚持"三贴近"原则列入评估内容之中;就观众对节目"三贴近"的满意度、收视率进行评估,从而建立起观众信息反馈系统与评价系统;电视新闻单位要加强内部员工的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与考核评估指标,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及坚持"三贴近"原则的程度进行综合考察,奖优罚劣,多出精品,提升整体信誉,从而达到激励员工在工作中更好地坚持"三贴近"原则;要逐步建立社会评估与评价制度。电视新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关注的对象,并通过新闻的观察与报道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由

于电视新闻是从社会生活中提取素材,所以来自社会的评估与监督更是不可缺少的。例如,设置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从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市民中选聘一些电视评播员或组织一些阅评小组,对电视新闻节目是否坚持"三贴近"原则进行定期阅评。

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需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开创电视新闻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国家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5]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李长春.坚持"三贴近"要着重解决五个问题[J].求是,2003,(10).

[7]任仲平.论"三贴近"[N].人民日报,2004-12-13.

[8]张建军.只有"三贴近"才有好新闻[J].声屏经纬,2003,(6).

[9]吴世慧,刘恩龙.青海广播电视优秀作品赏析[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任克鹃(1967—),女,青海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