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如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2.通过对以下问题的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会产生伊斯兰教?初步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最终建立起来。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一是教材对日本大化改新作了重点介绍,而为什么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可能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二是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归纳穆罕默德的活动,认识伊斯兰教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
三、教法及学法:自主互助探究网络搜索四、教学过程导入:展示日本和服图片,百度搜索“和服照片”/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8 %D5%B1%BE%BA%CD%B7%FE%D5%D5%C6%AC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和服是哪个国家的民族服装吗?生回答出日本后,师展示课题: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新课讲授自主学习一大化改新1.出示“亚洲封建时代”的地图请学生关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2.“大和统一日本”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不必补充过多的史料,只要让学生记住以下三点:(1)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2)后来,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
(3)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3.“大化改新”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九年级历史教案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学习目标】1、说出:大和统一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2、理解: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文化改新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学习难点】1、理解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导学问题】一、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做好标记)(一)大化改新阅读教材29页,思考:日本大化改新的目的、时间、人物、内容(政治、经济)、意义。
目的:时间:人物:内容:意义:(二)伊斯兰教的兴起1、伊斯兰教起源于亚洲西部的,形成于7世纪初,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
伊斯兰教的主旨是信仰,其最基本的经典是。
2、通过表格比较世界三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诞生时间创始人诞生地经典(三)阿拉伯帝国1、阿拉伯人在(时间),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伊斯兰教广为传播。
2、阿拉伯帝国在时期最为繁荣,首都是,帝国的出现,有力的推动了的交流和沟通。
3、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覆亡。
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完成)1、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会产生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课堂小结】你说、我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当堂检测】比一比,看谁学得好1.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民族。
公元7世纪,在学习中国隋唐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是a.大化改新b.查理?马特改革c.明治维新d.废除农奴制改革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兴起于a.阿拉伯半岛b.小亚细亚地区c.印度半岛d.北非埃及等地3、7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其创始人是自称为“安拉使者”的穆罕默德。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导学案含答案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导学案【目标导航】1.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内容自学1.日本大化改新(1)背景、时间(2)内容、意义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1)伊斯兰教诞生的历史背景(原因)(2)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初,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
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1)根据材料一,7世纪初日本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表现有哪些?材料二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贞观之治”。
(2)根据材料二,日本改革的国际背景是什么?2.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三、巩固检测1.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下列属于“汉化”的是()A.汉谟拉比法典B.大化改新C.奴隶主民主政治D.种姓制度2.7世纪时,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A.伊斯兰教B.犹太教C.基督教D.佛教3.下列属于大化改新内容的是()①建立天皇制封建国家②废除贵族世袭制③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④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关于日本大化改新,说法正确的是()A.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B.使日本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C.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D.在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5.伊斯兰教教历元年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B.穆罕默德病逝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前往麦地那D.穆罕默德隐居创教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
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730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封建国家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3.分析亚洲封建国家建立的原因和影响;4.培养学生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思维和历史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过程;2.封建社会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难点1.分析亚洲封建国家建立的原因和影响;2.培养学生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思维和历史观念。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封建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土地私有制、等级制度和封建主义思想等。
然后提出本课主题——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二步:讲授(20分钟)1.介绍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过程,重点讲解以下几个国家的建立情况:–中国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包括夏朝、商朝、周朝等;–日本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包括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等;–印度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包括孔雀王朝、德里苏丹国等。
2.分析亚洲封建国家建立的原因和影响,包括:–农业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工和地主阶级的形成;–亚洲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特点和影响;–封建主义思想对亚洲封建国家建立的推动作用。
第三步:讨论和演练(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亚洲封建国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该国家的建立过程、国家机构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2.小组讨论并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
第四步: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过程和影响,并回答以下问题:•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有哪些共同点和差异点?•封建社会制度对亚洲封建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对今天的社会有何启示?第五步:拓展(5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并发表亚洲封建国家建立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思维和历史观念。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方法教学资源•教科书或相关电子资料;•小组研究的亚洲封建国家信息。
评价方法•小组研究的成果汇报和讨论;•课堂讨论与提问的参与度;•课后个人练习或作业的完成情况。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是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亚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亚洲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认识亚洲封建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封建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但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学生对其了解可能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合已学知识,形成体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认识亚洲封建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2.难点:亚洲封建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封建国家为例,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情境创设和案例分析。
3.学案: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亚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特点,重点讲解亚洲封建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以典型封建国家为例,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

创立者:穆罕默德 发源地 阿拉伯半岛
圣地: 麦加
经典:《古兰经》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伊斯兰教建立的过程) 七世纪以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背景: 人民渴望统一 ,伊斯兰教便应运 而生了。 过 程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 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历元年)
630年,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阿拉伯国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他们有 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 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有些国家虽非以阿拉伯民族为主 体,但长期以来与阿拉伯国家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 文化、宗教联系,并加入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因此也被称 为阿拉伯国家。 目前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共有22个:包括埃及、叙利亚、 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伊拉克、 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科威特、卡塔尔、巴 林、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索马里、吉布堤、毛里塔 尼亚、西撒哈拉等亚非国家,巴勒斯坦也是其成员。总面 积约14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1.5亿。
《古兰经》
伊斯兰不仅要求人们信仰真主(安拉), 而且还要遵循真主为人们制定的伦理道德规范, 即《古兰经》所反复强调的“信主行善”。因为 伊斯兰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也是一种完整 的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体系。
伊斯兰教创立过程(阿拉伯统一过程)
①创立伊斯兰教;
②最初在麦加城传教失败; ③622年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 合一的国家; (622年成为伊斯兰教元年) ④630年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 。
3.下列各项与日本大化改新无关的是 ( B ) A.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 B.统一日本本土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D.标志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 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的主要成就,认识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讲述的是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的历史,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6-9世纪日本吸取中国文化,进行了改革——大化改新,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以后发展过程中社会出现了武士阶层,随之形成了幕府统治的局面,天皇大权旁落,而武士道的价值观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6世纪末7世纪初适应阿拉伯半岛的形势需要,伊斯兰教应运而生,利用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走向了统一,并以此进行了扩张,形成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阿拉伯创造的阿拉伯文化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1)认知能力: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应已经接受了一学期的职高历史教育,学生掌握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了合作探究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和探究综合题目提供了条件;但鉴于同学们历史综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课在安排自主学习和探究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课外史料,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目标,更好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认知结构:初中九年级上册教材已经涉及本课的内容,因此学生对本课所涉及的阿拉伯,日本的相关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具体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比较完整,具备自学整理本课基础知识的条件。
但是对于(3)在知识繁杂的同时,也更为分散,不利于形成整体的世界观念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本课的内容更加抽象深入,体量大,难度高。
教学策略: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用史料、图片等方式,在深度挖掘历史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以期落实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
四、教学目标1、了解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兴起的过程;2、理解阿拉伯文化作为东西文化桥梁的作用;3、了解日本大化改新如何建立中央集权,以及幕府政治的基础和特点;4、联系中国历史,认识中国当时在东亚文明中的地位。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了解不同亚洲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亚洲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亚洲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内容:1.亚洲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1)印度封建国家的建立。
印度封建国家的形成源于摩揭陀王朝和孔雀王朝的建立。
前几世纪中期,摩揭陀王朝创始人阿育王处于地理、政治和军事优势的位置,通过逐步征服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从现今斯里兰卡到印度西海岸的统一政府,从而奠定了印度封建王国的基础。
(2)中国封建国家的建立。
中国封建国家的形成源于先秦时期的争霸,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小国家。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皇朝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开端。
(3)日本封建国家的建立。
日本封建国家的形成源于飞鸟和奈良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繁荣,以及由于各军阀为争夺土地和权力而使用的武士制度。
公元1185年,源赖朝取得了对平氏的胜利,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建立了一个名为“幕府”的军事统治政府,成为日本封建王国的基础。
2.亚洲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1)印度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印度封建国家的政治特点是多样化,各邦之间有不同的制度和文化,但都以王权专制为基础。
经济特点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贸易发展。
文化特点是多神教,社会上层阶级(比如婆罗门)享有特权地位。
(2)中国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中国封建国家的政治特点是王权专制,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官僚制度。
经济特点是以农业为主导,商业和手工业发展。
文化特点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礼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日本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日本封建国家的政治特点是以武士阶层为主导,通过名义上的皇权和实际上的幕府制度来实行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文登市界石中学宋晓晨高文芳于昌霞【课程标准】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世界历史》九年级上P24——27,介绍了亚洲两个典型的封建国家日本和阿拉伯。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阿拉伯各部迅速统一,并且扩张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初三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维技巧。
但我校地处较偏远农村,家长对孩子学习大多不够重视,学生知识面窄,世界近代历史已有的知识储备不足,因此,教学中既要注意语言的专业性又要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符合现实教学以“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我们借助多媒体,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创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知识;以教学目标为主导,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掌握日本奴隶制封建国家出现和统一的时间,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2.通过中日对比,史料等,分析大化改新使日本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同时通过日本大化改新的成功,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树立学习先进文化勇于改革的意识。
3.通过拓展资源,史料分析等,认识到伊斯兰教的创立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一是为什么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二是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1.搜集有关日本和阿拉伯的相关资料。
2.分组导学,学案导学,学生根据学案带着着问题自学教材,做好预习工作;课堂讨论、探讨研究,教师点拔释疑、归纳升华。
3.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在经历过奴隶社会后纷纷进入到新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我们来学习第四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设计意图】单刀直入式,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让学生第一时间明确学习内容。
【学习新课】一、自主学习1.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学生阅读、把握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案,自主安排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主安排学习任务,全面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2.预习感知:(一)教师出示导学案中的预习感知(导学案中用不同的标示,如★和☆,以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体现分层评价教学理念。
)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自主学习,并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及疑难,以备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良好习惯的形成。
(2)鼓励学生在自学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师:在亚洲,最先进入封建社会的是哪个国家?(中国)那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什么时期进入封建社会。
生:自由回答。
师:东亚的日本是怎样进入到封建社会的呢?出示世界地图。
师:日本地处亚洲东部,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说出你知道的日本?(地理、历史)生: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侵华战争。
生:鉴真东渡等。
生:由许多岛屿组成,国土有限,自然灾害频发,资源匮乏。
师:如今的日本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美国、中国的第三经济大国。
那么,古代的日本是个什么样子呢?先来了解日本的统一过程。
【设计意图】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边引导学生看图边向学生介绍日本的自然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回顾中日之间的战争与交往,梳理所学知识,将中国史融入到世界历史,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日本大化改新1.出示日本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概况:师:那位同学给大家介绍古代日本统一的过程?生:自主学习课文第一段。
生回答,教师归纳:(1)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2)后来,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
(3)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2.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
日本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生:大化改新)师:我们了解大化改新是日本的社会状况。
生:(1)阅读课本,分析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幻灯片展示: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师:怎么改?生:自由回答(大化改新、仿照唐朝制度改革等)师: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名族,几千年来,日本不断地向中国学习,以达到壮大自己的目的。
动脑筋:我们先来回顾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
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动脑筋”问题)生:小组合作讨论师: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出示图片:汉倭奴国王金印)生:汉朝。
师: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并举出交往的事例。
生:唐朝。
鉴真东渡、唐招提寺等。
师:中日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师:出示材料:大约6、7世纪是中国唐朝和日本的社会状况,进行对比。
得出结论。
生: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吸引着各国纷纷前来学习,特别是先进的封建制度更吸引了还处在奴隶社会的日本。
幻灯片展示:国际上:中国的隋唐制度非常先进师:假如你是一个日本遣唐使,看到两国的差距,回国后,你会怎么做?师:日本天皇和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唐朝的制度进行改革。
我们先来了解这场改革的开始。
幻灯片展示:“中臣镰足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日本社会深受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师:改革中的重要人物“中臣镰足”,同学们自由阅读了解。
(2)大和国的宫廷政变: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
师:宫廷政变开启了大化改新,记住“时间、人物”(3)“大化改新”的内容。
(学生看书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师:出示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师:政治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明确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经济上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形成了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幻灯片展示:“大化改新”的影响。
生:巩固背诵: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确“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幻灯片展示:比较日本、唐朝的衣着、建筑、钱币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日本社会的很多方面仍保留着唐朝的风尚。
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5)历史的启示:日本一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但日本却成为当今世界排名前列的经济大国,从古代日本历史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小组再推选代表在班级发言。
最后由教师小结:启示: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实现生生“思维对话”的目的。
同时通过学习日本大化改新的成功,认识到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树立学习县级文化勇于改革的意识。
3.师:“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国”。
他们自诩为太阳的子民,天皇是太阳之子。
(出示日本国旗)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进入封建社会后的日本出现的一个特殊阶层——武士。
出示图片:结合自由阅读卡,简单介绍日本武士与武士道精神。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以前的历史并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意识。
(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大约同一时间,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上也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国家。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西亚封建国家——阿拉伯的建立。
1、历史背景(1)阿拉伯半岛概况出示地图:6世纪时的阿拉伯地区地图师:说一下,你知道的有关阿拉伯的相关知识。
学生:介绍阿拉伯的有关内容地理位置:阿拉伯半岛位于西亚,地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半岛内陆,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和草原,其中夹带着一些绿洲。
自然条件:阿拉伯气候炎热,雨量稀少,土地适合畜牧,不宜农耕。
为了争夺水草,部落间常发生残酷的战争;“血亲复仇”的习俗盛行。
重要城市:半岛西部又是古代东西方重要的商业要道。
在这个地区有两个最著名的商业城市──麦加和麦地那。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的有关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这里让学生介绍阿拉伯的信息,锻炼学生分类整理材料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的能力。
为收集、甄别、整理史料材料打下坚实的基础。
(2)阿拉伯人的社会情况:(拓展资源)在6至7世纪时,半岛处于氏族公社的解体过程中,社会和阶级危机严重,各部落由于宗教信仰不同,经常爆发残酷的战争。
麦加城内有一座克尔伯神庙,里面有一块黑色陨石和几百个偶像,被当地居民视为神物。
部落的贵族享有守护古庙、征收麦加市集税和管理麦加水源的特权。
另外,他们还经营商业、贩卖奴隶,成为有势力的商业贵族。
一般的氏族成员被迫依附于贵族,甚至沦为奴隶,阶级分化十分剧烈。
因此,阿拉伯贵族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掠夺新的土地,急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人民也渴望打破部落局限,谋求一条生路。
大约570年,波斯侵占也门,另外开辟了一条从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
商路的改变,对阿拉伯社会经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总之,六七世纪之交,阿拉伯社会内外矛盾交织在一起,十分尖锐。
阿拉伯贵族为了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抵御外族的侵扰,保护商路,发展商业经济,并进一步掠夺新的土地,阿拉伯人民迫切要求统一各部落,建立起强大的阿拉伯国家。
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一神教的产生,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资源的学习,详细分析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伊斯兰教的创立和发展师:说出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生:阅读教材,整理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整理)幻灯片展示:⑴创立伊斯兰教(时间、地点、教义等);⑵在麦加城传教失败;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⑶兵临麦加,最终与贵族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