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朝的礼仪制度大全.doc

合集下载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汉朝时期,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

以下是关于汉朝时期婚礼礼仪的详细说明。

一、婚姻媒介在汉朝时期,一般的婚姻都是由家长或媒人来牵线搭桥。

双方的家庭会通过媒人相互了解,并安排相亲见面。

二、聘礼在婚姻确定之后,男方会派人去女方家带聘礼。

聘礼一般包括黄金、珠宝、钱币、丝绸等贵重物品。

聘礼的多寡和价值体现了男方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三、纳彩纳彩是在婚礼前夜女方家中举行的仪式。

女方会将聘礼中的彩礼品放在床上展示,并准备丰盛的宴席招待男方宾客。

四、迎亲在婚礼的当天,男方会派人去女方家迎亲。

迎亲队伍通常会由朋友、亲戚和鼓手组成,前呼后拥地护送着新郎来到女方家。

五、过门新郎进入女方家后,通常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才能过门。

比如,要踏过拴在门口的绳索、踩过小河、或是绕圈子等等。

这些仪式象征着将来夫妻之间要共同克服困难。

六、交杯酒交杯酒是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新郎和新娘分别举起酒杯,言词恳切地祝福彼此,并交换碗中的酒。

这象征着夫妻双方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共同生活的开始。

七、宴席汉朝的婚宴一般非常盛大,宾客排坐,菜肴丰盛,酒水畅饮。

还会有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等文艺节目,以增加欢乐气氛。

八、入洞房婚宴结束后,新郎和新娘会进入洞房。

洞房门口通常会有一道红色的绸带,其他人封闭洞房门,并以幽默的方式逗乐新人,这也称为门闾之戏。

九、洞房花烛夜新人入洞房后,通常要在床上等待洞房花烛夜的到来。

洞房花烛夜是新婚夜的另一种称呼,意味着新人将开始共度二人世界的幸福生活。

十、夫妻同心婚礼的最后环节是夫妻同心。

婚礼主持人会将一根红线系在新郎和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着他们将在一起度过一生,共同经历幸福和困难。

总结:汉朝的婚礼礼仪注重传统和仪式感。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矩和仪式。

这些仪式不仅象征着夫妻之间的爱情和承诺,也代表了新人将要进入的新生活阶段。

汉朝女子礼仪礼节

汉朝女子礼仪礼节

汉朝女子礼仪礼节汉朝是我国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那么你们知道汉朝女子的礼仪礼节吗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汉朝女子礼仪礼节,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汉朝女子礼仪礼节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清则身洁,贞则身荣。

行莫回头,语莫掀唇。

坐莫动膝,立莫摇裙。

喜莫大笑,怒莫高声。

内外各处,男女异群。

莫窥外壁,莫出外庭。

男非眷属,莫与通名。

女非善淑,莫与相亲。

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中国汉代礼仪规范一、立容西汉《贾谊新书》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臵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二、坐容西汉《贾谊新书》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或者趺坐都行。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汉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汉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汉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汉朝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以及宴会文化等方面。

一、日常生活习惯1. 饮食习惯汉朝人注重饮食的多样性和色彩搭配。

他们喜欢以粗细搭配、酸甜苦辣相宜的菜肴。

在餐桌上,人们通常以筷子代替手指进食。

2. 着装习惯汉朝时期,人们的着装中体现了高度的传统文化。

男子常穿长袍,女子则着裙装。

伸展的袖口、腰间系带以及帽子上的装饰都是彰显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3. 居住习惯汉朝人民的住房多为木质结构,房屋通常以木材为支撑。

房屋采用独立的内、外厅布局,内厅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而外厅则用于接待客人。

二、社交礼仪1. 客人拜访在汉朝,当客人来访时,主人需要主动出迎,并请客人入座。

主人往往会亲自煮茶或斟酒招待客人。

宾主之间要进行适当的寒暄和交谈,以维护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2. 礼节之文汉朝人注重礼节之文,礼仪之规范。

例如,当人们相互见面时,需要行礼,包括大礼、小礼、抱拳礼等,表达对彼此的尊重。

3. 婚丧嫁娶汉朝人民对婚丧嫁娶的方式也有一定规范。

结婚时,男方要先发嫁妆,然后夫妻交杯酒,宣告结合。

而在葬礼上,人们会进行相应的丧葬礼仪,如穿丧服、送丧等。

三、宴会文化1. 酒宴礼仪汉朝人民喜欢举办酒宴,通常采用尊贵宴席、招待宴席和家常宴席等不同形式。

在宴会上,人们需要依据座次表有序就座,并遵循饮酒、敬酒的规范。

2. 表演艺术汉朝人民喜爱表演艺术,宴会上,常有音乐演奏、舞蹈和戏剧等节目。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宴会内容,也展示了人民对艺术的追求与热爱。

3. 文人雅集在汉朝,文人雅集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文人学士经常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文化、文学以及时事等内容。

这些雅集不仅促进了文化繁荣,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结语汉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汉朝日常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以及宴会文化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在现代社会中承接与传扬。

中国汉朝的礼仪制度大全

中国汉朝的礼仪制度大全

中国汉朝的礼仪制度大全中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朝,其礼仪制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礼制的代表之一、汉朝的礼仪制度包括了官制、封建制度、婚嫁制度、葬礼制度等方面。

下面是汉朝礼仪制度的大致内容。

一、官制官制是汉朝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社会等级的体现。

汉朝的官制分为九品官人制度和郡县制度。

九品官人制度是按照文武职业的不同来进行的,包括了博士、郎中、太守、中郎等。

郡县制度是按照地理位置来进行的,各郡县设有县令、县丞、县尉等职位。

二、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汉朝社会中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

汉朝的封建制度包括了诸侯王、列侯、亲王、郡王等等。

诸侯王是汉朝皇帝通过封地来授予贵族的,是分封的最高等级。

列侯则是从郡国官员中选拔的贵族称号。

三、婚嫁制度婚嫁制度是汉朝社会中家族、婚姻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汉朝的婚嫁制度包括了婚姻制度、嫁娶仪式、婚丧嫁娶礼仪等。

汉朝的婚姻制度注重父权制和妻妾制度,男方追求男尊女卑的理念,女方则要尊敬、侍奉丈夫。

四、葬礼制度汉朝的葬礼制度主要是对死者的送葬和丧葬等方面的规定。

汉朝的丧葬制度注重孝道和尊重死者,包括了哭丧礼仪、送葬礼仪、丧服制度等。

哭丧礼仪是对死者哭泣的规范,送葬礼仪是指送葬车队的规定,丧服制度是规定参与葬礼的服饰。

五、宴会礼仪宴会礼仪是古代社交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表达尊敬和友好的方式。

汉朝的宴会礼仪包括宴席的筹备、菜肴的制备、宾客的待遇、礼仪的仪轨等方面。

宴会礼仪在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尤其是对官员和贵族来说,举办宴会是展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方式。

以上是汉朝礼仪制度的大致内容,汉朝的礼仪制度丰富多样,注重等级和尊重,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礼仪

汉代礼仪

汉代礼仪:又分立容、坐容、行礼、迎宾、宴请五类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即是说,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现在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现在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汉朝的礼仪

汉朝的礼仪

汉朝的礼仪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礼仪体系也非常严谨。

在汉朝,礼仪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被高度重视。

汉朝的礼仪体系主要包括宗法制度、官制和礼仪规范等方面。

宗法制度是汉朝礼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朝,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行为规范往往与他们所属的家族和宗族有关。

宗法制度规定了家族和宗族的等级和排名,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家族和宗族之间的礼仪规范。

在宗法制度下,人们有着明确的社会地位和行为规范,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除了宗法制度外,汉朝的礼仪体系还包括了官制。

在汉朝,各级官员都有着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并且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例如,皇帝会举行各种不同的仪式和祭祀活动,这些活动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

官制的严谨和规范有助于维护官员的权威和尊严,保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汉朝的礼仪体系还包括了一系列的礼仪规范。

这些规范涉及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婚姻仪式、葬礼仪式等方面。

例如,人们要遵循一定的礼节和规矩来拜访亲友,结婚时也有着严格的礼仪程序,而葬礼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

这些礼仪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道德和秩序,使社会更加稳定和和谐。

总的来说,汉朝的礼仪体系是一个十分严谨和复杂的体系,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和行为规范。

这个体系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
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见面礼仪

汉朝见面礼仪

汉朝见面礼仪篇一:汉代礼仪汉代礼仪汉代礼仪,顾名思义是汉代时候人们的礼仪。

包括立容,坐容,行礼,迎宾,宴请。

1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2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3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汉文化知识之礼仪

汉文化知识之礼仪

一、立容、行容、跪容、坐容。

1、立容正衣冠,身体肃立,双脚微分,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目视前方,从容优雅。

2、行容正衣冠,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挺胸抬头,目视前方,脚部轻轻迈出,行如微风,不急不慢。

3、跪容(1)跪立(一般为跪、正坐起身时的准备姿势):男:取跪姿,双膝着地分开与肩同宽,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目视前方,4坐容(1)正坐整理衣冠,上身直立,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目视前方,足背平放于地,臀部微坐于小腿上,两手散开平放于大腿上。

(2)胡坐上身直立,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男子可以平放于大腿至膝盖)目视前方,臀部坐于椅子的三分之一,不要全坐完,两腿并拢。

二、揖礼揖礼”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

最为常见的是长揖,作揖时身体前倾,腰身微弯。

姜太公辅佐武王推翻商朝后,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1、天揖礼冠礼、昏礼、射礼等礼仪场合中,下级向上级,晚辈对长辈,均须行天揖之礼。

行礼时,身体直立,双腿与肩同宽,双手叠抱放于腹前,缓缓向上方推,推至与眉同高时,缓缓躬身约60度(如环抱西瓜之势),继而按推手行礼轨迹收回。

立容。

2、时揖礼同辈日常相见时行的礼。

身体肃立,双手叠抱,缓缓向上方推,至胸前时推出,缓缓躬身约30度。

继而按推手行礼轨迹收回、立容。

3、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4、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

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然后缓缓起身,恢复立容。

5、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

向人作揖虽然恭敬,有时则表示倨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汉朝的礼仪制度大全汉代朝仪制定者孙叔通叔孙通在历史上最大的名气大概是因为他给刘邦制定了朝仪。

朝仪这东西是用来规范礼仪的,对于西汉那些建国功臣们来说,要制定这,比上战场杀敌立功难。

孙叔桶本来是项羽的部下,但是随着项羽和刘邦的交战形势看来,项羽是注定要败的,于是叔孙通就投降了汉军。

队列变了,而叔孙通的官职没变,他被刘邦拜为博士,号稷嗣君,负责举荐勇武之士为汉军争夺天下。

刘邦统一天下,尊为皇帝,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代以简易的规范,但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

叔孙通得知便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具体过程很繁琐,大致讲来就是天不亮,谒者到现场主持,依顺序进殿,东西分站,侍卫武官沿台阶布岗戒备,手拿武器。

跪拜礼仪的初成司仪发出警示:皇上驾到!刘邦坐御辇,谒者引亲王以下,按年薪多少爵位高低依然跪拜皇帝,朝礼完毕后,不许抬头看皇帝,祝酒时,按高低依次向刘邦敬酒,规定不许喧哗,不许粗鲁刘邦倍感兴奋,过足了皇帝瘾。

要是没有叔孙通的这个礼仪法,刘邦的乐不可支可没那么容易达到。

从此以后,见皇帝就要下跪,当然,这时候的跪还只是把屁股坐在小腿肚上,只要稍稍挺身,就可以完成,不象满清时期,整个人都趴下去了。

这这就是跪拜礼仪的由来,从那时起跪拜礼就一直延续了好久。

直到近代这种礼仪才被取消,这也算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标志性礼仪。

跪拜礼仪的初成只是为了满足刘邦当皇帝的瘾,而到了后期,特别是清朝时期,跪拜礼仪发展成了一种奴隶式的屈服,若说刘邦享受的是天下臣服的快感,那么清朝皇帝享受的则是天下人皆屈从于我的唯我独尊的奴隶主感觉。

近代又废除了跪拜礼,实际上去废除一种奴隶制,将人们的奴性根除。

虽然跪拜礼的初始并没有太大的屈辱意义,但是仍旧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毒瘤之一,废除跪拜礼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

汉朝令人敬仰的原因虽然在汉朝数百年后另一个同样由华夏民族建立的伟大帝国大唐,在世界上似乎具更为深远的影响,但《帝国兴替启示录汉白日薄西山》的作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兴无指出,作为一个全然由华夏文明自身孕育出来的伟大王朝,大汉帝国才在最深的层面影响了此后中国两千年的全部历史。

汉帝国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就是郡县制。

虽然早在春秋晚期就已萌芽,在秦朝已被正式推行,但郡县制是在汉朝开始完善,并第一次真正扎下了根。

这无疑是一种伟大的反封建革命。

今天的西方国家认为,一个近代国家的标志是没有世袭,没有宗法血缘,国家机器向全民开放。

对于中国,这一历史早在两千年前的汉帝国就已经开始完善。

帝国的创立者高祖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无赖,而不像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的那样,是天的儿子。

与此对应,试图向汉朝皇帝兜售政治理想的诸子百家也大都出身寒门。

这的确是史无前例。

柳宗元的《封建论》指出,汉朝分封诸侯之初,郡县和诸侯国各半,却有叛国而无叛郡。

后来继续沿袭郡县制的唐朝,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因此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这一成功的政治制度为何承自秦却功在汉?徐兴无认为,在文化上实现更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表示了尊重,是汉朝让郡县制完美起来的原因。

与郡县制相辅的文官制度、中央集权和中央与地方两级制度的建立,同样是从汉朝开始完善。

即便是后来漫长的历史中其他民族入主中原,那也只被看作是不同华夏民族政权的更迭,因为他们尊奉的文化都是华夏文明。

在著有《汉武帝传》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生明先生看来,汉朝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四百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收复了北匈奴占领的秦朝故土,统一了两越,其领土除了今天的西藏和东北部分区域外,几乎包括现在中国领土的绝大部分,超过前朝秦朝一倍之多。

尽管此后政治上的分裂和统一又反复了多次,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文化整合运动始终没有停止。

大汉帝国统治的头两百年也是中国历史上诗歌、绘画、音乐、哲学、文学和撰史方面空前的文化繁荣时期。

中国的文官制度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理想,通过对人才才能和德行的考察,而不是出身与地位,来吸引政府人才。

这一制度几乎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被采用。

汉朝的理想虽然在几百年后由于它的灭亡而暂时中断,但是后来历代的继承者都敬仰汉代所创立的伟大传统。

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在汉朝统治期间取得的领土和确立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一直维持到20世纪。

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自己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深感骄傲。

事实上,汉朝之后的中国历史,基本上由大汉帝国的成就所确定--从起源于有限的华北平原的商朝开始,中国政权和版图到汉代时已经扩大到包括了现代中国边界内的大部分地区。

在这同一时期,中国文明的传统模式也已经确立,那就是在此后20世纪中一直坚持不败的模式。

这正是大汉王朝的光荣所在。

他在两千年的历史深处俯视着他所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的这个伟大民族。

大风起兮云飞扬:帝国初年的艰难公元前195年10月,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刚刚平息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

汉高祖刚即位时,在当时首都洛阳南宫的一个庆功宴上,曾与手下功臣将领讨论过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问题。

在他看来,成功失败,全在用人。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军粮,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开战就打胜仗,攻城就能拿下来,这一点我赶不上韩信。

此三人乃天下豪杰。

然而功臣在天下平定后面临的兔死狐悲的命运,似乎永远是一个终极问题。

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在刘邦的猜疑中先后被诛,淮南王英布被迫叛乱。

当刘邦亲率大军击败英布后,边境危机又接踵而至。

汉朝虽然取强秦而代之,但国家的命运是否会和亡秦一样,实在尚未可知。

在返回首都长安路过故乡沛县时,刘邦在沛宫摆下盛大酒席,宴请故人亲友和沛县的父老子弟。

旧地重游,回顾半生戎马生涯的刘邦不禁击筑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正如翦伯赞在《秦汉史》里说: 当汉高祖削平天下、统一中原、得意洋洋、击筑高歌之时,四周诸种族已经把中原文化区域包围得水泄不通了。

......这些蛮族中,最成为中原种族之威胁的是北方的匈奴。

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武装,而又接近中原种族政权的中心。

开国的汉朝国力衰弱,百业凋零。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载: 大都名城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资治通鉴》描述当时的状况,甚至连天子出行都找不到4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出行只能坐牛车。

不过当过亭长的开国皇帝似乎能够忍受这一点。

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通过暴力创建的王朝,从开始便表现出不凡的气象。

在接受群臣的建议后,高祖将首都从最初的洛阳迁往长安,依靠关中险要的形式高屋建瓴,向东控制天下,从此无后顾之忧。

之后汉高祖命故秦博士、儒生叔孙通制定朝廷礼仪,以确立天子威严。

面对匈奴的威胁,以武力夺天下的汉高祖也决定还以颜色。

尽管今天的研究显示,匈奴从人种学上也许不同于汉人,但汉朝司马迁在《史记》里却记述,匈奴人认为他们也是炎黄的子孙。

在汉朝人看来,匈奴和汉只是夷夏之别,这种思想在《左传》中已有反映。

在秦始皇的年代,甚至出现过一则亡秦者胡的谶语。

为此拥有强大武力的始皇帝修建了长城和从咸阳到阴山的直道(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这两个浩大的工程。

为了防外患却导致了内乱,这对于新科的汉朝同样是个难题。

自匈奴汗国崛起开始,中原政权此后两千年间的外患几乎全部来自北方。

如何解决内忧和外患,决定着百废待兴的新王朝的存亡。

文景之治:韬光养晦的年代汉高祖刘邦去世前曾吩咐手下人杀白马,要大臣们歃血为盟,起誓未来不是姓刘的不得封王,不是功臣不得封侯。

违背这个盟约的,大家共同讨伐他。

这就是白马盟。

显然,异性王的剿灭并未让刘邦对内政放心。

所幸在吕氏试图夺取江山时,当年誓盟的将领在太尉周勃的率领下消灭了吕氏势力,迎立高祖之子代王刘恒为帝,这就是汉文帝。

文帝和其后的景帝在位数十年间,虽然汉王朝对匈奴采取防御与和亲并重的方针,但每次和亲只能维持数年和平。

汉朝边境斥侯望烽燧,不得安卧,将吏身被甲胄而睡。

大臣贾谊为此痛哭不已,建议汉文帝要猎猛敌,全力对付匈奴。

大臣晁错上书汉文帝陈述防御匈奴的战略筹边策。

晁错认为,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因此要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

整个文景时代,汉朝通过郡国兵和屯田兵组成边防部队,防御匈奴的进攻。

通过迁徙内地人民充实边疆,建筑城邑,高城深垒,稳固边境。

采用晁错的建议,以夷制夷。

赐予归附汉朝的胡、义渠、蛮夷部署以汉朝精良的武器,利用他们与匈奴类似的骑射能力和风俗习惯,会同边境的汉朝部队,共同守卫边疆。

面对匈奴的多次袭击和大举进攻,汉朝的策略虽然只能做到将匈奴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但还是保证了内地中原地区的安宁。

如此同时,文景两代皇帝都采取了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方针。

不但奖励农耕,宫廷还提倡节俭。

半个多世纪农业文明的发展让汉朝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繁衍出众多的人口。

文景两朝皇帝崇尚黄老哲学,以无为治理天下。

对内减免严苛的制度,对外采取容忍的外交策略。

让汉朝在建国初期内忧外患中得以安然度过,史称文景之治的两代朝廷,成为汉朝的走向强盛前韬光养晦的年代。

然而在匈奴的铁骑威胁下,帝国开国年代一个错误的决策在多年孕育后,却险些在国家上升阶段带来致命的危机。

大汉帝国内部三十九郡几乎占据了帝国领土的大半。

与之相比,皇帝直接统辖的不过十五郡。

高祖当年为了稳定刘姓天下,分封同姓王以辅佐中央。

然而血缘从来就不能避免为权力进行的杀戮。

同姓诸侯王可以掌握军队,任免官吏,征收赋税,铸造钱币,逐渐形成内部的割据状态。

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如果不解决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则必将制大权,以逼天子。

汉文帝采取剖分王国策,将数个大国一分为数国。

并任命自己的儿子刘武为梁王以控制中原。

但这些策略却适得其反,使诸侯王与帝国中央的积怨越来越深。

当晁错在景帝时提出《削藩策》以削除诸王的领地和实力时,最为强大的吴王刘濞终于联合楚、赵、胶西、胶东、州、济南等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在任命当年为汉文帝所器重的周勃之子周亚夫为主将平定七国之乱后,汉帝国的中央集权得以维护。

选择儒家:政治理想的寻求然而尽管汉朝承秦制,但秦的败亡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和教训。

秦朝的败亡表面在于暴政,深层的原因在于反传统反封建的同时却缺乏政治理想。

短暂的秦帝国在用法家制度统一文字、钱币和度量衡的时候,却未能统一帝国内部辽阔土地上的文化。

法家在摧毁了秦帝国精英文化(焚书坑儒)的同时也试图摧毁平民文化。

在今天湖北发掘的秦墓中,一个叫禧的秦朝官员的竹简档案,记载了秦朝断然试图统一全国风俗而遭至各地父老抵制的历史。

这些父老正是支持汉高祖刘邦起义的主要力量之一。

他们类似西门豹在河伯娶妇中痛斥的愚民,却是乡间宗族的领袖人物。

汉帝国明智地选择了黄老和儒家思想较富人性的道德观,使法家的严酷得到缓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